外国小说欣赏 情节学案 (教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案-话题:情节-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1-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案-话题:情节-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1-人教版

小说情节的读法
——运用线索分析法读《项链》
教学目标:
1. 教会学生通过梳理小说结构,寻找小说线索的阅读方法;
2. 运用线索分析法,读懂小说情节、触摸小说主旨。

教学重难点:
学习运用线索分析法,读懂小说情节。

教学方法:示例学习法、技能训练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法示例
1.初读第一篇微小说,概括故事。

2.再读小说,梳理小说结构。

3.三读小说,寻找小说的线索。

4.依据线索,触摸小说主旨。

二、读法学习
1.初读小说,概括故事。

2.再读小说,梳理结构。

3.三读小说,寻找线索。

4.依据线索,触摸主旨。

三、读法演练
1.初读小说《项链》,概括小说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再读小说,梳理小说结构。

3.三读小说,寻找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4.依据线索,触摸小说主旨。

四、方法运用
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来阅读小说《面包》。

五、读法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阅读小说情节的一种方法——线索分析法。

线索分析法就是首先在初读小说,概括故事;然后再读小说,梳理小说结构;接着,三读小说,寻找线索;最后依据线索,触摸小说主旨。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小说情节的读法
——运用线索分析法读《项链》
1.初读小说,概括故事。

2.再读小说,梳理结构。

3.三读小说,寻找线索。

4.依据线索,触摸主旨。

《外国小说欣赏》 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  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重点一:把握故事情节分析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

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既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过程。

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把握住情节是分析人物的前提。

重点二:常见题型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情节的一般作用:①为塑造人物服务,体现人物的某种性格征;表现作者对其人或其事、物的某种特定情感;②为推动情节发展服务,造成情节的起伏,创造悬念,更引人入胜或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③是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服务;④前后照应;⑤侧面衬托、正反对比、埋下伏笔;⑥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

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

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3.概括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对事件要完整叙述,其一,我们一般按照何时何地何境何人何事何情的格式加以概括,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四.考点梳理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人物娜塔莎导学案教师版

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人物娜塔莎导学案教师版

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人物——娜塔莎导学案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等话题知识,并运用该知识分析小说。

3、研读文本,从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和评点人物形象。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上台展示,教师点拨。

四、学时:3学时五、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1、“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出自(国家)(作家)的(作品)?明确: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2、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长篇巨著《》、《》和《》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其中,《》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文学现实主义。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战争与和平》(二)、《战争与和平》故事简介(教师简介(略))(三)、单元话题知识1)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有对比映衬、环境烘托。

2)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在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个狭小的区域里展开;二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可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动作感。

3)揣摩人物的心理: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内心独白;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也是一种心理描写的手段。

4)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人物语言和外在行动对表现内心情感,起到了媒介作用。

5)“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扁平人物”也“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导学案教师版

春我开口,我表达。

我交流,我收获!第五单元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勾画重要字词及疑难语句。

2、以“话题”引领“阅读”,以“阅读”感悟“话题”,以“思考与实践”加深“阅读”。

第一学时一、自读本单元课文《清兵卫与葫芦》、《在桥边》及单元话题“情节”,定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定目标、明重点:通读本单元内容后,你认为学习本单元应该掌握:1、2、3、4、5、其中,需要重点把握的是:1、2、3、二、课前预习导读1、个性化阅读: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小说的读后感受。

(内容主题方面)《清兵卫与葫芦》《在桥边》2、谈谈你的发现。

(写法方面)《清兵卫与葫芦》发展学生个性,追求教育品质!高二语文《在桥边》三、预习调查发现写出质疑,小组长将质疑收集归纳。

(小组长整理本组其他同学的质疑,要将问题分类归纳,梳理)1、 2、3、 4、5、 四、知识链接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志贺直哉是二次大战中少数有良知的不为日本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的日本文艺家,郁达夫曾经评价他“大可以比得中国的鲁迅”。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小说家。

他生于科隆一个雕刻匠家庭,中学毕业后当过书店学徒。

1939年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文学,不久被征入伍。

战后当过木匠和统计员,后成为专业作家,1972年“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伯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1974)的发表引起了强烈反响。

由此作家被公认为当代德国的歌德和国际文坛巨擘。

代表作:短篇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我的昂贵的腿》 《在桥边》 《一件绿绸衬衣》。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情节)word学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情节)word学案

《第五单元:情节》教学案黄岩中学张军磊老师整理学习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认清情节生发的途径及效果。

3、体会小说情节与细节的关系,增强在阅读和写作中对细节的敏感。

4、考察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理解“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5、了解“突发性事件”和“危机爆发”等小说情节的运行动力。

基本要求:1、领会《清兵卫与葫芦》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3、能结合作品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效果。

4、体会小说情节与细节的关系,能敏感把握细节进而赏析。

发展要求:1、考察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结合作品分析“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2、了解“突发性事件”和“危机爆发”等小说情节的运行动力。

一、话题:情节(教材p68)三个方面: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情节运行的动力二、资料链接志贺直哉:(1883~1971) 日本作家。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

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

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思想苦闷的道路上探索的历程。

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

为立志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

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情的眼睛。

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

《外国小说欣赏》__第二单元复习学案(教师)___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外国小说欣赏》__第二单元复习学案(教师)___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一.字词整理重点一:场景描写的作用。

(七个要点)1.给全篇定调:情节推进的节奏:舒缓或急促情感延伸的基调:昂扬或低沉喜庆或哀怨2.渲染气氛:渲染欢快气氛,感染人物和读者渲染紧张气氛,制造悬念吸引读者3.导引人物出场:吸引人物和读者注意力4.揭示人物性格(心态、心理),突出文章主题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境界)5.赋予象征意义,暗含文章主题6.情节产生曲折,情节发展突转7.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风尚重点二: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常见类型: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1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2. 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 象征暗示作用。

4. 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

5. 推动情节的发展。

6. 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

7.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8. 对比烘托,也叫比衬。

(正衬:景与情的一致;反衬:景与情的反照)9. 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对于要求“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一定要明确写作对像或主体,充分利用写作技巧,力争语言生动形象,要符合小说整体的氛围特点。

四.考点梳理“定调”。

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

②营造特定意境与渲染特定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

③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

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④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

⑤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

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考点纠错】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生搬硬套场景功能;作答时遗漏要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情节运行的方式》优质课教案_12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情节运行的方式》优质课教案_12

——情节运行的方式一、设计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学习任务群11外国作家作品研读中指出,广泛阅读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借鉴多样的表达艺术,开拓阅读视野,提升语言素养。

同时强调聚焦精选的文学作品,侧重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性学习,即通过有指导的精读与略读,总结阅读与写作的方法,涵养文学审美情趣。

基于此,我借助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这一模块,进行了读写结合的训练。

学习《项链》、《麦琪的礼物、》《变色龙》等几篇经典小说情节运行的方式,进行记叙文情节设置思维训练。

以期实现高中复杂记叙文情节设置的复杂性,在读写结合中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水平,进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1.阅读《项链》等世界经典短篇小说,理解摇摆和突转两种小说情节运行的方式。

2.读写结合,运用摇摆和突转两种方法进行记叙文写作练笔和构思。

3.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中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并感受体味亲情。

三、重点、难点学习小说的情节运行方式,进行记叙文写作情节设置训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读写结合,聚焦小说与记叙文写作的情节设置小说故事的精彩,源于精彩情节的设置。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写作同样需要设置精彩的情节。

(三)任务二:分析情节运行方式,品味摇摆和突转的手法摇摆:运用对比、衬托、抑扬、插叙等手法来改变节奏,进而使故事情节迂回曲折,人物形象丰满,主题深刻。

突转:是指情节(经常是结尾)的出乎意料,但是这种出乎意料文中要有伏笔、铺垫,使其在情理之中,进而让人有美的享受,使主题更加深刻。

一篇小说即使开端和结局很简单,作家也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百转千回,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作家往往运用摇摆或者突转的情节运行方式,实现故事的波澜起伏和那人寻味。

情节不仅对于一篇以故事为主的小说很重要,对于记叙文写作同样重要。

情节是一篇文章的骨架,合理且复杂精彩的情节设置是一篇复杂记叙文成功的关键。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教案标题:外国小说欣赏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小说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提高学生对外国小说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引起学生对外国小说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外国小说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外国小说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如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科幻小说等。

2. 简要介绍几位外国著名小说家的代表作品和风格,如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等。

3. 分享外国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外国小说片段,提供中文翻译。

2. 学生阅读小说片段,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检验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3.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片段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欣赏与创作(20分钟)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外国小说,阅读一段并进行欣赏。

2. 学生根据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如写一篇读后感、续写故事情节等。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3.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外国小说,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或书店,让他们亲自选取一本外国小说进行阅读。

2. 组织学生进行外国小说的朗读比赛或剧本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外国小说阅读俱乐部,与其他对外国小说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案评估:1. 学生对外国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的创作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小说欣赏——情节教学目标:学习情节的基本知识。

学习如何鉴赏欣赏情节。

教学重点:学习如何鉴赏情节。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情节的相关知识:一、阅读课本68---70页,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情节?什么是故事?2、什么是细节?细节有什么作用?3、情节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什么是小说的“摇摆”?4、你认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应该是什么样的?二、小说情节鉴赏相关知识链接。

1、插叙:●概念:是指在叙述事件时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方法。

插叙结束后,文章又回叙述的主要事件的叙述上来。

插叙的事情,不是发生在文中故事进展的当时,而是对所叙事件的有关追叙、补充或说明。

有的是对中心事件的背景说明;有的是对中心事件的原因作补充交代;有的是对内容多侧面的描写。

●作用:延缓情节的发展,使情节起伏;人物塑造方面的效果:(1)突出强调人物的某种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情节安排方面的效果:给情节的发展提供动力、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情节的发展更为合理、使情节运行跌宕起伏、激发读者想象或兴趣……(3)使内容更加充实、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

2、倒叙的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情节曲折起伏3、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4、“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情节的安排和作用:①在真相揭开之前往往有伏笔;②增强小说的生动性,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5、没有结局的结局的情节安排的效果: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6、概括情节就是把小说全文分成相对集中的几个版块,然后用精炼的语言表述主要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7、某一情节的作用。

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8、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以——为线索,以——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9、某个情节安排对情节展开的作用: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阅读实践:(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报复[法]雨果·克里兹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

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

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

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

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

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

’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

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

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

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

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

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

“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

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

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

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

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

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

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杀人凶手?你弄错了。

我不是杀人凶手!”“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

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

’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

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

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

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

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的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抠动了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

只见上面写道:“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

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

彭恩。

”概述小说的情节?说说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某一情节的作用。

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是在文章的开头,分析其作用,首先要考虑小说首段的一般作用,比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等;其次要考虑情节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彭恩打电话时语气严厉、措词犀利,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位言辞尖锐的剧评人。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三课时学习《清兵卫和葫芦》一、作者简介: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二、学习课文:1、整体感知:勾勒出全文情节的基本框架:结局:交代清兵卫的爱好发生改变,抛出悬念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打碎葫芦开端:清兵卫爱好(痴迷)葫芦小高潮:葫芦被卖出高价发展:客人与父亲喜欢的葫芦与清兵卫不一致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继续发展:清兵卫买到一个好葫芦2、具体分析情节(1)欣赏开头小说开头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的爱好由葫芦转向了绘画,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开篇没有交代,这样的写法称之为什么写法?有何作用?明确:这件事指清兵卫最喜欢的一个葫芦被教员没收了,其他的葫芦被父亲砸碎了。

作者开篇故意语焉不详,这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2)清兵卫在上修身课时玩最喜欢的葫芦被教员发现了,按一般的写作思路,接下来会写教员如何生气,教员如何处理此事,但是这篇小说没有,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

清兵卫的爱好和教员的爱好各有什么象征作用?这段插叙有何作用?明确:清兵卫所爱好的葫芦,象征的是自然、美、和谐,而教员所爱好的武士道,则象征压抑个性、外强中干甚至带点滑稽的强权。

插叙的作用:悲剧气氛降低,增加喜剧意味;意义的重点,也从清兵卫的失败,转移到教员的失败(文气上的嘲讽,其实是教员在情感意义上的一种失败)和人道主义情绪的胜利(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暗示了情感上的不妥协)。

(3)思考:清兵卫对葫芦的态度如何?父亲、老师是如何看待清兵卫痴迷葫芦的?清兵卫喜欢什么样的葫芦?父亲和客人喜欢什么样葫芦?:清兵卫痴迷葫芦,但是父亲和老师觉得他是没出息的孩子。

清兵卫喜欢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很周正,很平凡的。

父亲和客人喜欢又长又大,奇特的葫芦。

文章在故事发生部分为我们展示了两组矛盾:一是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老师的不理解之间的矛盾;二是清兵卫独到的眼光和世俗常人眼光的矛盾。

(4)在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

这就是小说中情节的摇摆。

请阅读文章的高潮部分,说说作者安排了几次摇摆?摇摆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本课中情节的摇摆:(1)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

(2)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

幸亏教员只管训斥,没有注意到葫芦。

(3)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

作用:造成文章情节的跌宕起伏。

5、结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5)0.1元=50元=600元说明了什么?明确:清兵卫对葫芦的确有非凡的鉴赏力。

很容易看出作者的态度是批判大人们的粗暴,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6)清兵卫的生活状态怎样?他与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关系怎样?明确2: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

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

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

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

三、概括小说的主题:明确:深层次的主题——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第四课时学习《在桥边》一、作者简介: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

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

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血、残骸、废墟……使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

但也有人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