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2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知识点汇总教案

2022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知识点汇总教案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知识点汇总【叙述】第一单元---①《桥边的老人》②《墙上的斑点》叙述角度:A、“现在进行时”的叙事,使读者与人物一同经历着成长的悲欢。

B、全知视角,叙事人对所叙之事了如指掌且进行一定的评述。

(传统小说的做法)有限视角,遮藏意图环节,留给读者推理、评判的空间。

(现代小说的做法)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以故事的参与者(局内)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以参观者的身份(局外)讲述故事,视角为有限、无限。

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受的约束,相对较自由。

第二人称:以小说中的人物讲述局内的“我”,使叙述者与人物之间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桥边的老人》采用了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心理世界,是对一个人意识活动的记叙,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处的奥秘。

【场景】第二单元---③《炮兽》④《安东诺夫卡苹果》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小说就是由一..组成。

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事件..和环境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 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解释人物性格。

(物质空间是人精神世界的反映和遗存);5、作为象征。

# 小说的场景观:古典小说——细致、确切。

现代小说:模糊、虚幻。

(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在《炮兽》中,作者用极浪漫的手法、大胆夸张,写了炮队队长和大炮的搏斗场景,让人深切体会到人的力量。

在这个场景中,人物之间相互衬托,层层铺垫,展示了老乘客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

《安东诺夫卡苹果》以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收尾,最终以一首悠扬悲壮的歌谣作结。

这一悲一喜,暗示着今不如昔的感叹,表达作者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和对贵族衰落现实的不满。

作者将感情寓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以艺术的美来感染读者。

外国小说复习学案

外国小说复习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系统地整理该册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包括疑难字音字形、作家作品)2、梳理重点(故事情节、单元提示)3、综合运用已学小说知识解答相关题目4、明确复习方向及重点,学会自主安排复习重难点:熟练记忆每一篇小说的情节;吃透单元提示,能结合已学的小说内容来阐释小说创作的理论。

学习方法: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归纳总结,教师点拨评价教学过程:一、基础过关(1)字音字形踯躅古冢箭镞撞城槌颠簸禀赋甘霖黑魆魆分蘖狩猎纡尊降贵宿愿弥天大谎花翎帽子犄角摩挲磨蹭牝鹿蒙眬蹩脚狞笑鸡蛋薄饼褴褛贫瘠龟裂乌烟瘴气(2)判断题1、《牲畜林》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作家卡尔维诺。

这篇小说按照主人公朱阿的心理时序展开的故事,小说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节奏中获得了结构的力量。

2、《骑桶者》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卡夫卡的作品。

他的代表作品有《城堡》《审判》《美国》三部长篇小说和《变形记》《判决》《地洞》等短篇小说。

3、叙事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中叙事人相当于上帝,对一切都了如指掌,并不时走上前台对人和事进行评价,如《桥边的老人》;有限视角则讲究遮蔽作者意图,隐藏一些环节,如《项链》。

4、《外国小说欣赏》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有,苏联的蒲宁(1933),印度的泰戈尔(1913),德国的伯尔(1972),美国犹太裔小说家辛格(1978),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1982).5、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如法国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莎士比亚、收藏古物、树木生长等一连串的自由联想。

6、德国小说家伯尔,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是联邦德国战后文学即废墟文学的代表。

《在桥边》选自《伯尔中短篇小说选》。

7、辛格是美国犹太裔小说家,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小说《山羊兹拉特》中,人与羊的感情从来就好,可是被生活所迫,人必须出卖羊,而在困境中,羊却救了人,他们的感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外国小说欣赏》专题复习教案

《外国小说欣赏》专题复习教案

《外国小说欣赏》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欣赏外国小说叙事角度的方法2,掌握相关答题模式【知识梳理】(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应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主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典型例题】(2012湖南卷)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是庄园的看门人。

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来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

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活的慰藉……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他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

……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

……“她”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用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来;他比着离地半俄尺的高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

……有几个人的确不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仅仅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答了。

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

格拉西姆便又跑出院子去了。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

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能够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

《外国小说欣赏》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导学案《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导学案编写:刘雪峰使用时间:2014年4月学习目标:1、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叙述的加减法(简洁与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简洁和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学习重点:叙述的加减法(简洁与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学习难点:在对叙述繁简的讨论中获得意识流的基本特征。

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资料印发)3、了解伍尔芙及其创作。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 - 1941)是一位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一个象征。

她在1905年开始以写作作为职业。

刚开始是为《时代文学增刊》写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优质课教案_18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优质课教案_18

《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两篇小说的对比,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

2.通过改写训练,区别小说的叙述角度。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两篇小说的对比,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

(重点)
通过改写训练,区别小说的叙述角度。

(难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合作交流:在两篇小说中,你们喜欢以哪种人称作为叙述角度的小说?为什么?
1.学生合作交流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
(四)通过改写《乌鸦喝水》区别小说的叙述角度
(五)小结“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
(六)布置作业
1.将《林黛玉进贾府》的“宝黛相见”改写成以“有限视角”为叙述角度的片段。

2.预习《炮兽》。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复习资料导学案 学生版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复习资料导学案 学生版

《外国小说欣赏》文本内容速读(一)、海明威,美国小说家,一向以()著称。

(“”)的代表作家。

他因(《》)一书获诺贝文学奖。

(二)、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

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本文是有限视角)1、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

优点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优点3、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缺点教师总结: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

(三)、让我们在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那些地方是叙述的“减法”,在(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

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

(2)“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总结:这也是一处减法。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

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

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问: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老人为什么不走?总结:一方面是因为,疲惫不堪,“我七十六岁了。

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另一方面,老人还有“那边我没有熟人”,老人。

(3)“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1单元《墙上的斑点》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1单元《墙上的斑点》导学案(含答案)

*墙上的斑点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芙。

学习本文,我们要注意体会“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注意鉴赏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批评家和散文作者,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她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

她自幼深受父亲的熏陶,熟悉生活优裕又富有文化教养的名流和他们的生活方式。

这些深深影响了她的精神世界,成为她所撰写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代表作有小说《奥兰多》《一间自己的房间》《三个基尼》以及许多书评和散文。

20世纪前期,西方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传统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

与此同时,西方文学也是空前活跃,流派众多。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一批先锋作家能够主动打破传统小说的束缚,进行大胆的革新;锁定人们纷乱复杂的意识,并以此为基点,着力表现和发掘人类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以及潜藏其后的暗流涌动又瞬息万变的意识活动,进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

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

尽管带有些许“探索”的性质,但作者在其中运用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在其后续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与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墙上的斑点》堪称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

1.加点字读音 加点字 读音 旗帜.中.风 肖.像熬.药 别墅.湛.蓝 铁箍. 鳍.翅 警惕. 怂恿.. 花籽. 哄 一哄.而上 呆滞.哄.骗纤.维 哄.传 编纂.宿 宿.营 古冢.三天两宿. —星宿. 2.词语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箭zú都duó cù拥翻yìyàn 品chāi 解荣yīng干chè 雄yīng 金tuò3.解词义斑点: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夹杂的别种颜色的点子;变色之处。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腔调》优质课教案_2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腔调》优质课教案_2

叙述腔调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叙述腔调》出自人教2003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中的专题“叙述”中的一个话题。

叙述腔调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文学概念,需要大量文本辅助学生进行审美性理解。

由于课本中并未给出大量文本进行阐释,而目前可用的课例资源几乎没有,因此,为了让学生理解叙述腔调并学会初步运用叙述腔调进行写作,我选用乃至自己创作了大量文本进行补充,让学生在审美中进行体验。

同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加上它处于学生接触外国小说的初始阶段,所以在选用外国小说文本的同时,我还使用了大量学生熟悉的名家作品,以便于学生感受与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叙述腔调”这一概念,提升学生对小说阅读的思维理解力;2、通过对不同作家叙述腔调的研读,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感受力;3、通过延续叙述腔调写作,提升学生的小说语言构造能力;4、体味不同作家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叙述腔调,体味作家的人格特质;教学方式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辅助PPT及希沃授课助手教学流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说叙述腔调”。

这是一个我们从未涉及过的新名词,我们就用人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方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弄明白这个新概念。

所以我们的学习流程是“叙述腔调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叙述腔调(叙述腔调的作用)”,最后是“怎样运用叙述腔调写作”。

一、什么是叙述腔调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腔调有关的题。

题目很简单,“猜一猜,谁在看搓澡?”有三位作家——林海音、琼瑶和金庸在澡堂看到了搓澡的场景,回家后他们都以此写了个故事,但是现在不清楚哪篇是谁写的了。

同学们能不能给这三个故事做一个连线题,找出它的主人?第一段:浴客静静地趴在搓澡床上,眼睛柔柔地望着前方,眼里的光在前方流淌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一双温润的手轻轻地搭在了他的肩上,他那坚实而宽阔的臂膀开始微微颤抖…这种感觉似曾相识?浴客的心仿佛都要碎了,他轻轻地对搓澡工说:“你用力搓吧,我甘愿承受这一切苦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叙述的角度、人称和口吻★【知识储备】:1、关于小说四大文学体裁: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概念:一种以______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分类:(1)按篇幅:长、中、短、微(2)按创作原则: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描写手法: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情节模式: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2、叙述角度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第二人称问题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见下页]“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叙述腔调即叙述口吻腔调:说话的声音、语气等。

叙述腔调: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甚至可说腔调即风格。

举例:________________伍尔芙,___________________海明威,________________欧·亨利,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_________________余华……★考点解析【考点梳理】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桥边的老人》采用了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

《墙上的斑点》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但却是全知视角,因为文中的“我”即上帝★课内知识要点《桥边的老人》一、字音蹒跚脚踝疲惫不堪踯躅踟蹰踌躇二、字形轮辐与辐射、一副手套、一幅画三、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

一向以___________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成为表现美国“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代表作。

1954年作品______________获诺贝尔文学奖。

另有代表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格特点: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________________著称,俗称______________”,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的创作理论:“_____________”——“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____________最为典型。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山理论分析:看似简洁的对话,却蕴涵大量的信息。

如: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

”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解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解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墙上的斑点》一、字音一哄而上哄堂大笑哄骗赝品别墅铁裙箍芜菁节衣缩食充塞花穗箭镞都铎凛冽古冢鸟窠二、字形赝品与义愤填膺箭镞与花团锦簇油漆与膝盖三、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______女作家、批评家,被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

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_________________是她第一部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奥兰多》是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品。

意识流小说: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名。

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觉人物的内心世界;取消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打破时空局限,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人物内心奥秘。

代表作家作品:(爱尔兰) 乔伊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 福克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 伍尔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 普鲁斯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叙述的角度、人称和口吻★【知识储备】:1、关于小说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分类:(1)按篇幅:长、中、短、微(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描写手法: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情节模式: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叙述角度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作用或效果: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作用或效果: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3、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作用或效果: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第二人称问题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