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论文: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合集下载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意味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意味
中 的 典 型 悲剧
毅 然 与 之 决 裂 。 人 们 从 现 实 观 察 到 的 死 后 尸 体 腐 败 状 态
进 而 联 想 到 死 者 在 进 入 未 知 领 域 后 必 将 发 生 的 一 系 列 使 他 不 再 属 于 人 类 的 可 怕 变 化 ,从 而 产 生 了 僵 尸 之 类 的 想
深 究 作 品 的 意 味 .却 不 难 发 现 在 血 腥 的 外 表 下 隐 藏 着 作 者 悲 天 悯 人 的 人 性 关 怀 , 及 因 此 带 来 的 强 烈 悲 剧 意 味 以
残 酷 的 现 实 一 步 步 扭 曲 为 复 仇 的 恨 意 ,并 在 复 仇 中将 自
己 也 推 入 无 尽 的 深 渊 。怪 物 在 不 谙 世 事 时 是 快 乐 的 : 我 “ 唯一 能 辨认 的东 西 就是 那轮 皎 洁 的月亮 。 凝 视着 它 , 我 心 里 十分快 乐 … …我 常 常听 到一 种悦 耳 的声 音 ,当我 第一 次 发 现 着 声 音 来 自一 种 有 羽 翼 的 小 动 物 ,我 心 里 充 满 了 喜悦。” 怪 物 动 情 于 自然 万 物 .为 所 有 自然 的 恩 赐 而 感 激 涕
凶 杀 的 骇 人 听 一
渴 望 人 类 的认 同 到 有 自知 之 明 地 寄 希 望 于 渴 望 同 类 的 认
同 。 到 弗 兰 肯 斯 坦 毁 掉 最 后 的 希 望 , 对 人 类 的 向往 被 直 他
渎 神题 材 为主要 内容 , 撼 了一 代 代读 者 的 心灵 。然 而 , 震
物 导演暴 力 凶杀 的骇人 听 闻的 事件 为 主 线 .用人 造人 报
复 社 会 这 一 渎 神 题 材 为 主 要 内容 ,震 撼 了一 代 代 读 者 的

《弗兰肯斯坦》灵异色彩论文

《弗兰肯斯坦》灵异色彩论文

《弗兰肯斯坦》灵异色彩论文摘要:《弗兰肯斯坦》体现了反映了人性的阴暗与丑陋,恶和善的较量,还有道德探索。

因果报应的主题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部小说中的灵异色彩通过怪物形象、人鬼矛盾等,有了细致的描写。

哥特小说流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一种恐怖和鬼怪小说,含有丰富的灵异色彩。

“哥特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城堡、修道院、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描写由于满足个人情欲或争夺财产而引起的迫害、谋杀等笼罩着神秘恐怖气氛、具有怪诞紧张情节的不寻常的故事”。

①通过阅读哥特小说,我们既能获得惊险情节带来的刺激,感受大量的灵异色彩,又能探寻那种痛苦、彷徨心理的描写。

一、人鬼相通的怪诞《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来自创造者弗兰肯斯坦,这个怪物不同于其他魔鬼,它并非来自地狱,也无携带罪恶来到世界。

因为创造者的遗弃,它流浪在外,饱受鄙夷,内心苦闷,与人类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并开始报复人类。

“我的焦虑不安几乎达到顶点,我将制造生命的器具收拢过来,准备将生命的火花注入躺在我脚边的这具毫无生气的躯体之中。

当时已是凌晨一点,雨点啪嗒啪嗒地敲打在玻璃窗上,平添了几分凄凉之感。

我的蜡烛快要燃尽了,就在这时,借着摇曳飘忽、行将熄灭的烛光,我看到那具躯体睁开了一双暗黄色的眼睛,正大口喘着粗气;只见他身体一阵抽搐,手脚开始活动起来。

”②这是弗兰肯斯坦造物成功后的描写。

他本以为会创造出美丽的物种,然而,眼前的怪物让他“疲惫困倦,竭力想忘掉这一切。

”人鬼相通的复仇故事,便由此展开。

弗兰肯斯坦遗弃了这个怪物,但是怪物时不时在他的梦中出现,吞噬着他的安宁生活。

虽然怪物一开始没有怀着报复之心,但是在弗兰肯斯坦心里,早就视其为不祥之物和冤家,二者在心理上是相通的:弗兰肯斯坦盼望着自己造物成功,体会当“造物主”的乐趣,并且趁此机会验证自己的科学学说。

他盼望着这是一次成功的创造活动,却忘记了自己作为造物者的责任,即关爱与教育。

怪物被创造出来,外表虽然丑陋,但是内心仍是不谙世事。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于1818年创作的一部经典恐怖小说。

该小说以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为主角,讲述了他通过研究和实验创造了一个人造生命体——怪物,并揭示了人类对于科学与道德的冲突。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产生了许多思考。

首先,小说中对于科学与道德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弗兰肯斯坦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生命体,但却因为对于道德的忽视而带来了灾难。

他对于科学的追求和创造力是值得赞赏的,但他的无知和鲁莽导致了怪物的诞生,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

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否则可能会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其次,小说中对于孤独和孤立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怪物作为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生命体,却被主人抛弃,被社会所排斥。

他渴望与人类建立联系,但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和迫害。

这让我反思了人类对于不同的、陌生的事物的态度。

我们应该更加宽容和理解,不应该因为外表或者其他的差异而排斥他人。

每个人都应该被给予平等的机会,被尊重和关爱。

另外,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探讨也让我深思。

弗兰肯斯坦在创造怪物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冷酷和无情。

而怪物虽然外表可怕,但内心却渴望爱和关怀。

这让我思考了人性的本质。

人类的内心是复杂的,我们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

我们应该努力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善良和同情心,同时也要警惕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欲望,以免失去了人性的美好。

最后,小说中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弗兰肯斯坦创造了怪物,却没有为其负起责任,导致怪物变得痛苦和复仇心重。

这让我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脆弱。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

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它们。

总之,读完《弗兰肯斯坦》后,我对于科学、道德、孤独、人性和生命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恐怖小说,更是对人类存在和价值的深刻探讨。

论哥特式小说之《弗兰肯斯坦》

论哥特式小说之《弗兰肯斯坦》

- 252 -校园英语 /文艺鉴赏论哥特式小说之《弗兰肯斯坦》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刘秀玲【摘要】《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创作的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科幻题材的小说。

玛丽·雪莱因此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在《弗兰肯斯坦》中,作者用哥特式的文学创作方法,讲述了一个科学研究者和他所创造出的“怪物”之间既恐怖又悲伤的故事。

【关键词】哥特式《弗兰肯斯坦》复仇一、哥特式小说哥特式小说是起源于18世纪中后期的新的文学形式,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

以其神秘恐怖的气氛,迷人的异国风光、大胆神奇的想像和浪漫的东方情调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并对19世纪甚至20世纪的很多作家的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哥特式小说可以说是恐怖电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今天习惯地将哥特式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

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等。

《弗兰肯斯坦》是哥特式小说的代表作。

二、堕落的天使变成了狠毒的魔鬼这是一个被遗弃的创造物报复其创造者的故事。

弗兰肯斯坦所创造的怪物是个复杂的艺术形象:他既是个被遗弃者,又是个复仇者,同时还是“恶”的化身。

这里,“恶”是复仇的极端表现,而复仇的原因就是他被人遗弃。

这一点,玛丽.雪莱在小说中是通过怪物的自述给予说明的。

那怪物对探险家沃尔顿说,从他诞生的一刻起,他就命中注定要遭到歧视和遗弃,然而他又和所有的人一样,不仅有知觉,还有思想和感情,所以他渴望像人一样生活,更渴望人们能认同他,理解他。

可是,他在平静的湖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看到自己的容貌竟然那么丑陋,那么狰狞,他又感到无比沮丧、屈辱和痛苦;于是他自问:“难道我是一个谁也要逃避、谁也不接纳的怪物,是大地上的一个污点吗?”他渴望亲朋好友,“可是,我的亲戚朋友又在哪里?我从小就没有父亲照看过我,也没有母亲用微笑和爱抚来祝福过我”。

怪物一方面看到了人类社会充满了贫穷、歧视、压迫、欺诈和杀戮,另一方面又相信人世间是有仁慈和美德的。

刍议《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

刍议《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

刍议《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作者:杨胡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3期摘 ;要:《弗兰肯斯坦》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写的一部哥特式梦幻小说,同时也是一个悲剧故事,弗兰肯斯坦与他制造的怪物双双死去,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从结局中看到其悲剧味道,还应该从这个悲剧中感受到力量,得到启示,以引领前行的道路。

关键词: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悲剧作者简介:杨胡宏(1980-),女,汉族,籍贯:四川省冕宁县,现供职单位: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职称:讲师,学历:大学本科,学位: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3--01一、前言《弗兰肯斯坦》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写的一部哥特式梦幻小说,这部小说虽然写的是超自然的事件和幻想的题材,但是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真实感。

小说中隐含着一种深深的悲剧色彩,思想内容比较含蓄而复杂,需要细心品读方能体会。

二、《弗兰肯斯坦》概述在北极探险的沃尔顿船长救起了一个名叫弗兰肯斯坦的瑞士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向船长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在年轻时期,弗兰肯斯坦对科学有着无比的狂热与痴迷,他认为自己可以借助科学的力量来战胜死亡,造福人类。

所以他用尸体创造了一个丑陋的人体,并用电击赋予了它生命力。

这个怪物很快有了人类的感觉、情感和智力,甚至学会了语言,他迫切希望与人类和睦相处,但是人类畏惧他丑陋的外表,一直逃避、仇视它。

怪物痛恨创造它又抛弃它的弗兰肯斯坦,希望弗兰肯斯坦给它创造一个伴侣,但是弗兰肯斯坦拒绝了它,并打算毁灭它,于是怪物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亲人,最后弗兰肯斯坦也死在了北极,而一直折磨他的怪物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虽然《弗兰肯斯坦》一直被认为是哥特式小说,但是它也体现了悲剧特征和悲剧意义,属于一部悲剧小说。

三、《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很多读者认为《弗兰肯斯坦》是一部悲剧,弗兰肯斯坦与他制造的怪物双双死去,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从结局中看到其悲剧味道,还应该从这个悲剧中感受到力量,得到启示,以引领前行的道路。

《弗兰肯斯坦》中的悲剧探究——身份冲突下的悲剧

《弗兰肯斯坦》中的悲剧探究——身份冲突下的悲剧

《弗兰肯斯坦》中的悲剧探究——身份冲突下的悲剧作者:任惠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4期摘; 要: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描绘了一个人类与他的人造人的故事,突出了两者之间围绕着身份的冲突和随之而来的悲剧结局。

本文认为,若要探究小说的主人公维克多和怪物的悲剧来源,就不能忽视两者不可和解的身份冲突以及身份冲突所造成的人物矛盾和自我矛盾。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身份冲突;悲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3引言:《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的代表作,通过讲述人类造人的故事,使玛丽雪莱脱离了拜伦和珀西雪莱双子文学星的光芒,真正作为作家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Rossetti,221)。

小说的主人公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是一名疯狂科学家,他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创造了一个“人”——怪物。

然而怪物脱离了他的控制,甚至试图控制维克多。

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过程中,怪物杀死了维克多的朋友亲人,最终导致了维克多和他自己的毁灭。

国外对这本小说关注的焦点在于“科技的滥用”,通过分析维克多·弗兰肯斯坦造人的情节设计,突出了这本小说“诠释人与技术关系的一个全面框架”的作用(Tumey,2)。

而国内对这篇小说的研究则集中于隐藏在维克多造人情节背后对科技无休止的探究和对荣耀的追寻,即极致的个人主义。

陈姝波(2005)将这种个人主义诠释为激情,并将弗兰肯斯坦中的悲剧解读为对激情的放纵所导致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下的行为对社会总体价值框架的冲击和破坏。

从文中的个人主义倾向延伸开来,一部分学者对维克多激情造人而形成的伦理困境展开了研究。

史育婷将《弗》中的悲剧解读为维克多不加节制的私欲制造出不受控制的子民,违背人类伦理和科学道德,最终形成了维克多个人的伦理困境和与怪物之间的道德对立。

还有学者认为小说的悲剧来自于维克多的男权立场,怪物则是维克多男权思想的具现(郭方云,2004)。

浅析《弗兰肯斯坦》的悲剧缘由

浅析《弗兰肯斯坦》的悲剧缘由

收 稿 日期 :2 0 1 7 — 0 2 — 2 2 作者简 介:李智莹 ( 1 9 9 3 一) , 女 , 湖 南 邵 阳 人 , 湘 潭 大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英 语 文 学 。
8 3
格 和世 界观。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 中母性 缺失 , 那 么孩 子极有 可能会 有一定 的性格 缺 陷并崇 尚暴 力 。我们甚至可 以大胆地假设 , 如若 小说 中的农夫 不被 怪物的外表所蒙蔽 , 能够 给与怪 物一个 温馨的 家庭 , 那么怪物 的命运甚至其他人 的命 运 , 如弗兰 肯斯 坦和他家人的命运 ,就不会那 么不幸 。 二 、母性缺失对人物 的影响 在 《 弗兰肯斯坦 》中,有三位 主要人 物发声 : 弗兰肯斯坦 、 怪物和沃尔顿船长 。 但 在这部作 品中, “ 每个独立的语篇都不足够形成一个 完整的叙述 ” ( C o mi t i n i , 2 0 0 6) 。 因而 ,沃尔顿船长 的信件 只是
第2 பைடு நூலகம் 卷
第7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 o1 .2 6 N o. 7 J u1 . 2 01 7
2 0 1 7 年 7月
J o u r n a 1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 8 7 1 7( 2 0 1 7 )0 7 . 0 0 8 3 . 0 3
浅析 《 弗兰肯 斯坦 》的悲剧 缘 由
李 智 莹
( 湘潭大学外 国语 学院 , 湖南 湘潭 4 1 1 1 0 5 )
摘 要 :作 家的成 长过程往 往会影响其世界 观的形成 ,影 响作 家如何观察和再现世 界 。尤其是在 成 长过程 中母性缺 失所带来的伤痛对作 家的创作会造成极 大的影响。本文将 阐述玛 丽・ 雪莱的成 长过程 ,从

论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的怪诞美

论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的怪诞美

论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的怪诞美作者:徐艳婷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摘要:英国哥特小说给人最强烈深刻的印象就是其怪诞和恐怖的存在本身。

怪诞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人和非人的东西怪异的结合”起来而呈现的状态。

英国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以寓幻于真和寓真于幻两种方式来表现怪诞美。

作者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来强调故事的真实性,混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使读者在强烈的感性和理性错位认知之间不断反思科学发明与成果对人造成的异化以及科学创造与道德责任间的关系。

关键词:英国哥特小说;怪诞;寓幻于真;寓真于幻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89-02“哥特小说”原本是一个受到严格历史限定和地域限定的名词,它专指 1764 - 1820 年的英国哥特小说。

它“是历史传奇的一种独特形式,一种关于过去与异域文化的幻想形式,它通过种种文化的和政治的折射而对现代读者产生意义”。

①在这种小说里,“一切都被夸大到惊世骇俗的地步”,“容不得任何中间的、寻常、平凡的、一般的东西”,因此又被称为“黑色小说”。

②英国哥特小说给人最强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其怪诞和恐怖的存在本身。

怪诞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内的对象,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人和非人的东西怪异的结合”③起来而呈现的状态。

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于19世纪初期的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为《现代普罗米修斯》、《科学怪人》等)一发表问世就引起当时社会舆论,特别是科学界的广泛争论,成为英国哥特小说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之一。

凡是读过这部作品的人几乎都相信真的有一个黑影就在不远处徘徊,这个怪物会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更为可怕的是这种灾难一经出现就难以根除、防不胜防。

一部虚构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并成为文学界经久不衰的话题,笔者认为关键是在于玛丽·雪莱采用寓幻于真和寓真于幻的方式创造出一个怪诞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

英国著名诗人波西•比希•雪莱的第二任妻子。

其作品以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最为知名。

小说讲述了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研究,他试图征服死亡,创造一种新的生命。

通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创造生命的秘诀。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再创造之旅。

但是,在创造出怪物的之后,弗兰肯斯坦因无法容忍其丑陋的相貌,而将自己的创造物抛弃。

怪物在人世间备受凌辱,于是开始反抗,疯狂报复人类,在制造了一系列的悲剧后,终于同其造物主弗兰肯斯坦同归于尽。

精神分析法在20世纪文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它为文学著作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文学研究在人类精神、心理这一视角上开拓出一片天地。

本文解读的是哥特名著《弗兰肯斯坦》。

小说是一部悲剧,“造物主”和“被创造者”最终都归于灭亡。

以往研究者对这部作品的阐释已经很多。

传记研究,女权主义分析,后殖民主义分析,生态主义批评,异化理论分析等等。

而弗洛伊德后期的“死亡本能”说,同样可以作为阐释这部小说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说
弗洛伊德提出了三重人格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经常相互矛盾、斗争,特别是“超我”和“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

而到了晚
年,弗洛伊德将“本我”修正为两类,“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也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生存本能”是最广义的性本能,与个体生存和种族绵延息息相关,追求自我满足,不顾社会和他人。

“死亡本能”以破坏为目的。

弗洛伊德说:“假定远在远古,生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起源于无生物,那么据我们的假设,那时便已有一种本能要以毁灭生命而重复返于无机状态为目的。

有假定我们所称的自我破坏的冲突起源于这种本能,那么这个冲动便可被视为任何生命历程所不能缺少的一种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的表现。

”[1]因此,死亡本能“要将生命的物质重复返于无机的状态。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和战争。

而转向生命体内部时,又表现为自责,甚至是自杀。

二、从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说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上文已经提到,《弗兰肯斯坦》是一部哥特小说,简单说,哥特小说就是一种恐怖和鬼怪小说。

《弗兰肯斯坦》虽不是最典型的哥特小说,但这部作品将科学幻想与哥特恐怖有机地融为一体,内容充斥着死亡、怪诞的叙述。

比如科学家弗兰肯斯坦的造人行为。

弗兰肯斯坦日夜赶造自己梦想的生命,但这个被创造的生命存在就其相貌而言,真的是一个不择不扣的怪物,正如文中所描述的“他那黄皮肤勉强覆盖住皮下的肌肉和血管,一头软飘飘的黑发油光发亮,一口牙齿白如珍珠。

这乌发皓齿尽管漂亮,可配上他的眼睛、脸色和嘴唇那可真吓人!那两只眼睛湿漉漉的,与它们容身的眼窝颜色几乎一样,黄里泛白;他脸色枯黄,两片嘴唇直僵僵的,黑不溜秋。


[2]这是一个外表酷似人类却形象极其恐怖的特殊生命存在,是人类难以接受的生命存在。

怪物在被创造出来,是怪物的悲哀,也是弗兰肯斯坦的悲哀。

小说对怪物的描写为全书的叙述奠定了基调,烘托出浓郁的死亡氛围。

而小说的死亡情节也是比比皆是。

这主要表现为怪物被创制后由于不被人类接受而带来的疯狂报复。

怪物先是将路边遇到的幼童,也是弗兰肯斯坦的弟弟残害致死,而后,弗兰肯斯坦家内的女佣贾斯婷、表弟克莱尔、最挚爱的妻子伊丽莎白都相继被怪物直接或间接的杀死。

那么怪物为何要进行疯狂的报复,致使作品最终成为一部悲剧?除了通常认为的是作者对现代科学过度发展而产生的忧虑外,我们也可以运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冲动来解释。

怪物在起初也是试图接触人类,试图同化于人,但无论是在他的造物主眼里,在他认为善良美好的法国受难贵族家庭那里,还是在一个无知的儿童眼里,怪物都只是怪物,而不是其他,人们更难以接受将它纳入自己的世界。

怪物希望造物主为他制造一个同类的伴侣,但被遭到拒绝,怪物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价值,当他的造物主丧身北极之后,他选择了死亡,在这里,怪人表现了强烈的死亡冲动而不能自拔,怪物在此时不是欲死而不能,从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怪物的生存能力是顽强的,怪物虽然不被接受,但可以继续存在下去,可是他不愿意如此。

怪物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生命体,在他这里,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和生存本能会表现的更加明显,而他又恰恰是一个必然不被接受的“人”。

怪物的各种本能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怪物不会被这个文明的人
类世界所接受,他的出生就意味着他必然面对人的各种攻击和不解,死亡本能在这里将会因此而表现得更加带有攻击性。

死亡是怪物的终结,当死亡本能转向外部世界时,怪物将死亡本能投射向他的创造者以及造物者的家庭。

而当死亡本能投射到怪物自身时,怪物自责自怨,以致最终走向了自杀。

三、《弗兰肯斯坦》带给我们的启示
弗洛伊德的“本我”理论的提出是他对现代文明不满的表现之一,之所以会有不满,是因为他认为现代文明对人的限制会给人带来不快乐的结果,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不论是性或攻击的冲动,都会受到压制。

弗洛伊德的理论自然有他的合理之处,但也有失偏颇。

不过,他的理论确实为人类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创造的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就如《弗兰肯斯坦》所塑造的怪物,他的出现如一面镜子,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社会的不公正一面。

弗洛伊德将人的生理欲望极度夸大,这是不恰当的,不过,人的原始冲动确实隐约出现,怪物的自杀以及他造成的悲剧让人们看到了生存者的艰难,人的本能冲动在重压下爆发,悲剧由此而生。

我们不禁会问在这个已经异化的世界,如何才能让我们在理性与感性的天平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

显然,伦理与法律是其中一条道路,但这条道路的实施是通过规范与限制人的行为得以实现的。

在这条道路以外,我们发现艺术也是解决问题的道路之一,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创造就是人的本能欲望的无意识的化妆过程,而艺术的价值就是使人的欲望得到合理的宣泄,不至于危害到社会。

艺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为我们思考现实问题提供了新
的平台,在这个世界里,任何不合理的情况都不会造成现实的惨剧。

弗洛伊德的思考是具有很大价值的,但他思考的出发点是个人,其实,扩大到社会层面,也是如此。

艺术将现实世界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出来,为我们解决我们现实世界里的棘手问题提供新的途径,而《弗兰肯斯坦》为我们提供的悲剧恰恰是我们在现实中应得以重视的,那便是通过塑造怪物这一艺术形象,通过其悲剧的命运,警示人何以更好的生存,提醒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84.
[2]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M].刘新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