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美术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美术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美术书籍读书笔记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美术书籍读书笔记1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足以长才。

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

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

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前段时间学习了杨景芝老师的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这书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杨景芝是我国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

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

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

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

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

”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

”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

寒假:推荐10本艺术类书籍给老师们

寒假:推荐10本艺术类书籍给老师们

寒假:推荐10本艺术类书籍给⽼师们前⾔:在这个物质富裕⽽精神匮乏的时代,拥有⼀定的艺术和⼈⽂知识的感知⼒,不仅可以充实精神世界,还可以帮助⾃⼰更好地教学。

再过⼏天就进⼊寒假了,推荐下⾯这10本艺术类图书给⽼师们,也许可以成为你探索艺术世界的⼀块引路⽯。

01《世界美术名作⼆⼗讲》02《艺术哲学》(套装共2册)03《艺术的故事》04《艺术的⼒量》05《新编⽜津艺术词典》06《美的历程》07《向⼤师学绘画系列》08《DK素描之书》09《艺⽤⼈体解剖》10《艺术写作简明指南》01《世界美术名作⼆⼗讲》@熊猫**波提切利的妩媚,伦勃朗的光影,鲁本斯的⾊彩,委拉斯凯兹的肖像画... 此书成于1934年,所以读起来有些拗⼝。

内容上偏概论,适合⼊门者。

这本书最⼤的特⾊是能看出来傅雷在知识上的融会贯通,在讨论绘画时经常能和⾳乐、⽂学做⽐较。

@绝**⼥看⼤师掉书袋,艺术⽂化娓娓道来真是⼀种享受,看完只想说⼀句“受教了”。

结合《⽂艺复兴三杰》看效果更佳。

书中围绕⽂艺复兴以来西⽅近⼆⼗位艺术⼤师及其名作展开讨论,着重介绍了⽂艺复兴初期⾃乔托以来,经过“三杰”(达?芬奇⽶开朗琪罗、拉斐尔),⼗七世纪的伦勃朗、鲁本斯,到⼗⼋、⼗九世纪的近⼆⼗位画坛巨匠及其名作。

讲解其艺术风格、绘画技巧,⼜辅以⼤师⽣平、时代思潮等内容,从艺术风格延⾄⼈格操守,⾏⽂⽣动洗练,深⼊浅出,形象解读,娓娓道来,紧扣每讲内容,或全貌,或局部,或对⽐,形象解读,感情表达,易于领悟,融⽂学、⾳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体,给⼈以丰富⽽优美的精神享受。

02《艺术哲学》(全2册)《艺术哲学(套装共2册)》包括:《艺术哲学(上册)》、《艺术哲学(下册)》共2册。

《艺术哲学(套装共2册)》最初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习讲述美术史的讲义,包括艺术的本质与发展,意⼤利⽂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尼德兰绘画,希腊的雕塑和艺术中的理想,材料丰富,论证详尽。

在丹纳看来,物质⽂明与精神⽂明的性质⾯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从这三个原则出发,丹纳举出许多显著的例⼦,是以《艺术哲学》还是⼀部艺术史。

第八本书:《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第八本书:《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第八本书:《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第八本书:《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美术名作二十讲》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身为女人,优雅是一种恒久的时尚,而优雅的女人并不一定要天生丽质、沉鱼落雁。三毛和张爱玲都不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丽,但她们都有绝对的魅力。她们用文字将她们的美别致地表现出来,她们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流露出修养、智慧和善良。女人的魅力产生于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态度,产生于花开花落时的那种境界。无尽的内涵在从容不迫的一颦一笑中最具风韵。有艺术修养的女人像茶,品尝过后是令人回味无穷的芳香。在艺术熏陶下的女人又像一口井,她的魅力是越挖越多的,不是别人“一目了然”的,她会留给别人无穷的想像空间。在艺术陶冶下养成一种自然气质后,这位女性一定显得成熟、温柔又善解人意,无须太多的言语就能与你进行心灵的交流,达成心灵的默契。 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但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而出自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之手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无疑是一本为广大女性读者指点艺术迷津的杰作。该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其中还蕴含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宝贵精神和风格,不仅分析了一些世界美术名作,同时触及哲学、历史、文学、音乐等学问,它对女性读者增强美学修养、提高人文素质都大有教益。 艺术史著作中一部难得的佳作 有利于女性读者增强美学修养的艺术杰作 大名鼎鼎的傅雷,不但是我国第一流的文学艺术翻译家,也是第一流的西方艺术史专家、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鉴赏家。1934年,26岁的傅雷由法国游学归来后,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主讲西方美术史,《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便是那时的作品。这本书不但在当时是空前的,即使在60多年后的今天,其文字的优美、议论的精到、见识的明达、赏析的深刻,也很难找到与之相匹敌者。 这本书共有20讲,主要讲述了16位美术大家和他们的鸿篇佳构,其中着重讲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鼎足而立的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这三人各有各的面目与精神:达·芬奇的深,米开朗琪罗的大,拉斐尔的明媚,在文艺上各自汇成一支巨流,实现着文艺复兴那个光华璀璨的时代之精神;综合起来就造成了完满宏富、源远流长的近代欧洲文化。 书中作品涵括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美术诸门。间或议论美术家的人品学问,以表现艺人的操守与修养;时而涉及时代与环境,以阐明艺术产生的因缘;同时兼顾理念分析与历史叙述,以培植习艺术者的研究精神,讲解艺术风格和作家情性,融文学与哲学、社会与时代于一体,生动洗练,引人入胜。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目前是国内被阅读最广的美术史著作——虽然它并不是系统、严密地观照西方美术,虽然它没有大量列举各派与作品,而仅仅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加以评述,但一经傅雷先生的生花妙笔,寂静的西方美术史被描绘得委曲精微,娓娓动听,往往三言两语,却发人深省。如果要向西方的文化、艺术有所借鉴,立足于理解是最重要的——本书正是体现了傅雷先生这一艺术观点。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薄薄的一册,却影响深远,实为艺术史著作中一部难得的佳作。 愚固知画家不必为史家,犹史家之不必为画家;然史之名画家固无一非稔知艺术源流与技术精义者,此其作品之所以必不失其时代意识,所以在历史上必为承前启后之关键也。 ——傅 雷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与傅雷先生 1931年,傅雷先生由法国回国,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史课与法文课。《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原是当时在上海美专讲课时讲稿中一部分,有些曾在当时上海美专的几位教师编辑的《艺术旬刊》上发表过,傅雷先生与倪贻德先生是这本刊物的编辑。《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一稿,就是在当时讲稿的基础上,对世界美术名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完成于1934年6月。 傅雷先生17岁时,就开始写小说。1928年初到法国巴黎,一方面在巴黎大学文科学习,一方面到卢浮美术史学校听课,那时他就开始从事翻译工作。他译了梅里美的《嘉尔曼》、丹纳所著《艺术哲学》,写了画家《塞尚》一文,还翻译了屠格涅夫等人的诗篇,并译《贝多芬传》。回国后与刘海粟先生合编《世界名画集》。傅雷先生深受罗曼·罗兰的影响,热爱音乐。这些生活经历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一个26岁的青年,能有如此渊博的知识。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不单是分析了一些绘画、雕塑作品,同时接触到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历史背景等等。对青年读者来说,用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是很有教益的。对从事美术史研究的人来说,有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例如美术史究竟如何编写等等。 在这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讲到的美术家并不多,只有乔托、多那太罗、波提切利、莱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贝尔尼尼、伦勃朗、鲁本斯、委拉斯开兹、普桑、格勒兹、雷诺兹、庚斯勃罗,在第二十讲浪漫派风景画家一讲中,主要分析的是卢梭和杜佩雷的作品。附带提到了华托、弗拉戈纳尔、达维特、康斯特布尔等人,那只是几笔带过。 在论乔托一讲中,提到了现代美术史家贝伦森曾经说过:“绘画之有热情的流露,生活的自白,与神明的皈依者,自乔托始。”傅雷先生在这一讲的结束语中说:“实在,这热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与神明之皈依,就是文艺复兴绘画所共有的精神。那么,乔托之被视为文艺复兴之先驱与翡冷翠画派的始祖,无论从精神言或形式言,都是精当不过的评语了。” 在论多那太罗的一讲中,著者着重指出多那太罗和传统决绝,而在自然中去探索,并在作品中表现内心生活性格,这样他们就在艺术表现上为后来者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论波提切利之妩媚一讲中,著者认为波提切利的作品在形式上是妩媚的,但精神上却蒙着一层惘然的哀愁。同时又指出这种妩媚的美感是属于感觉的,像音乐靠了旋律来刺激我们的听官一样。 在论莱奥纳多·达·芬奇一讲中,着重分析了作品《瑶公特》(即《蒙娜丽莎》)与《最后之晚餐》。在论达·芬奇的第二讲中,着重提出了“人品与学问”。著者在这一讲中,最后的一句话中是:“这样,15世纪的清明的理智、美的爱好、温婉的心情,由莱奥纳多·达·芬奇达到登峰造极的表现。”这一讲的论述,对于经过“十年动乱”的我们是很有教益的。“达·芬奇要艺术成为人间热情的惟一的表白。”我们对此总不能一无所感罢! 关于米开朗琪罗,著者分为上、中、下三讲来加以评述。第一讲是讲西斯廷礼拜堂。第二讲是讲圣洛伦佐教堂与梅迪契墓。第三讲是讲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墓与摩西像。从这几讲可以看出教皇是如何对待艺术家的。 …… 傅雷先生与我是在巴黎时相识的,差不多同时期回到上海,他写这本书时只有26岁,时间过得真快,49年过去了,我今为这本书写前言,已经是77岁的老人了。 随着《傅雷家书》、《与傅聪谈音乐》与《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的出版,傅雷的艺术鉴赏家的另一面,也连同他的广博的学识、深厚的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精湛见解,犹如终于抹掉上面久蒙的尘土的水晶,闪现在我们眼前。(庞薰琴) 傅雷:一个文化人的肖像 傅雷是一本书,是一本蕴含着热情、直爽、好学、才华的人生悲剧的书。傅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他同样不能违反自己的逻辑,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更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否定。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才有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是文学翻译家,他的译作达34部之多,其中多是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名著。煌煌15卷《傅雷译文集》,洋洋500余万言,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空前的伟构。他的译笔“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文字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清丽可诵,堪称我国翻译的典范。 傅雷是美术批评家。1927年他自费赴法国留学,主攻西方艺术史,24岁就译出了《罗丹艺术论》这样不朽的名著。26岁的傅雷在“上海美专”讲课时,写出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这样的大作,他不单是分析了一些绘画、雕塑名作,更触及了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等等,其知识之渊博,议论之宏富,即使在今天,也足令美术史家效法。 傅雷是音乐鉴赏家,早在20岁的时候,他就受罗曼·罗兰的影响,热爱音乐。在《傅雷家书》里,人们可以领略到傅雷对音乐史上众多大师的精彩评论;在《贝多芬传》里,人们看到傅雷如何用自己的笔与贝多芬心灵相通,在与命运的搏斗中彼此呼应。 傅雷是艺术理论家。他译丹纳的《艺术哲学》,尤其是为儿子抄录《希腊的雕塑》并加笺注,可窥其理论修养之高深。许多学者公认《傅雷家书》乃艺术学徒最好的修养读物,其中在《音乐笔记》部分,人们陡然认识到最飘逸的古典之美的精神内涵。傅雷致罗新璋论翻译的信札,表现出非常深刻的译学观点。 傅雷又是散文家。他的《法行通信》计有15篇,每篇通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对亲友、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今天人们很难想像,这些优秀的游记会出自一个19岁的游子之手。更不用说《傅雷家书》中的语言、境界、思想、逻辑、艺术修养等等,是一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书笔记写在开头感言:有人说这本书是女性修养必读书,的确,读傅雷的文字犹如久渴饮甘露,有一种精致的美。

这本以讲稿整理的书,深入浅出,不仅仅让人阅读到西方美术名作的美,更能体会到美术家的人格魅力,美术创作之美,读的时候不必害怕自己对美术一窍不通,因为首先学会欣赏,这已经够美的了。

艺术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都是充门面的,真正理解确实不多,毕竟大师们都是倾注了一生,或者全部才会有几部作品,里面的创作背后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读了这本书,对这些背后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知道从哪几个角度去体会理解一个作品。

难以想像傅雷在那么年轻时就写出了这样一本通俗而高雅的书,因为它,我对西方的绘画和雕塑也充满了兴趣,在伦敦时特别安排了国家画廊的参观,从这点出发,这本讲义也达到了它的目的。

精装本文图搭配协调,阅读起来真是一种享受。

读过之后,对傅雷更加佩服了。

认识傅雷是从《傅雷家书》开始,那是知识渊博的温厚长者;《约翰克里斯朵夫》,文笔优美的译者;而这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纵论西方美术名家名作,考其源流,述其风格,而作者其时不过二十三岁。

有些天才,是欲望其项背而不得的。

这书是从翻看时起,就令我一直处于强烈的感撼中从前只是略知傅雷先生一生译作颇丰,极是令人仰慕,翻译功底自不必多言,就例如他曾译托尔斯泰之句:“世上的生活不是一泓泪水,也不是试练,而是超越我们想象的事物。

只要我们能够坦然面对现状,生活也可以是无限的喜悦。

”字句,涵义恰到好处,不得不让人佩服其对语言本身深厚的理解和对不同的文化融会贯通但傅雷先生的这本书稿,才让我有些恍然,大家之修为总远不止这些。

文言序言非常精彩。

傅雷当年26岁,留法海归,在上海美专任教,故发起议论来掷地有声,神气完足。

80年代出版的序言是庞薰琹写的,这位是工艺美术大牛,他说波提切利的画让他注意到绘画的装饰性。

书成于先生二十六岁,而书中展示而出的渊博知识,于这个年纪简直不可置信。

读傅雷先生《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感想程伟明

读傅雷先生《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感想程伟明

读傅雷先生《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感想-世界上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1.傅雷生平、故事①年少有为的傅雷:这部11万字讲义是傅雷在上海美专时的讲义,那时他才二十三岁,补充完稿时也不过二十六岁。

这本书作为美术名作入门导读非常合适,言语通俗,文字优美,行文生动洗练,深入浅出,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授人以美慧而无虚浮之心。

所谈的画作也都是大名鼎鼎画家的代表作品,不仅给人提供了学着去欣赏画作的视角,而且为言语贫乏的我们提供了细腻的言语来精确描述观画感触。

②傅雷部分经历:(1908-1966)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生翻译作品三十余部,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傅雷先生年轻时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史教席。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他在讲稿的基础上修改、补充,于一九三四年完成的一部著作。

2.写这本书的时代背景①五四运动以来随着西方知识的大量涌入,中国的学术界掀起了西学东渐的学术狂潮,对西方美术造型的研究,素描的探讨,西方美术史的继承等一系类的问题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

但是其中稂莠不齐,如跳梁小丑,粉墨登场。

傅雷站了出来,为中国艺术界尽一力,给艺术家启迪影响。

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做。

傅雷先生的经历,无疑在这本书中,显示出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他对于作品的描述就透露这自己的评判标准。

3.为什么从文艺复兴开始(神——人)大师的诞生往往是他的作品满足着时代的需求。

圣方济各教派圣方济各又称亚西西的圣方济各或圣法兰西斯,天主教方济会、女修会的创始人,方济会又称小兄弟会,他是动物、商人、天主教会运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守护圣人,在圣方济各之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及宗教画派的影响下,长期压抑人性已经让人们感受到神的疏远,这个时候圣方济各教派的出现使神的形象以一种纯真朴树的、爱的形式的出现,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神的信仰,代表圣方济各教义的乔托的画,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民众来说晦涩枯燥的教堂讲经活动远远不如直面圣徒耶稣神的形象,来的更有感染力。

美术类书籍读书笔记

美术类书籍读书笔记

美术类书籍读书笔记美术类书籍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本名著后,⼤家⼼中⼀定是萌⽣了不少⼼得,现在就让我们写⼀篇⾛⼼的读书笔记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美术类书籍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美术类书籍读书笔记1 我阅读的是《美术》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有关美术教学的⽂章,通过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我对有关欣赏课教学的⽂章进⾏了重点的阅读,通过阅读,使我深刻感受到了美术欣赏教育的重要性和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的⼀些⽅法。

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孩⼦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

⽽且对其他⽅⾯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如有利于开阔孩⼦的视野,发展孩⼦的想象⼒和创造⼒。

有利于培养孩⼦语⾔表达能⼒,有利于培养孩⼦积极的情感态度。

书中说,美术欣赏课不只是向学⽣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和个性品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对事物的好奇⼼探究欲和创造⼒,回想起以前上过的欣赏课,不正是缺少对美术欣赏课的重视和单⼀的教学⽅法才使欣赏课变得索然⽆味。

根据书中的教学理论⽅法,在本学期,我设计了《奇特的视觉图形》欣赏课,书中说到,没有⾜够的准备⼯作,往往很难上好欣赏课,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灌输,学⽣⽆法完全集中注意⼒,教学效果,学⽣的吸收率都将是很低的。

于是在本节课中,课前我引导学⽣收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资料,为学⽣制作精美的课件,让学⽣有备⽽“赏”,通过收集资料缩短学⽣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欣赏的直接兴趣。

课堂教学⼀开始让学⽣观看课件,把学⽣的兴趣引导到⾝边丰富的形形⾊⾊的世界中,引导学⽣观察画⾯,从画⾯中的⾊彩、造型中细细的体味,学⽣兴趣浓厚。

书中说,欣赏与动⼿相结合,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的眼、脑、⼿⽴体化,全⽅位的揣摩、体验作品,它能够丰富学⽣的审美经验,增强学⽣对美术欣赏的全⽅位的体验。

美术类书籍读书笔记(通用4篇)

美术类书籍读书笔记(通用4篇)

美术类书籍读书笔记(通用4篇)美术类书籍读书笔记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美术类书籍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类书籍读书笔记1看过很多国内教育名家的专著,假期特别找了一本外国的教育书籍《德国美术教育》,书中介绍了在德国文化大背景中,德国的艺术教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辩性、有序性的特点,又吸收了宽容性、多元性等优点,形成了具有相当伸缩力的教学模式。

从我们的美术教育的角度看德国的艺术教育,它具有很强的个性,深受启发:一、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以启迪孩子的智慧。

在德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外,还得用2—3年的时间来专修教育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才能确定。

这样决定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成具有相当伸缩性的艺术教育成为可能。

在小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面对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学校对一、二年级实行包班,教师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不设日课表,教师所教内容可随机应变,如:课堂内突然出现了美丽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随蝴蝶而转,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随蝴蝶而变,让学生观察蝴蝶飞的动态、形状,介绍有关蝴蝶的种类、习性等常识,然后要用语言来描绘蝴蝶;用彩色笔画蝴蝶。

把常识、语文、美术等课结合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儿我体会到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学的灵活性,颇像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但在国内似乎缺少一个过渡的阶段,让教师从一个循规蹈矩的状态突然转变到一个随心所欲的状态,结果必然是混乱失败的。

二、重视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给孩子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独立地用不同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应首先注意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的。

关于发散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指的是重新组织观念,而产生新的结果,并且在面对一个对象时,做出各种选择的假设。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第一讲:乔托和阿西西的圣方济各(13张PPT)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第一讲:乔托和阿西西的圣方济各(13张PPT)

《圣母子》乔托
• 木板画,1320-1330年
《圣母子》有很多,但是 请记住这幅画的样子,很 多画家都画过“圣母子”, 但只有这幅是乔托的代表。
《圣方济各出家》乔托 壁画,1319-1328年
方济各脱下衣服 投在他父亲脚下。 阿西西城主教替 他遮体。
这俩孩子在干啥?
这些人到底在干啥?
吃瓜ing
看不到我
来嘛
我不要Βιβλιοθήκη 来嘛莫挨老子 来嘛苏丹本丹
圣者 莫挨老子
火辣辣 火辣辣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试试高讲
赐予我力量吧!
逆子,老子灭了你
凑不要脸
哎呀,意思意思就行啦
吃瓜ing
《圣方济各出家》乔托
方济各脱下衣服投在他 父亲脚下。阿西西城主 教替他遮体。 父亲震怒,旁人拉住父 亲,路上的小孩感受到 紧张的气氛而叫喊着, 在两旁扔石子。
《圣方济各在苏丹廷上》乔托
• 背后是一桩典故圣者 在旅行,苏丹想把他 留下,圣方济各说, 如果你信我的教,我 就留下来,如果你不 愿意,就来接受真理 的实验。
乔托与阿西西的圣方济各
第一讲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 傅雷先生遗留了一部厚厚的稿件,一直没有发表,直到1983年才 得以校订工作。
• 这部讲稿饱含傅雷对美的见解与热情。他说:“热情的 流露、生命的 自白与神明之皈依,就是文艺复兴绘画所 共有的精神。”全书围绕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近二十位美 术家及其名作展开,细述了这样一种艺术的出现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书笔记篇一: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书笔记写在开头感言:有人说这本书是女性修养必读书,的确,读傅雷的文字犹如久渴饮甘露,有一种精致的美。

这本以讲稿整理的书,深入浅出,不仅仅让人阅读到西方美术名作的美,更能体会到美术家的人格魅力,美术创作之美,读的时候不必害怕自己对美术一窍不通,因为首先学会欣赏,这已经够美的了。

艺术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都是充门面的,真正理解确实不多,毕竟大师们都是倾注了一生,或者全部才会有几部作品,里面的创作背后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读了这本书,对这些背后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知道从哪几个角度去体会理解一个作品。

难以想像傅雷在那么年轻时就写出了这样一本通俗而高雅的书,因为它,我对西方的绘画和雕塑也充满了兴趣,在伦敦时特别安排了国家画廊的参观,从这点出发,这本讲义也达到了它的目的。

精装本文图搭配协调,阅读起来真是一种享受。

读过之后,对傅雷更加佩服了。

认识傅雷是从《傅雷家书》开始,那是知识渊博的温厚长者;《约翰克里斯朵夫》,文笔优美的译者;而这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纵论西方美术名家名作,考其源流,述其风格,而作者其时不过二十三岁。

有些天才,是欲望其项背而不得的。

这书是从翻看时起,就令我一直处于强烈的感撼中从前只是略知傅雷先生一生译作颇丰,极是令人仰慕,翻译功底自不必多言,就例如他曾译托尔斯泰之句:“世上的生活不是一泓泪水,也不是试练,而是超越我们想象的事物。

只要我们能够坦然面对现状,生活也可以是无限的喜悦。

” 字句,涵义恰到好处,不得不让人佩服其对语言本身深厚的理解和对不同的文化融会贯通但傅雷先生的这本书稿,才让我有些恍然,大家之修为总远不止这些。

文言序言非常精彩。

傅雷当年26岁,留法海归,在上海美专任教,故发起议论来掷地有声,神气完足。

80年代出版的序言是庞薰琹写的,这位是工艺美术大牛,他说波提切利的画让他注意到绘画的装饰性。

书成于先生二十六岁,而书中展示而出的渊博知识,于这个年纪简直不可置信。

先生对名作所用及的绘画技巧,画面的表达,分析几乎丝丝入扣,而信手拈来的史实穿插,辅以大师生平与艺术理念特点的概括,更是令名作本身由宏富陡然变得通透了。

至于文字,可谓之行云流水,较之曾经读过的美术史类的书籍,丝毫不见沉闷与说教,有的只是先生凭借自身细致的观察得出的领悟,先生文笔质朴凝练,诚恳的流露,通常寥寥数句,就颇有醍醐灌顶的效用。

论及著者及书籍本身,这已是不可多得的好书,更何况,书中所竭力展示的,还皆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巨制,不知是该感激傅雷先生书稿中字字珠玑的点拨,还是归功于时间的推逝所带来的体味,已是熟识的作品,竟真是焕发一新,以前没感受到的登峰造极的美感,各个大师擅长的手法,特定环境下表达出的思想,现在都愈发清晰详尽,一一震撼内心。

例如傅雷先生谈到达芬奇。

达芬奇《绘画论》“你又没有在隐晦的黄昏,观察过男人和女人的脸?在没有太阳的微光中,它们显得何等柔和!在这个时间,当你回到家里,趁你保有这个印象的时候,赶快把他们描绘下来吧。

”觉得就像是这句话里所写的那种画面里的温柔沉静,就像是莱奥拉多的画,有一种归属的安全感。

”当作品超越判断的时候,表明判断是何等薄弱,作品超越了判断,那是更糟。

判断超越了作品才是完满的,如果一个青年觉得有这种情形,无疑地他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不会多,但包含着优点。

”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再通过实践得以实现,这里面包含一个伟大艺术家形成的一些原因,(他会买整笼的鸟放生,先仔细的观察鸟的飞翔组织,这是时他感兴趣的问题;他又去欣赏日光下映耀着羽毛的复杂的色彩;末了,他看到小鸟振翅飞去重获自由的情景,心里感到无名的幸福)傅雷说的这个故事至少现在我是觉得一个艺术家所具备的都从这个故事里总结出来了。

觉得设计师也是应该具备这样的东西,因为设计师与艺术家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实践性。

达芬奇的深,米开朗基罗的力,拉斐尔的明媚,伦勃朗的光暗,鲁本斯的色彩... 时常盯着那些画作,觉得当真是表达了或心灵的力量,或伟大的思想,或艺术热情的使命。

想到他们所处的时代,科技远不如当下发达先进,但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却是我们远远不能及,如达芬奇,是举世无双的工程师、建筑家,亦是动人的歌者,精通解剖学,而他那天才的绘画禀赋似乎只是他兴趣小小的一部分。

瓦萨里评价他时无不感慨地说:“有时候,上帝赋人以最美妙的天资,而且是毫无限制地集美丽、妩媚、才能于一身。

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他的行为总是值得人家的赞赏...莱奥纳多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 想到那些年代里,大师们描绘着清明的美好,简直是把生命投入其中来自白,勿论他们描摹过多少速写,攻读过多少论著,甚至是单单坐在画幅面前发了一天又一天的呆,也从不觉得是奢侈之事,于当今高科技的生活中却越来越低下的效率,越来越不明确的目的,我们其实对他们的伟大才能知晓几分,懂得不去人浮于事,盗世欺名,已是足够的馈赠。

电影《死亡诗社》里的Keating老师对学生说,诗歌的好坏不重在词句的分析,而在于其表述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表达的也是同一种思想:艺术之美在于感受。

突破很多艺术介绍书籍旨在分析名作构图、光影、色彩、寓意的桎梏,在分析之余表达他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体验。

如果我们只能滔滔不绝讲出每一幅画作与雕塑的构图与色彩特色,却丝毫感受不到其中美的传承,那欣赏艺术又有什么意义呢。

傅雷先生写此书时二十来岁,实在令人拜服。

年纪轻,文字却不轻狂,讲介的态度十分严谨,同时也饱含着先生对艺术、对美、对大家的热情和自己的见解。

全书二十讲,每讲并不冗长,读来有若溪流潺潺,时奔流时低徊,很有阅读的快感。

却不单薄,既有对名作的讲解,又有对名师性格和人生的小传,并在讲介之间阐发先生的美学感悟、观念。

非常非常的好书,一路读,仿佛回到一个清澈的、求知若渴的年代,在那样一个年代,不轻浮,每双眼睛都盼着看到美,每颗心灵都尊重文化。

稍有不足是插图的配置,插图乃是吴甲丰1983年在整理傅雷先生这部讲稿付诸出版的时候找的,也有一些一时找不到的。

就配图而言,翻看比较麻烦,且不够精细。

正如吴先生所说,我很希望将来能有一个大开本的、有彩色精印插图的版本。

吴先生在后记中说道,“傅雷先生是在苦口婆心地告诉当时中国的美术家与其他知识分子:如果要向西方的文化、艺术有所借鉴,首先必须立足于理解。

”理解不同于了解,仅是知道而未能在心中感同其理,就难免仅是个“知道分子”。

只可惜傅雷先生的这个愿望,直到今天仍然未能完全实现。

这句话,无论中西,都值得深省。

傅先生站在中西之间看待当时的艺术界,是深深不屑于浮论的,所以他要说出自己的见解来。

我们看这本书,也是深入他的艺术世界,倾听他的领悟。

傅雷先生崇尚希腊的古典主义精神,这一精神“是富有朝气的、快乐的、天真的、活生生的,像行云流水一般自由自在,像清冽的空气一般新鲜”(《傅雷家书》)。

傅雷看到国内了解外国文化艺术的人寥寥无几,浅显的自诩为“达达”、“表现”等等派别。

傅雷长叹,于是以自己对美术的长期研究编纂了这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攫取外来艺术的精华融为己用。

同时用以教导后辈人。

傅雷先生曾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到法国留学。

一面在巴黎学习文科,一面到卢浮美术史学校因此。

在有高超的文化造诣的基础上,弗傅雷先生可以将哲学、文学等等融进美术作品的评论中。

在评达芬奇时,傅雷先生着重提出了“人品与学问”。

他说到“芬奇把艺术的鹄放在一切技巧之外,他要艺术成为人间热情的唯一表白。

”艺术,从来都是为人类服务的,是以表达创作者最纯净的内心。

所以真正的艺术家,往往自由洒脱不拘小节,被他人看做浪人或者疯子。

而另外的一群人,被誉为正统,以泯灭自己的本质为代价,为他人的喜好而作画。

这已经违反了艺术创作的初衷。

傅雷先生以名家之作为例,为将艺术的姿态摆正,教导后者脱离那些愚昧迂腐的艺术教育,重拾赤子之心,彰显自己。

引用余光中给这本书做的评语——“《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从西方文艺复兴初期的乔托,历全盛时期的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直至视七世纪的大师伦勃朗、鲁本斯,更包括十八、十九世纪的几位名家近二十人,傅雷之评述均能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且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得其平衡。

篇二:读书心得《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

作者:贡布里希译者:范景中杨成凯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第1版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

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贡布里希生于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

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沃尔堡大学。

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伦敦大学艺术史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

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理想与偶像》、《象征的图像》、《木马沉思录》等。

贡布里希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以便初入门者能轻松学习。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两巨册,是我目前读过的由个人独立撰写的中国绘画通史中规模最大者。

作者为这部著作耗费了数十年光阴,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细心与耐心。

作者书前的自序,除了说明撰著思想外,也道及写作中的甘苦,相信作者的描述是毫不夸张的。

以一己之力完成这样庞大繁复的工作,光有智慧是不够的。

有人评价说,林散之、李可染、王伯敏分别从书法、绘画、美术史三个方面师承黄宾虹,做到了不辱师门,大体上是恰如其分的。

《中国绘画通史》阅读后的突出印象正如考古学家巫鸿在本书序言中所概括的那样,本书大量引用了20世纪陆续发掘出土的各种原始美术考古资料。

另外,作者对民间美术也投入了必要的关爱。

这使它与过去的其他著作相比,呈现出另外一种格局。

材料方面的增补与充实,在某些人看来属于小事情(甚至有人说是“孔乙己”“茴香豆式”的功夫,不足挂齿),但是,它不仅导致本书内容的变化,而且导致历史观念的变化与叙述视角的变化。

中心与边缘变得不那么确定了,单一视角与多种视角交互呈现。

这样的写作当然会使历史事实的叙述变得复杂化起来,但是同时也会使我们对中国美术史的见闻变得丰富起来。

例如,读完本书以后,谁也不会再顽固地坚持说:中国绘画就是卷轴画的历史,中国的绘画大师莫非衣冠贵胄。

作者似乎想努力祛除自己的叙述可能给读者带来的遮蔽,因而除了叙述语言尽量质朴通俗之外,还力求做到以陈述可信、确凿的史实为主,不做太多议论。

不象某些中国绘画史著作,动辄以西方美术史中的“某某主义”来将中国绘画中的具体现象生硬地格式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