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设计说明书

轴设计说明书
轴设计说明书

目录

摘要 (2)

1绪论 (3)

1.1国内外机械发展概况 (4)

2零件分析 (5)

2.1零件的结构特点 (5)

2.2.1零件图纸的工艺分析 (6)

2.2.2加工内容以及相关要求 (6)

2.2.3加工要点分析 (7)

2.2.4零件的精度要求 (7)

3毛坯的选择 (8)

3.1分析毛坯的加工余量 (8)

3.2零件毛坯形状及余量的确定 (9)

4零件加工定位基准的选择 (9)

5.1零件粗基准的选择 (9)

5.2零件精基准的选择 (9)

6工艺方案的制订 (9)

7工艺装备的确定 (9)

7.1刀具的选择 (9)

7.2切削用量的确定 (10)

7.2.1主轴转速的确定 (10)

7.2.2进给速度的确定 (10)

7.2.3背吃刀量的确定 (10)

总结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摘要

输出轴是位于原动机和动作机之间的机械传动装置。在实际生产中常用的轴已经标准化和规格化。本次设计根据工作条件和需要进行了规格的选择,以及相关数据的计算。本次的输出轴轴的毕业设计是根据工作条件的选择而设计的非标准型的轴。机器常由电动机,传动装置,和工作机三部分组成。电动机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整个设计的成本,合理的功率以及电动机的构造是选择的主要考察标准。传动零件的配合和选择则以设计数据为标准设计计算以及查表,主要由4部分构成:V带的根数以及型号,齿轮的主要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尺寸,各传动轴设计以及加工方法,联轴器的类型选择以及型号选择,滚动轴承的选择和校核。合理的传动方案不仅满足工作机的性能要求,而且还要工作可靠,建构简单紧凑加工方便,成本低,传动效率高以及使用和维护方便。润滑方式选择,也是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设计制造后,维护对整个变速器的寿命以及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后就是变速器的密封件的选择,根据轴承的外径选择。

输出轴是位于原动机和动作机之间的机械传动装置。在实际生产中常用的减速器已经标准化和规格化。本次设计根据工作条件和需要进行了规格的选择,以及相关数据的计算。本次轴毕业设计中的减速器是根据工作条件的选择而设计的非标准型轴。机器常由电动机,传动装置,和工作机三部分组成。电动机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整个设计的成本,合理的功率以及电动机的构造是选择的主要考察标准。传动零件的配合和选择则以设计数据为标准设计计算以及查表,主要由4部分构成:V带的根数以及型号,齿轮的主要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尺寸,各传动轴设计以及加工方法,联轴器的类型选择以及型号选择,滚动轴承的选择和校核。合理的传动方案不仅满足工作机的性能要求,而且还要工作可靠,建构简单紧凑加工方便,成本低,传动效率高以及使用和维护方便。润滑方式选择,也是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设计制造后,维护对整个变速器的寿命以及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后就是变速器的密封件的选择,根据轴的外径选择。

绪论

大家看到设计书的每一页,都是前面有引言,后面有知识拓展。在绪论的引言里,提出了这些问题:什么是机械?什么是机械原理?本课程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为什么要学习机械原理?机械原理研究哪些内容?怎样学习这么课程?学习机械原理可以培养哪些能力?我们下面的讲课带着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开始今天的课程内容。

机械的基本概念

一、机器

总结生活中机器分三种类型:

动力机器:能量转换——内燃机、涡轮机、电动机等

工作机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搬运物料——机床、起重机、机车、汽车等

信息机器:完成信息的传递和交换——打印机、绘图仪、复印机等

机器——人为的实物组合;有确定的相对运动;能代替人们的劳动或进行能量转化。

二、机构——具有机器的前两个特征。

三、机械——机器与机构的总称。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研究机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研究内容

1、机构的结构分析

2、机构的性能分析

3、常用机构的设计问题

4、机器动力学问题

5、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一、地位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机械基本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必先修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

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工实习、金属材料等更接近实际,比专业课有更广的研究面和更宽的适应性,起桥梁作用。

二、学习方法

1、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的是要学以致用。

2、注重逻辑思维的同时,加强形象思维的培养。

3、注重先修课程在本课程中的应用。

4、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5、注重机械与电、液、气、计算机、控制等综合知识的学习。

6、注意各种设计软件或分析软件的学习。

1.1国内外机械发展概况

国内:

我国机械业概况与展望目前我国包装机械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装备不很完善,管理水平比较低,自我发展和技术设计开发能力较弱,产品品种单一。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较低:新产品开发周期长,不能及时响应市场的需求,及时提供市场、用户所急需的产品。企业主要精力都花费在量的扩张上,对质的提升、科技进步的投入严重不足,产品在低水平上重复,许多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从而使许多产品销不出去。低价竞争已威胁到企业生存的地步;另外,产品安全防护措施较差,安全意识不强,这些都造成国内产品与国外市场竞争能力偏低。 3 散体物料包装机的改进设计目前我国包装机械产品普遍存在质量不稳定、性能单一、成本高、技术含量低的状况。随着我国进入世贸组织(WTO),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进入势必会对我国刚刚发展起来的包装机械工业造成巨大冲击,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包装机械产品量面广,我们的行业仍欣欣向荣,堪称“朝阳工业”

国外:

国外机械业概况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是世界上机械四大强国。美国是世界上包装机械发展历史较长的国家,早已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包装机械体系,其品种和产量均居世界之首。10 多年来,美国始终保持着世界最大包装机械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其产品以高、大、精、尖产品居多,机械与计算机紧密结合,实现机电一体化控制。新型机械产品中以成型、填充、封口三种机械的增长最快,裹包机和薄膜包装机占整个市场份额的 15%,纸盒封盒包装机在市场占有率中居第二位。从上世 90 年代初以来,美国包装机械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散体物料包装机的改进设计日本与美国、德国相比,起步较晚。上世纪60年代以前,包装机械厂家不足60 家,只能包装糖果、香烟等。60-70 年代,是日本包装机械业起步阶段,产值增长速度很快。70-80 年代,增长速度虽不如上一阶段那么高,但年增长率仍达 13%。80-90 年代是稳定增长分阶段,将微电子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包装机械的控制,以后又将光导纤维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模块化技术应用于包装机械,达到安全性高、无人操作、高生产率的水平,大大提高了其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从上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初,日本包装机械工业连续 30 多年高速增长,经历了引进--消化--发展的过程。德国、意大利、英国、瑞士和法国等,都是世界上很重要的包装机械生产国家。德国的包装机械在计量、制造、技术性能等方面居领先地位,特别是啤酒、饮料灌装设备具有高速、成套、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好等特点,享誉全球。一些大公司生产的包装机械集机-电-仪及微机控制于一体,采用光电感应,以光标控制,并配有防静电装置。其大型自动包装机不仅包装容积大,而且能集制袋、称重、充填、抽真空、封口等工序在一台单机上完成。德国包装机械业多年来始终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出口比例占 80%左右。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包装机械出口国。意大利是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包装机械出口国。意大利的包装机械多用于食品工业,具有性能优良、外观考究、价格便宜的特点,出口比例占 80%左右。目前,世界各国对包装机械的发展都十分重视,集机、电、气、光、生、磁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涌现。生产高效率化、资源高利用化、产品节能化、高新技术实用化、科研成果商业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包装机械发展的趋势。

1 零件的分析

1.1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

此零件材料为45钢,为阶梯轴类零件,需要加工的重要表面为外圆及端面,次要表面加工台阶、凹槽。

1.两个凹槽的粗糙度都为1.6um。

2.Φ54.4和Φ60、Φ78的圆柱面以A为基准的同轴度为0.02,且表面的粗糙度都为1.6um。

3.Φ29.295的锥面要与M20X1.5的基准为D的对称度为0.03。

4.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

2.确定毛坯的种类及制造方法

此零件材料为45号钢毛坯为Φ100x400,因为毛坯经过加热锻造及调质热处理后,能使金属内部的纤维组织沿表面均匀分布,可获得较高的抗拉、抗弯及抗扭强度,结合本零件的具体要求,确定毛坯为锻件

3、工艺路线的拟定

1)精基准的选择

由于主轴外圆表面的设计基准是主轴轴心线,根据“基准重合”的原则在锥孔加工前选择主轴两端的顶尖孔作为精基准面,同时用顶尖孔定位,还能在一次装夹中将许多外圆表面及其端面加工出来,这又符合“基准统一”的原则。在锥孔精加工前以重要轴颈为定位基准面,重要轴颈精加工时以顶尖孔和锥孔锥孔作为定位基准面,这符合“互为基准”原则。

2)粗基准的选择

本零件为轴类零件,当零件有不加工表面时,应以这些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粗基准的选择在车端面钻中心孔这一工序中。将毛坯的左端面夹住,以右端面外圆作为粗基准,钻中心孔。

3.1加工阶段的划分

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调质以前的工序为各主要表面的粗加工阶段:包括毛坯的备料、锻造和正火,车端面、粗车外圆及重要端面;调质以后到局部表面淬火前的工序为半精加工阶段:包括半精车外圆及重要端面、倒角、精车外圆,局部表面淬火以后的工序为精加工阶段、粗磨重要轴段,精磨重要轴段。另外,精车前加工,铣凹槽。

3.2机械加工顺序的安排

该零件的机械加工顺序安排体现“基准先行”、“先粗后精”、“先主后次”的原则,具体安排如下:备料—锻造—正火—车端面—粗车所有外圆及两端面—调质—半精车外圆、倒角—检查—外圆—局部高频淬火—研磨—粗磨外圆及两端面—低温时效处理—粗铣、半精铣、精铣凹形键槽—精磨阶梯轴的外圆面轴段,去锐边、毛刺—终检。

3.3热处理工序的安排

锻造后车端面钻中心孔前安排正火,粗车后半精车前安排调质,精车外圆后研磨顶尖孔前安排局

部高频淬火,粗磨后粗铣键槽前安排低温时效处理。

工艺路线一

工序I 粗车外圆

工序Ⅱ精车外圆

工序Ⅲ研磨精度高的外圆

工序Ⅳ以轴的两个端面为基准精铣凹槽,以达到位置要求。

工序V 检查。

工艺路线二

工序1 粗车外圆

工序2 精车外圆

工序2 研磨精度高的外圆

工序4 粗铣U形键槽

工序5 以两端钻孔为基准精铣U形键槽,以达到位置和尺寸要求。

工序6 检查。

工艺方案的比较与分析

上述两个工艺方案的相同点在于都是以先面后孔为加工顺序,方案二是加工三杠孔加工完毕后,直接以三杠孔为基准,精加工托架底面,然后再以精铣厚的底面做为基准加工其他的孔,而方案一是以粗铣面为基面,完成所有孔的加工后,在精铣底面,两相对比,可以看出,因为加工孔全部在钻床上完成,故方案一工序相对比较集中,但并未减少装夹次数。钉孔,定位销、螺纹孔的加工精度不高,而方案二,就解决了上述存在的问题,可得到精度较高的零件。故选择工艺路线二

4 工序设计

4.1 加工余量的确定

由表查得精磨基本加工余量为0.1mm,对于该轴段,加工前尺寸为Φ100mm,精磨后要求达到尺寸Φ60mm和Φ78mm、Φ80mm、Φ54.4mm ,最大加工余量(45.1+0)-(45+0.018)=0.082mm,最小加工余量(35-0.075)-(35+0.035)=0.04mm,故加工余量为0.1mm。

4.2工序尺寸的确定

该工序工序尺寸即为零件设计尺寸Φ60mm、Φ78mm、Φ80mm、Φ54.4mm

4.3 切削用量的计算

1 )磨削速度的确定根据查表,工件的运动速度可取35m∕min,由公式n=1000v∕πd可求得主轴转速n=278r∕min,参照该磨床参数所列的主轴转速,取转速n=230r∕min,从而求得实际切削速度v=28.89r∕min

2 )进给量的确定由机床功率4.24kW,用顶针和锥堵定位,进给量应取的小些,可取0.0065mm ∕r

3 )切削深度的确定切削深度应取为加工余量的一半,根据加工余量切削深度取为0.1∕2=0.05mm

1.进给量f

根据《金属切削刀具与磨床标准应用手册》到刀具半径为20X20

f =150mm/min

3. 计算切削速度查《工艺手册》,根据加工材料灰铸铁,硬度150-250HB,

高速钢刀具V 范围0.25-0.35

因为粗铣,切削可取负荷大,V应取小值,故可取V=0.25m/s

2.确定机床主轴转速

n=1000/Πd=4(r/s)

即:n s =240r/min

按机床说明书(见《设计手册》)

3.铣削量基本时间计算

t=120mm

L=11mm

L2=2-5mm,去L2=3mm

T j=L/fmz=(L+L1+L2)*3/150=267min

Fmz为水平进给量

工序Ⅱ

1. 车Φ60mm

f=0.48mm/r

v=26m/min

ns=1000v/Πdw=331r/min

按机床选取

所以实际切削速度不是很高

切削工时;

4.车Φ80mm

切削用量选取

v=0.1/s=6m/min

ns=238r/min

机动工时

l=78.9mm,T1=5mm,T2=3mm

6. 以三杠孔轴线为基准精铣托架底面

进给量,f=118m/min

Vc=0.33m/s

Ns=1000v/Πd=5.6r/s

F=0.35min/r

精铣削工时

L=120min

T1=5.18min

T2=3mm

Tj=1.25min

工序Ⅵ

1 车削Φ78

f=0.2mm/r

v=26m/min

ns=1468.5r/min

切削工时

T=18

T1=4.2mm

T2=3mm

T=0.1min

2.精车

F=0.46min/r

V=28m/min

Ns=685r/min

切削工时

l=61mm

L1=6.35mm

L2=3mm

T=0.225min

设计总结

毕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我在毕业设计中做的是输出轴的加

工,虽然上学期曾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却不够清楚明白,通过这次设计加深了对各种夹具的了解,而且通过设计使我了解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下是我对自己这次设计的一些总结。

第一,毕业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课程设计,它综合了两年中的学到的大部分专业知识,例如《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等等一系列的专业知识。由这次设计把两年来所学的大部分专业知识作了一个回顾和重新的学习。而且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特别是pro/e和AUTO-CAD 软件的操作使用和制图的应用,使自己的知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课程设计需要自己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这其中就涉及到找查资料、课题设计、绘图、写作等等一系列看似繁琐却很重要的工作,从无到有一点一滴的完成设计,从中就可以体现出自己那方面还可以,哪方面还比较欠缺,也能反映出以前自己意识不到的不足和缺点,进而在设计中加以改进。

第三,在这次设计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做好一份设计甚至是一份工作都需要大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只有大家一起合作、努力、互相帮助,才能将工作做的更好。

第四,通过这次毕业设计,让我受益匪浅,从中学习到了许多课本上和课本外的东西,改善和弥补了自身的不足,也更能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给即将迈入社会和踏上工作岗位的我上了最重要的一课

参考文献

[1] 巩云鹏、田万禄等主编.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2] 孙志礼,冷兴聚,魏严刚等主编. 机械设计.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3] 刘鸿文主编. 材料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编. 理论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编. 机械制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 孙桓,陈作模主编. 机械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高泽远,王金主编.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87

[8] 喻子建,张磊、邵伟平、喻子建主编. 机械设计习题与解题

分析.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9] 张玉,刘平主编. 几何量公差与测量技术.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

[10] 成大先主编.机械设计手册(减(变)速器.电机与电器)化学工业出版社

孟少农《机械加工工艺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年

2. 上海柴油机厂工艺设备研究所《金属切削机床夹具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年

3. 王先逵《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4. 陈宏钧《机械加工技师综合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5. 赵永福《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6. 邓文英《金属工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输出轴《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输出轴工艺规程设计 目录 1、零件的分析 1.1、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 3 1.2、零件的作用-----------------------------------------3 1.3、零件的工艺分析-------------------------------------3 2、工艺规程设计 2.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3

2.3、制定工艺路线---------------------------------------4 2.3.1、加工方法的选择---------------------------------4 2.3.2、加工顺序的安排---------------------------------4 2.3.3、拟定加工工艺路线-------------------------------5 2.3.4、加工路线的确定--------------------------------6 2.3.5、加工设备的选择--------------------------------6 2.3.6、刀具的选择------------------------------------7 3、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7 4、确定切削用量及加工时间 4.1、切削用量选定--------------------------------------10 4.2、基本加工时间确定-----------------------------------14 5、小结----------------------------------------------------18 6、参考文献------------------------------------------------19 7、附件---------------------------------------------19 第一章零件的分析 1.1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 如下面零件图所示为输出轴,该产品年产量为5000台,设其备品率为16%,机械加工废品率为2%,现制订该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技术要求如下: ①锻件消除内应力; ②未注明倒角为1×45o; ③调质处理217~255HBS; ④材料45钢,N=Qn(1+a%+b%)=5000×1×(1+16%+2%)=5900(件/年)。 输出轴的年生产量为5900件,现通过计算,该零件质量约为3kg。根据教材表2-3,生产纲领与生产类型的关系,可确定其生产类型为大批量生产。

典型轴类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doc 29页)

典型轴类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doc 29页)

摘要 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数控装备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兴制造的渗透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即所谓的数字化装备。 本次设计就是进行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典型轴类零件,主要侧重于该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和编程,包括完成该零件的工艺规程,主要工序工装设计,并绘制零件图、夹具图等。 通过本次毕业设计,对典型轴类零件的设计又有了深的认识。从而达到了巩固、扩大、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培养和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了科学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控技术典型轴类零件加工工艺毕业设计

1.引言 数控技术集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成组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液压气动技术、光机电技术于一体,是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和核心。数控车床己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必需品。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及市场日益繁荣,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对数控车床选择也有了更加广阔的范围,对数控机床技术的掌握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用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对生产效率也有相应的提高。数控机床的出现实现了广大人们的这一愿望。数控车削加工工艺是实现产品设计、保证产品的质量、保证零件的精度,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的重要手段。是企业进行生产准备、计划调度、加工操作、安全生产、技术检测和健全劳动组织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对高品质、高品种、高水平,加速产品更新,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保证。这不但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目的,即实现了产品多样化、产品高质量、更新速度快的要求,同时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数控工艺规程的编制是直接指导产品或零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 法的工艺文件,它将直接影响企业产品质量、效益、竞争能力。本文通过对典型轴类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的分析,对零件进行编程加工,给出了对于典型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分析的方法,对于提高制造质量、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意义。根据数控机床的特点,针对具体的零件,进行了工艺方案的分析,工装方案的确定,刀具和切削用量的选择,确定加工顺序和加工路线,数控加工程序编制。通过整个工艺的过程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数控设备在保证加工精度,加工效率,简化工序等方面的优势。 本人以严谨务实的认真态度进行了此次设计,但由于知识水平与实际经验有限。在设计中会出现一些错误、缺点和疏漏,诚请各位评审老师提出批评和指正。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说明书《输出轴》

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 题目名称:输出轴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班级:200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3班姓名:朱汪波 学号:200540601322 指导教师: 评定成绩: 教师评语: 指导老师签名: 20年月日

目录 前言 (3) 1、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 (3) 技术要求分析 (3) 零件的工艺分析 (3) (3) 2、选择毛坯,确定毛坯尺寸,设计毛坯图 (3) 选择毛坯 (3) 毛坯尺寸的确定 (4) 3、选择加工方法,制定加工艺路线 (5) 定位基准的选择 (5) 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5) 制定艺路线 (6) 4、工序设计 (7) 选择加工设备与工艺装备 (7) 选择机床根据工序选择机床 (7) 选用夹具 (7) 选用刀具 (8) 选择量具 (8) 确定工序尺寸 (8) 5、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10) 切削用量。 (10) 基本时间 (12) 6、夹具设计 (12) 定位方案 (12) 分度设计 (13) 切削力和夹紧力的计算 (13) 7、结论 (14)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附录 (15)

输出轴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摘要: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世界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是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工作。本文论述的是输出轴的加工工艺和夹具设计,着重于几个重要表面的加工,具有一定的尺寸、形状、位置要求,还有一些强度、表面粗糙度要求等,然而这些都会在文中得以体现。 关键词:制造;输出轴;加工工艺;夹具; 前言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我们学完了大学的全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以及大部分专业之后进行的。这是我们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链接,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因此,它在我们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从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也相信通过课程设计能将零碎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系统而全面的做好设计。 本次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的一个阶段总结,是对课堂中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在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的一个实际应用过程。由于知识和经验所限,设计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所以恳请老师给予指导。 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 技术要求分析 题目所给定的零件车床输出轴,其主要作用,一是传递转矩,使车床主轴获得旋转的动力;二是工作过程中经常承受载荷;三是支撑传动零部件。零件的材料为45钢,是最常用中碳调质钢,综合力学性能良好,淬透性低,水淬时易生裂纹。综合技术要求等文件,选用铸件。 零件的工艺分析 从零件图上看,该零件是典型的零件,结构比较简单,其主要加工的面有φ55、φ60、φ65、φ75、φ176的外圆柱面,φ50、φ80、φ104的内圆柱表面,10个φ20 2

数控轴类零件加工工艺的设计

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 院 毕业论文 题目:数控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设计 姓名:高攀 所在学院: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学号: 20082410127 指导教师:马合 日期:2010.10.25

摘要 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数控加工技术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而对于数控加工,无论是手工编程还是自动编程,在编程前都要对所加工的零件进行工艺分析,拟定加工方案,选择合适的刀具,确定切削用量,对一些工艺问题(如对刀点、加工路线等)也需做一些处理。并在加工过程掌握控制精度的方法,才能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本文根据数控机床的特点,针对具体的零件,进行了工艺方案的分析,工装方案的确定,刀具和切削用量的选择,确定加工顺序和加工路线,数控加工程序编制。通过整个工艺的过程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数控设备在保证加工精度,加工效率,简化工序等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工艺分析加工方案进给路线控制尺寸

目录 第1章前言 (4) 第2章工艺方案分析 (5) 2.1 零件图 (5) 2.2 零件图分析 (5) 2.3 确定加工方法 (5) 2.4 确定加工方案 (6) 第3章工件的装夹 (7) 3.1 定位基准的选择 (7) 3.2 定位基准选择的原则 (7) 3.3 确定零件的定位基准 (7) 3.4 装夹方式的选择 (7) 3.5 数控车床常用的装夹方式 (7) 3.6 确定合理的装夹方式 (7) 第4章刀具及切削用量 (8) 4.1 选择数控刀具的原则 (8) 4.2 选择数控车削用刀具 (8) 4.3 设置刀点和换刀点 (8) 4.4 确定切削用量 (9) 第5章典型轴类零件的加工 (10) 5.1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 (10) 5.2 典型轴类零件加工工艺 (12) 5.3 加工坐标系设置 (15) 5.4 手工编程 (16)

输出轴批量200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名称:减速箱输出轴(批量200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学生姓名: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及班级: 07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02班 学号: 指导教师: 2010年1月13日 目录 一.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的目的………………………………………………… 二.生产纲领的计算与生产类型的确定……………………………………… 1.生产类型的确定…………………………………………………………… 2.生产纲领的计算…………………………………………………………… 三.减速箱输出轴的工艺性分析……………………………………………… 1.轴的工作原理………………………………………………………………

2.零件图样分析……………………………………………………………… 3.零件的工艺分析…………………………………………………………… 4 减速箱输出轴的表面粗糙度、形状和位置精度要求………………… 5 审查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四选择毛坯、确定毛坯尺寸、设计毛坯图…………………………………… 1.毛坯的选择……………………………………………………………… 2确定毛坯的尺寸公差及机械加工余量…………………………………… 五选择减速箱输出轴的加工方法,制定工艺路线…………………………… 1.定为基准的选择………………………………………………………… 2.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确定……………………………………………… 3.加工阶段的划分…………………………………………………………… 4.工序的集中与分散………………………………………………………… 5.加工顺序的安排…………………………………………………………… 6.减速箱输出轴工艺路线的确定…………………………………………… 六机床设备的选用……………………………………………………………… 1.机床设备的选用………………………………………………………… 2.工艺装备的选用………………………………………………………… 七工序加工余量的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的计算…………………………… 八、确定工序的切削用量……………………………………………………… 九课程设计体会………………………………………………………………… 十参考文献……………………………………………………………………… 一.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的目的 1.加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我们更熟悉书本知识,能更加熟练地运用书本知识。 2.培养工程意识。通过课程设计,综合生产实际,贴近就业岗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工程的实际问题,培养工程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3.训练基本技能。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设备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初步具备设计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计算和编写技术文件的基本技能。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完整版

------------------------------------------装订线------------------------------------------ 综合课题说明书 题目传动系统测绘与分析 机电工程系机械设计专业04机43 班 完成人xx 学号xxxxxx 同组人xx、xxx…… 指导教师XX 完成日期200x 年x 月xx 日 XX机电工程学院

目录 课题任务书 (1) 一、减速器结构分析 (1) 1、分析传动系统的工作情况 (1) 2、分析减速器的结构 (2) 3、零件 (3) 二、传动系统运动分析计算 (7) 1、计算总传动比i;总效率 ;确定电机型号 (7) 2、计算各级传动比和效率 (9) 3、计算各轴的转速功率和转矩 (9) 三、工作能力分析计算 (10) 1、校核齿轮强度 (10) 2、轴的强度校核 (13) 3、滚动轴承校核 (17) 四、装备图设计 (18) 1、装备图的作用 (18) 2、减速器装备图的绘制 (19) 五、零件图设计 (22) 1、零件图的作用 (22) 2、零件图的内容及绘制 (22) 参考文献 (25)

04机电综合课题任务书 学号:xxx 姓名:xxx 指导教师:xx 同组姓名:xx、xxx、xxx、xx、xx 一、课题:机械传动系统与分析 二、目的 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的知识和绘图技能,完成传动装置的测绘与分析,通过这一过程全面了解一个机械产品所涉及的结构、强度、制造、装配以及表达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综合分析、实际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已知条件 1.展开式二级齿轮减速器产品(有关参数见名牌) 2.工作机转矩:300N.m,不计工作机效率损失。 3.动力来源:电压为380V的三相交流电源;电动机输出功率 P=1.5kw。 4.工作情况:两班制,连续单向运行,载荷较平稳。 5.使用期:8年,每年按360天计。 6.检修间隔期:四年一次大修,二年一次中修,半年一次小修。 7.工作环境:室内常温,灰尘较大。 四、工作要求 1.每组拆卸一个减速器产品,测绘、分析后将零件装配复原,并使用传动系统能正常运转。 2.每组测绘全部非标准件草图(徒手绘制),并依据测量数据确定全部标准的型号。 3.每组一套三轴系装配图(每人一轴系)。 4.各人依据本组全部零件测绘结果用规尺绘制减速器装配图、低速级大齿轮和输出轴的零件工作图。 5.对传动系统进行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并确定电动机型号、工作能

典型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

阶梯轴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图6—34为减速箱传动轴工作图样。表6—13为该轴加工工艺过程。生产批量为小批生产。材料为45热轧圆钢。零件需调质。

(一)结构及技术条件分析??该轴为没有中心通孔的多阶梯轴。根据该零件工作图,其轴颈M、N,外圆P,Q及轴肩G、H、I有较高的尺寸精度和形状位置精度,并有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值,该轴有调质热处理要求。?

(二)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1.确定主要表面加工方法和加工方案。 传动轴大多是回转表面,主要是采用车削和外圆磨削。由于该轴主要表面M,N,P,Q的公差等级较高(IT6),表面粗糙度值较小(Ra0.8μm),最终加工应采用磨削。其加工方案可参考表3-14。 2.划分加工阶段 该轴加工划分为三个加工阶段,即粗车(粗车外圆、钻中心孔),半精车(半精车各处外圆、台肩和修研中心孔等),粗精磨各处外圆。各加工阶段大致以热处理为界。 3.选择定位基准 轴类零件的定位基面,最常用的是两中心孔。因为轴类零件各外圆表面、螺纹表面的同轴度及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是相互位置精度的主要项目,而这些表面的设计基准一般都是轴的中心线,采用两中心孔定位就能符合基准重合原则。而且由于多数工序都采用中心孔作为定位基面,能最大限度地加工出多个外圆和端面,这也符合基准统一原则。 但下列情况不能用两中心孔作为定位基面: ?(1)粗加工外圆时,为提高工件刚度,则采用轴外圆表面为定位基面,或以外圆和中心孔同作定位基面,即一夹一顶。? (2)当轴为通孔零件时,在加工过程中,作为定位基面的中心孔因钻出通孔而消失。为了在通孔加工后还能用中心孔作为定位基面,工艺上常采用三种方法。 ①当中心通孔直径较小时,可直接在孔口倒出宽度不大于2mm的60o内锥面来代替中心孔;

输出轴课程设计分解

设计工作量(课程设计完成后应交的资料) 1.绘制零件图一张(手绘A4或者机绘)。 2.绘制毛坯-零件合图一张(计算机绘图A4或者手绘)。 3.设计说明书1份(手写20页左右--采用“A4纸”)。 4.说明书中包括机械加工工艺卡片一套、机械加工工序卡片5张以上。 5.重要工序的夹具设计。 设计"********"零件(图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年产5000件。 3、输出轴,毛坯为Φ90棒料 技术要求 1.调质处理28~32HRC。 3.未注圆角R1。 2.材料45。4、保留中心孔。

分析输出轴的技术要求,并绘制零件图。设计零件技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填写工艺文件。设计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装备。 三.输出轴零件的工艺分析 1. 零件的作用 题目所给定的零件是车床的输出轴,主要作用,一是传递转矩,使车床主轴获得旋转的动力;二是工作过程中经常承受载荷;三是支撑传动零部件。零件的材料为45钢,是最常用中碳调质钢,综合力学性能良好。 2.零件的图样分析 (1)两个0.024 0.01160++?mm 的同轴度公差为0.02?mm 。 (2)0.05054.4++?mm 与0.0240.01160++?mm 的同轴度公差为0.02?mm 。 (3)0.0210.00280++?mm 与0.0240.01160++?mm 的同轴度公差为0.02?mm 。 (4)保留两端中心孔A1,A2。 (5)调质处理28-32HRC 。 四.工艺规程设计 1.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零件材料为45钢。考虑到机床在运行中药经常正反转,以及加速转动,所以零件在工作过程中则承受交变载荷及冲击载荷,选择锻件,以使金属纤维尽量不被切断,保证零件工作可靠。 2. 基面的选择 (1)粗基准的选择。对于一般输出轴零件而言,以外圆作为粗基准是完全合理的,按照有关粗基准的选择原则,当零件有不加工表面时,应以这些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若零件有若干个不加工表面时,则应以与加工表面要求相对位置精度较高的不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现选取输出轴的两端作为粗基准。 (2)精基准的选择。主要应该考虑基准重合的问题。当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不重合时应该进行尺寸换算。 3.制定工艺路线 (1)工艺路线方案一 工序1 下料 棒料90400mm mm ?? 工序2 热处理 调质处理28~32HRC 工序3 车 夹左端,车右端面,见平即可。钻中心孔B2.5,粗车各端各部 88?见圆即可,其余均留精加工余量3mm 工序4 精车 夹左端,顶右端,精车右端各部,其中0.024 0.0116035mm mm ++??、 0.021 0.0028078mm mm ++??处分别留磨削余量0.8mm

轴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轴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零件图七

摘要 本设计所选的题目是有关轴类零件的设计与加工,通过设计编程,最终用数控机床加工出零件,数控加工与编程毕业设计是数控专业教学体系中构成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数控原理,数控工艺,数控编程,制图软件和数控机床实际操作等专业知识对零件进行设计,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一次全面训练。熟悉设计的过程有利于对加工与编程的具体掌握,通过设计会使我们学会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同时还会对本专业有较完善的系统的认识,从而达到巩固,扩大,深化知识的目的。 此次设计也是我们走出校园之前学校对我们的最后一次全面的检验以及提高我们的素质和能力。毕业设计和完成毕业论文也是我们获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 设计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通过对零件的分析与加工工艺的设计,提高我们对零件图的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达到一个毕业生应有的能力,使我们在学校所学的各项知识得以巩固,以更好的面对今后的各种挑战。 此次设计主要是围绕设计零件图七的加工工艺及操作加工零件来展开的,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保证质量,加工精度及以及生产的经济成本来完成,对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主要内容有:分析零件图,确定生产类型和毛坯,确定加工设备和工艺设备,确定加工方案及装夹方案,刀具选择,切削用量的选择与计算,数据处理,对刀点和换刀点的确定,加工程序的编辑,加工时的实际操作,加工后的检验工作。撰写参考文献,组织附录等等。 关键词 加工工艺、工序、工步、切削用量:切削速度(m/min)、切削深度(mm)、进给量(mm/n、mm/r)。

减速器输出轴说明书

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结构设计说明 机械工程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机械12-7班 设计者林键 指导教师王春华 2014年12月26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题目二:二级展开式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输出轴结构简图及原始数据 b2 a ls l 轴系结构简图 项目设计方案 名称字母表示及单位4 输入功率P/kW6.1 轴转速n/(r/min)150 齿轮齿数z2107 齿轮模数m n/mm4 齿轮宽度b2/mm80 齿轮螺旋角β8°6’34” a/mm80 l/mm215 s/mm100 链节距p/mm25.4 链轮齿数z29 轴承旁螺栓直径d/mm16 二、根据已知条件计算传动件的作用力 1.计算齿轮处转矩T、圆周力F t、径向力F r、轴向力F a及链传动轴压力Q。 已知:轴输入功率P=6.1kW,转速n=150r/(min)。 转矩计算: 66 m m T9.55010P/n9.550106.1/150388366.7N 分度圆直径计算: dm n z/cos4107/cos8634432.3mm 12 圆周力计算: F t2T/d1*******.7/432.31796.7N 径向力计算: F r F t tan n/cos1796.7tan20/cos8634660.6N 轴向力计算: F a F t tan1796.7tan8634256N 轴压力计算:

.

. 计算公式为: Q 1000KP Q v npz 1000KP Q /(601000) 由于转速小,冲击不大,因此 取K Q=1.2,带入数值得 : 10001.26.1 Q3975N 15025.429/(601000) R1z R1y R r R2z Q R a R t R2y 轴受力分析 简 图 2.计算支座反力 (1)计算垂直面(X OZ)支反力 Q(ls)R(la)3975(215100)660.6(21580) Rr N y6238.62 l215 R1y R2y QR r6238.63975660.61603N (2)计算垂直面(X OY)支反力 R(la)1796.7(21580) t R z1128.2N 2 l215 R z R t R z1796.71128.2668.5N 12 三、初选轴的材料,确定材料机械性能 初选材料及机械性能 材料牌号45号 热处理调 质 毛坯直径/mm≤200 硬度/HBS217~255 σB/MPa637 σs/MPa353 σ-1/MPa268 τ-1/MPa155 [σ+1]/MPa216 [σ0]/MPa98 [σ-1]/MPa59 四、进行轴的结构设计 1.确定最小直径 按照扭转强度条件计算轴的最小值dmin。

减速机输出轴 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减速机输出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一、输出轴的零件图和技术要求........... 二、毛坯的选择......................... 1、选择材料........................ 2、选择毛坯........................ 三、输出轴的表面分析................... 1、主要加工表面.................... 2、次要加工表面.................... 四、定位基准的选择..................... 五、各表面加工方案的确定............... 六、加工阶段的划分..................... 1、划分的原因...................... 2、阶段的划分...................... 七、热处理工序的安排................... 八、确定加工工艺路线................... 九、选择机床与工艺设备................. 1、机床设备的选用.................. 2、工艺装备的选用.................. 十、各表面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的确定..... 十一、确定切削用量及时间定额........... 十二、参考文献.........................

数控机床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

数控机床轴类零件加工工 艺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X X X学院 毕业 设计 任务书 论文 机械工程系数控技术专业 XX 班 毕业设计 题目 数控机床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论文 专题题目 数控机床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 发题日期:2010年11月15日设计、论文自2010年11月20日完成期限:至2010年月日答辩日期:2010年月日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系主任:

毕业设计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毕业设计;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

毕业设计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毕业设计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毕业设计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作者签名: 年月日 作者签名: 年月日 摘要 世界制造业转移,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加工厂。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已经进入发展的高技术密集时代与微电子时代,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发展中期。 由于数控机床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伺服系统、精密检测与新型机械结构等方面的技术成果,具有高的高柔性、高精度与高度自动化的特点,因此,采用数控加工手段,解决了机械制造中常规加工技术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单件、小批量,特别是复杂型面零件的加工,应用数控加工技术是机械制造业的一次技术革命,使机械制造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提高了机械制造业的制造水平,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多品种及高可靠性的机械产品。 本次设计主要是对数控加工工艺进行分析与具体零件图的加工,首先对数控加工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根据零件图进行数控加工分析。第一,根据本零件材料的加工工序、切削用量以及其他相关因素选用刀具及

变速箱输出轴设计说明书

变速箱输出轴设计说明书 手动五档变速箱,参考同类变速箱得最大转矩为294N ·m 。初取轴的材料为40Cr ,算取轴的最小直径: d ≥ T n [τ]3 d--最小直径。 T--最大力矩 n —转速 d ≥ 294 2000?523 =14.1mm 按照轴的用途绘制轴肩和阶梯轴,得到零件图。 从左向右传动比齿轮依次为1,同步器,1.424,2.186,同步器,3.767,同步器,6.15,倒档齿轮。

5 变速器轴的设计与校核 5.1 变速器轴的结构和尺寸 5.1.1轴的结构 第一轴通常和齿轮做成一体,前端大都支撑在飞轮内腔的轴承上,其轴颈根据前轴承内径确定。该轴承不承受轴向力,轴的轴向定位一般由后轴承用卡环和轴承盖实现。第一轴长度由离合器的轴向尺寸确定,而花键尺寸应与离合器从动盘毂的内花键统一考虑。第一轴如图5–1所示:

中间轴分为旋转轴式和固定轴式。本设计采用的是旋转轴式传动方案。由于一档和倒档齿轮较小,通常和中间轴做成一体,而高档齿轮则分别用键固定在轴上,以便磨损后更换。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5.1.2轴的尺寸 变速器轴的确定和尺寸,主要依据结构布置上的要求并考虑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7]要求而定。在草图设计时,由齿轮、换档部件的工作位置和尺寸可初步确定轴的长度。而轴的直径可参考同类汽车变速器轴的尺寸选定,也可由下列经验第二轴和中间轴: d=(0.4~0.5)A,mm (5–1)

第一轴: 3emax 6.4-4T d )( ,mm (5–2) 式中T e max —发动机的最大扭矩,Nm 为保证设计的合理性,轴的强度与刚度应有一定的协调关系。因此,轴的直径d 与轴的长度L 的关系可按下式选取: 第一轴和中间轴: d/L=0.16~0.18; 第二轴: d/L=0.18~0.21 5.2 轴的校核 由变速器结构布置考虑到加工和装配而确定的轴的尺寸,一般来说强度是足够的,仅对其危险断面进行验算即可。对于本设计的变速器来说,在设计的过程中,轴的强度和刚度[8] 都留有一定的余量,所以,在进行校核时只需要校核一档处即可;因为车辆在行进的过程中,一档所传动的扭矩最大,即轴所承受的扭矩也最大。由于第二轴结构比较复杂,故作为重点的校核对象。下面对第一轴和第二轴进行校核。 5.2.1第一轴的强度和刚度校核 因为第一轴在运转的过程中,所受的弯矩很小,可以忽略,可以认为其只受扭矩。此种情况下,轴的扭矩强度条件公式为

输出轴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 目录 一.输出轴工艺分析 1.1输出轴的作用 1.2输出轴的材料 1.3输出轴的工艺分析 1.3.1零件的组成表面: 1.3.2零件的重要表面: 1.4零件的技术要求 二.确定毛胚 三.工艺路线的确定 3.1基准的选择 3.1.1 粗基准的选择 3.1.2精基准的选择 3.2各表面加工方法的确定 3.3确定工艺路线 四.切削用量的选择 五.加工余量的选择 六.设备工装

6.1刀具的选择 6.2选择量具 6.3夹具设计 七.设计体会 八.三维图 九.二维图 十.工艺路线单 十一.工序卡片 十二. 检验卡片 一输出轴工艺分析 1.1输出轴的作用 输出轴主要应用在动力输出装置中,是输出动力的主要零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传递转矩,使主轴获得旋转的动力,其工作中要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和扭矩。因此,该零件需具有足够的耐磨性和抗扭强度。 1.2输出轴的材料 45号钢的性能如下表所示。

相对加工性能为Kr=1 因此零件材料为45号钢 1.3输出轴的工艺分析 1.3.1零件的组成表面: Φ55. Φ60.Φ65.Φ75.Φ176外圆 30°的锥面 2X Φ8的两个斜孔 10X Φ20的孔 Φ50.Φ80.Φ104的内孔 600MPa 355MPa 16% 39J 179~229HBS 40%

键槽、倒角 1.3.2零件的重要表面: 1.Φ55.Φ60.Φ65.Φ75的外圆要求较高,为了保证输出轴旋转时的速度, 表面粗糙度有较高的要求,外圆的粗糙度要求都为Ra1.25um,内孔为 Ra3.2um,其他为Ra12.5um 1.4零件的技术要求 调质处理200HBS,10-Φ20均布孔相对与中轴线的位置度公差为Φ0.05,键槽相对于中轴线的平行度公差为0.08, Φ55外圆相对于A、B外圆的圆跳度公差为0.04,Φ80内孔相对于A、B的圆跳动公差为0.04除大端端面、Φ80内孔面以及10-Φ20均布孔的表面粗糙度为Ra3.2,其余都是12.5。 二、确定毛胚 因为使用45钢(碳素钢),且输出轴既承受弯矩又承受转矩,力学性能要求高,所以选择棒料。 三、工艺路线的确定 基面先行原则 该零件进行加工时,要将端面先加工,再以左端面、外圆柱面为基准来加工,因为左端面和φ55外圆柱面为后续精基准表面加工而设定的,才能使定位基准更准确,从而保证各位置精度的要求,然后再把其余部分加工出来。 按照先加工基准面,先粗后精,基准统一等原则,该零件加工可按下述工艺路线进行。 3.1基准的选择

输出轴课程设计

荆楚理工学院 课程设计成果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班级:模具 学生姓名:第一组全体成员学号: 设计地点(单位): 设计题目:输出轴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完成日期: 2013 年月日 指导教师评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五级记分制): 教师签名:

荆楚理工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 输出轴 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序的设计计算

料其它 说明 1.本表应在每次实施前一周由负责教师填写二份,教研室审批后交学院院备案,一份由负责教师留用。2.若填写内容较多可另纸附后。3.一题多名学生共用的,在设计内容、参数、要求等方面应有所区别。 2013年 6 月 8日

目 录1 输出轴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 1 1.1输出轴的用途 1 1.2输出轴的技术要求 1 1.3输出轴的结构工艺分析 1 2 确定毛坯、绘制毛坯图 2 3 输出轴工艺路线 2 3.1定位基准的选择 2 3.2各表面加工方案的确定 2 3.3加工阶段的划分 3 3.4工序的集中与分散 3 3.5工序顺序的安排 3 3.5.1热处理工序 3 3.5.2辅助工序 3 3.6确定工艺路线 4 4确定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表面粗糙度 4 4.1机械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5 5 确定切削用量及时间定额 5 5.1确定切削用量 6 5.2时间定额的计算 10 5.2.1基本时间t的计算 10 5.2.2 辅助时间t时间的计算 15 5.2.3其他时间计算 15 6 总结 28 参考文献 28

数控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数控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第1章前言 (1) 第2章工艺方案分析 (2) 2.1 零件图 (2) 2.2 零件图分析 (2) 2.3 确定加工方法 (2) 2.4 确定加工方案 (2) 第3章 (4) 3.1 定位基准的选择 (4) 3.2 定位基准选择的原则 (4) 3.3 确定零件的定位基准 (4) 3.4 装夹方式的选择 (4) 3.5 数控车床常用的装夹方式 (4) 3.6 确定合理的装夹方式 (4) 第4章刀具及切削用量 (5) 4.1 选择数控刀具的原则 (5) 4.2 选择数控车削用刀具 (5) 4.3 设置刀点和换刀点 (6) 4.4 确定切削用量 (6) 第5章典型轴类零件的加工 (7) 5.1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 (7) 5.2 典型轴类零件加工工艺 (9) 5.3 加工坐标系设置 (11) 5.4 手工编程 (12) 第6章结束语 (15) 第7章致谢词 (16)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前言 在机械加工工艺教学中,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及数控技术专业学生都要学习数控车床操作技术。让学生了解相关工种的先进技术,同时培养工作岗位的前瞻性。数控车工基础工艺理论及技能有机融合,包括夹具的使用、量具的识读和使用、刃具的刃磨及使用、基准定位等,分类叙述了车床操作、数控车床自动编程仿真操作、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的初、中级容。以机械加工中车工工艺学与数控车床技能训练密切结合为主线,常用量具识读及工件测量、刀具及安装、工件定位与安装、金属切削过程及精加工,较清晰地展示了数控车工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途径。对涉及与数控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计算,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论述,目的在于塑造理论充实、技能扎实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本文以与切削用量的选择,工件的定位装夹,加工顺序和典型零件为例,结合数控加工的特点,分别进行工艺方案分析,机床的选择,刀具加工路线的确定,数控程序的编制,最终形成可以指导生产的工

输出轴加工工艺说明书

输出轴加工工艺说明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引言 (1) 1、输出轴工艺分析 (2) 1.1输出轴的作用 (2) 1.2输出轴的结构特点、工艺,表面技术要求分 (2) 2、确定毛坯 (4) 2.1选择毛坯材料 (4) 2.2毛坯的简图 (4) 3、工艺路线的确定 (5) 3.1基准的选择 (5) 3.2加工方法的选择 (5) 3.3加工顺序的安排 (6) 3.4加工设备的选择 (11) 3.5刀具的选择 (12) 3.6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13) 4、确定切削用量 (16) 5、时间定额的计算 (18)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引言 所谓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指规定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生产规模的大小、工艺水平的高低以及解决各种工艺问题 的方法和手段都要通过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来体现。因此,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非常严肃的工作。 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原则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在保证持量和生 产进度的前提下,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制订工艺规程时,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技术上的先进性 2、经济上的合理性 3、有良的劳动条件,避免环境污染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能获得综合运用过去所学过的全部课程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及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做好毕业设计、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一次综 合训练和准备。它要求学生全面地综合运用本课程及有关选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

1、输出轴工艺分析 1.1输出轴的作用 输出轴主要应用在动力输出装置中,是输出动力的主要零件之一。其主要 作用是传递转矩,使主轴获得旋转的动力,其工作中要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和 扭矩。因此,该零件需具有足够的耐磨性和抗扭强度。 1.2输出轴的结构特点、工艺,表面技术要求分 图1-1 输出轴 从图示零件分析,该输出轴结构简单,属于阶梯轴类零件。主要由有φ55、φ60、φ65、φ75、φ176的外圆柱面、φ50、φ80、φ104的内圆柱表面和10 个φ20的孔和一个16 的键槽组成。为了保证输出轴旋转是的速度,表面粗糙度 有较高的要求,外圆的粗糙度要求都为Ra1.25um,内圆的粗糙度为Ra2.5um, 其余为Ra20um。形位精度也比较高,为了外圆和外面零件的配合后受力均匀, φ55,φ60的外圆的径向跳动量小于0.04mm,φ80的跳动量小于0.04mm,φ20

机械制造输出轴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名称: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一.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 (3) 1技术要求分析 (3) 2零件的工艺分析 (3) 3轴类零件的装夹 (3) 二.选择毛坯,确定毛坯尺寸,设计毛坯图 (3) 1选择毛坯 (3) 2毛坯尺寸的确定 (4) ..4 三·选择加工方法,制定加工艺路线………………………………………………………….

1定位基准的选择 (5) 2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5) 3制定艺路线 (5) 四.工序设计 (6) 1选择机床根据工序选择机床 (6) 2选用夹具 (7) 3选用刀具 (7) 4确定工序尺寸 (6) 五.夹具设计 (9) 1定位方案 (9) 2分度设计 (9) 3定位误差分析 (9) 输出轴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学生: 指导老师: 一·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 1技术要求分析 题目所给定的零件输出轴,其主要作用:一是传递转矩,使主轴获得旋转 的动力;二是工作过程中承受载荷;三是支撑传动零部件。零件的材料为45钢,是最常用中碳调质钢,综合力学性能良好,淬透性低,淬火时易生裂纹。综合技术要求等文件,选用铸件。由于是大批量生产,故采用模锻。 2零件的工艺分析

结构比较简单,其主要加工的面有φ55、φ60、φ65、φ75、φ176的外圆柱面,φ50、φ80、φ104的内圆柱表面,10个φ20的通孔,图中所给的尺寸精度高,大部分是IT6级; 粗糙度方面表现在键槽两侧面、φ80内圆柱表面为Ra3.2um,大端端面为Ra3.2um,其余为Ra12.5um,要求不高; 位置要求较严格表现在φ55的左端面、φ80内孔圆柱面对φ75、φ60外圆轴线的跳动量为0.04mm, φ20孔的轴线对φ80内孔轴线的位置度为φ0.05mm,键槽对φ55外圆轴线的对称度为.0.08mm; 热处理方面需要调质处理,到200HBS,保持均匀。通过分析该零件,其布局合理,方便加工,我们通过径向夹紧可保证其加工要求,整个图面清晰,尺寸完整合理,能够完整表达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符合要求。 3轴类零件的装夹 轴类零件的加工通常采用三爪卡盘,三爪卡盘能自动定心,装卸工件快。但是由于夹具的制造和装夹误差,其定心精度约为0.05—0.10mm左右。由于零件较长,常采用一夹一顶的装夹法,即工件定的一端用车床主轴上的卡盘夹紧,另一端用尾座顶尖支撑,这样就克服了刚性差不能承受重切削的缺点,为进一步提高加工精度,可采用中心架作中间辅助支撑,适用于半精加工和精加工。 二·选择毛坯,确定毛坯尺寸,设计毛坯图 1选择毛坯 轴类零件最常用的毛坯是棒料和锻件,只有某些大型或结构复杂的轴(如曲轴),在质量允许下采用锻件。由于毛坯经过加热,锻造后能使金属内部的纤维组织表面均与分布,可获得较高的抗拉,抗弯及抗扭强度,所以除光轴外直径相差不大的阶梯轴可使用热轧棒料或冷轧棒料,一般比较重要的轴大部分都采用锻件,这样既可以改善力学性能,又能节约材料,减少机械加工量。 根据生产规模的大小,毛坯的锻造方式有自由锻和模锻。自由锻多用于中小批量生产;模锻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而且毛坯制造精度高,加工余量小,生产效率高,可以锻造形状复杂的毛坯。本零件生产批量为大批量,所以综上所. 叙选择模锻。 2毛坯尺寸的确定 毛坯(锻件)图是根据产品零件设计的,经查《机械加工工艺手册》《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知精车-半精车-粗车各余量,从而可得毛坯余量。结??53?R?,内模锻。外模锻斜度;内圆角半径:果为:外圆角半径:2?r??7?。下图为本零件的毛坯图图斜度1 三·选择加工方法,制定加工艺路线 1定位基准的选择 本零件为带孔的管状零件,孔是其设计基准(亦是装配基准和测量基准),为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