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一、说教材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2.1.1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一、说教材1、出处、地位、作用本部分教学内容出自中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的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的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这一节的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教材结构图二、说学情1、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来看,高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2、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
介于这两点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3、课程标准原文(节选)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4、课程标准解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其实是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后的一个能量的转换过程。
因此我把本条标准解读为:明白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并运用图表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5、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重点的确立依据:弄清楚大气的热源,学好大气的受热过程能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对后面的教学活动有促进作用,因此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的确立依据:由于教材对大气组成成分和作用都作了介绍,但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跨度较大,讲解时需要适当的回顾和补充,高一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讲解时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大气的直接热源(2)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具体受热过程(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能用图表分析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课标分析】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标准:解读:体现了课标对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和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能”——、“运用图表说明1 力的要求。
是指低层大气。
大气”“标准”中的“2、,这说明本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标准“”的核心最终落在“3、本条大气的受热过程。
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标准”综合来看,本条“4、从有关大气的各条“标准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教材分析】(一)本章内容在全书中的地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各要素之本章主要是从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了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间相互联系、地壳等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涉及了许多规律和原理。
本章是第一章水、大气、还为认识可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延伸,也为后面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做铺垫,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埋下伏笔。
因此,本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大气环流、热力环流、《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本节,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为学习后面全球气候变化分析了大气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交换,重要的天气系统等内容,教材在处理这几部分时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打下理论基础。
从内容上看,(三)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知识体系又是为理解寻因溯源;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既可以为前节内容中所学的学习本课内容,“”大气运动打基础、做铺垫。
大气热力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1 / 12 是第二章第一节的重点,具有”“大气的受热过程动,都是大气受热不均匀的结果。
因此,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后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教材首先点明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最后通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程,阐述了地面与大气三者之间的能量转换这一线索,进行了详细讲述。
本课始终贯穿了太阳、理解了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就掌因此,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引言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科学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研究内容之一。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大气的运动、形成以及各种气象现象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气象预报和天气灾害预警工作。
本文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地面的辐射等内容。
二、太阳辐射地球接受到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这就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外辐射的各种能量,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热量等。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化学过程的能量来源。
根据日地距离的不同,太阳辐射的强度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也是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三、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大气层是太阳辐射的第一道屏障,它对太阳辐射进行了吸收和反射。
大气层中的气体,如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
其中,紫外线只能被臭氧层吸收,可见光和红外线则大部分可以穿透大气直接到达地球表面。
此外,云层也会对太阳辐射起到反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阴天日照不足的原因。
四、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大气的温度分布是由大气的受热和冷却过程共同决定的。
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可分为4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而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的温度则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对流层主要靠地面传递来的热量进行加热,而高空则主要接受太阳辐射的加热,这一过程被称为臭氧层的臭氧加热。
五、地面的辐射地面也能够向外辐射能量,这就是地面的辐射。
地面的辐射是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在内的多种方式的综合作用,形成的热平衡状态决定了地面温度。
当地面温度高于气温时,就会产生对流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夏天天气炎热的原因之一。
此外,地面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的运动和形成各种气象现象。
六、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象学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在实际的气象预报和天气灾害预警工作中,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课件

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
地面是大气层中另一个重要的热量来源,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能够被大 气层吸取,从而使大气层加热。
地面辐射的强度和波长散布受到地表温度、地表覆盖物和大气层中气体 成分等因素的影响。
大气层中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面辐射的吸取和发射具有重 要影响,它们能够增强大气层的保温作用,从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生态 环境。
03
通过实验操作和模拟训练,学生应掌握观测和模拟大气受热过
程的基本技能。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气候变化研究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未来需 要进一步揭示其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高分辨率模拟技术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发展高分辨率的大气受热过程模拟 技术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遥感观测技术创新
。
卫星遥感
利用卫星搭载的辐射计和红外探 测器,从空间角度对地球大气系 统进行观测,获取全球范围内的 大气热量散布和动态变化信息。
控制实验
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大气受热过 程,通过调整太阳辐射、大气成 分等参数,研究各个因子对大气
受热过程的影响。
数值模拟与预测
1 2 3
建立数学模型
基于物理学原理,建立描述大气受热过程的数学 模型,如辐射传输方程、能量平衡方程等。
遥感观测是获取大气受热过程数据的重要手段,如何创新 观测技术,提高数据质量和时空分辨率是未来的挑战。
跨学科综合研究
大气的受热过程涉及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多个 学科,如何促进跨学科综合研究,全面深入理解大气的受 热过程,也是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一、选篇目的和依据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将了解到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对地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到大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节适用于高一学生,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相契合,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节课。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教材内容组织清晰,可以通过展示或讲解相关概念和原理,以及示意图来进行教学。
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既符合教材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物理和地理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温度、压强等概念有一定的常识性认识。
但是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具体原理和与地球的关系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理解大气运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地球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大气运动的类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大气运动的类型。
2.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地球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
六、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示范和讨论等。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 (5分钟)通过提出一个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呈现与讲解 (20分钟)1.利用示意图和实际案例,简要介绍大气受热的过程、大气运动的类型以及它们与地球的关系;2.讲解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辐射、传导和对流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3.讲解大气运动的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引子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气温的高低,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很热,有的时候又会感觉很凉爽。
那么这个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呢?其实这个与大气的受热过程密不可分。
本次说课主要介绍的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概述大气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一样,会不断地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由此产生热量。
而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如气体、液体和固体等,又有不同的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太阳辐射、大气成分、气溶胶、云等因素,还受到地球自转、大气运动、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会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呢?下面将分别介绍。
三、影响大气的因素1. 太阳辐射太阳是大气和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系统得以存在和生存的源头。
太阳辐射与大气的交互作用是影响大气的主要因素之一。
太阳的辐射是不断变化的,但整体上来看,在地球上太阳常数是一个固定值,其辐射主要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三部分辐射能量,这些辐射能量与地球各层大气和地面发生交互作用。
2. 大气成分大气成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大气成分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氩气、甲烷、水气等。
其中,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之一,当其存在于大气中时,能够吸收地面反射的红外辐射,在大气中将其转化为热能,能量再次向地面传递,这样就形成了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相对较高。
3. 气溶胶气溶胶是指形成于大气中的液态或固态粒子。
它们与太阳辐射的交互作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改变和影响大气所接受的能量量,进而影响大气对地面的热量贡献。
4. 云云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它们可以反射太阳辐射,也可以吸收地面反射的红外辐射。
有时,云还能够增加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例如在秋季和冬季,由于太阳高度角比夏季低,太阳的辐射能量流量也较小,而此时云能够增加地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使得地面的温度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温度。
5. 地球自转、大气运动、地形等因素除了以上介绍的因素外,地球自转、大气运动和地形等因素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引入大部分人都可以感觉到天气的变化,一天到晚的温差、冬夏的交替。
而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体。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大气受热过程的奥秘。
二、概述太阳光照在地球上,通过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吸收等作用,使得地球得以保持温暖。
这个过程就是大气受热过程(Atmospheric Heating)。
在过程中,大气吸收了太阳能量,大气分子运动加快,从而产生热量,再将这一热量转移和传输到地球表面,使得地球温度升高。
三、具体过程大气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阳光的辐射太阳是一个大型恒星,其表面温度高达5500℃,它不断地向外发射光线和热能,这些光线和热能就组成了我们所说的太阳辐射。
这些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紫外线可以直接照到地球表面。
2.大气层的吸收地球大气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其中主要被吸收的是紫外线和短波长可见光。
通过这一过程,大气分子内部的电子被激发,分子动能增加,热能也随之增加。
3.大气层的散射和反射除了吸收,大气层还可以使辐射散射和反射。
对于大气层外层的辐射,可以被散射至大气层中,同时也可以被反射回太空中,这就是反射。
对于地面的辐射,经过散射后会到达大气层中,产生额外的热量和温度变化。
4.地面的吸收和反射地面也能够吸收阳光的能量,特别是被散射后的辐射。
由于地面可以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所以地面吸收的能量频率更高。
同时,地面通过辐射将热能向大气层传输。
5.大气运动的产生由于阳光的辐射和地面的辐射都产生热能,大气分子受到激发后,会运动生成气流,从而影响大气运动,使得我们的天气出现变化。
如温暖的海面上会不断上升的气流,形成季风和暖流,影响周围气温。
四、总结大气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的吸收、散射和反射、地面的吸收和反射,以及气温的变化等因素。
通过这一过程,地球表面能够保持温暖,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天气,一天到晚的温差、冬夏的交替就是因为这一过程不断地进行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一、说教材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组成要素之一大气。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
大气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本节内容为学习后面大气知识做一个铺垫。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
(2)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
可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
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3)说目标
l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l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l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
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l结合温室大棚的实例,说明大气是怎样具有保温作用的。
尝试表达温室大棚的原理在农业、建筑等方面的应用。
(4)说教学重点
l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l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l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l大气的温室效应。
(5)说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三、说教法
㈠教学理论:创建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平台:设情景激发点,让学生都想学;设思维展开点,让学生都会学;设认知停靠点,让学生都学会;设交流点,让学生都乐会。
㈡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㈢教学手段:板图、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说学法
1、会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原理,解释实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同类热门:
高一地理的自转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