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合集下载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地理学知识的兴趣较浓、但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理性思维。

地球大气的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地理课本中曾涉及过,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大气,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节课的学习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同时也是学好以后课程的基础。

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运用教材29页的活动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把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原理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教学难点: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三: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

应用与创新
白天晴朗的天空一般呈现蓝色。 阴云密布,但世界并非漆黑一片。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一般不会太高。
应用与创新
在秋冬季节,为什么霜冻多出现 在晴朗的夜晚呢?
我们有没有什么措施来防御霜冻 呢?
月球白天在阳光直射的 地方温度可达127℃;
夜晚温度则会下降 至零下183℃。
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地球白天极端最高气温也只有58.8℃ , 昼夜温差不会超过50℃。
为什么云层 的厚度会影响 太阳辐射强度 呢?
过程与方法
阅读教材P44,思考回答: 1、对流层大气能否大量直接吸收太阳 辐射能量?为什么?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 有哪几种形式?
过程与方法
太 阳 辐 射 波 长 范 围
1.太阳辐射根据波长共分为哪几个波段?
2.太阳辐射最强部分的波长集中在哪个光区?
约47% 地面增温
大 气 逆 辐 射
大 气 辐 射
保温地面
大气上界
大气增温 约95%
地面
1.太阳暖地面
3.大气还地面
2.地面暖大气
应用与创新 课堂探究
1、联系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影响地 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
应用与创新
课堂探究
2、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教材内容
活动合作探究
教材与教学
重 点
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 及受热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难 点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藏族姑娘
湖南姑娘
据说,我们都是黄 种人· · · · · · ?
青藏高原,海拔较 高,云层稀薄,太 阳辐射强烈。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引言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科学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研究内容之一。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大气的运动、形成以及各种气象现象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气象预报和天气灾害预警工作。

本文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地面的辐射等内容。

二、太阳辐射地球接受到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这就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外辐射的各种能量,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热量等。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化学过程的能量来源。

根据日地距离的不同,太阳辐射的强度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也是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三、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大气层是太阳辐射的第一道屏障,它对太阳辐射进行了吸收和反射。

大气层中的气体,如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

其中,紫外线只能被臭氧层吸收,可见光和红外线则大部分可以穿透大气直接到达地球表面。

此外,云层也会对太阳辐射起到反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阴天日照不足的原因。

四、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大气的温度分布是由大气的受热和冷却过程共同决定的。

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可分为4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而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的温度则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对流层主要靠地面传递来的热量进行加热,而高空则主要接受太阳辐射的加热,这一过程被称为臭氧层的臭氧加热。

五、地面的辐射地面也能够向外辐射能量,这就是地面的辐射。

地面的辐射是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在内的多种方式的综合作用,形成的热平衡状态决定了地面温度。

当地面温度高于气温时,就会产生对流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夏天天气炎热的原因之一。

此外,地面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的运动和形成各种气象现象。

六、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象学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在实际的气象预报和天气灾害预警工作中,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一、选篇目的和依据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将了解到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对地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到大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节适用于高一学生,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相契合,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节课。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教材内容组织清晰,可以通过展示或讲解相关概念和原理,以及示意图来进行教学。

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既符合教材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物理和地理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温度、压强等概念有一定的常识性认识。

但是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具体原理和与地球的关系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理解大气运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地球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大气运动的类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大气运动的类型。

2.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地球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

六、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示范和讨论等。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 (5分钟)通过提出一个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呈现与讲解 (20分钟)1.利用示意图和实际案例,简要介绍大气受热的过程、大气运动的类型以及它们与地球的关系;2.讲解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辐射、传导和对流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3.讲解大气运动的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1】一、说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部分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要点有: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热力过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联系紧密,环环相扣。

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地理实际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知识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让学生能画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界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并可以解释,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社会。

二、说教学方法:根据高一学生学情:已有的基本知识,知道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也对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有所了解。

已有的基本技能:对一些景观图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

与此同时,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开始进入强劲发展阶段,创造性、参与意识、求知欲、合作意识较强,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多,接触面较广,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还缺乏系统地解释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的能力。

大气的内容比较抽象,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多而复杂,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采用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探究式教学法、板图法、案例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优质】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优质】

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新教材全日制高一上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作者及工作单位曾光中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学教材分析本内容是本章的开篇第一目,也是本节内容的基础。

和旧教材相比,本目内容涉及旧教材第二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但是在本书中基本上删除了旧教材中的第一节内容。

在讲解本目内容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布的内容,以及一些时事热门问题,如全球变暖。

同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内容的基础,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基础,环环相扣。

如果这一目没有学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各个难点,把握重点,完成本节内容的课标。

同时,在学习本目内容的时候,应该补充“大气组成”和“大气垂直分布”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本目内容。

学情分析本节课为高一年级新授课,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地理这个科目相当难以理解。

其实,从第二章开始的内容稍微要较前一章容易理解,毕竟这个空间思维不需要这么复杂。

该节内容设计了许多大气物理知识,譬如大气的温度、密度、压力等,在讲授该内容时,应该充分利用高一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做好知识铺垫和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去理解新的课程,从而更好更深刻的接受新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同时,学生能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理解各层特征。

能力目标:1、通过对本节内容中各个示意图的观察、剖析,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2、通过对地球和月球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对章节前言的整体把握,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整体;2、通过对大气的组成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大气的垂直分布和各层的特征。

难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新教材全日制高一上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作者及工作单位曾光中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学教材分析本内容是本章的开篇第一目,也是本节内容的基础。

和旧教材相比,本目内容涉及旧教材第二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但是在本书中基本上删除了旧教材中的第一节内容。

在讲解本目内容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布的内容,以及一些时事热门问题,如全球变暖。

同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内容的基础,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基础,环环相扣。

如果这一目没有学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各个难点,把握重点,完成本节内容的课标。

同时,在学习本目内容的时候,应该补充“大气组成”和“大气垂直分布”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本目内容。

学情分析本节课为高一年级新授课,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地理这个科目相当难以理解。

其实,从第二章开始的内容稍微要较前一章容易理解,毕竟这个空间思维不需要这么复杂。

该节内容设计了许多大气物理知识,譬如大气的温度、密度、压力等,在讲授该内容时,应该充分利用高一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做好知识铺垫和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去理解新的课程,从而更好更深刻的接受新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同时,学生能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理解各层特征。

能力目标:1、通过对本节内容中各个示意图的观察、剖析,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2、通过对地球和月球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对章节前言的整体把握,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整体;2、通过对大气的组成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大气的垂直分布和各层的特征。

难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1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2.1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2.1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第一篇:2.1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地理学知识的兴趣较浓、但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理性思维。

地球大气的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地理课本中曾涉及过,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大气,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节课的学习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同时也是学好以后课程的基础。

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运用教材29页的活动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把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原理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教学难点: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三: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吸收
大气 辐射
地面 长波 辐射
大气逆 辐射
大气还大地
28
保温作用
如果没有大气对地面的保 温作用,地面温度会下降 到-18℃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温室效应
注意:温室效应只是一种 自然现象,而全球变暖则是 环境问题。
地面
玻璃温室
29
品质来自专业
合作探信究赖源于诚信
霜降到,吃柿子
30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空气分子、细小 尘埃
特征
选择性
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 有 光最容易被散射。
吸收 平流层中的臭氧 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有 对流层中的水汽 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有 和CO2
16
三种削弱作用的强弱次序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反射 > 散射 > 吸收
直接被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吗? 不多( 19 ﹪ )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
6000K 5726.85 ℃ 温度高
地面辐射
15℃
温度低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12
太阳 辐射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削弱后 的太阳 辐射
如果把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比喻为100﹪, 最后只有47﹪被地球表面吸收,另外53 ﹪去哪里了?
13








流 O3

O3
反射
散射
22
日出、日落时天空为桔红色。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散射
说明削弱作用的强弱与光线穿过大气的路程长短有关。
23
太阳高度小 ——经过的大气路程长 ——大气削弱多 --太阳辐射弱
大 气 上 界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太阳高度大 ——经过的大气路程短 ——大气削弱少 --太阳辐射强
24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太阳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吗?
不是
17
合作探究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将下列地理现象与对应的削弱作用进行连线。
1.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2.火山喷发时,火山灰笼罩城市,
白天宛如黑夜。
3.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为“停”, 三角警示牌一般为红色的科学依据。
4.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5.日出、日落时天空为桔红色。
根据右图“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框线联系图填出字母代表的含义

a.
, b.
,c.
,
A.
, B.
,C
, D.
.
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地面 ,大气的根本热源是 太阳 。
把环节A、B、C换成3句话来进行表达.
34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35
课后兴趣拓展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纪录片:航拍中国—航拍陕西
36
反射 散射
18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反射
19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火山喷发时,火山灰笼罩城市,白天宛如黑夜。
反射
20
散射
◎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为 “停”,三角警示牌一般为 红色,这有什么科学依据?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21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39
现象探究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为什么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都能够改善农 业生产条件。请简要说明原因。
塑料薄膜与玻璃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 明的,太阳辐射可以大部分进入。但对地面 辐射却不透明,长波辐射很少能通过。它们 隔绝了室内与外界空气的热量交换,外界热 量能进入室内,室内热量却很少散失,从而 增温。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37
霜降到,吃柿子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富平--柿子
洛川—苹果
38
拓展延伸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陕西洛川是我国苹果主产区之一,洛川产区地处黄土高原, 海拔高,光照充足,利于营养物质的合成;距海较远,气候大 陆性强,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地处暖温带 (中纬度),适合苹果生长。 看下图分析为什么晴天多会导致昼夜温差大。
昼夜温差达310℃!
平均气温为15℃ 生命存在的必要 条件。
4
学案 图形训练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太阳暖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1.定义: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 热量。
学案的知识链接部分
6
一.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31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中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的是哪种气体?
CO2
地面
保温
升高
32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3.结合下图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33
课堂检测与小结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大气的受热过程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你知道世界上最“贵重”的衣服 是什么样的吗?
贵重
2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宇航服的功能: 供氧 通讯 防辐射 防寒和御热…
总重量:120公斤 造价:约3000万元人民币
3
月球
地球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白天,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太阳辐射中红外光波长最长, 紫外光波长最短。 太阳辐射中能量最集中的是可见光区。
学案的知识链接部7分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如果把太阳辐射比喻为一顿饭。 配菜:红外线
主食:可见光
汤:紫外线
8
一.太阳辐射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可见光中波长最长的是红光,波长最短的是紫光。
9
一切物体都在向外辐射能量。
削弱作用
晚上还有削弱作用吗?
降低白天 近地面的 气温
25
三.大气的保温作用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大阳暖大地
26
三.大气的保温作用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大气吸收 并且增温
水汽和 CO2
地面 长波 辐射
大地暖大气
27
三.大气的保温作用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水汽和CO2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请问字母A、C、E、M、N分别代表什么辐射?
太阳 辐射
太阳 辐射
地面 辐射
大气 辐射
大气 辐射
10
太阳 辐射
太阳 辐射
地面 辐射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大气 辐射 大气 逆辐射
11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3.物体辐射原理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短; 反之,物体温度越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长.
空气分子细小尘埃


云层 较大尘埃
散射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二 反. 射大 散气 射的 吸削 收弱
作 用
14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字母B、D分别代表的削弱作用是什么?
反射
散射
15
二.大气的削弱作用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削弱作 用形式
反射
散射
参与削弱作用 的大气成分
云层、颗粒较大 的尘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