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瀛洲兴造记》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

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③宦:出仕。

④工:擅长。

⑤行义:行为道义。

⑥杨雄:人名。

【试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奉继母益至()(2)一出其力()(3)鲜能过也()(4)遂与之异()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1.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3.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

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醒心亭记(曾巩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醒心亭记(曾巩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醒心亭记宋代:曾巩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标签向往、生活、忧国忧民、自然译文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

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

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

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

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

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湖》诗。

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

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天下的学者都能成为良材;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鸟兽草木等生物都各得其宜。

《醒心亭记—曾巩》附翻译—阅读题答案

《醒心亭记—曾巩》附翻译—阅读题答案

《醒心亭记—曾巩》附翻译—阅读题答案醒心亭记曾巩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来宾者游焉,那么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那么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那么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假设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那么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2.第①段交代了醒心亭的〔〕和〔〕。

〔2分〕23.简析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2分〕24.以下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奇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②段结尾句写了两个善。

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那么是表达,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一方面表现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旧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晰。

25.第③段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中欧阳修所寄之意详细指什么?〔3分〕〔〕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曾巩的文言文翻译

曾巩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墨池记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号为乌石山。

山之下,有泉,其色碧,其味甘。

泉之上,有池,方广数亩,深不可测。

池之中央,有石,高可二尺,广可一尺。

石之上,有碑,刻“墨池”二字,字大如斗。

碑之下,有亭,四柱飞檐,盖以茅,亭之左右,有松柏之树,苍翠欲滴。

昔者,有文人于此,取池水以洗笔,积年累月,洗笔之余,池水皆墨。

故其上,有碑,刻“墨池”二字,以记其事。

其后,文人相继而至,取池水以洗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池水愈黑,墨池之名,遂传于世。

尝闻之,墨池者,文人之所钟爱也。

故有墨池之处,文人必至。

文人之至,或取池水以洗笔,或吟咏以抒怀,或挥毫以泼墨。

然池水之黑,非一日之故,乃积年累月,文人之笔,墨之沉淀也。

余尝游于此,见池水之黑,深以为奇。

乃询之居人,得墨池之由,因记之。

翻译:墨池记曾巩在临川城的东边,有一块地势隐约高起的地方,被称为乌石山。

山脚下,有一股泉水,水色碧绿,味道甘甜。

泉水之上,有一个池塘,面积宽广数亩,深不可测。

池塘中央,有一块石头,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石头上,有一块碑,上面刻着“墨池”二字,字体之大,如斗。

碑的下方,有一座亭子,四根柱子,飞檐翘角,用茅草覆盖,亭子的左右,有松柏之树,苍翠欲滴。

昔日,有文人来到此地,取池塘之水以洗笔,年复一年,洗笔之余,池塘之水皆成墨色。

因此,在池塘上方,有一块碑,刻着“墨池”二字,以记载此事。

此后,文人纷纷前来,取池塘之水以洗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池塘之水愈黑,墨池之名,遂传于世。

我曾听闻,墨池乃文人所钟爱之处。

因此,凡有墨池之地,文人必至。

文人至此,或取池塘之水以洗笔,或吟咏以抒怀,或挥毫以泼墨。

然而,池塘之黑,非一日之故,乃是积年累月,文人之笔,墨之沉淀。

我曾游览于此,见池塘之黑,深感其奇。

于是询问当地居民,得知墨池之由来,因此记录下来。

解读:本文通过描述墨池的来历,展现了文人对墨池的钟爱之情。

墨池之所以成为文人向往之地,在于其见证了文人的创作过程,承载了文人的情感与才华。

王安石《信州兴造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安石《信州兴造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安石《信州兴造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信州兴造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王安石《信州兴造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信州兴造记》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晋陵张公治信之明年,皇祜二年也,奸强帖柔,隐诎发舒,既政大行,民以宁息。

夏六月乙夏,大水。

公徙囚于高狱,命百隶戒,不恭有常诛。

夜漏半,水破城,灭府寺,苞民庐居。

公趋谯门,坐其下,敕吏士以桴收民,鳏孤老癃与所徙之囚,成得不死。

丙子,水降。

公从宾佐按行隐度,符县调富民、水之所不至者钱夫,户七百八十六,收佛寺之积材一千一百三十有二。

不足,则前此公所命富民出粟以赒贫民者二十三人,自言日:“食新矣,愿输粟直以佐材费。

七月甲午,募人城水之所入,垣郡府之缺,考监军之室,立司理之狱。

营州之西北亢爽之墟,以宅屯驻之师,除其故营,以时教士刺伐坐作之法。

作驿日饶阳,作宅日回车。

筑二亭于南门之外,左日仁,右日智,山水之所附也。

筑一亭于州门之左,日宴,月吉所以属宾也。

凡为城垣九千尺;为屋八,以楹数之,得五百五十二。

自七月九日,卒九月七日,为日五十=,为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

中家以下,见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

凡故之所有必具,其所无也,乃今有之。

故其经费卒不出县官之给。

公所以救灾补败之政如此,其贤于世吏远矣。

今州县之灾相属,民未病灾也,且有治灾之政出焉。

弛舍之不适,裒取之不中,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而民始病。

病极矣,吏乃自喜,民相与诽且笑之,而不知也。

吏而不知为政,其重困民多如此。

此予所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

由是而言,则为公之民,不幸而遇害灾,其亦庶乎无憾矣。

译文:晋陵张公管理信州这个地方的第二年,是皇祐二年,奸邢者服帖.强横者顺从,隐选者得到启用,冤屈的人得到舒展,既而政策得以施行,百姓得以安宁。

农历六月十九,发大水。

张公把囚犯迁到地势高的监狱,命令众多差役警戒,不恭顺的就得到规定的惩罚。

曾巩《学舍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曾巩《学舍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曾巩《学舍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曾巩《学舍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曾巩《学舍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曾巩《学舍记》原文及翻译曾巩学舍记曾巩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

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

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

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

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之聚①,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

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②,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

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

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

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

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

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

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

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

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

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

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①貙(chū)虺(huǐ):貙是兽名,像狸,这里泛指猛兽。

虺是毒蛇。

②筥(jǔ):圆形的竹筐。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介绍及作品赏1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介绍及作品赏1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介绍及作品赏析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

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

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

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

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

曾巩文章的特色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

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

赠序之文,尤有特点。

再有,善于记叙,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

还有长于记叙、不多写景,例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

但也有极刻画之工,如《道山亭记》。

《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

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

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

他的议论性散文特点是: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

《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

他的记叙性散文特点是: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

《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

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

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

对他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散文体裁曾巩的散文作品中,其名篇大都属于记体散文,如《墨池记》、《学舍记》等。

而后人在编选散文集时,曾巩的记体散文入选篇目一直居高不下。

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其在《南丰文钞引》中云:“予录其疏札状六首,书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记传二十八首,论议杂著哀词七首。

【诗歌鉴赏】曾巩《拟岘台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曾巩《拟岘台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曾巩《拟岘台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曾巩《拟岘台记》原文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也。

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独求记于予。

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

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怪奇可喜之观,环抚之东南者,可坐而见也。

然而雨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NC685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

君得之而喜,增甓与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爽,缭以横槛,覆以高甍,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

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浪波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劲橹,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

山之苍颜秀壁,巅岩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

至于平冈长陆,虎豹居而龙蛇走,与夫荒蹊丛落,树阴?暖,游人行旅,隐见而断续者,皆出乎衽席之内。

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

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皇徙倚。

则得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

抚非通道,故贵人蓄贾之游不至。

多良田,故水旱螟?之灾少。

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鼓之警,发召之役也。

君既因其主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

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

故予为之记。

其成之年月日,嘉?二年之九月九日也。

曾巩《拟岘台记》翻译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在治理抚州的第二年,在靠城的东角修筑一座高台供人游览,并给它取名叫拟岘台,意思是说那儿山峦溪水的形态,可以同岘山相比拟。

裴君多次和下属官吏以及外地寄居在本州的宾客在台上游览,独自向我请求写篇记。

起初,抚州城东面靠着一座大山丘,护城壕沟凭借一条大溪流,城角是从别处运土修成,耸立在溪流之上。

城角外面山峦连绵,高陵挺拔,苍翠的林木,荒凉的废墟,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气象雄壮开阔,令人惊奇欣喜,这番环绕抚州城东南部的景观,坐在城角都能一览无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瀛洲兴造记》原文及翻译《瀛洲兴造记》是曾巩的一篇文言文章。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瀛洲兴造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瀛洲兴造记》原文熙宁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

是日再震,民讹言大水且至,惊欲出走。

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晓,讹言乃止。

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

公开示便宜,使有攸处,遂行仓库,经营盖障。

雨止,粟以石数之,至一百三十万,兵器他物称是,无坏者。

初变作,公命授兵警备,讫于既息,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维北边自通使契丹,城壁楼橹御守之具,寝弛不治,习以为故。

公因灾变之后,以兴坏起废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请于朝,力取于旁路之羡卒,费取于备河之余材,又以钱千万市木于真定。

既集,乃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

其上为敌楼,战屋凡四千六百间。

先时,州之正门,弊在狭陋,及是始斥而大之。

其余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

周而览之,听断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廪,货有深藏,宾属士吏,各有宁宇。

又以其余力为南北甬道若干里,人去污淖,即于夷途。

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

其用人之力,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苇木瓦之用,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

盖遭变之初,财匮民流,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

至于始作逾时,功以告具。

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

事闻,有诏嘉奖。

昔郑火灾,子产救灾补败,得宜当理,史实书之。

卫有狄人之难,文公治其城市宫室,合于时制,诗人歌之。

今瀛地震之所摧败,与郑之火灾、卫之寇难无异。

公御备构筑不失其方,亦犹古也。

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从父兄适与军政,在公幕府,乃以书来,属予记之。

予不得辞,故为之记,尚俾来世知公之尝勤于是邦也。

《瀛洲兴造记》翻译熙宁元年(1068)七月甲申日,河北地区发生大地震,城市的房屋坍塌了很多,而瀛州最严重。

这一天地震两次,百姓之中谣传将要发大水,于是百姓都非常震惊争相要出逃。

谏议大夫李肃之先生做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兼管瀛州事务,派人到处去劝说安抚,谣传才消失。

这一天下起大雨,官府和百姓的房屋财物都暴露在外,仓库中储存的粮食或其他物资,都没有什么东西蒙盖。

李肃之先生指明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项,使各项事务都有所处理,于是重新修盖仓库,筹划营造做遮盖之用的帐篷之类的东西。

大雨停止,用石来计算粟米的数量,一共筹集到一百三十万石,兵器以及其他物资的数量也与此相当,这都是各处搜集起来没有毁掉的物资。

当初地震发生的时候,先生命令给士兵发放武器时刻保持警戒防备维持治安秩序,一直到赈灾之事结束以后,百姓之中没有发生争抢偷窃物资的事情,街巷之间都很安定。

瀛州北边自从与契丹通使以来,城墙高台等防御守城的装备,都废弃不加整治了,都是原先的装备。

先生因为瀛州经历灾变之后,把重新修建百姓房屋住宅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知道百姓不可再加重困苦了,于是就向朝廷请求,民力可以从邻近地区多余的士卒中征取,赈灾的费用可以从防备河患的多余的木材中征取,又拿一千万钱从真定购买木材真定。

这些人力物力都征集完成以后,就开始修筑新城,方圆十五里,城墙高大宽广坚固结实,都比原先的好。

在城墙的上面建成御敌的谯楼,战棚一共四千六百间。

原先的时候,瀛州的正门,缺点在太过窄小粗陋,到这时才扩建变大了。

其余凡是坍塌毁坏的房屋,没有不修缮的,都恢复为原先的样子。

巡视全州,官员听讼断案都有地方,休息也井然有序,粮食都有高大的粮仓储藏,其他财货也都有深库储存,官府僚属士人官吏,各自都有固定的住所。

又用剩余的人力休整了若干里南北甬道,让人去除泥淖,就成为坦途。

这些事务从七月庚子日开始做,直到十月己未日完工。

工程所用的人力,前后一共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的人工;使用的竹苇木瓦,前后也有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

在遭遇大灾变的开始时期,财物匮乏百姓流离失所,这个州的百姓,认为劳役工程巨大费用缺乏,不经过几年,城池营垒居室房屋不可能复建完成。

但是达到开始做很快就大功告成。

这是因为先生经营管理劝勉督促,内部尽心,外部尽力,所以能够完成难以完成的事,先生就是如此奋勉。

他的事迹被上报给朝廷,有诏令嘉奖他。

过去郑国国都发生火灾,相国子产拯救火灾补建毁坏的房屋,处理得非常得当,史官据实记载了下来。

卫国有狄人攻败的灾难,卫文公修治卫国的城市宫殿,合乎当时的规制,诗人作诗歌颂他的事迹。

现在瀛州地震所造成的损害,与郑国国都发生火灾、卫国遭遇敌人侵犯的国难没有不同。

而李肃之先生所进行的防备措施以及各项构造建筑工程也很合宜,这也如同古制啊。

所以瀛州的士大夫都想立碑刻记载显扬先生的大功,而我的堂兄正好在瀛州参与军政事务,在李肃之先生的幕府,亲身见到先生的所作所为就写信来,嘱托我记下他的事迹。

我不能推辞,所以就为他写下了这篇记,也是想使来世的人了解先生曾经对这个地方这个国家如此勤勉。

作者介绍曾巩生平概述曾巩,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

他家境贫寒,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十个妹妹(其中一人夭折),父亲被罢官,身体也不好,所以肩负起养家的重任。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

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

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

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

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

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

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

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

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

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

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

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

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

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

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

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

他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事自称"家世为儒“,①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②。

"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③。

但据他自称幼时从先生受书,"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爱好,并努力学习④。

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⑤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编“。

信里他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淳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词舛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

……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

……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

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

"曾巩当时少不更事,而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不简单,所言者虽有所未尽,但大体符合实际。

又说:"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

自幼迨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

……唯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

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

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

"这段话是表述自己的为人的。

与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确不凡近。

欧阳修对于这样的人物自是重视的。

因此,曾巩上书之后,曾经得到欧阳修接见。

据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讲,欧阳修见到他之后,曾对他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而且当曾巩向欧阳修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其文云:"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

……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

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

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此序作于庆历二年(1042),这时曾巩虽见弃于有司,却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在这期间,曾巩也结识了王安石,还曾向欧阳修推荐。

他在《再与欧阳舍人书》中说:"巩顷尝以王安石之文进左右而以书论之,其略曰: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

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

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

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

"这是追述前此一封信中的话,可见曾巩对王安石曾经非常器重。

在这封信里,他不仅推荐王安石,还曾提到王回、王向,一并向欧阳修推荐。

后来,在《与王介甫第一书》里曾巩又说:"巩至金陵,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

间以王回、王向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