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瀛洲兴造记》原文及翻译

曾巩《瀛洲兴造记》原文及翻译

《瀛洲兴造记》是曾巩的一篇文言文章。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瀛洲兴造记》

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瀛洲兴造记》原文

熙宁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是日再震,民讹言大水且至,惊欲出走。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晓,

讹言乃止。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公开示便宜,使有攸处,遂行仓库,经营盖障。雨止,粟以石数之,至一百三十万,兵器他物称是,无坏者。初变作,公

命授兵警备,讫于既息,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维北边自通使契丹,城壁楼橹御守之具,寝弛不治,习以为故。公因灾变之后,以兴

坏起废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请于朝,力取于旁路之羡卒,费取于备河之余材,

又以钱千万市木于真定。既集,乃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其上为敌楼,战屋凡四千六百间。先时,州之正门,弊在狭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余凡圮坏之屋,莫

不缮理,复其故常。周而览之,听断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廪,货有深藏,宾属士吏,

各有宁宇。又以其余力为南北甬道若干里,人去污淖,即于夷途。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

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苇木瓦之用,积若干万若干千

若干百。盖遭变之初,财匮民流,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

复也。至于始作逾时,功以告具。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

如是之敏。事闻,有诏嘉奖。

昔郑火灾,子产救灾补败,得宜当理,史实书之。卫有狄人之难,文公治其城市宫室,合于时制,诗人歌之。今瀛地震之所摧败,与郑之火灾、卫之寇难无异。公御备构筑不失

其方,亦犹古也。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从父兄适与军政,在公幕府,

乃以书来,属予记之。予不得辞,故为之记,尚俾来世知公之尝勤于是邦也。

《瀛洲兴造记》翻译

熙宁元年(1068)七月甲申日,河北地区发生大地震,城市的房屋坍塌了很多,而瀛州

最严重。这一天地震两次,百姓之中谣传将要发大水,于是百姓都非常震惊争相要出逃。

谏议大夫李肃之先生做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兼管瀛州事务,派人到处去劝说安抚,谣

传才消失。这一天下起大雨,官府和百姓的房屋财物都暴露在外,仓库中储存的粮食或其

他物资,都没有什么东西蒙盖。李肃之先生指明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项,使各项事务

都有所处理,于是重新修盖仓库,筹划营造做遮盖之用的帐篷之类的东西。大雨停止,用

石来计算粟米的数量,一共筹集到一百三十万石,兵器以及其他物资的数量也与此相当,

这都是各处搜集起来没有毁掉的物资。当初地震发生的时候,先生命令给士兵发放武器时

刻保持警戒防备维持治安秩序,一直到赈灾之事结束以后,百姓之中没有发生争抢偷窃物

资的事情,街巷之间都很安定。

瀛州北边自从与契丹通使以来,城墙高台等防御守城的装备,都废弃不加整治了,都

是原先的装备。先生因为瀛州经历灾变之后,把重新修建百姓房屋住宅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知道百姓不可再加重困苦了,于是就向朝廷请求,民力可以从邻近地区多余的士卒中

征取,赈灾的费用可以从防备河患的多余的木材中征取,又拿一千万钱从真定购买木材真定。这些人力物力都征集完成以后,就开始修筑新城,方圆十五里,城墙高大宽广坚固结实,都比原先的好。在城墙的上面建成御敌的谯楼,战棚一共四千六百间。原先的时候,

瀛州的正门,缺点在太过窄小粗陋,到这时才扩建变大了。其余凡是坍塌毁坏的房屋,没

有不修缮的,都恢复为原先的样子。巡视全州,官员听讼断案都有地方,休息也井然有序,粮食都有高大的粮仓储藏,其他财货也都有深库储存,官府僚属士人官吏,各自都有固定

的住所。又用剩余的人力休整了若干里南北甬道,让人去除泥淖,就成为坦途。这些事务

从七月庚子日开始做,直到十月己未日完工。工程所用的人力,前后一共若干万若干千若

干百的人工;使用的竹苇木瓦,前后也有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在遭遇大灾变的开始时期,财物匮乏百姓流离失所,这个州的百姓,认为劳役工程巨大费用缺乏,不经过几年,城池

营垒居室房屋不可能复建完成。但是达到开始做很快就大功告成。这是因为先生经营管理

劝勉督促,内部尽心,外部尽力,所以能够完成难以完成的事,先生就是如此奋勉。他的

事迹被上报给朝廷,有诏令嘉奖他。

过去郑国国都发生火灾,相国子产拯救火灾补建毁坏的房屋,处理得非常得当,史官

据实记载了下来。卫国有狄人攻败的灾难,卫文公修治卫国的城市宫殿,合乎当时的规制,诗人作诗歌颂他的事迹。现在瀛州地震所造成的损害,与郑国国都发生火灾、卫国遭遇敌

人侵犯的国难没有不同。而李肃之先生所进行的防备措施以及各项构造建筑工程也很合宜,这也如同古制啊。所以瀛州的士大夫都想立碑刻记载显扬先生的大功,而我的堂兄正好在

瀛州参与军政事务,在李肃之先生的幕府,亲身见到先生的所作所为就写信来,嘱托我记

下他的事迹。我不能推辞,所以就为他写下了这篇记,也是想使来世的人了解先生曾经对

这个地方这个国家如此勤勉。

作者介绍

曾巩生平

概述

曾巩,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他家境贫寒,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十个妹妹(其中一人夭折),父亲被罢官,身体也不好,所以肩负起养家的重任。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

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

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曾肇在

《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

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

独于得生为喜。”(《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

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

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

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

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熙宁二年(1069),任《宋

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

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

群众拥戴。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

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

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

五年,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后葬于南

丰源头崇觉寺右。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他还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政事

自称"家世为儒“,①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②。"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③。但据他自称幼时从先生受书,"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爱好,并努力学习④。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

之“⑤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编“。信里他一面称赞欧

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

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淳温厚,与

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词舛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

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

有德而且有言也。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曾巩当时少不更事,而

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不简单,所言者虽有所未尽,但大体符合实际。又说:"巩性朴陋,

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自幼迨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

唯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

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这段话是表述自己的为人的。与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确不凡近。欧阳修对于这样的人物自是重视的。因此,曾巩上

书之后,曾经得到欧阳修接见。据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讲,欧阳修见到他之后,曾

对他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而且当曾巩向欧阳修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

了《送曾巩秀才序》,其文云:"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

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

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

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

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

余之独得也。"此序作于庆历二年(1042),这时曾巩虽见弃于有司,却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在这期间,曾巩也结识了王安石,还曾向欧阳修推荐。他在《再与欧阳舍人书》中说:"巩顷尝以王安石之文进左右而以书论之,其略曰: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这是追述前此一封信中

的话,可见曾巩对王安石曾经非常器重。在这封信里,他不仅推荐王安石,还曾提到王回、王向,一并向欧阳修推荐。

后来,在《与王介甫第一书》里曾巩又说:"巩至金陵,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

先生,住且二十日,……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王向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由

此看来,在这期间曾巩同欧阳修已有相当亲密的交往。

考中进士

曾巩是在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知贡举时考中进士的。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欧阳

修这样的前辈,结交了王安石这样的朋友,而且已经同当代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如杜衍、范

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不过,曾巩所写

的这些书信,不同于寻常的"干谒“,不是请求荐引。例如,他在《上杜相公书》中说:"

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而

并书杂文一编,以为进拜之资。蒙赐之一览焉,则其愿得矣。"这封信大概就写于庆历五

年(1045)杜衍、范仲淹等被黜离职之后。曾巩于此时写信并投献文章,正好说明他的为人

和政治态度,政治上同杜衍、范仲淹一致,绝不趋炎附势。

编校书籍

曾巩既中进士,便被调任为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又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

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在这期间,曾巩对于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

对于历代图书聚散以及学术源流多所论述,写过一些叙录,如《新序目录序》、《列女传

目录序》、《战国策目录序》等,还有《梁书》、《陈书》、《南齐书》等,也都写有

“叙录”。

曾巩虽推崇欧阳修,但他的学术观点和欧阳修亦有所不同。例如,他在《筠州学记》

中说:"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

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刑名兵家之术,则狃于暴诈,惟知经者为善矣,

又争为章句训诂之学,以其私见妄(一本下有"臆"字),穿凿为说,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学者

靡然溺于所习。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氏而已。"他对扬雄如此称赞,这看法与韩愈

比较相近,与欧阳修则颇相反。

此外,曾巩还有《答王深甫论扬雄书》,对于扬雄屈事王莽以及作《剧秦美新》,都

有所辩解,并引王安石的看法,以为"雄之仕合于孔子无不可之义“,而且认为"世传其投

阁者妄"云云。曾巩对扬雄的看法,涉及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扬雄的政治态度和学术成就,对曾巩都有影响。

任职情况

曾巩离开馆阁,又作了十几年的地方官吏。最初是越州通判(今浙江绍兴一带),其后

又知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徙襄州、洪州,知福州。史称曾巩在这几州都有政绩,主要在"荒政"和"平盗"两个方面,而后者并非真是政绩。曾巩移徙洪州时,曾有《移守江西先

寄潘延之节推》诗,诗云:"忆昔江西别子时,我初折腰五斗粟。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

飞光如转烛。"他这时似乎已有倦于转徙的感叹。此后便多次表示为了养亲而不愿远仕。

在赴福州之前,曾巩有《辞直龙图阁知福州状》。到福州后又有《福州上执政书》,

书中说:"转走五郡,盖十年矣,未尝敢有半言片辞求去邦域之任而冀背朝廷之义。此巩

之所以自处,窃计已在听察之日久矣。今辄以其区区之腹心,敢布于下执事者,诚以巩年

六十,母年八十有八,老母寓食京师,而巩守闽越,仲弟守南越,二越者,天下之远处也,于著令:有一人仕于此二郡者,同居之亲当远仕者,皆得不行。……"据此,他请求"或暂

还之阙下,或处以闲曹,或引之近畿,属以一郡,使得谐其就养之心,慰其高年之母。

“此书之外,曾巩还有《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也是请求朝廷照

顾养亲的。大概正是因为他一再申请,朝廷曾一度下令,"召判太常寺“;可是当他离职上

路以后,又有诏改知明州。为此,曾巩又有《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希望朝廷允许他"暂至京师迎侍母赴任“。但未能如愿,所以后来移知亳州,又继续申请。他在《移知

亳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中说:"臣昨任福州,已系远地,迎侍不得,即今老母多病,见

在京师,人子之谊,晨昏之恋,固难苟止。二者于臣之分,实为迫切。……只乞对移陈蔡

一郡,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今臣幸蒙恩诏移守亳州,如臣所请。况亳州去

京不远,欲乞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元丰三年(1080),曾巩又徙知沧州,有

《沧州乞朝见状》,说:"窃念臣远离班列十有二年,伏遇陛下神圣文武,当天受命,……而臣曾未得须臾之间进望清光,窃不自揆,愿奉德音,犬马之情,固非一日之积。今将至京师,他望圣慈,许臣朝见。"于是神宗召见了曾巩。召见之后,他曾请求登对,

有《乞登对状》,说自己被召见时,"不敢率然以对“,可是"退而伏念“,还是希望"上

殿敷奏“,以便"披腹心“,"当天心“。此后曾巩便被留在京师,"勾当三班院“。

告老还乡

元丰四年(1081),有诏书说:"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于是便"以为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史称"近世修国史,必众选文学之士,以大臣监总,未有以五朝大典独付一人者“,于是曾巩入朝辞谢说:"此大事,非臣所敢当。"并有《申中书乞不看详会要状》,表示谦让。

元丰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书舍人。这时曾巩又有《辞中书舍人状》,述说自己"齿发已衰,心志昏塞“,希望另选贤能。还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但这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65岁。著作有《元丰类稿》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原】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译】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原】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译】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原】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译】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原】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洵将终,以兄太白早亡,子孙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属轼。轼既除丧,即葬姑。后官可荫,推与太白曾孙彭。 【译】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翻译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翻译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翻译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越州赵公救灾记》是曾巩的一篇文言文章。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

(浙江专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一文言语句翻译强化练(含解析)

文言语句翻译强化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1)关键词“苟”(如果)、“法”(效法)、“循”(遵守)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关键词“期年”(满一年)、第一个“之”(到)各1分,状语后置句“令行于民”1分,句子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孝公任用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更法度,(孝公)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名声,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效果。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仿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改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度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制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法度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要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太师公孙贾。第二天,秦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掉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人人富足。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予友蔡君谟之弟曰君山,为开封府太康主簿,时予与君谟皆为馆阁校勘,君山闲尝语予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

识记课内文学常识

识记课内文学常识 1.关于记的文学常识 拼音:jì 记 注音:ㄐㄧ 繁体:记“言己” 简体:记 部首:简体“ 讠”;繁体“言” 笔画:简体部首“ 讠”2画、部首外“己”3画、共计5画;繁体部首“言”7画、部首外“己”3画、共计10画 五笔86: ynn 五笔98: ynn 仓颉: ivsu 笔顺编号: 45515 四角号码: 37717 郑码: syy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8BB0 字义: 1. 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忆。~取。~性。博闻强~。 2. 把事物写下来:~录。~功。~者。 3.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游~。日~。大事~。 4. 符号,标识(zhì):印~。标~。~号。 5. 古时的一种公文:奏~。笺~。 6. 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胎~。 7. 量词,指打一下:给他一~耳光。 〈动〉 (1)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2) 同本义 [remember;bear in mind] 记,疏也。——《说文》

记,识也。——《广雅》 记有成。——《礼记·内则》 记间之学。——《礼记·学记》 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应奉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吾记天圣中。——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望中犹记。——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 (4) 记载,记录 [record;write down] 记,书也。——《广雅》 宫之奇果谏,记曰。——《公羊传·僖公二年》。注:“史记也。” 受记考事。——《汉书·张敞传》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文天祥《后序》 览则省记。——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姚鼐记之。——清· 姚鼐《登泰山记》 (5) 又如:摘记(摘要记录);笔记(用笔记录);手记(亲手记录);记言(记录言论)[2] 〈名〉 (1)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note]。如: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2) 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 [chronicle]。如: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3) 标志,记号 [mark]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水浒传》 (4) 又如: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原文及翻译

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原文及翻译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公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所构,连辄斥。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代宗时,与元载争论是非,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又辄斥。杨彦、卢杞既相德宗,益恶公所为,连斥之,犹不满意。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是时公年七十有七矣。 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当公之开土门,同日归公者十七郡,得兵二十余万。由此观之,苟顺且诚,天下从之矣。自此至公殁,垂

三十年,小人继续任政,天下日入于弊,大盗继起,天子辄出避之。唐之在朝臣,多畏怯观望。能居其间,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盖未有也。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则天下一人而已,若公是也。公之学问文章,往往杂于神仙、浮屠之说,不皆合乎理,及其奋然自立,能至于此者,盖天性然也。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与。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 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顾回隐,以市于世,其可乎?故孔子恶鄙夫不可以事君,而多杀身以成仁者。若公,非孔子所谓仁者欤? 今天子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知抚州聂君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抚州林君,相与慕公之烈,以公之尝为

【诗歌鉴赏】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 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 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 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 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 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 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 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 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 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 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 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 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 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翻译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 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

曾巩《醒心亭记》原文及译文

曾巩《醒心亭记》原文及译文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 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 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 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 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 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天下之学者, 皆为才且良, 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 皆得其宜, 公乐也。 一山之隅, 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 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 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 其可不喜且幸欤! 而巩也, 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 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练习: 1.下列句子 中对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 直:径直 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隅:角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草树众而泉石嘉 ②则其心洒然而醒 B.①而名之以见其实 ②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 C.①泉水之涯 ②旷野之无穷 D.①则必即丰乐以饮 ②则必即醒心而望 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河北河间:为啥是“瀛州”而非“瀛洲”?

河北河间:为啥是“瀛州”而非“瀛洲”? 很多人知道“瀛州”,是因为河间有个瀛州镇,以及众多以瀛州命名的小区、饭店。“瀛州”地名能够传承至今,长盛不衰,其实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提起瀛州,就不能不说“瀛洲”。 虽然只有偏旁“三点水”之差,但两个字的用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洲”原指水中陆地,如长沙湘江中的橘子洲,武汉长江中的天心洲,再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也因江水入海形成的冲积平原而得名。“地圆说”流行后,人类方知大陆原是被海洋环抱,于是五大洲命名用“洲”而不用州,如亚洲、欧洲、澳洲。 但中国地名中的州,则源自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后来“州”曾为正式的一级行政单位,在很多地方沿用至今,如荆州、兰州、杭州等,瀛州也是如此。因此,河间很多牌匾中将“瀛州”写作“瀛洲”,是错误的用法。 现在的河间府衙,北宋时期河间升格为府之前,当为“瀛州州衙”。

但是,传统文化中还是有“瀛洲”二字的。在《列子》《海内十洲记》等古籍记载中,瀛洲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山,山上有长生不老药。《史记》记载秦始皇为求永生,派徐福出海,寻找传说中的瀛洲、蓬莱等仙山。现在的盐山县千童镇,传说为徐福带千名童男童女出海前的暂住之处,距古代的瀛州治所(今河间市区)不远,瀛州得名是否与徐福有关,值得考究。 直到唐代,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依然感叹“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此瀛州虽非彼瀛洲,但“瀛州”得名与“河间”一样,应当与古代河间一带濒水、近海的特点高度相关。 再说历史上的瀛州。本来秦代郡县制将行政区划分为两级,到汉

武帝时为监督地方,将全国分为13州,州设刺史,刺史对郡负监察之责,并非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到了东汉末年,州由监察区变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形成州郡县三级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州的数量大为增加,在此大背景下,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在赵都军城(今河间市区)始置瀛州,瀛州作为地名开始出现。这时的瀛州相当于现在的“省”,下辖高阳、河间、章武三郡18县。到了隋代,行政区划又改为郡县两级,于是在大业三年(607年)改瀛州为河间郡。 十年后,窦建德起义军得到河间郡,又改为瀛州,但不久即为唐所灭。唐代在全国设州300多个,瀛州是其一,此后历朝历代不再设“郡”。安史之乱期间,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听闻瀛州被收复,激动不已,写成著名的《瀛州帖》,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下图为颜真卿《瀛州帖》复制件。

《醒心亭记—曾巩》附翻译—阅读题答案

《醒心亭记—曾巩》附翻译—阅读题答案 醒心亭记曾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来宾者游焉,那么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那么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那么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假设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那么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2.第①段交代了醒心亭的〔〕和〔〕。〔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2分〕 24.以下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奇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②段结尾句写了两个善。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那么是表达,而这种乐正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介绍及作品赏1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介绍及作品赏析 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 曾巩文章的特色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再有,善于记叙,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还有长于记叙、不多写景,例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但也有极刻画之工,如《道山亭记》。《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 他的议论性散文特点是: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 他的记叙性散文特点是: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

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对他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散文体裁 曾巩的散文作品中,其名篇大都属于记体散文,如《墨池记》、《学舍记》等。而后人在编选散文集时,曾巩的记体散文入选篇目一直居高不下。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其在《南丰文钞引》中云:“予录其疏札状六首,书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记传二十八首,论议杂著哀词七首。嗟呼!曾之序记为最,而志铭稍不及,然于文苑中当如汉所称古之三老祭酒是已,学者不可不知。 虽然在入选篇目上序最多,但是曾巩的序总数就有49篇,这里选入篇目占63%左右,而曾巩的记体散文总数是39首,入选的28首中只有一篇是传,其余27首占了近70%。从比例上来看,仍然是记体散文占据主导地位。再如张伯行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曾巩入选的记有20篇,占其记体散文总数的51%左右,而其他入选的书、序、启、状、疏、札、诏、墓志铭等占各自总数的比例均低于这个比例。再如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他的分类基本与笔者所参考的版本是一致的,姚鼐选了曾巩的记10篇、赠序4篇、书2篇、疏1篇、序跋8篇、论1篇。仅从各类入选的篇数上看,记体散文就占了绝对的优势。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曾巩《越州鉴湖图》序原文及翻译

曾巩《越州鉴湖图》序原文及翻译 曾巩 原文: 鉴湖,一曰南湖。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之所为也.至今九百七十有五年矣。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溉山阴、会稽两县十四乡之田九千顷。繇汉以来几千载,其利未尝废也。宋兴,民始有盗湖为田者。当是时,三司转运司犹下书切责州县,使复田为湖。然自此吏益慢法,而奸民浸起,至于治平之间,盗湖为田者凡八千余户,为田七百余顷,而湖废几尽矣.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 自此以来,人争为计说,可谓博矣.朝廷未尝不听用而著于法,故罚有自钱三百至于千,又至于五万,刑有自杖百至于徒二年,其文可谓密矣.然而田者不止而日愈多,湖不加浚而日愈废,其故何哉?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近世安于承平之故,在位者重举事而乐因循。而请湖为田者,其语言气力往往足以动人.至于修水土之利,则又费材动众,从古所难。则吾之吏,孰肯任难当之怨,来易至之责,以待未然之功乎?故说虽博而未尝行,法虽密而未尝举,田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 今谓湖不必复者,曰湖田之入既饶矣,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夫湖未尽废,则湖下之田旱,此方今之害,而众人之所睹也。使湖尽废,则湖之为田者亦旱矣,此将来之害,而众人之所未睹也。故曰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而非实知利害者也。谓湖不必浚者,曰益堤壅水而已,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也。夫以地势

较之,壅水使高,必败城郭,此议者之所已言也。以地势较之,浚湖使下,然后不失其旧;不失其旧,然后不失其宜,此议者之所未言也。故曰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而又非实知利害者也。巩初蒙恩通判此州问湖之废兴于人未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于两县问书于州与河渠司至于参核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庶夫计议者有考焉。 (取材于曾巩同名散文) 译文: 鉴湖,又称南湖.汉顺帝永和五年,是会稽太守马臻开凿的。距今已有九百七十五年了。鉴湖方圆三百五十八里,凡是越州东南部的水流都注入湖中。鉴湖能灌溉山阴、会稽两县十四乡的农田九千顷。从汉以来近一千年,鉴湖带来的好处没有间断过。宋朝建立后,开始有百姓私自围湖造田。在这时候,三司和转运司还发下文书严厉地责成州县,让他们将田地恢复为湖泊。然而从这以后官吏越来越怠慢法令,而违法的百姓也渐渐多了起来,到了治平年间,私自围湖造田的共有八千多户,造田七百余顷,而鉴湖淤废得也快完了.每年雨水少时,农田还没有出现干旱现象,湖就先已干涸了。 从那以后,人们争相献计献策,建议可以说是够广博了.朝廷也不是没有采纳而写进法令,所以罚金有从三百贯到一千贯,又到五万贯;判刑有从打一百杖直到服劳役二年,条文也可说是够严格了.然而占湖造田的并没有停止,而是愈来愈多,湖没有加以疏凿,而是愈来愈淤废,其原因是什么呢?有法令不执行,而得过且过的习气占

【诗歌鉴赏】曾巩《繁昌县兴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曾巩《繁昌县兴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曾巩《繁昌县兴造记》原文 太宗二年,取宣之三县为太平州,而繁昌在籍中。繁昌者,故南陵地,唐昭宗始以为县。县百四十余年,无城垣而滨大江,常编竹为障以自固,岁辄更之,用材与力一取于民,出入无门关,宾至无舍馆。今治所虽有屋,而庳逼破露,至听讼于庑下,案牍簿书,栖列 无所,往往散乱不可省,而狱讼、赋役失其平。历七代,为令者不知几人,恬不知改革, 日入于坏。故世指繁昌为陋县,而仕者不肯来,行旅者不肯游,政事愈以疵,市区愈以索寞,为乡老吏民者羞且憾之。 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 往来,而屋以取固。即门之东北,构亭瞰江,以纳四方之宾客。既又自大其治所,为重门 步廊。门之上为楼,敛敕书置其中。廊之两旁,为群吏之舍,视事之厅,便坐之斋,寝庐 疱氵?,各以序为。厅之东西隅,凡案牍簿书,室而藏之,于是乎在。自门至于寝庐,总 为屋凡若干区。自计材至于用工,总为日凡二千三百九十六日而落成焉。夏希道太初,此 令之姓名字也。庆历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此成之年月日也。 始繁昌为县,止三千户。九十年间,四圣之德泽,覆露生养,今几至万家。田利之入 倍他壤有余,鱼、虾、竹、苇、柿、栗之货,足以自资,而无贫民。其江山又天下之胜处,可乐也。今复得能令,为树立如此,使得无岁费而有巨防,宾至不惟得以休,而耳目尚有 以为之观。令居不惟得以安,而民吏之出入仰望者,益知尊且畏之。狱讼、赋役之书悉完,则是非倚而可定也。予知县之去陋名,而仕者争欲来,行旅者争欲游,昔之疵者日以减去,而索寞者日以富蕃。称其县之名,其必自此始。 夏令用荐者为是县,至二十七日,而计材以至于落成,不惟兴利除弊可法也,而其变 因循,就功效,独何其果且速与!昔孟子讥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呜呼,如夏令者,庶几所 谓知为政者与!于是过子产矣。 凡县之得能令为难,幸而得能令,而兴事尤难;幸而事兴,而得后人不废坏之又难也。今繁昌民既幸得其所难得,而令又幸无不便己者,得卒兴其所尤难,皆可喜无憾也。惟其 欲后人不废坏之,未可必得也。故属予记,其不特以著其成,其亦有以警也。某月日,南 丰曾巩记。 曾巩《繁昌县兴造记》翻译 待更新 曾巩《繁昌县兴造记》赏析 《繁昌县兴造记》是北宋散文家、诗人曾巩的作品。

曾巩《醒心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曾巩《醒心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直:径直 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憾:怨恨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隅:角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草树众而泉石嘉②则其心洒然而醒 B.①而名之以见其实②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 C.①泉水之涯②旷野之无穷 D.①则必即丰乐以饮②则必即醒心而望

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⑥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5.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3分) 译文: (2)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3分) 译文: (3)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3分) 参考答案 1.B(滋:滋生、蔓延。) 2.D(连词,就。A项①表并列关系;②表修饰关系。B项①表目的连词,来;②介词,凭借。C项①结构助词,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B(①“其心洒然而醒”是“乐”的实质;②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可知这不是“公之乐”;③④由“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可知均是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精心整理 石钟山记 苏轼 1《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助词,不译)。”①郦元以为下临(动词,面对)深潭,微风鼓(名作动,振动)浪,水石相搏(击、拍),声如洪钟。是(这种)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动词使动,使…鸣叫)也,而(递进,更)况石乎!②至唐李渤始(才)访(探寻)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敲击)而(承接)聆líng之,南(名 或曰此颧guàn鹤hè也。余方心动(心惊)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吰hóng(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舟人(船夫)大恐。②徐而(修饰,地)察之,则(原来是)山下皆石穴罅(xià裂缝),不知其浅深(古:偏义复词“深”,今:浅和深),微波入焉(兼词,那里),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击)而(表原因)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挡)中流(水流的中心),可坐百人,空中(中间是空的)而多窍(窟窿),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kǎn(击物声)镗tāng鞳tà(钟鼓声)之声,与向(原先、刚才)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动词,演奏)焉(助词)。因笑谓迈曰:“汝识(zhì通“志”)之乎?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判断句),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到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寺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与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①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栖息着的老鹰听到人声,也惊飞起来,在云中磔磔地鸣 三、写作者探访之后的感想:凡事都不能只凭主观臆断而不实地考查。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 精心整理

曾巩《醒心亭记》原文及译文

曾巩《醒心亭记》原文及译文 曾巩《醒心亭记》原文及译文 《醒心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欧阳修等人登亭游山的乐趣,热情地赞扬了欧阳修忧国忧民以普天下之乐为乐,而不愿一己独乐的宽阔胸怀,也透露了作者对自然恬静的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巩《醒心亭记》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修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在仅离丰乐亭东边几百步的地方,找到山势高的地方,

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 只要欧阳修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时候,游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眺望山水,看到那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美,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修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夷族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像欧阳修公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因没办法再见到而感慨不已,然后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曾巩又可以凭借这篇文章依托在欧阳修的文章之后扬名,难道不是高兴和幸运的事吗?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文学常识]: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嘉家祐进士,曾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为文平易畅达,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理解]: 在文中作者写了两个“善”:欧阳修建亭建得好,可以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返;亭名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者的初衷。 注释 醒心亭:古亭名,在滁州西南丰乐亭东山上,欧阳修所建。 滁州:宋州名,属淮南东路,今安徽省滁州市。

曾巩《瀛洲兴造记》原文及翻译

曾巩《瀛洲兴造记》原文及翻译 曾巩《瀛洲兴造记》原文及翻译 《瀛洲兴造记》是曾巩的一篇文言文章。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瀛洲兴造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瀛洲兴造记》原文 熙宁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是日再震,民讹言大水且至,惊欲出走。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晓,讹言乃止。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公开示便宜,使有攸处,遂行仓库,经营盖障。雨止,粟以石数之,至一百三十万,兵器他物称是,无坏者。初变作,公命授兵警备,讫于既息,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维北边自通使契丹,城壁楼橹御守之具,寝弛不治,习以为故。公因灾变之后,以兴坏起废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请于朝,力取于旁路之羡卒,费取于备河之余材,又以钱千万市木于真定。既集,乃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其上为敌楼,战屋凡四千六百间。先时,州之正门,弊在狭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余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周而览之,听断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廪,货有深藏,宾属士吏,各有宁宇。又以其余力为南北甬道若干里,人去污淖,即于夷途。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苇木瓦之用,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盖遭变之初,财匮民流,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至于始作逾时,功以告具。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事闻,有诏嘉奖。 昔郑火灾,子产救灾补败,得宜当理,史实书之。卫有狄人之难,文公治其城市宫室,合于时制,诗人歌之。今瀛地震之所摧败,与郑之火灾、卫之寇难无异。公御备构筑不失其方,亦犹古也。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从父兄适与军政,在公幕府,乃以书来,属予记之。予不得辞,故为之记,尚俾来世知公之尝勤于是邦也。

曾巩《醒心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醒心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