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试论庐隐作品的风格

试论庐隐作品的风格作者:宋阿娣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年第09期庐隐是“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文坛上享有过盛名的女作家。
她在自己的篇幅众多的小说和散文里,大胆地冲破了传统的封建意识的羁绊,向读者展现了许多青年男女充满生气的心灵,表达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知识妇女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理想境界的心声。
庐隐——这个名字,现在的青年人很少有人知道,更少有人提起了。
但是,当年她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创作曾吸引过不少的读者,庐隐曾与冰心齐名,同为“五四”拓荒时期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堪称人所瞻目的双子星座。
庐隐是“五四”的产儿。
在初期的学生会时代,这个北京女高师的学生是个积极的活动分子。
新思潮在她的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留下了时代的深深的足迹,而女高师国文系的教育又提供给她丰富的古典文学的滋养。
这就是她的小说不仅散发着“五四”这个特定时代的浓郁气息,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技巧上又显然地带有中国古典小说和古典诗词的影响的原因。
作家个人短促而曲折坎坷的一生,她那旷达英爽而又多情善感的禀性,则使她的小说弥漫着一种感伤、悲愁的气氛。
她的作品如一枝带雨的梨花,散发着素雅、清新的异香,开放在现代中国新文学的园圃里。
早在二十年代,庐隐就被称为“描写男女恋爱的专家”,称“感伤派”“浪漫派”。
翻开《海滨故人》《曼丽》《灵海潮汐》这几个短篇集,几乎十有八九写的是恋情,更不用说《归雁》《女人的心》《象牙戒指》等几个中长篇了。
在刚刚冲破封建礼教羁绊的当时,男女恋爱和婚姻问题本来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以此为题材,表达新一代青年的追求,披露在这种追求中由于黑暗势力和传统观念酿成的种种悲剧,正是“事势所使然”。
庐隐小说的情调、韵味和风格,恰恰是对这特定题材、内容的有机切合。
庐隐笔下的人物,主要是青年女性,每每有着不幸的身世、坎坷的经历,或寄人篱下、孤苦无依。
也有的,先是饱尝了好友星散的离愁,既而又亲历了恋爱的苦痛和煎熬。
论庐隐创作中的悲哀之情与感伤主义

奥斯汀 的反 传统的观 点在伊利莎 白身上得到完整 的体现 。当时 的社会 认为妇 女的传 统美德是 “ 顺从” ,要求 女性 要压制 自己的所有感 情,而伊利 莎 白却根本 不在 乎这些虚 伪的条条框 框 。她可 以穿越 泥泞 的田野,去看 望 生病 的姐姐 , 而不在乎别人视她为 “ 野 丫头” 。当时英国社交界的规定是 : 如 果一个家庭有 几个女儿 ,那么在姐姐 出嫁 之前, 妹妹是不能进入社交界 的。 伊利莎 白向这种世俗观念提出了挑 战: “ 如果因为姐姐无法早嫁 , 或是不愿 早 嫁 ,做妹妹 的就不能社 交和娱乐 ,我 想这 可就太委 屈她们 了。小妹和大 姐 同样有 权利 享受青春的乐趣。 ”面对 高 高在上 ,飞扬跋扈 的凯 瑟林 ・ 德宝 夫 人,她据理 力争 ,毫不 失 自己尊严 和 人格 。向权 势低头 ,对 她是决不可 能 的事 。当凯 瑟林 ・ 德宝 夫人干涉她和 达西的感情时, 她 当面谴 责对 方是 “ 浅 薄无聊” ,认为她根本没有权利 过问别 人的事情。她还理直气壮地说 :“ 怎么 做会使我 幸福 ,我就 怎么做 ,你管 不
可 医 治 的悲 哀 , 有 的 是 不 可 医 治 的 悲哀 。 我 们 的 悲 哀 ,是 不 可 医治 的根 本 的 烦 冤 。 除 非 毁 灭 ,是 不 能 使 我 们 与 悲 哀相 脱 离 。 ” 庐 隐 是 五 四时 期 具 有 浓厚 感 伤 主 义 色彩 的 一 位 女 作 家 ,正 如 苏 雪林 所言 ,她 的作 品 “ 总 是 充 满 了 悲 哀 、 苦 闷 、 愤世 、嫉 邪 ,视 世 间 事 无一 当意 ,世 间 人 无 一 惬 心 。 ” 综观 庐 隐 的 人 生 及 其 创 作 ,悲 哀 之 情 与 感 伤 主 义 都 充 盈 于 其 中。 【 关 键 词] 庐 隐 :感 伤 :情 怀
庐隐与冰心早期小说创作比较

庐隐与冰心早期小说创作比较发布时间:2021-02-22T02:14:19.988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0年第9期作者:陈剑雯[导读] 庐隐和冰心都是福建籍人,她们都是文学研究会中的成员,其创作都是从"问题小说"开始,由于她们同时生活在"五四"这个特殊时期中,其思想与意识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因而她们早期的创作中必然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九中学福建福州 350016摘要:"五四运动"这场惊雷震醒了沉睡几千年的中国女性,一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在文学论坛脱颖而出,被誉为五四论坛"双星"的两位女作家庐隐和冰心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她们早期的小说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锋,表达对社会、对人生、对情感的观察思考,是五四问题小说中具有典型特色和社会影响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庐隐;冰心;小说创作庐隐和冰心是五四时期"问题小说"诸作家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两位女性作家,她们一位是宣泄"愁"的"天使",一位是宣传"爱"的"圣者",她们以各自略为相悖的观察视角、思想情感和艺术审美,丰富了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创作,凸显她们各自在文学史上的风姿与魅力。
一、庐隐和冰心早期小说"主题思想"比较庐隐和冰心都是福建籍人,她们都是文学研究会中的成员,其创作都是从"问题小说"开始,由于她们同时生活在"五四"这个特殊时期中,其思想与意识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因而她们早期的创作中必然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庐隐出生于福建闽侯县一个古板的封建家庭,其年幼时的经历比较坎坷,长大后考进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由于受到各种社会新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中。
说道庐隐

说道庐隐,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她。
在五四女作家中,她没有冰心的知名度,甚至曾一度被人遗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庐隐的光芒也在慢慢绽放。
她的作品所体现的独特价值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研究和探讨。
这位与冰心同时代的作家,因为家庭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作品风格与冰心的风格相差甚远。
她的降生对家人来说不是幸运而是灾星。
孩提时代就遭到家人的厌恶,这让庐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五四”时期,她在学校读书,汲取了新文化。
这对庐隐的影响是巨大的,于是她大胆地追求婚姻和恋爱的自由,更加追求独立的人格。
茅盾认为:“庐隐是文化运动‘五四’的产儿。
与“五四”运动具有血统关系。
”1她作品中的新女性接受“五四”洗礼,追求的同时却又在迷失。
她们在婚姻、爱情、人生理想的追求之路上,表现出了“五四”时代特有的痛苦、挣扎、彷徨、迷失的特点。
庐隐把自己短暂的一生都放在了女性解放的事业上。
通过小说来揭示“五四”新女性的状态。
她以自己和朋友的人生体验为蓝本,书写了一个个找不到自我、痛苦、迷茫的女性形象。
她也一直在寻求女性如何彻底解放、获得独立的方法。
这时的庐隐是觉醒的,因为她始终关注新女性的命运。
一、庐隐小说女性形象的成因(一)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被大家广泛提及的词语。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最先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这时的女性群体也开始觉醒,她们走出家庭,走入新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
因此,“妇女解放运动”也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庐隐较早的接受了启蒙思想,成长为了一位新式女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初,庐隐正就读于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这场运动席卷了全中国,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唤醒了中国人的觉醒意识。
在这样一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交汇的时期,庐隐身上自然显示出这个时代的特征。
庐隐在《今后妇女的出路》一文中曾说:“女子失掉了独立的人格,失掉了社会的地位,埋没了个性。
庐隐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五四时期与冰心、林徽因同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的庐隐首先介绍庐隐的生平与创作,一、悲惨的童年生活1898年5月4日出生,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
庐隐的父亲是前清举人,母亲是一个不曾读书的旧式女子。
出生时恰逢外祖母过世,被视为“不祥之物”。
母亲认定她是一颗灾星,便把她交给一个奶妈去喂养。
婴儿时代的庐隐,从未享受过母亲甜蜜的抚爱,全家人都讨厌她;两岁时生了一身疥疮,满了三岁,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但她却养成了爱哭、爱闹、拗傲的脾气。
这时她得了极重的热病,母亲对她完全绝望。
慈母般的奶妈把她带到山青水秀的乡下,村野的空气和阳光使她很快健康起来。
1901年父亲前往长沙任知县,她回到了父母的身边,随行父亲,可是她却悒悒终日,总是怀念着养育她的奶妈望着海水哭闹,竟哭得父亲心头起火,抱起她便向碧水抛去,幸亏被一个听差搭救,才免一死。
1903年父亲因心脏病在长沙去世,寄居在北京舅父家,受尽歧视。
甚至每逢舅父家里有什么喜事或请客,母亲便把她锁在另一个院子里,怕她为他们丢脸。
1909年入教会慕贞小学小学部住读,学习单调严酷。
每天吃老米饭、窝窝头和不放油的咸菜。
在这里她的脚长了疮,几乎使她成了残废;后来肺管破裂,又吐血又止。
二、独立的少女时代1912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小,1913年入师范预科。
在学校还得了一个“小说迷”的绰号,连家里人都知道她爱看小说。
她曾说:“我发现了看小说的趣味,每天除了应付功课外,所有的时间,全用在看小说上,所以我这时候看的小说真多,中国几本出名的小说当然看了,就是林译的三百多种小说,我也都看过了,后来连弹词,如《笔生花》、《来生福》一类的东西,也搜罗净尽……”1916年,她十八岁,中学毕业了。
但当时还没有女子大学,别的大学又不开女禁,暂时不能继续升学。
这时,母亲希望她工作,以帮助家庭。
在母亲和表哥们的活动下,竟被北京女子中学聘为体操、家多园艺教员。
然而她对家事园艺于根本一窍不通,这个学校的学生多半个子比她高,有的年龄比她大,三年级有几个学生对她教课不满意,说她念错了字,园艺讲不清。
论庐隐早期创作中的“五四”风格

论庐隐早期创作中的“五四”风格“五四”一声惊雷震醒了睡梦沉酣的国人,也使蛰伏于地下几千年的女性重新浮出历史地表,开启了中国女性文学的新纪元。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出现了冰心、陈衡哲、庐隐、冯沅君、凌叔华、苏雪林、丁玲等一大批新女性作家,形成了“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群。
这些女作家的出现,“带来了男作家所不能替代的清新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气质,她们以清婉的歌喉加入了‘五四’文学的大合唱。
”[1]庐隐是“五四”女作家的代表, 她出生于一个严肃古板的封建家庭。
因出生当天正逢外祖母过世,被认为是家中的一颗灾星。
幼年历经坎坷。
1919年进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后简称“女高师”)国文部继续求学。
期间,庐隐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开始新文学的创作。
茅盾先生对庐隐的创作有过论述:“庐隐之所以成为庐隐,却不是‘偶然’的;庐隐与‘五四’运动,有‘血统’关系。
庐隐,她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庐隐,她是‘五四’的产儿”。
[2]本文从创作题材与文体、女性形象、哲学意蕴这三方面展开论述,探究其早期作品“五四”风格及分析之所以产生此风格的原因。
一.创作题材与文体庐隐作为“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初登文坛时,是遵循着“为人生”的文学方向前行的,其最初的作品十分关注社会问题。
茅盾先生在《庐隐论》中,称赞“那时的庐隐很注意题材的社会意义。
她在自身以外的广大社会生活中找题材”。
[3]庐隐的“问题小说”差不多每一篇都提出了“谁之罪”的质询。
如《一个著作家》中封建的包办婚姻,扼杀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和生命;《王阿大之死》中军阀的混战带给无辜百姓以灭顶之灾;《灵魂可以卖吗?》中纱厂女工的苦恼来自于雇佣劳动剥夺了人身自由……“这类反映民生疾苦、揭露黑暗现实的‘问题小说’,表明庐隐早期创作的视野是有着明确的警世济民的创作意图,担负起感时忧国的社会责任的”。
[4] 随着“五四”的退潮,“问题小说”激起的浪花也逐渐淹没了。
女作家们大都浓墨渲染地转向“五四”青年的苦闷彷徨和“寻找自我”的抒情小说创作。
我眼中的庐隐

第一次遇见庐隐,是在大一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经典课上,老师仅仅是介绍了她的一篇文章,叫做《海滨故人》这篇文章,渐渐在脑海留下了她的身影。
在网上搜集庐隐的人生事迹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这段文字:1898年5月4日,一个女婴在福建省闽侯县城的一户举人家里呱呱坠地。
几乎与女婴出生同时,她的外祖母去世了,女婴的母亲认定她是一个灾星,便把她交给一个奶妈去喂养。
这个女婴名叫黄淑仪,又名黄英,也就是日后的庐隐。
黄淑仪自小体弱多病,满了3岁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全家人都讨厌她。
那年,黄淑仪还得了热病,母亲干脆就彻底不管,让她自生自灭,幸好奶妈把她带到了山青水秀的闽侯乡下,黄淑仪这才捡回一条命来。
黄淑仪长到6岁的时候,担任湖南长沙知县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便带着孩子寄居于在京担任农工商部员外郎兼太医院御医的舅舅家中。
与哥哥妹妹们不同的是,黄淑仪和婢女住在一起,每逢舅舅家里有什么喜事或请客,母亲便会把她锁在另一个院子里,怕她给他们丢脸,而她的哥哥妹妹们都打扮得像小天使,在人群中飞翔……清王朝被推翻以后,黄淑仪的命运逐渐有了改变。
她先是在大哥的帮助下,第一次开始练习作短文,由于她拼命用功,竟考上了高小。
接着,黄淑仪又考取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得到了官费的待遇,这更使家里人惊奇不已。
黄淑仪是班上最小的一个,年龄小、身材小,因而处处都受到同学们的优待,这使得她第一次发现人间还有友情。
光阴似箭,黄淑仪上到三年级了,这一年她16岁。
这年春天里的一天,北京西斜街一个四合院的小花园西侧葡萄架下的石凳上,并排坐着一个花季少女和一个青年男子。
女孩剪着一头短发,身材瘦小、面容枯黄,令人顿生身世飘零之感;旁边的男子,身材魁梧,衣着朴素,—个典型的穷家子弟。
这位女孩不是别人,就是黄淑仪,女子师范学校牢狱般的生活使得她迷恋上了阅读小说。
她不仅看完了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还搜罗了《笔生花》、《来生福》之类的弹词来看,文字给了黄淑仪愈合现实生活伤口的勇气。
青年男子也喜欢看小说,他是黄淑仪姨母的—个亲戚,名叫林鸿俊。
庐隐的小说《海滨故人》

庐隐的小说《海滨故人》
中篇小说《海滨故人》是庐隐的代表作。
暑假里,女主人公露莎曾经与同窗好友欢聚海滨,后来有的结婚、有的失恋、有的归隐,一个个风流云散。
露莎在这样聚散无定的人生环境中思考“人生究竟是什么”。
她难以摆脱内心的矛盾和彷徨,她从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感到苦闷和惆怅,因之情绪也甚为感伤、悲观。
整篇小说好似用多愁善感的女子和无数泪珠串成的,有着巨大的感染力。
风格上,《海滨故人》含自叙传的性质,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
主人公露莎就是庐隐的化身,她的身世、性格、情感都与庐隐相似。
作品又喜用书信、日记来直接表露人物情怀,具有抒情小说的形态特征。
这部弥漫着感伤情绪的小说,比较真切地反映了五四以后寻找出路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也打上了五四退潮期中思想变迁的烙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1)对女性婚恋题材的偏好。
她触及了男女情爱中的各个侧面。
作者本人坎坷而丰富的感情生活,使她对“爱情”、“婚姻”获得了相当深入透彻的理解。
虽然她对人生问题的答案不同于冰心的“爱”,而反复地渲染异性的不可靠、爱情不是医治人生的灵丹。
庐隐的这些作品确实能给青年人更多人生的真谛与警悟,在感伤哀怨的基调中投射出力量。
(2)庐隐小说的基调,深受中国古典言情小说和“婉约派”诗词的影响,低沉郁闷。
作者对女性心理大胆、真率、细腻的剖白,与社会心理、道德标准紧紧相连,从而突破了单纯的男女之爱的描写。
《海滨故人》的思想和风格:
思想:
《海滨故人》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了女大学生们的生活,她们的思想和追求、苦闷和彷徨,流露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
风格:
1、自叙传的写法。
露莎的经历几乎就是作者的前半生的写照。
2、对女性恋爱、婚姻问题的探究。
作者对男女之爱虽
然有所希望,而更多的却是疑惧。
对异性的不信任感,导致了她对人生意义探究的答案倾向于“恨”,而不是爱。
3、感伤、哀怨、悲观的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