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

(Oo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开展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

因而,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两次我别一哲学的甄别、心理学的甄别。

为准确又清楚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表”.③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响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第一,为到达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给学生有时机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时机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第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响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到达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如五年级地理课与五年级历史课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连续性:有效的纵向组织的一个主要因素。

序列性:整合性: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⑥泰勒认为评价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方案实际完成教育目标的程度的问题。

.1)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起来,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只是到达目标的手段;2)用评价观替代了传统的测验观,从而通过扩充评1 价概念的内涵而作出了真正的奉献。

(2)过程模式①由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

②对目标模式的批判-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目标模式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③过程模式的根本内容D 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2)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舞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 ⑤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制造作用。

3)斯腾豪斯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④过程模式的价值和特点:把学生主体性、制造性的开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舞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

课程设计范式范文

课程设计范式范文

课程设计范式范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课程相关章节的基本知识点,如XX概念、XX原理和XX操作方法;2. 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XX技能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和评价;2. 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展示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所学知识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3.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尊重他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XX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XX领域的兴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教材,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XX年级,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此基础上,课程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教学要求:1.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2.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3. 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安排:1. 知识点讲解:- XX概念:介绍XX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场景;- XX原理:阐述XX原理的基本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XX操作方法:讲解XX操作的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

2. 技能训练:- XX技能训练:组织学生进行XX技能的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团队协作与沟通:设置小组讨论、合作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展示学习成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学科兴趣激发:通过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正确价值观引导: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品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1)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1)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1)说明:答案和解析在试卷最后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83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展示有( )个环节。

A)四B)五C)六D)七2.[单选题]( )确立了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完整的教育学体系。

A)夸美纽斯B)拉特克C)赫尔巴特D)杜威3.[单选题]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 )5-218A)活动课程B)学术中心课程C)科目本位课程D)隐性课程4.[单选题]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5-236A)轮形课程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D)STS课程5.[单选题]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下列不属于学生的学习的基本形式的是()A)同步学习B)分组学习C)个别学习D)班级学习6.[单选题]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5-213A)顺序性B)整合性C)连续性D)逻辑性7.[单选题]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 )6-280A)由课程专家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B)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C)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D)课程变革计划的内容8.[单选题]“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种观点属于课程实施取向中的( )A)创生取向B)忠实取向C)相互适应取向D)消费取向9.[单选题]“教师是课程的消费者”,这种观点属于课程实施取向中的(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创生取向D)消费取向10.[单选题]在国内,对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认识大体有三种观点( )。

A)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与课程论相互独立、课程论包含教学论B)二元独立、相互交叉、相互包含C)二元独立、相互交叉、二元循环联系D)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与课程论相互独立、二元循环联系11.[单选题]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学习苏联,在教学领域推行( )教学体系。

<课程 范式、取向和设计> 李子建黄显华著五南图书出版

<课程 范式、取向和设计> 李子建黄显华著五南图书出版

11. 課程組織類型<課程發展與設計>Allan C. Ornstein &Francis P. Hunkins著方德隆譯1.大部分的課程設計以下列這三種基本設計來做修正或詮釋(一)學科中心設計: 科目設計、學科設計、廣域設計、相關設計以及歷程設計。

(二)學習者中心設計: 兒童中心設計、經驗中心設計、浪漫主義(激進)設計、人文主義設計。

(三)問題中心設計: 生活情境設計、核心設計及社會問題與重建主議設計。

<課程設計與教學法新論>張思全著三民出版1.課程設計的類型可分為三類:a.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此類的主要對象,式各種概念、技能以及價值意義等;而這些都在各學科裡皆已事先具備,同時它的教學目的也是事先訂好而且特別詳細。

此類教育活動之選擇,是因為它對教育目的有貢獻,所以教學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詳述教學目的以及整個課程的順序。

b.以社會為中心的課程–它的焦點是社會的問題、需要以及工作。

目的在於保持社會之充分發展,這種類型與其他兩個課程類型都是相關的。

其順序組織,是按照兒童能力之成長,逐漸來增加學科的繁難與範圍;各學科的知識,都被同化或溶解於社會問題和社會需要之中。

c.以兒童為中心的課程–此類老師的責任,是根據學生的智力和身體的發展,找出最能夠滿足學生身心需要的教學活動;因此,學生的經驗、能力、體力和興趣,即成為選擇教材的標準。

教材的順序,尌是學生經驗的演進,不是預先訂好的。

<課程與教學論>王文科著五南出版一般課程設計的類型:1.學科課程設計a.學科結構課程設計b.相關課程設計---關注的是兩個以上學習經驗的銜接問題,試圖建立學科領域之間的關係,但仍強調個別科目的獨立主體性。

2.融合課程設計–將幾個科目相關的內容合在一起,以另一個新的學科名稱標記。

3.廣域課程設計–混合若干科目的內容,成為單一的新科目,與融合課程設計之不同在於,廣域課程設計的範圍較大。

4.特殊主題設計–學習經驗是環繞一個特定焦點的主題組織。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三种基本范式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三种基本范式

其次,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能够提高教育的效果。国家课程是教育的基础, 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每个学校和地区。通过校本化实施,我们可以根据 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方 法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国家课程的理解和研究。只有深入理解国家课程的理念、 目标和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校本化实施。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本校学生的 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制定出适合本校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课程的整合和优化。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我们还需要 注重课程的整合和优化,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 例如,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增加或删减一些内容;可以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特色课程;可以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更 加系统、全面和深入。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一种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对国家课程进行个性化 改造的实践模式。它强调的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时,应结合自身的教育理念、 学生需求、教学资源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课程规划和教学设计。这种实践模式 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理解国家课程的内涵和精神
首先,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国家课程的内涵和精神。 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国家课程想要学生掌握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更好地 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分析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 求
其次,要对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学生需要 什么,我们的教师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我们的学校有哪些资源和条件,以及我 们的社区有哪些特色和资源。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规划和设计我们的课程, 使之更符合学校和社区的需求。

【观点】范式转换:从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

【观点】范式转换:从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

【观点】范式转换:从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从“课程开发”转向“课程理解”,无疑是课程研究领域革命性的“范式转换”,这种“转换”的实质是由“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的根本转向,并不必然意味着原有范式的终结,而应视为新旧范式之间的延续、超越和升华。

一、“范式”实质与课程研究范式“范式”(Paradigm)概念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在《必要的张力》(1959)一文中首次提出;后来,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一书中,库恩明确将“范式”作为解释科学动态发展的核心概念,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动态结构和深层机理。

库恩把科学发展分为动态联系的两个阶段——常规科学阶段和科学革命阶段,认为科学发展并非原有范式的渐进累积或修改过程,而是突破常规科学的原有范式或理论框架,实现“范式转换”的科学革命过程。

因此,科学发展的实质是新旧“范式”的根本性转换;“范式”被视为科学达到成熟和新旧科学更替的重要标志,决定着科学发展的未来走向。

“范式”对于科学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但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库恩并没给出严格的规范性定义,以致后来学者对“范式”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太多歧义。

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①但库恩同时认为,“范式”具有两个基本特点或标准:“一方面,范式代表着某一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同分享的信念、价值、技术以及诸如此类东西的集合;另一方面,范式又是指集合中的一种特殊要素——作为模型或范例的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

”“凡是具备这两个特点的科学成就,此后我就称之为范式。

”①由此看来,库恩的“范式论”实质上包含涵义:一是在本体论层面,范式体现了科学共同体共同拥有的信念与价值观,它的存在实际上体现了对世界本体的基本假定;二是在认识论层面,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在相关研究领域所达成的公认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三是在方法论层面,范式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供遵循的范例或方法论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选择

课程与教学论选择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 (分数:1分)A. 查特斯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 (分数:1分)A. 拉特克?3、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D. 方法4、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

这本不朽名著是(????? )A. 《儿童与课程》5、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所创立的课程开发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其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为(????? )A. 目标模式?6、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B. 过程原则?7、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C. 有意义学习?8、“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B. 认知驱力?9、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设理论是(????? )C. 最近发展区?10、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分数:1分)D. 逐渐分化原则11、“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

”这指的是(?? ) (分数:1分)B. 生成性目标?12、?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 (分数:1分)C. 超越论?13、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课程开始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C. 学习者的经验?14、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是属于C. 科目本位课程?15、?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方法、技能、价值观与A. 原理?16、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课程设计范式

课程设计范式

课程设计范式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第三章的核心概念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记住第三章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如二次函数、不等式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二次函数解决几何问题、利用不等式进行不等式组的求解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学》第三章的核心概念、定理和公式,以及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来运用这些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图像和性质。

2.不等式的定义、性质和解法。

3.实际问题解决,如通过二次函数解决几何问题、利用不等式进行不等式组的求解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和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数学》第三章的教材,提供基本的知识和概念。

2.参考书:提供更深入的数学知识和例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

3.多媒体资料: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生动展示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

4.实验设备:提供数学实验所需的设备,如计算器、图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作者:杨道字温恒福摘要:对课程理解中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不同回答方式构成了不同的课程理解范式。

复原说主张实在主义的本体论、主客分离的认识论、客观诠释的方法论、基于重现的价值论;商谈说坚持基于协商的本体论、主客交融的认识论、视界融合的方法论、基于事情本身的价值论;主观建构说则相信多元主义的本体论、主观主义的认识论、霸权主义的方法论、不可通约的价值论。

关键词:课程理解;课程意义;文本;范式“如何对课程文本进行理解”是一个需要课程人深思的重大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学术争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这个问题,但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课程理解”问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求我们对此给予更多的反思。

每一课程理解者在理解课程时都暗含着对下列问题的回答:课程理解之本质的本体论问题;理解者与课程文本之关系的认识论问题;课程理解之途径的方法论问题;课程理解质量之评价的价值论问题。

对这四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构成了课程理解的不同范式。

一、课程意义复原说意义复原说的理论渊源于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其对课程理解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回答不同于商谈说和主观建构说。

(一)实在主义的本体论课程文本的意义是一种可以被发现的固定实体,它存在于课程文本自身之中,由课程文本的创作者所赋予,它主要包括课程文本所体现的意义及其作者内心所意欲表达的意义。

这些意义完全独立于课程理解者的理解而存在。

课程理解是一种避免课程误解的技艺,是课程理解者以中立者的身份排除各种阅读误解以重现作者原意与文本原意的全部技艺,其最高理想是比作者更好地理解课程文本。

课程理解是一种再现的记录运动,一种对课程原意的再生产,一种对已认识东西的再认识,一种以概念的富有生气的环节、以作为创作组织点的“原始决定”为出发点的重新构造。

这种本体论带有明显的实体论倾向和基础主义色彩。

实体主义认为世间存在着独立不依的、不假外求的、永恒不变的终极实体;基础主义则认为世间存在用于确定理性、知识、真理、实在、善和正义的性质时能够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框架。

二者共同构筑了复原说的理论大厦。

该大厦的基点在于:存在着—个有待课程理解者挖掘的宝库,那就是课程文本的原意。

(二)主客分离的认识论课程理解者应该是一位笛卡尔式的认识者,他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课程文本的意义独立于理解者的主观经验。

课程文本的意义只有被置于客观的领域,而理解者的主观意识只有被置于主观的领域,才能实现理解的客观性。

理解者的意识也因为是主观的而与文本的客观意义相隔绝,从而不能成为理解的对象。

课程理解者应该是一位置身于外的注释家,他应该认识到课程理解者的“成见”是造成课程误解的一个根本原因。

为了不至于造成对课程文本原意的错误理解,理解者必须采取一些能够使自己跨出自身参照系的方法。

这些方法如果能得到正确的应用,将使得理解者可以声称自己有一种作为观察者的纯粹理论态度。

这种保持距离的理论态度要求理解者保持一种中立的认知方式,尽管它不一定反对以下事实:为了理解课程文本的意义,理解者可能会不得不“参与”到作者或他人的生活世界之中去,这可能成为一种方法论上的要求。

(三)客观诠释的方法论重现课程文本原意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文本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诠释循环。

对课程文本的理解总是一种循环式的自我运动。

在这种自我运动中,理解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不断循环往复。

而且这种循环经常是不断地扩大,因为整体的概念是相对的,对个别东西的理解常常需要把它安置在愈来愈大的关系之中。

理解的循环运动就这样沿着文本来回跑着,直到文本的模糊之处完全被照亮,理解者也就获得了对文本的完全理解,这种诠释循环也就消失了。

二是心理学的方法。

施莱尔马赫认为,“理解活动是对某个创造所进行的重构。

这种重构必然使许多原作者尚未能意识到的东西被意识到”。

重构活动当然并不是简单的复制。

再创造活动本质上总是与创造活动不同的,理解者能够比作者更好地理解文本:(1)理解者一旦理解了一个用陌生语言书写的文本,就明确认识到了该文本的语法规则和撰写形式,而文本的作者虽然遵循了这种规则和形式,但并未加以注意,因为他生活在这种语言之中;(2)由于时间、智力等因素,文本可能没有完整地、清晰地、深刻地表达作者的真正意图,而理解者可以通过审慎的思考,去发展作者思想里已有的结论,去获取那种符合作者真正意图的见解,去恢复作者本人还隐蔽着的真理光芒。

假如作者足够清楚并且明晰地思考,他一定会具有这些见解的。

狄尔泰则认为理解文本的最佳途径是移情,即心理重演。

移情法的假设是:一是人类本性的同构性,即人与人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量的差别;二是精神世界与历史是人类生命的客观化物,这使得人的心理生命与一切文本(生命的客观化物)具有同构性,这种同构性又使得人完全可以进入自己创造的世界,洞察其意义。

这种假设使得理解者可以通过移情的方法进入文本创造者的头脑以理解其动机、信仰、欲求、思想等,然后通过理解作者而达到对其作品的充分理解。

这样,“个体作为历史存在而经验到历史实在,而且这种历史实在同时也总是支持个体的东西。

在历史实在里个体表现自身和重新发现自身”。

不但如此,在历史实在里,个体摆脱了自身的特殊性和短暂性,进而使自己的个体意识提升为历史意识。

(四)基于重现的价值论课程理解质量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一致性和有效性。

一致性就是信度问题。

实证主义认为信度是指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实施两次或多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复原说则认为一致性包括:(1)文本理解的内部一致性。

在其他情况一定时,如果对文本各部分的理解相互连贯、相互支持而不是相互矛盾,那么文本理解的质量就高;在其他情况一定时,如果对文本部分的理解与对文本整体的理解相互连贯、相互支持而不是相互矛盾,那么文本理解的质量就高;(2)对文本的理解与对作者意图的理解的一致性。

在其他情况一定时,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作者意图的理解越是连贯,文本理解的质量就越高。

有效性就是效度问题。

实证主义认为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其所欲测量的属性能够测到的程度。

复原说则认为有效性包括:(1)文本理解对文本客观意义的重现程度。

在其他情况一定时,对文本意义理解越是能够再现文本的客观意义,文本理解的质量就越高。

(2)文本理解对作者真正意图的再现程度。

在其他情况一定时,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越是能够再现作者的真正意图,文本理解的质量就越高。

二、课程意义商谈说意义商谈说的理论渊源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等人,其对课程理解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回答不同于复原说和主观建构说。

(一)基于协商的本体论课程文本的真正意义与作者的意图无关,课程文本一经产生,就和文本的作者脱离了关系,并且不存在不依赖于读者的“作品自身的原意”。

课程文本的意义部分地是由理解者的历史处境所规定的,因而也就是由整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所决定的。

客观的历史进程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课程文本表现出来的东西要比作者想要表现的多得多。

课程文本的意义既不是主观的(它不是由理解者的主观意愿来决定的),也不是客观的(它不是幼稚的实在论所设想的有待发现的独立于理解者的外在客体),而是主客交融的,即是在理解者的视界和文本的视界相互交融中不断生成的。

课程理解是一种特殊的“自身置入”,既不是理解者的视界移入文本的视界,也不是使文本的视界受制于理解者的视界,而是意味着—个更高的普遍性的提升,这种普遍性不但克服了理解者的个别性,也克服了文本的个别性。

这实际上是—个视界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自的视界都提高到一个更加卓越的宽广视界。

这个新视界使得文本的真前见与假前见区别开来,使得理解者的真前见与假前见区别开来,使得文本的新意义显现出来。

课程理解是一个对话事件,它使问题得以揭示出来,使新的理解成为可能。

对话总是为语言所束缚,只有通过一种问答的逻辑形式才可以获得。

所以,“真正的理解能否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是否有‘问题意识’,即读者能否找到合适的问题,把文本的普遍性与读者自身的特殊性结合起来”。

课程理解不是课程理解者的主观认识活动,而是课程理解者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理解本身就是在世界中获得实践经验,这些经验部分地构成了我们存在的本质,即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

(二)主客交融的认识论理解对象不是认识的客体,而是交往的伙伴,它像一个“你”那样自行讲话。

—个“你”不是对象,而是与我们发生关系。

但文本并不是某个“你”生命的表现,而是某种脱离有意见的人(包括你和我)的一切束缚的意义内容。

我们与文本的伙伴关系,正如“我”和“你”的伙伴关系。

作为一种伙伴关系,“你”不是作为“我”的工具以服务于我的目的。

“你”与“我”一样都是交往的主体,应置于同样的位置上:是目的而非工具。

商谈说反对只承认文本的前见的合理性而否认理解者自身前见的合理性。

理解者的前见是理解文本的在场因素,不需要也不能被悬置起来。

它是理解者的前判断体系,是对文本意义的预期,是理解者自身拥有的视界。

理解者的前见来源于理解者的生活传统。

传统决定我们,我们也决定传统,但归根结底是传统决定我们:在传统属于我们之前,我们已经属于传统。

我们始终被抛人传统,我们只能在传统中进行理解。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让我们摆脱所拥有的前见,而在于审视我们所持有的那些历史地继承下来的且未经反思的前见,并改变那些使我们无法理解文本、他人甚至理解自己的前见。

坚持理解者的前见参与理解过程的合理性并不等于赞同后现代的视角主义。

视角主义的缺陷在于:坚持理解者前见的合理性却剥夺了文本前见的合理性,从而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色彩;坚持理解者前见的重要性却没有对之进行批判性反思,这使得理解者前见中的谬误成分难以排除出去。

(三)视界融合的方法论复原说的根本错误在于只承认文本与作者前见的合理性,而剥夺了理解者前见的合理性,从而使理解者的前见悬置起来,使理解者消失在文本与作者的前见中。

这时的理解者就成了笛卡儿式的认识者,成了置身于外的注释家,成了专门存储文本原意与作者意图的银行。

理解就是复制、粘贴。

主观建构说的根本错误在于只承认理解者前见的合理性,而否认文本与作者前见的合理性。

商谈说赋予理解者的前见和文本与作者的前见以同样的合理性,把二者摆到了同等的位置上。

理解就是一种主体之间的对话事件。

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把各自的前见带入对话,并成为理解对方的一个前提。

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的视界随着理解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地发生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同一或均化,而是部分重叠,同时包含差异。

视界融合后产生的新视界,既包括理解者的视界,又包括文本的视界,但已经无法区分了。

借助视界融合所产生的新视界,理解者理所当然地能够理解文本,对话双方理所当然地能够理解对方。

因为理解者已经生活在对方的生活世界里了。

在视界融合过程中,对话双方的前见得到了反思性批判:保留了真前见,过滤掉了假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