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 课堂实录

生:……
生:……
师:嘲讽的语气。对不对?
生:……
师:还有补充吗?
生:20自然段……
师:语言是打开监狱之门的钥匙,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语音是民族的灵魂……
生:钥匙代表的是一种希望,无形的凝聚力量。团结在一起突破国土被侵犯,不能说自己语言的权利……
生:……(齐声朗诵)
师:最后我们再把目光聚集在韩麦尔先生身上,一起读一下文章最后一段,体会一下韩麦尔先生的心痛。(PPT展示最后一课结束了,但是最美的语言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师:最美的语言会一直留在我们的心间,而在语言的背后则是我们对“祖国”的热爱,(板书:热爱祖国)
布置作业,课堂结束。
板书设计
生:……
师:一起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
师:在加深一下语气,试一下?
生:……
师:我想这样的状态大家打心眼里喜欢,每当走进教室你是那么的轻松美妙,小弗郎士已经做到了,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了小弗郎士跨进教室与以往有哪些不同?(PPT展示文章)
生:……(第8段)
师:这位同学不仅文字看的很仔细,还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我们平时周末去学校的情境,你们周末去过学校吗?
课堂实录
课题
最后一课
课型
记叙文
教学对象
七年级
课堂实录
1、导入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是哪一课?
生:最后一课(板书)
师:作者是?
生:都德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下都德的介绍(PPT展示作者介绍)(板书:都德)
生:……
师:刚才同学清楚的读了都德的经历,那我们可以看出都德跟其他的作家有什么不一样的?
生:亲身经历过战争……
都德的《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注解:《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比较浅显。
本堂课没有采用传统的分段、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主题与主要人物、理解若干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的教法,而是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1、品味题目,初步感知课文;2、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3、质疑求异,展开个性阅读;4、开拓延伸,留下无尽思索。
整个过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一、品味题目,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师:上课。
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一是把课文读两遍,二是看看印发的写作背景。
现在来问几个问题。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生: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师: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生: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师:更具体一点?生:我查了一下资料,不过文章中也有类似的意思,说法国和普鲁士打仗,结果失败了,普鲁士就割法国的两个省,一个是……阿尔萨斯,一个叫洛林的,普鲁士人让这两个地方的学校都用德语上课,而课文中说“新老师明天就到”,所以这节课就成了小弗郎士他们最后一节法语课了。
师:说得非常详细,可见预习的扎实。
那么我们再品品题目,能不能从这四个字中读出些味道来?(生低声读“最后一课”)师:谁来说一说?(对一举手女生)好,你来说。
生:我从这四个字中读出遗憾之情。
师:遗憾?什么遗憾?生:应该是……再也学不到法语的遗憾。
师:很好。
还有吗?(叫另一生)生:里面也有珍惜吧。
最后一课了,平时没好好学,今天可要珍惜珍惜。
(生笑)师:(笑)这也是失去才知珍贵吧。
还有同学要说吗?生:好像还有一种……恨。
师:恨谁呀?生:反正是……又恨自己,也恨敌人。
恨自己平时没好好学,恨敌人占领了自己的家乡,不让自己学法语了。
师:嗯,这么隐蔽的情感都让你捕捉到了!没有了吧?哦,林**,你还有话要说?生:嗯。
我从题目中读出了同情。
师:呵呵,刚才别人说“恨”,你现在来“同情”,这不是唱反调吗?你先别说话,我把这个问题先抛给其他同学。
同学们猜一猜,林**想同情谁呀?生:应该是同情……自己吧。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教学资源利用情况
评估教学资源(如教材、 课件、多媒体等)的利用 情况,是否充分、有效。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01
02
03
04
教学内容反思
回顾教学内容,思考是否全面 、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需求。
教学方法反思
分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 当,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 掌握。
教学互动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情况,是否充分、有 效。
情节梳理与赏析
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分 析小说中的关键事件和场景, 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细节描 写和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探讨
80%
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 展,探讨爱国主义情感的内涵和 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 义情感对于个人和民族的意义。
100%
语言与文化的传承
分析小说中法语教学的情节,探 讨语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 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 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最后一课》作为一篇具有浓厚文 化背景的课文,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学生自主创作与分享
01
创作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爱国”为主题创作诗歌或散文,表
改进建议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如调 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教学互动等。
05
课程延伸与拓展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描写 父子之间的深情,引导学 生体会亲情的重要性。
《荷塘月色》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本单元的话题——祖国导入,王开岭(《发现》栏目的开创者)的讲座,提到“祖国”和“国家”是不一样的。
祖国——褒义、温暖的词汇/国家——中性的词汇,推荐学生看王开岭的书。
二、检查预习三、朗读课文,把关字词师提示:坐好、吸一口气,开始读,读出你们的爱国激情生朗读师板书字词并注音四、合作探究、发现问题探究前:师简单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小说的相关常识。
探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长组织组员提出自己对于课文的疑问,问题提出来,自己组内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留着。
由组长写出本组一个最有价值的语文问题和备用问题。
生开始讨论……五、布置作业1、字词抄写3遍2、科代表收集各个小组的问题清单第二课时一、问题展示,评析互动1、文章是如何设置悬念,有何作用?(这个问题抽象空洞,问问题的孩子本身就预设课文有悬念,那你首先自己找出课文哪里设置了悬念)2、小弗郞士心里活动变化过程?(这个问题,小组内部完全可以自己解决)3、文章结尾“然后他呆在那儿……”这里为什么要用“呆”而不要“站”或“立”等字?师:这个问题问得有语文味,这孩子会读书。
师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用声音传达课文的情感。
追问:为什么“呆”在那儿?生:绝望/伤心/痛苦……师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肯定:我想,用“站”或“立”达不到同样的效果。
如果用“站”,那读不出韩麦尔先生木然的表情,他是不是也可以站在那里笑或者做其他的事情……生笑。
师:“呆”字背后传达的韩麦尔先生的悲伤之至,痛苦之至(师生一起回答出来的)。
问题扩展:“放学了,你们走吧”文章为什么写到这里就没了,为什么这样设计结尾?全篇有没有一个字提到爱国,没有,那你们读到“爱国”的情感了吗?我们孩子写文章总喜欢留一个光明的尾巴。
多么苍白无力!小说的高明之处结尾留白,既传达了思想感情,又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小结:这个问题很好,但还是注意问题的表述和加工。
4、(24)…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 最后一课》 课堂教学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教学实录■钱建江师:著名的当代文学批评家葛红兵说:“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
”( 屏显上述文字)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试着从字缝里来读一读法国作家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中所要表达的韵味,好不好?生:好。
( 师板书课题、作者)师:每次看到“最后”这两个字眼,我的心里总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就好像是看到了一片废墟,我觉得它是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的印记,而且,也许用不了多久,这残留的一点印记也会荡然无存了。
今天,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课题——“最后一课”,其中的“最后”两个字带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结合课前的预习,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1 :我觉得有点“不舍”。
师:对什么的不舍?生1 :对最后一课、对老师的不舍。
师:嗯,很好。
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下这四个字,读一读这“最后”一词中有没有这位同学所说的“不舍”之情。
请小声读一遍,放松一点。
( 生齐读)生2 :还有点“伤心”的感情,因为韩麦尔先生不能再教他的学生法语了。
师:你觉得是韩麦尔先生的伤心,对吧?请你读一读。
( 生读) 还有吗?生3 :还有点“自责”,因为在以前没有很好地教学生。
师:你指的也是韩麦尔先生,因为以前没有完全尽责。
生4 :还有“后悔”的感情,因为小弗郎士以前没有认真学习,还经常旷课,而这是最后一课,他很后悔。
师:因为以后不能再学法语了,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所以他后悔。
生5 :他很“遗憾”,因为毕竟韩麦尔先生教我们这么多年,今天是最后一课,所以有点遗憾。
生6 :“珍惜”,因为是最后一课,所以要珍惜,把它留在心里。
师:非常好! 还有很多同学想要交流。
就刚刚几位同学的发言来看,大家的感受能力都非常强,相信学过这篇文章以后,大家一定会获得更加丰富的感受。
下面大家自己小声地读一读,看看是否能体会刚才几位同学所读出来的感情。
( 生小声齐读)[ 以上第一环节。
导入课文,以课题为例指导学生细读文本]师:同学们,课文在哪里告诉我们这是最后一课?请打开讲义,找一找是在第几自然段。
《最后一课》余映潮教学实录

《最后一课》余映潮教学实录余映潮<老王>课堂实录余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表现深沉情感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老王》,一起来了解作者杨绛(展示课件)读: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已经过了103岁的生日,仍然在坚持写作,著有《杨绛全集》。
这个故事,它所记叙的生活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展示课件):文革: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那时候的知识分子是要被打倒的,所有人都不工作了,整人、抄家,是个混乱的年代。
这个文章里面还有个词叫干校。
(展示课件):干校,特指“文革”中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亦称五七干校。
干校就是改造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地方。
像种田、住牛棚。
杨绛和钱钟书都曾在干校呆过,当他们平反之后从干校离开回到北京的时候,钱钟书带着两麻袋书稿回来。
在那个劳动改造的时代,还坚持写书。
这篇文章里面还提到了个有趣的词语。
“老王就是常常给人家运冰,他运的冰比人家大”有冰箱难道还用冰吗?哦,这个冰箱是人们用来藏冰解暑的用具。
(展示课件):冰箱,指当时人们用来藏冰解暑的用具。
其实就是一个纸盒子或是木盒子里面铺上棉絮,把冰放在里面,把需要保暖的保质的东西放在里面,这就是同样的一个“冰箱”的词,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在那个时候人们还用上了现代的冰箱,那是不可能的。
好,我们一起来把课文里面的生字词来梳通一下,荒僻,齐读(展示课件):荒僻:荒凉偏僻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攥:用手握住伛;弯(腰)曲(背)滞笨:呆滞笨拙愧怍:惭愧(同学们齐读)作者在最后说到:想起老王就心生愧怍。
这些词语里面有些词语要注意,取缔,取缔是带有权利行为的动作,不是个人行为,你不要说我来取缔你的什么……。
取缔是政府有关的组织它明令这个事物不能做了,就叫取缔。
取缔这个词在课本当中是很有深意的,当时老百姓就是那些踩三轮车的工人,连踩三轮车的自由都没有了,都取缔掉了。
《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课堂实录第一阶段:小组展示:第一组: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用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般的法国人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说的人物描写给人以亲切之感,一个庞大的民族悲剧就是这样拉开了序幕。
第二组: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文章的背景资料。
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突发了普法战争。
战争时期法国政府执行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合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大部分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强迫这些地方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教法语,《最后一课》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第三组:这篇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语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文章通过小同学小弗郎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法国人民的悲愤以及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四组:文章通过小弗郎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
第五组:这篇小说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国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第六组:本文以法国割地赔款历史事件为背景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的罪行,也未见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抵抗,而是巧妙的选取一所一般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反映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祖国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第七组:小说以“我〞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分别写了上课前、上课中和上课后。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一到六自然段,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二部分从课文七到二十三自然段,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及点评 (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之一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说明:借班上课,两个课时。
这是一堂“三个纬度构建文本教学”的公开试验课,笔者试图抛开传统对课文阐释性的教学方式,紧紧围绕“学习读书方法,领悟作文道理,升华思维品质”三个“纬度”实施,让学生跳出来审视文本,在文本使用效率上做文章,在方法上做文章。
看题目,做猜测师(微笑进课堂):大家好,很突然是吗?事先不知道上什么课文,更无法预习。
生(齐):是啊!(有生嘟囔,看你怎么上!)师:没问题,平时我也不让学生预习,摸索着就上好了,相信你们也可以的。
有信心吗?(声音提高)生(齐,大声):有!师:好!我们看标题。
“最后”两个字传递了什么信息?(生七嘴八舌,“结束”,“末尾”,“断气”,“没救”等都有)大家都是“顺向”思考的,能不能逆向思考一下?生1:先前!师:从“先前”到“最后”体现了一个什么过程?生(齐):变化的过程。
师:对,一个“变”字。
从情感的角度考虑,“最后”可以让我们想到什么呢?生1:“留恋”、“难舍”。
因为最后的东西总让人舍不得。
师:嗯,由原先的“不珍惜”到“留恋”的变化,又是一个“变”。
那么“最后一课”对应的应该是——生(齐):先前一课!师:其中也有一个“变”。
现在我们很容易知道作者通过什么写“变”了。
生(几乎异口同声):一堂课!师:课堂上有什么?生(些须茫然,然后):老师、学生、黑板、课桌、讲台……师:黑板、课桌、讲台等一起上叫什么?生2:叫布置。
生3:叫环境!师:是布置,叫教室环境更准确。
到此,我们可以推测这篇文章应该是通过老师、学生、环境以及人物心情的“变”来表达一种东西的。
生(忍不住点头):同意!(解析:这是这堂课的第一部分:猜测,教学生如何读书。
看题目,猜内容,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也是文章构思方法的启示。
似乎罗嗦的开头,是有意识的阅读和写作思路的指导,并为下面的推进做铺垫。
)初读文本,补充猜想,加深印象师:先读一遍课文,看是不是这样写的,同时标出重点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青州实验初中王连海
一. 导入新课
教师:请大家来读一读投影上的诗歌,读完后试着给这首诗取个名字。
(教师出示投影1。
学生自由读,取名。
)
学生:题目可以叫“最后一课”。
学生:我取的名字是“最后的晚餐”。
教师:两位同学取的名字都很不错。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名为《最后一课》的小说。
请大家打开书本。
(教师出示投影2)
二. 背景介绍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最后一课的呢?请大家看投影上的背景介绍。
(教师出示投影3。
学生自读投影内容。
)
三. 初读感知
教师: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
现在请大家再快速浏览一下,然后来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教师出示投影4。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
学生:我觉得这篇课文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失去国土后的悲愤心情,以及对法国的无比热爱。
学生:我非常同情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他们竟连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学好祖国的语言,否则也会像小弗郎士一样后悔莫及的。
四. 感受、理解小弗郎士
教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谈得很好。
我们都看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现在,我们就来感受文中的小主人公——小弗郎士,来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小弗郎士的语句,选择一两个最能反映小弗郎士心情的语句,揣摩小弗郎士当时的心理,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在句子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教师出示投影5。
学生阅读、搜寻、朗读、书写感受)
教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谈谈自己的发现和收获。
可以仿照投影上“示例”的说法,也可以自己选择句式来谈。
学生:我选择的是第10段的“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情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觉得这里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因为自己没有受到老师责骂时的庆幸。
学生:我选的是第14段:“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
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这一段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自己以前没有认真学习感到万分懊悔,可以看出他现在非常想好好地学习。
而且也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同情。
教师:说得很好。
你能把这一段再朗读一遍,把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好的。
(学生朗读第14段)
教师:好。
我们其他的同学,你从这位同学的朗读中听出小弗郎士的懊悔和同情了吗?
(其他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教师:老师也觉得读得很到位。
好,其他同学接着说。
学生:我选的是第12段的“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从“那些坏家伙”就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对普鲁士兵的无比憎恨!
学生:我找的是第21段的“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普鲁士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学生学法语的行为的无比憎恨之情。
教师:好。
我们知道,其实鸽子事实上不可能用任何语言唱歌。
小弗郎士之所以这样想,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幼稚天真的孩子天性,另一方面更是表达了他内心那种愤怒的情感。
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正确。
学生:我找的是第17段:“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
”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的难受和羞愧的心情。
学生:我找的是第23段的“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
”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天真幼稚的天性。
教师:是的。
小弗郎士毕竟还是个孩子,听到古怪的声音,自然而然就想发笑。
而“难过”则显然是因为……
学生:是因为上了这一课后,连这古怪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学生:我找的是第24段“……,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觉得这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之情。
教师:非常好。
正因为小弗郎士内心对韩麦尔先生有着崇敬之情,才会觉得他形象高大。
学生;我找的是第20段:“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
”这里可以看出小弗郎士上课非常投入,全神贯注。
教师:是的。
小弗郎士以前觉得语法难,现在却“挺容易”,其原因就在于他今天认真学习了。
教师:刚才许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我们也在交流中慢慢了解了小弗郎士。
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了解变化的原因吗?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投影6。
学生搜寻、圈画、讨论)
教师:好,哪位同学发现了小弗郎士的变化?
学生:小弗郎士开始学习是不专心的,后来变得爱学习了。
(教师板书:学习:不专心热爱)
学生:小弗郎士开始对课本是讨厌的,后来则是舍不得了。
(教师板书:课本:讨厌舍不得)
学生:小弗郎士开始是浪费时间,后来变得珍惜时间了。
教师:怎么看出来?
学生:第14段说“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说明他以前浪费时间,不用心学习;第24段说“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忽然”一词可以看出他学习认真,也就是珍惜时间。
教师:很正确。
还有变化吗?
(教师板书:时间:浪费珍惜)
学生:对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开始是害怕的,后来则是尊敬他了。
教师:对。
其实不仅是尊敬,还有同情、理解、崇敬。
(教师板书:韩麦尔先生:害怕尊敬)
学生:对普鲁士兵,小弗郎士开始是喜欢,后来则是憎恨。
(教师板书:普鲁士兵:喜欢憎恨)
教师:好的。
我们找到了很多小弗郎士的变化,你能不能选用几个词概括一下他的变化?学生:小弗郎士由天真贪玩变得懂事、爱学习了。
教师:不错。
那么,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小弗郎士竟会产生那么大的变化呢?
学生:因为这一节课后,小弗郎士就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学生:因为这是最后一课了。
教师:很对。
通过这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种种表现,我们感受到了小弗郎士的……
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是不爱国的呢?
学生:不是。
只是那时小弗郎士的爱国情感没有被唤醒,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五. 体验反思
教师:对。
现在我们知道,最后一课,不光是小弗郎士懂事了,更是唤醒了小弗郎士的爱国热情。
那么,同学们,你是否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对你有益的东西?
(教师出示投影7。
学生思考。
)
学生:我们应该抓紧时间,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学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否则就会后悔莫及了。
学生:做任何事,只要认真去做,就会成功的。
学生:我们应该像小弗郎士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师:同学们谈得很好。
刚才这位同学谈到“爱国”,你是爱国的吗?你怎样表现你对我们祖国的热爱呢?
学生:现在认真学习,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学生: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
学生:不做有损国格的事。
学生:学好我们祖国的语言。
教师:是的。
要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其实并不难,学好我们祖国的母语——汉语,就是爱国。
希望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个爱国的公民。
六. 布置作业
教师:今天我们感受了小弗郎士,了解了他朴素的爱国情愫。
我们来感受韩麦尔先生,来理解他对法国的那种深沉的爱。
今天布置两个作业,请大家回去做好。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