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合集下载

月夜(杜甫)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教学设计月夜(杜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性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月夜》。

2. 理解《月夜》的主题和情感。

3. 能够运用诗歌分析技巧,解读《月夜》的意义和感受。

教学准备:1. 教材:《古诗三百首》中的《月夜》。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3. PPT演示文稿:包括《月夜》的全文、诗歌分析步骤等内容。

4. 学生练习册、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10分钟)1. 通过展示一幅月夜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月夜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关于月夜的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月夜的印象和想法。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月夜(杜甫)》。

Step 2:导读 (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份《月夜》的全文。

2.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介绍全文的大致内容。

3. 通过学生介绍和组内讨论,梳理出《月夜》的主题和情感。

Step 3:诗歌分析 (30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诗歌语言、意象、节奏等方面的手段,分析《月夜》中的形象、情感和意义。

2. 使用PPT演示文稿,展示诗歌分析的步骤和范例。

3. 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关注杜甫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景抒情等。

4.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就《月夜》的形象、情感和意义展开表达和讨论。

Step 4:写作练习 (30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提供关于《月夜》的写作题目,如:“用一句话概括你对《月夜》的感受。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以一篇文章的形式写出对《月夜》的感受,并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鼓励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具体的诗句,丰富自己的写作表达。

Step 5:展示与分享 (15分钟)1. 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可以选择个别学生或小组进行分享。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评论,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Step 6:总结与评价 (10分钟)1. 整理课堂上学生的表达和讨论收获,总结《月夜》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1.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3.体会诗人坚强不倚的独立性格和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我”这一形象及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小组交流合作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的写作资料。

学生:诵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营造情景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图片)(月亮、夜晚等)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晚景的诗歌,它并不是古诗,而是一首由白话文写的新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重点。

2.比较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首新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与古诗相比。

(语言通俗易懂、字数自由、没有讲究严格的押韵等)3.朗读诗歌(1)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学生读的时候,师明确诗歌重音。

“我”“顶高”“立着”。

(3)播放录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读。

(5)配乐齐读。

三、再读诗歌,感受意象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一起构成这幅月夜图?这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意象——霜风、月光、树、“我”。

霜风:刺骨的寒风。

听觉:突出风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

视觉:突出月光的明亮,给人以希望,使黑夜变得温暖许多。

树:高大。

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杜甫——《月夜》篇一教学目标:1、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2、认识下滑音,能正确地运用于演唱之中。

教学设想:《萤火虫》这堂课我将知识技能学习与音乐审美结合在一起,强调音乐教学的审美性,即不光唱会歌曲,而且能达到边演边唱的、审美表现效果。

因此这堂课的目的是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萤火虫》,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教学难点:1、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2、感受歌曲的意境,能脱谱背唱歌曲并表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教学过程:教学铺垫一、课前听音乐进教室(播放《萤火虫》的伴奏)师:同学们,听完这段音乐,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欢快的,活泼的)二、听音乐律动(再次播放《萤火虫》的'伴奏)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次聆听音乐,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动起来!三、交流师:同学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你们的心情怎么样?生:欢快,活泼……新课教学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唱首歌给你们听吧!师:谢谢大家!老师唱的歌曲中提到了什么啊?生:萤火虫师:对了,是萤火虫!萤火虫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它都有一些什么特点呢?生:……(我们来为这些同学的精彩发言鼓鼓掌吧!)师:萤火虫是一种发光甲虫,它能在夜间发光。

人们可以在90米外看到这些荧光。

每年夏季萤火虫是最活跃的时候。

它们多生活在灌木丛或草地中。

(过渡语)师:萤火虫和别的昆虫不一样,它用荧光装扮着夏夜,使夏天的夜晚更加美丽。

因此作曲家为萤火虫写了很多很好听的歌曲。

譬如下面这一首。

二、听一听,说一说1、师弹琴范唱(师带表情,稍夸张地自弹自唱)2、交流提问师:大家对这段旋律熟悉吗?歌词里都唱了些什么呢?生:……(视情况而定,可再范唱一遍)三、学一学,唱一唱(cai出示《萤火虫》的整歌谱)1、旋律学习a、初听师:请同学们看歌谱。

现在老师弹琴,请你们一边用“啦”在心里哼唱旋律,一边拿出右手划拍。

杜甫《月夜》优质教案设计

杜甫《月夜》优质教案设计

杜甫《月夜》优质教案设计杜甫《月夜》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通过拓展探讨,了解“月”的不同的象征义。

二、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三、教学难点1.要求学生结合诗中的情景意象推敲炼字,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理解诗中景、情的融合,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四、教学手段1、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诗歌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采用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使学生感受与领悟“月”的丰富意象。

3、采用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一)、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

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州的妻子。

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

(二)、新课导入(投影画面)由画面的月亮引出话题,要求学生回答看见月所产生的联想,得出结论:同一轮明月,在不同人看来,是有不同的象征义的.。

再引出杜甫的望月诗《月夜》。

(三)、朗读(四)、交流研讨1、在诗歌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2、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思亲之情的?3、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4、妻子明明有儿女在旁,为何诗中却说妻子独看月?5、妻子的思念程度如何?6、诗中仅仅表达了离别思念之情?7、诗歌主旨8、诗眼9、指导朗读(五)、拓展探讨1、杜甫其它写月诗《月夜忆舍弟》——怀乡思亲情深意切。

杜甫月夜教案

杜甫月夜教案

杜甫月夜教案
教案标题:杜甫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理解杜甫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杜甫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2. 《月夜》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对于诗歌中的抽象意象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月夜的景象,引导学生联想和感受
2.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于杜甫诗歌的兴趣
二、学习
1. 教师讲解《月夜》诗歌的内容和背景,解释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学生阅读《月夜》诗歌,理解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3.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三、拓展
1. 学生分组,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歌进行分析和比较
2. 学生自主撰写一首以月夜为主题的诗歌,体会杜甫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四、总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提高了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引导他们从诗歌中感悟人生,提升文学修养。

杜甫《月夜》教案

杜甫《月夜》教案

杜甫《月夜》教案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代表了唐代诗歌的高峰。

其中《月夜》这首诗被认为是杜甫创作的传世之作,充满了旷达豪迈的诗情。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针对《月夜》这首诗的教案,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首杰作。

1. 课文背景《月夜》这首诗是杜甫创作于唐代的作品,诗人在其中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描绘月夜的景象,诗歌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深刻的洞察力。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月夜》,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分析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思想4. 教学内容- 诗歌赏析: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月夜》,感受诗歌所展现的情感和意境。

-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解读诗歌中隐含的意义和情感。

- 诗歌比较:与其他杜甫的诗作或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探讨不同诗歌之间的异同之处。

5. 教学方法- 听课朗读:带领学生朗读《月夜》,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诗歌讲解:通过分段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 诗歌赏析:辅以图片或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6.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提问或音频播放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月夜》这首诗歌的讨论。

第二步:诗歌赏析带领学生朗读《月夜》,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节奏的把握。

分析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线索。

第三步:诗歌讲解分段讲解诗歌的每一个段落,解读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义。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步:诗歌比较将《月夜》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讨论不同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力。

7. 总结反馈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分享等形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思考和感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023最新-杜甫《月夜》教学设计(优秀8篇)

2023最新-杜甫《月夜》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优秀8篇)《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这首诗是诗人在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写的,这首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月夜杜甫,整理分享了8篇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赏析篇一杜甫《月夜》古诗词【原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云鬟:妇女的鬓发。

2、清辉:指月光。

3、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4、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韵译】: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阒莨胫腥粗荒芤蝗硕揽础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评析】: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阒荩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杜甫月夜忆舍弟篇二(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

(意对即可)三: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诗人在哪里?家人又在哪里?2.试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3.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

(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杜甫月夜原文篇三杜甫的月夜《月夜》由杜甫创作,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月夜》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教案(精选9篇)

杜甫《月夜》教案(精选9篇)

杜甫《月夜》教案杜甫《月夜》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月夜》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月夜》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的时候,心中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一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

板书课题、作者二、诗歌美读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三、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在能够初步鉴赏诗歌、掌握答题模式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模式,通过对五首诗歌的学习,进一步熟悉鉴赏诗歌的方法和答题模式。

【自主研学案】
一、走进诗人:
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

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

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
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

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写作背景:
(一)《月夜》: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三)《蜀相》: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五)《登岳阳楼》: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
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四、给五首诗的生字词注音,熟读
《月夜》鄜.州闺.中云鬟.虚幌.
《登岳阳楼》东南坼.戎.马涕泗.
【合作探究案】
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3、悟诗
诗歌抒发的情
感:。

4、赏诗
(1
(2
的。

5、背诗(熟读)
二、通过“五步法”学习《登岳阳楼》
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准字音
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3、悟诗
诗歌抒发的情感:
4、赏诗
(1)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意境。

意象:
意境:
(2)诗中的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

情:。

(3)、本诗意境雄浑阔大,归功于“坼”“浮”两字炼得好,请分析这两字好在哪里?
(4)、颈联和尾联是如何表现忧国忧民的主题的?
5、背诗(本诗为高考背诵篇目)
四、结合课本的资料,通过“五步法”自主学习《蜀相》
教学反思:
对学生而言,古诗词鉴赏是个大难题。

很多学者说翻译诗词就读不到诗词的美了,但其实,领悟诗情,感受诗意的关键是能读懂诗的内容。

翻译诗句实质是咀嚼语言,读懂内容的过程。

本次录像课是本着“循言——名象——见意”的诗词鉴赏步骤来设计的。

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按照“读诗句,释诗意;找意象,入诗境;析技巧,悟诗情”这几个步骤来鉴赏《月夜》。

课堂上,学生积极投入,不懂的地方讨论热烈,意见不同之处亦大胆质疑,例如“遥怜小儿女”中的“怜”,部分学生直接翻译成“可怜”,这与诗境不符,在同学们的质疑与讨论中,最后认为解作“可爱”更好。

再如“湿”、“寒”二字的妙处,“亲朋无一字”中“字”的含义等等,有疑问的地方都在学生的讨论中一一找到解答。

教师注重方法的指导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到位。

可惜的是,《月夜》一诗课堂用时稍长,导致在鉴赏《登岳阳楼》之时,未能投放学生的赏析,没有留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去展示。

应好好反思整个课程的安排,备课时更要备学情,这是很关键的。

学生能懂得地方就不用费时,要明确整节课的重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