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后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将相和》课后练习及答案

《将相和》课后练习及答案

《将相和》课后练习及答案1.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答案供参考我最喜欢文中的廉颇,因为他英勇善战、坦诚直率,又能知错就改。

廉颇是一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武将,蔺相如做上卿后,他不服气,就想找蔺相如的麻烦,让蔺相如下不了台。

当他得知蔺相如回避他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后,知道自己错了,便主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作为一个将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2.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答案供参考三个故事的题目可以分别确定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蔺相如来到泰国,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璧,赞不绝口,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见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便以璧上有瑕疵为借口取回和氏璧,并以举行典礼为由拖延时间,将璧送回赵国。

这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见面后,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见秦王这样侮辱赵王,便走到秦王面前,以死相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渑池会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便扬言找机会给蔺相如难堪。

为了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请病假不上朝。

蔺相如远远看见廉颇,便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手下的人问蔺相如,为什么要怕廉颇。

蔺相如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静心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争一口气而不顾国家的利益,实在不应该,就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产生的矛盾才有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

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第三个故事是结果。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精选7篇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精选7篇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精选7篇《将相和》课后练习题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

(学习方法)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

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形成的板书22.将相和5.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

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围绕线索考虑)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阅读课文。

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五、作业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4.思考,暂不作答。

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及习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及习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及习题备课素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个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蔺相如:生卒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

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和氏璧:楚国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呈给楚厉王、武王、文王去,均不被认可,而最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士大夫: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

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6《将相和》同步练习(含答案)_1

6《将相和》同步练习(含答案)_1

6《将相和》同步练习(含答案)第6课《将相和》一、单选题1.“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叫车夫把车往回赶的原因是什么?( ) A.廉颇是武将,蔺相如害怕廉颇。

B.如果蔺相如和廉颇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赵国。

C.蔺相如害怕和廉颇发生正面冲突,因为他打不过廉颇。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即刻上卿唧唧喳喳B.开辟墙壁完璧归赵C.允诺箬笠若无其事D.巨大距离来者不拒3.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璧归赵(全,完整)B.负荆请罪(背)C.理直气壮(公正的,正义的)D.同心协力(协助)4.下面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理直气壮功无不克B.战无不胜心口不一C.完璧归赵负荆请罪D.无价之宝同心协力5.以下哪句话是反问句?( )A.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B.诸位请想一想,廉颇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C.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二、看拼音,写词语。

zhào jíyǔn nuòdǎn qièdiǎn lǐdàchén shāng yì三、辩字组词。

壁( ) 琴( ) 秦( ) 侮( ) 袍( )璧( ) 瑟( ) 泰( ) 悔( ) 炮( )四、补全词语并选词填空。

( )( )归赵无( )之( )( )目( )睁( )心( )力( )( )请罪同归( )( )1).只要我们(),“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2).对庸人而言,时间一文不值,但在开拓者眼里,时间却是()。

五、写出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推荐——( ) 推辞——( ) 抵御——( )反义词:拒绝——( ) 失信——( ) 胆怯——( )六、认真思考读完这篇课文,你一定对蔺相如和廉颇有了一些认识。

请你结合文中的故事说一说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并说明理由蔺相如:___廉颇:___ _七、中国的“和"文化。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课后习题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课后习题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课后习题五年级语文《将相和》课后习题班级姓名一、看拼音,写词语。

zhao ji yǔn nuo ju jue( ) ( ) ( )( ) ( )( )zhū wei he shi bi( ) ( ) ( ) ( ) ( )二、按查字典知识填空。

1.“瑟”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

组词、、。

2.“怯”按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音节,“胆怯”的意思是。

三、填字成词。

( )口不( ) ( )无不( )无( )之( ) ( )无( )胜四、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完璧归赵 ( )A.全,完整B. 完结C. 完成D.消耗尽2.负荆请罪A.依仗B. 背C. 享有D. 遭受3.理直气壮A.挺直;使笔直B. 公正的,正义的C.直爽,直截D. 简直4.同心协力A.调和,和谐B. 共同C. 协助五、照样子写句子,用上带点词语。

1.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2.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壁到秦国去。

六、课内阅读。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

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 ),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对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

秦王拒绝( )。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1.给文中加点的词个词语,意思不变。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请他为赵王击缶。

改成直接叙述:(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改成转述句: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4.“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七、课外阅读。

和氏璧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五下 将相和答案

五下 将相和答案

《将相和》参考答案典题探究例1 课文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

例2写出课文中三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例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又是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起因。

正是因为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渑池会上的表现,官职往上升,引起廉颇不满,引出负荆请罪的故事。

例4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答案略。

演练方阵A档(巩固专练)1.召集允诺拒绝诸位和氏璧2、按查字典知识填空。

(1)“瑟”按部首查字法,应查王部,再查9 画。

组词鼓瑟、瑟瑟、萧瑟。

(2)“怯”按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Q ,再查音节qie ,“胆怯”的意思是害怕,畏缩。

3、填字成词。

(绝)口不(提)(攻)无不(克)无(价)之(宝)(战)无(不)胜4、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完.璧归赵( A )A.全,完整 B. 完结 C. 完成 D.消耗尽(2)负.荆请罪( B )A.依仗 B. 背 C. 享有 D. 遭受(3)理直.气壮( B )A.挺直;使笔直 B. 公正的,正义的C.直爽,直截 D. 简直(4)同心协.力( B )A.调和,和谐 B. 共同 C. 协助5、照样子写句子,用上带点词语。

(1)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我所以不把这件事情说出来,为的是不伤到这个孩子的自尊。

(2)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壁到秦国去。

我们班本来计划今天去春游的,结果早上就下大雨了,我们只好改变了计划。

课内阅读。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

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拒绝),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对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

秦王拒绝..(回绝)。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将相和》课后练习及答案

《将相和》课后练习及答案

《将相和》课后练习及答案
一、用“”标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将相.(xiāng xiàng)和强.(qiáng qiǎng)逼
划.(huá huà)归抵御.(yì yù)
二、比一比,再组词。

若()宫()巨()
诺()官()臣()
献()炒()仪()
融()抄()议()
三、以下哪句话是反问句?()
A.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
B.诸位请想一想,廉颇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C.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个故事发生在时候,题目中的“将”指的是,“相”指的是。

2.文中讲了、、三个小故事。

五、理解句子,完成练习。

地说∶“我看您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
....
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1)这两句话是对蔺相如的描写和描写,其中描写蔺相如动作的词语是,体现了他的品质。

(2)请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六、说一说蔺相如和廉颇有着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一、xiàng qiǎng huà yù
二、假若诺言宫殿官员巨大大臣
献给融化炒菜抄写礼仪商议
三、C
四、1战国廉颇蔺相如 2.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五、1. 动作语言捧着退靠着站定机智勇敢
2. 原来这件事真不是他做的,怪不得他说话那么理直气壮。

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廉颇知错认错,勇于改过。

将相和课后习题及答案.doc

将相和课后习题及答案.doc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攻无不()理()气壮同心()力无()之宝战无不()负()请罪完()归赵自有()()()口不提二、、结合课文,填空。

1、课文中的“将”指的是,“相”指的是,“和”在这里是的意思。

全文的叙述顺序是由和到不和再到和。

将相不和是因为。

后来将相又和好是因为。

2、课文讲述了、和三个小故事,这三个小故事成了这个完整的故事。

三个小故事反映了蔺相如是个的人;廉颇是个的人。

3、课文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和,当时有、、、、、、七个强大的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是最强的一个。

四、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这一段有两句话:先写廉颇心里想的,说明,后写他的行动,说明。

五、请写出以下这些名著的作者:《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闲情偶寄》、《史记》、《资治通鉴》、《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复活》、草船借箭》习题精选-、给加粗的字注音丞相()饮酒()都督()惩罚()水寨()呐喊()调()度二、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带“然”的词,请用线把他们和后面的解释准确地连起来,并选择带“然”的词填入下面各句中。

1.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误了大事。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3.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不提借船的事。

4.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三、写同结构词。

1.动静(一对反义词):()()()()2.呐喊(一对近义词):()()()()3.顺风顺水(ABAC):()()()()4.探听探听(ABAB):()()()()四、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境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将相和》
1、记录阅读时间,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本文共1600余字,我阅读时间约(15)分钟。

读下面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看到多少内容?
(我一眼看到了“和氏璧”,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在阅读过程中圈画一些关键词句,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加快阅读速度。

2、主要内容:
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反映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3、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见秦王绝口不提以璧换城,便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地要回和氏璧,接着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然后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从蔺相如故意说和氏璧有点儿缺陷从而成功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取回璧后让手下人化了装将璧先送回赵国,可见他十分机智;从蔺相如宁可与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也不肯把璧交给秦王,可见他十分勇敢;从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上强硬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可见他不畏强暴;从廉颇放话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蔺相如为了不使将相不和导致国家力量被削弱而避免与廉颇相见,可看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从廉颇负荆请罪时蔺相如不仅没有责怪廉颇,反而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可见他宽宏大量。

廉颇虽居功自傲、性格直率,但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从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可以从侧面看出廉颇勇武过人;从廉颇说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可见他生性耿直;从廉颇知道蔺相如避让自己的理由后,为了与蔺相如共同保卫赵国而主动负荆请罪,可见他知错能改、忠君爱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