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绘画本质论的变迁

宋代绘画本质论的变迁
宋代绘画本质论的变迁

宋代绘画本质论的变迁

王韶华

[摘要] 对绘画本质的认识是宋代绘画思想的一个焦点。宋代三百年间,绘画的本质论呈现出由以“理”为本到以“意”、“趣”为本的发展趋向。这一趋向是主体意识在绘画中逐渐觉醒的过程,是绘画向诗歌靠拢的表现。

[关键词] 理,意,趣

自有绘画史料记载以来,古人便一直关注于绘画的本质。尽管早在陆机就提出“存形莫善于画”,似乎认识到了绘画的存形本质,但又将绘画与《诗经》的雅颂部分相提并论,最终使绘画成为颂美功业的工具。事实正是,宋代以前,对绘画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含道应物、劝戒教化。绘画最终的落脚点不是画面的形象,而是寄托于画面形象的天道和人礼。这无疑淹没了绘画作为一种观照客体物象的艺术所具有的价值,也忽略了绘画作为一种由主体画家参与的艺术活动所蕴涵的个性。宋代以降,这一状况被新的绘画本质论打破了。绘画理论家开始纷纷站在画面形象和画家情思的角度认识绘画的本质。理本论、意本论成为主要观点。宋代三百年间,绘画理本论和意本论虽不时地相伴并存,相交互生,但总体上呈现了由理本论向意本论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是绘画由关注绘画客体向关注绘画主体发展的过程,是主体意识在绘画中逐渐觉醒的过程。这正是绘画在本质上走近诗歌的表现。

一、以“理”为本

“宋人善画,要以一…理?字为主。”i现代著名书画家、美术史论家郑午昌先生此论虽然道出了宋代绘画本质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以理为本,并得到了今人普遍的认同,但事实上这一特点并不能含盖宋代三百年间人们对绘画本质的全部认识。以一“理”字为主,确切地说是北宋大多数画论家对绘画本质的共同认识。

宋画之“理”指符合自然事物规律、社会人事法则的图画中客体的真形、真神、真态等。因此在宋人画论、画评中常以“真”代“理”。绘画之理离不开客体之形,它与客体之形往往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宋代画论家正是在对形与理的关系认识

中,各抒己见,完善着绘画之理的种种形态。

较早于评画中应用事物之“理”、主“真”论画的是北宋中叶的韩琦(其《稚圭论画》约作于公元1050年前后)。他有言“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矣。”ii其“逼真”并不完全等同于形似,而是寄寓着自然神态的真。其《观胡九令员外画牛》评胡员外所画牛“斗者取力全在角,卧者称身全在腹,立者仿佛精神慢,背者分数头项促。行者动作皆得群,乳者顾视真怜犊。”牛的斗、卧、立、背、行、乳等动作主要体现于其角、腹、头项、眼神等方面,这是经过长期观察所得的客观之理。韩琦画论中的“理”集中于“形”上,为此俞剑华先生批评韩琦不识画,“故有此自然之观点”,iii评价虽未免欠妥,但却说明了韩琦论画对形似的高度追求。

稍后于韩琦的苏轼论画主常理,但已脱离了韩琦对形的高度要求,侧重于难见难晓的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净因院画记》(约作于公元1070年前后)云: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有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并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各当其处。”

显然,苏轼并不否定对常形的关注。但二者之间,常理为关捩。合常理则竹石、枯木,生有生之状,死有死之形,枝条之拳曲舒达,节叶之布陈脉缕,皆随竹之生长态势而千变万化,不相因袭。故曰“合于天造”。可以看出,苏轼之“常理”,并不是指看得见的根茎枝叶之变化,而是指暗藏于此变化背后的物之生存态势。这一态势包含着现在与将来两个时间段内的生存之象。以此态势作为临纸着墨的前提,则物之外形、外象便自然而然地因之而生,深深地刻印着此“态势”的痕迹,“常理”自在其中,不至于不当,常形亦合律可寻,不至于失。苏轼认为文与可画竹石可谓得常理又不失常形。与可自己论画也是以形理两全为尚,即“于形既不

可失,而理更当知”(苏轼《书竹石后》)。苏轼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有人问何不逐节分,苏轼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耶”!iv故可知,苏轼之“理”于竹画中确关乎“生”的动态之势。

在苏轼的美学体系中,以“意”代“理”似乎更为恰当。此“意”乃物之意,其在《跋君谟飞白》中云:

“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和缓之医,不别老少;曹、吴之画不择人物。谓彼长于是则可矣,曰能是不能是则不可。世之书,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君谟真、行、隶、草,无不如意。其遗力余意,变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非通其意能如是乎?”

苏轼否定“占色而画”,要懂物理通物意。此“理”非一物一理,而是一类一理,它不拘于具体的事物外形,不拘于具体的主体操作者,稳固地潜藏于事物内部,在主体的操作下,它又有很强的渗透力,表现于事物外部则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如文与可之竹、曹吴之人物、君谟之书法等,正是由于竹子生长之理、人物活动之理、书法审美之理的渗透,其外形虽千变万化,各具情态,而皆合理。以“意”代“理”,更形象恰当地暗示了“理”的潜在性、渗透力和对事物外形的统帅作用。追求“理”,故称赞“达才明理”,主张“明理深观”,“观物必造其质”,因为理与质具有隐蔽性,非直观可得,即使名家未必能识理。两个最典型的例子是黄筌画飞鸟,戴嵩画牛,宋人多指责其暗于理,苏轼亦专文著论,并亲以事验证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戴嵩画牛掉尾而斗皆“观物不审”。苏轼认为明理的必由之径是“务学而好问”,“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由此,不难理解苏轼为什么将“至于其理”、“可言晓画”等赏画与作画的主体皆归于“高人逸才”或“达士”。绘画的艺术技巧在“明理”的创作原则约束下归旨于创作主体的学养。这其实不仅是苏轼一人的理论,它也代表了宋代士人对绘画艺术的普遍认识。

较之苏轼,沈括所论画理,对物象之“形”的约束更小。在《梦溪笔谈论画》(约作于公元1070年)中,他将画理纳入“神”的范围中,从而解放了画家对形的拘守。他认为赏画应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而世人却于形象位置、

彩色瑕疵处多有论说,“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在他的画学思想中,“理”与“神”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即“造理入神”。此“理”与苏轼所谓的自然规律、事物生长态势之理有所不同。这从沈括对王维《袁安卧雪图》的评价中亦可看出。《袁安卧雪图》,张彦远指责其画物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沈括却认为此画雪中芭蕉,“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以与俗人论也。”至于造何理,得何意,沈括并没有说,但不难分析,此理之幽奥似乎已非自然规律可以涵盖。因为“雪里芭蕉失寒暑”,芭蕉确非雪中之物。沈括以“意到”作为“造理入神”的前提,因此,又由“造理入神”而得的与其说是“天意”,毋宁说在更大程度上已滑向了人意内涵中。此处所造的“理”自然而然地笼罩上了人意的气氛。而雪中芭蕉在沈括眼中并不悖理,原因在于它反映的虽不是通常的自然之理,却也是一种天意,此天意似乎更侧重于阐释某一种人世的哲理。故沈括在此段造理、天意的论述后,补以谢赫、欧阳修之论,以阐释其理。谢赫评卫协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欧阳修诗“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盘车图》)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对形似的疏略,对“气韵”、“意”的珍视。这从另一面弥补了沈括“理”中“意”的成份。但有趣的是沈括强制地将人之意拉入天之意(理)的名下,恰恰从反面映证了其心中对“理”的尊畏与服从。故在其《梦溪笔谈》仅有的一卷有关绘画的论作中,所言多为自然之“理”在画中的应用。对高益画众工奏乐一堵壁画,“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而沈括却以为“非误也”。其依据乃“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以此可知高益之匠心独运。对《国史谱》有关王维的一段记载,沈括指出了其中的荒唐。其中载到,有客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引工按曲后,果然如此。对此,沈括认为“何曲无此声?岂独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其依据乃“凡画奏乐,只能画一声,不过金石管弦,同用一字耳”的基本图画常识。并据《霓裳曲》凡十三叠,前六叠无拍,至第七遍乃有拍而舞乐的事实,认为王维所谓“第三叠第一拍”为妄也。关于丞相正肃吴公对正午牡丹评述的一段记载和赞誉,更见出其对于自然事物之理的精征细述。《梦溪笔谈》中载,欧阳修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正肃吴公辨之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

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牡丹、猫二物晨午不同,古画深究此理而作,故为沈括所赏。因此,在沈括的画说中虽亦求人意,但最终又落入了自然之理的樊篱之中。

理与形的关系在北宋后期刘道醇对“理”的恪守中走向了完全对立。其《宋朝名画评》(约作于公元1080年)所谓观画六要中,“变异合理”为一要,六长中,“狂怪求理”为一长。二者共同的特点,即画作客体形象的奇异怪诞,画法的非同寻常,但无论如何离奇荒怪,须要合于常理。观画之归旨即是求画之理。对创作者来说,明理、循理是创作首要的尺度,对欣赏者来说,是否言理也是其审画最基本的一个尺度。刘道醇所谓的理,于人物、山水花鸟、屋木等画中的具体表现是“大抵观释教者,贵庄严慈觉,观罗汉者尚四象归依,观道流者尚孤闲清古,观人物者尚精神体态,观畜兽者尚驯扰犷厉,观花竹者尚艳丽闲冶,观禽鸟者尚毛羽翔举,观山水者尚平远旷荡,观鬼神者尚筋力变异,观屋木者尚壮丽深远”(《宋朝名画评》)。不难看出,刘道醇之“理”仍属于传统上对物象精神气质的一种概念化的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亦包含了时代的审美观念,如山水之理专以平远旷荡为主,物象之神实际上已经过了主体的选择。

北宋末年的董逌则着力于恰当地处理形与理的关系。其《广川画跋》(约作于公元1120年前后)中的《画犬戏图》,谓日见于前的犬马,“虽得形似,而不尽其理者,迹未可谓工也”。“故凡遇知理者,则鬼神索于理不索于形似。为犬马则索于形似,复求于理,则犬马之工常难。若夫画犬而至于变矣,则有形似而又诧于鬼神怪妖者,此可求以常理哉?犹之一戏可也。”董逌就传统的犬马、鬼神孰易孰难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将韩非子以形似、欧阳修以神似为基点的观点,总结发展为“索于形似,复求于理”的形理兼备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更为全面、公允的认识。对于“皆因所见,未尝架空凿虚,随意增损”(《书陈中玉收桃花源图》)之作十分赞赏,但并不“贵似,岂形似之贵耶?要不期于所以似者贵也”(《书李元本花木图》)。这正是《御府吴淮龙秘阁评定因书》中所谓“观物者莫先穷理,理有在者,可以尽察,不必求于形似之间也。”观画由似及理,作画由理及似,董逌画说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理为主、形理兼备的理论。

董逌以是否合理为鉴画之标准,故在人物故事画中亦颇用心力,这形成了

《广川画跋》一个重要的特色,即依据经义礼制、史书事理考证画作,进而评论画作。如以“考合经义”判断《封禅图》为“杂取于秦汉之制矣。”李子西《兵车图》合于古制,“有稽于成器者,盖不妄作丹墨也。”《上王会图》“考于载籍,殆唐贞观所受贡于四海者也。”《化胡经》“其说以老子化胡俗成正觉者,则不知其所据”等等。有论者谓,董逌主理与其受理学影响最为密切,当有一定的依据。

韩拙《山水纯全集》(约作于公元1021年前后)继承了沈括的神、理之论,试图在风格各异的三古名迹中,寻找“参神”又“适理”的痕迹。其所谓的理具体到山水林木、人物舟车自然景物的方方面面。但详细的记述使“理”与形似过于紧密地结合起来,故于《山水纯全集·后序》中被张怀评为“明于日月山林之形,别于鸟兽鱼虫之迹。”《山水纯全集·论观画别识》中,韩拙认为“天地之间,类事之多,有条不紊;物之众,有绪则不杂。盖各有理之所寓耳。”绘画之作,即要“达理”、“适理”。韩拙以是否循理守规作为画之优劣的评判标准。“著乎行而守规矩。亲之而温厚,望之而俨然,易事而难说,难进而易退,动容周旋,无不合乎理者,此上格之体”,犹人中之君子。反之“无一循乎理者,此卑格之体”,犹人中之小人。对理的严格遵守又使画家之“神”完全泯灭于各种具体之理的约束中。

与韩拙同时代的张怀在为《山水纯全集》作的后序中承接了韩拙“达理”、“适理”和学养的观点,认为“故人之于画,造于理者能尽物之妙,昧乎理则失物之真,何哉?盖天性之机也。性者天所赋之体,机者至神之用,机之一发,万变生焉。惟画造其理者,能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会神融,默契动静,挥于一毫,显于万象,则形质动荡,气运飘然矣。故昧于理者,心为绪使,性为物迁,汩于尘坌,扰于利役,徒为笔墨只所使耳,安得语天地之真哉!”仍将“理”作为绘画的基点。但较之韩拙,更强调了造理与状态的重要关系,强调了造理对绘画创作的决定作用。

可以看出,以上几位主“理”论画的大家皆在北宋。各论家都是在与物象之形的关系对比中阐释着各自“理”的内涵。总体上,理与形的距离逐渐拉大,理与形的关系逐渐疏离,甚者完全对立。形对理约束的减小,使理得以内在化、抽象化,具有了隐蔽性和规律性。要想明理,就要学习,对创作主体的学养有了一定程度的要求。但绘画并不因此而带上鲜明的个性色彩,因为,尽管各家之“理”不尽相同,其理的载体却只有一个,即绘画所要描绘的客体物象,明理的最终目的也只

有一个,即准确地依照客观规律和社会法则描绘客体物象。因此,在主“理”观念的制约下,客体物象是各论家共同关心的中心话题。

二、以“意”、“趣”为本

在北宋主“理”之风尚盛行的时候,由于诗歌因素向绘画的渗透,又使画意之有无也成为绘画评品的一个标准,绘画主“意”论悄然兴起。此“意”与苏轼所谓的“通物意”之“意”并不相同,它关注的对象不再是画家所要描绘的客观物象,而是图画中所寄寓的画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趣味。宋代画学中,主体之“意”时而与客体之“理”交叉并存,相伴共生,但总体上,由顺于理、与理相伴,到以意为主,绘画中主体之“意”的地位逐渐上升。自北宋后期始,绘画主理之论呈现了让位于“意、趣”为本论的趋势。

早在韩琦主“逼真”的时候,他也同时注意到了“笔端古意多含蓄”的美感效果(《观胡九令员外画牛》)。欧阳修《盘车图诗》强调了“意”的价值,即“忘形得意”。绘画由主体创作者的思想兴趣而发,不拘于由客观之理而映射出的客观之形。《六一跋画》中有谓“笔简意足”,亦是以“意”为画之参照的。苏轼讲究常理的时候,又提出了“得之于象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观。郭若虚关注画面物象形象气韵生动的同时,也认识到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不同风格的形成中有画家“各言其志”的因素(《图画见闻志·论徐黄异体》)。

真正于画论中明确系统地列论画意的是北宋后期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作于公元1080年)。其中《画意》节言:“世人止知吾落笔作画,却不知画非易事。《庄子》说画史解衣般礴,此真得画家之法。人须养得心中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晋人顾恺之必拗层楼以为画所,此真古之达士。不然,则志意已抑郁沉滞,局在一曲,如何得写貌物情,摅发人思哉?假如工人斫琴,得只峄阳孤桐,巧手妙意,洞然于中,则朴材在地,枝叶未披,而雷氏成琴,晓然已在于目。其意烦体悖,拙鲁闷嘿之人,见銛凿利刀,不知下手之处,焉得焦尾五声,扬音于清风流水哉!”郭思此段论述完全以创作者主体为立论的出发点,关注于解衣般礴的作画之法。此法的核心并不在法本身,而在于可令人心中宽快、意思悦适,啼笑之情纯然罗列于心中,不可抑制,与物之“尖斜偃侧”相契合,故主体性情不觉见于笔下。创作的这一过程中,绘画客体物象只是一个用以负载主体情意的工具。因此,同样的山水“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

则价低。”由此延伸出画山水者当以造山水之本意为根本的看法。其本意是山水不仅仅“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之佳处,方为“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因为“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而作画观画“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快人心,获人心,山水画才能为人所珍视。以此意为本,画山水之前,自当高其志,洁其行,这正是《林泉高致》一书创作的一个基本立论点。由此而作的画自然“写貌物情,摅发人思”,充满了诗意。故郭思对“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一语甚为赏誉,并为其所师法。由此作画便十分重视画前思虑的澄清,“不敢以轻心挑之”,“不敢以慢心忽之”,须“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佳句好意、幽情美趣借之而生,画之“主意”已定,“境界已熟”,“心乎已应”,则纵横中度,左右逢原。故即使郭熙作画,亦有“动经一二十日不向”之时,又有“乘兴得意而作”之时。这非如世人“率意触情,草草便得。”其差别在于“主意”的有无。

值得注意的是,郭熙为画院中人。院体画与文人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无主体的思致。而郭熙于理论中明确画意的重要地位,于创作中勤于实践,其短幅山水画《秋山平远》抒发了淡远孤幽的情怀,获得了苏轼等文人的赞赏,这很好地说明了画意对画院画家的影响。同时宋代画院以诗句取试画家,尤其南宋画院画家多于笔墨中寄寓主体的情感,也证明了画意在院画中的觉醒。而画院内外的交流又促进了画院画家对画意的接受。郭熙正是文人画与院画交融的代表。

至米芾《画史》(约作于公元1101年前后),较之郭熙、郭思更加强调“意”的价值。《画史》评嗣濮琮汉作芦雁有“佳思”;并为此题诗;宗室赵大年作小轴“有江湖意”;武岳学吴有“大意”;章友直善画龟蛇“亦有意”;苏轼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奇怪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陈常以飞白笔作树石,有“清逸意”。对李成、董源的对比,更能见出对“意”的重视。“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董源峰顶不工,绝涧危径,幽壑荒迥,率多真意”。纵览《画史》,米芾极推崇董、巨之画,而发“无李论”,或谓李成“俗气”。可以看出,“真意”之有无是其推贬的主要标准。李成“多巧”,故俗。此处用“真意”而非“生意”,v亦可见董源画中主体之真情真思的介入,以及此种介入过程的自然而然、不加雕饰。

米芾在另一处评董源山水“平淡天真多……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

皆得天真。”由“天真”而得的“真意”,较之郭思由万虑消沉、解衣般礴而得的“画意”,来得更为直率。或者毋宁说是两种创作方式的不同。但恰是这种不同,更反衬了主体情思于画作的统帅作用。由此引发了米芾画论中极为普遍而郭论中却鲜见的美学范畴——趣。米芾论说中的“趣”指由个人情趣、情兴参与而至的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更多具有浓厚个性色彩的趣味之义。“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谓之趣”(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于画理中一样应用。米芾常以“趣”论画。张彦远评孙文彦画“云峰石色,绝迹天机,笔思纵横,参于造化”,而米芾以其所见谓“余未见此趣。”评巨然“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老年平淡趣高。”评赵君发所收唐画《陶渊明归去来》“其作庐山,有趣不俗。”评董源《雪景》横披全幅“山骨隐显,林梢出没,意趣高古。”评池州匠作《秋浦九华峰》,师董源,有“清趣”,评逸人李甲作逸笔翎毛,有“意外趣”等等。结合前面对董源天真、“率多真意”的评价,可以看出,其所谓“趣”,首先得之于自然,不加巧饰,又须有个人之“意”的主动参与。但它并不是意,而是已超越于具体思想的个人趣向所指。有趣则不俗,追求“趣”,故反对“俗”。《画史》中随时可见对“不俗”之作的赞誉,对“俗气”的贬斥。如孙知微画龙有神采,“不俗也”,赵叔盎家《出蛰图》“龙不俗,佳作也”,牛戬笔粗豪纵放,“亦不俗”等。

米芾由意到趣的评论将绘画主体之思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后的画论画评无论怎样坚持“理”的地位不动摇,但对“意”的价值都多有所见。赵忭言“公看羽翼飞腾处,有意青云万里程”(《次韵三司蔡襄芦雁》)。陆游言“深知画手亦怪伟,用意直刮造化炉”(《唐希雅雪鹊》)。陈与义言“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和张规臣水墨梅五首》其四)。楼钥言“意足谢繁华,不待丹清汙”(《赵南仲寄王朴画猫犬戏为之赋》)。

北宋末年的《宣和画谱》(约作于1120年前后)评画也常以“思致”为准。评支仲元画“有思致”,张萱画“甚有思致”,周古言画“意在笔外”,杜楷“思致颇远”,董源“见思致”,“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宋迪画“运思高妙”等等。作画得物趣也是《宣和画谱》评画把握的一个尺度。如评李思训“得荒远闲暇之趣”,卢鸿“颇喜写山水平远之趣,”荆浩以山水专门“颇得趣向”,孙可元“喜图高士幽人、岩居渔隐之趣”,李公年“写朝暮景趣”,巨然“深得佳趣”等。意、趣的共同之处在于主体之思、情、性、兴的融入画中。因此从主理到主意、趣的这一

演进正是绘画创作主体在画中的觉醒过程,也是绘画由此获得诗意、诗趣,并走近诗歌的表现。

对“意”“趣”的张扬在南宋邓椿的《画继》(约作于1170年前后)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另有文著)。其“画者,文之极也”的论点,把绘画看成与文人、文思等不可分割的艺术种类,第一次明白无误地以最简洁的语言方式沟通了绘画艺术和诗歌艺术,将绘画纳入文学的轨道。这一思想深深地渗透在其《画继》十卷中,无论是画家评传、画科小谱,还是绘画总论,都多方面、多层次地为该命题做着注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阐释体系。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诸如“画者岂独艺?”古今画家“其为人也多文”;“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等,真正使绘画的本质实现了由天之理向人之意的转变,写意遂成为绘画本质论的主调。

宋代绘画正是在逐渐摆脱客体物象的约束,寻找主体“意”“趣”、表现“意”“趣”的过程中,将主体性情推向了很高的地位。因此,尽管邓椿《画继》对画家的学养也有很高的要求,但不同于北宋画论家所谓的为明理要“务学而好问”及“以学为本”,邓椿所谓的学养主要指文学修养,重在情感的体验、思想的提炼和趣味的感受,并非图画物象的形貌、神态和存在规律。这就将绘画的重心由客体之理转向了主体之情,真正使绘画写意论得以树立起来。这为元明清绘画写意本质论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中国文人写意画在元代的大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i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第九章《宋之画学》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5年

ii韩琦《中国画论类编·泛论·稚圭论画》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6年

iii韩琦《中国画论类编·泛论·稚圭论画》后评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6年

iv邓椿《画继》卷三《轩冕才贤》《中国画论类编》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6年v“生意”更偏重于客观物象之生动气韵,即“如活”,“活”等。如米芾评江南刘常所作花,“气格清秀,有生意,固在赵昌、王友上”。又评李成松石“林木

怒张,松干枯瘦多节,小木如柴无生意”等等。

绘画素描发展史

绘画素描的发展历史 “素描”——朴素的描绘,亦称单色绘画。它是一切艺术创造行为的造型基础。被称为“造型之母”。世界素描的产生、演变和发展,就总体而论是随着美术史的系统脉络演变而成的。各个时期都呈现出众多的画家和画派。他们均以承先启后,不断探索的精神为世界素描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1原始文明 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是以最简单的表现形式——线条、图案、符号,用来表达人们对然与生活的记录。原始人在动物的骨片石板陶器等物体上留下各种形象就成为今天素描的原始形式。如中国半坡出土的蛙文彩陶双耳罐。他们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生动的造型形象,透出强烈的原始美感。中国古代的白描也是以单色线条来描绘形象,表达动式和结构,堪称式东方式素描。如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是东方素描典范。古代的埃及文化悠久,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风格。大部分人物造型用平面形式表现,而经常是侧面带有正面的眼睛,或正面的身体带有侧面的脚,并且头部发式造型简单概括,画面充满东方风格的装饰纹样。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壁画陶器上,素描通常是用细微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形象,再加以色彩平涂。 1.2文艺复兴时期 在艺术历史进程中西方的素描艺术逐渐发展兴盛起来。成为世界艺术史中最亮丽篇章。十六至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打造出很多艺术大师,其中最杰出的三位——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被称为当时的文艺复兴“三杰”。列奥多纳·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诞生在佛罗伦萨郊区的塔奇小镇。他在绘画史上的贡献是把光线和投影溶入到绘画当中去,在这之前没有人这么做过。他还善于用科学的角度研究空间与透视,并将他们系统的结合起来。绘画代表作《蒙娜丽沙》《最后的晚餐》《安加利之战》等。拉斐尔.桑蒂(1483—1520)作品内容多以圣经故事为主,但塑造的形象确很平民化,朴实而生动,优雅中体现柔美。代表作《西斯庭圣母》《雅典学院》等。米开朗基罗,1475年3月6日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小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塑家与建筑家。他的素描造型结实,结构准确。代表作《大卫》《垂死的奴隶》《朱里_美第奇》《摩西》等。 1.3.十七、十八世纪多元的欧洲

秦汉美术绘画艺术的艺术特征

一.秦汉美术绘画艺术的艺术特征,以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秦汉美术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汉代帛画。 秦汉时期是中国绘画繁荣而有生气的第一个重要时期。秦汉绘画继承了战国时期创立的写实作风和表现方法,突破了商周时期的实用性、装饰性和神秘性风格的束缚,显示了这种艺术的明确要求和力量,闪耀出一种近于奔放的自由之光。 秦汉绘画在艺术表现上技法古拙而风格鲜明。其总体风格具有质朴、雄浑、鲜明、奔放的特点。汉代绘画力求抓大貌大势,在处理大场面上有独到的长处。为了弥补其造型能力不高的弱点,在描摹人物时,往往结合情节气氛,同时运用夸张的手法,着力于神情的刻画,使表现力发挥到最大限度。 更重要的是从笔调的轻重疾缓、柔劲坚挺变化中,透露出画家心手相应的律动感,流露出充满中国情调的笔意和神采。在着色上,秦汉画家广泛应用了朱、深红、浅红、黄、土黄、丹黄、青、绿、浅蓝、深黑、浅黑、白等颜色,并且充分发挥了色彩的性能和技巧,掌握了对比调和、清淡浓重色调的运用以及渲染平涂的技法。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的体裁在汉代已开先河。 另外汉代绘画在表现动态上如人的舞蹈、云气的动荡和动物的奔驰等方面,都发挥了相当高的水平。 宫殿寺观壁画 汉代帛画 墓室壁画 二.秦汉美术雕塑艺术的艺术特征 主要艺术特点是:形体高大,崇尚写实,手法严谨;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其特点主要体现于俑像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关系,标志着秦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王权的极度威严。 兵马俑 汉代石刻 中国美术简史 姓名:赵蓉 班级:美术学13-2班 学号:1

宋代美术的特点

宋代美术的特点 聋人工学院姓名:孙帮学号:20132595 两宋时期的中国,从经济实力到文化的繁荣,在当时的整个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宋代的工艺美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使中原地区得到了统一。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山水画、花鸟画、士大夫文人画等各种形式异彩纷呈,又各自形成体系,构成宋代绘画繁荣的面貌,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风格。 宋代绘画呈现出繁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局面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市民阶层的扩大;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使命阶层的壮大,导致百姓文化生活的需求多样化,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另外,绘画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身发展,以及对隋唐五代绘画的继承与发展,统治者爱好的推动等。 宋代的文人画题材广泛,在题材选择、形象处理及审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题材多以历史上的隐士、渔夫为主,以及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这些都显示了画家关注视野的扩大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文人士大夫画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积极的探讨绘画理论上,如注重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运用等。士大夫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悦,目的在于自我的享受。他们喜欢在画幅上题字、写诗,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

在山水化方面,北宋画家郭熙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思想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这显示出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的独特技巧,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 这一时期的许多山水画家喜欢亲近自然,因而精确地画出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的特征,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从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笔简括、章法高度剪裁的边角之景,显示了不同时期的卓越创造。山水景物不仅是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间穿插有盘车、水磨、渡船、航运、捕鱼、采樵、骡纲行旅、寺观梵刹、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通过真实的景物描写,体现优美的想像,塑造诗一般的意境。 花鸟画也是宋代绘画的重要类别,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宋代花鸟画家喜欢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草虫鱼一丝不苟,极为精工细丽,在设色上,崇尚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绘画的美学特征。代表人物如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的宋代绘画达到我国鼎盛的。他还擅长工笔花鸟画。代表作《芙蓉锦鸡图》。 宋代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宫廷中装堂饰壁务求华美,是花鸟画在贵族美术中占重要地位;社会上中山阶层的需求及工艺装饰,也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和活跃。涌现出大量技术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其艺术成就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 其艺术成就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其艺术成就 宋代绘画在唐、五代基础上发展到相当完备成熟的阶段。城市繁荣及商业手工业的发达使大批职业画家进入手工业行列,扩大了与社会的联系。士大夫收藏、鉴赏以至亲笔作画成为风气,形成具有影响的士大夫绘画潮流。宫廷绘画也处于历史上的鼎盛阶段,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取得很高成就,不同风格流派纷呈异彩。绘画创作的兴盛促进了理论的发展,有关画史画论的着述纷纷问世,其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泛都大大超过前代。五代十国分裂,绘画活动中心除中原外特别向比较安定的西蜀、南唐统治区转移,五代及北宋初年记述地区性绘画发展面貌的着述应运而生。理学影响宋代绘画的图式语汇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我们结合以沃尔夫林为代表的风格理论主要从形式角度和潘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图像学理论主要从绘画作品生成的文化背景的优点来发掘理学对宋代绘画观念的影响,即主要透视绘画伦理观念对绘画作品的题材、构图等影响。这也是对宋代画论、画品强化理学伦理观念的实践检验。反映中原地区绘画面貌的着述有胡峤《广梁朝画目》及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录四川地区绘画资料的则有仁显《广画新集》、辛显《益州画录》,以及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记录江南地区绘画的有无名氏《江南画录》及徐铉《江南画录拾遗》。宋王朝建立后相继平定割据政权,各地区名画家多聚集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中原地区绘画又展现出繁盛局面。宋代前期的画家活动史料被刘道醇收入《圣朝名 画评》一书中。 宋代画论着述以山水画论最为突出。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从美学高度多方面的论述了山水画艺术创作的种种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韩拙《山水纯全集》细致具体地阐述了山水画法和有关理论知识,反映了宋代绘画对格法的严格要求。苏轼、米芾等人在许多零散的言论中,从士大夫审美要求对绘画标准提出看法。《益州名画录》、《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继》等书或通过叙论或单立章节,也都明确阐发各自对绘画创作的见解,这些都 是宋代画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等节

绘画色彩艺术特点-模板

绘画色彩艺术特点 所谓色彩,是人们的眼睛、大脑和生活经验对光的一种视觉效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渐对色彩有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借助个人的推理、想象、分析等,将大自然中常见的、丰富多彩的色彩进行分析和归纳,进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色彩理论,并且广泛的应用于实践。美术创作中对于色彩的关注和应用开始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的画家们发现色彩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随后这种发现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和绘画中。后来从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直至印象主义,色彩在绘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以至于整个印象派就是一个研究色彩的画派,并且在美术史上的影响巨大。到了当代,三位色彩大师塞尚、梵高和高更引起了色彩在20世纪的大变革,并且为现代绘画色彩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未来主义、达达艺术等现代绘画思潮和绘画流派,都是在他们三位的色彩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1世纪,人类社会有了全新的面貌,出现了许多全新的艺术形式,色彩的空间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当然绘画色彩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特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一当代绘画色彩的特征呈现 1丰富多元———当代绘画色彩特征之一多元化实际上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代名词,或者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表现,所有事物的多元化,都是来源于经济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也是如此,这种文化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宗教等,都是这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具体到艺术上来说,艺术多元化是指艺术的观念、主张、形式、风格等组织结构多元共存,求同存异的一个局面,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面对视觉图像的发展态势,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我们有困惑,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绘画色彩的多元表现为继承和创新。首先是继承,西方绘画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老一辈的画家们在对西方绘画充分吸收和借鉴之后,逐渐形成了符合本民族欣赏情趣的中国绘画色彩观,如靳尚谊、苏天赐、朱乃正、徐悲鸿等人,无论是写实主义色彩还是“苏派”色彩,都是与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相结合,呈现出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艺术美感。后来的画家们接过前辈们的画笔,如杨飞云、王沂东、陈逸飞、陈丹青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观念,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予以充分的展现,这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色彩的观念和表现。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油画界提出了“建立中国油画自己的色彩观”,将色彩看作是中国绘画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

宋代绘画本质论的变迁

宋代绘画本质论的变迁 王韶华 [摘要] 对绘画本质的认识是宋代绘画思想的一个焦点。宋代三百年间,绘画的本质论呈现出由以“理”为本到以“意”、“趣”为本的发展趋向。这一趋向是主体意识在绘画中逐渐觉醒的过程,是绘画向诗歌靠拢的表现。 [关键词] 理,意,趣 自有绘画史料记载以来,古人便一直关注于绘画的本质。尽管早在陆机就提出“存形莫善于画”,似乎认识到了绘画的存形本质,但又将绘画与《诗经》的雅颂部分相提并论,最终使绘画成为颂美功业的工具。事实正是,宋代以前,对绘画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含道应物、劝戒教化。绘画最终的落脚点不是画面的形象,而是寄托于画面形象的天道和人礼。这无疑淹没了绘画作为一种观照客体物象的艺术所具有的价值,也忽略了绘画作为一种由主体画家参与的艺术活动所蕴涵的个性。宋代以降,这一状况被新的绘画本质论打破了。绘画理论家开始纷纷站在画面形象和画家情思的角度认识绘画的本质。理本论、意本论成为主要观点。宋代三百年间,绘画理本论和意本论虽不时地相伴并存,相交互生,但总体上呈现了由理本论向意本论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是绘画由关注绘画客体向关注绘画主体发展的过程,是主体意识在绘画中逐渐觉醒的过程。这正是绘画在本质上走近诗歌的表现。 一、以“理”为本 “宋人善画,要以一…理?字为主。”i现代著名书画家、美术史论家郑午昌先生此论虽然道出了宋代绘画本质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以理为本,并得到了今人普遍的认同,但事实上这一特点并不能含盖宋代三百年间人们对绘画本质的全部认识。以一“理”字为主,确切地说是北宋大多数画论家对绘画本质的共同认识。 宋画之“理”指符合自然事物规律、社会人事法则的图画中客体的真形、真神、真态等。因此在宋人画论、画评中常以“真”代“理”。绘画之理离不开客体之形,它与客体之形往往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宋代画论家正是在对形与理的关系认识

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发展史

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发展史 一、清末期美术教育 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摧残了中国人的肉体,也重创了中国人保守的思想。当人们从民族落后的反醒中寻求解答时,人们开始重视经世致用,以物质生产为目的实用知识,重视科学,重视以美术教育的形式培养为洋务实用的美术人才。 应科学与实业的需求近代学校教育应运而生。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其教学科目除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外,还包括画法。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随后,开设有图画(制图)科的新式学堂日渐增多。 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1904年正式开学)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图画成为所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1906年,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1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学科以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科,兹单以图画言之,西洋画(铅笔、木炭、水彩油画),中国画(山水、花卉),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等。”图画手工科的设立采用了资本主义国家美术教育体制,所设课程全面而完备,并且注意突出美术师范教育的特点。图画手工科开设的课程为:教育为总主科;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主科;国文、英文、日文、历史、地理、数学、体操为副科。学生须通过预科文理普修方可进入图画手工科学习。 自此,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设有图画手工科(班)。辛亥革命后,一些已建的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通州师范相继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 1852年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内开始附设“土山弯画馆”。画馆属工艺工场的一部分,但主要是为天主教培养宗教画人才。学生是中国的天主教徒,教师是法国传教士。教学采取工徒制,内容包括擦笔画、木炭画、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和油画等技法,课堂作业主要是范画临摹。该画馆还于1907年出版了《绘事浅说》、《铅笔画贴》等书,影响较大,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对西画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推动作用,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西画画家,徐悲鸿先生称之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清末,一些有志于美术教育的知识分子,模仿日本和欧美的美术教育体制,开始尝试新的美术教学方法,编写出版“美术教科书”。俞复创办的“文明书局”1902年印发了一套学堂蒙学课本,其中就有丁宝书编写的《新习画帖》5种、《铅笔画帖》4种,《高小铅笔画帖》3种。商务印书馆也出版了徐永清编绘的《中学用铅笔画帖》8册,这些教材对我国新式美术教育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以吴汝纶等人到日本的考察报告为基础,草拟了《学堂章程》,同年8月15日奏准颁布,也就是《钦定学堂章程》,也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近代学校系统,虽已公布,但并未执行。 1904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合作对《钦定学堂章程》修改,,于1904年1月(农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它是我国经法令公布,正式在全国实行的第一个完整的近代学校体系。它对整个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癸卯学制”将学前教育的“蒙养院”划出学校系统之外,将小学到大学分为三等六段。其中,第一为初等教育,内分为初等小学堂(学制为5年)和高等小学堂(学制4年)二段;第二为中等教育,设中等学堂一段(学制为5年);第三为高等教育,内分三段,初步构筑了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为三条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 《奏定学堂章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思想下,决定:

绘画艺术的特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5课《绘画艺术的特点》。我主要 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2、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区别 教学难点: 1、把枯燥的理论讲话,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低位 2、让学生对所讲内容确实的感受体验,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区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教具准备 教材,备课本,范画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黑板上有两个词:美术、绘画。 美术是不是就等于绘画呢?说说你的理由? (美术是一个大概念,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到美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绘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画,也有人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人们为什么会将美术和绘画联系得如此紧密呢?这反映了绘画作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在整个美术领域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绘画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美术形式,你能说出你最喜欢的绘画形式吗?请举例回答,并说明为什么最喜欢这些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尽可能多说几种形式。)

大家都知道,美术包括四大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建筑和工艺美术,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绘画艺术有什么特点,怎样去欣赏、分析一幅画。 (二)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绘画艺术的特点 1、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提问:我将会根据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讨论绘画作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 学生回答:……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在平面上创造图像,作品形态是平面的,是绘画作品区别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如:工艺美术,虽然也有平面的作品,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用而不同于绘画的创作目的;摄影艺术作品虽然也是平面形态的,但它是运用机械的技术性和暗室加工完成的记实性图像,而与画家自主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2、绘画的分类: 绘画的种类很多,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分出很多种类。 绘画的种类:(1)工具材料、技法 中国画、油画、版画(根据板材分:木版画、铜版画、纸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根据制版方法和印色技法分:腐蚀版画、油印木刻、水印木刻、黑白版画、套色版画)、水彩、水粉 (中国画:技法,工笔、写意。内容,山水、花鸟、人物) (2)描绘对象 人物画(宗教画、历史画、军事画、肖像画、风俗画、人体画等)、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 (3)形制与功能不同 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组画、单幅画 注:可以启发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让同学们回答是什么画种: 《梅竹双雀图》《永乐宫道教壁画》(说明一幅画可能同时属于几个种类) 3、绘画艺术的特点:

中外美术史心得体会

《中外美术史》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中分外美术史课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了解到中西方灿烂、悠久且日益发展的美术史,有了一定的。 因为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同时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所以中西方在艺术表达上产生一定的区别。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由于中国画家们的学习,从而中国艺术又进入新的阶段。 所以学习中外美术史这门课程让我获得一些体会,但这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然我学的跟多、体会深刻的是一种属于自己的思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和观念,就是因为中西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和观念作指导,所以都有属于自己的作画风格和技巧,不断的发展。就是因为这样所以中西方美术一直迄

立于世界的顶端。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中国绘画开始借鉴并学习西方的思想及绘画,这并不是中国艺术落后与西方,而是中西方理念不同。中西方结合,一种崭新的绘画形成,从而中国绘画有得以进一步的提高。所以我觉得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不同于别人的创新意识这是对于以后作为一名设计者的基本要求,同时在拥有这些的时候应该不断的学习的借鉴其他优秀的作者及其作品,不断地充实和武装自己,这样自己才能不断地变强,成为一名成功的设计者。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1.上古绘画(先秦、秦汉时期) 魏晋以前,绘画主要是“设色之工”所从事的职业,多是在岩壁和器物上作画,服务于礼教。 2.中国画样式的确立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发展是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绘画渐渐摆脱了各种羁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顾恺之:东晋画家。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主张,至今仍成为中国画的基础理论与指导纲要。顾恺之第一次提出“凡画,人最难”的观点,将绘画引导到人的精神 表达之高度。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列入传记的画家,也是有画迹,画论著 述流传至今的最早的著名画家。与其弟子陆探微,南朝齐梁之际的张僧繇,盛唐时 期的吴道子一道被尊为“画家四祖”。 谢赫: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画家和理论家。首次在其著作《画品》中总结“六法”,标志着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确立。“六法”是绘画创作要求和评定标准的六个范畴,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位置经营、传移摹写”的准则。《画品》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评论画家及其创作风格的著作。 中国画中主要门类之一的山水画,在此时期开始渐次独立形成。隋代画家展子虔所做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品类进入中国画的殿堂。 3.中国画特殊语汇体系的完成(唐宋元时期) 1)从初唐到宋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完善的时代。“唐工宋巧”。 (1)唐代 阎立本:是初唐著名的人物画家,有“丹青神画”、“冠绝古今”之誉。传世之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吴道子: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善于处理各种题材,绘制过大量的壁画,亦兼工雕塑,对唐代画风影响极大。有后世人摹本《天王送子图》。 张萱:玄宗时代的著名画家。著名作品《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晚唐画家,善画贵族妇女,严装华饰,雍容丰满,且注重仪态表达。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可被视为唐代仕女经典绘画的精品。 (2)唐末五代至宋代是绘画重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山水画的几位大师,也形成了花鸟画的重要派别与风格,人物画亦有相应的发展。 山水画:五代至宋初时期,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位画家为山水画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基本完善了山水画中最重要的笔法——皴法的探索和总结,在擦、染方面, 也有不用程度的创造与突破。 北宋的山水画充分发挥了各种皴染的技巧,将中国山水画那种宏大的把握能力发展 到极致,在北宋画家李成与范宽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 “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 花鸟画:五代时期是花鸟画发展并形成流派的重要时期。宫廷画院对花鸟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花鸟画开山鼻祖黄筌,传世作品《写生珍禽图》,有着高妙的写实技巧。 五代南唐金陵布衣徐熙。独创“落墨法”,为后世“没骨法”开创先河。“黄家富贵, 徐熙野逸”。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是院体花鸟的代表作品。“院体画”精美豪华,雅致细腻。人物画:五代南唐人物画家顾闳中、周文矩,为人物画描写现实生活做出开拓性贡献。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为古代历史人物画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该图以手卷的形式展示出北宋晚期的都市生活与民

绘画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绘画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绘画与美术其它门类的根本区别,是作品的平面性。从欣赏角度,绘画艺术具有以下主要的特点: 1.二维空间上创造出三维空间 绘画是在二维空间上,依靠明暗和形象结构表现物象的凹凸,造成立体幻象,令观者感到物、象是立体的。并通过物象大小、遮挡关系、透视变化和色彩变化、虚实等手法,造成深远的空间效果。 2.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 长于描绘是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 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如本课图版选印的《有鲑鱼块和柠檬的静物》中,可以感受到所画物象形体质感的逼真性。虽然随着不重形似的中国写意画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兴起,精确的描绘已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商品广告和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的效果图仍然体现着绘画这一特点。 与再现性绘画相反,表现性绘画则是着眼于表现主观世界。不仅表现主观心态、思想哲理,还可以描绘幻想、梦境,如《错误的镜子》。有些表现性绘画排除描绘的技术性,但它必须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其艺术魅力,在于形式的独创性,手法的新颖性,造型给人视觉冲击的强烈和形式美感。 3.不同画种的艺术美 各种绘画因工具材料和技法等因素,形成各画种独特的艺术趣味和画家驾驭艺术语言的功力美感。中国写意画,是利用宣纸吸水的敏感性和洇晕墨色的艺术效果,讲究线条要有力透纸背的力度美,用墨具有变化和厚重感,笔墨构成气韵生动。油画,讲究色彩要有浑厚、凝重和丰富、和谐的美感。版画讲究“刀味”、“木味”等和印制的美感。水彩画讲究水、色彩和笔法形成的明快、清丽、水分丰润的艺术美。 4.构图是绘画的基础 构图是对绘画艺术语言进行组织,使之构成一幅完美的画。构图是绘画艺术的基础,也是能否表达作者构思和给人以形式美感之所在。从欣赏的角度来讲,应注意把握绘画构图的以下几方面:

浅谈唐宋美术特点

浅谈唐、宋、元的美术史 (李雪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03 2010441583) 【摘要】:唐、宋、元,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是一个兼收并蓄、灿烂求备的时代。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历史流变已多有探讨,但将绘画发展纳入消费领域考察却鲜有人研究。事实上,绘画消费既是整个美术活动的目的和终点,又是整个美术活动在观念和动机上的开端和起点。忽视绘画消费对绘画创作、风格演变、理论发展的决定作用,我们就难以解释一个时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变迁。本文即通过对唐代绘画的特点和影响的分析,从另一层面探讨唐代绘画发展的内因,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一封建社会的绘画有其发展的一般特点。首先,绘画的消涨起伏与绘画艺术自身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当绘画成熟至可传达人们的不同意思。 唐代始于吴道子,成于李思训、李昭道的“山水之变”,其本质是由山水精神的追求转向山水意境的表现。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发挥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由精神而意境,不是垂直的历史线索的过渡,而是一个线索的分枝,是美学上的平行关系。山水画中意境问题的提出,是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侧重点的转变,是在美学上的完善。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完善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并把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山水画在这一时期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画,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传统山水画对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经此而转向于技术层面——形式。“元四家”不仅完善了山水画的水墨技法,而且因为时代的特点,为山水画在审美范畴内增添了“逸”的概念。这种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审美时尚,虽然有审美之外的社会原因,但却因为这一契机在山水画意境的领域内创造了一个新的标准,后世则将此推为最高的准则。尽管文人画鄙薄技艺,但文人画在山水领域所提出的依附于“笔墨”的审美准则,却不能脱离一定技术的规范。绘画的形式与山水的程式,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所以在南北分宗时,人们对它的划分与解释,也是以技术的标准来树立南宗的美学规范。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南北分宗,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新的技术标准和美学规范来疏导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状况,回归历史的传统,实际上已经表现了山水画的衰落。董其昌对现世的感叹,说明了其中的许多道理。明清两代在山水的精神和意境方面已无能为力,在宋元的峰巅面前人们只有景仰和赞叹。为了挽回历史的颓势,董其昌打出了“复古”的旗帜。在一个过于强调笔墨和程式的时尚中,画家们只有穷毕生的精力“血战宋元”,人们只有通过“临”、“仿”、“抚”、“摹”来标识自己的传统渊源,确立自己的艺术价值。“四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为山水画创造的最后的辉煌,最终消失在晚清的暮色中。20世纪的黎明,以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山水画也进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在“反传统”的呼声中,阵营瓦解,代表新旧两种势力的各方人物纷纷登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论战。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用自己的实践去塑造山水画现代风格的时候,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使画家对文化的关注转为对民族和自身生存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面临新的时代,经受了生存的考验。“新山水画”在改革旧文化的现实要求中脱颖而出,承担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责任——表现新的生活,反映新的审美要求。“新山水画”为传统山水画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傅抱石继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之后,再次提出了笔墨与时代的关系。进入本世纪的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一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绘画的第四课。本课教材分为古代的西方绘画、近代的西方绘画、现代的西方绘画三部分。古代的西方绘画部分主要介绍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近代的西方绘画部分介绍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西方绘画的各种艺术特征。现代的西方绘画部分则介绍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各主要流派的绘画艺术概况。 学生分析:对于我校高中部二年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节课内容并不困难,一方面因为他们都是美术特长生,长时间学习绘画技巧,对于美术语言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于整个西方美术的脉络已经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的发展演变概况。了解西方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和常用艺术语言,能够欣赏和理解古代到现代的西方优秀绘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与交流,通过感受西方绘画的主要成就和优秀传统,欣赏和理解古代到现代的西方优秀绘画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东西方绘画的差异,懂得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及文化交流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的发展演变概况 难点:对于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与方法:探究式教学模式、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 导入:在学习绘画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反复追问着绘画的理想、绘画的观察方法、绘画创作方法、绘画的技巧及语言、绘画的个性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对于绘画该怎样认识它的源头在哪里它的方向又在何处今天我们就将通过对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的分析,进一步的理解绘画艺术。

学习西方美术史有感学习体会

前不久去看了中国百年油画展,对中国油画有了一个panorama式的了解,从世纪初留法画家的风景小品到《开国大典》再到《父亲》。油画在中国毕竟只有百年历史,佳作名画家都还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之中,不至于太埋没了某一颗“珍珠”。但是在西方世界,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名家便如南天群星,但是其中真正始终璀璨耀眼的,数来数去,竟然没有多少位,更多的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口味的变迁而明明暗暗。1841年,当时法国最走红的画家保罗·德拉罗什,受巴黎美术学校之请创作壁画《半圆室》,为13世纪到17世纪的名画家“树碑立传”。在这幅壁画中,他以安格尔的画风,既写实又寓意,描绘了胜利女神跪倒在三位在神话中分别象征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天神的脚旁,而40位历代艺术家则围绕在他们身边,其中有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提香,普桑,洛林,韦罗内塞,凡艾克,乔托,丢勒,霍尔拜因,鲁本斯,伦勃朗,穆里洛和委拉斯开兹。从上述列举中可以看出,在德拉罗什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人眼中,最优秀的作品和画家集中在文艺复兴时期。安杰里科的大名则似乎到了最后时刻才被添加到这个名单中。如果说今天我们已经几乎淡忘了埃德林克,波特和雷蒙迪这些昔日或许如雷贯耳的名字,那么我们在这40位艺术巨匠中却怎么也找不到波提切利,格雷科,博施,布吕格尔,格鲁内瓦尔德,皮耶罗·德拉弗朗塞丝卡或者弗美尔的面孔。假如让每个时代都做一个类似的实验,毫无疑问,我们将对所谓的“艺术巨匠”的名单产生极大的分歧。因为,除去屈指可数的几位在生前就已经享有巨大声名并且死后仍然“香火旺盛”的艺术家,比如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鲁本斯,伦勃朗,也许还可以算上毕加索,几乎所有我们今天认为是天才而不朽的画家,都是在死后若干年后才重新为人们所赏识的。譬如在19世纪以前,基多·雷尼的名头要比今天被认为是“现代绘画的奠基者”的乔托响亮。但是今天我们全面对比这两位画家的作品,可以比较公平地作出评价,虽然雷尼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相当活跃,但是乔托在绘画史上的重要程度却无疑要高过他。虽然就透视法则的应用来看,乔托的技法仍显粗糙。今天我们把他归入大师之列,不是因为他画的多好,而是因为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画法,为后世开启了另一扇看世界的“窗口”。类似的情况还有安杰里科修士,如今大家普遍认同,正是他们为16世纪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对于画家的评价从来都在变动,西方的美术欣赏口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比如经济,美学,道德甚至政治方面的因素都起着很大的影响。正如我们今天重新评定周作人一样,任何一本法国文化史,现在都少不了华托的篇幅。这位在其有生之年就已经被大众所喜爱的画家,一直到了19世纪才被认为是属于他那个时代的著名画家。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之后的100年中,他的画作同弗拉戈纳的一起,被当作旧政权的垃圾而打入冷宫。有意思的是,某一时代对于当时的画法画风的接受程度也重新改变了对前人的评价。比如在1950年间,凡高受到时人的重视,间接着也让格雷科这位西班牙画家焕发新生。同样,1960年超现实主义成为时尚,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博施和格鲁内瓦尔德。此外,占统计地位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流派也影响了时人的欣赏习惯。浪漫主义的兴起,使得意大利和弗莱芒的“原始画派”画家们在19世纪初期重新得到赏识。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者们推崇简洁的线条,认为技法优先于材料。1830年以后则相反:人们重新发现了色彩的重要性,喜欢模糊和神秘,正象拉斐尔以前的画家所初步尝试的那些方式。在重新解读甚至是重新“塑造”的过程中,美术评论家和作家起了相当的作用。18世纪末期,人们只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的作品。这个“们”,其实也就是“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而瓦萨利对于14到16世纪时期的意大利画坛的评价,则让人们不能忽视如奇马布埃,乔托和安杰里科等人。虽然人们仍然不能认同他们的风格,认为不自然。1820年左右,第一批发现“原始画派”的美术批评家欣赏他们“神秘”的风格。而到了19世纪末,则是他们的“简洁”和他们的“纯粹”,或者说是他们的“前现代性”,吸引了批评家鲁斯金,而他又通过这些前拉斐尔画派的人物以及他的法文翻译普鲁斯特而影响那个时代的美术和文学。西班牙绘画直到19世纪初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史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史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史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美术鉴赏课,学习了陶瓷绘画等方面的知识,我自小对绘画就小有兴趣,这门课满足了我对绘画艺术鉴赏方面的需求。下面就来谈谈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方面的一些知识,我国的绘画历史悠久,它的发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历史。在漫长的艰苦岁月中,我们古代的人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在发展生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才能,从而创造了绘画这一门艺术。 最初的中国绘画,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渐而发展到画在墙壁、绢和纸上。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毛笔和墨,以及天然矿物质颜料。在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画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有着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存世量之大,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是我们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商、周时期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帛画,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绘画的作者是百工。从风格上看,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早期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国势强盛,疆域广阔,这时期的绘画重视绘画的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具有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总的统一的时代风格,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汉代习俗事死如生,以厚葬为德,薄殓为鄙,这就是使得装饰坟墓,为死者表彰功德的绘画活动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除了绘画的技术技巧渐趋成熟外,著名的画家成批涌现,开始对绘画整体认识作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品评。随着佛教的传播,宗教绘画也乘势兴起,这些都是其发展的标志。这个时代在绘画的创作理论总结、作品的评论上,较之前代再不是只言片语了,而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了专门的著述。这是一种开创,石窟寺的开凿,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兴盛起来的。石窟中除了石雕或泥塑造像以外,还有大量的壁画。

绘画艺术的特点(整理完)

高中第一册第五课绘画艺术的特点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我的名字叫,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绘画艺术的特点》 首先我将对我说课的教材进行分析,本课是出自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艺术欣赏》第一册第十课。通过本节课我将完成以下的教学。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难点是使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特点和中西方绘画的区别,有切实的感受、体验。 3、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讲授法和演示法及讨论法,运用教学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本课内容安排为1课时来学习。 六、教学过程: (1)首先导入新课(5分钟)提问导入 我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绘画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美术形式,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绘画形式,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些形式。通过课前的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进行本节课的内容。 (1)下面我将讲授新课部分(30分钟) 1、我将直接讲解本课的主要内容什么是绘画? 通过PPT展示绘画的概念。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象,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提问:我将会根据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讨论绘画作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 学生回答:……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在平面上创造图象,作品形态是平面的,是绘画作品区别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如:工艺美术,虽然也有平面的作品,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用而不同于绘画的创作目的;摄影艺术作品虽然也是平面形态的,但它是运用机械的技术性和暗室加工完成的记实性图象,而与画家自主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

论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一 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

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