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真的这么厉害?》嘿!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吗?我猜你们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呢!那今天我就来跟你们好好说一说。
你们想啊,我们平时说话、写作文,是不是都希望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楚、有趣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爱听、爱看?这其实就和修辞学有关系啦!亚里士多德,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大人物!他研究的修辞学,就像是给我们的语言装上了翅膀,能让我们飞得更高更远。
比如说,他说修辞学能让我们更有说服力。
这就好比我们想要说服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一个心爱的玩具,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说:“我想要,给我买!”那估计没啥效果。
但要是我们用上一些好听的话,讲讲这个玩具多有趣,能让我们学到什么,是不是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了?亚里士多德还说修辞学能让我们的情感更好地传达出去。
这就像我们给好朋友分享一件开心的事,如果只是平淡地说出来,朋友可能感受不到我们有多快乐。
但要是我们说得眉飞色舞,又蹦又跳,那朋友肯定也能跟着我们一起乐!有一次,我们班举行演讲比赛。
小明上去就一通乱讲,也不管说得好不好听,有没有条理。
结果呢?大家都听得云里雾里,根本不感兴趣。
这时候我就想,要是小明懂点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知道怎么组织语言,怎么引起大家的注意,那效果肯定不一样!再想想,我们看的那些故事书、动画片,为什么有的能让我们着迷,有的就觉得没意思?这也是修辞学在起作用呀!那些精彩的故事,就像是用了亚里士多德的魔法,把我们一下子就拉进去了。
我就好奇啦,亚里士多德到底是怎么发现这些神奇的东西的?他难道有个超级大脑?还是他天天跟别人说话聊天,慢慢总结出来的?其实啊,我觉得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语言的宝藏。
只要我们学会了,就能把话说得漂亮,把文章写得精彩!那我们还等什么呢?赶紧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修辞学世界吧!我的观点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真的太有用啦,我们都应该好好学一学!。
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贡献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对综合思维最为擅长的人,他的思想涉及到伦理、政治、物理、形而上学等领域,其中他对修辞学的贡献尤为突出。
1.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基础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修辞学本质上是一种说服力的艺术。
他认为,通过语言的运用,说话者可以有效地影响听众,让听众产生一定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变化。
因此,修辞学的核心就在于如何运用语言来达到说服的目的。
2.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三种言论类型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中,言论类型被划分为三种:论证、中庸态度和感性语言。
其中论证就是说服听众通过逻辑推理来接受某个观点,中庸态度则是通过表达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来说服听众,而感性语言则是通过感情、情绪的表达来说服听众。
这种分类方法为修辞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
3.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分析法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类比分析法,即通过将所要分析的事物与其它类似事物进行比较来表达。
这种方法在修辞学的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被称为隐喻方法。
隐喻方法通过将所要表达的事物与读者已有的认识进行类比,从而增加表达的效果。
4. 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论述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不仅影响了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的语言和文学发展,同时也对后世的修辞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修辞学理论为日后以伦理为中心的方法论和文化禀赋方面之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成为了下一阶段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总之,通过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贡献,我们看到了一种精深的思想理论。
他的修辞学理论不仅是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语言和文学发展的里程碑,同时也对后世的修辞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关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三段论理论

关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三段论理论李娟 1002班 2010103010224首先,在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三段论时,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修辞学。
在黎千驹的《模糊修辞学导论》中他指出:修辞学是研究在语言交流活动中如何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来表达意旨,交流思想,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原则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简言之,修辞学应该是研究有效的交流,写作和一门关于说服的学科。
我们或许可以说修辞就是一门使你在交流过程中语言更具说服力与美感的工具,它主要有修饰,润色的作用。
在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研究中,他认为一篇好的具有说服性的文章应该需要logos(逻辑), pathos(情感), ethos(人格)。
由此可见他强调的是对说服方式的探讨和对修辞能力的培养。
那么这三段论包含哪些呢?Logos—逻辑。
“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英语 logic逻辑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logos 。
Logos本身应含有比逻辑更广泛的含义。
区别于pathos, ethos, logos是用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事实逻辑、因果关系完成对读者的劝说。
它可以通过理论、概念、引用、事实数据、文字或历史演绎、权威专家的引语、公正的看法等达到其说服的目的。
Pathos—情感。
“欣驩芬芗以迎之,贵之,神之”,它与感情,同情,悲悯等词相关。
它通过打动听众的情感世界,使其非理性地接受说话者的说服。
它可能涉及任何一种情感:爱、恨、恐惧、怜悯、愧疚、欢乐、痛苦,抑或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
Pathos主要表现在语言内容上的打动,语言形式上的打动。
它需要获得“听众的自我认同,自我意识,情感震撼。
”Ethos—人格。
“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
基于说话人的信誉性,可信性。
它通过说话人的态度和人品特征使听众相信其语言的真实性。
将论辩的语言魅力上升到极致的内在原因。
归纳来说,理性(logos)则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关注文本的构成。
情感(pathos)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关注读者的情感特点。
亚里士多德 修辞

亚里士多德修辞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也是修辞学的重要代表。
他认为修辞学是一种艺术,它需要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来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修辞学由三个重要因素组成:演说者、听众和演讲。
演说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听众需要能够理解和欣赏所要传达的信息,并对其做出合理的反应;演讲则需要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和共鸣。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演讲者的话语更具有说服力,并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兴趣。
为此,在演说过程中,演讲者应该使用一系列修辞技巧,包括比喻、类比、对比、句式重复等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更有效的方式与听众进行沟通。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三个德行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掌握修辞技巧和艺术。
第一个原则是清晰度,演讲者需要使用简明、明晰的语言来表达观点,避免过度复杂和难懂的表述。
第二个原则是美感,演讲者需要在表达中追求美感和文学价值,让听众能够感受到
语言之美。
第三个原则是说服力,演讲者需要在表达中充分利用修辞技巧,通过逻辑和情感的共同作用,使听众对自己的观点产生认同和共鸣。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提出了修辞学的重要因素和德行原则,并在实践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技巧和艺术手法。
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今天的演讲技巧和文学创作仍有重要启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多元艺术的精髓与沟通力的升华1. 引言修辞学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学科,旨在研究如何通过控制语言的运用来影响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贡献下,修辞学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从此揭示了语言和沟通背后的力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包括其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对于现代沟通的启示。
2. 分类与原则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学划分为三个要素:言精(logos)、情感(pathos)和品德(ethos)。
言精指的是逻辑和理性的说服力,在修辞中通过引用事实、统计数据和逻辑推理等方式来说服听众;情感则是通过激发听众的情感和共鸣,从而更好地传达信息;品德则是说服力的道德基础,让听众相信演讲者的信誉和诚信。
基于这三个要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修辞学的三个基本原则:清晰(clarity)、合理(conciseness)和庄重(dignity)。
清晰意味着要用简单、明确的语言来表达,避免模糊和混淆;合理则要求讲话要点明确,结构紧密,不冗长不啰嗦;庄重则要求演讲者要有威严和权威,以增强演讲的力量。
3. 修辞方法与实践亚里士多德将修辞方法分为三类:伦理修辞、逻辑修辞和感性修辞。
伦理修辞注重演讲者的品德和形象,通过树立演讲者的威望和信誉来增加说服力;逻辑修辞则关注演讲的逻辑结构和思路,通过有效的论证和推理来增加说服力;感性修辞则强调情感和共鸣的激发,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修辞问答等手段来感染听众。
在实践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系列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排比、反问等。
这些技巧都是根据语言的特点和人类思维的规律而来,通过巧妙地运用可以增加演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4. 对现代沟通的启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对现代沟通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信息过剩的问题,能够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变得尤为重要。
亚里士多德提倡的清晰和合理的原则帮助我们摆脱信息混乱,并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递重要信息。
亚里士多德与古典修辞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亚里士多德与古典修辞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修辞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BC-322BC)出生于马其顿(Macedonia)邻近的希腊移民区斯塔吉拉(Stagira),其父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Philip Ⅱ)的宫廷御医,母亲也出生于医学世家,他曾经跟随父亲学习医学。
父亲去世后,17岁的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67年迁居到雅典并就读于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在那里学习生活长达20年,这段时期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刚进学园的前3年,柏拉图正游学于西西里,因而亚里士多德有较大的空间开拓自己对哲学的研究,并对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后,他的侄子斯珀西波斯(Speusippus)成为学园的继承人并极力推崇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这令本来在思想上就与柏拉图有较大分歧的亚里士多德更加无法忍受,于是他便离开了雅典移居到先前的学友赫米亚斯(Hermias)的管辖地——小亚细亚(Asia Minor)的阿索斯(Assos),充当赫米亚斯的顾问,之后他又移居到列士波斯岛(Lesbos)上的米提勒涅城(Mytilene)。
在这个岛城上,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生狄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us)一起搜集了许多生物学上的数据,并对许多动植物做出了令人惊叹的观察记录。
现在有些动物以亚里士多德为种名,就是因为他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对他们做了深入的观察和纪录。
公元前343年左右,在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劝说下,亚里士多德开始担任13岁的亚历山大(也就是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老师,在道德、政治、文学、修辞学以及哲学等诸多领域对他进行教育,直至公元前340年。
之后他便一直居住在马其顿与为数不多的几位学生一起研究哲学。
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在克罗尼亚(Chaeronea)的战役中大败以雅典为首的反马其顿盟军,希腊不得不臣服于马其顿,实现了希腊许多哲学家们统一希腊的梦想。
亚里士多德修辞三诉诸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修辞三诉诸的定义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三要素包括逻辑诉诸、情感诉诸与人格诉诸。
人类在不同情感状态下对同一事物的判断不同,这构成了情感诉诸的基础。
因此,情感诉诸致力于调节受众情感,使其易于接受修辞者观点并产生行动。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情感诉诸理念带有一定程度的工具主义成分,但是这初步表明情感或者心理是影响修辞实践的因素,为后来修辞学与心理学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修辞学家拉米对修辞过程中的情感地位同样给予高度重视,认为人际关系和情感状态不可忽视,这是影响修辞效果的关键环节。
如果能够把握受众的情感状态,将有利于修辞者作出合适的修辞选择,使受众对其产生友好感情,推动修辞活动朝积极方向发展。
在采取理性诉诸时,演讲者通过对原有事实的陈述和推理分析,建立起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联系,同时演讲者力图通过陈述及推理分析将观点潜移默化地诉诸听众。
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可以选择实例论证、列举数据、逻辑推理等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受众者则利用自身的思维逻辑、自身认知、知识理论体系对演讲内容加以判断理解,两方联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演说效果。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三要素包括逻辑诉诸、情感诉诸与人格诉诸。
人类在不同情感状态下对同一事物的判断不同,这构成了情感诉诸的基础。
因此,情感诉诸致力于调节受众情感,使其易于接受修辞者观点并产生行动。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情感诉诸理念带有一定程度的工具主义成分,但是这初步表明情感或者心理是影响修辞实践的因素,为后来修辞学与心理学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修辞学家拉米对修辞过程中的情感地位同样给予高度重视,认为人际关系和情感状态不可忽视,这是影响修辞效果的关键环节。
如果能够把握受众的情感状态,将有利于修辞者作出合适的修辞选择,使受众对其产生友好感情,推动修辞活动朝积极方向发展。
在采取理性诉诸时,演讲者通过对原有事实的陈述和推理分析,建立起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联系,同时演讲者力图通过陈述及推理分析将观点潜移默化地诉诸听众。
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可以选择实例论证、列举数据、逻辑推理等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受众者则利用自身的思维逻辑、自身认知、知识理论体系对演讲内容加以判断理解,两方联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演说效果。
古典修辞学-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说服手段 非人工 指那些先已存在, 修辞者无从用其心计的证据, 如法定 证人、合法的证言以及合同等。 人工 并非事先存在, 而是通过一定方法的应用由修辞者产生 (“发明”) 的。可细分为三类: 诉诸修辞者人格, 诉诸受众情感, 诉诸言说中蕴含的 “说服性” 即道理 (logos)。 修辞证明 “论证” (sullogismos) 和 “例证” (epagōgē) 话题与修辞发明 话题 一般话题 (koinoi topoi) 和 具体话题 (idioi topoi) (最主要的四个)一般话题 “什么是有可能或不可能发生的”, “过去是否曾发生过这种事”, “将来是否可能发生”, “多大程 度上如此”。
修辞的分类 审议性言说 (deliberative speech), 庭辩性言说 (forensic speech), 表现性言说 (epideictic speech)。 审议修辞诉诸负责裁决未来事态发展的裁判, 旨在规劝或劝止 (dissuasion), 它面向未来, 以趋利避害为目的。 庭辩修辞诉诸负责裁决过往事件的裁判, 或指控或辩护, 它面向 过去, 以弘扬正义、惩处不义为目的。 表现修辞诉诸负责评判言说者能力的观众, 或褒扬或谴责, 它面 向现在, 以区分荣辱为目的。
以 “可能与不可能” 为例, 包括以下话点:
* 如果某事物的反面存在着或曾经出现过, 这一事物也可能存在着或曾经出 现过; * 如果两件相似事物中的一件有可能发生, 另外一件也一样; * 如果更难以发生的事有可能发生, 更容易的必然也是如此; * 如果某事物可能达到美好的境界, 这一事物完全可能达到一般境界; * 如果开头是可能的, 就可能有结尾; 如果有结尾, 当然有开头; * 如果某事物的后续发展状态有可能存在, 其前期发展状态也一样 …… (1392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总结: 亚里士多德修辞说服逻辑论证技术辩证法摘要亚里士多德面对现实的修辞实践,对修辞术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与分析,标志着古典修辞术的成熟。
他将修辞术与逻辑联系起来,试图确立修辞术的技术性地位,但这事实上局限了修辞术的运用。
键词修辞术辩证法技术逻辑修辞术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世界,并在古典时代达到繁荣的雅典民主制下盛极一时。
无论是在集会、诉讼等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的日常交往,修辞技艺都获得了普遍的应用。
特别是在权利的获得与城邦的治理中,成功的修辞运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决策与前途。
修辞术之普遍受到重视,与长期修辞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都为修辞学的确立与研究奠定了基础,而这个任务就由亚里士多德历史的完成了。
他写了大量的修辞学论著,特别是在《修辞术》中,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阐述了较完整的修辞理论思想。
本文即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评价。
一对修辞术的研究早已开始。
智者是早期的修辞学家。
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而放弃了追求真理的自然派哲学传统,将通过说服而能影响和控制人的修辞术奉为最高智慧。
智者们以传授修辞学为业,并为此编了很多实用性的修辞手册。
这类作品都是从各自的修辞经验出发,虽然总结了一些说服技巧,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柏拉图批判说,它们都没有解决"怎样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怎样才能使一篇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等问题。
在柏拉图看来,这类作品所讲的技巧缺乏技术的必然性,很难被初学者掌握,不过是一些"修辞学垃圾"。
其实,智者的技艺真正遭到柏拉图反对之处,还是在于它不管什么真理,而一味追随大众信念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将其贬为"奉承"的程序而予以摒弃。
不过,简单的予以否定似乎没有意义,修辞术仍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
相比之下,以追求真理自命的哲学的现实作用却总显得微乎其微。
诉诸来世的说教太苍白无力,柏拉图不得不正视修辞的价值所在,承认"修辞学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没有其帮助,"即使知道什么是真理也不能使人掌握说服的技艺"。
一方面,他坚持对"虚假修辞学"的拒斥,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资料库335(1;:+.33-**1则试图构造一种"真正的修辞学"。
这种修辞学首先要知道事实的真相,还要能根据不同的灵魂本性找到适合的说服方式。
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修辞术才能"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取得成功",即可以被人必然的掌握。
其实,柏拉图的改造不过是利用修辞术为哲学服务而已,这种理想的修辞术充其量不过是哲学的修辞学,现实意义并不大。
但这至少表明,修辞术已经受到了柏拉图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正是在柏拉图的学院中主要从事修辞学的研究和教授的。
在这里,他写成了他的最早著作,论修辞术的《波卢斯》。
后来又写了大量修辞学论著,不过现在可见的主要是《修辞术》这部著作。
亚里士多德极为广博的学术研究就是从修辞学开始的。
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研究态度可以说与柏拉图有着根本的不同。
他面对智者及演说家们所运用的现实的修辞技艺,充分吸收和总结其实践经验,并试图对这种现实的修辞术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说明。
因而,严格说来,真正的修辞学研究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
亚里士多德同样批判了智者们的修辞术著作。
在他看来,修辞术之所以能被研究和传授,在于它是一门技术。
这种技术性特征体现在修辞术运用的说服论证上,至于其它则是附属性的非技术因素。
但当时编纂修辞术的人,"关于作为说服论证之躯干的推理论证只字未提,却大谈种种题外话"。
他们只关注于敌意、怜悯、愤怒以及灵魂等情绪性因素,试图通过影响法庭上的陪审员而干扰审判而已,"他们心中除了造成某种性质的判决外不考虑别的事情"。
这种修辞术完全没有把握和体现出修辞术的技术性特征,只不过是在钻制度不健全的空子而已。
这也决定了他们只能"无一例外的追求法庭上的辩论技巧",因为像涉及听众切身事务的公众演说,如果也这样玩弄离题伎俩,效果只会更差。
总之,这类修辞术著作都没能揭示修辞技艺说服力的根源,无法使之获得广泛和可靠的应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修辞术的价值不在于完成某个偶然性的说服过程,而要对普遍性的说服原理进行阐明。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研究的根本思路,从而也就使他与智者乃至柏拉图区别开来。
二亚里士多德对修辞术的价值予以充分的肯定。
虽然以前的修辞术编纂者更偏重诉讼演讲,但修辞术的应用范围其实是非常广泛的。
除了法庭演说的修辞形式之外,还有议事演说与展示性演说两种不同形式。
他充分意识到了知识与说服之间的差异。
"面对有些听众,即使我们拥有最精确的知识也难以将其说服。
"在谈话中,"一旦涉及多数人的意见时,我们不是以其他人,而是以他们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做出适当反应的。
"真理并不必然更能说服别人,追求知识的科学并不能取代修辞学的作用。
显然,在这一点上他比柏拉图清醒的多。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用言辞来帮助自己,就如同不能用身体来帮助自己一样是不光彩的。
因而修辞术的运用,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修辞术的不正当运用带来的害处,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不能归罪于修辞术本身,而成为否定修辞术的理由。
因为所有外在诸善,例如健康、财富都存在这个问题。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修辞术的功用不在于说服。
像智者们传授的那样只注重说服的效果,只能使修辞术堕落于随意与偶然性之中,无法揭示说服的内在原理。
因而,作为技术的修辞术像医术等其他技术一样,决不应关注个别情况,而是要面向一般性对象,"发现存在于每一事例中的说服方式"。
于是亚里士多德便给修辞术作出了明确的定义:修辞术是"在每一事例中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
其他技术在其自身对象范围之中也都有一定说服功能,修辞术与他们的区别在于它不局限于与任何特定范围,而是普遍适用的。
同时,修辞术也不是科学。
因为科学都有特定的对象,但修辞术并不研究特定事物的本性,而仅仅研究言辞的说服力。
所以,虽然修辞术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但作为修辞内容而言,只要知道人们对它的通常看法就足够了。
至于精确的研究和认识,则属于"更为明智和更为准确的科学"。
正是从这种观点出发,他分别描述了与各类演说相关的幸福、德性、善、可能性等方面通行的社会信念。
这显然与其在《伦理学》、《政治学》等科学著作中的论述有着根本的不同。
在没有特定对象和普遍适用这一点上,修辞术与辩证法具有相似性。
亚里士多德指出,"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部分。
"辩证法是对话中辩驳的技术,而修辞术则是演讲中说服的技术。
两者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这就是都是对逻辑的运用。
逻辑具有两种目的,即可能性与真理。
修辞术与辩证法都是在逻辑可能性目的上的应用。
在《前分析篇》中,他说:"不仅辩证的证明三段论是通过已经描述过电子商资料库80#!,&-0/21/!9$的格产生,而并且修辞三段论以一般而言的每种理智信念都是,不管他们采用什么形式。
"辩证法与修辞术都是"提出论证的某种能力",因而修辞术其实是"辩证法的一部分或者同类技术"。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说服其实也就是一种证明,"因为我们认定事物得到证明之时就是我们达到最大限度的信服之时。
"这通过亚里士多德对说服论证的分析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在说服论证中,证据性的事物是不属于技术范围的。
属于技术范围的,也就是与修辞方法相关的。
由言辞而来的说服论证有三种形式,即演说者的品格、听众的心情及论证本身。
因为"说服力或者是直接凭借自身,或者是由于显得诸如此类的事实所证明",所以正像在辩证法中既运用归纳法又运用演绎法一样,在修辞术中也有两种形式,即推理论证与例证法。
亚里士多德将推理论证称为修辞演绎,将例证法称为修辞归纳。
推理论证就是一种三段论,只是因为对于众所周知的道理无需提及,所以在表现形式上前提总少于严格的三段论,是一种"省略的三段论"。
例证是一种归纳,这种归纳是部分对于部分、同类对于同类之间的推理。
通过例证,启发听众自己获得一个普遍性根据,以影响当前的判断。
亚里士多德指出,"推理论证和例证所涉及的事物在多数情况下可以有另一种状态","我们有意讨论的是显出两种可能的事物,至于那些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有另一种可能的事物,没有任何明知如此的人愿意拿来讨论"。
正是由于人们行为、意愿和筹划的对象都可以有另一种状态,这就使得说服论证有了或然性的特点。
对于修辞三段论而言,由于其前提很少是必然的,大多数只是经常发生的,所以结论也都是或然性的。
不过,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结论之或然性并不表明推力之缺乏逻辑性。
作为真实的推理论证来说,它是符合三段论规则的,否则只是虚假的推理论证,不能构成三段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的区分了真正的说服与表面的说服。
他分别列举了真实的推理论证与虚假的推理论证的种种情况,从而将修辞术与诡辩区别开来。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说服论证的合逻辑性,试图使修辞术运用具有一种清晰的逻辑性,以之作为说服力的确定基础。
他虽然批判了以前的修辞术编纂者对情感性因素的偏重,但修辞术现实运用的情况使他不能不重视这类非理性因素的重要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想的修辞状态应该完全避免情感因素的干扰,公正的依据事实自身进行争辩,"在证明之外一切活动都属多余"。
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听众的庸俗卑劣,其他的活动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亚里士多德不情愿的承认,"既然整个修辞艺术都意在影响听众的意见,我们就不得不对此予以注意,尽管这并不正确,但实为必须。
"这类因素一方面与演讲者的品格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听众的心情有关。
因而,亚里士多德主张,"一位演说者不仅必须考虑如何才能使其演说具有证明和说服力量,而且还必须表现自身的某种特性,并使判断者处于某种心情之中"。
三亚里士多德对修辞术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总结,试图确立修辞术的技术性地位。
尽管他与柏拉图的修辞术改造不同,但同样表现出一种对现实修辞术进行规范的倾向。
这从他对真正的说服与表面的说服的区分中可以看出来。
在他看来,只有符合逻辑性的说服论证才能正确地揭示可能性,也才具用说服力。
显然,它是试图将合逻辑性与说服效果之间统一起来。
虽然亚士多德通过划分主体与附属,还是承认了非理性因素的重大影响,但这种承认是非常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