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空间」经验的现象学研究

合集下载

深度空间与纯粹的身体_梅洛_庞蒂现象学美学的起点

深度空间与纯粹的身体_梅洛_庞蒂现象学美学的起点

深度空间与纯粹的身体———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的起点张中(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摘要:梅洛-庞蒂基于知觉,发现了身体和空间的意义。

对于意识哲学来说,身体永远都是次要的和卑贱的,但梅洛-庞蒂不仅解放了“身体”,而且还将它置放在更为显著的位置上。

传统空间也在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窠臼下,难有新的作为和新的理解、体验。

借助于身体,梅洛-庞蒂进一步发现和证明了深度空间的价值和意义。

借助于这样两个中介和迂回策略,梅洛-庞蒂将他的美学还原到一个与自我、世界、他人相互交织而广阔的境域之中。

可以说,梅洛-庞蒂的美学是以空间和身体作为起点的。

关键词:梅洛-庞蒂;空间;身体;交织;镜像;互逆性中图分类号:1383-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0)03-0084-07严格地说,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学论著,然而,从根本上看,梅洛-庞蒂在哲学上所做的努力,很多却是极具美学意义的。

他的许多论证和解说大量征引了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的知识和素材。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梅洛-庞蒂的哲学实际上就是他的美学表现,或者相反。

事实上,梅洛-庞蒂从萨特、普鲁斯特、瓦雷里、塞尚、罗丹等人那里所获得的艺术思维和文艺思想的支持并不比他从胡塞尔、海德格尔那里所获取的哲学支持要少,甚至可以说,前者要远远多于后者。

虽然梅洛-庞蒂并无意做一个美学家,但这并没有让他的哲学真正走出美学的意味。

有论者认为梅洛-庞蒂的哲学实际可以叫做“感性的诗学”———我以为这倒是十分精当的概括。

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出,梅洛-庞蒂的美学和哲学实际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互相“交织”的。

梅洛-庞蒂的美学实际上就是潜藏在他的哲学里的一个梦,也是一种含混却又逼真的想象。

梅洛-庞蒂从“知觉”出发,廓清了长久以来人们对“知觉”的误解,也重新解放了“身体”。

梅洛·庞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

研究综述:身体·性

研究综述:身体·性

研究综述:身体·性黄盈盈本文将从身体、性、身体与性的关系这三大领域着手对已有的研究文献、理论探讨进行回顾。

但考虑到这些文献基本上都来自欧美的相关研究,针对中国女性的相关研究非常之少,我把中外学者对于中国人的身体观,中国女性的身体、性、身体与性关系的研究文献归为一节单独介绍。

本文的文献回顾侧重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相关研究,重在梳理这些研究所体现的方法论与理论流派,以及这些研究对于我的启发意义(或赞同、或质疑);而不侧重具体细节的详细评述。

第一节“身体”研究[2]在2004年1月的《社会学研究》上有一篇关于“身体”的对话录。

冯珠娣(Judith Farquhar)在里面提到:中国是没有“身体”的。

“在中国不可以像笛卡尔那样把身体看作与精神完全分开的那种纯粹的身体。

这样的思想来源于对中医的研究与理解,身体是动态的结果,是气化的结果”,“在中国是缺少‘柏拉图’式的哲学传统背景的。

中国面临的问题是,西方哲学背景下的问题放到中国环境下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冯珠娣,2004:108-109)但比较遗憾的是,这些话并没有引起更多的讨论。

而本文在很大程度上想对这种说法进行回应与探讨。

其实,中国不是没有身体,中国也不是没有与身体有关的哲学思想。

但是正如冯所说,中国语境与西方语境是不一样的,中国语境中的身体与西方语境中的身体概念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不但存在有关身体的哲学传统背景,也存在对于这些哲学思想中蕴含的身体观的人文研究(周与沉,2005;黄俊杰,2002),但没有像西方哲学界与社科界分析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那样,把“身体”作为一个问题摆出来,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框架与文本供我们去探讨与批判。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身体观的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探讨则更是少见。

可以说,在中国的社科界,还没有形成身体研究的学术语境。

因此,问题实际上是:散见于中国哲学史中的身体思想构成了怎样的一个理论语境?在现时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理解的身体是个什么概念?中国传统语境中的身体观以及西方语境中的身体观有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有差异?这两者又是如何介入了中国现时情境中的民间身体观的构建?本文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身体史,也不打算在西方的学术框架中讨论中国哲学中的身体观。

身体部署(简体)2003

身体部署(简体)2003

身体现象学及其阴影哲学如何谈论身体?就身体经验所引生的种种惑觉(sensation)和感受(affection)而言,如果不限制一般心理学的理论思维中,而强调感觉本身做为事件与不透明状态来看,身体经验经常具有不受拘束、无法综合、流动不居的特质。

诚如李欧塔(J-F. Lyotard)借用康德(I. Kant)第三批判谈论「祟高」(sublime)的问题时指出:崇高经验的特殊性之一,来自于它无法在感觉与感受上定位,它是一种感觉经验,相对于可说、可论述的日常经验来说,崇高是一种不可说、无可名状的经验状态。

李欧塔特别强调,康德在讨论崇高感受时,给予这种特殊感受状态以先天(a priori)地位,或者,我们可以称之某种域外经验。

其实,我们不难在这方面找到发人深省的阐释。

我们注意到的是布朗修(M. Blanchot)《黑暗托马》(Thomasl Obscur)的第一章。

游着泳的主角不知不觉游出了习惯的海城,游到了陌生、无规则、视线不明与巨浪升涌的海域,使得他连游泳的习惯都无法运作,接近死亡,主体隐遁,意识蒙昧,几乎完全与激烈涌动、冲击着身体的海水消泯了界限。

主角无法说明这种感觉状态,因为,所有的感觉在此时都处于不受拘东、无法综合、流变不居的碎片中。

李欧塔阅读下的康德,让这种无可名状的经验成为崇高审美判断得以发生的条件,并被主张在此无法想象、无法透过知性理解的破碎身体经验中,却仍具有一种力量、一种强度,让主体停留在一个无法形成「自我」(Soi)的判断机能里面,在这个机能的条件底部,说明康德的主体性哲学里面,仍有一个阴影式的主题状态,也可以说是感觉流变的结点。

由于这个模糊结点是崇高审美判断的核心经验,如果我们强调崇高审美判断的确存在,这种判断无法以目的性来说明,其判断对像又超越了主体的想象与知性范围,无法藉由理性来限定,那么,这种特异的流变体验便成为主体性哲学、意识哲学范围之外的一个存有状态,换句话说,这种体验连「我思考」(Ich denke)这个主体性哲学最初步的门坎都跨越不了,而处于单纯的摄受(apprehension)状态中,此摄受之中虽蕴藏有诸多经验杂多,但这些杂多却处于彼此卫突不合的非思状态,所以,它谈不上能在想象中进行任何在生、复制(reproduction),当然也就谈不上跨入一般判断力的认取、确认(recognition)阶股,也就是说,这类特异地生体经验在根本上即与知性、知识状态遥遥相对,成为无法化为知识生产对象的异样他者。

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

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

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引言艺术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一种方式,但其背后也有着深刻的理论支撑。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是20世纪后期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艺术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以身体、空间和时间为标志,探讨德勒兹的艺术理论。

一、身体:艺术作品的感官体验德勒兹的艺术理论中,身体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身体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感觉和感知的基础。

在艺术创作中,德勒兹认为艺术家和观众的身体都参与其中,共同构建了作品的感官体验。

德勒兹引入了"感觉-运动"概念,认为身体通过感觉来与外界接触,并通过运动来回应和反应。

艺术作品通过感官的刺激,激发观众的感觉机制,唤起他们身体的共鸣。

艺术家通过色彩、形状、声音等元素,塑造作品的感官形象,让观众能够通过身体体验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二、空间:艺术作品的创造与演绎空间在艺术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德勒兹将其视为一个具有多重维度的自由场域。

他认为,艺术家通过创造和演绎空间,可以超越现实,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德勒兹提出的"离心与剧心"理论,旨在解构传统的中心与周边的空间关系,鼓励创造一种多中心的空间形态。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可以通过组合、拼贴和重组等方式,创造出扭曲、错位的空间形态,使观众感受到时空的错乱和多层次的存在。

此外,德勒兹还提出了"机与动"的空间观念,认为空间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流动状态。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线条、纹理、构图等手法,表达出空间的流动感,使观众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一种多元的空间体验。

三、时间:艺术作品的流转与感知时间是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德勒兹将其视为一种无始无终的过程。

他认为,艺术作品既存在于创作的瞬间,又延续于观众的感知之中,通过时间的流转,展现出作品的持续性和变化性。

梅洛_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

梅洛_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

梅洛-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关群德摘要:空间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哲学家们对于空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梅洛-庞蒂则指出,应当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考察空间的存在。

关键词:身体空间现象学Résumé: L’Espace est un problème importent dans l’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Les philosophes avancent quelques conceptions sur l’espace, mais d’après Merleau-Ponty, le problème de l’espace ne peut s’expliquer que dans le point de vue de phénoménologie.空间是哲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哲学家们对于空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但在梅洛-庞蒂看来,它们都没有能充分地解释空间现象。

梅洛-庞蒂指出,总的来看,传统上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是把空间看作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比如容器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另一种看法是把空间设想为由构成能力的人使事物的位置得以成为可能的方式。

后一种看法是康德的看法,前一种是经验主义的看法。

在梅洛-庞蒂看来,这两种看法都是把空间看成是客观的存在,把空间看成是同质的连续,其结构不依赖于人的身体,和人的身体无关。

但是,梅洛-庞蒂认为这种空间不能真正地解释我们的实际空间经验。

正是基于此,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说道:“我的身体在我看来不但不是空间的一部分,而且,如果我没有身体的话,在我看来也就没有空间。

”[1]这种说法听起来当然有些费解,为什么如果我们没有身体,空间也就不存在了呢?梅洛-庞蒂通过对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空间观念的批评,表明空间既不是经验主义所认为的是属于事物的自在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仅仅是属于人的主观的直观能力,而是人的身体和世界的一种辩证的关联,也就是说,空间的存在不能脱离身体的存在,所谓的客观空间建立在身体的空间之上,因此,可以说没有我们的身体,也就没有空间的存在。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范文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范文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旨在探讨身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

本文旨在探讨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思想、研究方法及其在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性。

二、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认为,身体与主体是密不可分的,身体是主体存在的基石。

身体不仅是一个物理实体,还具有感知、认知和情感等多重属性。

同时,主体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的主体间性。

在主体间的互动中,身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身体与认知的关系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认知的源泉。

我们的认知活动离不开身体的感知和运动。

身体与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知的基础。

此外,身体还具有情感属性,我们的情感体验也是认知的一部分。

因此,在研究认知时,必须考虑身体的作用。

四、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梅洛·庞蒂强调了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的重要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的身体不仅是一个感知和运动的工具,还是一种交流的媒介。

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姿势等非语言方式,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互动和交流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认知,还塑造了我们的身份和价值观。

五、研究方法梅洛·庞蒂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他通过观察和描述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揭示了身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

他的研究方法强调了从经验出发,关注人们的实际生活体验,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推理。

六、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性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它挑战了传统的二元论思想(即身心分离),提出了身心一体的观点。

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人类的存在和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

空间与身体的哲学思考

空间与身体的哲学思考

空间与身体的哲学思考一、引言空间与身体是人类世界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空间与身体的关系及其哲学意义,从物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身体感知与空间人类是通过身体感知来认知世界的,身体的感官系统与空间的概念密切相关。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空间是一种无限延伸的量,可以通过地理位置、方位、距离等来描述。

而身体感知通过五官感知器官与外界进行直接接触,人们通过触摸、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来获取有关空间的信息。

三、空间感知与身体位置感人们的空间感知与身体的位置感息息相关。

身体的位置感是指人们对自身在空间中位置的感知和认知。

通过视觉上感知周围的环境、通过运动感知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通过听觉感知声音的来源等,人们可以对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进行感知。

身体的位置感的形成与身体感知和大脑的信息处理密切相关。

四、身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身体与空间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身体的大小、形状和能力限制了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利用。

例如,身体的高度决定了能够到达的范围,身体的灵活性决定了能否通过狭窄的空间。

另一方面,个体的感知和运动与空间的结构和功能相互作用。

除了感知和运动之外,人们通过言语、手势和其他行为来表达自己与空间的关系。

在社会交互中,人们通过身体语言来反映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情感状态。

五、身体与空间的文化意义不同文化对身体和空间的理解和塑造也不同。

不同的文化对身体的形象、位置和运动有不同的标准和意义,这影响了人们对自身和空间的感知和表达。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身体的谦虚和尊重,强调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和谐关系。

而西方文化中,对个体自由、个人空间和自我表达的重视较多。

六、身体与空间的哲学思考对于身体和空间的哲学思考,可以涉及到存在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等领域。

空间的存在引发了对无限与有限、绝对与相对、虚无与实在等哲学话题的思考。

身体的存在引发了人类自我意识、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等问题的思考。

论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

论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

论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一、概述身体现象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研究路径,致力于揭示身体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它对于身心二元论的突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更深化了我们对身体和心灵的认知。

在身心二元论的传统观念中,身体被视为物质的、被动的存在,而心灵则被看作是精神的、主动的主体。

这种对立和分离导致了我们对身体经验和身体感受的忽视,使得身体在哲学思考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身体现象学的出现,为我们打破这种二元对立提供了新的可能。

它强调身体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意义和经验的载体。

身体现象学认为,身体经验是我们与世界最直接、最原初的联系方式,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通过对身体经验的深入研究,身体现象学揭示了身体与心灵的紧密联系,以及身体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身体现象学的视角下,身体不再是被动的物质存在,而是主动的、有意识的、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主体。

这种转变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身体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我们理解身心关系、探索人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身体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其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及其重要意义。

1. 介绍身心二元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观点身心二元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它主张人的身体和心灵是两个本质不同、相互独立的实体。

这一理论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时代。

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心灵)是理性和不朽的,而身体则是物质的和可朽的。

他们强调灵魂对身体的支配和超越,认为身体是灵魂的囚笼,只有灵魂才能追求真理和智慧。

随着哲学的发展,身心二元论逐渐成为了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身心二元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

笛卡尔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限的物质实体,而心灵则是一个无限的非物质实体。

他通过“方法论怀疑”的方法,推导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强调了心灵的独立性和优先性。

在笛卡尔看来,心灵是第一性的,身体是第二性的,心灵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而身体则不能脱离心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它: 1.未著名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二輯現象學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2.德希達 《立場》,楊恒達、劉北成/譯,桂冠圖書公司,1998。 《文學行動》,趙興國/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論文字學》,汪堂家/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言語與現象》,劉北成、陳銀科、方海波/譯,桂冠,台北,1998。 《他者的單語主義-起源的異肢》,張正平/譯,桂冠,台北,2000。 3.包亞明/主編 《一種瘋狂守護著思想-德希達訪談錄》,何佩群/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味著一個“缺場”的早先“在場”的狀態;“缺場”也就是「存在」的蹤跡的“在場”狀態;顯現出的是一種 差異運動中的“現象”,而非“永恆”的「存在」;體現「現象學」新開創的時代精神,作為認識世界的 “新視域”,區分傳統「形上哲學」建構在抽象永恆的真理世界觀。同時,我們也從本論文的現象學 研究,對「延異」的蹤跡理論得到另一層次的深入探究,使兩方面的考察能獲致相互詮解的效應。 關鍵字:身體(Body)、空間(Space)、知覺(Perception)、現象學(Phenomenology)、美學(Aesthetics) [ 論文目次 ] 「身體-空間」經驗的現象學研究 -詩性的身體與詩性的棲居本質的思考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方法 第二節:研究範圍及問題 第三節:相關理論和應用 第四節:研究取向暨目的 第貳章 理論探討 第一節:現象哲學 本研究所認知的「現象學」宗旨/現象學的本質描述 第二節: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中的「身體」凝視
知覺的優先性/可見的與不可見的/軀體的空間置換 第三節:海德格現象學中「場所」的開顯(Dasein)
-物性對場所的生發作用 第四節:「廣袤」的身體位置-身體位置的廣袤性質 第參章 「身體-空間」的延異特性 第一節:「身體-空間」的立場:應用德希達談「立場」的延異理論 “動”性場所的「靜態區分」與「動態延遲」/在「既非/亦非」之間 第二節:梅氏身體能動性的延異特性 動/跡:「既非/亦非」/距離與距離之間/「it was(is)/ it will be」 第三節:「海德格:物性-自由域」 物-物化/身體與世界的嵌合 第肆章 文本之再解讀 第一節:海氏談築、居、思(身體能動延異特性中生發) 第二節:海氏談藝術作品之本源(身體動跡作用) 第三節:詩性的棲居本質(身體能動之延遲痕跡) 第伍章 詩性的身體;一種情境存有的延伸 第一節:語言及身體的表達性
「身體-空間」經驗的現象學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n the ''''Body-Space'''' Experience
指導教授: 魏光莒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學號: 88432007 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關鍵詞: 身體 ; 空間 ; 知覺 ; 現象學 ; 美學 英文關鍵詞: Body ; Space ; Perception ; Phenomenology ; Aesthetics 被引用次數: 0 [ 摘要 ] 摘要 本研究以「身體-主體」直觀存在/蹤跡的意識整體結構(noetic-noematic structure),並以現 象學世界中互動層次的經驗,在意向性活動的交互關係中,回復進行探討物體與意識不斷活動的交 接點。 要旨是改造德希達「延異」理論,作為本論文核心創見:成為「身體-蹤跡」對空間形態的書寫(身 體的“看”-目光)經驗的現象學研究。應用德希達的延異理論,描述現象學研究的現象本身,已經 是作為一種延異運動的差異系統的生產,即意識整體的結構對「存在」問題的思考。 存在就是一種差異化結構的系統生產,即作為表達身體的經驗﹔對空間體驗形態的身體蹤跡(有其 “方向性”,即:「『此在』,以“去遠”和“定向”的方式,而具有“空間性”。」這是對存在的回憶,也 是這「存在」的組成部分。),正是身體經驗空間的形跡。 蹤跡,作為世界中的經驗本身,乃是一種存在現象的自身顯現。存在,正是蹤跡化同自身不斷差異 化生產的差異運動,是時間的延遲與空間的區分運動現象整體的呈現;身體,作為蹤跡化的存在: 表達在世界中的經驗,顯現出一生存空間的形跡,也就是我們的生活,乃是一種活生生的真實體驗; 空間,也就是一種真實的體驗,是身體存在-蹤跡化的運動,即「延異」的現象自身的顯現,同時 也證明「存在」,是一種“現象”,也就是延異的“蹤跡”本身。 蹤跡是延異理論中的來回運動路徑,亦即是“現在的”當下「存在」的身體在場狀態﹔蹤跡是曾經的 存在,是存在的刪除號,「它意味著某種“在場”的“缺場”,故而它總是指涉一個總是先已缺場的在場」; 因此,它總是在指涉一個“未來的”時間中,又意味著已是“過去的”時間曾經的在場狀態。只有蹤跡能 同時涵蘊「過去-現在-末來」的時間整體與空間整體的完形運動現象中,所代表的身體/經驗的 意識整體結構在世界中的存在,在觀照自身時又能同時賦予自身一個歷史;因為,「先驗主體的理 想客體乃是它自身,在觀照自身時,自我不可能滯留在某個“活的在場”的純粹現時態中,它必須賦 予自身一個歷史」,在顧後進而瞻前之中,從意識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的這一往返,同自身構成差異。 它能說明「此在」在世存有的現象整體的意義:對存在的體驗,正就是對存在的否定;存在「已是」 -「變為」蹤跡,在這“否定”與“保留”之間的同時也就是現象自身的呈現。 現象學所研究的現象是超驗的、也可說是直覺的,因其所要揭示的,乃純屬意識、純屬經驗的種種 結構,藉由本論文的研究從「延異」的蹤跡,進行對現象學研究的解讀策略,將有助於廓清構成神 秘主客關係的意識整體的結構。延異的差異運動,正是現象學所研究的“現象”:去面對「存在」的 事實本身;即讓「存在」作為現象自身顯現出來,亦即「延異」。存在,已經是差異生產的事實本 身,蹤跡化的運動。存在,就是「延異」,也就是身體經驗的蹤跡;蹤跡,是對存在的否定,同時 又保留存在;蹤跡,既是對存在的揚棄,又是對存在的證明;它既非“在場”,亦非“不在場”;蹤跡: 正是“現象”本身的自我呈現出來。 「身體-蹤跡」的延異運動,是對「此在」在世界中存在現象的提昇;指點出「存在」,它總是意
《瘋癲與文明》,劉北成、楊遠嬰/譯,三聯書店,1999。 49.弗里德里希.尼采 《權力意志》,張念東、凌素心/譯,中央編譯出版社,北京,2000。 《看哪這人》,張念東、凌素心/譯,中央編譯出版社,北京,2000。 《悲劇的誕生》,周國平/譯,貓頭鷹出版,台北,2000。 50.陳懷恩 《尼采藝術的形上學》,嘉義南華大學出版,1988。 51.歐崇敬 《解構的中國知識型理論分析》,新視野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 52.高宣揚
第二節:身體與感知的創造 第三節:身體的思與詩 第陸章 結論 /築造與棲居的詩性本質/ 附錄/ 一、王維:輞川集(二十首)並序/輞川別業圖錄 二、試以「時間/空間的完形運動」解釋文化現象 第一節:傳統的與神聖的輻合 第二節:現代的與世俗的輻合 第三節:神聖的對應世俗的介面 參考書目
[ 參考文獻] 一、參考文獻
《文藝心理學》(上),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34.葉朗 《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5.徐復觀 《中國藝術精神》,學生書局,台北,1998。 36.曾祖陰 《中國古代美學範疇》,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37.李澤厚 《美的歷程》,金楓出版社,1991。 38.宗白華 《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9.莊子 《莊子》,立緒,台北,2000。 40.王振復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建築美》,博遠,台北,1993。 41.劉敦楨/編撰 《中國古代建築史》,明文書局,台北,1996。 42.王貴祥 《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田園城市文化,台北,1998。 43.諾伯舒茲 《場所精神》,施植明/譯,田園城市文化,台北,1995。 44.段義孚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譯,國立編譯館,1999。 45.趙冰/譯 《建築的永恒之道》,六合出版社,1994。 46.Clifford Geertz 《地方性知識》,王海龍、張家瑄/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文化的解釋》,納日碧力戈/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7.吳潛誠/編校 《文化與社會》,立緒,1998。 48.米歇爾.福柯
《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 12.龔卓軍/主編
《臺灣現象學》,梅洛龐蒂讀書會,台北,1997。 13.鄭金川
《梅洛-龐蒂的美學》,遠流,台北,1993。 14.王岳川/主編 《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15.熊偉/編,高宣揚/主編 《現象學與海德格》,遠流,台北1994。 16.張祥龍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三聯書店,1996。
17.陳嘉映 《海德格爾哲學概論》,三聯書店,1995。
18.靳希平 《海德格爾早期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9.Leszek Kolakowski 《形而上學的恐怖》,三聯書店,1999。
20.魏光莒 <海德格的居住哲學>,建築研究會,1998。
<「溝通行動」理論與社區規畫方法-邁向多元規畫模式>,《地區發展與環境改造研討會論文集》, 南華大學,台北,2001。 21.李謁政 <室內美學的誕生>,中原學報第二十六卷第二期,1998。 22.鄭志明 <社區文化的宇宙圖式與神聖空間>,《地區發展與環境改造研討會論文集》,南華大學,台北, 2001。 23.鄭樹森/編 《現象學與文學批評》,東大圖書,台北,1984。 24.王建元 《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東大圖書,1992。 25.陳文尚 《台灣傳統三合院式家屋的身體意象》,中國文化大學,台北,1993。 26.湯皇珍/譯 《身體的意象》,遠流,台北,1996。 27.William A. Ewing 《人體聖經》,威簾.艾溫,思想生活屋。 28.史作檉 《塞尚藝術之哲學探測》,仰哲,台北,1993。 29.黃麗絹/譯抽象藝術》,遠流,台北,1999。 《藝術開講》,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7。 30.王玉齡、黃海鳴/譯 《藝術解讀》,遠流,台北,1996。 31.路況/譯 《藝術與哲學》,遠流,台北1996。 32.巴克森德爾 《意圖的模式》,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33.朱光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