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和描写景物
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

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技法简析】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是景物描写的常用方法。
写景的角度有:景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味道等;远眺、近看,俯瞰、仰视,正面、侧面,静态、动态,整体、局部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
在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中,作者就运用了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描摹的景物各具特色,特点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绘声之悦耳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作者以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来比喻听到的潭水声,写出了水声的清脆悦耳,清亮诱人。
二、绘色之迷人如青树的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一句中的青与翠都有绿意,交错使用,既避免了重复,更表现了树木的青葱翠绿、枝条的参差不齐,它们随风摆动,让人想象到那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
寥寥数语,写出了色彩的迷人。
三、绘形之各异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句中全石即整块石头,坻为水中的高地,屿是水中的小岛,嵁是不平的岩石,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小石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但石的形状又各不相同: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平或仄,多姿多态。
四、绘影之巧妙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两句话描绘了一幅极美的画面。
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像在空中。
太阳光照射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
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和鱼影,但透过鱼的影子,却能让我们对那清澈透亮的潭水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鱼影与潭水相映成辉。
作者巧妙地借鱼影再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而潭水之清也使得鱼影越发鲜活。
五、绘景之含情如似与游者相乐。
句中人、鱼并写,情味无穷,真切地描绘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
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快心情。
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作者在后文描绘了一种悄怆之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知识导航]观察篇怎样描景状物,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细致观察景物,才能写好景物,那么你知道怎么观察吗?有几种途径供你参考。
一、定点观察——三大步骤、两大注意定点观察的意思就是说锁定某一个目标,选择一个角度观察一个具体的景物或者某一个角落的景色。
定点观察要分为三大步骤:1.选择最佳视角。
选择你要描写的一角或一部分的景物,找一个最好的观察角度,确保将一切收入眼底,并且这一切可以呈现出最美的状态。
2.锁定中心景物。
我们要描写一幅画,不可以把这幅画中的每种事物都写得淋漓尽致,不但是篇幅所限,没有主次和详略地描写景物也会让人觉得繁琐而无趣。
因此每幅图景都有最惹眼的中心景物,定点观察时先应抓住主体景物来进行描写,记住周围的景物只是陪衬。
3.抓住中心景物的中心特点。
每一个景物必然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我们要抓住这个最显著的特点用大量笔墨来渲染描绘,其余的特点可以略写或者不写。
三大步骤是让我们的观察点从大到小,从一个角度——中心景物——中心特点,比如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虽然描写了苏州园林的几大特点,在写道每一个特点的时候,都是采用这样的步骤:1.先选择一个角度,比如说写苏州园林。
2.描写的中心景物——假山池沼;3.中心特点:因地制宜,浑然天成。
谈过三大步骤,我们要说说两大注意,在观察景物的时候应该怎样观察,注意什么?1.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景物是多彩多姿的,在观察的时候,我们既要注意形貌,也要注意颜色等等。
2.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
要写出色香味俱全的文章通常都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各个感觉去感知景物的美好,比如《荷塘夜色》,朱自清写了荷花的外形、颜色、气味,用各种感觉器官把荷花写得风姿卓绝。
二、移步换景观察——两种方式、空间顺序古语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定点观察往往不能窥知事物全貌,要想全面、整体地写景,还须用“移步换景”法观察。
“移步换景”观察有下面两种方式:1、对同一景物作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观察。
如何用五觉观察法描写景物

如何用五觉观察法描写景物XXX方法指导五觉观察法”就是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口、手)充分接受外界的事物,并且对事物进行多方面的感知(光、声、味、形、态等)和描写。
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
例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嗅觉),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XXX在繁花嫩叶当中(视觉),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听觉)。
XXX《春》在这个片段中,作者借助多感官感受了春天的美,把春天的美景写活了。
我们在作文中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去写。
例2: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XXX冲击岩石的声响(听觉),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幕烟似的飞沫升落(视觉),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味觉),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触觉,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XXX《听潮》初春初春,XXX抵不过冷风的日子,却也是人潮依旧,点点繁华挤满了街市,美不胜收的青紫红绿,带来一阵子小惊喜后便会忘记脑后。
上吴山,逛河坊,那一排排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顶风招展,彰显这个节日里应有的喜庆,于心也是淡淡,无数次碰见也是目光一扫而过,记忆里蜻蜓点水般的停留后便删除,也许觉得老了,不自觉的想要在脑海里清出一些空间来安放一些还未曾发生的宝贵吧。
游离般的跟着人潮向前涌动,看见那间古朴的门头上写着“相逢”两个字的时候,我便立足,抬头久久注视,屋檐下那一串串精致的风铃时不时的收回一阵阵洪亮悦耳的铃声,听着便恍若隔世般的沉静,听风诉说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耳边仿佛响起优美的旋律,“从别后,盼相逢,相逢也许只能在梦中……”一起的泥人、彩绘、江南茶,脑海里却表现一个个记忆里拼接的画面,那个陈腐的背景巷口,那一纸花伞下的滑落的泪滴。
定点观察写景片段(五篇)

定点观察写景片段(五篇)篇一:定点观察写景片段站在龙王庙公园的三层祭坛上向四周望去,西面是照壁和牌坊。
照壁上正面刻着九龙图,九条形态各异的龙,威风凛凛。
反面刻着一百种“龙”字的写法,展现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祭坛的西南方是一个儿童游乐园,里面有许多锻练器材。
向祭坛东面望去,是波光粼粼的九龙湖,湖水清澈见底,水草摇曳多姿,小鱼小虾在水里游来游去,吸引了野鸭和白鹭觅食。
一条跑道围绕着九龙湖,它就是环湖路,环湖路边上还有一些凉亭,古香古色,在花木的掩映下格外有韵味。
篇二:定点观察写景片段站在龙王庙公园的祭坛上,整个公园的景色尽收眼底。
公园的中心位置是九龙湖,九龙湖倒映着傍晚的霞光和四周的树木,显得变幻莫测。
湖上有几只鸭子在畅游,一副悠游自得的模样。
转过身看向祭坛的另一边,立着一面照壁叫九龙壁,上面有各式各样的“龙”字的书写,共一百种,风格各异,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向右看去,有个健身区,可以供老人、小孩、年轻人锻炼身体和玩耍。
两边各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四角亭,供来这锻炼身体的人们休憩谈心。
篇三:定点观察写景片段那是一个美丽的小亭子,与那些耸立在山峰上肃穆的亭子不同,它是破败而陈旧的,有八根细柱子从顶部垂直到地面,许许多多细密的绿色藤蔓围绕在柱身,有的还开出了些许白色、淡黄色的小花,星星一样点缀在藤蔓上着实好看。
亭子顶部有斗拱飞檐,中间还有一支粉红色的大花,花瓣层层叠迭,由花蕊的深粉色逐渐向外渐变,最后成了花瓣尖的白。
亭子右方有一个小水潭,潭水清澈,有一两片不知从哪吹来的树叶漂浮在上面,仔细一瞧还发现一只橙色小纸船轻轻地靠在水潭旁的石头上,等待起航。
篇四:定点观察写景片段清晨我路过一个小池塘,走到小塘的小桥上,望下去,眼前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尤为清冽。
池塘周围是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石头,像花边一样好看而美丽。
池塘中间长出了荷花荷叶,让这个小池塘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朝气与活力。
水中的鱼儿十分活泼,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实用资料

教学目标
• 1、培养观察景物的能力,做到细致观察 • 2、学会抓住景物特征,层次清晰的进行描
写 • 3、学会准确应用词语和修辞,对景物进行
多角度的描写 • 4、学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导入激趣
• 一个乞丐在街上乞讨,面前放着一个牌子, 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可是,过 了很久也没有得到一块钱。
观察要特别注意把握不同 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
• 季节不同,景物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季节 相同的不同地域,景物的特点也大有差别, 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 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 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 里晴空了。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 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 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 的深褐色的山峦。
而我的脚下是公路,一 幅多美的画卷啊!
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像是一 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 方……一幅多美的画卷啊!
融情于景
•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仅是作 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更主要 的是作者的心灵的感受。流动着情感 的文章才富有感染力。
二、素材准备好后,我们该怎 样才能描绘得尽善尽美呢?
• 能感受到大自然之美是一种幸福,但 不会准确的表达这种美却是一种遗憾
多方面、多角度去挖掘景物的 特点
•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声、绘色、绘 味,仿佛使人看得到,摸得着,听得 见,闻得出。
• 描写景物还需要从正面、侧面,动态、 静态,虚写、实写等多角度去展现, 才能摇曳多姿。
• 一个诗人走过来看见了,把牌子上的话改 为了“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之后,路人们纷纷慷慨解囊......
多角度描写景物小练笔

一、定点观察:1、我站在山坡上,看见东边天际露出鱼肚白,出现了一道红霞。
光线很柔和,红霞的范围逐渐扩大,黑夜刚刚还强大无边,可一眨眼,晨曦撕裂了无边的黑暗,大地仿佛披上了一层红色的锦缎。
太阳慢慢露出了小半个脸,红艳艳的,像一位含羞的少女,不肯一下子露出美丽的脸庞。
2、夕阳西下,大地沐浴在余辉的彩霞中,人们三三两两地在街道上漫步,晚风徐徐地送来一阵阵花木夹杂的幽香,使人心旷神怡。
风儿吹走了我一整天的烦恼,我情不自禁地低吟浅唱着。
当你向西远眺时,那熔金般的烈焰,渐渐的由绚烂归于平淡,那一瞬间,一种温馨的感觉便会从心中油然而生。
移步换景:1、到公园,你发现人工湖更加清澈了,湖底那色彩斑斓的石块清晰可见。
小鱼小虾更加活泼可爱。
东边的花坛显得更加洁白,雪白的菊花到处都是,粉红的小野花夹在里面漂亮极了。
西南方有一片竹林,林子遮天蔽日,棵棵翠绿挺拔。
一阵秋风吹过,林子“沙沙”作响,这是一段多么让人陶醉的乐曲啊,这是大自然奏起的歌曲。
2、登上山头,向下眺望,眼前是一片金色,红的得像玛瑙,绿得像翡翠。
还有山下那水平如镜的池塘,倒映着眼前的美景,格外的好看。
下山后,看见又香又脆的大苹果和那裂了嘴、破壳欲出的、红红的大石榴,多么惹人喜爱呀!三、多感官描写:1、秋天来到了花园里,这儿成了菊花的乐园。
菊花的颜色真不少:黄色、粉红色、白色......那大大的花朵,卷曲的花瓣,像一个卷发的小姑娘。
秋天,给大地带来一片金黄,给蓝天送去棉花似的云朵。
秋风,清凉如水,带着一丝寒意染黄了世界。
耳边传来了孩子们的笑声,多么惬意的秋天。
2、雪后初晴,大地变成了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孩子们在雪地上笑着跑着,耳边传来他们银铃般的笑声。
雪后的空气格外清新让人感觉到丝丝凉意。
写作融入感情:1、今天,我的心情糟糕透了。
上课时没有认真听课,挨了老师批评。
在回家的路上,小鸟叽叽喳喳地在耳边叫个不停,烦死了。
太阳公公也阴着脸,唉声叹气的。
花儿也无精打采弯着腰。
观察与描写事物的方法

观察与描写事物的方法一、按景物的远近进行观察。
一般是按由远到近,或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观察。
例如,《长城》的作者就是从远到近来观察的。
先远看长城,画面展示了长城随起伏的群山蜿蜒盘旋的雄伟气势;再近观长城,高大、坚固、宽厚、古朴,给人留下了完整的印象。
而《燕子》这篇课文,则是由近处看燕子的外形写到远处和春天联系在一起的飞行、停歇的小燕子。
经过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像,把一个活泼的小燕子描写得活灵活现。
二、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观察。
就是按时令或时间的先后顺序对事物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运用了这种方法。
前者把小兴安岭一年当中春、夏、秋、冬各季节呈现的各具特色的景色写得淋漓尽致,后者则按时间的先后有意识地观察了“昨天”早晨、中午、傍晚和“今天”清晨的不同情景,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按空间位置的变化进行观察(动点观察)。
就是作者随自己位置的变化来观察景物,一般多用于参观游记之类的文章。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按游览顺序,依次观察描写了游金华双龙洞路上的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出洞等不同位置的美丽景色。
《参观人民大会堂》、《颐和园》等都是运用了这种方法。
这样的观察描写条理清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按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
即按总分总的方法去观察。
如《马踏飞燕》的作者先从总体观察奔马的身躯、体形、鬃毛、四蹄、头、尾、口、声,姿态优美,栩栩如生,接着又细致观察了马腿怎样踏飞燕,怎样保持整体平衡;最后视线又回到总体观察思考,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想像力和卓著的创造才能。
这样写出的文章结构紧凑,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五、按事物呈现的层次进行观察。
根据事物呈现的层次,层层深入地进行观察。
如《林海》的作者就是按林海的层次来观察的:先观察“海”的主体落叶松;再观察“海”的边缘白桦树和“海”中树与树之间的各种小花豆……这样,既从整体突出了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美丽景象,又分层展示了大兴安岭“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的各种色彩”,深化了主题,明确了中心。
初一语文阅读题专题景物的观察和描写

沙滩上的人,有的躺在那软绵绵的沙滩上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凉爽的风轻轻地吹拂着,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憩吧。
1:1--3段描绘了哪三幅图景?
2:文章4--7段中,作者描写由景及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描写月下的海滩时重点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占有了它们,但都没能体验到上述的种种变化。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受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1.窗前的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显出了三种容貌:
三、“动”要与“静”结合
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我们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牛刀小试
石榴
郭沫若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着实兼备了杨柳之长,而舍去了杨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多角度描写景物 调动各种感官,例如视觉、听觉、触 觉、味觉等 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描写景物(色彩的明 暗、形态情态、动静)。
例如:
•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 )( ) • 2、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 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 了酝酿。(气味的观察)(嗅觉) • 3、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 恼。看,像牛毛,像花 针,像细丝(形的观 察),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 层 薄烟。(态的观察)(比喻)(视觉) 4、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态的观察)(拟人)(视觉)
• 踏入校门,穿过长廊,映入眼帘的则是 我们学校的操场了。如果说我们学校像 一条环形的项链,那么操场犹如一颗珍 珠,镶嵌在这条项链的中间。操场,既 是学校的中心,也是我们学生的乐入校 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定是色彩明丽的 操场。操场是红绿相间的,红色的是长 长的跑道,绿的呢,是绿草如茵的足球 场。红绿互相衬托,好像一朵碧叶红瓣 的花。进入操场,踏在柔软的草地上, 你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放松。红色的跑道 上勾勒出的一道道白线,好像是操场的 舞裙,曼妙多姿。这却只是校园操场的
秋夜
• A. 天黑了,景物都消失在黑暗之中,除了远远 近近、明明暗暗的灯光,别的似乎都从你周围消 失了。
• 抓住了“黑”的特征,但忽略了“秋”的特色,显得平常、 苍白,看不出“秋夜”与“春夜”“夏夜”和“冬夜”有 什么不同。
• B. 初秋的夜晚是寂静的,虽然有几只秋虫在 “唧唧”地叫,但那也只能衬托出夜的寂静。秋 庄稼,那些高粱啦、玉米啦、满身撒满露珠,发 散出润湿清新的气息,只听见它们“咯吧咯吧” 拔节的声音。
• 抓住了秋夜的“静”和秋夜所独有的“秋虫”的叫声、 “秋庄稼”的气息、拔节的声音来进行生动的描写,不但 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同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秋 夜独有的气氛。
雨景
• A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 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密密地斜织着,人 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 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 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 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 起伞慢慢走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 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 雨里静默着。 [写出了春雨多、细、密的特点]
5、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色的观察),树尖 上顶着一髻儿百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形的观察)给 5 山们镶上一道银边(色、形的观察)(拟人、比喻) (视觉) 6、快到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哪点 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色、态的 观察)(拟人)(视觉) 7、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色、态 的观察)(比喻)(视觉) 8、这时候一辆大车轧轧地响着,(声的观察)(听觉) 9、鸟儿将巢安在返还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 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 应和着。(色、态、声的 观察)(拟人)(视觉、听 觉) 10、“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妈妈的手抚摸着 你。(比喻)(触觉)
单元写作
观察和描写景物
主备人:汪晴
《春》
朱自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 嗅觉去感知春天,敏锐地抓住了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特点, 给我们展现一个五彩缤纷、立体 可感的春天。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济南的冬天》 老舍抓住济南冬天的山和水 两个不同的景物表现“温晴”这 一特点。写山,先写阳光朗照下 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 写城外的远山。
雨景
• B 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 处,联成一处,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 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 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 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 雨道,扯天扯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 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 箭,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 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 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 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写出了夏雨的狂暴、肆虐。]
• 走进小花园,月季、铁树观音、玉兰树、 棕榈树……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花、树都 在向人们展示着自己优美的身姿,就像正 在开一个选美大赛。小叶女贞为着自己的 舞台,一个个都站的整整齐齐,想要向更 多的人炫耀自己的美丽。金边女贞围着铁 树观音,铁树观音摆着优美的造型,有的 像花瓶,有的像花篮,十分引人注目。月 季也展开着红红的笑脸来参加比赛。黄金 槐闪着耀眼的金光,想赢取比赛的冠军……
我们校园的一角就要数校园大门口边的四个大花坛了。 四个方方正正的花坛一年四季都开满了鲜花。春有 韭菜兰、桃花;夏有美人蕉、广玉兰、;秋有桂花、 菊花;冬有梅花。在众多的花儿中,我最喜爱的就 是桂花和韭菜兰,一到桂花开放的季节,整个校园 里都香气扑鼻。整个校园都被笼罩在桂花的香气之 中,我们在上课时,桂花从远处飘来的香味老远就 能闻的见,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两棵桂花树就像两 个卫士时时刻刻守护着我们美丽的校园。桂花开放 的时候,你只有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去找,就能发 现绿油油的树叶里藏着一簇簇大大小小金黄色的桂 花。顿时,你的手上、衣服上都染上了桂花的香气, 沁人心脾。
(二)注意观察和描写的层次清楚: 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 从内到外 从大到小 从春到冬 从东到西 从主到次 从近到远 从早到晚 等等 按照一定的顺序:由上至下(空间)、 由远及近、时间顺序、由物及人(不同 内容的类别)
• (三)采用多种修辞(比喻、拟人) 就是抓住事物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等 修辞表现事物的形、色、声、态、气等方 面,运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作业
仔细观察校园的景物,写一篇景物观 察笔记。要抓住景物特点,作具体描绘。 参考题: 《校园里有这么一个地方》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怎样才能写好景物
1、仔细观察,抓住特点 2、注意顺序(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4、多角度描写景物 5、讲究写法 动静结合写景 联想一)观察(事物): 1形、色、声、态、气(味)。 2观察事物要细致,要调动各种感官,从 视、触、听、味、嗅觉等方面去入手来找 景物的特点。 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