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耐挫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耐挫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共5篇)

浅谈小学生耐挫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共5篇)第一篇:浅谈小学生耐挫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浅谈小学生耐挫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内容摘要:从许多的新闻媒体上,我们时常能看到令人惊愕叹息的事件发生,常有报道学生跳楼,伤害幼小或做出其它过激行为的事件发生。
这就是学生受挫折能力下降的表现,本文将从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及小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培养提升小学生的耐挫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挫折,耐挫力,培养一、问题的提出俗话说“人生逆境十有八九”,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挫折是难免的。
现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长辈们往往对他们关怀备至,有求必应,使他们从小就很少尝到困难、挫折的滋味,容易养成怯懦,吃不得苦,经不起挫折,依赖性强等不良品性。
另外,由于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而且缺乏克服困难和忍受挫折的锻炼,往往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遭受挫折,便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常常表现为急躁焦虑,精神沮丧,对人冷漠,失意自卑,情绪抵触,固执己见,悲观厌世等,这些消极情绪势必会对他们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稍作留意,就经常会看到有关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
是什么,使得这些孩子对生活如此绝望?有的是因为受不了父母的打骂、老师的批评,有的是因为一次考试考砸了,有的是因为受到学生的一阵哄笑……仅仅是这些,就让他们承受不了,无法面对,作出了极端的选择,留给父母、老师多少伤心、无奈、感慨。
这说明,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耐挫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已势在必行。
而目前学生的耐挫能力却又令人忧心冲冲。
不少学生难以经受学习或生活上的种种挫折和困难,尤其在遭遇到严重考验或打击时,其抗挫的心理能力普遍低下。
一旦挫折摆在他们面前,有些学生便会茫然无措,或是惊恐万状,产生萎靡不振、退缩、冷淡、压抑等悲观消极的情绪,甚至会演变成违法犯罪或轻生等过激行为。
浅谈小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耐挫能力,让他们能够勇敢面对挫折,这是每一个家长和老师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培养小学生耐挫能力的重要性、培养耐挫能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耐挫能力的重要性耐挫能力是指一个人在遭受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坚韧不拔,积极应对,不被挫折击倒的能力。
小学生正是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在这个阶段培养出的耐挫能力,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培养耐挫能力对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耐挫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
一个没有耐挫能力的人很难在面对挫折时坚持下去,而一个拥有耐挫能力的人能够面对挫折时不气馁,努力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耐挫能力对心理健康有益。
面对挫折和困难,一个人如果不能够正确对待和应对,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而一个拥有耐挫能力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困难,不易产生心理问题。
耐挫能力是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障。
在挫折面前,一个没有耐挫能力的人会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
而一个拥有耐挫能力的人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克服困难,建立起自信和自尊。
可以看出,培养小学生的耐挫能力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耐挫能力的方法1.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下,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困难。
鼓励他们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要相信困难是人生的一部分,遇到困难不可气馁。
2.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教导小学生正确的情绪表达和处理方式,让他们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冷静,学会通过积极的方式来排解负面情绪,比如通过运动、绘画、阅读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和释放压力。
3. 鼓励小学生树立目标和坚持努力。
设定合适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是培养耐挫能力的有效途径。
家长和老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小学生一些小目标,并且在他们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体会到努力的价值。
浅谈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原因及对策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教育方式的问题、家庭环境的影响、学业压力的增加等因素。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
教育方式的问题是造成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的,缺乏实践和探索的机会。
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培养出学生对困难和挫折的恐惧感,缺乏面对挑战的能力。
我们应改变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耐挫力。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耐挫力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而家庭的支持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呵护或溺爱,没有给予孩子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机会,那么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就会显得无助和失落。
家长应该适度地给予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的心理耐挫力。
学业压力的增加也是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长时间的学习和考试准备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压力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耐挫力。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保证他们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调整好心理状态。
学校也应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如何应对学业压力,构建积极的心理品质。
针对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改善情况。
教育部门应该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和探索,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耐挫力。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适度地给予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的心理耐挫力。
学校应该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状态,应对学业压力。
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育方式、关注家庭环境、减轻学业压力等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浅谈小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小学生的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耐挫能力作为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一环,在小学生的成长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的耐挫能力、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耐挫能力以及家长和老师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的耐挫能力小学生是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学习、生活等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而当他们面对挫折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耐挫能力和心理素质,就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负面行为,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培养小学生的耐挫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耐挫能力也是小学生未来成才和就业的重要素质。
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更需要具备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耐挫能力,小学生才能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不轻言放弃,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
1. 做好心理引导。
学校和家庭要为小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阳光的学习和生活氛围,给予他们良好的心理引导,使他们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明白了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并不可怕,才能够克服困难,继续前行。
2. 培养适应能力。
通过各种方式,让小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和适应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使他们在经历了挫折后,能够迅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被挫折击倒。
3. 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克服挫折的动力源泉,只有自信的小学生才能在挫折面前显得从容自如。
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小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学会自我认可,树立自信。
4. 激发积极情绪。
家庭和学校要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小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够通过积极的情绪来化解困难,不要过于悲观和消极。
5. 培养意志力。
家长和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力,让他们学会尝试、坚持和坚韧不拔,克服各种困难。
三、家长和老师的作用1. 家长的作用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在培养小学生的耐挫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原因及对策学生心理耐挫力差是指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或压力时,往往表现出消极、退缩、困惑等不良心理反应,难以积极面对和克服问题。
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学生心理耐挫力的培养起到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教育缺乏耐心、关爱和理解,过分保护和溺爱,让学生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导致学生心理耐挫力差。
二、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氛围对学生心理耐挫力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学校注重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过分偏重应试教育而忽略学生自主发展,容易导致学生心理耐挫力差。
三、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是学生生活的大舞台,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挑战对学生心理耐挫力的塑造也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学生长时间处于安逸和舒适的环境中,很少面临困难和挫折,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压力,容易导致学生心理耐挫力差。
针对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家庭教育重视培养: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孩子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理解和关爱孩子,在孩子面临挫折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提高心理耐挫力。
二、学校教育注重综合素养培养: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展多样化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学会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
三、社会环境提供适当挑战:社会环境应提供适当的竞争和挑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耐挫力。
学生心理耐挫力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和培养方式,促进学生心理耐挫力的提高。
只有通过多方位的努力,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发展出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
浅谈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原因及对策学生心理耐挫力差,是指学生在面对挫折、困难或压力时,无法有效地应对和适应,导致情绪不稳定、消极抵触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环境不利因素。
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以分数、成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这使得学生过度追求成绩,无法正确处理挫折和失败。
过于竞争的学习氛围也会增加学生的压力,进一步削弱学生的耐挫力。
二、家庭教育不当。
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为其一味铺路,不让其面对挑战和困难,使其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和战胜困难的能力。
一些家长过分苛刻,对孩子要求过高,严厉惩罚错误,使孩子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
三、自身因素。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天性比较脆弱,情绪容易波动。
一些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应对困难的能力,因此也容易产生心理耐挫力差的问题。
针对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一、改变评价体系。
学校教育环境应加强评价体系改革,减少对分数、成绩的过度追求。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个体发展全面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二、加强教育指导。
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学生心理教育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失败和挫折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和失败观。
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不压抑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具备应对困难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和合作的意识。
四、提供专业心理辅导。
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立专业心理辅导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培训服务。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心理需求,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和处理困难的能力。
五、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困扰和烦恼。
浅谈小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阶段,他们正处于学习知识、接受新事物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培养小学生的耐挫能力非常重要,因为耐挫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他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文将从培养小学生的耐挫能力的重要性、培养耐挫能力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培养小学生的耐挫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阶段,他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例如学习成绩不理想、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参加比赛等等。
如果小学生没有良好的耐挫能力,就会很容易在面对挫折时选择逃避或者放弃,这将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
相反,如果小学生具备了较好的耐挫能力,他们将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培养小学生的耐挫能力有多种方法。
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一些困难,例如自己整理书包、完成作业等等。
这样可以让小学生逐渐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
家长还应该注重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学校教育也是培养小学生耐挫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通过课内外的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耐挫能力,例如组织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比赛或者评比活动,让小学生在竞争中体验到挫折和失败,并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能力。
除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社会环境也是培养小学生耐挫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上存在各种不同的挑战和竞争,小学生需要从小接触和面对这些挑战,才能培养出较好的耐挫能力。
可以让小学生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或者社会实践,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困难和挫折的存在,从而提高他们的耐挫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耐挫能力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为小学生提供培养耐挫能力的机会和环境。
浅谈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原因及对策1. 引言1.1 学生心理耐挫力的重要性学生心理耐挫力是指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所具备的一种心理素质。
这种心理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心理耐挫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其应对挑战的能力。
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只有具备足够的心理耐挫力,学生才能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学生心理耐挫力的强弱也会影响其情绪稳定和心态积极与否。
心理耐挫力较强的学生往往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乐观,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被挫折打倒。
最重要的是,学生心理耐挫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一个具有较强心理耐挫力的学生往往更能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更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拥有健康的心态和幸福的人生。
学生心理耐挫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重视并关注学生心理耐挫力的培养与提升。
【200字】1.2 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表现1. 情绪波动较大: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表现之一就是情绪波动非常大,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易怒、情绪化等问题。
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情绪化,影响了自己的情绪稳定,也会影响到周围人。
2. 抗挫能力弱: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另一表现是抗挫能力很弱,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很容易垮掉,缺乏坚持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他们可能会选择逃避问题或通过消极的方式来解决困难,而不是积极面对挑战。
3. 自信心不足:心理耐挫力差的学生通常缺乏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容易受到外界负面评价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无法胜任某些任务,缺乏自信和勇气去尝试和挑战。
4. 社交问题:心理耐挫力差的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表现出困难,可能会出现孤独、社交焦虑、交流困难等问题。
他们可能缺乏和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导致社交问题的出现。
学生心理耐挫力差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情绪波动大、抗挫能力弱、自信心不足和社交问题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提升他们的心理耐挫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耐挫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内容摘要:从许多的新闻媒体上,我们时常能看到令人惊愕叹息的事件发生,常有报道学生跳楼,伤害幼小或做出其它过激行为的事件发生。
这就是学生受挫折能力下降的表现,本文将从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及小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培养提升小学生的耐挫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挫折,耐挫力,培养一、问题的提出俗话说“人生逆境十有八九”,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挫折是难免的。
现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长辈们往往对他们关怀备至,有求必应,使他们从小就很少尝到困难、挫折的滋味,容易养成怯懦,吃不得苦,经不起挫折,依赖性强等不良品性。
另外,由于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而且缺乏克服困难和忍受挫折的锻炼,往往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遭受挫折,便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常常表现为急躁焦虑,精神沮丧,对人冷漠,失意自卑,情绪抵触,固执己见,悲观厌世等,这些消极情绪势必会对他们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稍作留意,就经常会看到有关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
是什么,使得这些孩子对生活如此绝望?有的是因为受不了父母的打骂、老师的批评,有的是因为一次考试考砸了,有的是因为受到学生的一阵哄笑……仅仅是这些,就让他们承受不了,无法面对,作出了极端的选择,留给父母、老师多少伤心、无奈、感慨。
这说明,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耐挫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已势在必行。
而目前学生的耐挫能力却又令人忧心冲冲。
不少学生难以经受学习或生活上的种种挫折和困难,尤其在遭遇到严重考验或打击时,其抗挫的心理能力普遍低下。
一旦挫折摆在他们面前,有些学生便会茫然无措,或是惊恐万状,产生萎靡不振、退缩、冷淡、压抑等悲观消极的情绪,甚至会演变成违法犯罪或轻生等过激行为。
这些年,因学生耐挫力匮乏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事件频频见诸于报端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在我们自己工作的学校,如四川广元市旺苍县的8名小学生因无法接受老师的批评而集体服毒自杀;某地小学生因不满父母的高期望严要求而刀刃双亲;某中学两学生因口角摩擦而引发捅刀事件;某高中一男生不满老师没收其手机,当场将老师捅死等等。
如今,我国的中小学生因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或情感等方面无法承受压力和挫折而衍生出来的问题层出不穷。
若学生不能直面现实,不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那今后又怎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诚然,耐挫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主要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和后天教育的培养。
因此,面对学生出现的耐挫能力低下等心理问题,如何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容忍力和承受力,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被提到了当前课改前沿的高度,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所亟待探讨、研究的问题。
二、概念的界定挫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可以理解为:人们所从事的事情不顺利或失败、失利,没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心理学上认为,挫折指个体在某种动机的驱使下,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因素而遇到阻碍或干扰,动机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引起内心剧烈冲突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称为挫折感。
挫折易引发人的负性情绪,如损伤自尊心,丧失自信心,产生孤独感和愧疚感,具体表现为:紧张不安、焦急忧虑、失望痛苦、沮丧颓废等多种感受交织而成的消极情绪体验。
所谓耐挫力是人们抵御心理挫折的一种能力,指个体遭遇困境或阻碍时能积极应对,自主抵抗,让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
而耐挫教育是依靠青少年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具体目标,贯彻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实现目标。
其实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小学生耐挫力低下的归因分析通过文献查阅、教育调查及私下访谈等形式,我发现:小学生耐挫力低下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家庭教育中缺乏孩子耐挫力成长的教育当前绝大部分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诱导不足,姑息迁就有余。
一切以金钱开道,当学生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或做对一道习题时,家长便以金钱奖赏。
家长费劲心机地为孩子创设“温室”,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抵挡一切风吹雨打,处处为孩子包揽一切。
物质生活的舒适安逸及家长的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缺乏体验现实生活的机会,而养成对家长的严重依赖性。
久而久之便滋生了孩子目中无人、惟我独尊、养尊处优的不良性格,对社会和他人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这种保姆式的家庭教育,从一开始就淡化了孩子独立生活的意识,剥夺了他们进行生存锻炼、克服困难及人际交往的机会,从而造成社会适应性障碍,无法承受身心挫折及社会责任。
同时孩子从小就在赞扬声中成长,早已滋生出一些虚荣心,心里已容不下任何挫折。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升高,一味地注重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因此做出诸多的“忘我奉献”。
而有些性急的父母却在“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之下,对暂时没达到自己要求的孩子进行“心灵施暴”。
比如当子女成绩不理想或犯错时,一些家长便会横加指责,骂声开道,甚至拳脚相踢,罚其面壁思过,使得孩子不敢直面挫折。
孩子所受的身心创伤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阴影,从而产生一种自私、冷漠、无情的冷血性格。
还有一些家庭,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地处农村的学校,因为家长双双外出打工,孩子从小不得不被寄放在爷爷奶奶家。
长辈对子孙总是百依百顺,诸事代劳,替他们抵御各种本应由孩子自己面对的困难与挫折。
这样孩子丧失了从挫折学习经验的机会,更不用说如何从挫折中体验成功,品尝喜悦了。
同时这也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二)学校教育的引导有所偏差1、教师因素。
教师的权威地位决定着学生对教师评价的重视。
即使在今天,传统的“师道尊严”仍占据着一定的地位,教师处心积虑地为学生安排了一切,而学生也习惯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事。
当学生在学习上或生活上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不愿自己独自面对,而首先想到去寻求老师的帮助。
久而久之,学生的心里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每次碰到问题时,都不会自己去解决而是向别人求教。
因而,当学生面对困难时,便会产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感觉。
2、学校因素。
受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少学校仍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片面追求升学率。
因而,学校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语数等文化课成绩,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他们的智力培养方面,抓理论教学和考试技能训练,而疏于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
挫折教育未被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当学生遇到挫折时会“授之鱼”,而非“授之渔”,学生不知如何自主解决。
有效心理疏导的缺乏和教育导向的错位,学生在封闭的学习环境内,一旦面临挫折就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因而他们就难以适应事情的瞬息万变,对突如其来的困难也缺乏应对的能力。
过于繁重的学业负担,致使学生根本腾不出时间去实现自我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和提高。
面对繁忙紧张的课业和老师家长的殷切期望,学生经常紧绷着神经辗转于各类考试中。
一旦考砸,便会引来同学的议论,老师的不解和家长的指责,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时间一长,原本就脆弱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挫伤,个性遭到抑制,从而造成心理的失衡。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使学生的心理发展朝不良趋势前进。
如当前社会上粗烂庸俗的文化传播,会使学生产生认识偏激,产变成心胸狭隘,缺乏信仰的人,导致出现行为偏差。
不正之风和错误的舆论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走入心理误区:一些夸大其辞,言过其实的赞美之词易让学生形成自负性格,自我意识强烈;过度的物质生活享受,往往会让他们对周围事物缺乏冷静的思考和分辨,诱发心理障碍。
(四)小学生内在因素的影响家庭、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会导致孩子的挫折进行程度,但起着决定作用的还是孩子自身的内在因素。
一般来说,胆小内向的人感情脆弱,意志薄弱,易受周围事物的左右,难以承受困难的考验。
而后天的发展,主要是人的主观心理素质,如知识、能力、修养、个性心理品质等引导着人抗挫折能力的发展。
有些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刚烈,无法正确估计和评价自己,对周围的事情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导致走向极端。
四、提升小学生耐挫力的教育对策(一)家里应创设适当的挫折情境,并注重加强对孩子的意志品质训练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仅仅流于表浅层次,认为素质教育无非就是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于是每到周末我们常常会在大街上见到一批批行色匆匆的家长,他们马不停蹄地将孩子接送到各类培训学校,不厌其烦的。
其实,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让孩子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良好的道德、广泛的兴趣、自由的个性及坚毅的性格,真正做一个健全的人。
孩子的人格、情感、意志等品质得到了健康和谐地发展,便自然而然会感觉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可贵。
所以家长切不可处处迎合孩子的要求,应适时创设一些挫折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去经受挫折。
例如:对孩子的某些不合理要求坚决拒绝不迁就;提供一些锻炼机会,让孩子下乡参加干农活的行列,亲身体验生活的艰辛与幸福的来之不易,从中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感恩;让孩子明白自己需要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这样才更加珍贵;当孩子遭遇一些困难和阻挠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和处理;让孩子在亲历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一波三折,会发生很多不尽人意的事情,给人留下痛苦和悲伤……家长可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的意志训练,制造适当的吃苦机会,如:让学生当一天家,让孩子参与解决家庭生活问题的行列中来。
尽量少奉承孩子,必要时可辅以一定的惩罚手段。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公正客观地评价孩子的行为,不帮忙寻求推脱责任的借口,而是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去承担相应的义务。
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从小就正视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在错误中反思,在挫折中成长。
家长还可帮助孩子及时排解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当孩子考试考砸,成绩不良或遭遇威胁时,家长不可消极退避或严加指责,而应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
首先让孩子意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积极应对挫折,勇于挑战挫折,将挫折当成进步的阶梯和成功的起点。
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归因,让孩子习惯把学习或生活的成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与能力,而非任务难或运气差等外在因素,从而提高争取成功的积极性。
另外,还可让孩子换个角度看挫折,说不定会有惊喜发现。
(二)学校方面应加强重视对学生的耐挫教育。
1、树立榜样,提高耐挫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首先教育学生以从小就能立下远大志向的杰出人物为榜样,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从而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使“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
”其次,我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