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论文
浅析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阶段_现当代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浅析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阶段_现当代文学论文浅析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阶段,摘要: 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历程,使中国现代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发展阶段的顺序较于西方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发展阶段的顺序有所不同,中国现代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发展阶段分为女权主义阶段、女人气阶段和女性阶段。
关键词: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女权主义阶段0引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将西方女性文学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早期的女人气阶段,中期的女权主义阶段,现代的自觉女性阶段。
三个阶段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女性文学从以男性为尊的社会价值转向对父权社会价值观的抗议,再到自觉女性文学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也是女性文学逐渐摆脱父权社会价值观,探索女性自身存在意义的价值追求。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作中国历史社会活动的意识反应,与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历程是完全契合的,同时也呈现出其自身的独特发展阶段。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分为女权主义阶段、女人气阶段和女性阶段。
【1】1女权主义阶段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阶段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经历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将大量西方女权思想引入,使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作品体现女权主义特点,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对父权社会的抗议,呼吁女性追求自身的解放和自由。
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品主要以问题小说为主,但是受到历史的局限,这一时期的问题小说揭示的矛盾不尖锐,思想倾向不鲜明,往往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没有没有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这一期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冰心、凌叔华、庐隐、陈衡哲。
以冰心《两个家庭》为例,两个家庭一个是代表新思想的大学毕业生女主人,在新思想的熏染下,女主人思想进步、活泼明智,营造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另一个是代表旧社会旧思想的管家小姐,管家小姐只知生活应酬,而完全忽视家庭管理和子女教育,使丈夫无心恋家,出入风月场所,死于肺病。
两个家庭,两种新旧思想的对比,反应了旧社会恶浊的社会风气。
白薇作为这一时期的喜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打出幽灵塔》、《北宁路某站》、《屠刀下》、《中华儿女》等戏剧作品。
对现代文学中“女性文学”论文

对现代文学中“女性文学”的思考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股影响较大的思潮便是女性文学。
其不仅具备“女性作者”的特点,同时其还具有“女性意识”的特点,这点与女性主义文学不同。
本文主要是根据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从女性意识觉醒阶段、女性意识张扬阶段以及女性意识回归阶段这三个阶段来分析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女性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1-02与女性主义文学不同,现代文学中的女性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孕育于五四时期的文学的,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丰富、深刻,其在欲望的表达上大胆、直露,也就是说,在这一时代下,女性文学有着自身的特点。
同时,随着女性意识的复苏、发展及成熟,这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也具有其阶段性。
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女性文学处于女性作为人的价值认识阶段,这是这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其次,其逐渐发展为女性作为女人的价值认识阶段;最后,其发展为女性灵魂自审的阶段,这是这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本文根据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从女性意识觉醒阶段、女性意识张扬阶段以及女性意识回归阶段这三个阶段来分析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阶段在我国,一大批女性作家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我国的兴起而涌现的,她们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下,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反对父权社会的文学作品,创造出了反对封建宗法压迫的女性文学作品。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大批女性开始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同时,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还可以发现她们开始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她们也不断地表现出她们所具有的强烈的求索精神。
其中,第一个实现超越的女性作家便是陈衡哲,同时,她也是第一个突破了男性作家的局限。
她于1918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近千字对话体小说《老夫妻》,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竖起了第一面旗帜,也可以说,其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
现当代文学女性形象论文4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论现代文学作品中反抗的女性形象*名:***学号: ************专业:小学教育年级: 2009级院系:初等教育学院完成日期: 2013年6月指导教师:杜伟(副教授)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数据等行为。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声明海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海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目录一、引言 (1)二、为自由而反抗家庭的压迫 (2)(一)为婚姻自由而离家出走的子君 (3)1.子君的人物形象的概述【改为:子君形象概述,全文章节照此修改,如:繁漪形象概述……要简洁】 (3)2.子君反抗家庭的表现 (3)(二)反抗家庭专制制度—蘩漪 (4)1.蘩漪的人物形象的概述 (4)2.蘩漪反抗家庭专制制度的表现 (4)(三)家庭夫权奴役的反抗者—郭素娥 (5)1.郭素娥人物形象的概述 (5)2.郭素娥反抗的表现 (6)(四)为自由而反抗家庭的束缚—曾树生 (6)1.曾树生人物形象的概述 (6)2.曾树生反抗家庭束缚的表现 (7)三、反抗吃人的封建,成为命运的主宰 (9)(一)封建礼教的反抗者—莎菲 (9)1.莎菲女士人物形象概述 (9)2.莎菲反抗封建礼教的表现 (9)(二)封建家奴制的反抗者—鸣凤 (10)1.鸣凤人物形象概述 (10)2.鸣凤反抗封建家奴制的表现 (11)(三)为女性自由平等而反抗—虎妞 (11)1.虎妞人物形象概述 (11)2.虎妞为平等自由而反抗的表现 (11)(四)封建恶霸势力和落后思想的反抗者—小芹 (12)1.小芹的人物形象概述 (12)2.小芹的反抗表现 (12)(五)封建地主势力的反抗者—白毛女 (13)1.喜儿人物形象概述 (13)2.喜儿反抗封建地主势力的表现 (13)四、反抗女形象凸显的意义 (14)五、结语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7)附录 (2)现代文学作品中反抗的女性形象作者:从惠娟指导教师:杜伟副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摘要:在现代的学术界对于女性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多是对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悲剧美等这些方面进行研究的。
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当代中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当代中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在当代中国小说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
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是要深入探讨当代中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准确把握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一、第一部分:女性形象的历史变迁当代中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受到了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家个人经历的影响。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各个时期女性形象的变迁。
1. 旧社会女性形象的困境在旧社会,女性的地位较为低下,她们往往被束缚在传统观念中。
受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成娇弱无助、受制于男性的形象。
2. 新文化运动对女性形象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女性开始涌现出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开始呈现出更加积极和独立的一面。
3. 社会主义时期的女性形象在社会主义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逐渐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们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成为社会发展的有力助推者。
二、第二部分:当代中国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女性形象的历史变迁。
而在当代中国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呈现和表达更加多样丰富。
这部分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当代中国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
1. 女性的家庭角色在当代中国小说中,女性扮演着重要的家庭角色。
她们在家庭中既是妻子、母亲,又是女儿、姐妹。
通过对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认同。
2. 女性的职业与事业当代中国女性逐渐涌现出更多的职业与事业角色。
无论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职业女性,还是为追求自我价值而奋斗的女性,都成为当代中国小说中的重要形象。
3. 女性的情感与心理当代中国小说中,女性的情感与心理也成为了创作的重要方向。
通过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女性的思考方式、情感体验以及成长历程。
三、第三部分:女性形象的突破与展望当代中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正在经历一次次的突破和拓展,她们不断超越传统的束缚,勇敢地探索自我。
女性进城视野中现代文学论文(全文)

女性进城视野中现代文学论文一、奔波进入城市后,乡村女性的现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从向往城市到走进城市,再到逐渐熟悉城市,乡村女性忽然发现,其实城市生活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甚至城市对她们来说是相当陌生的。
城市里有她们不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事,还有不熟悉的生活规则。
在城市中,因为性别因素,在谋生和酬劳等方面,女性农民工与男性农民工相比,依旧处于劣势。
为了改变这种境地,女性农民工力图重新寻找和发现自己的优势,掌握进入城市的捷径。
然而,最终她们只发现自己的性别和身体的优势。
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是最早写女性农民工悲剧的作品之一。
女主人公连名字都没有,被称呼为“伊”。
她“没有享过呼婢唤女傅粉施朱的福气”。
她完全是被当做动物的,可以自由买卖。
15岁被父亲卖到了夫家,成为劳动力,倍受公婆和丈夫的折磨,痛失爱子后逃进城里做佣人,但最终在丈夫死后,又被卖掉。
她在城里的命运和乡下一样,都是被奴役的。
鲁迅《祝福》的得祥林嫂也是一个不幸的进城者形象。
她逃婚隐瞒身份来到城市做女佣,她的第二任丈夫病逝,她的儿子被狼吃掉,接二连三的厄运是她很无助。
本以为在城市能找到一点做人起码的安慰,但是城里只给祥林嫂提供了谋生的手段,城里的文化禁忌使祥林嫂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城里其实也容不下祥林嫂。
在城市的生活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甚至可以说是糟糕的。
城市永远是城里人的城市,乡村妇女做再大的努力,也无法真正的融入城市。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离乡进城的乡下广大妇女于孤独、无助的漂泊感之外,还要经历着种种在城的不能承受之重。
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乡村女性历经千辛万苦,想要在城市里谋得一个生存空间,我们却很难发现一个成功的案例,看到的都是只能各种的不幸。
二、回乡进城的女性农民工怀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来到了城市,经历了困难的挣扎和巨大的心理落差,承受着巨大的苦难。
在城里,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工资,却还得不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基本待遇。
在精神上还要承受异样的冷漠和拒绝,甚至卑视。
试论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

试论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论文摘要:女性作家以女性的视角、文本形态、叙事逻辑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存体验,表现出对自我、对环境的理想化的自恋。
1990年代女性作家在文本创作中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对自我的理想化和自恋倾向。
这里的自恋,不是心理学或病理概念的重复,而是精神上的自我欣赏、自我肯定,从而在一定层面上把自己理想化并追求这个被自己理想化了的自我镜影。
透过理想化的自我镜像,这些女性作家不仅通过躯体触摸获得了某种自我肯定,而且在精神上和心理层面上也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陈染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都是充满智慧、灵气、敏感的年轻知识女性,它们虽外表脆弱,但内心却孤傲卓绝,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如《与往事干杯》里的中年男子对少女蒙蒙的爱怜和近乎膜拜的”爱情”,《私人生活》里的老师以荒诞的方式来表达对纯真敏感独特的倪拗拗压抑的爱慕。
这些女性生活在男性爱的围护里,处于被敬仰、被崇拜的地位。
陈染对此直言不讳:“孤独若不是由于内向,便往往是由于单纯。
太美丽的人感情容易孤独,太优秀的人心灵容易孤独,因为她们都难以找到合适的伙伴。
”(《私人生活》)可见,无法找到合适伙伴而引起的自恋,是因为“单纯与美丽”,是由于“孤独”。
所以,在陈染、林白的文本中,自恋是心理空间和生存空间幽闭的产物。
在陈染、林白的小说中,我们经常看见“房间”这两个字。
这里的“房间”是女性特有的“活动居所”,也是男人无法进入的“禁地”。
它成了一个特定的称谓,意味着区别于男性主流世界的边缘与“个人”之地,它以其幽闭性与隐秘性构成了女性世界隐喻与隐语的空间,成为女性自立与自闭的同在,给女性带来安全感与归属感。
《私人生活》中,倪拗拗说:“我一直渴望单独住宅,这是一个人可以进行内心生活的前提。
”外部世界带来的挫折与伤痛最终使她们日益退缩于自己独处的幽室,甚至是那个小小的浴缸。
在这样一个更小更封闭的空间里,倪拗拗才能得到水样的温暖,浴缸成为一种女性话语的孤独的表达方式。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摘要早期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盲目跟从西方激进派的偏激理论,阻碍了中国式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而应该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和国情,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精髓,不断建立并完善自己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理论。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相关内容,这对于发挥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在建设两性和谐的局面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本土文化两性和谐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发展简史长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外界隔绝。
而早在1970年,西方就产生了女性文学思潮及其批判主义;而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才出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萌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没有开设女性文学相关的课程。
而直到80年代后期,才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研究女性文学及其批判主义的课程。
而直到今天,中国的女性主义及其批判思想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基础之上,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造诣。
通过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进行深入研究以后,扩充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新内涵和新思想。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有了更大的进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思想的视角和方向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大量的女性主义文学著作,至此中国的女性主义批判文学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主要的研究内容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发展的基础之上,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包罗万象,涵盖了女性主义文学的方方面面。
中国女性主义从一种整体格局的形势出发,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各个命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者贺桂梅提出了“不放弃历史唯物论中的阶级批评思想,讨论基于性别歧视制度的女性主义”的观点,开始成为中国女性主义批判文学的基本研究资源之一。
与此同时,结合马列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将马列主义中的阶级及其斗争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提出的性别理论以及女性文学写作理论相结合,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和国情,女性主义文学就有了深厚的发展根基。
当然,这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学专业论文女性主义文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权力关系分析

文学专业论文女性主义文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权力关系分析在文学专业中,女性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女性主义文学视角关注性别与权力的关系,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和权力结构,可以深入理解性别不平等问题,并推动性别平等的进步。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文学视角出发,分析性别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首先,女性主义文学视角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男性通常被描绘为强大、自信和权力的象征,而女性则被刻画为弱势、依赖和被支配的对象。
通过女性主义的批判视角,可以对这种性别角色刻画进行反思和批评。
女性主义作家通过呈现自主、独立和强大的女性形象,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
通过塑造女性主角的形象,女性主义文学试图突破传统的性别角色限制,展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价值。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视角探讨性别与权力的关系。
在社会中,性别不平等问题体现为女性缺乏决策权、资源分配不公平和社会地位低下等方面。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展示女性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经历和挣扎,揭示性别对权力分配的影响。
通过描写女性在家庭、工作场所和政治领域中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女性主义文学呼吁社会重视性别平等问题,并促进社会变革。
第三,女性主义文学视角分析性别与权力关系的历史变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女性的地位和权力分配方式不同。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考察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揭示性别与权力关系的变化。
从无权益到争取权益的过程中,女性主义文学记录了女性在争取平等权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与权力的关系,并为未来的性别平等努力提供借鉴。
女性主义文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权力关系分析,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和权力结构,可以深入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
女性主义文学视角的分析,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的进展,并唤起社会对性别问题的关注。
未来,我们应继续关注女性主义文学视角的研究,并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凉意象
朱思思 2014050501282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涌现出来的重要的女作家,其作品经常出现悲凉的意象描写,成为她的作品的标志性的特点。
这种悲凉意象体现了特殊环境下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的自觉。
本文以悲凉意象为视角,通过对她的作品艺术和文化方面的分析,整体研究张爱玲的作品的文化特色,从而整体把握张爱玲的创作基调,阐释她的内在涵义,试图达到深入理解她对现当代文学的意义的目的。
在她的世界中,是“虚无之物”,她永远都感到一种“惘惘的威胁”,感到天空的低迷。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彻头彻尾的悲观,她才格外地珍视生命,认真地享受生活带来的每一琐细快乐,体味着生的种种乐趣。
从而,使这个原本庸常的俗世生活,散发出了诱因的光芒,也使得这个弱小的女子——张爱玲,闪耀着传奇色彩。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凉意象;
一、月亮的意象——苍凉的载体
BeverleyNichols有一句诗,写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
张爱玲的人生观绝对深刻也绝对清醒,但如果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把BeverleyNichols的诗句改成“在张爱玲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恐怕不会有人表示异议。
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幽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
张爱玲的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月亮是她最显著典型的意象。
有人甚至统计得出这样惊人的结论:张爱玲的31部作品中,“其中22部小说里出现了‘月亮’这一自然物象及与其有关的比喻,共约140处。
”这是个很有意蕴的意象。
在《金锁记》中,作者写道:“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晕湿,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月亮一直是作为一个阴性的原型象征物出现在文学中的,月亮的阴冷和自恋是女人另一面的镜像。
如果说沈从文建构了一种女人的神性之美,那么张爱玲则是建构了一种女人的反神性之美。
月亮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残缺、不完全之美,是都市现代人内心病态欲望的一种形象化的呈现。
“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的、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
”(《倾城之恋》)
这是在柳原打了一通肉麻的电话而不愿娶流苏,让她觉得自己想得到的经济上的安全不可靠了,柳原再问她:“你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流苏泪眼里的月亮。
此时在流苏的眼里,月亮该是一块可望而不可及的带着被愚弄的绿的莓苔的、苍凉的荒原湿地,让人不敢涉足,太滑……这些对她似乎是一个想嫁而嫁不出的梦而已。
它端端地照着手握话筒的流苏,照着她脸上的惊疑,眼中的凄楚。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
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
”(《倾城之恋》)
当柳原来到流苏的房间看月亮时,她知道他爱她,但在流苏看来,他不娶她就是对她不好,她需要的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安全,因此月亮是“玻璃窗上的霜花”“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那霜花的冰冷和镜中月的虚空反映了流苏复杂而矛盾的内心:她不想屈服,但她屈服了;她喜欢柳原,但却在拥吻时想到最实际的利益,人生的苍凉和寒薄,就在这
月光照亮的镜中滋长成一朵朵美丽的霜花,而心底的那一抹柔情在瞬间悄悄隐去,只留她那一张俏脸融在无尽的夜色里。
二、镜子的意象——苍凉的体验
张爱玲的小说,尤其是前期小说,一再运用“镜子”意象,她小说中的主角几乎都离不开镜子。
镜子在中国文学中也是常常被运用的物象,它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则主要取镜子的“易碎感”作为义项的功能意义。
破碎的心常常通过人物与镜子的映照关系表现出来,特别是人物单独与镜子相处时,从镜子中泄露出的人的感受,几乎没有圆满的。
《花凋》中川嫦重病缠身,独自在外面游荡了一天,傍晚时分才回来,上楼去“拿着把镜子梳理她的直了的头发”。
郑夫人跟进房来,川嫦手一松,丢了镜子,伏在她母亲背上放声痛哭,不久,川嫦死了。
《金锁记》中七巧十年的光阴,十年的煎熬是通过镜子中的景象转换过去的,“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岁”。
这十年是曹七巧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
《沉香屑——第二炉香》中倒霉蛋罗杰也有一吻,同样用镜子意象来表达他的内心感受,不过他吻的不是妻子,而是镜框中妻子的照片。
他不明白为何自己的热情换来冰凉的结果,镜子意象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
《倾城之恋》中对镜子的描写为:“流苏觉得她滴溜溜转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抵着冰冷的镜子。
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
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
”这里的镜子有着多重的含义。
就触觉而言,镜子给人凉的感觉,这种渗透骨子的凉感,带有冰冷与苍凉的意味。
尽管流苏柳原两个精刮盘算始终不肯冒失的人,终于有了第一次的接吻,但是他们爱得并不彻底。
尤其是流苏,即便这是她曾幻想过无数次的场面,但真正身临其境时,她感到的并不是彻底热烈的爱情,而是觉得自己背心抵着冰冷的镜子。
身上也是凉的凉,烫的烫。
“凉”的是各自内心的算计,“烫”的是彼此的本能欲望。
这一“凉”一“烫”,足见爱得有保留,并没有真正沉浸在一个纯粹爱的世界中。
镜子的这种苍凉之感,为文章做了很好的铺垫。
果然,就在第二天,柳原就告诉她,一个礼拜后,他就要独自前往英国。
要不是因为后来战争的爆发,留给流苏的,可能就是无奈的独守空房与对镜自怜的苍凉。
三、枯叶子的意象——苍凉的自我感觉
“人身上的水分全给它(太阳)喝干了,人成了金色的枯叶子,轻飘飘的。
”(《倾城之恋》)
一个离了婚、在娘家无法住下去的、什么都没有的少妇,想从婚姻上得到经济上的安全,想从爱情上得到一些慰籍,在浪漫的海边,“流苏渐渐感到那奇异的眩晕与愉快”,但是,她的心中仍然没有着落,意识上的渴望使她觉得自己已经被太阳吸干了水分,成为轻飘飘的枯叶子,没有家可以依靠,没有人可依附,自己左右不了自己。
这枯叶子的意象给人一种衰败的苍凉和无依无靠、随时都会化为虚无的恐惧感。
四、墙的意象——苍凉的阻隔
“冬季的晴天也是淡漠的蓝色。
野火花的季节已经过去了。
流苏道:‘那堵墙……’柳原道:‘也没有去看看。
’流苏叹了口气道:‘算了罢。
’……山渐渐高了起来。
不知道是风吹着树呢,还是云影的漂移,青黄的山麓缓缓地暗了下来。
”(《倾城之恋》)墙出现于言谈之中,意象已经渐渐转移到了心里。
五、胡琴的意象——苍凉的音韵
胡琴这一意象在《倾城之恋》中出现三次,开头的胡琴声把读者带到了一个胡琴声幽幽的远古岁月,拉开了故事的序幕,使整个苍凉的倾城故事在胡琴声中娓娓道来,把一种缥缈的、无法捕捉的虚无撒向观众。
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对流苏来说是缥缈的、失了传的庙堂舞曲、是远古岁月的记忆、是公馆内一代代钝了的眼睛、是满目的灰尘吊子。
悠悠的琴声从颓废的手指上流出,是她的苍凉故事的源头,正合了她此时的心境。
而胡琴声的嘎然而止,正是她的死亡或重生吧。
因为苍凉,因为虚空,所以不可触摸,虽“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倾城之恋》)
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撒下寒辉,映在地上霜白一片。
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在寂寞的夜里更显苍凉和缥缈。
一切都结束了,而一切又都回来了,苍凉的故事仍在上演,拉过来拉过去的胡琴声诉不尽的苍凉与虚无!胡琴使整个故事苍凉的基调得以存在。
六、风雨——悲凉的情景
单纯而又不幸的少女许小寒(《心经》)爱上了自己的父亲,在这不该发生的爱情事件中,许小寒陷入了孤立无助的境地,父亲成为他惟一的精神支柱,而她的父亲为了逃避这一精神的磨难,选择了出走。
小寒孤独地跑到绫卿家,想阻止父亲的远离,“天黑了,忽然下起雨来,那雨来得猛。
哗哗泼到地上,地上起了一层白烟。
小寒回头一看,雨打了她一脸,呛得她透不过气来”。
“风雨”意象在这篇小说中成为许小寒孤立无助的象征。
许小寒的外部世界只有“风雨”,她内心的寒冷也与风雨的寒冷融为一体。
她不该爱上她的父亲,她又无法左右自己的感情,更无力改变外部世界。
当小寒与母亲同坐于一辆黄包车上时,“雨下得越发火炽了,拍啦啦溅在油布上。
油布外面是一层滔滔的白,油布里面是黑沉沉的”。
人物的处境与心理在这黑与白的对比中显得更加鲜明,风雨意象在它的展开过程中,一方面映衬着许小寒孤立无助的处境,同时又呈现出对许小寒的悲悯意味。
风雨意象点化了人物的内心感受,也加强了小说叙事的诗意化色彩。
七﹑结语
张爱玲是一个极其善于描写悲凉意象的作家。
她用自己传奇式的一生和传奇性的作品演绎了一个个悲剧故事。
这种仿佛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悲凉意象,促使她以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手法解剖了人性的自私、卑鄙与扭曲,揭示了芸芸众生的孤独漂浮感、命运的困顿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