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口腔颌面影像学》课件

《口腔颌面影像学》课件

牙周炎的影像学表现
牙槽骨吸收
牙周炎早期,牙槽骨在X线片上 表现为骨质密度降低,边缘模糊 。随着病情加重,牙槽骨吸收逐 渐明显,出现垂直性吸收,水平
性吸收和角形吸收。
牙周膜增宽
牙周膜是牙齿与牙槽骨之间的结 缔组织,当发生牙周炎时,牙周 膜增宽,在X线片上表现为牙周
间隙增宽。
牙齿松动
由于牙周炎导致牙槽骨吸收和牙 周膜增宽,牙齿逐渐松动,X线 片上表现为牙齿位置不正,倾斜
口腔颌面影像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
当前
X线摄影是最早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用于观察骨骼结构。
数字化成像技术、三维重建技术等新 技术的应用,使得口腔颌面影像学在 诊断和治疗方面更加精准和高效。
中期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 MRI等高级影像学检查逐渐应用于口 腔颌面疾病的诊断。
口腔颌面影像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03
口腔颌面影像学检查技术
X线检查技术
X线平片
用于观察口腔颌面部骨骼结构,如牙槽骨、下颌骨等。
X线造影
通过向特定部位注入造影剂,提高病变部位的对比度,有助于发现微小病变。
CT检查技术
轴位CT
从头部至足部扫描,全面了解口腔颌面部结构。
冠状位CT
从左侧至右侧扫描,重点观察骨骼和软组织的层次关系。
MRI检查技术
MRI软组织成像
对软组织结构如肌肉、软组织肿瘤等有高分辨率。
MRI血管成像
用于观察血管结构,对血管瘤、血管畸形等疾病的诊断有帮助。
超声检查技术
高频超声
适用于浅层软组织的检查,如舌、唾液 腺等。
VS
彩色多普勒超声
可观察血流情况,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 断有参考价值。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1
第一章 概述
2
一 学科内容
•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主要 内 容:
• 1口腔颌面放射生物学 • 2 口腔放射防护;
3
4
5
• 3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 4 牙及牙周组织病
变; • 5 颌面骨炎症;
6
7
8
• 6 颌骨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 • 7 外伤; • 8 涎腺疾病; • 9 颞下颌关节疾病; • 10 系统病在口腔、颅、颌面骨的表现 • 11 CT在口腔颌面部诊断中的应用。
24
• 二、 电离和激发 • 三、自由基 • 四、靶学说和靶分子
25
五、影响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主 要因素
• 1、辐射种类 • 不同种类的辐射产生的生物效应不同 • 2、辐射剂量 • 总的规律剂量越大,效应越显著但并不呈
完全直线。
26
• 3、辐射剂量率 • 定义: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接受的照射剂量 • 当大于0.05~0.1Gy/min是可能引起急性放
• 6 现已由单纯牙科放射学发展为口腔颌面放 射学,并逐渐发展为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
• 7 口腔颌面部介入性放射学和实验放射学开 始得以发展。
16
(二)历史人物
• 1 美国人C.E.Kells拍摄第一张根尖片。 2 芬兰人Vellebonna设计出曲面体层 机。
• 3 1971年英国物理学家Hounsfild创制了CT装置。 • 4 1961年iedses des plantes发明图像减影法。
• 一 放射防护三个主要原则
• 1 实践的正当性:首先判断X检查的必要 性。 2 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少剂量。 3 个人剂量的限制:限制个人所受总照射量。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精品PPT课件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精品PPT课件

三、上颌前部牙合片
(一)投照技术 拍摄上颌前部牙合片时,患者坐于牙椅上,头矢状面与地面垂直,听鼻线与
地面平行。用6cmx8cm胶片。 (二)正常图像 显示上颌前部全貌,包括切牙孔、鼻中隔。上颌窦、鼻泪管、上前牙及腭中缝 等结构。常用于观察上颌前部骨质变化及乳、恒牙的情况。
四、上颌后部牙合片
(一)投照技术 拍摄上颌后部牙合片时,患者位置同上颌前部牙合片。用6cmx8cm胶片。 (二)正常图像 常用于观察一侧上颌后部骨质变化的情况。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第3章
口腔X线检查的防护
放射防护有三个主要的原则:
1、实践的正当性:为了防止不必要的照射,在进行照射的时间之前,都必须经
过正当性判断,确认这种实践具有正当的理由,获得的净利益超过付出的代价(包括健 康损害的代价)。特别是进行复杂疾病的诊断时应注意到患者接受的放射累积剂量。
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条件下,所有照射都应保持
一、根尖片★
(一)投照技术
1.根尖片分角线投照技术 (1)患者位置:患者坐在专用口腔治疗椅上,椅座呈水平位,背 托呈垂直位,调节椅子高度,使患者口角与术者腋部相平,以利 术者操作。患者坐在椅子上呈直立姿势,头部靠在头托上,矢状 面与地面垂直。投照上颌后牙时,外耳道口上缘至鼻翼之连线 (听鼻线)与地面平行,投照上颌前牙时,头稍低,使前牙的唇 侧面与地面垂直。投照下颌后牙时,外耳道口上缘至口角连线 (听口线)与地面平行。投照下颌前牙时,头稍后仰,使前牙的 唇侧与地面垂直。
十二、下颌骨侧斜位片
显示下颌骨体磨牙区及下颌升支
十三、下颌骨后前位片
正常图像:显示上下颌骨后前位影像,以显示双侧下颌升支后前位影像最为满 意,常用于双侧对比观察下颌升支各部病变。

第二章-口腔颌面部检查ppt课件

第二章-口腔颌面部检查ppt课件

主要设备
牙科综合治疗椅
常用检查器械
检查体位
1
检查上颌牙 时,上牙平 面与地面成 45°-60° 角
2
检查下颌牙 时,下牙平 面与地面平 行
3
医师居患者 右后方,高 度与医师肘 部平齐
常规检查方法
1.问诊(interrogation):
➢主诉:患者最迫切要求解决的痛苦问题 症状﹑部位和时间.
➢现病史:发病的时间﹑诱因﹑ 症状﹑发生和发展 有无并发症、经过哪些检查和治疗
24h ▪ 唾液成分分析
1000-1500ml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影像学检查
▪ X-线平片 ▪ 全景片 ▪ X-线头影测量术 ▪ X-线照影 ▪ CT ▪ MRI ▪ 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 ▪ 超声检查
一、 x-线牙片检查
▪ 分角线投照拍摄技术
X线中心射线垂直通过胶片与牙之间的假想分角线
▪ 投照体位:
上颌牙——鼻翼耳屏线与地面平行 下颌牙——口角耳屏线与地面平行
▪ 胶片的安放:
胶片超过牙合面5mm左右,紧贴被照牙的舌或腭侧 ,前牙竖放,后牙横放。
▪ 固定:
上颌牙用对侧大拇指固定 下颌牙用示指固定
x-
一 线 牙 片 检 查
二 全景X线检查
三、X-线头影测量术
主要用于口腔正畸及正颌外科
四.X线造影检查
门诊病例
住院病例
镊子
镊子的作用
夹持辅料、药物; 夹持腐败组织、异物; 检查松动度; 叩诊
口镜
口镜的作用
▪ 牵拉口角 ▪ 反映镜像 ▪ 反射聚光 ▪ 叩诊
探针
探针的作用
▪ 检查沟裂、点隙、缺陷、龋洞 ▪ 探查牙本质敏感区 ▪ 探测牙面菌斑、龈下牙石 ▪ 检查充填物及修复体与牙体的密合程度 ▪ 皮肤或粘膜的感觉功能 ▪ 牙周探针——牙周袋深度

口腔颌面部医学影像学医学课件

口腔颌面部医学影像学医学课件

探索多模态影像技术
结合多种影像技术,如X线、CT、 MRI等,提供更全面的疾病信息。
加强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与普及
1 2
提高患者对医学影像学的认知
通过宣传和教育,让患者了解医学影像学在疾病 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优化医学影像学服务流程
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3
降低医学影像学成本
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降低医学影像学的 成本,使其更容易普及到基层医疗机构。
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边界不清,骨质破坏,淋巴结转移。
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医学影像学表现
颞下颌关节紊乱的X 线表现:关节间隙正 常,骨质无异常。
颞下颌关节紊乱的 MRI表现:显示关节 盘和关节软骨的病理 改变。
颞下颌关节紊乱的 CT表现:关节盘移 位,关节间隙增宽或 狭窄。
唾液腺疾病的医学影像学表现
唾液腺炎的超声表现
口腔颌面部医学影像 学医学课件
汇报人: 202X-12-24
目录
• 口腔颌面部医学影像学概述 • 口腔颌面部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 • 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医学影像学表现
目录
• 口腔颌面部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 • 口腔颌面部医学影像学的挑战与展

01 口腔颌面部医学影像学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口腔颌面部医学影像学是利用医学影像技术对口腔颌面部疾病进行诊断、治疗 和预后评估的学科。
和诊断。
标准化诊断流程和术语
02
建立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术语,提高不同医生之间的诊断一致性

强化医生培训与教育
03
定期开展医学影像学培训课程,提高医生对影像学的理解和应
用能力。
推进医学影像学的技术创新与发展

口腔颌面外科--影像技术.ppt

口腔颌面外科--影像技术.ppt
精选
(6)骨硬板:即固有牙槽骨,是牙槽骨的内壁,
围绕牙根,骨质致密而薄,X线片上显示为包绕 牙根的连续不断的密度高的线条状影像。
精选
精选
(7)牙周膜:是介于牙
槽窝和牙骨质之间的结 缔组织。牙周膜的厚度 一般在0.15~0.38mm之 间。X线上显示为包绕 牙根连续不断的密度低 的线条状影像,其宽度 均匀一致。
精选
(5)牙槽骨:是上下颌骨包围牙根的突起部分,X线片
上牙槽骨所显示的密度较牙低。 上牙槽骨的密质骨薄,松质骨多,即骨小梁数目多, 相交处呈密度高的点状影像,骨髓腔则呈点状密度低 的影像,故上 牙牙槽骨的骨 小梁结构X线片 上呈颗粒状影 像。
精选
• 下牙槽骨密质骨厚而松质骨少,骨小梁多呈水平方 向排列,骨髓腔呈三角形和大小不等的圆形密度低 的影像,所以下牙槽骨的骨小梁结构呈网状结构
颏孔
精选
三、曲面体层摄影
[优点]
• 1、患者舒适,口内不需放置胶片 • 2、放射量少,较全口牙片少得多 • 3、在正畸、牙周治疗中可提供治疗前后的记录
[缺点]
• 1、需要增感屏投照,故不如口内片清晰 • 2、不是所有形态的头颅都能摄取很好的影像
精选
[正常图像] • 此片能将全口牙同时显示在一张胶片上,而且可
精选
精选
任务二 正常X线影像
一、牙体与牙周组织

牙周组织
硬组织
软组织 牙周膜 牙龈 牙槽骨
牙釉质 牙本质 牙骨质 牙髓精选
(1)牙釉质:是机体中钙化最高和最坚硬的组织,X
线片上的影像密度也最高,似帽状被覆在牙冠部牙本 质的表面。后牙颌面、前牙切缘最厚,由颌面和切缘 向侧方至牙颈部逐渐变薄,终止于牙颈部。
低密度影。 球上颌囊肿:上颌切牙和尖牙之间倒梨形囊状低密度影。 正中囊肿:上颌/下颌中线区囊状低密度影,与牙无关。 5、孤立性骨囊肿: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概述课件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概述课件

磁共振技术应用颞下颌关节病及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检查,可以直 接 清晰地显示所欲检查部位的组 织影像,对人体无放射损害。灰 阶超声、同位素扫描技术用于涎 腺疾病的检查 ,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口腔颌面介入放射学
所谓介入放射学是指研究在 X线、灰阶超声或CT扫描等 导向下进行穿刺活检或进行 治疗的学科,是70年代中期 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 学科。
口腔
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edical Imaging
第一章 概述
summary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是 界于口腔疾病的 重要诊断方法之一,通过病变组 织的密度改变,经x线的穿透显 示出密度不同的黑白图像,发现 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以达到诊 断的目的,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治 疗。
1、牙科放射学:限于对牙、 牙周及根尖病变的X线检查及 诊断。检查方法主要是拍摄 根尖片及颌骨平片。
2、口腔颌面放射学:对口腔 颌面部肿瘤、外伤、炎症、发 育畸形、涎腺疾病、颞下颌关 节疾病等进行X线检查及诊断。 检查方法有牙科X线机、曲面 体层摄影、体腔摄影。头影测 量摄影以及大型X线机多轨迹体 层摄影技术。
在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性颈外动脉 分支系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基 础上,开展了对口腔颌面部血供丰富 的肿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晚 期恶性肿瘤的动脉灌注化疗及各种带 药微球栓塞治疗上动物实验研究和临 床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医学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口腔科医生应该了解不同检 查技术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 价值,应考虑费用高低、放 射计量的大小及给患者带来 的其他损害等。
美国人C.E.Kells于1896年4月 拍摄了美国第一张根尖片。
(2)体层摄影(Tomography)技术: 意大利的Vellebonna于1930年发 明体层摄影(Plaintomography)后, 30年代后期用于颞下颌关节。 1945年芬兰人Peatero设计了曲面 体层(Pantomography)机,70年代 引入中国。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颌面骨炎症ppt课件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颌面骨炎症ppt课件

手术规划
帮助外科医生确定手术范围和手术难度。
3
术前评估
提供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的依据。
颌面骨炎症的诊断和治疗源自1 临床症状评估包括疼痛、肿胀和功能异常等。
2 影像诊断
通过不同的影像技术进行病变评估。
3 治疗方法
根据具体病变选择手术或药物治疗。
常用的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技术
X射线摄影
常用于检查牙齿和颌骨的 病变。
CT扫描
通过层析成像,提供更详 细的骨骼结构信息。
磁共振成像
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生成 高分辨率的影像,适用于 软组织检查。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在颌面骨炎症 中的应用
1
病变诊断
通过影像诊断技术准确定位和评估颌面骨炎症的病变程度。
2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颌面骨炎症ppt课件
欢迎来到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颌面骨炎症的世界。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 令人着迷的领域,了解颌面骨炎症的定义、分类和病因。
颌面骨炎症的分类和病因
1 化脓性颌面骨炎症
由于感染引起的炎症,常见病因包括龋齿、根尖周炎等。
2 非化脓性颌面骨炎症
非感染性炎症,如骨坏死、放射性骨坏死等。
常见的颌面骨炎症疾病
牙周脓肿
由于牙周疾病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常伴有 脓液积聚。
骨质炎
颌面骨骨骼炎症,常见病因包括骨髓炎和 化脓性骨髓炎。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原理
1 放射学原理
2 影像构建
通过射线后的组织吸收和散射的不同来 实现结构成像。
根据成像原理,将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 生成高质量的影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线对机体组织 的影响
• E值:指当机体局部收到辐射时会引起相同

放射效应几率的相当的全身辐射剂量

的估算。
• 放射量大的全口牙片和曲面体层危害性比 放射剂量小的胸片小
• 小剂量X线潜在危险是导致白内障,潜伏期 10年。
-
32
二 涎腺损伤
• 1.临床表现:单一剂量 >10 Gy,口干,2~6

小时出现。

<10Gy 口干 6小时后出现。
• 2.剂量效应
• 浆液性腺泡高度敏感,2~5Gy明显变性,10Gy可 坏死。
• 3.照射后造影及病理形态改变
• 随时间延长,腺体功能逐渐降低。可发生废用性 萎缩。
-
33
• 4.放射对涎腺功能的影响
• 4 1961年iedses des plantes发明图像减影法。
-
17
三 医学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 1 面对如此复杂的多种可供选择的影像学 检查技术,口腔医务工作者必须深刻了解 不同检查技术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切实 和具体的帮助。 。
-
18
• 2 影像医生要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丰 富的工作经验及对疾病相关临床特征、发 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学基础的深刻理解。 因同一种疾病的影像表现可以有较大的区 别,甚至完全不同;完全不同的疾病亦可 有类似的影像学表现
而交变振荡向前运动的电磁波。 • 如:x线,r线----电离辐射 • 非电离辐射:无线波、微波、可见光、紫
外线。 • 波长短-频率大-能量高-穿透力大
-
22
• 电磁辐射通过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 子对产生转移能量
• 放射诊断-----光电效应
• 放疗--------康普顿效应
-
23
粒子辐射
• 定义:一些组成物质的基本物质,或由这 些基本粒子构成的原子核,通过消耗自己 的动能,把能量传递给其他物质。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一)
二 发展简史
• 1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2周之后用于拍摄牙科X 片。
• 2 近30年,口腔放射学才得以发展。
• 3 1968年第一界国际牙颌面放射学学术会议召开。
• 4 1987年我国召开第一界全国口腔放射学学术会 议。
-
15
• 5 口腔放射学现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年轻学 科。
• 6 现已由单纯牙科放射学发展为口腔颌面放 射学,并逐渐发展为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
• 7 口腔颌面部介入性放射学和实验放射学开 始得以发展。
-
16
(二)历史人物
• 1 美国人C.E.Kells拍摄第一张根尖片。 2 芬兰人Vellebonna设计出曲面体层 机。
• 3 1971年英国物理学家Hounsfild创制了CT装置。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
1
第一章 概述
-
2
一 学科内容
•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主要 内 容:
• 1口腔颌面放射生物学
• 2 口腔放射防护;
-
3
-
4
-
5
• 3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 4 牙及牙周组织病 变;
• 5 颌面骨炎症;
-
6
-
7
-
8
• 6 颌骨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 • 7 外伤; • 8 涎腺疾病; • 9 颞下颌关节疾病; • 10 系统病在口腔、颅、颌面骨的表现 • 11 CT在口腔颌面部诊断中的应用。
-
24
• 二、 电离和激发 • 三、自由基 • 四、靶学说和靶分子
-
25
五、影响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主 要因素
• 1、辐射种类 • 不同种类的辐射产生的生物效应不同 • 2、辐射剂量 • 总的规律剂量越大,效应越显著但并不呈
完全直线。
-
26
• 3、辐射剂量率 • 定义: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接受的照射剂量 • 当大于0.05~0.1Gy/min是可能引起急性放
-
30
• 皮肤:由轻到重
• 毛囊性丘疹与脱毛、红斑反应、水疱、及 坏死。
-
31
• 2.剂量与临床表现
• 伽马射线分割照射每次2Gy,累计20Gy, 可出 现融合性黏膜炎。
• 20Gy一次,隔2周则看不到累计效应。
• 3.照射口腔黏膜的病理改变
• 成纤维细胞浸润,易溃烂,放疗后一年内 避免使用义齿及吸烟饮酒
• 腮腺受照射10Gy后其流率降低50%左右,唾液 成分Na 、Cl、Ca、Mg及蛋白成分升高, HCO3 降低,免疫球蛋白早期升高,后期降低。
-
34
• 三 对味觉的影响 • 累计剂量10Gy开始有损害,20~50明显增
加。 • 四 对牙合系统的影响 • 牙齿: 龋坏增多,口干 • 儿童接受30Gy,牙齿停止或发育迟缓。 • 成人65Gy,发生骨坏死。
-
43
第3章 口腔X线检查的放射生物学损 害和防护
• 一 放射防护三个主要原则
• 1 实践的正当性:首先判断X检查的必要 性。 2 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少剂量。 3 个人剂量的限制:限制个人所受总照射量。
周期第1~10天
-
28
• 3.不同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 与细胞的分裂活动呈正比,而与其分化
程度成反比 • 4.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敏感性 • DNA>mRNA>rRNA和tRNA> 蛋白质
-
29
第3节 电离辐射对正常口腔颌面组 织的影响
• 一、口腔黏膜及颌面皮肤损害 • 1.临床表现:由轻到重 • (1)轻度黏膜疹 • (2)明显黏膜疹 • (3)斑点状黏膜炎 • (4)融合性黏膜炎,斑块直径>0.15cm • 水肿大量渗出,伪膜形成。
-
19
第2章 口腔放射生物学
• 定义:是对放射线的生物效应和致病作用 • 机制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
20
第1节电离辐射的种类及物理化学的 基础
• 电离辐射是指能引起被作用物质电离的射
• 线,分电磁和粒子两大类
-
21

一. 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
• 电磁辐射: • 1是以互相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变化
射病 • 4、分次照射 • 多次给于的生物效应低于一次给予 • 5、照射方式 • 内、外、混合。
-
27
(二)与机体有关的因素
• 1.种系的放射敏感性 • 一般来说进化越高,机体组织结构越复杂,放射
敏感性越高。 • 2.不同个体发育时间的放射敏感性 • 一般规律随个体发育过程而逐渐降低。 • 0.05~0.15Gy可杀死受精卵 • 受孕35天最容易致畸 • 孕龄妇女避免检查下腹部。如必须检查宜在月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