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简介
最新第一讲格律诗的结构特点和五绝

第一讲格律诗的结构特点和五绝的基本类型一、什么是格律诗格律诗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在我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排律等)。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格律诗又叫做近体诗或者今体诗。
这是唐朝人的说法,我们至今沿用。
唐朝人把在格律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都称为古体诗。
二、格律诗的结构特点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也就是说,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2:各句字数相等。
(五言或七言)每句五个字,共四句的,叫五绝;八句的叫五律。
每句都是七个字,四句的叫七绝,八句的叫七律。
3:一韵到底,必须押平声韵。
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
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
)(至于一些作者故意写仄韵律绝的,那是例外。
)也就是说。
一首诗中只能押一个韵,不能换韵;并且押韵的字必须是平声。
偶数句(2、4、6、8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奇数句不押韵,并且句子尾部的那个字必须是仄声。
押韵句的尾字叫韵脚,不押韵的尾字叫白脚。
4:律诗,中间两联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一般不要四联全对仗。
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律诗的第一联(1、2两句)叫首联,第二联(3、4两句)叫颔联;第三联(5、6两句)叫颈联;第四联(7、8两句)叫尾联。
(颔是下颌的意思,颈是脖子的意思,)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三、格律诗的平仄和标准句式平仄,说简单点,就是声调。
汉字的四声:汉语乃一字一音,汉字的声调有不同,古汉字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唐代诗人对汉字四声作了巧妙的二元化处理,即平声归于一调,仍叫平声;上、去、入声归于一调,谓之仄声。
七绝格律诗(精选25首)

七绝格律诗(精选25首)一、什么是七绝七言绝句是汉族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厉声教的《观潮有感》等。
二、什么是格律诗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
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
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三、七绝格律诗(精选25首)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句子。
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绝格律诗(精选25首),欢迎大家分享。
1、《春愿》笋尖竹味菜苔跻,柳态春风荡碧溪。
最爱蜂鸣衔核树,落花看处挂桃梨。
1、《黄梅天》枝影随风晴未去,黄梅雨点乱苍穹。
花红最是因天暖,暖到浓阴不见红。
3、《蝉鸣听暑》晨阳欲睡云乡好。
一径清凉入画笺。
悬影浮闲犹拒暑,蝉鸣受听奈何天4、《腾云客》电闪雷鸣谁解兴,三山五岳见纷呈。
有心试作腾云客,弹激风歌骤雨声。
5、《中秋月》吟诗触景千山好,赏月凭秋故里枫。
细数经年谁与共?一圆伴径画心同。
6、《秋思》碎雨开晨连唤梦,梧桐疏影进秋风。
寒凉四面随人起,犹动乡心逐断篷。
7、《叶》与日言欢应摘月,随风躇步不输莲。
春来向望丽人影,秋去寻音寂寞天。
8、《秋荷》细雨残荷惊素影,亭茎玉立见归真。
泥深藕白应知许,子落寒波思故人。
9、《冬绪》复见径庭红叶落,犹嗔蔓草萎天边。
谁家院里梅花好,誓与芳心醉在年。
10、《回城路》经年无悔城中往,一路来回鬓上霜。
春晓田园车满客,依依别过是家乡。
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2、《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格律诗四体十六式

格律诗十六式表格律诗又称近体诗。
分四体: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每体四式:仄起不入韵、仄起入韵;平起不入韵、平起入韵。
共十六式,分述于后。
(注:下文中⊙表示可平可仄。
)1.【五绝】五言绝句的省称。
四句二韵或三韵。
平仄定格凡四式:(1)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仄平平仄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例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⑵首句仄起入韵式⊙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例子-----(西鄙人《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⑶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平(韵)-----例子-----(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⑷首句平起入平韵式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平(韵)-----例子-----(王涯《闺人赠远》)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2.【五律】五言律诗的省称。
八句四韵或五韵。
平仄定格凡四式:⑴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例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⑵首句仄起入韵式⊙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例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⑶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平(韵)-----例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近体诗简介与辨析

近体诗简介与辨析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等。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概念近体诗亦称“今体诗”。
诗体名。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这一叫法在中国明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今秋,伯应(袁可立子袁枢)自睢阳寄近体诗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属余序。
”类别观点一: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
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观点二: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
特点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基本格体一、五绝类型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例诗: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
类型二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
(韵)⊙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例诗:壬辰元日试笔呈诸师友陈忠远(即阿袁)龙光绚九天,虎幄定三边。
一守凤城道:“新年胜旧年!”类型三⊙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例诗:南行别第韦承庆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格律诗和五绝、五律

格律诗和五绝、五律格律诗的结构特点和五绝的基本类型一、什么是格律诗格律诗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限制。
在我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排律等)。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格律诗又叫做近体诗或者今体诗。
这是唐朝人的说法,我们至今沿用。
唐朝人把在格律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都称为古体诗。
二、格律诗的结构特点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
(五言或七言)每句五个字,共四句的,叫五绝;八句的叫五律。
每句都是七个字,四句的叫七绝,八句的叫七律。
3:一韵到底,必须押平声韵。
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
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
)也就是说,一首诗中只能押一个韵,不能换韵;并且押韵的字必须是平声。
(至于一些作者故意写仄韵律绝的,那是例外。
仄,一般表达拗怒的情感,而平,更多表达舒缓的情感。
)偶数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奇数句不押韵,并且句子尾部的那个字必须是仄声。
押韵句的尾字叫韵脚,不押韵的尾字叫白脚。
4:律诗,中间两联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一般不要四联全对仗。
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律诗的第一联(1、2两句)叫首联,第二联(3、4两句)叫颔联;第三联(5、6两句)叫颈联;第四联(7、8两句)叫尾联。
(颔是下颌的意思,颈是脖子的意思)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格律诗的平仄和标准句式平仄,说简单点,就是声调。
汉字的四声:汉语乃一字一音,汉字的声调有不同,古汉字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唐代诗人对汉字四声作了巧妙的二元化处理,即平声归于一调,仍叫平声;上、去、入声归于一调,谓之仄声。
格律诗常识

格律诗常识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
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
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特点】这里所谓的“古”和“近”是以唐朝时代人的眼光来看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是依照唐以前时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绝对不是无格律的现代诗,相反,它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有四个特点: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2、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
长律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每首限定四句。
五言绝句二十字,七言绝句二十八字,其它的特点都和律诗相同。
【写律诗】要严格地遵照声韵要求来进行。
声是指平、仄两声。
古人将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三声归入仄声就可分平仄,但古人的发音现在无从得知,所以我们只能从一些声韵书中查出某个字在古诗中的平仄。
对于现在使用的汉字,要确定其平仄则比较简单:一声、二声属平声,三声、四声属仄声。
诗的格律主要体现在平仄上,格律诗的每句每字都有平仄的要求,依照平仄写出来的诗朗朗上口,否则会觉得读起来很别扭。
韵是押韵,又称压韵、叶韵、协韵。
押韵就是强制性地规定在一首诗的哪句哪字必需使用同韵的字,诗中韵的位置都在句尾,故有韵脚的说法。
古人作诗有韵书可查,清代人常用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
一般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
浅谈格律诗(一)

浅谈格律诗(一法159● 舒静从古典诗歌发展和格律特点的角度,可以把中国古典诗歌分为两大类,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格律诗趋于成熟,于是,人们把唐代格律诗形成以前的诗歌称为古体诗,把唐代以后遵循一定的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亦即格律诗。
格律诗主要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
格律诗一般为五言和七言,六言的也有,但很少。
每首只有四句的为绝句,也称律绝;五言的称五言绝句,即五绝;七言的称七言绝句,即七绝。
每首八句的为律诗,五言的称五言律诗,叫五律,七言的称七言律诗,叫七律。
每首超过八句的为长律,也叫排律。
格律诗有严格的格律限制,其核心有五大要素,即篇幅(包括句数、字数与句式),平仄,黏对,押韵,对仗。
篇幅,指的是句数、字数和句式,格律诗的句式以五言、七言为主,不可混用,虽有六言,却极少。
通常我们说格律诗句式,主要指五言和七言。
在格律诗中,除排律外,绝句、律诗的句数和字数都是固定的。
绝句,不管五言还是七言,只要是绝句,都是四句,五言的二十字,七言的二十八字,不可改变。
律诗一样,只要是律诗,都是八句。
五言的四十字,七言的五十六字,不能改变。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杜牧《山行》浅谈格律诗(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王维《山居秋暝》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 李商隐《无题》平仄,是对语音声调的分类。
在古代汉语中,语音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四声。
平声包括上平声、下平声,仄声包括了上声、去声和入声。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不论是诗或是词,都是依靠字词语音声调以平仄搭配和变换,使诗句在韵律上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从而使诗句吟诵起来更加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感。
格律诗的三要素

格律诗的三要素
格律诗是一种有规律的诗歌形式,其创作遵循一定的格律和规则。
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韵律、格律和节律。
韵律(Rhyme):
定义:韵律是格律诗中的重要元素,指的是诗句末尾音韵的重复。
韵律可以分为押韵和押头韵,即诗句的末尾或开头的音韵相同。
例子:在典型的押韵诗中,末尾的词汇如“花”和“家”可能被用于形成韵律。
格律(Meter):
定义:格律是诗歌中的音节和重音的有规律的排列。
它决定了每行诗中音节的数量和重读音节的位置。
例子:例如,五言绝句是一种常见的汉语格律诗,每行五个音节,按照特定的重读规律排列。
节律(Rhythm):
定义:节律是格律诗中音节的有规律的重复和强调,与格律紧密相关。
它给诗歌赋予了一种韵律感,使其更具有音乐性。
例子:节律可以通过音节的长短、重音的强弱等方面来体现,为诗歌赋予了一种律动感。
这三个要素通常协同工作,共同构成了格律诗的基本结构。
不同文学传统和语言中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格律诗,具体的规则和要素也可能有所不同。
格律诗通过这些要素的巧妙组织,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简介(之一)一、什么叫诗?诗又称诗歌,是文学体裁的重要一种。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语言凝炼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音律,一般分行。
二、学诗和创作诗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诗高于文”。
世界伟大的文学泰斗高尔基曾说过:“诗是文学最高的表现形式。
”我国是诗的国度,三千年的诗史上,无数诗人层出不穷的诗作,汇流成一条蔚为壮观的璀璨星河,构就古老东方文明一道独特的风景长廊。
诗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我国世世代代的人们都非常热爱它。
学习诗和创作诗的重要意义很多,其最主要的是从中获得艺术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
可以说,它对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提高人民的素质,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诗的分类有哪些?如下图示:四、什么是格律诗?它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
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而且律诗中两联要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都要对仗等。
格律诗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种。
从诗律发展看,先秦是诗律的萌芽时期,汉魏晋是诗律的探索时期,南北朝齐梁是诗律的初步形成时期(所谓“永明体”是诗律的前驱),唐是诗律的成熟时期。
可见格律诗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传不息。
徐青先生在《古典诗律史》的绪论中就正确的说明:“格律诗是十分讲究诗歌的音响效果和诗体的形式美的……凭借这种格律形式,使诗歌呈现出抑扬顿挫的声调和鲜明的节奏、前呼后应的谐和的音韵词语与句式整齐的对仗等形音尽美的状态,从而加强了它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这种具有情真之美、意象之美、音乐之美、造型之美,语言之美的格律诗,是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五、学习格律诗难吗?如何突破格律关?现代有很多人喜欢格律诗,不少人想从事格律诗的学习与创作。
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从分行,字数貌似律诗,其内容、意境也不错,但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他们对诗的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
毛泽东同志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
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束缚也是乐趣。
如果不讲究规则,车、马、炮、相、帅任意走,那就不成为象棋了,也失去了下象棋的乐趣。
打麻将、踢足球亦是如此。
如果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去看待格律诗的约束,就会消除望而生畏,知难而退的思想。
其实掌握诗的格律并不太难,只要有兴趣,有决心去学,只要学习方法得当,就会很快地突破格律关的。
这正如人们常说的:“困难象弹簧,你硬它就软,你软它就强。
”六、格律诗在平仄排列上有哪些基本格式?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而词、曲是格律诗演变发展的另种形式,也在格律诗的大范畴之内。
本篇讲的是绝句和律诗的平仄基本格式,其他待续。
(一)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的平仄基本格式:1、五言绝句的基本格式(共四种):甲、平仄排列最基本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要以由它推导出来。
这个格式每一句都可以做首句,每换一种首句,就是一种新的格式。
所以初学者一定要记住这个基本格式,以便推导出其他格式。
乙、推导的第二种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南山宿雨晴,春入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唐·刘禹锡《路旁曲》丙、推导的第三种格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岸芳春色晚,水影夕阳微。
寂寂深烟里,渔舟夜不归。
——唐·司空曙《黄子陂》丁、推导的第四种格式:仄仄仄平平,月黑雁飞高,平平仄仄平。
单于夜遁逃。
平平平仄仄,欲将轻骑逐,仄仄仄平平。
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2、五言律诗的基本格式(共四种)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从平仄句式上看,把五言绝句按照“对”和“粘”的规律,继续延伸四句,变成八句,即成五言律诗。
甲、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细草微风津,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唐·杜甫《旅夜书怀》乙、首句入韵的平起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还流。
锡飞常见鹤,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莫随惠远游。
—唐·杜甫《玄武禅师屋壁》丙、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丁、首句入韵的仄起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听五弦琴。
—宋·王安石《孤桐》(二)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平仄基本格式1、七言绝句的平仄基本格式(四种)七言诗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言句子的前面加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要与该五言句子的前面个字的平仄相反。
甲、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水光潋艳晴方好,仄仄平平仄仄平。
山色空蒙雨亦奇。
仄仄平平平仄仄,欲把西湖比西子,平平仄仄仄平平。
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乙、首句入韵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丙、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桔绿时。
—宋·苏轼《赠刘景文》丁、首句人韵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枚《泊秦淮》2、七言律诗的平仄基本格式甲、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乙、首句入韵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来·晏殊《寓意》丙、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乎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丁、首句入韵的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七、格律诗在平仄格式以外还有哪些规则?前面讲过了五言诗(五绝、五律)和七言诗(七绝、七律)的平仄排列十六种格式。
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律诗,包括唐诗、宋诗以及后来(含当代)的诗,很少有每个字都符合上面所讲的平仄格式的,绝大部分律诗总有些字不符合。
这是因为,上面所讲的乃是标准化、理想化的格式。
这些格式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但除了格式外,还有其他一些规则起作用。
这些规则也都是历史形成的、公认的。
主要有以下几条:(一)“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意思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五言诗每句第一个字、第三个字,平仄不论,用平声或用仄声都可以,可平可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必须分明,必须按平仄格式的规定选用平声字或仄声字,第五个当然也要分明。
对于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可以平仄不论,可平可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一定要分明,当然第七个字也要分明,不能随意。
但遇到特殊情况,上述法则就不管用了。
如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一个字决不可不论。
如果不论,用了仄声字,使这句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大错误,诗论的术语叫做犯“孤平”(除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
科举考试时,犯了“孤平”,诗就不及格了,此是大忌。
如遇到“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个字也应当论,如不论,就变成了“仄仄平平平”,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叫“三平调”,也是比较大的毛病。
如遇到“平平平仄仄”句式,第三字也应当论,如不论,就变成“平平仄仄仄”,诗论的术语叫做“三仄尾”,也是比较大的毛病。
再如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如第三个字不论,而用了仄声,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同样犯了“孤平”之忌。
、(二)严格“对”和“粘”“对”是指字的平仄相反,“粘”是指字的平仄相同。
粘对在五言格律中指的是每句中的第二、第四个字,在七言格律诗中指的是每句第二、第四、第六个字。
粘对的规律是先对后粘。
例如,在五言绝句中,第一句中的第二、第四个字与第二句中的第二、第四个字平仄相反(对);第二句的第二、第四个字与第三句中的第二、第四个字平仄相同(粘);第三句中的第二、第四个字与第四句中的第二、第四个字平仄相反(对)。
并以此方法对七言绝句、五言、七言律诗进行粘对。
违反粘对是律诗的大忌。
(三)三种拗救法1、本句自救又叫“孤平拗救”。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的句式里,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就犯了“孤平”,成为“仄平仄仄平”。
为避免孤平,必须在本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字。
使其成为“仄平平仄平”。
如刘禹锡《纥那曲》中的“竹村无限情”;苏颋《汾上惊秋》中的“北风吹白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