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_牡丹亭_之时尚元素
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特色

面端庄 娴静 的杜 丽娘 。 其实在 心 中早 已对 “ 情” 字 了有 向往 。 无论是 战国时的庄周梦蝶 , 还是后来的 梁祝化蝶 ,蝴蝶一直以来都被 中国人赋予了浪漫 的象征 , 进而表现了男女间的爱情 。因此 , 在青春 版《 牡丹亭 》 中, 《 惊梦》 一场 里杜丽 娘的 白色绣蝶 女帔恰如其分 的表现 出了杜 丽娘的心情 ,也 为这
有很多折是第 一次被搬演上舞台 ,因此对舞美 的 创作提 出了新 的要求 。 我们在创 作这 些场景时 .立足点是最大程度
上 传承 昆曲传统 的“ 诗化 ” 风格 . 追求一种 写意 的
石道姑 等次要角 色 , 在服装上均颇有特色 , 在这里 不一一例举 。但 总体 说来主创者把服装总的基调
读青 春版 《 牡丹亭》 的“ 青春 ” 特 色。
却并不相 同。在《 惊梦》 中, 大 花神 执绿幡 , 这里用 柳枝 的绿 色象征着男女 间纯洁的爱 睛。在 《 离魂》 青 春版 《 牡丹亭》 的最大特色首先表现 为一个
一
出中 ,用白色的幡表现了杜丽娘 的离世时的悲
“ 美” 字, 这个特 点首先 可以从青 春版《 牡丹 亭》 中
舞台实践 剧 影 月 报
青春版 《 牡丹亭 》 的舞美特色
●徐安 平
改革开放 以来 ,全 国七所 昆剧院团前后排 了
定 为苏州 水乡式 的“ 柔” , 采用淡 黄 、 粉红 、 嫩绿 等 主要色调 , 服饰材料选用丝绸并辅 以手工苏绣 , 内 容 限定 中国传统 的意象 。 如梅 、 兰、 竹等, 愈发衬 托 出演 员的古典美 。 青春版 《 牡丹 亭》 在色彩 的运用上 , 也 颇具特 色 。大花神 曾经在 《 惊梦》 、 《 离魂》 、 《 回生》 三个场
_牡丹亭_与当代戏剧的舞台生命_评白先勇_青春版_牡丹亭_及其他

20世纪末,上海昆剧团演出的“整本”《牡丹亭》,旅美中国导演陈士曾执导的全本《牡丹亭》,美国先锋导演彼得・塞勒斯执导的三合一《牡丹亭》,在国际舞台上各逞风采,曾经搅起一场意义特殊的《牡丹亭》热。
余热尚在,2004年初,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倾力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大陆热烈上演,并有《四百年青春之梦——姹紫嫣红〈牡丹亭〉》一书出版①,更使人觉得《牡丹亭》似乎对处于颓势的当代戏剧舞台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于是,冷静地思考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提出关于戏剧发展的多种思考:一、是新鲜的舞台语汇赢得了观众的欣赏,还是思想的光芒激射出永恒的力量?从表面来看,这几个不同版本的《牡丹亭》反复搬演一个古老的经典剧目,却例外地得到观众欣赏,很重要的原因都是运用了新鲜的舞台语汇。
彼得・塞勒斯执导的《牡丹亭》,是将歌剧、话剧、昆曲三种不同的表演形式离奇地组合在同一个演出空间里,分别用不同的舞台语汇来共同表现同一的剧情,因而形成很强的刺激力,结果“使观众席中所爆发的掌声气浪,似乎要掀翻剧院的天顶冲决而出”②。
而陈士曾执导的《牡丹亭》,则追求象在苏州园林里演戏一样的立体的剧场环境,也赢得观众的“起立欢呼”。
但其实,最关键的倒不是这些新鲜的舞台语汇赢得了观众的欣赏,而是《牡丹亭》剧本所蕴涵的跨时代、跨国界的思想光芒在用不同的舞台语汇“变形演绎”时激射的巨大力量赢得了观众。
与莎士比亚、果戈理、易卜生等外国剧作家的名作在中国演出,同样能得到属于异质文化的中国观众的欣赏一样,《牡丹亭》表现人性解放,追求爱情对于生死、对于社会约束超越的强烈思想观念,是它打破时空界限与文化障碍赢得世界认同的根本所在。
而“变形演绎”的舞台语汇仅仅是导演们试图让表演形式更新鲜,更适合于不同观众群的审美兴趣而已。
所以,舞台语汇需要更新,但用什么样的舞台语汇阐释并不是根本,根本的是所阐释的剧本是否具有这样的思想光芒。
比如说,演到杜丽娘的死,塞勒斯让话剧女主角忽然跃入舞台正中一个巨大的玻璃水箱内,挣扎一番后静静地等待着爱人的解救。
昆曲的传承

从青春版牡丹亭看昆曲的传承青春版《牡丹亭》是国民党著名将领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集合两岸三地一流创意设计家联手打造的文化工程,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演出。
自2004年在台北首演迄今,青春版《牡丹亭》多次在世界各地引起轰动,最多一次单场观众超7000人。
2006年起,它开始在海内外著名高校巡回演出,今年5月至6月又赴英国和希腊巡演,目前已演出145场,观众逾22万人次,九成以上的演出是满座,打破了昆曲演出的历史纪录,并且在大众尤其是青年人群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昆曲,是我国古典戏曲的代表,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束幽雅的兰花,素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清丽妩媚见长,秉承了优雅的美学传统,带有浓重的文人气息,一言一行皆温文尔雅,音乐美妙婉转,唱词充满诗意。
2001年入选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但因人才凋零、观众断层、传统剧目流失严重等原因,近年来,有着600年历史的昆曲陷入低谷,有人悲观地预言,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将很快成为博物馆艺术。
但就在昆曲举步维艰的时候,被誉为"昆曲义工"的白先勇携青春版《牡丹亭》登上舞台,将昆曲推向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人的面前,为昆曲乃至戏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戏曲发展的颓势。
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取名为“青春版”,是因为它带有薪火相传的意味。
当今一线的演员差不多已经步入中老年,如果他们不把绝活留下来,年轻的演员只能离那种神韵越来越远。
年轻演员没戏演就会转行,一个演员训练了好几年,不演戏是很可惜的,同时昆曲也失去了前途。
为此青春版《牡丹亭》里的男女主角是由现年30岁的俞玖林和沈丰英担当的,而且整个剧组的平均年龄也在28岁左右,用主创者的话来说:力图“用青春的演员打动年轻的观众”。
青春版《牡丹亭》用唯美而极富青春气息的表演,重新唤醒了昆剧艺术的生命,也唤醒了中国的年轻人们对传统戏剧艺术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爱恋。
青春版《牡丹亭》赏析

青春版《牡丹亭》赏析第一次看昆曲,却被吸引住了,从开场亮相就是多重美的震撼。
唱腔、戏服、念白、举手投足间的韵味……无一不惊艳唯美!白先勇先生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戏剧并非是枯燥无味的,相反留给我们的是品味百遍也仍意犹未尽的经典。
青春版《牡丹亭》留给了我这样的印象,艺术元素丰富,极具青春活力,音乐配器方面古今结合,其实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完全没听过昆剧的人士也很容易能欣赏到其中的美。
创作者白先勇先生为了这部剧作,可谓是煞费苦心,演员都是亲自精心挑选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戏剧,让青年人爱上古老的昆曲艺术,了解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
舞台方面,白先生的创作班底把大部分的心血都用在了演员自身的功力和包装之上,我第一次领略昆曲的华丽服饰的美,无论是十几个花神身披绝无重复的霞帔,还是春香那件翠绿色的小罗裙,上面的绣花都繁复眩目;即便是柳梦梅每一套服装的冠带上都不相同的梅花、桃花,都能一眼见出创作者处处精心的雕琢。
灰青的地板和水墨丹青的背景都对表演是最低调的衬托。
搭配巧妙的灯光,更加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了故事人物的情感。
音乐上,青春版《牡丹亭》将歌剧音乐的创作技法融入于戏曲音乐当中,看不到传统稍显小气的二胡、唢呐、笛子,彻底摆脱了传统戏曲配乐的单调,丰富的音乐的表现力,很好的渲染了舞台氛围,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表演上,传统昆曲唱腔过于冗长、节奏缓慢,观众难以接受。
而青春版《牡丹亭》经过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将西方歌剧和东方戏剧相结合,使原本需要二十多小时的《牡丹亭》演出被压缩到七个多小时,布景道具也寥寥,整个舞台几乎都全凭演员的走位进行分割,使整部剧变得有趣,改变了传统昆曲的冗长的缺点。
虽然时间变短,但内容上,作者完全继承原词,尊重原著,为的就是展现经典的中国传统戏剧的魅力,体现原著作者汤显祖的精神。
这也体现出了作者的才能。
传统艺术怎样才能生存,发展,壮大,这部《牡丹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浅析青春版《牡丹亭》舞美服饰设计

《戏剧之家》2019年第27期 总第327期23戏剧研讨浅析青春版《牡丹亭》舞美服饰设计吴诗雨(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0)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计划项目“青春版《牡丹亭》舞美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18YXJ489,项目主持人:吴诗雨。
【摘 要】白先勇先生策划和主导的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戏曲舞台演出上引起了反响和一股热潮,也融合了中西方舞台戏曲的特点,屹立于世界舞台表演之林,推动了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面向全世界的发展。
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服饰色彩的运用不仅沿袭了古典戏曲色彩的浓重之美,也在白先勇先生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和突破,淡雅、清新的元素融入舞台服饰设计之中,给予观众视觉上崭新的享受盛宴。
【关键词】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戏曲服饰;清新淡雅;艳丽秀美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023-02《牡丹亭》一直是昆曲中的经典,多年来它的演出形式也多不胜数。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戏曲渐渐成为小众欣赏视野的时候,白先勇先生制作出了一部经典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并通过上百场的精彩演绎取得了突破与成功。
青春版《牡丹亭》舞美设计保留原有戏曲舞台表演的特色,又运用现代元素,使原有表演中的舞台效果得以升华和锦上添花,赋予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世界。
青春版《牡丹亭》中第一出到二十七出之间的布景转换,灯光变化的美仑美奂,幕布写意式的渲染,以及演员服饰的清新淡雅与艳丽秀美,这一切在音乐的烘托之下,观众的视觉有了色彩的冲击,思想也与青春版 《牡丹亭》的主题进行了碰撞,让观众体会到戏曲表演中的精致与优雅。
本文将对青春版《牡丹亭》舞美服饰设计进行探析。
青春版《牡丹亭》中的服装色彩的运用有了新的突破,沿袭了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又有改良,色彩采用了小清新的色调,女性的服装多以暖色调为基调而展开变化,男性的服装多以冷色调为主而展开变化。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
青春版牡丹亭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部戏剧作品,它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青春版牡丹亭巧妙地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
该剧保留了《牡丹亭》原
著中的经典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通过现代的舞美设计、服装搭配和音乐编排,使剧目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
其次,青春版牡丹亭通过对剧情进行创新改编,更加贴近年轻观众的生活体验。
在青春版中,男女主角的形象更年轻活力,情节的发展更紧凑,对话更贴近现实生活。
这样一来,年轻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情感上更易投入剧情。
改编后的剧情更加紧凑有趣,不仅保持了原著的经典元素,也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此外,青春版牡丹亭还注重舞台表演的精彩呈现。
剧中演员的演技出色,舞台
布景和道具设计精美,服装造型时尚靓丽。
这些元素的准确运用,使得整部戏剧更具视觉冲击力,并能够有效地传递剧情和角色的情感。
最后,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还得益于宣传营销的倾力支持。
制作方在社交媒体
平台上广泛宣传,与年轻观众互动,通过剧情照片和片段的发布,引发观众的兴趣。
此外,对于该剧的演出时间、地点等信息的广泛传播,也使得更多观众能够了解并前往观看。
综上所述,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它巧妙地融合传统与现
代元素,创新改编剧情,精彩呈现舞台表演,并借助宣传营销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这部戏剧作品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喜爱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青春洋溢的浪漫主义经典——浅析戏剧青春版《牡丹亭》

2015年第7期一、青春版《牡丹亭》介绍由台湾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是改编明朝浪漫主义作家汤显祖《牡丹亭》的一力作。
它在保持剧情完整的情况下精简了原版内容,让古老的昆曲和现代理念进行了有效融合,用更易让现代人接受的方式和全新的舞美形式展现这一经典①。
全剧讲述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年方二八,是个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她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
当她随先生陈最良学习到诗经《关雎》这一篇时,叹春伤怀,便随侍女春香到后花园寻春。
她回去后在睡梦中梦到书生柳梦梅手持垂柳前来求爱,他们于牡丹亭幽会行云雨之欢。
杜丽娘醒后因寻不得梦中人,从此一病不起。
在她弥留之际,她要求母亲把她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鬟春香将其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而原本确实有个贫寒书生柳梦梅,他也曾梦见自己于梅树下邂逅一佳人,那佳人称同他有姻缘之分,让他魂牵梦萦。
杜丽娘死后三年,柳梦梅进京赶考,恰好借宿在杜宝委托陈最良藏女的梅花庵观中,他于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的梦中情人。
杜丽娘的鬼魂得知便游去与柳梦梅再度幽会,她让柳梦梅掘墓开棺让她起死回生,于是两人结为连理,柳梦梅前往临安应试。
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杜宝将柳梦梅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从阶下囚变为了状元被放出来,但杜宝依然拒不承认柳梦梅为女婿,他就闹到了金銮殿,最终皇帝被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超越生死的爱情所打动,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青春版《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论是青春版《牡丹亭》还是原版,它最大的特点便在于它有着浓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青春版《牡丹亭》用更易于现代人接受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典型汤式至情风格的昆曲。
本剧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这种超越生死的爱情就是至情的体现,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浪漫邂逅之后为爱情香消玉殒,又为爱奇迹般起死回生,她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追逐自己的爱情,可谓爱到极致的浪漫。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历程和历史经验

“戏曲的创新必须要以坚实的传承为基石,是'推陈出新',是'返本开新',是传承中的创新,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创新。
”这句话道出了传统戏曲的创新不易。
所谓创新,并非意味着新元素与传统的拼凑杂糅,而是在敬畏与尊重戏曲原有规律、保留戏曲本质的基础上,寻求突破的过程。
青春版《牡丹亭》便是21世纪昆曲改编的成功案例之一。
它既保留了昆曲的写意之美,又将剧目中繁杂的文本压缩求精,再利用现代剧场的特点融合二十一世纪的审美观念,赋予了传世经典青春唯美的色彩。
下面这篇文章便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主创白先勇先生对该剧改编、演出的经验分享,相信通过他的讲述,你一定能更深刻地理解创新精神的含义与对经典和传统的敬畏之心。
如果昆曲能够复兴,这就是一个范例。
所以我就想试一试,怎么把一个古老剧种、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搬到21世纪的舞台上来,让它重放光芒。
当初我做昆曲,有这么一份心。
我对昆曲的态度,不是做一出戏来看看,来娱乐,当然它有很多娱乐价值。
对我来说,每次昆曲的演出,我自己的态度,等于是和展览青铜器、展览宋朝瓷器一样,是有相同的意义的。
因为昆曲是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产生的这么一种了不得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文化价值跟我们的宋朝瓷器、青铜器是一样的,所以昆曲是我们的文化瑰宝。
2001年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头一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就有我们中国的昆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有眼光的。
看昆曲对我来讲,像是参加一种文化仪式,我看到在各个大学里面也是这样。
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演出三次,在北京师范大学演出一次。
200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出那次,学生的反应之热烈,我感觉好像触动了我们潜藏于内心的民族文化的那种DNA,好像触动了一下子,大家一下子就醒过来了。
看这么美的东西,是有这种效果在里头的,所以我就投身于昆曲的宣传推广。
作为表演艺术,如果要打动现代观众的心,就应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观;如果跟当代观众的审美观不契合,那它就不能引起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朱琳.昆曲与江南社会生活[M].南宁: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 [2]白先勇.圆梦: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M].广州: 花城出版社,2006. [3]湯顯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白先勇.姹紫嫣红牡丹亭[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4. [5]李娜.从剧本改编看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个性 [J].华文文学,2005,(6).
剧本突出爱情主题,强调了人性的美和善,陰 間的判官、出家的道姑、大小花神对两人爱情的支 持、关爱甚至违反世俗的规则,全剧沉浸在至纯、至 美的情感世界里,和现代社会情感世界的复杂性、 物质化的趋向性相比,就象冰山上的雪莲放射出晶 莹剔透的理想之光,吸引了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特 别是青春激扬的年青人的目光。
青春版《牡丹亭》的宣传,除了常规的报纸、电 视、广播等宣传形式外, 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是 其宣传推广的特色。比如于 2005 年 7 月在苏州大 学召开的“青春版《牡丹亭》研讨会”,2006 年 4 月中 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文化现 象专家研讨会”,2007 年 10 月的“面对世界—— —昆 曲与《牡丹亭》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在美国、英国 等著名大学举办的国际昆曲研讨会等。参加研讨会 的大都是国内国际知名文化学者,对昆曲及青春版 《牡丹亭》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无疑推动 了昆曲研究和传承工作的发展。
为了让许多不熟悉原本的观众特别是年青人完整 了解剧情,青春版《牡丹亭》完整演绎了杜丽娘因情 而死,因情而生的传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起承转 合,丝丝入扣。如上本《标目》点题后,由低沉的《训 女》起,述南安杜太守训女丽娘闲时要多读经书;由 戏谑的《闺塾》承,调皮侍女春香笑闹腐儒陈最良教 授《诗经》;由《惊梦》升,丽娘读《关雎》挑动春心,在 春香怂恿下到后花园游春,触景思春,在梦中与书 生柳梦梅相遇,遂成欢好;由《言怀》转,讲岭南秀才 柳梦梅梦有姻缘之份,决定往京师赴考;《寻梦》续, 丽娘对梦中书生念念不忘,独往园中寻梦,春梦难 续,不胜伤感;《虏谍》荡开,写金欲侵宋,收溜金王; 后《写真》再续丽娘因情成疾,对镜自画春容以期梦 会书生;至《道观》引入石道姑,为之后丽娘重生埋 下伏笔;最后《离魂》丽娘抱着回生的希望将春容藏 于园中,在中秋之夜逝去。
(作者简介:李继红,桂林理工大学艺术 学院教师)
120 艺术研究
三、演出宣传改变之合为世
对古老戏种的保护莫过于利用现代的传播方 法,让世人了解它,喜爱它,从而传承它。既然昆曲 本身凝聚着中国古老文化的深远而清雅的韵味,是 联合国公布的“ 丹 亭》又 集 三 地 文 化 名 流 、行 业 精 英 苦 心 打 造,那对其演出宣传的安排自然也利用了能够利用 的一切条件,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宣 传网络,其宣传势头甚至比有些斥巨资打造的西方 大片更有力度,更有深度、更有文化意义。
青春版《牡丹亭》之时尚元素
荩 李继红
文化名人白先勇策划制作,苏州昆剧院演出的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自 2004 年台北首演以来,五 年间进高校、出国门,已连续演出 170 余场,平均每 年演出约 35 场,每月演出 2 到 3 场。这种上演的频 率,对于曲调缓慢、韵词高深的传统戏剧来说简直 匪夷所思。青春版《牡丹亭》是集众名家之力,著名 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张继青担任昆曲艺术指 导,著名电影导演王童担任服装和美术设计,著名 编舞家吴素君编舞,台湾著名的舞台设计大师林克 华则担当青春版《牡丹亭》的布景设计。在继承传统 的基础上,将大量时尚元素融入剧本内容、舞台布 景、服装道具、演出宣传,进行了合情、合时、合世的 创新,不但吸引大批观众久演不衰,而且这繁荣的 现象之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告诉了世界昆曲的存 在,告诉了国人欣赏昆曲美的必需。
中本与下本讲述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 中,拾得丽娘画像,丽娘魂游与梦梅幽会,在石道姑 帮助下,开棺掘墓让丽娘起死回生。梦梅赴考后代 丽娘寻父,丽娘巧遇避难的母亲和春香,最后梦梅 考中了状元,全剧以大团圆结局。改编使故事完整 的铺陈开来,其情节之屈折感人,让时尚的年青一 代也叹服。一位青年观众说“进剧场看了昆剧,感到 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惊艳,原来咱们古人谈恋爱的情 感,竟如此丰富啊”。
比较原著与青春版剧本的不同之处,可以看到 改编者增删思路紧紧围绕爱情主题,完整保留《惊 梦》等经典折目,增补《闺塾》《离魂》等剧情细节,增 加了柳梦梅的戏份,使得爱情主角丽娘的柔媚清 雅,梦梅的英俊儒雅得以对位,丽娘对爱情的执着 真诚和梦梅对爱情的坚持不屈得以对位。同时,对
119 艺术研究
《劝农》等无关主题的折目进行删减,对《训女》等内 容进行简化。
二、布景服装改创之合为时
昆曲大师汪世瑜说“看青春版《牡丹亭》,你得 睁大眼睛,因为每一个场景都是视觉的享受。”这视 觉的盛宴来自简约中显现高雅的舞台设计,来自淡 雅中凸显华美的演出服饰,而简约和雅致却也是现 代环境艺术设计和服装设计领域追求的设计概念, 这一点青春版《牡丹亭》又不谋而合。
舞台设计方面,舞台地板没有采用传统的地 毯,而是利用灰色调的地胶,为映衬舞台上演员的 形象、服饰提供了和谐环境。舞台道具依据传统“一 桌二椅”,绝不随意堆砌,留白的空间为演员表演、 吸引观众提供了便利。舞台背景由一个巨大的布景 转换画面配合场景,没有繁杂的背景设计。这三点突 出了舞台的干净、简约。而这“简约”并不是简到枯燥 简到无味,既融入了中国书画等传统元素也融入了 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是一个既有鲜明文化传统 烙印,又贴切地反映着现代设计时尚的大舞台。
策划人白先勇作为一个有现代意识的文化名 人,有着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和责任意识,基于此种 认识,在带领团队精心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后,不遗 余力地做了大量宣传推广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仅停 留在对演出的剧目的推广上,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 机,教育中国的观众特别是青年学子了解昆曲、热爱 昆曲,重新认识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告诉世界 中国古老戏剧文化的生命存在以及存在之美。
演出服饰方面,昆曲服饰基本继承明代服饰规 制和样式,自乾嘉以后,就戏衣来说,无论男女、老 糼、贫富、神鬼等社会各色人物,均有相应的服装。 青春版《牡丹亭》演员服装共有两百多套,全部采用 传统苏绣,总体上没有改变传统戏服的面貌, 各行 当服饰大体“当行本色”。但在传统基础上,又吸收 了西方戏剧服饰彰显个性的美学观念,特别是现代 都市崇尚简约、淡雅的审美意识,进行了合乎时尚 的创新。一是戏服的款式新。二是戏服的用料奇。三 是戏服的颜色雅。
一、剧本内容改编之合为情
爱情这个话题,亘古以来是不老的传说,是永 远的时尚。可以说,抓住了情的主题,就抓住了世人 的心,就站在了时尚的潮头。按照白先勇先生的说 法,剧本的改编本着“只删不增”的原则,紧紧围绕 着“情”主题。原本五十五出的戏整合为二十七出, 分为上中下三本分三晚连台演出。
改编后的剧本剧情完整、节奏紧密,以情引人。 传统昆曲特别是自清亁嘉以来,迎合文人士子的欣 赏意趣,演出主要是重在唱、念、做、打功夫的折子 戏,更像行家欣赏的歌舞作品。舞台上演出的情节 大多无头无尾,很难以故事情节吸引不熟悉原作的 观众。上百年来《牡丹亭》原本的五十五出很少搬上 舞台演出,即使搬上舞台,也因太过冗长不能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