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赏析

合集下载

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特色

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特色
“ 青春” 。
面端庄 娴静 的杜 丽娘 。 其实在 心 中早 已对 “ 情” 字 了有 向往 。 无论是 战国时的庄周梦蝶 , 还是后来的 梁祝化蝶 ,蝴蝶一直以来都被 中国人赋予了浪漫 的象征 , 进而表现了男女间的爱情 。因此 , 在青春 版《 牡丹亭 》 中, 《 惊梦》 一场 里杜丽 娘的 白色绣蝶 女帔恰如其分 的表现 出了杜 丽娘的心情 ,也 为这
有很多折是第 一次被搬演上舞台 ,因此对舞美 的 创作提 出了新 的要求 。 我们在创 作这 些场景时 .立足点是最大程度
上 传承 昆曲传统 的“ 诗化 ” 风格 . 追求一种 写意 的
石道姑 等次要角 色 , 在服装上均颇有特色 , 在这里 不一一例举 。但 总体 说来主创者把服装总的基调
读青 春版 《 牡丹亭》 的“ 青春 ” 特 色。
却并不相 同。在《 惊梦》 中, 大 花神 执绿幡 , 这里用 柳枝 的绿 色象征着男女 间纯洁的爱 睛。在 《 离魂》 青 春版 《 牡丹亭》 的最大特色首先表现 为一个

出中 ,用白色的幡表现了杜丽娘 的离世时的悲
“ 美” 字, 这个特 点首先 可以从青 春版《 牡丹 亭》 中
舞台实践 剧 影 月 报
青春版 《 牡丹亭 》 的舞美特色
●徐安 平
改革开放 以来 ,全 国七所 昆剧院团前后排 了
定 为苏州 水乡式 的“ 柔” , 采用淡 黄 、 粉红 、 嫩绿 等 主要色调 , 服饰材料选用丝绸并辅 以手工苏绣 , 内 容 限定 中国传统 的意象 。 如梅 、 兰、 竹等, 愈发衬 托 出演 员的古典美 。 青春版 《 牡丹 亭》 在色彩 的运用上 , 也 颇具特 色 。大花神 曾经在 《 惊梦》 、 《 离魂》 、 《 回生》 三个场

《牡丹亭》戏剧鉴赏

《牡丹亭》戏剧鉴赏

---------------------------------------------装--------------------------------- --------- 订 -----------------------------------------线----------------------------------------班级5班姓名刘幸花学号38-广 东 商 学 院 答 题 纸(格式二)课程 戏剧与戏曲鉴赏 20 12 -20 13 学年第 1 学期成绩 评阅人 评语: ========================================== 青春版《牡丹亭》鉴赏 诗词的飘逸,歌赋的韵味,小说的痴缠,戏剧的腔调等,各种元素集汇成了渊博的中华文化。

我一直钟爱古典又优雅的中国戏剧,所以这次是就地取材,选择了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的由白先勇先生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

单是看到青春版《牡丹亭》的宣传,我相信有很多年轻人跟我一样,都有着静静坐下去观看完整一出戏的想法。

首先,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流传了几百年的经典爱情故事,自然是有它的魅力所在。

其次,不用于平常的戏剧表演,这次的剧中人物都由年轻的演员来扮演,自然对年轻人又是一个吸引力。

之前在电视上,我有看过一些大家表演的《红楼梦》和《西厢记》的戏剧。

在唱功方面,我是行外人,就不评论了,但是论舞台效果、以及演员扮相的话,就远不比白先勇先生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了。

世人都以《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一章为最妙。

这章大概唱的是杜丽娘与丫鬟偷偷出来游园,看到满园的春色,惊喜过后,杜暗叹年华易逝,幽然伤神。

中途,因杜身子乏了,丫鬟春香让她在花园小憩一下,便去夫人处了。

杜倚着桌子,梦见一书生执柳而来,且诉说着爱慕之情。

两人便在那牡丹亭芍药栏处定情。

这章是故事的开端,为后来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这部分的情节虽然很美,但是在青春版的《牡丹亭》中,我最欣赏的不是这《惊梦》,而是《闺塾》一章。

青春洋溢的浪漫主义经典——浅析戏剧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洋溢的浪漫主义经典——浅析戏剧青春版《牡丹亭》

病不起 。 在她 弥留之 际 , 她要 求母 亲把她
葬在后花 园的梅树下 , 并嘱咐 丫鬟春香将
其 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 而原本确实有个贫
寒书生柳梦梅 , 他也 曾梦见 自己于梅树下
邂逅 一佳人 , 那 佳人称 同他有姻 缘之分 , 进京赶考 , 恰好借宿在杜宝委托陈最 良藏
女 的梅花庵 观中 , 他于太湖石下拾得杜丽 娘 画像 , 发现杜 丽娘就 是他 的梦 中情人 。 杜 丽娘 的鬼 魂得知便 游去 与柳梦梅 再度
了 原版 的经 典 唱词 , 用 原 版 抒 情 华 丽 的辞
藻将浪 漫主义发挥得 淋漓尽致 。 《 惊 梦》 一
折 最有 代表 性 , 如“ 梦 回莺 啭 , 乱煞 年光 今 春 关 情 似 去年 ? 晓来 望 断 梅 关 , 宿 妆 残。 ” 此 曲中一边 是莺 鸟啼叫的无限春光 ,
青春洋溢 的浪漫 主义经 典
浅析戏剧青春版《 牡 丹亭》
o董 卉君
【 摘
要】 台湾作 家白先 勇怀着对 昆曲的热爱之情 , 改编 了传世 经典《 牡丹亭》 , 制作 出青春版《 牡丹 亭》 , 给这一经典注入 了 新 的生
机 与活力。 青春 版《 牡 丹亭》 , 用现代 的理念给原版 的昆曲表 演加入 了青春 元素。 全剧 依然 以杜丽娘与柳 梦梅超越 生死的爱情为主线 ,
于是两人 结为连理 , 柳梦梅前 往临安 梦 、 因梦生情 、 为情而死 、 为情而生 的情感 由台湾作家 白先 勇主持制 作 , 两岸 三 生 ,
地艺 术家携 手打造 的青春版 《 牡 丹亭》 是 应试 。 陈最 良看 到杜丽 娘 的坟 墓被发掘 , 改 编明朝 浪漫主义作 家汤显 祖《 牡丹亭 》 告 发柳 梦梅 盗 墓之 罪 , 杜宝 将柳 梦 梅 囚 的一力作 。 它在保持剧情完整 的情况下精

浅析《牡丹亭》青春版中春香形象

浅析《牡丹亭》青春版中春香形象

浅析《牡丹亭》青春版中春香形象概要:《牡丹亭》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念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其中杜丽娘是最能表现他思想的一个人物。

在《闺塾》之后,她走上了觉醒之路。

而春香在《闺塾》中的表现,实际上就是杜丽娘思想行为的另一面。

汤显祖借春香之口插科打诨,无情的嘲弄,顶撞陈最良痛快的想封建礼教宣战,体现了他渴望自由的思想。

剧中“情”和“理”两者的对立和抗争最终是情作为胜利的一方,但由此可见,当时汤显祖所处的现实是在情理相争之中,情始终处于弱势,封建礼教已经侵入了他们的骨髓,侵占了他们的大脑。

正是现实的无法改变,汤显祖才借春香这一形象直接嘲弄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知识浅薄,言行迂讷,思想空虚。

从封建礼教角度来看,春香在《闺塾》和其他地方的行为可以用“胡闹”来表示,但从现在来看,我们可以用“纯”和“真”来表示,真是因为春香的“纯真”才使得这个角色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一、春香的性格特点(一)社会角色造就的性格其一是春香在那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一个女主人公使唤的丫头婢女,春香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底层人物。

她服侍杜丽娘的日常起居,陪她在学堂读书。

而当杜宝询问杜丽娘在闺房中做什么的时候,她不小心说漏嘴后立马跪下,杜宝夫妇也认为很正常这一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主子眼里她是卑贱者,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对象。

(二)本身特点所产生的性格其二就是春香作为一个人所表达的性格特征了,我总结了下主要是活泼开朗,聪明机智,大胆泼辣,富有孩子气。

春香的机智、聪明、泼辣主要集中在《闺塾》这一出中,当陈最良说:“凡为女子,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

”春香便对迂腐的先生挖苦讽刺,说道:“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在温习《毛诗》的过程中春香更显得活泼机灵,当陈最良说:“‘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是鸟声也。

”春香紧接着问:“怎样叫声?”当陈最良解释这是诗经中采用的起兴手法时,春香泼辣地说:“兴个甚的那?”把春香的聪明、机智、泼辣描述得淋漓尽致。

青春版《牡丹亭》赏析

青春版《牡丹亭》赏析

青春版《牡丹亭》赏析第一次看昆曲,却被吸引住了,从开场亮相就是多重美的震撼。

唱腔、戏服、念白、举手投足间的韵味……无一不惊艳唯美!白先勇先生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戏剧并非是枯燥无味的,相反留给我们的是品味百遍也仍意犹未尽的经典。

青春版《牡丹亭》留给了我这样的印象,艺术元素丰富,极具青春活力,音乐配器方面古今结合,其实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完全没听过昆剧的人士也很容易能欣赏到其中的美。

创作者白先勇先生为了这部剧作,可谓是煞费苦心,演员都是亲自精心挑选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戏剧,让青年人爱上古老的昆曲艺术,了解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

舞台方面,白先生的创作班底把大部分的心血都用在了演员自身的功力和包装之上,我第一次领略昆曲的华丽服饰的美,无论是十几个花神身披绝无重复的霞帔,还是春香那件翠绿色的小罗裙,上面的绣花都繁复眩目;即便是柳梦梅每一套服装的冠带上都不相同的梅花、桃花,都能一眼见出创作者处处精心的雕琢。

灰青的地板和水墨丹青的背景都对表演是最低调的衬托。

搭配巧妙的灯光,更加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了故事人物的情感。

音乐上,青春版《牡丹亭》将歌剧音乐的创作技法融入于戏曲音乐当中,看不到传统稍显小气的二胡、唢呐、笛子,彻底摆脱了传统戏曲配乐的单调,丰富的音乐的表现力,很好的渲染了舞台氛围,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表演上,传统昆曲唱腔过于冗长、节奏缓慢,观众难以接受。

而青春版《牡丹亭》经过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将西方歌剧和东方戏剧相结合,使原本需要二十多小时的《牡丹亭》演出被压缩到七个多小时,布景道具也寥寥,整个舞台几乎都全凭演员的走位进行分割,使整部剧变得有趣,改变了传统昆曲的冗长的缺点。

虽然时间变短,但内容上,作者完全继承原词,尊重原著,为的就是展现经典的中国传统戏剧的魅力,体现原著作者汤显祖的精神。

这也体现出了作者的才能。

传统艺术怎样才能生存,发展,壮大,这部《牡丹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
青春版牡丹亭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部戏剧作品,它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青春版牡丹亭巧妙地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

该剧保留了《牡丹亭》原
著中的经典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通过现代的舞美设计、服装搭配和音乐编排,使剧目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

其次,青春版牡丹亭通过对剧情进行创新改编,更加贴近年轻观众的生活体验。

在青春版中,男女主角的形象更年轻活力,情节的发展更紧凑,对话更贴近现实生活。

这样一来,年轻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情感上更易投入剧情。

改编后的剧情更加紧凑有趣,不仅保持了原著的经典元素,也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此外,青春版牡丹亭还注重舞台表演的精彩呈现。

剧中演员的演技出色,舞台
布景和道具设计精美,服装造型时尚靓丽。

这些元素的准确运用,使得整部戏剧更具视觉冲击力,并能够有效地传递剧情和角色的情感。

最后,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还得益于宣传营销的倾力支持。

制作方在社交媒体
平台上广泛宣传,与年轻观众互动,通过剧情照片和片段的发布,引发观众的兴趣。

此外,对于该剧的演出时间、地点等信息的广泛传播,也使得更多观众能够了解并前往观看。

综上所述,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它巧妙地融合传统与现
代元素,创新改编剧情,精彩呈现舞台表演,并借助宣传营销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这部戏剧作品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喜爱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已经悄然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彼此碰撞交锋,许多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的碰撞中逐渐的消亡。

正如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一样,例如昆曲吧,昆曲号称是“百戏之祖”,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现在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里,昆曲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但是这个社会总会有一些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尽心竭力的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白先勇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喜欢中国的昆曲。

他有感于近年来昆曲的衰落,遂立下让昆曲焕发青春的志愿。

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昆曲,他经过多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制作出了一部经典的可以让年轻人痴狂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是根据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同名巨作改编的。

这部剧与以往不同的是启用了大量年轻靓丽的新生代演员,因此这部剧显得青春靓丽,新鲜时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青春版《牡丹亭》主要讲了女主人公杜丽娘为追求真挚的爱情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的故事。

他的主题思想就是通过对杜丽娘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来批判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理想的摧残。

还表现了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

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里,杜丽娘的行为的确显得独特。

杜丽娘在梦中邂逅了青年书生柳梦梅,醒后却是一场梦幻。

因此他对书生日思夜想以至于成疾而终。

后来她因阳寿未尽还魂后遇见柳梦梅,二人遂坠入爱河。

但杜丽娘父亲坚决反对,最后还是皇帝做主成全了丽娘与梦梅。

汤显祖正是通过最后大团圆的结局表达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牡丹亭》最重要的就在于一个“情字”。

青春版《牡丹亭》贴近汤显祖的“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展开剧情,主要分为三大节。

第一节“梦中情”,写丽娘梦中与青年书生相会。

第二节“人鬼情”,写丽娘相思成疾病逝后又奇迹还魂与柳梦梅在一起。

简析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后戏剧剧场审美符号

简析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后戏剧剧场审美符号

简析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后戏剧剧场审美符号作者:李斯佳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青春版《牡丹亭》在听觉维度、视觉维度和舞台时空表现上都十分符合后戏剧剧场的审美原则。

在听觉维度上,青春版《牡丹亭》循环反复的主题音乐再加上昆曲独特的唱腔念白使其听觉特征被不断强调;在视觉维度上,青春版《牡丹亭》中传统的身段表演叙述着文本之外的身体语言;在戏曲时空表现上,青春版《牡丹亭》以超脱自由的舞台时空结构,让戏曲舞台的时空成为审美对象。

关键词:后戏剧剧场;青春版;《牡丹亭》;审美符号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132-02一、后戏剧剧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戏剧反对文本至上,强调文本与剧场中的音乐、舞美、演员身体等其他艺术平等,雷曼教授大胆地将其概况为“后戏剧剧场”(Postdramatisches Theater)时代,而后戏剧剧场的审美特征有:在听觉维度,音乐变成了一种剧场中的独立结构,使剧场更富感染力;在视觉维度,身体成为了剧场艺术的中心;在舞台艺术,后戏剧剧场舞台上的时空都被赋予了意义。

雷曼在《后戏剧剧场》的中文版序中谈到,他所概括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正是西方剧场艺术界吸收了东方戏剧养料的结果。

本文将青春版《牡丹亭》置于后戏剧剧场的视角下,说明它在音乐化、身体表演、舞台时空性这三个审美符号的呈现中是如何契合雷曼所谓的后戏剧剧场的审美逻辑的。

二、听觉维度——音乐化后戏剧剧场符号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普遍的音乐化趋势,就正如德曼所说的“一种独特的听觉符号学产生了。

”而在中国的戏曲传统中,通常把戏曲的艺术手段归纳为唱、念、做、打四个字,“唱”和“念”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戏曲中极富魅力的音乐性的审美特征。

(一)音乐主题的运用青春版《牡丹亭》最鲜明的特色是运用了音乐主题,即主角出场的音乐是作者特定选取的,例如杜丽娘的主题音乐也是《寻梦》、《写真》、《离魂》的幕问曲或终场曲,柳梦梅的主题曲还是《言怀》、《婚走》中柳梦梅唱段的引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版《牡丹亭》赏析
第一次看昆曲,却被吸引住了,从开场亮相就是多重美的震撼。

唱腔、戏服、念白、举手投足间的韵味……无一不惊艳唯美!白先勇先生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戏剧并非是枯燥无味的,相反留给我们的是品味百遍也仍意犹未尽的经典。

青春版《牡丹亭》留给了我这样的印象,艺术元素丰富,极具青春活力,音乐配器方面古今结合,其实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完全没听过昆剧的人士也很容易能欣赏到其中的美。

创作者白先勇先生为了这部剧作,可谓是煞费苦心,演员都是亲自精心挑选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戏剧,让青年人爱上古老的昆曲艺术,了解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

舞台方面,白先生的创作班底把大部分的心血都用在了演员自身的功力和包装之上,我第一次领略昆曲的华丽服饰的美,无论是十几个花神身披绝无重复的霞帔,还是春香那件翠绿色的小罗裙,上面的绣花都繁复眩目;即便是柳梦梅每一套服装的冠带上都不相同的梅花、桃花,都能一眼见出创作者处处精心的雕琢。

灰青的地板和水墨丹青的背景都对表演是最低调的衬托。

搭配巧妙的灯光,更加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了故事人物的情感。

音乐上,青春版《牡丹亭》将歌剧音乐的创作技法融入于戏曲音乐当中,看不到传统稍显小气的二胡、唢呐、笛子,彻底摆脱了传统戏曲配乐的单调,丰富的音乐的表现力,很好的渲染了舞台氛围,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表演上,传统昆曲唱腔过于冗长、节奏缓慢,观众难以接受。

而青春版《牡丹亭》经过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将西方歌剧和东方戏剧相结合,使原本需要二十多小时的《牡丹亭》演出被压缩到七个多小时,布景道具也寥寥,整个舞台几乎都全凭演员的走位进行分割,使整部剧变得有趣,改变了传统昆曲的冗长的缺点。

虽然时间变短,但内容上,作者完全继承原词,尊重原著,为的就是展现经典的中国传统戏剧的魅力,体现原著作者汤显祖的精神。

这也体现出了作者的才能。

传统艺术怎样才能生存,发展,壮大,这部《牡丹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首先要坚持,民族艺术长久的生存,必然有它非凡的魅力。

其次一定要敢于发展,
不是单纯注重吸引眼球,而是努力给人美得享受。

观众乐于欣赏高雅和唯美,那就要把传统艺术中最高雅,最唯美的一面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最后希望能继续看到传统艺术在保持核心的同时,让外壳变得美丽,变得能吸引人,变得有竞争力。

这样的传统艺术必将与世长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