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春版《牡丹亭》中的花神

合集下载

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特色

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特色
“ 青春” 。
面端庄 娴静 的杜 丽娘 。 其实在 心 中早 已对 “ 情” 字 了有 向往 。 无论是 战国时的庄周梦蝶 , 还是后来的 梁祝化蝶 ,蝴蝶一直以来都被 中国人赋予了浪漫 的象征 , 进而表现了男女间的爱情 。因此 , 在青春 版《 牡丹亭 》 中, 《 惊梦》 一场 里杜丽 娘的 白色绣蝶 女帔恰如其分 的表现 出了杜 丽娘的心情 ,也 为这
有很多折是第 一次被搬演上舞台 ,因此对舞美 的 创作提 出了新 的要求 。 我们在创 作这 些场景时 .立足点是最大程度
上 传承 昆曲传统 的“ 诗化 ” 风格 . 追求一种 写意 的
石道姑 等次要角 色 , 在服装上均颇有特色 , 在这里 不一一例举 。但 总体 说来主创者把服装总的基调
读青 春版 《 牡丹亭》 的“ 青春 ” 特 色。
却并不相 同。在《 惊梦》 中, 大 花神 执绿幡 , 这里用 柳枝 的绿 色象征着男女 间纯洁的爱 睛。在 《 离魂》 青 春版 《 牡丹亭》 的最大特色首先表现 为一个

出中 ,用白色的幡表现了杜丽娘 的离世时的悲
“ 美” 字, 这个特 点首先 可以从青 春版《 牡丹 亭》 中
舞台实践 剧 影 月 报
青春版 《 牡丹亭 》 的舞美特色
●徐安 平
改革开放 以来 ,全 国七所 昆剧院团前后排 了
定 为苏州 水乡式 的“ 柔” , 采用淡 黄 、 粉红 、 嫩绿 等 主要色调 , 服饰材料选用丝绸并辅 以手工苏绣 , 内 容 限定 中国传统 的意象 。 如梅 、 兰、 竹等, 愈发衬 托 出演 员的古典美 。 青春版 《 牡丹 亭》 在色彩 的运用上 , 也 颇具特 色 。大花神 曾经在 《 惊梦》 、 《 离魂》 、 《 回生》 三个场

2021年戏曲心得体会

2021年戏曲心得体会

2021年戏曲心得体会2021年戏曲心得体会111月1日起,由合川区委宣传部、区创建办、区文联、区教委、区文化委主办,区艺术团、五度传媒、区文化馆、区剧协承办的经典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区44所中小学范围内开展,共惠及学生43772人,《戏曲进校园》观后感心得体会。

一是戏曲表演。

精心组织了一台以川剧、曲艺和戏剧小品的戏曲表演,让孩子们不出校门就能欣赏到经典戏曲的精彩演出,为广大的师生们带来了川剧锣鼓吹打《社会主义好》;清音表演唱《见义勇为人人夸》;川剧折子戏《滚灯》;小品《整出来的事》;川剧绝活《变脸吐火》;曲艺说唱《教训》。

配合表演的同时对广大师生普及戏剧曲艺知识,弘扬了戏剧曲艺传统艺术。

二是戏剧讲座。

采取以讲为主演为辅的方式,举办戏曲基本知识讲座,配合举行戏剧部分片段表演。

培养师生对戏剧曲艺的欣赏水平,激发师生的戏剧曲艺兴趣。

三是戏曲巡展。

结合近年来合川戏曲活动的实际,以普及戏曲知识为主,编制一批大小适中的户外展板,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区进行展览。

弘扬戏剧曲艺艺术,提供戏剧曲艺展演平台。

四是戏曲课堂。

选择川剧、京剧、曲剧和戏剧小品类经典戏曲及知识讲座,刻录制作成40分钟一部的光碟,安排各学校利用各班级相关课时进行播放,并印制一批戏曲知识宣传单,发放到每名师生手中。

2021年戏曲心得体会2非常开心能有这么一次学习的机会,也很珍惜这次观摩课展示活动,通过这次的学习,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发现自己的不足,还有以后需要努力地方向,给自己的教学模式重新定位,更为专业的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下面是我整理的这次学习心得体会。

20__年5月17日上午共二节观摩课,分别是朱倩倩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国粹——京剧》和赵阳老师执教的《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

首先,听了第一节课《我们的国粹——京剧》,我感觉朱倩倩老师的教学风格很清新自然,由于是青年教师,身上散发出来那种活力,和孩子们很快的融入到一起,看得出孩子们被这位老师的语言表情吸引着,这是一节小学二年级的课,由于对戏曲的认识很少,教师通过一些视频资料,让孩子更直观的去了解认识京剧,加上老师引导语到位,及时的把孩子引导了教学重点上,并让孩子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尤其是在让孩子模仿“小猫叫”的腔调来进行京剧念白的处理上更是点睛之处,很形象的就让孩子学会了具有“京味”的京剧唱腔。

浅析《牡丹亭》青春版中春香形象

浅析《牡丹亭》青春版中春香形象

浅析《牡丹亭》青春版中春香形象概要:《牡丹亭》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念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其中杜丽娘是最能表现他思想的一个人物。

在《闺塾》之后,她走上了觉醒之路。

而春香在《闺塾》中的表现,实际上就是杜丽娘思想行为的另一面。

汤显祖借春香之口插科打诨,无情的嘲弄,顶撞陈最良痛快的想封建礼教宣战,体现了他渴望自由的思想。

剧中“情”和“理”两者的对立和抗争最终是情作为胜利的一方,但由此可见,当时汤显祖所处的现实是在情理相争之中,情始终处于弱势,封建礼教已经侵入了他们的骨髓,侵占了他们的大脑。

正是现实的无法改变,汤显祖才借春香这一形象直接嘲弄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知识浅薄,言行迂讷,思想空虚。

从封建礼教角度来看,春香在《闺塾》和其他地方的行为可以用“胡闹”来表示,但从现在来看,我们可以用“纯”和“真”来表示,真是因为春香的“纯真”才使得这个角色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一、春香的性格特点(一)社会角色造就的性格其一是春香在那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一个女主人公使唤的丫头婢女,春香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底层人物。

她服侍杜丽娘的日常起居,陪她在学堂读书。

而当杜宝询问杜丽娘在闺房中做什么的时候,她不小心说漏嘴后立马跪下,杜宝夫妇也认为很正常这一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主子眼里她是卑贱者,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对象。

(二)本身特点所产生的性格其二就是春香作为一个人所表达的性格特征了,我总结了下主要是活泼开朗,聪明机智,大胆泼辣,富有孩子气。

春香的机智、聪明、泼辣主要集中在《闺塾》这一出中,当陈最良说:“凡为女子,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

”春香便对迂腐的先生挖苦讽刺,说道:“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在温习《毛诗》的过程中春香更显得活泼机灵,当陈最良说:“‘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是鸟声也。

”春香紧接着问:“怎样叫声?”当陈最良解释这是诗经中采用的起兴手法时,春香泼辣地说:“兴个甚的那?”把春香的聪明、机智、泼辣描述得淋漓尽致。

昆曲《牡丹亭》的三方分析

昆曲《牡丹亭》的三方分析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昆曲《牡丹亭》的三方分析孙平 河北大学摘 要:《牡丹亭》作为传统优秀文化作品,多次被搬上昆曲的舞台,衍生了多种版本。

本文从青春版、电视剧版和电影版三方入手,比较分析杜丽娘的突出特点,表现不同版本昆曲的魅力和独到之处。

并结合对舞美道具等各方面的认识阐述自身对其不同特色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牡丹亭》;青春版;影版;剧版;杜丽娘作者简介:孙平(1999.10-),女,汉族,河南省内黄县人,目前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158-01《牡丹亭》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多次被搬上舞台。

古音传古韵,以昆曲唱出的《牡丹亭》戏更为优美,无论是青春版、剧版、影版,都堪称经典。

一、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先生主创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原著基础上进行删减和浓缩,将五十五折戏改到二十七折。

青春版牡丹亭可谓“雅俗共赏”,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扩展了昆曲的观看人群。

青春版最大的特点是梦幻美,以《惊梦》为例,由于舞台表演难以表现影视版后期剪辑效果,因而面临着场景变化的尴尬问题。

青春版巧妙运用十二花神作为串场表演,一方面巧妙缓解了更换场景问题,另一方面则又加强了舞台表演的梦幻感。

整个戏又通过灯光明暗变化营造了沉醉的氛围,加深了情感氛围的柔美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服装的大胆设计,《惊梦》一折戏中,杜丽娘初遇柳梦梅,两人服装皆为素净白衣,杜丽娘以紫蝶为点缀,柳梦梅以衣襟上梅树为点缀,让人看来更觉此情之纯洁。

此外,为何为紫蝶而非粉蝶,我认为应该与传统文化有关,台湾曾受日本影响较为深刻,因而以紫色展现杜丽娘情感的高贵,两人之情非“艳情”所言。

“蝶”则多有梁祝意味,也有自由之感,爱情之纯美动人见诸于设计之中,可谓用心良苦。

青春版沈丰英式杜丽娘突出特点是虚幻以及大家闺秀的内敛。

演员表演杜丽娘时,步伐总是有些飘的,眉目之间也并非聚集,而是略有分散的。

美的选择:青春版《牡丹亭》中“花神”的舞台改编

美的选择:青春版《牡丹亭》中“花神”的舞台改编

美的选择:青春版《牡丹亭》中“花神”的舞台改编作者:姜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9期摘要:青春版《牡丹亭》对于花神的舞台改编,是整出戏的一大亮点,在服装造型、道具的使用、舞蹈表演、登场的次数等方面与汤显祖的《牡丹亭》及传统版本的演出都有很大突破,是“意境美”的成功范例。

主要从戏曲美学的角度,分析花神这一舞台形象变革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牡丹亭》;青春版;花神;舞台改编;美学价值作者简介:姜婷(1988-),女,湖北鄂州人,汉口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文学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2“意境”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生动形象的呈现于丰富情感的寄托,并且这种交融和寄托还要有一定的深度[1]。

意境是通过意象的深化而构成的心境应合、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青春版《牡丹亭》中的花神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意象,对于花神的舞台改编,是整场剧目的一大亮点,在服装造型、道具的使用、舞蹈表演、登场的次数等方面较之传统版本的演出都有很大突破,是“意境美”的成功范例,是对“美”这一意象较为成功的总结。

本文旨在从戏曲美学的角度,分析花神这一舞台形象变革的美学价值。

王骥德强调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2],这种以虚代实,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段,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戏剧的可贵,必当有其因整体布局而有的美学作用,不在事相本身。

这种充满活泼生命意识与诗情的内在精神心境,才是中国艺术所追寻的最高理想。

一、花神的服装装扮变革昆曲服装的设计是根据昆曲表演艺术的需要来进行的,因此每件服装在服务于表演的基础上,还有利于辅助表演动作和增加舞台色彩的美感。

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服饰已经成为刻画舞台人物性格、烘托情绪氛围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手段。

服装改革,也是戏曲改革的一个方面,服装的风格应体现人物的特点,传统版的《牡丹亭》中的花神,色彩单调,而且不利于舞台氛围的烘托,陈士争版的《牡丹亭》则是大红大绿,十分刺眼,不太协调。

戏曲鉴赏心得体会

戏曲鉴赏心得体会

戏曲鉴赏心得体会戏曲鉴赏心得体会1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

它是以演员艺术为中心同时又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体。

我国的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先秦以前的巫舞,到汉代的角抵戏、晋时的参军戏、北齐的踏摇娘、唐朝的滑稽戏。

一直到宋元杂剧,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才基本成熟。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戏剧博采众家之长,从各种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料。

经过长期的酝酿.我国的戏剧最终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倍受民众青睐,甚至不胫而走,享誉海外.可谓成绩斐然。

其中不乏有社会历史的偶然因素推波助澜,但主要还是因为戏剧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其丰富多彩、广泛深刻的功能方面。

戏剧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它形象生动、避实就虚的艺术形式.而且体现在它社会关照、理性思考的具体内容。

戏剧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其次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在于它张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

戏剧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传承功能。

一、娱乐功能戏剧的娱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是促使广大观众走进剧场或戏院的根本动因。

因为戏剧是一种最终以舞台呈现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的艺术。

它的直观性极强,接受者的层次又极为复杂。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并不高,因此.我们戏剧的娱乐大门要比其它艺术门类敞开得更大一些。

这是从外部因素,也就是观众对戏剧的接受方面来考虑戏剧的娱乐功能。

进一步从内部因素,也就是戏剧自身来说,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从最初的傩舞娱神,到之后的角抵戏、参军戏、滑稽戏等,逐渐地由娱神为主转变为以娱人为主,在此过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是娱乐的对象由神变为人。

人逐渐成为戏剧艺术的欣赏主体和接受主体。

因此,戏剧就更多地考虑人们的娱乐因素,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使人们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欢娱。

二、教化功能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但决不能认为它是戏剧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功能。

浅析青春版《牡丹亭》舞美服饰设计

浅析青春版《牡丹亭》舞美服饰设计

《戏剧之家》2019年第27期 总第327期23戏剧研讨浅析青春版《牡丹亭》舞美服饰设计吴诗雨(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0)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计划项目“青春版《牡丹亭》舞美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18YXJ489,项目主持人:吴诗雨。

【摘 要】白先勇先生策划和主导的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戏曲舞台演出上引起了反响和一股热潮,也融合了中西方舞台戏曲的特点,屹立于世界舞台表演之林,推动了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面向全世界的发展。

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服饰色彩的运用不仅沿袭了古典戏曲色彩的浓重之美,也在白先勇先生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和突破,淡雅、清新的元素融入舞台服饰设计之中,给予观众视觉上崭新的享受盛宴。

【关键词】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戏曲服饰;清新淡雅;艳丽秀美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023-02《牡丹亭》一直是昆曲中的经典,多年来它的演出形式也多不胜数。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戏曲渐渐成为小众欣赏视野的时候,白先勇先生制作出了一部经典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并通过上百场的精彩演绎取得了突破与成功。

青春版《牡丹亭》舞美设计保留原有戏曲舞台表演的特色,又运用现代元素,使原有表演中的舞台效果得以升华和锦上添花,赋予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世界。

青春版《牡丹亭》中第一出到二十七出之间的布景转换,灯光变化的美仑美奂,幕布写意式的渲染,以及演员服饰的清新淡雅与艳丽秀美,这一切在音乐的烘托之下,观众的视觉有了色彩的冲击,思想也与青春版 《牡丹亭》的主题进行了碰撞,让观众体会到戏曲表演中的精致与优雅。

本文将对青春版《牡丹亭》舞美服饰设计进行探析。

青春版《牡丹亭》中的服装色彩的运用有了新的突破,沿袭了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又有改良,色彩采用了小清新的色调,女性的服装多以暖色调为基调而展开变化,男性的服装多以冷色调为主而展开变化。

白先勇与青春版的《牡丹亭》

白先勇与青春版的《牡丹亭》

白先勇与青春版的《牡丹亭》作者:张荣生来源:《醒狮国学》2016年第12期昆曲拥有独特的表演语汇,这些包括唱腔、念白和舞台身段在内的艺术手段,构成了一个优美动人的表演体系,昆曲历尽劫难保留至今,尤其是依然能保持它在中国戏曲表演领域里作为“百戏之母”的崇高地位,原因就在于它始终顽强地维护着精致典雅的表演美学。

昆曲的传承应以经典剧目为中心,在所有经典剧目中,《牡丹亭》无疑是最重要、也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一部。

历史上是如此,在新时期昆曲传承中也是如此,荣居首届“梅花奖”榜首的昆曲大家张继青因《牡丹亭》等经典表演获得戏剧界高度评价,在两岸昆曲界最初的交流中《牡丹亭》成为最受瞩目的剧目。

2001年昆曲代表中国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遴选通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世界巡演,既是推动昆曲复兴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昆曲在新世纪拥有越来越多观众喜爱的标志。

推动创作演出版青春《牡丹亭》的白先勇功不可没。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居第七位)。

白先勇是作家,昆曲并不是他的本行,他与昆曲特别是与《牡丹亭》的结缘是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上海,那时他十岁左右。

戏剧大师梅兰芳到上海演出,由于八年没有演出,担心自己嗓子上不去,于是和昆曲大师俞振飞在美琪大戏院合演昆曲,盛况空前,黑市票卖到一票一根金条。

白先勇跟着母亲去看,很多人看的是梅兰芳,小白先勇虽然不懂戏,可昆曲音乐特别是《游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那段音乐婉转缠绵,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台湾很少听到昆曲,白先勇去台湾,以后去美国,1987年回到上海,在上海停留了一个多月,临走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上海昆剧院正在演出《长生殿》。

原先白先勇认为经过文革十年昆曲断溜了,没想到正当盛年的蔡正仁和华文漪两位大师演得那么好,全本演完后,白先勇激动得跳起来拍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谈青春版《牡丹亭》花神尹倩2012级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本一班2012931015 在这部戏中,有13个花神,一位大花神,两位男花神,十位女花神,他们让这部戏更加神话、唯美,结合了现代元素也传承了经典。

花神为青春版《牡丹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纵观整部戏剧,花神只在《惊梦》、《离魂》、《回生》中出现,然而花神在这几折戏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

杜丽娘第一次见到柳梦梅是在《惊梦》这一折中,由花神将杜丽娘引入梦境,让二人相会。

在这一折中,花神的白色衣服,塑造了梦幻的感觉。

而在《离魂》这一折中,花神的出现意味着杜丽娘即将逝去。

最后在《回生》这折戏中,花神们将杜丽娘从阴间接回阳间。

花神的装扮为这部戏献上了独特的现代元素,同时十分贴合剧情,烘托了整部戏。

现代人对仙子形象的描绘基本是“不食人间烟火,美丽,飘渺,温柔,婉约”青春版《牡丹亭》中的花神身穿淡雅轻盈的白色披风。

十二位小花神的披风上绣着十二种花,也带着不同的头花,颜色艳而不俗。

女花神穿着粉红色的坎肩,暖色调的粉色让这些女子更加娇小、婉约;两位男花神则是绿色坎肩,绿色是冷色调,衬托男子的刚硬。

他们的装扮让他们看起来清新淡雅,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在《惊梦》这一折中,大花神挥舞绿色的经幡,经幡飘动,意味着春天万物复苏,小花神衣服上的十二种花更是有着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寓意,男花神的飘带上绣着柳枝,象征爱情、春天,并且男花神和女花神的共舞,有着男女交欢意思,更是烘托了男女主人公相会、嬉戏的气氛,同时也是歌颂、庆祝二人的爱情。

《离魂》中大花神挥舞的经幡是白色的,有点招魂幡的意味,白色的衣服,凄凉、悲伤的氛围上升到极致,而且在中国白色意味着丧事,这也符合中国的传统。

《回生》中,经幡变成红色,杜丽娘将要复生,与柳梦梅终成眷属。

所以说花神的造型烘托了整部戏剧。

对比之下,之前版本的《牡丹亭》有的时候是一群女孩子跑出来,手上拿着塑胶花摇一摇,像宫女的打扮,比较传统;有的花神都穿着轻纱,透明的,像舞女一样,跑出来跳,也许是时代不同审美观念也有所差异,但青春版《牡丹亭》的花神,他们的服饰在这三折戏中都是合适的。

从《惊梦》到《离魂》再到《回生》,从结缘到终成正果,花神在这部27折的戏中只出现了短短的3折,但他们见证了柳、杜二人的爱情,并且烘托氛围,塑造梦境、升华悲剧色彩、带来喜讯,他们是这部戏的景,这让我们不再仅仅注意戏曲主角儿的扮相,也注意每一部戏中的配角儿,让我们开始观察戏剧细节的美,注意细节带来的作用,新的花神给了青春版《牡丹亭》新的生命力。

而且这部戏的原著白先勇先生也认为花神是至关重要的,他在“2012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第十六讲中说“我在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时候提出很重要的一点是:花神的成败决定戏的成败。

”依照这个思想,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全新的《牡丹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