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春版《牡丹亭》

合集下载

青春洋溢的浪漫主义经典——浅析戏剧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洋溢的浪漫主义经典——浅析戏剧青春版《牡丹亭》

病不起 。 在她 弥留之 际 , 她要 求母 亲把她
葬在后花 园的梅树下 , 并嘱咐 丫鬟春香将
其 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 而原本确实有个贫
寒书生柳梦梅 , 他也 曾梦见 自己于梅树下
邂逅 一佳人 , 那 佳人称 同他有姻 缘之分 , 进京赶考 , 恰好借宿在杜宝委托陈最 良藏
女 的梅花庵 观中 , 他于太湖石下拾得杜丽 娘 画像 , 发现杜 丽娘就 是他 的梦 中情人 。 杜 丽娘 的鬼 魂得知便 游去 与柳梦梅 再度
了 原版 的经 典 唱词 , 用 原 版 抒 情 华 丽 的辞
藻将浪 漫主义发挥得 淋漓尽致 。 《 惊 梦》 一
折 最有 代表 性 , 如“ 梦 回莺 啭 , 乱煞 年光 今 春 关 情 似 去年 ? 晓来 望 断 梅 关 , 宿 妆 残。 ” 此 曲中一边 是莺 鸟啼叫的无限春光 ,
青春洋溢 的浪漫 主义经 典
浅析戏剧青春版《 牡 丹亭》
o董 卉君
【 摘
要】 台湾作 家白先 勇怀着对 昆曲的热爱之情 , 改编 了传世 经典《 牡丹亭》 , 制作 出青春版《 牡丹 亭》 , 给这一经典注入 了 新 的生
机 与活力。 青春 版《 牡 丹亭》 , 用现代 的理念给原版 的昆曲表 演加入 了青春 元素。 全剧 依然 以杜丽娘与柳 梦梅超越 生死的爱情为主线 ,
于是两人 结为连理 , 柳梦梅前 往临安 梦 、 因梦生情 、 为情而死 、 为情而生 的情感 由台湾作家 白先 勇主持制 作 , 两岸 三 生 ,
地艺 术家携 手打造 的青春版 《 牡 丹亭》 是 应试 。 陈最 良看 到杜丽 娘 的坟 墓被发掘 , 改 编明朝 浪漫主义作 家汤显 祖《 牡丹亭 》 告 发柳 梦梅 盗 墓之 罪 , 杜宝 将柳 梦 梅 囚 的一力作 。 它在保持剧情完整 的情况下精

从拉斯韦尔模式浅谈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之道

从拉斯韦尔模式浅谈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之道

各 种艺 术 形式 在戏 剧 舞 台盛演 , 同时 , 也被 翻译 成 不
同 的文字 . 传 到世 界各 地 . 影 响深 远 。 白先勇 先生 改
编 的青 春 版 昆 曲《 牡丹亭》 上演 , 更 将 其 曾经 的辉 煌
推 向 了又 一个 顶 峰 。它在 全 国各 个 高 校 巡演 , 到 美
宗 元 的散文 。 在青 春版 《 牡丹 亭》 舞 台上 , 传 统 与现代
的结合 都是 为 演员 这一 主体 服务 。 青 春 版《 牡 丹亭 》 中所有 参 与人员 都是 传播 的主
体 .这 里仅 以 白先 勇先 生 和演员 为 主作 了简要 的说 明, 但不是说 , 像 编剧 、 导演 、 舞美 等 不 重 要 , 青 春版
出戏 要 传播 出去 , 除 了导 演 、 编剧外 , 演 员 作
为主 体 , 起 着 至关 重要 的作 用 。在戏 曲舞 台上 , 一 切
表 演 都是 为演 员服 务 的 , 在 青春 版 《 牡丹 亭》 中, 舞 美
尽 量 向传统 戏 中的 “ 一 桌二 椅 ” 靠拢 , 借 用戏 曲语 言 来 舞蹈 动作 , 利用“ 空舞 台 ” 的设 置 , 最 大 限度拓 展 了 载 歌 载舞 的虚 拟空 间 。但舞 台地 板却 打破 了传 统地 毯, 利 用灰 色调 地胶 作 舞 台 , 还将 现代 书法 家 的优美 书法运 用其 中 .舞 台景 片上 书写 了唐 代散 文 大家柳
种 渠道 进 行传 播 、 青 春版 《 牡丹 亭 》 向青 年 人传 播 、 青 春版《 牡丹 亭 》 引起 社 会热 议 。


青春 版《 牡丹 亭》 传播
作 者创 作 出戏 曲作 品 以后 。 把 戏 交 给演 员 在 舞

浅析《牡丹亭》青春版中春香形象

浅析《牡丹亭》青春版中春香形象

浅析《牡丹亭》青春版中春香形象概要:《牡丹亭》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念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其中杜丽娘是最能表现他思想的一个人物。

在《闺塾》之后,她走上了觉醒之路。

而春香在《闺塾》中的表现,实际上就是杜丽娘思想行为的另一面。

汤显祖借春香之口插科打诨,无情的嘲弄,顶撞陈最良痛快的想封建礼教宣战,体现了他渴望自由的思想。

剧中“情”和“理”两者的对立和抗争最终是情作为胜利的一方,但由此可见,当时汤显祖所处的现实是在情理相争之中,情始终处于弱势,封建礼教已经侵入了他们的骨髓,侵占了他们的大脑。

正是现实的无法改变,汤显祖才借春香这一形象直接嘲弄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知识浅薄,言行迂讷,思想空虚。

从封建礼教角度来看,春香在《闺塾》和其他地方的行为可以用“胡闹”来表示,但从现在来看,我们可以用“纯”和“真”来表示,真是因为春香的“纯真”才使得这个角色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一、春香的性格特点(一)社会角色造就的性格其一是春香在那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一个女主人公使唤的丫头婢女,春香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底层人物。

她服侍杜丽娘的日常起居,陪她在学堂读书。

而当杜宝询问杜丽娘在闺房中做什么的时候,她不小心说漏嘴后立马跪下,杜宝夫妇也认为很正常这一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主子眼里她是卑贱者,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对象。

(二)本身特点所产生的性格其二就是春香作为一个人所表达的性格特征了,我总结了下主要是活泼开朗,聪明机智,大胆泼辣,富有孩子气。

春香的机智、聪明、泼辣主要集中在《闺塾》这一出中,当陈最良说:“凡为女子,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

”春香便对迂腐的先生挖苦讽刺,说道:“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在温习《毛诗》的过程中春香更显得活泼机灵,当陈最良说:“‘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是鸟声也。

”春香紧接着问:“怎样叫声?”当陈最良解释这是诗经中采用的起兴手法时,春香泼辣地说:“兴个甚的那?”把春香的聪明、机智、泼辣描述得淋漓尽致。

青春版《牡丹亭》赏析

青春版《牡丹亭》赏析

青春版《牡丹亭》赏析第一次看昆曲,却被吸引住了,从开场亮相就是多重美的震撼。

唱腔、戏服、念白、举手投足间的韵味……无一不惊艳唯美!白先勇先生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戏剧并非是枯燥无味的,相反留给我们的是品味百遍也仍意犹未尽的经典。

青春版《牡丹亭》留给了我这样的印象,艺术元素丰富,极具青春活力,音乐配器方面古今结合,其实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完全没听过昆剧的人士也很容易能欣赏到其中的美。

创作者白先勇先生为了这部剧作,可谓是煞费苦心,演员都是亲自精心挑选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戏剧,让青年人爱上古老的昆曲艺术,了解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

舞台方面,白先生的创作班底把大部分的心血都用在了演员自身的功力和包装之上,我第一次领略昆曲的华丽服饰的美,无论是十几个花神身披绝无重复的霞帔,还是春香那件翠绿色的小罗裙,上面的绣花都繁复眩目;即便是柳梦梅每一套服装的冠带上都不相同的梅花、桃花,都能一眼见出创作者处处精心的雕琢。

灰青的地板和水墨丹青的背景都对表演是最低调的衬托。

搭配巧妙的灯光,更加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了故事人物的情感。

音乐上,青春版《牡丹亭》将歌剧音乐的创作技法融入于戏曲音乐当中,看不到传统稍显小气的二胡、唢呐、笛子,彻底摆脱了传统戏曲配乐的单调,丰富的音乐的表现力,很好的渲染了舞台氛围,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表演上,传统昆曲唱腔过于冗长、节奏缓慢,观众难以接受。

而青春版《牡丹亭》经过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将西方歌剧和东方戏剧相结合,使原本需要二十多小时的《牡丹亭》演出被压缩到七个多小时,布景道具也寥寥,整个舞台几乎都全凭演员的走位进行分割,使整部剧变得有趣,改变了传统昆曲的冗长的缺点。

虽然时间变短,但内容上,作者完全继承原词,尊重原著,为的就是展现经典的中国传统戏剧的魅力,体现原著作者汤显祖的精神。

这也体现出了作者的才能。

传统艺术怎样才能生存,发展,壮大,这部《牡丹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文化复兴的“青春”方式——青春版《牡丹亭》访谈录

文化复兴的“青春”方式——青春版《牡丹亭》访谈录

青春版《牡丹亭》如同一个传奇。

从2004年在台北首演到2011年底在国家大剧院完成200场演出,七年间青春版《牡丹亭》走过中国许多地方,也走入海外主流社会与文化圈。

其所到之处,既有国家的剧院、海外的学院剧场,也有着学校里大大小小的简陋礼堂。

但不管在何地,不论是中国的年轻学生,还是连中文都不懂的外国人,青春版《牡丹亭》所到之处,那份雍容大度的中国之美,都激发着年轻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热情。

关于青春版《牡丹亭》的讨论,这些年也经常可以见到。

在这些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热爱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们对其所浸染的古典情韵的着迷,但也有着对这部“青春版”昆曲不那么“保守”的丝丝疑虑;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们迷醉于这部作品以灯光、服装与舞台美术汇聚的现代之美,但也不能不承认,这部作品所仰赖的,是来自传统中国的美。

这种种的讨论,开启了却并没有回答青春版《牡丹亭》所蕴藏着的一个迷: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部600年前的戏曲,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以互联网为交流平台的年轻观众,仍然具有如此强大的巨大魅力?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部源于文人传统的《牡丹亭》,走出“文化遗产”的被动保护,在当下的舞台上,对于那些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仍然绽放着传统中国的美?我们能否突破那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粗浅概念,真的进入这部作品,深入到创作者的实践之中,将“传统”与“现代”这样复杂的命题,落实到具体而细微的环节中,理解当前传统文化复兴所面对的难题以及可能突破的路径?2012年11月,本刊记者走访了白先勇及其背后庞大的制作团队。

从这个团队中许多个人——包括总策划白先勇、海外推广陈怡蓁、剧本改编辛意云以及编舞吴素君等人——的叙述中,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传统与现代究竟如何在这里融会贯通的。

在古今中外的坐标轴上找到中国的美对于青春版《牡丹亭》的定位,白先勇先生非常明白地说:文化复兴的“青春”方式——青春版《牡丹亭》访谈录本刊记者 陶子许培鸿/摄我做昆曲,做青春版《牡丹亭》,我不是在做一出“戏”。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
青春版牡丹亭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部戏剧作品,它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青春版牡丹亭巧妙地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

该剧保留了《牡丹亭》原
著中的经典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通过现代的舞美设计、服装搭配和音乐编排,使剧目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

其次,青春版牡丹亭通过对剧情进行创新改编,更加贴近年轻观众的生活体验。

在青春版中,男女主角的形象更年轻活力,情节的发展更紧凑,对话更贴近现实生活。

这样一来,年轻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情感上更易投入剧情。

改编后的剧情更加紧凑有趣,不仅保持了原著的经典元素,也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此外,青春版牡丹亭还注重舞台表演的精彩呈现。

剧中演员的演技出色,舞台
布景和道具设计精美,服装造型时尚靓丽。

这些元素的准确运用,使得整部戏剧更具视觉冲击力,并能够有效地传递剧情和角色的情感。

最后,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还得益于宣传营销的倾力支持。

制作方在社交媒体
平台上广泛宣传,与年轻观众互动,通过剧情照片和片段的发布,引发观众的兴趣。

此外,对于该剧的演出时间、地点等信息的广泛传播,也使得更多观众能够了解并前往观看。

综上所述,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它巧妙地融合传统与现
代元素,创新改编剧情,精彩呈现舞台表演,并借助宣传营销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这部戏剧作品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喜爱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已经悄然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彼此碰撞交锋,许多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的碰撞中逐渐的消亡。

正如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一样,例如昆曲吧,昆曲号称是“百戏之祖”,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现在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里,昆曲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但是这个社会总会有一些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尽心竭力的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白先勇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喜欢中国的昆曲。

他有感于近年来昆曲的衰落,遂立下让昆曲焕发青春的志愿。

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昆曲,他经过多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制作出了一部经典的可以让年轻人痴狂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是根据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同名巨作改编的。

这部剧与以往不同的是启用了大量年轻靓丽的新生代演员,因此这部剧显得青春靓丽,新鲜时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青春版《牡丹亭》主要讲了女主人公杜丽娘为追求真挚的爱情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的故事。

他的主题思想就是通过对杜丽娘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来批判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理想的摧残。

还表现了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

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里,杜丽娘的行为的确显得独特。

杜丽娘在梦中邂逅了青年书生柳梦梅,醒后却是一场梦幻。

因此他对书生日思夜想以至于成疾而终。

后来她因阳寿未尽还魂后遇见柳梦梅,二人遂坠入爱河。

但杜丽娘父亲坚决反对,最后还是皇帝做主成全了丽娘与梦梅。

汤显祖正是通过最后大团圆的结局表达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牡丹亭》最重要的就在于一个“情字”。

青春版《牡丹亭》贴近汤显祖的“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展开剧情,主要分为三大节。

第一节“梦中情”,写丽娘梦中与青年书生相会。

第二节“人鬼情”,写丽娘相思成疾病逝后又奇迹还魂与柳梦梅在一起。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_牡丹亭闺塾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_牡丹亭闺塾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_牡丹亭闺塾若干年前就被汤显祖的《牡丹亭》剧本深深吸引,一为那华美的词句,二为那精巧的构思,世间只有情难诉。

至于《牡丹亭》的现场表演,一直没有机会观看过。

虽然看过几个相关的折子戏,但也是电视上偶然碰见。

但我并不觉得它们很好看,记忆还没《烂柯山》里的《痴梦》深刻。

《牡丹亭》青春版出现后,昆曲才在我内心活了起来。

青春版《牡丹亭》基本保留了原作者的面貌,青年演员拉近了青年观众和戏的距离,也和戏中人物的年龄距离不是太离谱,让人觉得亲切。

服装、舞美、灯光富有现代意识,杜丽娘在阴间那件大红外衣,婚纱般,耀眼。

音乐也加进现代元素,用了和声,也增加了一些前奏间奏。

这些使《牡丹亭》富有了现代意识。

电视里总是在播出《游园》《惊梦》,实际上《寻梦》最为精彩,《写真》《离魂》《拾画》《魂游》《幽媾》《冥誓》都很不错。

这几折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直误以为除去那些政治因素会更加动人,看完张继青版《牡丹亭》后才知道纯爱情版并不见得就比保留政治副线高明,观后感《世间只有情难诉——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当然,张继青唱的非常好,但这个电影或戏剧背离了原作者对情的深刻描画,看起来更唯物,但实际上审美观念机械。

问白先勇先生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其实是否定政治线索的。

但这几天看完整部作品,觉得还是白先生这个版本好。

纯粹的爱情戏,一来情节发展有所限制,二来容易引起观众视觉听觉疲劳,三来,一个戏可展示多种角色。

汤显祖编纂的荒诞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至情的戏剧,因梦而情、因情而亡、因情复生,有谁还能写出这样的本子?难怪四百年来,无论戏剧的盛期还是衰期,《牡丹亭》还活跃在舞台。

青春版挨近了青年,粮仓版娱乐了小众,园林版走向了自然,《牡丹亭》就这样成为爱好昆曲的人们保存昆曲的首选剧目。

“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感谢您的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已经悄然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彼此碰撞交锋,许多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的碰撞中逐渐的消亡。

正如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一样,例如昆曲吧,昆曲号称是“百戏之祖”,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现在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里,昆曲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但是这个社会总会有一些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尽心竭力的为
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白先勇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喜欢中国的昆曲。

他有感于近年来昆曲的衰落,遂立下让昆曲焕发青春的志愿。

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昆曲,他经过多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制作出了一部经典的可以让年轻人痴狂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是根据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同名巨作改编的。

这部剧与以往不同的是启用了大量年轻靓丽的新生代演员,因此这部剧显得青春靓丽,新鲜时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青春版《牡丹亭》主要讲了女主人公杜丽娘为追求真挚的爱情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的故事。

他的主题思想就是通过对杜丽娘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来批判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理想的摧残。

还表现了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

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里,杜丽娘的行为的确显得独特。

杜丽娘在梦中邂逅了青
年书生柳梦梅,醒后却是一场梦幻。

因此他对书生日思夜想以至于成疾而终。

后来她因阳寿未尽还魂后遇见柳梦梅,二人遂坠入爱河。

但杜丽娘父亲坚决反对,最后还是皇帝做主成全了丽娘与梦梅。

汤显祖正是通过最后大团圆的结局表达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
的批判。

《牡丹亭》最重要的就在于一个“情字”。

青春版《牡丹亭》贴
近汤显祖的“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展开剧情,主要分为三大节。

第一节“梦中情”,写丽娘梦中与青年书生相会。

第二节“人鬼情”,写丽娘相思成疾病逝后又奇迹还魂与柳梦梅在一起。

第三节“人间情”,写丽娘与梦梅的爱情感动了朝廷,最终获得了大团圆的
结局。

本剧通过游园惊梦作为情节的基础,丽娘在梦中遇到一年轻书生,对其产生爱恋,但梦想很美好,现实却是如此的冰凉。

梦醒之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让丽娘愿意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最终她病死在寻梦的徒然渴望中。

正所谓“这般花花草草因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通过这一梦一醒的情节安排,
显示了梦想与现实的严重割裂、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个体情感与封建礼教的尖锐冲突。

这出游园惊梦的安排,也为后来的丽娘还魂遇到柳梦梅埋下了伏笔。

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本剧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杜丽娘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聪慧过人。

但就是这样一位淑静温顺的娇小姐身上同时显示出对爱与自由的强烈追求,对封建礼教的憎恶。

丽娘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为
了爱她可以死。

为了能与柳梦梅见面她又愿意复生。

为了爱情执着而坚定的追求可见一般。

另一个主角柳梦梅与杜丽娘相比丝毫不逊色。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为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

他在爱情上却是始终如一的。

他看到杜丽娘的画像和题诗立马就被吸引了。

他为丽娘敢于冒开棺处死的危险。

在烽火连天的日子里,他不畏艰险的到淮阳替杜丽娘探望父母。

在自己中了状元还被吊打的情况下,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叫人送信给杜丽娘,让她知道自己中了状元。

这些描写表现出了他的不畏强暴、刚强的反抗性格。

他敢于在金銮殿上揭露和嘲笑权高势重的岳父。

他始终相信自己和杜丽娘的行为是正确的,这种性格与杜丽娘交相辉映,使他们的爱情更加光彩夺目。

杜宝则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是最坚决的正统主义者。

他坚持门第观念,以至于耽搁了女儿的青春,甚至在得知女儿得病的真正原因之后仍故作镇定,以至于断送女儿的生命。

他强烈的反对丽娘和梦梅的婚事,认为这样会败坏杜氏家风。

但另一面他又以封建社会的“忠心耿耿”的大臣的面目出现。

他勤政爱民,公而忘私,为国忘家。

为了维护封建制度,他在政治上清廉正直,在家庭中甚至断送女儿的青春和幸福。

通过对杜宝的刻画,深刻的揭露了封建道德体系的不合理,表达了对其强烈的批判。

青春版《牡丹亭》艺术特色非常棒。

第一就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进来。

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的追求,情节安排还有点幻想色彩,情节离奇多变。

第二个就是注重塑造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能够发掘出人物内心最细密的情感,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
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泄人物的情感,加上演员悠扬唱腔的表现,还是别有一番韵味的。

这部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能让很多年轻人走进剧院去看,这里有几点原因。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是这部剧本身就是经典,虽经时间的流逝但仍保持着他的魅力。

第二点就是制作精致,细腻。

主要人物启用青春靓丽的年轻人,让人眼前一亮。

服装设计也很精美,衣服上的每朵牡丹都娇艳欲滴。

还有就是舞台效果非常好。

从灯光、舞美各个环节都可以说是完美至极。

现在这个一切以快字当头的时代,如果戏剧不积极适应,与时俱进,那么很容易就会被淘汰。

白先勇抓住了现代人追求视觉享受的特点,为年轻人量身打造了这样一部有文化底蕴的、高雅的、唯美的昆曲复兴之作——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的走红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要积极地改革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青年人的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不会消失。

多少脸孔,都在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在当代社会里,我们不能盲目的崇拜西方文化。

唯有尊重和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留住我们的根才会赢得世人的尊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