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观察将延续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本院2018年-2020年间接收的154例脑卒中患者当作本研究样本,按计算机分组法划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77人。
予以对照组出院后的基础化随诊观察,实验组则以此为前提,将延续性护理与之结合。
把两组出院后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做一个系统化的指标评定和对比观察。
结果:实验组的两大观察指标的评分均高过了对照组(P<0.05)。
结论:在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中,将延续性护理与一般护理的有机结合,更能提升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从而优化生活质量,护理的整体应用效果更优越。
【关键词】脑卒中;延续性护理;应用价值脑卒中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中风”,是由于脑组织受到损伤引发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变,是当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大病症。
对于脑卒中病人来说,该病情况危急,病残率高,因此,不论是在病人住院期间或是出院以后,对其施行护理干预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病人离院后,对其开展连续系统化的健康宣教和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让患者更加规范的对自己施行健康护理[1]。
基于此,本文将对本院154例脑卒中患者采取延续护理干预模式,分析其积极价值,现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8年-2020年两年间接收的脑卒中患者中抽选154例加入本次研究,按计算机分组法划成对照组77人、实验组77人。
对照组中43名男患,34名女患,分布于50-79岁;实验组中45名男患,32名女患,分布于51-79岁。
两组普通信息材料相似度高(p>0.05)。
所有患者都接受了本院临床诊断,全部符合脑卒中疾病指征,所有患者均知晓并完全自愿加入本次护理研究,确保研究实验的顺利完成。
1.2方法在所有患者离院前,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在离院后,对对照组采取定期的电话随访,实验组则以此为护理前提,将延续性随访护理加以融入,方法内容如下:1.评估健康教育需求:调查患者的基础资料,并开展关于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工作。
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应用

康复的好处 , 严格按 照个人饮食方 案合理 饮食 , 改变不 良 的生活习惯 , 同时给予心理 疏导 , 使患者保 持乐观积极 的
心态面对疾病 。
探 讨延续 性护理在脑 卒 中患者康 复期 的应用 效果 , 现报
告 如下。
1 对 象 与 方 法
1 .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干预 3个月后 , 观察 两
1 . 2 方法
对 照组 患者 给予常规 的临床护 理干预 。观
察组 在对 照组 的基 础上 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 。 1 . 2 . 1 成立延续 性护理 小组 由 1 名 主治 医师担任组
2 0 1 6年第 3 2卷第 l 2期
Vo 1 . 3 2 N o . 1 2 2 01
1 1 9
J o u na r l o f B a o t o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延续性护理在脑 卒中患者 康复期 的应 用
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结论 : 对 脑卒 中康复期 患者实施 延续性 护理 , 有助 于提
高患者的 自我护理能力 、 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 促进 患者康 复 , 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 [ 关键词 ] 延 续性 护理 ; 脑卒 中; 康复期 ; 生 活质量 ; 日常生活能力
1 1 6例 、 脑出血 4 4例 , 已婚 1 2 5例 、 未婚 3 5例 , 小 学文 化
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延续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进展

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延续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来恢复功能。
护理模式是指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有序的护理行为模式,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进行护理工作。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延续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进展。
目前,关于脑卒中患者康复中延续护理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者通过系统化的文献综述和护理模式的分析,探讨了延续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延续护理模式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长期的护理关系,提供持续的护理服务,并通过长期的跟进和评估,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功能。
一些研究对延续护理模式的实施进行了评估和效果研究。
这些研究通过比较使用延续护理模式和传统护理模式的患者康复效果,评估了延续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延续护理模式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康复效果。
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延续护理模式在不同阶段的应用。
脑卒中的康复过程通常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稳定期,每个阶段患者的护理需求和目标不同。
通过针对每个阶段的延续护理模式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提高康复效果。
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延续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影响因素和可行性。
这些研究发现,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患者家庭支持、医疗资源等因素都会影响延续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延续护理模式的实施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患者对护理关系的接受程度、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等。
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多学科协作、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等。
延续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延续护理模式在不同脑卒中类型和不同康复阶段的应用效果,以及如何提高延续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和可行性。
这将有助于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服务。
延续性干预在门诊脑卒中偏瘫病人中的应用

延续性干预在门诊脑卒中偏瘫病人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延续性干预在门诊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并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1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
观察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巴氏指数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门诊脑卒中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标签:脑卒中;偏瘫;延续性护理脑卒中偏瘫是由于患者脑组织局部区域出现血液供应障碍,造成血液及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导致其脑组织出现坏死,对神经功能造成损伤,最终导致偏瘫[1]。
由于该症恢复期较长,因此大部分脑卒中偏瘫患者未完成康复就出院,造成遗留较多功能障碍。
本次研究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干预,在促进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5年3月~2017年3月进入我院门诊部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师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相关标准[2],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1例,男与女之比为20∶11,年龄40~62岁,病程2周~6个月。
观察组31例,男与女之比为21∶10,年龄43~60岁,病程在2周~7个月。
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式,包括将脑卒中偏瘫相关知识作详细告知,给予患者适当心理疏导,以减少其焦虑等负面心理。
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延续性护理干预:⑴成立由综合医院与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共同组成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小组,综合医院小组成员包括2名神经内科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3名主管护师,社区医院包括1名全科医生、3名社区护士。
综合医院小组成员于患者入院时对其进行初步临床评估,制作回访登记表,对患者病情作巴氏指数评估。
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出院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临床护理 2017 年 5 月第9 卷第3 期ChineseClinicalNursing,M ay2017,V〇l. 9,N〇. 3•245•社区护理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出院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Effects of applying continuity nursing in stroke survivors aftertheir discharge唐永艳张福英马亮作者单位:518033广东深圳,广东省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竹林社康中心通信作者:唐永艳,E-mail:lkl_l 08@ sina. comTANG Yongyan,ZHANG F uying,MA Liang. Bamboo Forest Community HeaUk Center o f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 f Skenz-h 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033,China.*Corresponding aithor【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出院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住院部2015年1〜6月收治并康复出院的脑卒中患者11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编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延续性护理。
以生活质量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评价指标,比较2组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效果。
结果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家务活动评分、家庭关系评分、工作及经济情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U =2. 202,P = 0. 021 r = 1.991,P = 0. 031;t = 3. 591,P〈0. 001; t = 2. 438,P = 0. 019)。
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F组间=5. 783,P=0.049)。
结论应用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出院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示 , 采用 t 检验 ;率 的 比较 采用X 检验 ,P<0 . 0 5 为具 有
统 计学 意 义 。
2 结果
护 理 前 ,两 组 患者 运 动 功 能评 分 、 日常 生 活 能力 评 分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义 ;护 理 1 4 个 月 后 ,Fu g l - Me y e r 运 动 功 能评 分 :观 察 组 患者 的运 动 功能 评分 ( 4 3 . 1 ±4 . 2 ) 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 3 2. 3±3 . 7 )分 ,比 较具 有 显著 差 异性 ( P<0. 0 5 ) ;Ba r t h e l 指 数 评 分 :观 察 组 患 者 的 日常 生 活 能 力 评 分
力 ,值得 在 临床 中推 广使 用 。 【 关键 词 】现 代 康 复 ;脑 卒 中 ;疗 效 ;延 续性 护理
脑卒 中是 神 经 病 学 中常见 的一 种 脑 血 管疾 病 ,具 有 发 病 率 高 和致 残 率 高 的 特 点 ,在 严 重 影 响 到 患者 生 活 质
量 的 同时 ,也 给 患者 家庭 带来 了严重 的负担 … 。我 院为提
3 . 讨 论
1 —3 个 月 ,平 均 ( 1 . 6±0. 7 )个 月 ;随 机 分 为对 照组 和 观察组 ( n =3 0 ), 经 比较 ,两 组 患 者 在 性 别 、 年 龄 、病
情 等方 面 均无 明显 差 异 ,具有 可 比性 ( P>0 . 0 5 )。 1 . 2 治 疗 与 护 理方 法 :对 照组 给 予脑 卒 中的 常规 治
照 组 ,提 示 ,延 续 性 护 理 干预 可 以较 好 的提 升 和 改 善 患 者 的运 动 功 能和 日常 生 活能 力 。
( 71 . 2±5. 3)分 明显 优 于 对 照 组
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延续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进展

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延续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进展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一种以突发性发病、急性发作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需要延续护理模式来进行护理干预,这种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持续进行护理干预,以期达到康复、保健、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也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延续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延续护理模式是指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通过不间断的、系统的、多维度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的康复。
该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全程化的护理干预。
延续护理模式适用于所有脑卒中患者,无论其病情轻重和康复阶段。
延续护理模式包括康复评估、康复护理干预、康复效果评价和康复指导。
康复评估主要包括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评估、康复需求评估、康复障碍评估和康复资源评估。
康复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康复训练、功能恢复训练、心理康复干预和社会康复干预。
康复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康复效果的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康复指导主要包括康复知识的宣传,康复技能的指导,康复自我管理的培训和康复社区资源的介绍。
1. 康复评估的个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康复评估逐渐个性化。
传统的康复评估主要依靠医护人员的观察和问卷调查,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估结果不够客观。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智能化设备进行客观的生理指标监测和运动功能评估。
智能化步态分析系统、智能化手功能评估系统等,可以客观、定量地评估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康复障碍,为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2. 康复护理干预的全程化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康复护理干预需要持续进行,以期全面、多维度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传统的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在医院进行,但是在医院康复结束后,患者往往需要继续进行康复护理干预。
全程化的康复护理干预主要包括院内康复、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
院内康复主要是进行康复训练、功能恢复训练和心理康复干预;家庭康复主要是进行生活技能恢复训练和日常护理指导;社区康复主要是进行康复资源介绍和社会支持。
探讨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出院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95308投稿邮箱:zuixinyixue@·临床监护·探讨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出院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马艳,魏玉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3)0 引言脑卒中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病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给人们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该病症是一种突发性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循受到阻滞,加之神经功能受到损伤而引起的,若不及时加以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致残率的提高,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对于脑卒中的患者在出院后返回社会中,他们往往需要面对各方面的生活压力,这对于他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1]。
所以,本次主要针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采取延续性护理办法对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效果进行分析,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接收治疗的80例对象并实施详细分组研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80例对象均匀选自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接收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中,以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作两组,各组40例。
甲组患者包括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28-60岁,平均(42.13±1.82)岁;乙组患者包括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在35-68岁,平均(50.17±1.32)岁。
两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性别、年龄)没有显著的差异,可以实施进一步对比,P>0.05。
1.2 护理方法。
甲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办法,乙组患者采用延续性的护理办法。
具体办法是:①延续性护理小组的建立,组成成员包括康复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及主治医生。
在患者出院之前,由护理小组对患者实施详细评估,对患者心理变化、对该病情相关健康知识的了解以及自我康复能力进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Mar 30(5)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疾病[1]。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不仅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一种突出的社会需求[2]。
患者发生脑卒中之后容易出现肢体偏瘫的症状,严重者生活更不能自理,对自身和家庭造成经济、精神负担。
为了探讨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我们将延续性护理应用于护理指导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延续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功能康复中的应用钱丽英袁邱秀英(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000)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功能康复中的效果与应用。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8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方案。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干预1个月后的Barthel 指数和Fugl-Meyer 量表评分。
结果延续性护理后观察组Barthel 指数评分及Fugl-Meyer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可以对患者的预后有良好的作用,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脑卒中;肢体偏瘫;Barthel 指数;Fugl-Meyer 评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11 ̄8174(2019)05 ̄0825 ̄02另外死亡率也较高,早期肺癌临床多采取手术实施切除治疗,虽然手术延缓了肺癌病情的进展,不过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创伤[3]。
术中麻醉药物使用后会有残留作用,镇痛药物使用后会有不良反应,另外因为老年患者本身身体各项机能减退,对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康复难度更大,呼吸功能减退更明显[4]。
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因为呼吸功能受影响,胸廓活动会受到限制,降低肺部的顺应性,影响通气功能,增加呼吸道的分泌物,导致分泌物排除受到阻碍,如果未能接受及时的处理,会引起多种呼吸道并发症,对患者术后康复产生不良影响[5]。
本研究观察组通过对患者实施阶段性护理的术后干预,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SpO 2和用力肺活量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评分为75.44±5.9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73±5.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证实阶段性护理在老年肺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更明显改善患者呼吸道功能,同时有助于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另外本研究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91%(P <0.05)。
证实在术后护理中应用阶段性护理能够获得更好的远期效果,减少对患者术后康复产生影响的因素,保证患者术后能够顺利恢复。
阶段性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依照患者的生活节律,综合评估患者病情状况,以时间为基础对患者开展用药、生理、心理、病理各个方面的护理干预[6]。
通过阶段性护理的应用,护理人员能够在护理中对时间给予更合理的分配,做到因时因病施护,保证护理工作开展的更有序性,使护理质量能够得到更显著的提升[7]。
综上所述,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肺癌患者实施阶段性护理下的护理,能够更明显提升患者呼吸道功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加快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周雪玲,邢素玲,陈秀玲,等.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0):238 ̄239.[2]毋茜.综合评估在老年肺癌晚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9):2387 ̄2389.[3]吴芸芸,黄雪辉,刘品乾,等.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15):1824 ̄1826.[4]王辛,张金凤.基于需要理论的层级护理对老年肺癌患者疗效与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临床研究,2016,29(10):1428 ̄1430.[5]杨剑霞,孙丽凯,王容.老年综合评估在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化疗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6,30(20):2538 ̄2540.[6]潘爱芬.19例老年病人行3D 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护理配合[J ].全科护理,2016,14(20):2123 ̄2125.[7]肖红.院外延伸护理对老年肺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38(3):354 ̄355.收稿日期:2018 ̄11 ̄17825··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Mar30(5)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98例。
其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65.4±4.3岁。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MRI或CT扫描证实,并符合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2)出院时存在不同程度单侧肢体运动障碍;(3)神智清晰,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4)出院后返家休养。
排除标准:(1)脑卒中后病情严重或不稳定;(2)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不能配合;(3)伴有失语、失用、智力障碍等;(4)患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其他严重躯体疾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
观察组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64.8±4.1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65.1±4.4岁。
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和基础护理,包括一般入院常规护理、病情了解、健康宣教、遵照医嘱完善护理操作等。
观察组除常规和基础护理外,实行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时间为1个月。
在患者出院时向患者发放日常活动管理手册,出院1个月内向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康复训练内容及状况,根据实际情况为患者及家属制定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
对于有特殊需求或病情需要的病人,进行上门面对面指导、宣教,对病人提出的疑问进行解释,切实落实延续性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患者突发脑卒中且出现肢体偏瘫后易产生惊恐、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尤其是生活自理受到影响后,更易出现抑郁、易怒等消极情绪。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展开良好沟通,根据患者性格特点、情绪变化、教育程度等展开针对性心理护理,协助其积极接受治疗,增强对自身康复的信心。
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时护理人员应注意采用温和耐心的态度,语言尽量通俗易懂,缓解不良情绪,增强患者对康复护理的认知,激励其主观能动性,提高治疗的依从性[3]。
1.2.2体位护理帮助患者进行正确积极的体位,包括卧位、坐位、站位的训练,养成良好的体位习惯,帮助肢体功能尽早恢复。
患者在床上翻身锻炼时,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动作温和切记粗暴,避免出现过于用力拖拉及牵扯患者。
患者卧位应该定时变换,一般为健侧位、患侧位及仰卧位交替,以侧卧位为主,尽量减少仰卧位,两小时更换一次体位[4]。
站立、平衡训练时要注意辅助患者保持重心,每次训练时间不可过长,避免出现低血压、头晕等现象。
对于首次下床的患者,要嘱咐家属陪同,以免患者因为跌倒而发生软组织损伤、骨折、脏器损伤等意外。
对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使其明白家属的支持在患者疾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为了使患者在非治疗期间也能得到较好的护理,指导家属学习相应的操作方法[5]。
1.2.3康复护理每天坚持对偏瘫患肢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每次1~2h,按摩力度轻柔,循序渐进,逐渐加大力度。
对患者进行翻身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治压疮发生,以躯干为轴心进行翻身,防治患者以头部用力造成进一步肢体损伤,每次训练时间20~30min。
逐步帮助患者由“被动配合”转为“主动训练”,调动患者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其功能恢复[6]。
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时,对患者进行Bobarth握手、患侧翻身、起坐训练、桥式运动、床上移动等主动训练,坚持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原则,循序渐进。
1.3临床观察指标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责任护士,采用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出院前和出院1个月后的运动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分别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评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个月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肢体运动Fugl-Meyer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时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个月后观察组Fugl-Meyer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讨论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该病表1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x±s)n出院时出院1个月后对照组观察组tP494931.6±12.832.1±11.50.13>0.0545.3±19.670.5±21.28.21<0.05n出院时出院1个月后对照组观察组tP494918.4±13.317.9±14.60.052>0.0541.5±16.965.8±14.65.013<0.05表2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比较(x±s)826··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Mar 30(5)针对性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寇晓荣(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广东深圳518110)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炎患儿60例,将患儿依据其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
对两组患儿发热、咳嗽、气促、肺湿啰音积分等临床症状积分及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并对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积分比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低(P <0.05);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对照组短(P <0.05);家属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