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雨夜读书》原文、赏析、鉴赏、翻译

合集下载

陆游的诗词《读书》赏析

陆游的诗词《读书》赏析

陆游的诗词《读书》赏析《读书》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诗人。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一二两句,确是议论。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确是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

既对自己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怎么能不说它寓意深远呢!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

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

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

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扩展阅读:陆游的诗歌内容①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

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

古诗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翻译赏析

古诗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翻译赏析

古诗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翻译赏析《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

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

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翦裁妙处非刀尺。

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陆游雨夜读书原文、赏析、鉴赏、翻译

陆游雨夜读书原文、赏析、鉴赏、翻译

陆游?雨夜读书?原文、赏析、鉴赏、翻译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一、首句赏析:首句写出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

深夜,帘雨声淅沥。

帘内一灯如豆。

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

二、全诗的思想感情:1、感慨青春凋零,人生迟暮。

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2、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

功名本来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3、仍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

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三、原诗:?雨夜读书? 南宋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四、译文:灯火就像是萤火虫一样大,雨在窗外下着,我就在这简陋的茅草屋内读书。

只想到与陌生的古人在书中面对面交流,哪里顾得上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功名本来就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您看生病的骐骥瘦得皮包骨头,但它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着遥远的天山。

五、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夜读兵书原文及赏析

夜读兵书原文及赏析

夜读兵书原文及赏析夜读兵书原文及赏析夜读兵书陆游〔宋代〕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译文:一盏孤灯将秋夜照得通明,我正在深山认真阅读兵书。

平生心愿是奔赴万里边防,手拿武器为保卫祖国战斗。

战死在沙场是志士的本分,耻于厮守在妻子儿女身旁。

能否为国立功这要看机遇,预料前程如何未免太迂疏。

哀鸿遍野人民正啼饥号寒,岁月蹉跎使贫儒深感心忧。

可叹镜中的容颜日渐衰老,怎锈永葆丰满润泽的肌肤!注释:耿:照明。

霜夕:秋夜。

穷山:人迹罕至的深山僻壤。

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指边远的地方。

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长柄兵器,司横击,亦可钩杀;这里代指兵器。

妻孥(nú):妻子和儿女。

邂逅:偶然遇见。

逆料:预料。

政:同“正”。

疏:疏阔、迂阔,脱离实际。

意谓事前推测不免迂阔疏于事理。

陂泽(bēi zé):地势低洼积水处。

喻指恶劣的处境。

饥鸿:指忍饥挨饿、流离失所的民众。

语出《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贫儒:作者自称。

长肤腴(fū yú):永不衰老的意思。

肤腴:皮肤丰满润泽。

赏析这首五言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首爱国诗篇,即事而言怀,自述研读兵书的心境和情怀,是一位不得志的爱国志士的自我写照。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一个孤灯照耀的秋夜里,诗人独自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阅读研习兵书。

茫茫夜色,漫天冷霜,一盏寒灯,孤寂清冷,但诗人的报国之志却没有丝毫消歇。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一生都抱有立功于千万里之外的`雄心壮志。

“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这里指边远的地方。

手执锋利的兵器,为君王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这是何等威猛雄壮。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仁人志士应有之义,如果只想着厮守在妻子儿女身边,尽享天伦之乐,而忘掉报国之志,失去誓死杀敌的气概,则是万分可耻的。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阅读题 ( 一)雨夜念书[宋]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念书蓬户间。

但与先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原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落落魄。

②仗下:借指朝堂。

8.首联写出了一幅如何的图画请简要说明。

(5 分)9.诗歌里包含那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剖析。

(6 分)【参照答案】 ()8.写出一幅清静的“雨夜念书”图。

( 2 分)深夜,帘雨声淅沥。

帘内一灯如豆。

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醉在古书里。

(3 分)9.①叹息青春凋落,人生迟暮。

诗人对镜自照,见容貌衰老,倍感遗憾。

②伤感功名未成,宦途失落。

功名本来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可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小气。

③依旧固守志向,盼望立功。

固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小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立功立业。

(每点 2 分)阅读题(二)柳梢青·岳阳楼戴复古①袖剑飞吟②。

洞庭青草,秋水深深。

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现在。

说明:①戴复古(1167 年— 1248 年后 ) ,字式之,南宋诗人。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河山破碎风飘絮 . ,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

②“袖剑飞吟. ,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 指剑 ) 胆气粗。

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1) 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简析。

(4 分)(2) 简析“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现在. 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4分 )【参照答案】()阅读题(三)江村元末明初金涓寂寂江村路,轻烟晚自生。

远峰晴有色,独树暖无声。

渚鹭行看水,溪鱼卖入城。

孤舟人不渡,两岸夕阳明。

【注】金涓,元末明初著名学者和诗人。

其一世幽居在野,不该招聘,咏水歌山,传道授业,深为时人与后代崇敬。

(1)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绘江村之景的请联合诗句赏析。

读书陆游的古诗

读书陆游的古诗

读书陆游的古诗《读书》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宣称自己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平民百姓。

全诗反映了作者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作者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全诗语言不加雕饰,娓娓道来。

作品原文读书归老①宁无②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③。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④蝇头⑤二万言。

注释译文①归老:年老离任归家。

②宁无:难道没有。

③元元:指人民。

④课:诗中作阅读解。

⑤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作品译文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陆游五十三岁时到成都,夜晚读书,眼神不如以前,却依然心系黎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文学赏析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一二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人民,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

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经是老人了,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

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比较情感的异同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比较情感的异同

诗歌专题训练-------比较情感的异同一、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欲行雨未止【1】幽幔依灯影,空阶送雨声。

暂归仍客路,投老倍乡情。

眼涩书难读,心摇梦易惊。

病多常怕醉,酒尽却思倾。

忆昔【2】忆昔轻装万里行,水邮山驿不论程。

屡经汉帝烧余栈【3】,曾宿唐家雪外城。

壮志可怜成昨梦,残年惟有事春耕。

西窗忽听空阶雨,独对青灯意未平。

注:【1】此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十月,陆游奉诏离开蜀地,返回浙江山阴途中。

【2】此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陆游闲居山阴,时年七十一岁。

【3】汉帝烧余栈:张良劝说刘邦烧绝联系汉中和东边各国的栈道,该址在今陕西褒城县北。

1.这两首诗均写到“空阶雨”,请根据原文分析其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①罗隐②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释】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

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

③孺子:蜀国后主刘禅。

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2.本诗与《蜀相》都是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但诗人寄寓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其异同点。

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陈与义①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②,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北斋雨后文同①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②,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①文同:北宋著名画家、诗人。

本诗为其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他为官期间勤于政务,关心百姓疾苦。

陆游的诗词《读书》赏析

陆游的诗词《读书》赏析

【导语】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常重要的地位。

南宋初年,虽然局势危急,但⼠⽓尚盛,诗坛风⽓也颇为振作。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陆游的诗词《读书》,欢迎阅读! 《读书》 归⽼宁⽆五亩⽥,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虽⾮昔,犹课蝇头⼆万⾔。

陆游是⼀个善于学习的诗⼈。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之中写出⼤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读书》七绝,如同诗⼈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在年⽼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并⽆他求的可贵精神。

⼀⼆两句,确是议论。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确是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灯前⽬⼒虽⾮昔,犹课蝇头⼆万⾔”。

把诗⼈在孤灯之下,⽼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

既对⾃⼰⽣活描写,更是对后⼈告诫,怎么能不说它寓意深远呢! 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 陆游出⽣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

陆游的⾼祖陆轸是⼤中祥符年间进⼠,官⾄吏部郎中;祖⽗陆佃,师从王安⽯,精通经学,官⾄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家学的重要要典籍。

陆游的⽗亲陆宰,通诗⽂、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亦出⾝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七⽇,陆宰奉诏⼊朝,由⽔路进京,于淮河⾈上喜得第三⼦,取名陆游。

同年冬,⾦兵南下,并于靖康⼆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家⼭阴。

建炎三年(1129年),⾦兵渡江南侵,宋⾼宗率⾂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的⼼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扩展阅读:陆游的诗歌内容 ①坚持抗⾦,讨伐投降派。

陆游坦率直⾔“和亲⾃古⾮长策”,“⽣逢和亲最可伤,岁辇⾦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虚捐少壮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雨夜读书》原文、赏析、鉴赏、翻译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一、首句赏析:首句写出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

深夜,帘雨声淅沥。

帘内一灯如豆。

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

二、全诗的思想感情:
1、感叹青春凋零,人生迟暮。

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2、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

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3、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

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三、原诗:《雨夜读书》南宋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四、译文:灯火就像是萤火虫一样大,雨在窗外下着,我就在这简陋的茅草屋内读书。

只想到与陌生的古人在书中
面对面交流,哪里顾得上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功名原本就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您看生病的骐骥瘦得皮包骨头,但它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着遥远的天山。

五、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