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指导高考语文复习月考人物传记阅读试题分类汇编及答案(四)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12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高考押题)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押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演员于是之于是之在选择角色的时候,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演员们不想演的角色并不一定是配角。
比如老舍先生的《青年突击队》,我就喜欢演那个只有十几句话的吕若冰,而不喜欢演那个队长刘海清……”于是之曾在《我们所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一文中写道。
在《骆驼祥子》中的表演,至今仍是于是之的“绝唱”之一。
在那部戏中,于是之扮演配角老车夫老马。
老马累计出场时间不过十分钟,第一次出场,主要动作是在风雪夜进屋,踉跄昏倒。
第二次出场甚至没有台词。
于是之一上场,似乎就给能坐上千人的首都剧场带进一股寒气。
他头上扎着破旧的白毛巾,花白的眉毛、胡子上似乎带着霜。
进门踉跄两步,打着寒噤,上牙碰下牙,唇口已然冻木……演配角,于是之的功夫一点也没少下。
他说过,为演老马,他写的申请的字数比老马的台词还要多。
更重要的是,他懂老马。
早年,穷苦人冬天出门没有棉裤,把报纸一层一层地裹在腿上,外头罩一条单裤。
裹了报纸,关节的灵活度受限,步子发僵。
于是之演老马,步态如何趔趄的依据就是打这儿来的。
“他没让你看到报纸,但他的表演已经把报纸和报纸后面那一片生活概括在内了。
”1961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跟于是之同台演过戏的林兆华说。
在老马之前,于是之经历过冰火两重天。
演《龙须沟》里的程疯子让于是之尝尽成功的喜悦,而演《雷雨》里的周萍又让他跌入自卑的深谷。
于是之和程疯子投缘。
“我爱我这角色……照我现在的生活经历和政治水平,我还不能有胸襟去爱许多人、许多角色。
第一遍朗读剧本,剧情便把我带到生我长我的地方……我的杂院生活,叫我体贴我的角色,同时也给我一种责任:他们要我替他们打抱不平,替他们诉苦……倘若我是一个对人生漠不关心的人,我就一辈子也别打算成为演员了。
”于是之在《我演程疯子》中写道。
为演好程疯子,于是之看《立言画刊》《名伶百影》,咂摸旧艺人的表情;向侯宝林、“白派”京韵大鼓代表人物白云鹏请教;上茶馆、钻胡同,寻访单弦艺人、京剧二路角儿;从朋友眼角的鱼尾纹“化”出程疯子的眼神;从白云鹏说话用手指头点三下以示强调的习惯动作里“长”出程疯子的手势……“形”之捕捉与“神”的建构同时进行。
(完整版)高考人物传记阅读及答案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练习一二、吉林省五校高考高端命题研究协作体2016届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纳什: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对于很多人来说,数学家可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他们醉心于那个由各种抽象符号组成的世界,而似乎离现实很远很远。
《美丽心灵》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纳什的经历为素材,讲述了一位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天才,在爱与理智的帮助下,逐渐痊愈的感人故事。
但电影毕竟是艺术抽象,它偏重于纳什博士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过程。
那么,他属于数学家的一面,又是如何呢?“这人是个天才。
”这就是纳什的硕士导师给他写的推荐信,只有一句话的推荐信。
约翰·纳什的确是个天才。
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在附近的大学旁听高等数学的课程了。
尔后,他得到了卡耐基技术学院的奖学金,攻读数学。
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他就完成了硕士学位。
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普林斯顿提供的奖学金比较多,纳什认为这表明普林斯顿更看重他的才能。
“士为知己者死“,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
刚进入普林斯顿的纳什,不像电影描述的那个腼腆的天才。
相反,他属于骄傲好胜的类型。
他不爱上课不爱看书,相对于跟随前人的步伐,他更喜欢自己在数学的世界探索。
吹着巴赫曲子的口哨,他可以独自做上一整夜数学,不知疲倦。
但普林斯顿并不是只有他一位数学天才。
这些天才凑在一起,总爱分个高下,而像国际象棋和围棋之类的智力对抗游戏恐怕最对他们的胃口了,不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纳什其实算得上下棋高手。
实际上,纳什当时研究的博弈论,正是一门以各种博弈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数学分支。
当纳什在1950年发表对非合作博弈的研究时,博弈学界眼前为之一亮。
以此为题材,纳什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
可是,此时纳什的研究兴趣早已转向更纯粹的数学领域。
甚至在他完成博士论文之前,他已经开始对代数几何——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领域——产生了兴趣,并作出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一)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安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索,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教师的训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孤独。
孤独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化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与。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与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盼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变更。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构造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接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相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来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视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如同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回溯历史,中华民族家教文化源远流长。
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训故事、深刻的家教箴言,映照着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寄望,培厚了孩童的精神沃土。
从古至今,期待孩子成长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
今天的人们更加认识到良好的家教家风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使人向上向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纪录片《守望家风》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村的拓氏家族,互帮互助,兴教育才,诗书传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家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更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事实证明,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是家业兴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
”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
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
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始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就能更好助力祖国的花朵向阳生长、绚丽绽放。
材料二: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
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
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
箕袭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
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
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压轴题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分类精编附答案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压轴题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分类精编附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陆孝彭1958年初秋,中央军委决定,我国要自己研究制造一种新型的喷气式强击机,强击机既有超音速的飞行速度,又有高效能的空战、陆战、海战的战斗力,这对于年轻的中国空军来讲,无疑是至关紧要的。
为此,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亲自到沈阳参加了相关会议,最后确定把这个任务交给陆孝彭。
带着共和国的期望,陆孝彭从沈阳来到了南昌,担任了“强-5”飞机的总设计师。
陆孝彭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后来赴美国留学,曾在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工作,参与过舰载喷气机的设计。
之后,他又在英国格罗斯特飞机公司担任过一种亚音速战斗机的总体设计。
1949年,陆孝彭得知新中国诞生的消息,巧妙地躲过特务的尾随,辗转新加坡、南朝鲜等地,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以后,陆孝彭将自己的才智都贡献给了年轻的中国航空事业。
1952年,他曾在沈阳112厂第一飞机设计室担任“歼教-1”飞机的主管设计师,在同行们的通力协作下,成功制造了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
要设计强击机,一无图纸,二缺资料,陆孝彭虽感困难重重,但多年来的科研实践使他产生了一种习惯性的“抗难力”。
陆孝彭夜以继日地翻阅着世界各国的航空资料,他认为,随着现代化防空体系的完备,强击机应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够从敌方的雷达盲区钻过,迅速地接近攻击目标.出其不意地对目标进行袭击,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强击机!为了完善他的设计雏型,陆孝彭把设计室里的年轻人组织起来,他们从解剖“米格-19”喷气式飞机入手,了解和熟悉喷气式飞机的结构、性能。
在这设计过程中,谁也无法说出陆孝彭究竟有多少个彻夜未眠。
每一个数据,每一张图纸,他都要亲自过目,亲自核算。
几万张图纸,几万个数据都浸透了陆孝彭的汗水。
有时为了核算一个数据,他经常通宵达旦,助手们见他太辛苦,主动提出分担他的工作。
但他深情地回答:“我自己不校阅一下,总是放心不下呀!”4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陆孝彭熬红了双眼,熬瘦了身体,但他身边的图纸却像一座座小山一样日益增高,15000多幅飞机设计图终于完成了,那锥形的机头,加大的后掠机翼,流线形的蜂腰机身,美观的机尾翼,活像一只腾空的银燕,跃然在纸上。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传记阅读

考点:传记阅读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
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根本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
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单元人物传记阅读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第四单元测试卷测试范围:人物传记阅读时间:60分钟分数:56分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一、(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思乡,为什么不回家?(雷蕾)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
深厚美丽旋律响起时,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马思聪1912年诞生于广东海丰,11岁时去法国,1928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他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
学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今,马思聪演奏小提琴时,王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
抗日斗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马上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他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很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战歌》的文章,激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
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
曲子取材于曲调质朴而美丽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跑马只能向前,寓意无法回家乡。
后来,马思聪又给《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延绵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与了励志社乐队。
那时,他虽然已是闻名音乐家,仍旧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苦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活动,还亲自由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抗拒日寇的侵略。
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与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与了政协第一次会议。
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与了大量的音乐沟通和演出活动。
新中国建立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心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化、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回忆,父亲在国内“最欢乐的日子”是上世纪40年头末50年头初。
“那时,父亲被人们称为‘老周(周恩来)的宠儿’,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峻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
考前指导高考语文复习月考人物传记阅读试题分类汇编及答案(二)

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月考人物传记阅读试题分类汇编及答案(二)诗文大家余光中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
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
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口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下戏称他为“小巨人”。
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
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
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
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
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
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
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
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
”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月考人物传记阅读试题分类汇编及答案(四)广东培英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蔡元培的北大时代黄艾禾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
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
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
……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
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
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
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
当时的北大,被重新分为文、理、法三科,下面再分系;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
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
陈独秀锋芒逼人,而蔡元培却外圆内方,连疾言厉色都很少见。
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
蔡是在翻阅了十余本《新青年》后决意聘他的,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
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
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
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
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
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
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
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
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
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
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
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
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5月4日当晚,北大学生群集在三院大礼堂商讨对策。
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
”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
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 日被保释出狱。
而蔡元培却在5月8 日向政府提出辞呈。
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19.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是什么样的现实?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造北大,从而“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5分)20.同是写蔡元培引进不同风格的杰出人才,写陈独秀与写胡适的表达方法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21.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3月8日)。
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
(6分)参考答案:19.(5分)(1)当时的北大非常腐败,道德沦丧;不少教员是不学无术的政府的官僚;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
(2分)(每点1分)(2)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坚定教育救国”的信念,针对北大当时的实际,实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校方针;实行师生之间民主自由的风气;实行教授治校;同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行为。
(3分)(本题3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20.(4分)(1)写引进陈独秀主要通过对蔡元培细节性的行为的描写,表现了蔡元培求贤若渴的诚意和胸怀(2分)(2)写引进胡适主要通过引用胡适纪念性的话语,侧面表现了蔡元培独具慧眼,不拘一格吸纳人才的的博大胸襟。
(2分)(此题设计了两个问题,须从两个方面回答。
第一问是对作者“写陈独秀与写胡适的表达方法有何不同”,即描述人物所使用的手法的分析比较;回答第二问的关键要突出描述手法对表现蔡元培人格和襟怀的意义。
当然也可将写每个人的手法和作用结合起来回答。
)21.(6分)(1)他有人格魅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如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
(2)他有坚定的“教育救国”的信念。
(3)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胸襟博大,容纳百川,不拒细流。
如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
(4)他热爱学生。
如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
(5)他博学,学贯中西,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
(每条2分,答出其中的3条即可得满分)(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一评价语的实质是从才能和人格两方面来评价蔡元培的,答案就围绕这两方面分条陈述。
)广东汕头英华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爱的哲学1919年的冬天,已经发表了《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去国》等问题小说的十九岁的冰心,在一本杂志上,很偶然地,看到了一个十分新鲜的名字——泰戈尔,当她读着那些关于上帝、神、生命、死亡和不朽的爱等等富于哲理,而又十分清新美妙的词句的时候,这位十九岁姑娘那颗敏感、善良的心里,充满了虔诚的感动。
而泰戈尔的思想,同样使她觉得与自己的思想十分合拍:“你的极端信仰——你的‘宇宙和个人的灵中间有一大调和’的信仰,渗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
”她觉得自己的思想与泰戈尔的思想“在‘梵’中合一了。
”(《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也是在这一年的冬天,冰心在协和女大理预科这所教会学校里,学习了西方的“梵”学——《圣经》。
东方的哲理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和西方教徒信奉的《圣经》,都对着她歌唱上帝的爱、神的爱、大自然的爱、人类的爱、不朽的爱;歌唱永生、死亡、幸福、受苦、沉默等等。
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在上面生存的世界到底是欢乐的还是烦闷的?年轻的女作家冰心,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
于是,她在1920年的八、九月间,连续写了三篇思索性的散文:《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无限之生”的界线》和《画——诗》。
最使冰心费神的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思索。
——既然每一个人的生命,最终都要匆匆地归结为死亡,既然世上所有的惊才、绝艳、丰功、伟业,一遇见死亡,就立即倒下,化为尘土,那么,“这样的人生,有什么趣味?纵然抱着极大的愿力,又有什么用处?又有什么结果?到头也不过是归于虚空,不但我是虚空,万物也是虚空。
”(《“无限之生”的界线》)1921年年初,冰心在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之后不久,发表了一系列的小说:《超人》《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月光》等。
其中《超人》引起强烈的反响,小说男主人公何彬,是生活在似寂寞荒凉的古战场一样的土地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患有阴郁症的一位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
冰心想用母爱这一个无病不治的药方来医治像何彬这样的患着忧郁症的青年人。
这正如她在《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中,想用童心这一个无病不治的药方来医治凌瑜这样的患有厌世症的青年人一样。
这是她的善良愿望,她希望像何彬这样的同时代人,能够从苦闷、悲哀、抑郁、幻灭的精神境界中摆脱出来,重新走上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的道路。
冰心在为同时代人医治时代病的时候,也把求援的手,伸向了美丽的大自然。
冰心认为大自然是灿烂庄严的,而寄居在大自然中的人类,却有许多的烦恼,还人为地造出来了许多的什么贫富、智愚、劳逸、苦乐等等。
这种人类社会与美丽的大自然不相和谐的思想,在短篇小说《月光》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月光》中的那位青年维因,他觉得社会是充满了悲凄苦痛的,他本人生活在这个人类社会里,既乏味又无聊,他很想把自己与美丽的大自然调和起来。
这种思想发展到极端,就使他想要选择一处极美的风景,在他的内心与大自然高度协调的时候,骤然地结束掉自己的生命。
既然母爱、童心、大自然,都不能完全解除青年人的时代病,那么,烦闷的情绪大概就是永远难以避免的了。
每当冰心这位年轻的女哲人想到这里的时候,她就用积极的态度来提醒着自己:“我的心啊!警醒着,不要卷在虚无的漩涡里!”(《繁星?五三》)有人在熟读了冰心的诗作之后,会说她是一位诗人;而有人在看完了冰心的清新优美的散文之后,又称她是一位散文家;而从冰心以“问题小说”步上文坛看,又称她是一位小说家。
无论是她的诗作、散文或小说,在思想风格与艺术风格两方面,都充分地表现出了冰心“这一个”。
那就是:有一种互相矛盾的心理,常常困扰着大学时代的冰心——使她在歌颂快乐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忧愁;在歌唱幻想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失望。
这种互相矛盾的心理,逐渐地形成了冰心许多断断续续的思想和观念,于是它们便像深深的流泉一样,从冰心那颗聪慧的头脑里,潺潺地流向她那清秀的笔端。
(节选自《冰心传》作者肖凤)19.青年时期的冰心其思想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她对人生社会有哪些思考?(4分)20.在这篇传记里,作者对冰心的称呼在不断的变换,请举例说明为什么?(5分)21. 作者曾在写作本文前征求了传主的意见,冰心只是说:“真。
我希望写得能够像我。
”你觉得本文达到了冰心的要求吗?为什么?(6分)参考答案:19.⑴青年时期的冰心其思想主要受到的影响有:①泰戈尔思想;②基督教博爱的思想。
⑵她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主要有:①人生的意义是欢乐的还是烦闷的,(或人生的意义是什么)②能否(如何)用母爱、童心、以及自然的美来解除人生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