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学案1、2课时
《赤壁之战》的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17赤壁之战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
“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
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
(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
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
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②注意字形眺:右边笔顺丿兆缆:右上部的笔顺③词语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
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
形容很多。
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
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
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_《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_《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摘要:也可按、地、人物、力量对比、、结方式介绍,(学生回答教师板以少胜多).提出问题引发辩论,(六)布置作业以下两题任选题完成.复述《赤壁战》给爸爸、妈妈听《赤壁战》二课教学设计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课生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思.理课容懂得东吴获胜原因知己知彼利用天地利扬长避短3.学习按定顺序写方法.有感情地朗课(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能力以及有条理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学习课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习惯二、重难疑及办法()重了赤壁战全程并从归纳出赤壁战双方胜根原因;理清火攻段顺序学习技定顺序写方法(二)难理清火攻全程顺序(三)疑曹操该不该输?什么?(四)办法教师通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述故事程提出疑通讨论难引导学生通、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位顺序三、教学步骤、了认识起据实施教设计情境展现已知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战向学们作简要介绍?(学生可以按起因结顺序介绍;也可按、地、人物、力量对比、、结方式介绍)二、再课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利用兴趣直入重教师询问课候你们感兴趣是哪部分?(根据以往对学生了般学生对火攻仗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到这部分明确围).分组活动学探究教师启发火攻这仗是分几步实施请这部分出你认精彩是哪招?并说出原因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将说精彩和精彩段相结合使理与朗能够有机地结合起.练习概括由创作(l)听了学们发言我知道了火攻每步都是很精彩缺了哪步都不行这么计策愿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词语、编写成短句等)()让提出办法学生领头由组成创作编写组进行活动(3)交流汇报相启发(学生口头交流教师让学生把己创作成写黑板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以少胜多).提出问题引发辩论教师你们认曹操该不该输?什么?请展开辩论辩论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曹操方什么不该输却输了?周瑜方不可能赢却赢了?(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积累词语这课生动地描述了次伟战役其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办成语栏不?桌合作写写看谁写得多启发学生除了课现有成语也可根据课句子思概括出成语(得忘形、以卵击石、知己知彼、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骄兵必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欣赏佳句让学生己欣赏句子说说欣赏容和原因(五)总结通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眼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赤壁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原因这心环环相扣步步将这场战争全程生动地描绘下以我们和写作也要按定顺序写这样才会条理清楚(六)布置作业以下两题任选题完成.复述《赤壁战》给爸爸、妈妈听.课观看《三国演义》影视片或《三国演义》其他故事并总结主要人物性格特。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
掌握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
引导学生从《赤壁之战》中吸取智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赤壁之战》课文2.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赤壁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赤壁之战产生兴趣。
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赤壁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和教训。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学生口头回答问题。
学生书面回答问题。
2. 评价内容:对《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的理解。
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的掌握。
对赤壁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的分析。
五、教学资源:1. 教学文本:《赤壁之战》课文2. 图片或视频资料:赤壁之战的相关图片或视频。
3. 参考书籍:有关赤壁之战的历史书籍或资料。
六、教学步骤:1.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2.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赤壁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和教训。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给予评价。
七、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语文S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8赤壁之战学案

28 赤壁之战课型:新授课(精读课)备课:审核:学习目标:1、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做到有情感。
2、能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任务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学习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6个生字;准确书写本课的10个会写字,掌握课文中的词语。
4、在课外多读一些《三国演义》的故事。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学习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学习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预习检测初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课前查阅资料:①赤壁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②交战的双方是哪些人。
(课前准备)(2)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的生字新词,并注意生字的字形结构。
达到读准读熟的标准。
(课前预习)(3)导入新课。
(4)组长组织完成字词的识记理解。
其他不理解的有:二、自合探究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在每段旁边作简明批注。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段意合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三、展示提升1、交流2、质疑四、小结强调五、检测反馈1、给下面加点的注音。
帆幔.倘.若聘.任拈.弓搭箭士卒.和甲堕.江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未()住()滔()幔()硫()末()肚()恐()漫()流()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量降应着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谁)率军南下,攻打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谁)提出___________的计策,他先写信________________,在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天气,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____________,取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导读: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读课文,理解课文。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理解,来找出东吴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歌。
2.说三国,道三国。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谈三国吧。
大家看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长江。
浪花淘尽英雄。
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瑜、黄盖、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大将军指挥3万兵马,击溃了曹操的80万雄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是了不起。
为什么东吴区区3万兵士却能打败曹操的威猛之师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1.学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并找出课文相应的词句。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3.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什么叫自不量力?句子中的鸡蛋指什么?石头呢?黄盖要使曹操相信,周瑜的什么行为自不量力?你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意思相同,但语气有所不同的句子吗?三.继续讨论。
1.教师提问:大战在即,黄盖观察到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向周瑜提出了什么建议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火攻。
周瑜听了黄盖的话,让黄盖把火攻的计策献上来。
2.教师提问:课文有没有通过黄盖的话直接把计策的具体内容写出来?我们大家比曹操聪明多了,我们都知道黄盖设计了一系列的计策来对付曹操。
你们怎么知道的?让我们分组朗读一下课文第三段,想一想火攻的计策是怎样实现的。
4.学生分组朗读后,教师指示:接下来,我们分成4人小组来讨论一下,黄盖火攻的计策是怎么一步步地实现的。
(完整word版)《赤壁之战》教案.doc

赤壁之战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 、“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 、“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三、教学时数:四教时四、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 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
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
当时曹军号称80 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 3 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 ?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司马光(公元 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 19 年,自 1066—— 1084)。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精力尽于此书” 。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 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 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 959 年),凡 1362 年。
17《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7《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按照提示语简要地复述课文。
2.初步学会根据要求缩写课文的有关段落。
3.学会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懂得战争的胜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5.引导课外延伸,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
重点难点:1.按提示要求简要地复述课文。
2.领悟战争留给我们的启示,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简介时代背景,初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初步掌握单元提示的要求进行简要地复述。
第二课时:再现黄盖计策,并作简要复述,对照读懂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领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课时:进行单元重点项目的训练,能简要地复全文,并缩写部分课文。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创设─→探索讨论─→激励参与─→求异探新探索问题目标指向适时点拨拓展延伸学生:引发思考─→探索讨论─→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质疑问难明确指向解决问题巩固延伸教学过程:一、学习回顾,质疑导入二、读关键句,目标定位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
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问题?)三、学习5—11自然段,探究计策内容1、自读课文5—11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想,有必要还可以动笔划划,做做记号形式:个人─→小组2、交流“计策的具体内容”(要点略)3、再读关键句,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巧妙四、再读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之“周到”1、从实战效果的角度,你对黄盖的计策作怎样的评价?2、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5—11自然段,找找有关语句,说说计策中的哪一点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自读、小组讨论)3、交流,结合朗读(要点略)五、总结,探究启示1、东吴3万人为什么能打败曹军80 万人?2、拥有80万大军的曹军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惨败?六、创设情境,引导研究性学习附板书:19、赤壁之战曹(骄傲)(80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已知彼写诈降信扬长避短智东南风利用天利地利备引火材料(遮)小船大军随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吴(3万)(嘉兴市教育学会实验分会研究活动开课教案)17《赤壁之战》第二课时。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2)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3)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特点;(4)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3)学会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理解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悲壮;(2)认识历史人物的英勇无畏和智慧谋略;(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赤壁之战》节选自《三国演义》,主要描述了曹操大军与东吴联军在赤壁展开的一场激战。
2.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中的矛盾冲突。
3. 教学难点:深入解读文本,把握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和赤壁之战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注意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梳理故事情节,剖析人物形象。
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展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笔记,巩固所学内容;2. 结合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战争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2.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分配,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增强课堂互动;3.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4.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不同版本的《赤壁之战》,探讨各自的特点和优劣;5. 案例分析:引入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历城二中高一(45)级语文教学案
赤壁之战
总序号:20 编写人:李玲、张森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特殊的文言现象。
4、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二、文学常识填空
《资治通鉴》是我国史书,由司马光等人用19年编成。
宋神宗认为此书“,”,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政治、军事,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
司马光,(朝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
著有。
三、自主探究合作反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鲁肃闻刘表卒.若据而有
...之此帝王之资.也
二子不协.与操有隙.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
及说
..备使.抚表众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
...
恐为.操所先比.至南郡备南.走
肃宣.权旨.致殷勤
..之意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敬贤礼
..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足以立.事
莫若遣腹心自结
..于东偏.在远郡行将
..为人所并
将顺江东.下略.已平矣量.力而.处之
何不按兵束甲
....北面而事.之外.托服从之名
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何不遂.事之乎
守义不辱.英才盖.世安能复为之下.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刘琦合.江夏战士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必蹶.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鼎足之形成
..矣
2、知识整理
⑴古今异义
⑵词类活用
⑶特殊句式(写出例句)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④省略句
四、翻译下列句子
1、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备必喜而从命
2、子瑜者,亮兄瑾也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4、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5、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6、豫州今欲何至?
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济南历城二中高一(45)级语文教学案
赤壁之战
总序号:21 编写人:李玲、张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三、四段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特殊的文言现象。
2、掌握三、四段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二、自主探究合作反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第三段:
是.时曹操遗.权书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动以朝廷为辞.奄.有其地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
..以沿江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向.察众人之议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
..名位
从.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也甚失.孤望
第四段: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其实
..汉贼也兼仗父兄之烈.
地方
..数千里英雄乐.业当横行
..天下
为汉家除残.去秽.而操舍.鞍马杖.舟楫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此天以君授.孤也
2、知识整理
⑴古今异义
⑵词类活用
⑶特殊句式(写出例句)
①判断句
②倒装句
③省略句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2、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3、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
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4、卿欲何言
5、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
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6、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
为汉家除残去秽。
7、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8、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