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细菌素高产菌CF10的筛选诱变及发酵条件的研究

合集下载

农用抗生素高产菌株的诱变筛选新技术

农用抗生素高产菌株的诱变筛选新技术
i d sr l e r u t n.I e es r o tu tas pemu a e i b e d n y a d a f t es r nn t o ,whc n u ti i p o c i az d d o ti n sa y t c n r c i l s c o s m tg n c re i g wa n n e f i e i g me h c e v c d ih
i k yt pe pt ese fid srai t n o u t lai farc lua t o i . i z o a b c
Ke r s a c lu a n ii t ;mu a e i b e d n ;s r n n y wo d : u t r l t o i a b c t g nc re ig c e ig
采用新颖 的诱 变技术 , 如微波 、 超声 波 、 离子注入 和原生质体诱 变技术能 有效 提高农用抗 生素产生菌的产素水平 , 降低生 产成本 , 足工业 化生产 的要求 。构建一种 简单 易行 的诱 变路 线和快速 有效的筛选 模式是加快 农用抗 生素工 业化进程 满
的关键 。
关键词 : 农用抗 生素 ; 诱变育种 ;筛选
农 用抗 生素 由来 已久 , 但无论 从 品种 、 剂型 还是 市 场份额来 看 , 农用 抗生 素与 有机 、 无机 农药 相 比仍有较 大 的差距 。主要 的原 因是一 些农 用抗 生 素产生 菌 的产 素水 平较 低 , 素品 质 较 差 , 产 成本 相 对 较 高 , 而 产 生 从 影响 了农用 抗生 素 的工业 化进 程 。应 用 于商业 生产 的 农用 抗生 素产生 菌必 须通 过不 同的育种技 术来 改变 原 始菌 株的 部分遗 传 信息 , 进而 从 根 本 上 提高 目的菌 株

L—色氨酸高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

L—色氨酸高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

L—色氨酸高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
陈宁;孙涛
【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
【年(卷),期】1997(023)005
【摘要】以谷氨酸棒杆菌AS1542为发菌株,经过硫酸二乙酯诱变和紫外原
生质体诱变,定向选育出一株稳定的色氨酸生产菌T11-6,该菌株具有苯丙氨酸,酪氨酸双重营养缺陷及对氟苯丙氧酸,5-甲基色氨酸,6-氟色氨酸三种结构类似物抗性遗传标记,对T11-6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引进均匀设计理论,以微机为辅助手段,确定出以葡萄糖为原料直接发酵生产色氨酸的优化配比,在最佳下,摇瓶产酸平均达10.01g/L。

【总页数】6页(P10-15)
【作者】陈宁;孙涛
【作者单位】天津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天津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922.9
【相关文献】
1.酵母SOD高产菌的选育及发酵条件的研究 [J], 周建琴
2.高产SOD酵母菌的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研究 [J], 杨明琰;郭爱莲;沈俭;张晓琦;黄继红
3.类细菌素高产菌YCF10的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的研究 [J], 常峰;朱何东;梁波;罗
俊成;胡承;王忠彦
4.L-色氨酸生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 [J], 王健;陈宁;谭青乔;张克旭
5.磺胺胍抗性筛选法选育L-色氨酸高产菌株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 [J], 李阳;刘峰;卢龙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和发酵条件的优化的开题报告

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和发酵条件的优化的开题报告

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和发酵条件的优化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
阿维菌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常用于治疗细
菌感染。

由于抗生素滥用和误用的普遍存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
和增加,而且阿维菌素过去被广泛应用,引起了菌株抗性的出现,使得
阿维菌素的疗效逐渐下降。

为了提高阿维菌素的生产效率和抗菌活性,
需要通过选择高产菌株,或者优化发酵条件等方式来提高阿维菌素的产
量和质量。

二、选题目的
本课题的目的是通过筛选出阿维菌素高产菌株以及优化阿维菌素的
发酵条件,提高阿维菌素的生产效率和抗菌活性。

三、选题内容
1.高产菌株的筛选
阿维菌素的产量由菌株的基因信息以及培养条件等因素决定,因此,筛选出阿维菌素高产菌株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采用菌株的遗
传改造、群体诱变等方法,研究阿维菌素产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最终
从中挑选出高产菌株。

2.优化阿维菌素的发酵条件
阿维菌素的合成需要特定的生长环境和发酵条件,包括培养基组成、培养温度、pH值、气体调节等因素。

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在阿维菌素合成
中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提高阿维菌素的产量和质量。

四、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期能够:
1.筛选出阿维菌素高产菌株,提高阿维菌素的产量和质量;
2.优化阿维菌素的发酵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和抗菌活性。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阿维菌素的产量和质量,优化生产工艺和方法,有助于阿维菌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更好的抗菌治疗手段。

此外,也有望为其他抗生素的生产和开发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多杀菌素产生菌复合诱变选育及发酵培养基优化

多杀菌素产生菌复合诱变选育及发酵培养基优化
Abstract Obj ective Mutation and resistance screening were used to breed high production strains of
spinosad.Production of spinosad was further improved by optim izing ferm entation m edium .M ethods The m 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f streptom ycin,apram ycin,and rham nose were determ ined,respectively.Breeding by employing UV combined with resistance factors of streptomycin,apram ycin,and rhamnose was conducted and S.s l- 4 was used as the starting strain.On this basis,the mutants were induced by NTG combined with the above resistance factors.Fermentation m edium components of glucose,dextrin,and cottonseed protein were optim ized by the response surface design.Results The spores of the original strain t reated by UV for 30s were spread onto the resistant plates, and the S.s2—21 mutants were obtained.The S.s2—21 mutants were then t reated with NTG f o r 30min and spread onto the resistant plate.One genetically stable mutant S.s3.37 was obtained at last and its yield reached 78.26mg/L,which increased by 45.71% .The production reached 83.00mg/L after the optimization of ferm entation medium .Conclusion Compound mutation of UV and NTG combined with resistance screening to obtain high production st rain of spinosad was eff icient.The yield of mutant increased by 54.55%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strain after the optim ization of ferm entation medium,which was a satisfactory result.

中生菌素高产菌的选育及发酵条件的研究

中生菌素高产菌的选育及发酵条件的研究
S ud n t c e n n n e m e t i f t y o he s r e i g a d f r n at on o
z o gh n j nu hg -r d cin sris h n s e gu s ih p o u t tan o
j 【 强 宇
为 20 p I 左 j影 响 了 工业 生产 和推 广 0 0. n l ,
本 文 采
号培 养 基 上 , ℃ 培 养 ld, 后 挖 块 置 于 含 2 ml 8 O 然 0 发 酵培 养摹 的 l0 0 ml ! 角瓶中 , 在旋转 摇 眯 f发酵 5] I f) 活性 测 定 方 法 2 采 用 杯 碟 法 洲 定 物 教 价 , 检定 菌为枯 草} 菌 6 5 】 F 3 0
维普资讯
26 4
巾 抗 皇素 杂 志 2 0 0 2午 4月第 7巷第 4哟

0,
:,
研 究简 报 j
= ‘: ‘: 0 j =:
文章 编 号 :0 【8 8 (0 2】4 14 【0 - 9 20 0 <2 0 6
中生 菌素 高 产 菌 的选 育及 发 酵 条 件 的 研 究
r还 注意 了形 态与产 量 的 关 陆, 并采 用 正交 法筛 选 t 发酵培 养基 一 】 }
l 材 料 和 方 法
l 1 菌 种 来 浮
c) 单孢 子氏 1 斜 号
面,8 2 ℃培养 ld. 无 菌水将 孢 子 洗 下 , 于盛 有 玻 0 用 置
淡 紫 肤 链 霉 菌海 南 变 种 ( t p m cslrn ua Sr t )e aed le eo V l on ts /vr) 本 所 从 土 壤 中 分 离 a h ia es 1 a , ti 菌 6 5 l 本所 曲种 中心 保藏 : 30 ,

高产辅酶Q_10_类球红细菌的化学诱变筛选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_扶教龙

高产辅酶Q_10_类球红细菌的化学诱变筛选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_扶教龙
FU Jiaolong, QIAN Dawei*, WU Chenqi, XU Minqiang, HU Cuiying, LI Liangzhi
(School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China)
中图分类号:TS201.3
文章编号:0254-5071(2016)06-0090-06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6.019
Screening of high CoQ10-produc mutagenesis and its fermentation medium optimization
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由浙江大学于 洪巍教授赠送。 1.1.2 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葡萄糖3 g/L,酵母提取物8 g/L,NaCl 2 g/L,KH2PO4 1.3 g/L,MgSO4·7H2O 0.25 g/L,1 mL/L辅液; 用NaOH调pH至7.2。121 ℃灭菌20 min。
2016 Vol.35 No.6
·90· Serial No.292
China Brewing
Research Report
高产辅酶Q10类球红细菌的化学诱变筛选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扶教龙,钱大伟*,吴晨奇,徐敏强,胡翠英,李良智
(苏州科技大学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摘 要:利用菌株对(维生素K3+叠氮化钠+对羟基苯甲酸)的复合抗性作为筛选标记,对产辅酶Q10的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

细菌纤维素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和发酵条件研究

细菌纤维素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和发酵条件研究

细菌纤维素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和发酵条件研究汤卫华,李飞,贾原媛,贾士儒(天津科技大学工业微生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7)摘要:为了选育高产细菌纤维素的木葡糖酸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oboediens)突变菌株,通过硫酸二乙酯和氯化锂复合诱变,得到一株产细菌纤维素能力最高的突变菌株GO2,其细菌纤维素产量为9.91 g/L,比出发菌株提高36.5%。

同时确定突变菌株GO2的静置培养条件为发酵时间为6 d,接种量为8%(v/v),面积/体积比为1.58~2.08 cm-1。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木葡糖酸醋杆菌;化学诱变;发酵条件中图分类号:Q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673-9078(2009)09-1016-04Screening and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f Strains from Gluconacetobacter oboediens for High-yield Bacterial Cellulose ProductionTANG Wei-hua, LI Fei, JIA Yuan-yuan, JIA Shi-ru(Key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457, P. R. China.)Abstract: The bacterial cellulose (BC)-producing strain (Gluconacetobacter oboediens) was mutagenized with diethyl sulphate (DES) and lithium chloride (LiCl), and the mutants of strain GO, namely GO2, was obtained. The BC production by GO2 (9.91 g/L) was about 1.365-fold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strain. The optimum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as follows: fermentation time of 6 days, inoculation volume of 8%(v/v) and area/volume ratio of 1.58-2.08 cm-1.Key words: Bacterial cellulose; Gluconacetobacter oboediens; chemical mutagenesis; fermentation conditions细菌纤维素因其具有高结晶度、高化学纯度、高抗张强度、高弹性模量、高持水性等独特的性质,在食品、医药、造纸行业均有巨大的应用潜力[1],但由于细菌纤维素产率低,而造成生产成本高,使其仅用于高附加值产品。

淀粉酶高产菌的筛选、诱变、鉴定及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淀粉酶高产菌的筛选、诱变、鉴定及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淀粉酶高产菌的筛选、诱变、鉴定及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淀粉酶是一种在生物体内或外分泌的酶,能够催化淀粉分解为糖类。

淀粉酶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酿酒工业、饲料工业等领域。

为了提高淀粉酶的产量和活性,科研人员常常通过筛选、诱变和鉴定淀粉酶高产菌来进行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项目,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淀粉酶高产菌的筛选、诱变、鉴定及应用过程。

这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筛选淀粉酶高产菌。

学生将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淀粉酶高产菌的筛选。

首先,他们需要从环境样品中采集不同的微生物菌株,比如土壤、水样等。

然后,学生需要设计合适的培养基,并将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

接下来,他们将通过测定淀粉酶的活性来筛选出产酶能力较强的菌株。

第二步,诱变淀粉酶高产菌。

学生将使用虚拟实验室中提供的诱变剂,对筛选出的淀粉酶高产菌进行诱变。

他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诱变剂和处理方法,如化学诱变、辐射诱变等。

通过比较诱变前后淀粉酶的活性,学生可以评估诱变效果。

第三步,鉴定淀粉酶高产菌。

学生需要通过虚拟实验室中提供的鉴定方法,对诱变后的菌株进行鉴定。

他们可以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基因测序,比较诱变前后的基因序列差异。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电泳等技术,分析菌株的遗传多样性。

第四步,应用淀粉酶高产菌。

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将学习淀粉酶的应用。

他们可以设计模拟实验,比如在不同条件下测定淀粉酶的活性。

此外,学生还可以了解淀粉酶在食品工业、酿酒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淀粉酶在生物工程中的潜力。

通过这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淀粉酶高产菌的筛选、诱变、鉴定及应用过程。

他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亲自体验科研的乐趣和挑战。

此外,虚拟实验室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总之,淀粉酶高产菌的筛选、诱变、鉴定及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是一个有趣且实用的教学工具。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与有机溶剂提取法进行对比,得出超临界CO2法萃取何首乌中的磷脂工艺简单,选择性好,生产周期短,能耗低,无有机溶剂残留,产品收率和纯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1]常新全, 丁丽霞.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手册(上)[M]. 学苑出版社, 2002. 983.收稿日期:2005-03-03 *通讯作者作者简介:常峰(197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业微生物。

类细菌素高产菌CF10的筛选诱变及发酵条件的研究常 峰,易奎星,刘小兰,陈红英,陈远钊,胡 承,王忠彦*(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摘 要:采用纸片法初筛和杯碟法复筛自黄水中分离出一株抗生物质产生菌CF10,经鉴定为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buchneri)。

在排除酸性末端产物及过氧化氢的干扰后,CF10菌株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绿脓杆菌(Pseudomonas pyocyanea)等革兰氏阴性菌、K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K)和某些真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经紫外线照射(UV)和硫酸二乙酯(DES)多轮复合诱变,CF10发酵液相对效价较未诱变前提高了258%且具有良好的传代稳定性。

通过对该菌株产类细菌素发酵条件的研究发现,以2%麦芽糖为碳源、1%大豆蛋白胨加0.5%酵母粉为氮源,培养温度37℃,初始pH6.0~6.5,培养时间48h,接种量1%,厌氧条件下,有微量K+、Mg2+和Mn2+等金属离子存在,CF10所产类细菌素的抑菌活性最高。

关键词:布氏乳杆菌;类细菌素;诱变;发酵条件;生物学特性Studies on Screening, Mutation and Fermentative Conditions of High ProductivityStrain CF10 for Bacteriocinoid SubstanceCHANG Feng,YI Kui-xing,LIU Xiao-lan,CHEN Hong-ying,CHEN Yuan-zhao,HU Cheng,WANG Zhong-yan*(School of Life Scienc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Abstract : CF10, a strain producing inhibitory activity substance, screened out by scrip method and cylinder-dish method fromthe by product yellow-liquor, was identified as Lactobacillus buchneri. The supernatant of CF10 culture exhibited strong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the gram-positive bacteria, including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Bacillus subtilis, and resisted interferingeffects of organic acids and hydrogen peroxide. A strong inhibitory activity was also observed against the gram-negativebacteria, such as Escherichia coli and Pseudomonas pyocyanea,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K and some epiphyte. CF10 wascomplexly mutated by ultraviolet radiation(UV) and diethyl sulphate(DES). The relative protency of supernatant thus increased258% with stable inheritance. The culture medium composed of maltose as carbon source and peptone and yeast extract as[2]谭远友, 余展深, 等. 野生与栽培何首乌的质量TLC分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1998, (3): 90.[3]袁海龙, 李先逸, 等. 超临界流体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何首乌中磷脂成分[J]. 药学学报, 1999, (9): 702.[4]P F Leal, M E Braga, D N Sato, et al.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spiceextracts obtained via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J]. J Agric Food Chem,2003, 51(9): 2520.[5]周玲, 高卫平, 等. 磷脂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 1999,(6): 248.nitrogen source would enhance, the maximum inhibitory activity of the mutant bacteriocinoid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culturetemperature 37℃, initial pH6.0~6.5 for 48h, 1% inoculation, in anaerobic condition, and presence of K+、Mg2+ and Mn2+.Key words:Lactobacillus buchneri;bacteriocin-like substance;mutation;fermentative conditions; bio-characteristics中图分类号:TS2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06)01-0143-05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B)是一类可发酵糖并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统称。

长期以来,乳酸菌广泛应用于乳制品、蔬菜及肉制品的发酵和防腐中[1]。

许多乳酸菌代谢除了产生乳酸、乙酸等有机酸和过氧化氢外,还能产生多种具有抑菌或杀菌生物活性的细菌素(bacteriocin),在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和食物腐败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素是细菌在代谢过程中由核糖体合成的具有抑菌活性的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其抑菌谱较窄,只对有近缘关系的乳酸菌和非乳酸菌的革兰氏阳性菌有抑制作用,而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则无效。

类细菌素是用来描述那些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细菌素定义的拮抗物质[2],它不仅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而且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这一特性决定了类细菌素具有比细菌素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关于乳酸菌产生细菌素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而对乳酸菌产类细菌素的研究相对较少。

关于类细菌素国外已有研究[3,4],而在国内相关报道却很少。

笔者自酿酒副产物黄水[5]中分离得一株产类细菌素的乳酸菌株CF10,经鉴定为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buchneri),通过UV和DES多轮复合诱变大幅提高了CF10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并对其所产类细菌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发酵条件作了相关的探索。

1材料与方法1.1材 料1.1.1样品来源采集自四川某浓香型白酒酿造企业窖池中的黄水。

1.1.2供试菌见表3。

1.1.3培养基筛选培养基(g/L):MRS培养基[6]。

供试菌培养基(g/L):蛋白胨 10.0,酵母膏 6.0,葡萄糖 1.0,牛肉膏 1.5,琼脂 20.0,pH7.2~7.5。

PDA培养基和麦芽汁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g/L):MRS液体培养基。

抑菌活性检测用培养基,采用双层平板。

下层为试菌悬液(供2.0%水琼脂,上层为10ml指示菌培养基中加入1.0%供试菌斜面于30℃培养24h,用10ml生理盐水刮洗斜面,制成菌悬液)。

1.2方 法1.2.1初筛方法将样品用无菌水梯度稀释,滴加0.1ml涂布于筛选培养基平板,30℃倒置培养72h,挑取管单菌落接种于盛有1ml发酵培养基的1.5ml离心管(Ep管,Eppendorftube)中,密封,30℃静置培养72h。

用直径5mm的三层滤纸片蘸取其离心上清液,贴于带菌平板表面,37℃倒置培养16~18h,挑取滤纸片周围有明显抑菌圈且发酵产物具有广谱抗性的菌株进行复筛[7]。

1.2.2复筛及发酵方法将纯化后的初筛菌种接入装有100ml发酵培养基的100ml三角瓶中活化72h,按1.0%的量接入装有250ml发酵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30℃静置培养48h。

将发酵液以15000r/min离心30s,以杯碟法[8]测定初筛菌株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

1.2.3乳酸旋光性的测定采用化学法[9]。

1.2.4G+C摩尔百分含量的测定采用Tm法[10]。

1.2.5紫外线(UV)诱变处理用10ml无菌水洗脱新鲜的出发菌斜面,梯度稀释制成每毫升约102个细胞的菌悬液,在紫外灯下进行诱变[11]。

紫外灯功率为30W,照射距离30cm,照射时间分为30、60、90、120、180、240和300s。

移取照射后的菌悬液0.1ml涂布于烘干的筛选培养基平板,30℃避光培养48h。

1.2.6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处理以经上述UV诱变后抑菌圈直径增加最显著且稳定的突变株为出发菌,用10ml无菌水洗脱其新鲜斜面,离心菌液,弃去上清液,以无菌水洗涤两次,加入10ml0.1mol/L pH7.0磷酸缓冲液制成菌悬液。

取4ml加入到16ml生理盐水中,加入DES0.2ml,振荡处理60min。

加入0.5ml 25%硫代硫酸钠溶液中止反应后稀释涂皿[12],30℃避光培养48h。

1.2.7类细菌素效价定义由于该抗生物质尚在研究阶段,没有标准品做参照,故以硫酸庆大霉素作为对照,制作硫酸庆大霉素的标准曲线,以对大肠杆菌具有相同抑菌效果的硫酸庆大霉素标准品的效价来定义类细菌素效价。

2结果与分析2.1产类细菌素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采用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厌氧分离技术,从黄水中采集样品,通过纸片法初筛分离纯化得到18株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再通过牛津杯双层平板法筛得一株编号为CF10的具有广谱抑菌功能的菌株,不仅对G+菌和G-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对部分真菌也有程度各异的抑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