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同步练习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A组基础达标练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题组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下图所示器物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乌黑发亮、胎壁薄如鸡蛋壳的黑陶。
此类器物是下列哪一文化的代表性器物()A.大汶口文化B.河姆渡文化C.龙山文化D.仰韶文化答案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器物属于蛋壳陶。
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乌黑发亮、胎壁薄如鸡蛋壳的黑陶,其为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一种祭祀的酒器,多见于较大型的墓葬中,C项正确。
2.(2020山东烟台高一期中)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
该文化遗存是()A.河姆渡文化B.红山文化C.良渚文化D.陶寺文化答案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年。
其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
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其出土的玉器,C项正确。
3.(2020辽宁鞍山高一期末)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农耕文化的特点有()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修建房屋,过定居生活③饲养家畜④种植农作物⑤有成熟文字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答案A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的共同之处即为农耕文化的特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排除⑤。
故选A项。
题组二从部落到国家4.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烧林地的方法开垦土地,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答案A根据题中“神农氏”“耕作方法”和“生产工具”可知中国原始农耕的发展情况,故A项正确。
传说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参考,但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其还要考古发掘来证明,故B项错误;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并不是凭空想象,故C项错误;炎帝只是传说中的人,材料内容只是一种传说,并不能证明炎帝的真实性,故D项错误。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作业)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过关一、单选题1.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将民族学上的各种社会加以分类排列的理论,其演进模式为:游团(地域性的狩猎采集集团)——部落(一般与农业经济相结合)——酋邦(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复杂社会)——国家(阶级社会)。
据此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相当于A.“游团”B.“部落”C.“酋邦”D.“国家”2.史学家吕思勉论及古代政制时说,古代“交通不便,一山一水之隔,其人即不相往来”,故此,强大之国往往“封邦建国”。
在此他论述的是A.封建制度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度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这标志着()A.国家取代了部落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C.部落取代了氏族D.铁器取代了青铜器4.史料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类似现象的出现当不早于()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B.距今约1万年前,人们已大量使用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C.大汶口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D.仰韶文化时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6.商王朝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这从数量可观的甲骨文和殷墟考古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证明。
据此判断,我们获取商朝历史信息的史料属于A.直接史料B.影像史料C.口述史料D.间接史料7.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图书体裁,记录了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图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与下列制度有关的是A.禅让制B.宗法制C.礼乐制D.察举制8.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整个国家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及答案

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1)代表性遗址①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
②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现状①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②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思考点](教材P2)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提示:我们可以看到图中,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
[微点拨]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学习聚焦]从猿到人的演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
火的使用,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的里程碑。
2.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1)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①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②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③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2)新石器时代晚期①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②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
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知识拓展]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主要的物质基础。
3.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及答案1.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稻谷,还有翻土工具骨耜、木耜,收割工具骨镰和脱壳工具木杵等。
这说明河姆渡人 ( )A.非常聪明和勤劳B.已从事原始农业C.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D.开始制造工具2.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 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 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6000年至4 000年。
由此可知,考古学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3.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尚书》《诗经》《史记》中, 有些还具有传说性质, 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
二里头遗址发现后, 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 )A.该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关于夏的传说都是真实的B.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对应C.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的存在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4.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 不仅追溯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把本族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 并自认是黄帝的后裔。
这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不断强化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5.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多种有一定规律的刻画符号。
类似的符号还普遍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
这些符号( )A.具有记事、传递信息的作用B.表明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C.是商周甲骨文的范式D.是原始人类无意义的涂鸦6.夏、商、周三代, 六畜逐渐齐备。
猪、狗、鸡与农业生产方式有关;马、牛、羊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
这表明夏、商、周时期( )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B.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发展D.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发展7.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距今约5 000年的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建筑,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既有埋葬一般人的墓地, 也有贵族专用墓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训练)(附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现,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C.在多地区同时出现和发展D.缺乏与其他文明相互交流2.陶寺遗址是中原龙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该遗址发现墓地有1 000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
墓葬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
由此推断()A.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B.分封制开始施行C.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D.禅让制遭到破坏3.相传炎帝即神农氏,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因功绩显赫,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这些传说()A.纯粹属于后人主观臆造B.可直接用于研究古代农业发展C.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D.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4.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
这说明()A.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B.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C.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D.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5.下图是1975年在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的一把距今约1.4万年的鹿角铲,其制作过程首先是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然后再加以磨制。
据此可知该时期的远古人类()A.已经掌握磨制技术B.进入了新石器时代C.会种植和栽培水稻D.处于父系氏族社会6.仰韶文化洛阳王湾遗址的小陶罐内壁附着有粟的痕迹,三门峡交口遗址同时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
同时,在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遗址、郑州西山的古城等发现了大型定居村落,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
这表明当时()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已经出现B.农业经济活动较为稳定C.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D.农作物种植出现了交流7.距今1万年左右的北京东胡林遗址中发现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谷物加工工具、陶器等文化遗物及比较丰富的动植物遗存,包括炭化粟和黍。
2020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课同步课时训练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
”这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句子,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
要想获得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断D.考古发掘2、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祖国的东西南北,考古学家已经发现多处遗址,地域文化各具风采,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工具不同B.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3、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贫富分化的加剧B.出现了私有财产C.等级观念逐渐产生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反映我国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的史料是()A.《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C.《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5、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这一继承制度()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使政权趋向严密C.有利于社会稳定D.易导致权力纷争6、下面是汉字“日”“月”在甲骨文中的不同写法对照表。
商代甲骨内容多为“卜辞”,文体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A.我国古代文字还没有发展至成熟B.字体厚重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C.它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D.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7、“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 )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B.拱卫王室统治C.明确宗室血缘亲疏D.扩大统治范围8、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起国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含解析)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起国家本课重点(1)旧新时期时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对比;母系、父系氏族社会的对比;(2)夏商周中典型的政治经济文化之制度。
本课难点认识了解原始人群、氏族社会、阶级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单选题1.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曾向中原挺进,占领了鄂北豫南地区。
但在距今4300年前后,豫中地区的文化南下,并在江汉文化的核心区形成了具有中原风格的文化,甚至把长江中游大部分也区文化的发展统一到了黄河文明之中。
这说明A.黄河文明最终战胜长江文明B.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在交流中发展中国C. 黄河地区更适合文明的发展D. 中国的史前文明起源于中原地区2.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墓地发现了仰部文化蚌塑龙;1993年,在湖北省黄梅焦嫩发现的大溪文化时期卵石摆塑龙;2003年,在内蒙古赤峰放汉旗兴隆洼文化中期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猪首龙形象(距今约8000~7500年)。
据此,可以用来说明A.内蒙古地区是中原文化发祥地B. 龙图腾崇拜的文化不断成熟C.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趋同D. 中华文化具有内在关联特性3.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我国境内广泛分布,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开始交流频繁,并逐步移植到中原地区,融合到华夏文明中。
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明A. 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B.发展中存在多源性特点C.广泛分布在祖国大地上D. 具有多元一体发展特征4.在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耒耜、谷壳、陶器、酒器和大小各异的村落遗存。
据此可以推断,当时A.农业有所发展B.尚未出现定居生活C. 国家初具雏形D. 社会贫富差距明显5. 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它类型的建筑遗址。
但是时间越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若干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
对此变化,解释最为适当的是A. 族长权威的萎缩B.族长权威的扩张C. 财产公有制强化D. 私有财产制萌芽6.据考古新成果,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但持“满天星斗” 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作业

课时评价作业基础达标练题组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2020海南儋州一中高一期中)出土于元谋人遗址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的少量石制品、大量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当时元谋人已经( )A.大量使用陶器和从事原始农业B.会制造简陋的工具和使用火C.村落聚居和学会用火D.从事渔猎和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答案:B2.下图所示器物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乌黑发亮、胎壁薄如鸡蛋壳的黑陶。
此类器物是下列哪一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A.大汶口文化B.河姆渡文化C.龙山文化D.仰韶文化答案:C3.(2021福建三明高一期末)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
以下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文物是( )A.刻有甲骨文的牛骨B.司母戊鼎C.人面鱼纹彩陶盆D.铁制农具答案:C4.(2021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期末)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中国文明加速前进,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有核心地区的中华文明,其核心地区在( )A.四川地区B.岭南地区C.中原地区D.辽河地区答案:C题组二从部落到国家5.(2020安徽亳州利辛一中期中)据文献传说记载,少皞氏以鸟名命名官职,凤鸟氏为历正,玄鸟氏为司分,伯赵氏为司至,青鸟氏为司启,丹鸟氏为司闭……爽鸠氏为司寇,鹘鸠氏为司事。
该记载反映出少皞氏部落( )A.国家形态基本形成B.官员职责较为明确C.官僚体制十分健全D.官制等级界限分明答案:B6.(2020辽宁辽阳高一期末)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确切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规模空前广大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
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这时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
据此可知,当时(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B.开始产生贫富差别C.已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D.已进入传统农耕社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发现了规模空前广大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进阶训练第必备知识基础练一层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意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一块土地、运转与耕种之意。
”据此判断,中国的文化源头应始于()A.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C.进入青铜时代的商朝D.封邦建国体制建立后的西周3.考古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故称之为“新石器革命”。
学者认为这是一场革命的主要根据是A.交通改善,促进文化与商业交流B.使用铜器来制作工具,从事生产4.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6.周公平定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后,除了封亲周的殷商旧贵族微子启于宋(都商丘)之外,还在其周边分封了一些曾被商灭国的古代先王的后裔为诸侯。
这表明()A.旧贵族势力强大占据中原B.周朝统治者实行战略收缩C.分封格局有利于加强统治D.同姓诸侯分布于战略要地7.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
该时期始于()A.“国人暴动”B.周平王东迁洛邑C.齐桓公成为霸主D.韩赵魏三家分晋进阶训练第关键能力综合练二层1.农学家周季维在河姆渡出土的稻粒形态分析鉴定书中指出:“在同层堆积中尚存大量空秕稻壳及稻叶、茎秆凝块……证为水生型一年生栽培稻,而非采集稻野生稻和多年生野生稻。
”该鉴定表明()A.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黄河下游率先进入农业社会C.河姆渡先民已成功培育水稻D.新石器时代农耕技术较粗糙2.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
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496年。
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A.封邦建国B.王权至上C.王位世袭制D.宗法制3.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4.西周前期的师旂鼎铭文记载,师旂因其属下不从周王出征,便派属吏弘向伯懋父告状,伯懋父判处罚金三百金,但他们拒不交纳,师旂只得把判词记在鼎上。
这反映出西周前期()A.周王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B.开始出现以下犯上的情形C.等级制度遭遇抵制D.周王实行宽厚的德治5.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6.“(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合理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从西周开始实行的分封宗法制B.“贵族色彩”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C.“共主”指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对诸侯王的控制力很弱D.“地方分权体制”是指西周地方有较大自主权7.《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西周的井田制“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井田制中公田面积最大B.私田归劳动者所有C.土地不能随意买卖D.劳动者要无偿耕种公田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4月,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成功入选。
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重要的都城遗址,高耸的城墙和完整的都城形制,宫殿区和青铜祭祀坑的发现展现了郑韩故城在中国都城城市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1)西周灭商后,在今河南地区分封了众多诸侯国以拱卫王室,试举一例。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西周分封制对中国早期文明产生了什么影响?进阶训练第学科素养升级练三层1.(素养——家国情怀)2020年4月4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但是今年由于特殊疫情原因国家明令祭扫应该文明、有序,既能体现我们的优良传统,又要符合国家法令要求。
关于清明节的传统与下列古代哪种制度有关()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2.(素养——史料验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4年在山东东南沿海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两城镇遗址。
该遗址位于日照市两城镇西北的一块高坡上,“两城遗址”的陶器以黑陶为主,磨光黑陶占较大比例,以薄如纸、黑如漆、硬如瓷的蛋壳陶水平最高。
——丹土遗址与两城遗址材料二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两城遗址”应该属于什么“文化”遗存?为什么?(2)材料二图一中的文化遗存分布具有什么特点?(3)为材料三图二、图三设计一个共同的主题。
你认为哪幅图中的文物更有价值?说明理由。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必备知识基础练1.答案:D解析: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还未过上农耕生活,不会种植农作物,故A、B两项错误。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故C项错误。
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河姆渡人,故D项正确。
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文化的源头应始于新石器时代,B、C、D三项都比A项的时间靠后,中国最早出现耕作、栽培、养育是在新石器时代,故选A项。
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生活形态”可知,所谓新石器革命,指的是人们从事农业活动,耕作取代采集,逐渐定居生活,D项正确;新石器时代的交通并无明显改善,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最主要的工具是石器制作,而非铜器,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是氏族社会,其组织并不复杂,排除C项。
4.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指的是禹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凭借实力继承父亲的首领位置,即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故C项正确;启不是通过禅让制继位的,故A项错误;启也不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王位的,故B项不符合史实;夏朝建立后,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成为主要的王位继承方法,故D项错误。
5.答案:A解析:根据“上海人的沪语发音软如法语,广东人的粤语发音硬如德语,也能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可知,材料认为上海和广东虽然语音有所差别,但使用同一文字可以互相会意,这种书写的方式促成中国人文化上的团结,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与青铜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同一文字的意义,并非强调士的阶层的审美,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材料中将“亲周”的“微子启”分封于“宋”,以统治殷商遗民,然后在宋的“周边分封”“曾被商灭国的古代先王的后裔为诸侯”,这种分封格局有利于制约殷商遗民,加强统治。
故答案为C 项。
周公分封旧贵族的目的是笼络人心,维护统治,排除A项;周朝统治者实行战略收缩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同姓诸侯的分封情况,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周始于平王东迁,B项正确;“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后期,A项错误;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任诸侯霸主,C项不符合题意;三家分晋发生在战国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
关键能力综合练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证为水生型一年生栽培稻,而非采集稻,野生稻和多年生野生稻”可知,河姆渡先民已经成功培育水稻,选项C正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排除A项;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排除B项;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2.答案:C解析:从材料“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中可以看出,夏商时期实行的是王位世袭制。
所以答案选C项。
3.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因此D项正确。
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B、C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而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
4.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师旂因其属下不从周王出征,并且不服从伯懋父的判决,说明等级制度遭到抵制,C项符合题意;周王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材料中的时间是西周前期,不符合史实,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以下犯上的情形,强调的是等级制度受到抵制,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周王的德治,D项排除。
5.答案:D解析:A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项历史记载秉承还原历史真相为原则所以存在纯粹客观性,C项与事实不符,D项最贴近题意。
故选D。
6.答案:B解析:由材料“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可知,分封制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的基础上,两者紧密结合,诸侯、卿大夫等皆世袭产生,故有“贵族色彩”,故选B项。
7.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根据“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可知,劳动者义务耕种公田,劳动者要无偿耕种公田,D项正确;井田制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C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根据“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可知,井田制中公田面积不是最大,A项错误;私田、公田都属于周王,B项错误。
8.答案:(1)诸侯国:宋国,在今河南商丘;卫国,在今河南北部地区。
(举一例即可)(2)影响:加强了周天子统治,扩大了疆域,推动了家国一体观念形成;分封诸侯有很强的独立性,后导致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解析:第(1)问列举在今天河南地区的西周封国,如宋国、卫国。
第(2)问回答分封制的影响,可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作答。
学科素养升级练1.答案:B解析:清明节是祭奠先人的节日,和血缘有直接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宗法制和王位世袭制与血缘有关,而王位世袭制体现最高统治权,与普通民众无关,所以B项正确。
2.答案:(1)文化:龙山文化。
原因: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而且多为蛋壳陶。
(2)分布广泛(多元),以中原为中心(表现出统一性)。
(3)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图二更具史料价值。
理由:图二化石是原始人类的遗存,更接近历史真实;图三属于后来研究者的复原图,难免有研究者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