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人
《郢人运斤》原文、译文及注释

《郢人运斤》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郢人运斤
先秦-庄子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
对照翻译: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随从说道:“
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郢都有一个人,不小心让一星点白灰粘在鼻子上,这点白灰就像苍蝇的翅膀那样又薄又小,他让石匠替他削掉。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石匠挥起斧子,随斧而起的风呼呼作响,任凭斧子向鼻端挥去,泥点尽除而鼻子安然不伤,郢都人站立不动,神色不变。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
宋元君听说此事后,把石匠召去,说道:
‘尝试为寡人为之。
‘试着替我再做一遍。
’
匠石曰:’
石匠说道:
‘臣则尝能斫之。
‘臣下确实曾经削掉过鼻尖上的泥点。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不过现在我的对手已经死了很久了!’
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
自从先生去世,我再也没有对手了。
吾无与言之矣。
”
我再也找不到辩论的对象了!”。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19-21.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懵懵懂懂 / 没没墨墨 / 绝不知乐在何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窗外修竹
( 长;高)
(2)绝不知乐在何处 ( 绝对)
(3)忽得十日五日之暇 (闲暇)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 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 (2)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 的人民,而不是给那些贪图享受的人的。
5.文中郑板桥的“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 啜苦茗”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 一种高雅脱俗、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译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子里面有幽香的 兰草,窗子外面有高高的竹子。这是何等优雅有趣 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 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更是不懂乐在何 处。只有那些劳苦贫穷的人,忽然有十几天的闲暇 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 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那 些平常的客人不过来,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内 心也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 民,而不是给那些贪图享受的人的。
【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 随的人说:“有个楚国的人,把白石灰涂抹在自己的 鼻尖,像苍蝇的翅膀那么薄,让一个叫“石”的匠人 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石匠人挥动锛子,好像疾 风一样掠过,听任他砍削,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 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楚国人站在那里不改变脸色。 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石匠人说:‘你也为我这 么试试,’石匠人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 上的小白点。即使这样,我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 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什么人可以用来做搭档 了!我无法与人论辩了!”
郢人运斤文言文翻译

昔者郢人有善运斤者,曰欧冶。
欧冶者,巧匠也,善以斤斧运斤。
郢人常游于市,见人操斤斧,挥舞自如,心窃异之。
因自言于市人曰:“吾闻欧冶之巧,能运斤如风,吾欲观其术,可乎?”市人闻之,皆笑曰:“吾闻欧冶之巧,固已神矣,然安知其斤运之妙,非徒手之能也?”郢人弗之信,曰:“吾观其挥斤之姿,神气自若,岂徒手者之所能?吾必亲试之。
”于是郢人遂往见欧冶,求观其斤运之术。
欧冶见郢人至,乃举斤而挥,风驰电掣,势若雷霆。
郢人见之,目眩神驰,不能自持。
俄而,欧冶收斤,神态自若,若无所动。
郢人叹曰:“吾闻欧冶之巧,固已神矣,今观其斤运,真可谓鬼斧神工也!”欧冶笑曰:“吾之斤运,非徒手之能,亦非斤之能,乃心之能也。
吾之心,能制斤之动,能使斤之运,如臂使指,无不从心。
故能挥斤如风,势若雷霆,而神态自若,若无所动。
”郢人曰:“吾闻之,心者,万事之本也。
今观君之斤运,可谓心之力矣。
吾愿学君之心,以求斤运之妙。
”欧冶曰:“心之妙,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术之成。
心者,天地之心,万物之灵。
吾之心,亦天地之心,万物之灵也。
汝欲学吾之心,须先学天地之心,万物之灵。
”郢人闻言,遂拜欧冶为师,勤学苦练,终得欧冶之心。
自此,郢人运斤之技,更上一层楼,挥斤如风,势如雷霆,而神态自若,若无所动。
其后,郢人游历四方,以斤运之技,名动天下。
世人皆曰:“郢人之斤运,实乃心之力也。
心之力,无所不能。
”故此,郢人运斤之事,传为千古佳话。
凡有志于学艺者,皆以郢人为楷模,以求心之力,以达技艺之巅峰。
夫心之力,乃万物之根本。
人心所向,天地所归。
郢人运斤,心之力也;欧冶传艺,心之力也。
心之力,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故学者必先求心之力,而后求技艺之精。
夫心之力,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术之成。
须勤学苦练,虚心求教,方能得心之力。
心之力既得,则万事皆可成。
是以,郢人运斤之事,虽已远去,但其心之力,仍照耀千古,启迪后人。
噫!郢人运斤,心之力也。
心之力,万世之宝。
吾辈当以此为鉴,勤学苦练,以求心之力,以成大业。
郢人燕说文言文欣赏

郢人燕说文言文欣赏
【原文】郢人有遗(wèi ) 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翻译】郢都有人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夜晚写信,光线不够明亮,他就对拿着蜡烛的仆人说:“举烛。
”说完之后无意地在信里写上了“举烛”两个字。
“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的“举烛”二字,解释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
”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国家因此治理好了。
国家虽然治理好了,却不是信的原意。
现在社会上学习的人大都和这个相似。
29、古文二则》课件 郢人 伯牙善鼓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 牙 善 鼓 琴
志在登高山 志在流水 伯牙善鼓琴:
知 音 难 求
子期善听: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 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 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 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 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 何能无慨!”
【字词解释】
1、匠石运斤
运:挥动。
2、使匠石斫之
3、尽垩而鼻不伤 4、尝试为寡人为之 5、虽然:即使这样。
使:让。
尽:完,完全。 为:介词,替,给。 为:砍匠石无以为质, 遇
无与言之
匠人运斤成风,郢人立不 失容
2、匠石没有为宋元君表演自己高超的砍削技艺 是因为“臣之质死久矣 ”,用现代汉语来说 让我削的那个人已经死了很久了 。 就是
古文二则
郢人 伯牙善鼓琴
郢人
【原文】
郢人垩幔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 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
【译文】 古代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鼻子尖上溅了一点白土灰,这点 白土灰薄得像苍蝇的翅膀,这人就要求匠石用板斧把它削掉。 这人听任匠石去砍削,匠石挥动板斧快如风。听见一阵风响, 就削完了,鼻尖上的白土灰削得干干静静,鼻子却丝毫没有 损伤。这人站在那里面色没有丝毫变化。宋元君听到这件事 以后,便招匠石来,说:“也照样为我来试着削一次好吗?” 匠石说:“我的确曾经这样砍削过。即使这样,让我削的那 个人已经死了很久了!”
郢人文言文原文翻译

郢人有遗玉于楚王,楚王使人遗之,问其所在。
郢人不知玉所在,遂还之。
使者问之,曰:“子何故不知玉所在?”郢人曰:“吾与玉同在,故不知也。
”使者曰:“然则子与玉为一,何不共守之?”郢人曰:“吾与玉共守,则玉失其贵,吾亦失其真。
不如各守其分,使玉得其所,吾得其所,此乃两全之道也。
”楚王闻之,曰:“善哉,郢人之言!吾欲得玉,而反失吾玉,吾欲得子,而反失子。
子言虽小,其义大矣。
吾当从子之教,以玉自守,以子自贵。
”于是,楚王乃罢使,不复问玉所在。
郢人亦不复问玉,各守其业,终身不相往来。
时人闻之,皆称郢人为智士。
翻译:郢国有一个人在楚王那里遗失了一块玉石,楚王派人去寻找,询问玉石的下落。
那个郢人不知道玉石在哪里,于是将玉石归还给了使者。
使者问他:“你为什么不知道玉石在哪里?”郢人回答说:“我和玉石在一起,所以不知道它的位置。
”使者说:“既然如此,那么你和玉石是一个整体,为什么不一起守护它呢?”郢人回答:“我和玉石一起守护,玉石就会失去它的价值,我也会失去它的真谛。
不如各自守护自己的本分,让玉石得到它的位置,我也得到我的位置,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后,说:“好呀,郢人的话!我想得到玉石,反而失去了玉石;我想得到你,反而失去了你。
你的话虽然简单,但意义深远。
我应该听从你的教导,用玉石来自守,用你来提升自己的价值。
”于是,楚王就取消了寻找玉石的任务,不再询问玉石的下落。
郢人也不再询问玉石,各自坚守自己的事业,终身不再往来。
当时的人们听到这个故事,都称赞郢人为智者。
郢人

《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 期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道 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老 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 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 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的 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章 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气 势壮阔。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 义色彩。
虽 然, 臣之质 死久矣。’
即使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
自夫子 之死也, 吾无以为质矣!
自从他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搭配的对象了!
吾无 与 言之矣。”
我没有可以与之说话的人了!”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匠石和郢人 非常的默契和互相信任?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 不失容。
为什么匠石和郢人能这样的默契 和互相信任?
相互了解对方与信任对方,是一对知音
匠石为什么不愿为宋元君尝试?
匠石并不了解与信任宋元君,(即使宋元君相信匠 石的技术,匠石也不能确信宋元君在大斧砍到时会 不会惊慌)他们并不是一对知音。
思
• 1、对于匠石和郢人二人,你最佩服的是哪 一个?为什么?
• 2、郢人“立不失容”说明了什么? • 3、庄子讲述郢人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 3、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之间的 深厚情谊?
回头看
通“墁”,涂抹 砍、削 听信、听任 试验 曾经 对象、搭档 没有用来……
庄子送葬,过 惠子之墓,顾 谓从 者 曰:
庄子送葬, 经过惠子的墓地, 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
“郢 人
垩 漫 其鼻端
“郢地有个人 用白垩泥涂抹在 他自己的鼻尖上,
《郢人燕说》原文及翻译

《郢人燕说》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寓言故事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译文
从前有人从楚国的都城郢写信给燕国的相国。
可是夜晚在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仆人说:“举烛。
”。
结果无意识地在信里写上了“举烛”两个字。
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
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
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并予以施行。
结果燕国治理得很好。
国
家虽然治理好,却不是信的本意。
现在学习的人,都和这个相似。
注释
1.郢人:楚国人。
郢(ying),楚国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2.书:写;写信。
3.遗(wei)送出。
4.尚明:以明察为贵。
尚,崇尚,重视。
5.白:禀告。
6.持:拿着。
7.明:明亮
寓言
本文用一个生活中的故事,说明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穿凿附会的学风。
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以误传误,这种学风与“郢书燕说”
是相类似的。
篇末点题,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说理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互助释疑
• 友情提示: 同桌互助、小组合作,展示成果。
作家作品
庄子(前369-前286), 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的代表 人物。姓庄名周,字子休,宋 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 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 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 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 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 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 子》,名篇有《逍遥游》、 《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 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匠人运斤成风,郢人立不失容
郢 人
郢人死后,匠石无以为质,无与 言之
知 己 难 遇
启示:告诫人们,要以诚相托, 以心相印;信赖能够创造奇迹。
拓展延伸
通过本文的学习,加上自己的理 解,你认为朋友间真正的相处之道是什 么?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郢人( ) 斫之( ) 垩漫( ) 蝇翼( ) 寡人( ) 2、按下列词语的意思,从《郢人》一文中分别 找出相对应的古汉语单音词。 (1)经过( ) (2)回头看( ) (3)对……说( )(4)翅膀( ) (5)曾经( ) (6)听任( ) (7)神色( ) (8)对象( ) 参考答案:1.yǐng zhuó è yì 2.过 顾 言 翼 尝 听 guǎ 容 质
深入探究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匠石和郢人非
常的默契和互相信任?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郢人立不失容。
2、为什么匠石和郢人能这样的默契和
互相信任?
相互了解对方与信任对方,是一对知音
匠石并不了解与信任宋元君,(即使宋元君相信匠 石的技术,匠石也不能确信宋元君在大斧砍到时会 不会惊慌)他们并不是一对知音。
一、读准字音与节奏
二、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字 音
郢(yǐng)人 垩( è ) 斫( zhuó ) 寡( guă )人
峨峨( é ) 辄( zhé ) 卒( Cù )
重点字词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回头看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砍、削 白色的土 同‚墁‛涂抹 表顺接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 完 表转接 听信、听任 挥动 伤,郢人立不失容。
3、匠石为什么不愿为宋元君尝试?
4、 郢人和匠石彼此信任,配合默 契,成就了一段佳话。说说从庄子讲 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惠子 怀着怎样一份特殊感情? 庄子与惠子相知甚深,配合默契, 彼此信赖。惠子去世,庄子也就失去 了一个可以跟自己在知识、学问和智 慧问题上进行高水平辩论的挚友。
5、本文寓意?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自从惠施先生死后,没有人给我当搭 档了,我无法与人论辩了。
【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 来对跟随的人说: 郢都有一个人让白垩泥涂抹 了他自己的鼻尖,(这点白土灰)薄得像苍蝇 的翅膀,这人要匠石用板斧把它削掉。匠石挥 动板斧快如风。听见一阵风响,就削完了,鼻 尖上的白土灰削得干干静静,鼻子却丝毫没有 损伤。这人站在那里面色没有丝毫变化。宋元 君听到这件事以后,便招匠石来,说:“也照 样为我来试着削一次好吗?”匠石说:“我的 确曾经这样砍削过。即使这样,让我削的那个 人已经死了很久了!”自从(惠施)先生死去 之后,我没有施技之人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谈 话的人了!”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
召见 做、表演 即使如此 曾经 试验
人为之。’匠石曰:‘臣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
搭档
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没有用来
重点句子
石匠人挥舞锛子像疾风一般掠过,(楚国人) 听任(石匠人)砍削,白色的泥点完全削尽但 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巩固反馈
郢
人
《庄子》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轻舞飞扬、飘然快 乐。于是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醒来之后,庄 子对于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感到惊奇诧异。仔 细想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 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子的想法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梦 的人生态度。 ——庄周梦蝶
一、自研自探:
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与思想 2、掌握文言读音及词语的含 义,结合课下注释和上下文 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文章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