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94增入名儒讲义皇宋中兴两朝圣政九

合集下载

宋史全文卷四

宋史全文卷四

宋史全文卷四宋太宗二庚寅淳化元年春正月戊寅朔,御乾元殿受册尊号。

曲赦京城系囚,改元。

赵普以病免朝谒。

疾笃,三上表致政。

上不得已,以普为西京留守兼中书令。

二月,国家因唐制,建昭文、史馆、集贤院于禁中,昭文、集贤置大学士、直学士,史馆置监修国史、修撰、直馆,昭文亦置直馆,集贤又有修撰、校理之职。

名数虽异而职务略同。

赐诸路印本《九经》。

令长史与众官共阅之。

登州二县饥,诏赈之。

三月,诏尚书省四品、两省五品以上,每二人共举常参官一人充转运使;员外郎以上二人于京朝官内举一人充知州、通判。

自赵普罢,吕蒙正以宽简居相位,辛仲甫从容其间,政事多决于王沔。

沔聪察敏辩,善敷奏,有适时材用,然性苛刻,不以至诚待人,群官谒见,必甘言以啖之,皆喜过望。

既而进退非允,人胥怨矣。

夏四月,夏州败李继迁。

五月,令刑部置详覆官六员,专阅天下所上案牍;勿复遣鞫狱,置御史台推勘官二十人,并以京朝官充。

若诸州有大狱,则乘传就鞠。

辞日,上亲谕曰:『无滋蔓,无留滞。

』咸赐以装钱。

还必召见,问以所推事状,著为彝制。

凡满三岁,考其殿最而黜陟之。

国初,钱文曰『宋元通宝』,又改铸淳化元宝钱,上亲书其文,作真、草、行三体。

自后每改元,必更铸,以年号元宝为文。

六月丙午,罢中元、下元张灯。

八月,令左藏库籍所掌金银器皿之属毁之。

有司言中有制作精巧者,欲留以备进御。

上曰:『将焉用此?汝以奇巧为贵,我以慈俭为宝。

』卒皆毁之。

冬十月,以钱若水为秘书丞、直史馆。

若水初佐同州,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女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之。

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于水中,遂失尸,罪皆应死。

富民不胜拷掠,自诬服。

若水独疑之,留其狱。

一旦诣知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

』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送女奴于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即从帘中推出示之。

父母泣曰:『是也。

』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

张之洞劝学篇

张之洞劝学篇

张之洞劝学篇张之洞劝学篇张之洞劝学篇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历来评价甚高。

下面我们在好好阅读一下吧。

序昔楚庄王之霸也,以民生在勤箴其民,以日讨军实儆其军,以祸至无日训其国人。

夫楚当春秋鲁文宣之际,土方辟,兵方强,国势方张,齐晋秦宋无敢抗颜行,谁能祸楚者!何为而急迫震惧,如是之皇皇耶?君子曰:不知其祸则辱至矣,知其祸则福至矣。

今日之世变,岂特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也。

语其祸,则共工之狂,辛有之痛,不足喻也。

庙堂旰食,乾惕震厉,方将改弦以调琴瑟,异等以储将相,学堂建,特科设,海内志士,发愤搤捥,於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於一。

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

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愈,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出其说以荡众心。

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植流天下。

敌既至无与战,敌未至无与安,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窃惟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裹在学。

不佞承乏两湖,与有教士化民之责,夙夜兢兢,思有所以裨助之者。

乃规时势,综本末,著论二十四篇,以告两湖之士,海内君子,舆我同志,亦所不隐。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内篇九:曰同心,明保国、保教、保种为一义,手足利则头目原,血气盛则心志刚,贤才众多,国势自昌也;曰教忠,陈述本朝德泽深厚,使薄海臣民咸怀忠良,以保国也,曰明纲,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以保教也:曰知类,闵神明之胄裔,无沦胥以亡,以保种也;曰宗经,周秦诸子,瑜不掩瑕,取节则可,破道勿听,必折衷於圣也;曰正权,辨上下,定民志,斥民权之乱政也;曰循序,先入者为主,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曰守约,喜新者甘,好古者苦,欲存中学,宜治要而约取也;曰去毒,洋药涤染,我民斯活,绝之使无萌拚也。

殊少别择”。固然不无道理然而从另...

殊少别择”。固然不无道理然而从另...
本文以《中兴小纪》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作者熊克的生平事迹及《中兴小 纪》的撰写情况,考证了熊克撰写《中兴小纪》的原因和过程。其次分析了该书的 史料来源和流布过程,该书主要依据当时官方修撰的《高宗日历》,以及作者当时所 能见到的野史、稗记、志乘、行状碑铭等参考书,其流布过程几经周折,本文也作 了探析。再次探究了该书的史料价值,《中兴小纪》保存了大量当时的典章制度,这 对于考见《高宗日历》的真面目和研究高宗朝典章制度的演变都有重大的意义。也 通过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相互参证,辨史料真伪,使其更好的发挥史料作用。 再就是分析了《中兴小纪》的编撰特点,挖掘作者的史学思想。最后揭示了《中兴 小纪》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中兴小纪》经过四库馆臣的窜改,已非本来面目,有待 进一步点校整理。
We Can also make it effect beuer by the mutual reference with‘‘JianYanYiLaiXiNianYaoLu'’to check the verities of the history.Fourth。analyze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to absorb the historiography ideology from the writer.The fifth open out the problems and shortages of the work.Since terribly altered by the writers ofthe“SiKuQuanShu”,the work needs to he further neatened and summed.
《中兴小纪》仍存在很多不足,如四库馆臣在收录《中兴小纪》时,为避满族统治 者的忌讳,曾对其大加窜改,在辑佚过程中对原本的删削也致使今本残阙不全。到目前

欧阳修年表

欧阳修年表

欧阳修年表宋真宗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1六月二十一日寅时诞生大中祥符三年〈西元1010年〉4父亲终於泰州〈今江苏泰县〉军事判官任所,享年五十九岁。

公母携公至随州〈今湖北随县〉依叔父晔,遂家於随。

大中祥符九年〈西元1016年〉10家境益贫,借书抄读。

得韩愈遗稿於废书簏中,读而慕焉。

宋仁宗天圣元年〈西元1023年〉17应举随州,试「左氏失之诬论」,其略云:「石言於晋,神降於莘,内蛇斗而外蛇伤,新鬼大而故鬼小。

坐赋逸韵,黜。

天圣四年〈西元1026年〉20自随州荐名於礼部。

天圣五年〈西元1027年〉21春,试礼部,未中。

天圣六年〈西元1028年〉22携文谒於汉阳〈今湖北〉,胥公大奇之,留置门下。

冬,胥公携公泛江,如京师,称誉诸公之间。

天圣七年〈西元1029年〉23春,公从胥偃在京师,与国子监试为第一,补广文馆生。

秋,赴国学解试,又第一。

天圣八年〈西元1030年〉24正月,试礼部,复为第一。

三月,御试崇政殿,中甲科第十四名。

五月,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

天圣九年〈西元1031年〉25三月,至西京,与尹洙、梅尧臣尤善。

日以诗歌相唱和,文章名冠天下。

是岁胥偃以女妻之,公亲迎於东武。

眀道元年〈西元1032年〉26仍前职,两游嵩岳。

秋,从通判谢绛奉御香告庙,礼毕,同游五人皆见峭壁大书「神清之洞」四字。

又尝行县,视察旱蝗灾情。

眀道二年〈西元1033年〉27正月,以吏事如京师,因省叔父於汉东〈今湖北锺祥〉。

三月,还洛,夫人胥氏以疾卒,年十七,生子未愈月。

九月,庄献刘后,庄懿李后,祔葬定陵,公至巩县〈今河南〉陪察。

十二月,进阶承奉郎。

景佑元年〈西元1034年〉28三月,西京秩满,归襄城〈今河南〉。

五月,如京狮,会前留守王文康公曙入枢府,荐召试学士院。

六月二十六日,授宣德郎,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镇南军〈洪州,今江西南昌〉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

是年,再娶谏议大夫杨大雅女。

景佑二年〈西元1035年〉29七月,胞妹夫张龟正病逝襄城,往吊告视。

中国古代史课件 19祖宗之法与北宋政治

中国古代史课件 19祖宗之法与北宋政治


陈桥兵变
太 祖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 胤
节度使赵匡胤
960年,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国号“宋”,定都开 封,年号建隆。
五代十国与北宋的建立
979年灭 960年建立
965年灭
963年灭
975年灭
963年灭
978年 献土
971年灭
978年 献土
国九南统 的七后一 分九北策 裂年 略 局灭 : 面北 先 终汉 易 告, 后 结五 难 束代 , 。十 先

下,原属六部的中央行政事务多归三司及审
官院等,三省六部机构虽存,但具体职掌很

少。九寺中除大理寺外,也不同程度的成为

闲散机构。
“祖宗之法”与“防弊”之制
制 宋朝地方机构——“虚”三级制


路…州


中 1. 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
的 分
2. 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 3. 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三从学校科举看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发展三从学校科举看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发展与士大夫治天下与士大夫治天下宋代科举的种类主要宋代科举的种类主要童子举等其中最重童子举等其中最重宋科举考试图宋科举考试图从学校科举看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发展从学校科举看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发展取士范围扩大取士范围扩大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通志通志卷二五卷二五氏族略第一氏族略第一从学校科举看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发展从学校科举看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发展二曾犯刑责
宋代的“家法”与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流俗之言不足恤
北宋中期的变法

6钱穆_国史大纲-第六编_两宋之部

6钱穆_国史大纲-第六编_两宋之部

第六编两宋之部第三十一章贫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 (2)一、北宋帝系及年历 (2)二、宋初中央新政权之再建 (3)三、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4)四、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6)(一)宋代之冗兵 (6)(二)宋代之冗吏 (8)五、宋代政制上的另外两个弱点 (13)第三十二章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庆历熙宁之变法】 (16)一、学术思想之新曙光 (16)二、庆历变政 (19)三、熙宁新法 (21)第三十三章新旧党争与南北人才【元祐以下】 (28)一、熙宁新党与南人 (28)二、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见之异同 (34)三、道德观念与邪正之分 (39)第三十四章南北再分裂【宋辽金之和战】 (41)一、金起灭辽 (41)二、辽帝系及年历 (42)三、金灭北宋 (42)四、南宋与金之和战 (43)五、南宋之财政 (51)六、南宋金帝系及年历 (53)(一)南宋 (53)(二)金 (54)第三十一章贫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在不堪言状的分裂与堕落之后,中国又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来。

这一个中央,却以他特殊的姿态出现于历史。

与秦、汉、隋、唐的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之富强,而这一个统一却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

这是宋代统一特殊的新姿态。

一、北宋帝系及年历北宋凡九主,一百六十七年而亡。

二、宋初中央新政权之再建自唐代镇兵拥立留后,积习相沿,直至五代,造成国擅于将、将擅于兵的局面。

宋太祖由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这是五代兵士拥立皇帝的第四次。

【唐明宗李嗣源、唐废帝潞王从珂、周太祖郭威,皆由军士拥立。

】由不断的兵变产生出来的王室,终于觉悟军人操政之危险,遂有所谓“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此在太祖即皇帝位之第二年,即建隆二年。

】自此节度使把持地方政权之弊遂革。

太祖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留之,而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号“知州军事”。

【自此诸节度使并观察、采访、防御、团练、刺史皆遥领,不亲本州务。

】而地方长官遂得重用文臣。

五代时不仅诸镇节度使皆用勋臣武将,即不隶藩镇之州郡刺史,亦多以军功为之。

宋史全文卷十八上

宋史全文卷十八上

宋史全文卷十八上宋高宗五辛亥绍兴元年春正月己亥朔,改元。

复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自绍圣废制科,至是,始因德音,下礼官讲求,然未有应者。

金人掠天水县,知县事赵壁等不屈,皆杀之。

丁未,言者论大臣用人之际,当惟其贤,不必以尝经堂除为限。

先是,吕颐浩当国,患请谒者众,乃揭榜省户曰:『未经堂除者,不得投牒求官。

』言者以为如此,则宣、政之间倚权贵之门超取显美者皆在所收,岂无韬晦自重不愿为人所知者?其何以来天下之士而济艰难之业?疏奏,诏三省遵守。

戊申,江南路招讨使张俊改江淮招讨使。

后数日,俊入辞,颇言李成兵众。

上曰:『汝将全军设为朕攻一郡,若何?』俊曰:『臣朝至而夕可人也。

』上曰:『成竭力攻九江,两月不能下,则虽众何能为?』俊大以为然。

上因谓俊:『今日诸将,独汝未尝立功。

』俊曰:『臣何为无功?』上曰:『如韩世忠擒苗傅、刘正彦,则功绩显著,卿殆不加。

』俊恐悚承命。

尚书省言:『岳、鄂道远,请还隶湖北,复江池路为江东西路,置帅司于江、池;又分荊湖诸司之在江南者为湖南西路,置帅司于鄂、鼎。

』马进陷江州,李成闻州已陷,乃渡江入城。

己酉,金人寇扬州。

辛亥,参知政事谢克家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壬子,诏京官、知县并常一除,内外侍从官限三日各举可任县令者二人,犯赃连坐。

又诏不历县令人勿除监司、郎,官,不历外任人勿为侍从,著为永法。

于是从官有互举其子为县令者,而子又皆贪赃,论者惜之。

丙辰,初许百司每旬休沐。

宰执因奏事,上曰:『一日休务,不至废事。

使一月间措置得十事,虽二十日休务何害?若无所施设,虽穷朝夕,何补也?』戊午,户部侍郎孟庾言:『两浙路夏税及和买绸绢一百六十万余匹,半令输价钱,每匹两千。

』从之。

庚申,银青光禄大夫李纲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诏:『赵普佐命元勋,视汉肃何。

宜访其子孙,量才录用。

』辛酉,手诏曰:『朕念太祖皇帝创业垂统,德被万世。

神祖诏封子孙一人为安定郡王,世世勿绝。

乃至宣和之末,以太常、礼部各有所主,依违不决,使安定之封至今不举,朕甚闵之。

宋代政治思想史上的_皇极_解释_以朱熹_皇极辨_为中心【吴震】

宋代政治思想史上的_皇极_解释_以朱熹_皇极辨_为中心【吴震】
《尚书·洪范 》 “皇极” 首先将 章之全文示下, 以便后面讨论: 五、 皇极。皇建其极, 敛时五福, 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 锡汝保极。凡厥 庶民无有淫朋, 人无有比德, 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 有为、 有守, 汝则念之。不协于极, : “予攸好德。 ” 不罹于咎, 皇则受之。而康而色, 曰 汝则锡之福。 时人斯其惟皇之极。 无 疟茕独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 使羞其行, 而邦其昌。 凡厥正人, 既福方 穀。 汝弗能使 有好于而家, 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 汝虽锡之福, 其作汝用咎。 无偏无陂, 遵王之义。 无有作好, 遵王之道。无有作恶, 遵王之路。 无偏无党, 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 王道平平。 , 。 , 。 , , 无反无侧 王道正直 会有其极 归其有极 曰皇极之敷言 是彝是训 于帝其训。凡厥庶
“凡厥庶民……惟皇作极” 又释 一句曰: 民有安中之善, 则无淫过朋党之恶, 比周之德, 惟天下皆大为中正。 “大中” “皇极” 。孔 《疏》 “皇极” 《传》 , 显然, 这些都是以 来解释 释 亦沿袭孔 其曰: “有中” 皇, 大; 极, 中也。……大中者, 人君为民之主, 当大自立其 之道, 以施教于民。 《疏》 孔 并且指出: ③ “皇, ” , 《释诂》 。“极” “中” , 大 文 之为 常训也。 。 以下我 上列这些解释都是文字训诂学意义上的字义解释 , 是儒家经学的传统手法, 故谓“常训 ” , , “ ” , 们将要看到 自汉唐以后朱熹以前 儒家学者基本恪守这一 常训 只是到了朱熹才发生了彻底的 扭转。 《传》 《疏》 , “皇极” “大中” 要之, 由孔 至孔 释 为 可谓汉唐注疏的主流见解, 其核心意思是: 皇极 。 质言之 , “皇 ” 教导平民百姓必须服从的“大中之道 ” 为“大 ” 字之义, 而 乃是人君树立起来的、 “极” “中正” , “皇极” “大为中正” “施教于民 ” 为 之义。于是 便是 之义。因此, 皇极乃是人君 的一种 “善” — — —即 “民有安中之善 ” , 政治策略, 教导百姓安于中正之道而行, 便可体现出一种 产生 最终可以实现天下“大为中正 ” 字被训释成“大 ” 成为一种状 “中” “大中” 态描述语, 是对 的一种形容描述。至于 之道的制定者究竟有何指, 我们从“大中 ” 这一 解释中找不到行为主体。这也是后面将要看到的朱熹的“皇极” 解释竭力反对释“皇” 为“大 ” 而主 “皇” “君” 张释 为 的根本原因。 《传》 不过, 或比伪孔 还要早出现的一个解释案例则见于唐代颜师古 ( 581 —645 ) 注《汉书 · 五 : “应劭曰 : ‘皇, 。 ” 行志》 所引东汉应劭( 约 153 —196 ) 的“皇极 ” 解 大; 极, 中也 ’ 此似为最早释“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