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建议

合集下载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及现代社会的进步,企业对开发多样化的创新能力日益重要,而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被广泛用于政府决策、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

本文旨在介绍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并建议若干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其系统性和客观性。

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创新能力评价是一种以评价结果依据战略管理的指标,其目的是测定企业的创新能力水平,识别其发展方向,并有助于企业战略规划及企业未来发展。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资源、创新能力及自主管理。

知识资源指的是区域内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的人员、机构及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则是指企业能够利用该知识资源进行研发与创新的能力,而自主管理则是指企业能够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使研发创新获得有效落实。

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具体步骤一般包括:第一,确定指标体系,采用质量成本技术指标、市场竞争能力指标、组织学习能力指标以及营销接近能力指标等;第二,确定评价标准,根据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需的指标以及应用程度、具体实施方式等,确定不同产业的不同评价标准;第三,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各项指标,对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统计分析;第四,推出改进措施,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实施方案,进行行动跟踪。

三、改进建议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目前存在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系统性和客观性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加强统计分析。

现行的评价方法往往存在着计算结果不稳定、计算偏差多等弊端,因此,需要在统计数据分析过程中增加变量,提升数据处理技术,以提高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和可信度。

2.提高客观性。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应当建立客观的评估标准,考核标准应采用行业成熟的评价参数,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及可信度。

3.加强管理。

一方面,应当加强对系统的管理,建立评价方法的标准化流程;另一方面,应当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系统的运行及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其正确性。

四、结论总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能够帮助政府决策、企业战略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等工作,有助于改善商业环境及提高企业发展水平。

中国省市区域创新能力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分析

中国省市区域创新能力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分析

层 的时序立体 数据 表 ( 3 对 0个 被 评价 对象 S ,, 5 ,

S 取 定 /个 评 价 指 标 , Z ,
一 , 按 时 间 , 且
20 、 科 09







( h p / t :/ t
W W s .r e/ , W .t o . n ) 中国 主 要 科 技指 标 数据 库 ( t s g h—
随着经济 的发展 , 国家的竞争 力越 来越 多地取 决于区域 的竞 争力 , 区域 竞争力将 受到越 来越 多的 关注。区域的竞 争优 势 则来 源于 区域 创新能 力的 提升, 区域 创新 能力不仅 是创造并保持 区域竞争 优 势的重要基础 , 而且是 国家参 与全球产 业分工 的重
要 资源。
种 单 一 方 法 评 价 结 论 的 非一 致 性 问题 , 仍 是 基 于 但 静 态模 型 。
发展趋势 , 以达到 对 区域 自主 创新 能 力更科 学 的、 更有意义 的评价效 果。
基 于 以上 考 虑 , 文 拟 对 20 2 0 本 0 1— 0 8年 中 国
各 省 市 区域 创 新 能 力 进 行 动 态 评 价 与 分 析 。 这 不
仅 有 助 于 全 面 了解 各 个 地 区 创 新 能 力 的 差 异 性 及
随时 间的波动性 , 同时 有助于 了解各 地区创新能 力
作者简 介 : 陈国宏 , 州大学管理学 院教授 、 福 博士 生导师 ; 庄花 , 州大 学管理 学院硕 士研 究生 ; 美娟 , 州 大学管理 福 李 福 学院讲 师、 士研 究生。 博
其次 , 据构成 各 准则 层指 标 的原始 值 , 用 根 运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决策部署,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这是党中央结合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立足我国实际,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涵,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指南,将对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广东是科技创新的重镇,创新发展、科技驱动已成为广东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__》反映,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自20__年以来,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首位。

在一级指标中,广东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能力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表明广东已打造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这些工作成效为广东下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科技创新再上新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作为服务科技创新的省属一级平台企业,近年来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以及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广东省委、省政府赋予集团公司的战略定位,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等重大机遇,致力于为广东科技创新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通过构建基金业务、创投业务、金融业务、资产管理等业务体系,初步形成“创投为主、多业联动”的发展格局,累计为20_多家科技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推动60多家企业实现ipo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更好地营造科技创新发展氛围,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下来粤科金融集团应着力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在服务科技型创业企业股权融资方面,粤科集团应围绕科技型创业企业生命周期,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全过程、全链条的创投业务体系。

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提升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提升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提升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关键因素。

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事关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分析与提升研究尤为重要。

一、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评价区域创新能力指的是一个地区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环境的综合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等力量支撑下,通过系统化的组织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的能力。

其内涵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能力、制度环境与政策创新能力、资源和文化创新能力等方面。

评价区域创新能力时,需要从区域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考虑。

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包括各种创新资源(例如人力资源、资本等)数量和质量、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协调和合作的情况等。

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外部因素有市场规模、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发展战略、消费者需求、国际环境、跨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等。

二、区域创新能力的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分析需要对区域内的创新水平、创新结构、创新资本、产业特征、创新环境等进行研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创新活动以城市为主要载体,特别是大中城市,这与城市的产业基础、交通和通讯设施、人力资源密集度等有关。

同时,城市之间的区域分工和创新活动的协同也是重要的。

在城市层面上,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下因素:1. 创新能力的要素分析。

包括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的要素分析,这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比如,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是城市创新力的重要体现。

2. 创新资源的分析。

解剖当地的创新资源结构,分析发展政策与市场需求,并将其分配给各种研究和实验项目的支持。

同时,该分析可引入研究机构和投资者,以促进研究和开发项目的投资。

3. 创新环境的评价。

创新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所以创新环境质量对城市创新力有很强的影响。

优质基础设施、开放的市场供给和对政策制定高度自由化的社会环境,都是企业和研究机构获得最大支持的因素。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对策与建议论文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对策与建议论文

浅议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与建议[摘要] 本文在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并就影响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体系产学研构建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按照区域竞争力来进行分工的方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按照国家的分工。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区域化的特征,因而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及前沿领域。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含义及其特征区域创新体系 (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为“ris”),也称为区域创新系统,最早由英国学者库克提出,是指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1。

具有以下特点:1、开放性。

区域创新体系像其他开放系统一样,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经常地、密切地与政府及其调控工具、中介服务机构或组织等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

2、系统性。

区域创新体系是“基本的社会系统”,强调系统性概念。

创新涉及范围宽泛,既包括经济因素,还包括科技和社会因素。

创新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创新相关要素的某一个方面。

它是由许多的创新行为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网络体系。

3、目的性。

在特定区域中,创新体系是以服务或支撑区域产业、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战略为主要目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功能,以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为主线。

4、层次性。

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而存在,是国家创新系统在某一领域和某一地区的细化和延展,体现国家创新系统的层次性特点。

二、影响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因素1、政府的支持政府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与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中介机构所具有的作用不同,政府不直接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而是致力于营造区域内的良好创新环境,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建立各种基础设施,改善交通和通信环境,提高硬件设施来推动创新环境的建设。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2020指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2020指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2020指标【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简介1.评价报告的背景和意义2.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指标体系三、2020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析1.知识创造2.知识获取3.企业创新4.创新环境5.创新绩效四、2020 年中国各地区创新能力排名1.排名方法2.各地区创新能力排名情况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我国而言,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各地区的创新能力,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写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本文将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020》指标体系,分析我国各地区的创新能力,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简介《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一份全面评估我国各地区创新能力的年度研究报告,旨在为地方政府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报告主要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涵盖了百余个具体指标。

三、2020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析1.知识创造:知识创造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包括专利申请数量、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

2020 年,我国各地区在知识创造方面的表现有所提高,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

2.知识获取:知识获取能力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包括互联网普及率、信息技术水平等。

2020 年,我国各地区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3.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包括企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

2020 年,我国各地企业在企业创新方面的表现不一,沿海地区相对较好,内地地区还需加强。

4.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等。

2020 年,我国各地区在创新环境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报告
环境
中国
中国
各地区
评价
特点
能力
报告Hale Waihona Puke 创新 方面发展趋势
评价
能力
地区
区域
一些
进行
现状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一本对中国各地区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权威报告。 本书基于大量的数据和实地调研,结合国内外创新理论,对中国各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面的 评估,旨在揭示中国区域创新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报告首先对中国区域创新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概述,指出中国各地区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的差异和不 平衡性。随后,报告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多个维度,对各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 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在创新投入方面,报告了各地区在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创新平台等方面的 投入情况;在创新产出方面,报告重点分析了各地区在专利、科技论文、新产品等方面的产出成 果;在创新环境方面,报告则对各地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报告还对中国各区域的创新特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一些地区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对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国 各区域的创新能力差异较大,但总体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我也看到了我国 在创新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创新投入不足、创新环境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报告。它不仅全面、深 入地展示了我国各区域的创新能力,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和建议。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

第19卷第9期牡丹江大学学报V ol.19N o.9 2010年9月Jour nal of M udanj i ang U ni ver si t y Sep.2010文章编号:1008-8717(2010)09-0144-0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文斯贝(湖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00)摘要:创新能力是体现一个地区创新能力与发展前景的指标。

本文通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首先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各地区的创新能力的综合因子得分排名,以此来评价各地的区域创新发展水平,再利用聚类分析,对我国30个省市进行区域创新能力的分类。

同时,提取出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三方面因素:能力创造与促进、知识流动、高等教育水平。

在此基础上,探究各因子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寻找提高各地区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中图分类号:F279.27文献标识码:A一、前言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是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一个延伸和发展。

目前,不同的研究人员每年都会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不同角度与方法的研究,分别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以及创新的经济效益五个方面建立指标框架,整理出完整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但是从其具体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类报告绝大部分体现的是企业的创新性,虽然有一定的教育因素,但是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如何提高地区经济获得核心竞争力。

因此,本篇文章构建了一个以科研文化教育因素为主的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旨在如何针对教育科研水平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探索其进步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区域创新能力反映了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水平,作为衡量省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应该能反映知识创造、流动以及教育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水平。

因此,本文共选取10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如下:X1——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件)X2——各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万元)X3——各地区教育经费(万元)X4——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篇)X5——货物出口额(万美元)X6——人均GDP(万元/人)X7——外商投资企业(户)X8——平均每个图书馆的流通人数(万人/个)X9——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校数(所)X10——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人)其中,X6与X8为处理后的数据,X6=GDP地区地区总人口,X8=地区图书馆流通人次地区公共图书馆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建议05基地李仁伟(40501135)曾唯海(40501127)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专利数据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

在我国,专利具有集中于沿海分布的特点,动态数据表明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计量模型分析表明,各地区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①(作为竞争程度的衡量),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衡量)对专利申请数都有显著影响。

由此可以得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来增强各地区以专利数量衡量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专利区域创新R&D经费支出竞争程度1.引言进入21世纪,科技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导致了国家间、地区间和企业间竞争方式的改变,使竞争的实质变为创新能力的竞争。

当前,创新带来的新技术的采用已经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上是由新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的过程实现的。

中国是一个大国,因地理、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原因,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分布很不均匀。

在中国,以广东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为主的和以北京为主的三大经济发展极正在形成。

而这种极化的原因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匀。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

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是国家科研产出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因此,对各地区专利的申请量②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我国各地区创新能力的现状,探索创新政策上某些仍需改进的方面。

2.文献综述专利数据是研究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专利申请量在各地区的分布又不是随意的,要受到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

国外对专利分布的研究很早就已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一般以年产量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国家对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制订了一个规模要求,达到规模要求的企业就称为规模以上企业。

国家统计时,一般只对规模以上企业作出统计,达不到规模的企业就没有统计。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企业(在工商局的登记注册类型为"110"的企业)和当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含)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②由于在我国专利申请到授权往往需要几年时间,这里取申请量以方便研究展开,例如,Pakes和Grilrches(1984)建立了专利和研发费用之间的线性关系的模型,Schemookler和Scherer(1965,1982)建立了专利与科学家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模型。

近年来国内许多文献以专利数量来评估全国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普遍的观点是我国创新能力总体上在不断提高,研究与实验发展(R&D)支出是决定专利申请量的重要解释变量,如朱月仙和方曙(2006)研究的我国专利申请量与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148.607X+23693.35,陈广汉和蓝宝江(2007)研究的我国专利申请量与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回归方程为LnY=-0.0176+0.1686lnX+0.5659LnN。

很多国家都很重视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作用,现在相关的研究已经从全国尺度上的研究扩展到了区域范围内,这些研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地区科技工作的效率,反映区域创新能力。

3.数据与理论分析不少研究是运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难以避免忽略重要的解释变量带来的估计问题①,或是没有研究为什么区域创新能力存在巨大差异,而且这一差异并不仅仅归因于R&D支出,由于市场竞争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企业的创新,而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占到了总申请量的60%以上,所以各地区市场的竞争程度的不同也是差异产生的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值越高,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越好,也就越能够提供一个有利于产品创新开发的市场环境和一个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平台,我们认为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会导致专利申请量的差异。

如表一,从总体上看,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

东部地区成为我国发明专利增长最快地区,这与中西部地区发明专利的低水平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例如不能说明为什么近年来广东的R&D支出是陕西的两倍多,专利申请量大体上陕西的六倍多。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实际90年代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的先行区域已意识到跟踪模仿为主的创新模式已难以适应国际竞争的新需要,并以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为载体,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在部分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而实现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

而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产业组织结构体系使得中西部地区内部缺少自主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民营企业发育不良,难以成为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同时区域社会资本沉淀不足,使自主创新社会环境缺少微观基础,在关键技术上,大多数企业只重视技术引进,而忽视了消化吸收,二次创新的能力薄弱。

从各省市区的情况来看,东部省份的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好,市场竞争较强,市场机制灵活,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技术创新活动与产业集聚有很强的相关度,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产业的集中度高,这种地理的接近有利于创新的主体实现信息的交流、传递。

因而这一点对于技术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一旦技术创新取得成功,就会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越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进行创新活动的意识越强,并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地区原始创新能力的变动特征与各地区经济发展运行质量保持了是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地区经济差异的持续扩大的现象可以从地区创新能力差异中得到部分解释。

4.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因素分析4.1 .变量说明及模型设定文中变量含义说明如下:PAT:各地区专利申请量(单位:件)RND: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单位:亿元)。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是指用于开展RND活动的实际支出,包括用于RND项目课题的直接支出以及间接用于RND活动的管理费、服务费、与RND有关的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外协加工费等。

进行研发活动的组织主要是大中型工业企业①,其次为有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

N: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单位:万家)。

本文中作为各地区市场竞争程度的代理变量。

TSG: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亿元)。

本文中作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

u i:随机扰动项。

代表各地区创新环境、人们的创新意识、风俗习惯的差异等等。

以专利数量来衡量创新能力,在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内是有效的,分析中以年为时间度量单元,但是由于研究与实验发展(R&D)支出,竞争程度,经济发展状况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都具有滞后性,在时间上会存在一个滞后期,所以我们加进了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参照国内外的各种模型,以及反复试验,我们建立了以下模型:PAT t=α+β1RND+β2RND t-1+β3N t-1+β4TSG t-1+ u i4.2 .模型回归及分析运用Eviews3.1对模型进行回归,我们得到:Dependent Variable: PAT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12/24/07 Time: 15:00Sample: 1 30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C -853.0387 468.5133 -1.820735 0.0806RD 99.46355 38.71062 2.569412 0.0165RD1 114.4485 45.92834 2.491892 0.0197N 37.13558 13.33069 2.785721 0.0100R-squared 0.806181 Mean dependent var 1775.700Adjusted R-squared 0.775170 S.D. dependent var 3008.574S.E. of regression 1426.552 Akaike info criterion 17.51492Sum squared resid 50876283 Schwarz criterion 17.74845Log likelihood -257.7238 F-statistic 25.99660Durbin-Watson stat 2.182431 Prob(F-statistic) 0.000000故:PAT t=-853.0387+99.46355RND t +114.4485RND t-1+37.13558N t-1+1.07396TSG t-1 t=(-1.820735) (2.569412) (2.491892) (2.785721) (2.183629) R2=0.806112 R2=0.775170F=25.99660DW=2.182431df=25WHITE检验:0.013323F-statistic 3.303419Probability0.033200Obs*R-squared 16.71653Probability模型存在异方差(但是多变量的异方差没查到具体修正方法,这是存在问题的地方)。

自相关检验:du=1.739<DW=2.182431<4-du=2.261故不存在自相关。

很明显,在回归模型中,R&D支出,市场竞争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对专利申请量影响显著。

R&D费用支出反映了各地区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和研发资金投入力度。

模型表明,R&D研发投入对创新和产品开发活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企业是区域创新的主体,是专利创新的主要源泉和实现技术转化的平台。

像广东,上海等省市的企业就十分重视这项长远性的发展战略,结合表一得出,这些省市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强,创新的经济绩效显著,因此它们在专利的数量上有很强的优势。

因此,R&D费用支出是影响创新能力(以专利申请量表示)的很重要的解释变量。

市场竞争程度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模型表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每增加一万家,下一期专利的申请量将会增加37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促进了许多新产品的开发,还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外部环境的改善,导致了专利申请量的迅速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