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读懂诗歌评测练习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解析1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江上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1)四句诗有实有虚,请找出虚写的一句。
(2)前两句诗写景手法独特,与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睛①杜甫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
(2)“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先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
这两句诗中所写的景物有“湖外草”“海东云”和“莺”“鹤”等,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
写“湖外草”“海东云”用“碧”和“红”等色彩,调动人的视角感官;写“莺”“鹤”时,则抓住了声音(“相和”)和动作(“摩霄”),有实写,有虚写,从空间上看,有远有近。
然后分析其作用。
景物描写,不但写出景物本身的特点,而且渲染氛围,表达某种情感,情景交融。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分析。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注释里已表明“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据此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感。
“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
故答案为:(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
(2)“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练习题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练习题《四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练习题》人生自有诗情在,琅琅书声韵满堂。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赏析古诗词,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培养优美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些有趣的古诗词赏析练习题,通过练习,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和理解。
一、下面是一首古诗,请仔细阅读后回答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 这首诗是哪位古代诗人所作?2.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描绘了什么景色?3. “黄河入海流”暗示了哪种意境?4. 诗中的“更上一层楼”意味着什么?二、请根据给出的古诗词补充出缺失的词语。
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三、请将给出的古诗词连线。
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A.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王之涣《登鹳雀楼》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 孟浩然《春晓》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李白《静夜思》四、请根据下列古诗词的上下文推测出空缺词的意思。
1. 在《白日依山尽》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山和太阳的关系,表达了人们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和追求进步的态度。
在古代,山往往被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象征。
太阳西沉的画面,生动地传达了获得新的____________和追求更高___________的愿望。
2. 在《床前明月光》这首诗中,诗人以月亮照亮人们的生活为切入点,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光洒在床前,犹如一层白色的____________。
这句诗意味着诗人远在他乡,雄心壮志,怀念家乡的根深蒂固的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15 古代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鉴赏形象-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

专题15 古代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鉴赏形象【高考真题演练】1.【2020·新高考Ⅰ卷(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们: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略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看见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历风雨磨练。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和诗人情感的读懂和理解。
“表达含蓄蕴藉”错误。
从本诗颔联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感情表达十分直接,并不含蓄。
2.(1) C 【解析】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名家解析的阅读测试题及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名家解析的阅读测试题及答案文章题目:中国古代诗词名篇名家解析的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流传至今。
其中,有许多名篇名家的作品,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为了提高大家对中国古代诗词的认识和理解,下面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阅读测试题。
请读者们认真阅读每篇诗词的名篇名家背景和表达主题,然后选择最合适的答案。
测试题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属于《杂曲歌辞》中的一首。
诗中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情感。
请问,这首诗的主题是:A. 游子思乡之情B. 月夜孤寂之景C. 归乡的欢乐之歌D. 静夜思百感交集之景答案:A. 游子思乡之情测试题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个人奋斗的劝勉。
请问,这首诗的主题是:A. 人与自然的和谐B. 励志奋发图强C. 大自然壮丽景色D. 文人的豪情壮志答案:B. 励志奋发图强测试题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肩上有篓好像没,还有妈妈像外婆。
这首词是明代文学家毛泽东的作品,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怀念。
请问,这首词的主题是:A. 母爱的无私奉献B. 对母亲的思念之情C. 小孩对母亲的亲近D. 对母亲的感恩之情答案:D. 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测试题四:《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作品,描绘了旅行途中的壮丽景色和对归乡的期待。
请问,这首诗的主题是:A. 远游的辛酸之情B. 自然景色的壮丽C. 壮志未酬的艰辛D. 归乡的欢乐之情答案:A. 远游的辛酸之情测试题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感慨和对宦游生活的思考。
诗词鉴赏练习题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与理解

诗词鉴赏练习题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与理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鉴赏诗词可以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与理解能力。
下面是一些诗词鉴赏练习题,供学生练习。
通过这些题目,学生能够提升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题目一:下面是《静夜思》这首诗的前两句,请填写下面横线上的字。
床前明月光,__________。
分析:题目一考察的是学生对经典诗句的记忆与理解。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在静夜思考的情景。
正确答案是“疑是地上霜”。
题目二:请给下面这首诗填写正确的诗人姓名。
白日依山尽,_____________。
分析:题目二考察的是学生对诗人名称的熟悉度和记忆能力。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正确答案是“王之涣”。
题目三:请根据下面的描述,选择对应的诗句。
杜鹃啼血破天际,肆意绽放着芬芳。
这句诗描绘了哪种花朵?A. 荷花B. 樱花C. 杜鹃花D. 虞美人分析:题目三考察的是学生对于具象描写的理解能力。
诗句中提到了“杜鹃啼血”,因此答案选C. 杜鹃花。
题目四:下面是一首诗的开头,请选择合适的标题。
秋风清,______。
A. 山水画卷B. 秋思C. 秋夜D. 秋景分析:题目四考察的是学生对于诗句的整体理解能力。
根据诗句中的“秋风清”,可以联想到秋天的凉爽感觉,所以答案选B. 秋思。
题目五:请根据给出的诗句,选择正确的诗人名称。
春眠不觉晓,________。
A. 杜甫B. 李白C. 王安石D. 苏轼分析:题目五考察的是学生对于经典名句的记忆和诗人姓名的认识。
这句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句,答案选A. 杜甫。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学生可以通过填空、选择等形式来对诗词进行鉴赏练习。
这样的练习既提升了学生的诗词理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对于诗词的欣赏水平。
同时,这样的练习形式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总结:通过以上的诗词鉴赏练习题,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诗词的欣赏与理解能力。
七套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及答案

七套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及答案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渔家傲①王安石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③。
[注]①本词写于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金陵以后。
②朝鸡:上早朝时的鸡鸣声。
③邯郸道:据唐代沈既济《枕中记》所叙,唐代有卢姓书生在邯郸道上曾做“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隐居图景?请简要赏析。
解析: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词中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语言要简洁凝练。
然后结合词句赏析作者“春日隐居”的原因,景物之秀、环境之静、风物之清,这些都让我们心旷神怡。
【参考答案】:作者描绘了一幅柔美清新、幽深静谧的春日隐居图。
“平岸小桥”、“柔蓝一水”,更添烂漫花草,可见景物之秀美、柔美;“平岸小桥”被“千嶂”环抱,“茅屋数间”被林木掩映,可见隐居环境之深幽静谧;“尘不到”、“春风扫”,可见风物之清新怡人。
2.词的下阕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鉴赏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从词的下阕“闻语鸟”“故人今总老”“忘了邯郸道”这些词句中都能看出作者厌倦仕途,对亲近自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末句中的“邯郸”二字,提醒我们这里运用了典故,注意要分析用典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第一问: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仕途感到厌倦,而向往亲近自然、心境恬淡的隐居生活。
“午枕觉来闻语鸟”,表现出词人那种与花鸟通性情的悠闲情致与恬淡心境。
“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听鸡鸣,接着写道:“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可见作者现如今已厌倦仕途,向往恬静如梦的隐居生活了。
第二问:用典。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作者用唐代卢生曾做黄粱幻梦的典故,坦陈自己贪恋隐居生活的恬淡闲适、而已忘却仕途功利的心志。
【问题】太常引·暮行李齐贤栖鸦去尽远山青。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一、下面是几首古诗,请仔细阅读,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3.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穿越大草原。
万顷波光明,一片明月照。
——张若虚问题:1. 第一首诗的作者是谁?2. 第二首诗中,诗人想要做什么?3. 第三首诗中,诗人的身处的场景是什么?二、下面是几句古诗,请你猜猜这些诗的名字。
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3. 春江花月夜,穿越大草原。
三、下面是一首古诗的开头和结尾,请你填写中间的内容。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四、下面是一首七言绝句,请你根据题目写出这首古诗的下一句。
秋风起,枫叶红五、下面是一首五言绝句,请你根据题目写出这首古诗的前两句。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六、对于以下的古诗,请你回答问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诗人在诗中描写了什么景象?2. 诗人通过描写明月来表达了什么情感?七、以下是一首古诗,请你给这首诗起一个合适的标题。
春江花月夜,穿越大草原。
八、以下是一首古诗,请你判断这首诗的作者是否是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九、请你自由发挥,写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以上是古诗词鉴赏练习题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提高对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
祝您学习愉快!。
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

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郎山和韵①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
在这幽深的竹林里,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照映。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被称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
【主题思想】全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
(1)“独坐幽篁里”的“幽”,“深林人不知”中的“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2)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3)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读懂诗歌评测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8分)(16山东)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4分)
二、
经炀帝行宫
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注】①刘沧:唐朝诗人,后人评价他“喜谈今古”、“深怨唐室”。
②广陵:指今扬州,隋炀帝曾三次来此游玩,此处代指行宫。
1、诗家评议本诗中第三联“空”字用得极妙,请作具体分析。
(4分)
2、有人评价说,本诗中最后一联含有“不尽之意”,请结合全诗说说“不尽之意”有哪些,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