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看西方新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矛盾
默多克窃听丑闻

默多克窃听丑闻张秋玥高三13班 12号事件回顾:这是一份大名鼎鼎的报纸,在168年的历史中,深得中下层民众喜爱,独家爆料“害了”不少名流巨贾。
被默多克收购之后,它在“膻色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07年,《世界新闻报》记者因窃听威廉和哈里王子的手机信息被捕入狱。
然而,对王室的“不敬”并没有阻挡它的脚步,直到2011年,对平民的窃听(窃听被绑架女孩误导警察)终于激起民愤———它轰然倒下。
更多“龌龊的”隐情浮出水面,英国人人自危。
自此,默多克旗下的英国小报,包括著名的《太阳报》,好似多米诺骨牌,都被拉下水。
默多克传媒帝国在英国的触角遭到重重一击。
少女米莉之死2002年3月21日,英国萨里郡的泰晤士河畔沃尔顿,13岁的米莉·道勒失踪了。
女孩的家人焦急地给她打电话,但是电话一直处于留言状态。
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们报了警。
案情毫无头绪!米莉的亲朋好友不断给她的手机留言,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请求她尽快跟家里了解。
很快,米莉手机的信息存满了,人们的希望一点点消逝。
但是,没过多久,亲人们意外地发现米莉的留言信箱又可以留口讯了。
这让一家人喜出望外,因为这意味着米莉可能自己删除了部分信息———她还活着。
4月14日,《世界新闻报》甚至还刊登过一则消息称:“一个名为米莉·道勒的女孩在一家招聘中介找工作,她向中介提供的正是米莉的真实电话号码。
随后,中介拨打了该号码并留下口讯。
这发生在米莉失踪6天后。
”这不仅让米莉的家人重拾希望,而且误导了警方的判断。
在米莉失踪一个月的时间内,警方都没有过多怀疑谋杀的可能。
道勒一家还为此接受了《世界新闻报》的独家专访,米莉的母亲说:“如果米莉走进家门,我们肯定会激动地说不出话,只会擦干喜悦的泪水,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然而,事情并非人们料想般美好。
6个月后,米莉的尸体在树林中被发现,警方证实她被一名夜总会守卫绑架并谋杀。
那么,米莉手机是怎么了?这场悲剧蒙上了更多阴霾和疑问。
王瀚东 张卓:从窃听丑闻看西方自由主义新闻观的困境

出版物刊名: 红旗文稿
页码: 40-4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5期
主题词: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观;困境;丑闻;窃听;《世界新闻报》;新闻从业人员;新闻集团
摘要:新闻集团旗下《世界新闻报》所引发的“窃听风暴”并没有随着这家英国百年老报的关闭而停息。
对全世界的新闻从业人员而言,这场丑闻动摇的不仅仅是新闻集团的根基,它破坏了新闻自由与新闻良知的基本准则,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西方自由主义新闻观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
是建立在自由表达的“天赋人权”基石之上,通过新闻自由来制度性地保障社会个体自由表达的基本权利。
2016传媒视点:”窃听丑闻“暴露西方传媒本质

2016传媒视点:”窃听丑闻“暴露西方传媒本质新闻传播专硕的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要具备,但是时事热点的关注更为重要,新传的复习备考不同于其他科目,其视野的宽阔程度很大作用于考研的效果,今天开始凯程教育就传媒热点进行解析。
新闻集团旗下英国小报《世界新闻报》近来一系列的窃听丑闻,不仅撕碎了西方传媒的华丽外衣,让人们看清了西方某些媒体的沉沦、虚伪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媒体的道德责任和职业伦理受到拷问。
窃听丑闻充分暴露出西方媒体逐利的本质。
应该认识到:窃听丑闻源于西方媒体内的利益和竞争驱动,为了扩大发行,增加影响力,而不惜打破职业伦理和社会道德底线,触犯法律。
在西方既有的市场体制和新闻体制下,媒体的逐利性导致其新闻报道根本不可能做到一直标榜的“纯粹、独立和客观公正”,实现自我约束非常困难。
窃听丑闻是对西方“自由”、“人权”理念的巨大讽刺。
任何“新闻自由”都必须在法律和伦理的框架下运行,在保障新闻媒体采访和信息及时公开的同时,决不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在这起窃听事件中,一些西方媒体以知情权为借口,打着“新闻自由”的幌子,公然大肆侵犯公众的隐私权,据一些英国议员的说法,“截至7月22日,有1.28万人可能受到影响,而潜在受害者人数还在继续增加”。
窃听丑闻也曝光了西方一些媒体和政府之间的“暧昧”关系。
西方媒体号称是“独立于政府的力量”,但实际上它们与西方国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成为政府“隐性宣传”的工具。
为了双方的商业和政治利益,一向宣称“民主、人权”的某些国家的政府,没有尽责地保护公民权利不受侵犯,反而容忍这样的事情在自己眼皮底下不断发生。
丑闻迭出导致公众对西方媒体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
根据盖洛普公司今年6月公布的民调结果,目前只有不到三成美国人表示对媒体“非常有信心”。
英国报刊业主要靠行业自律,由行业发起并出资的新闻投诉委员会进行松散管理。
然而,这一系列窃听丑闻已让人们对西方自我约束性的媒体管理体制提出强烈质疑。
世界新闻报窃听门专题讨论分析

[人民网]:背景资料:7月4日,英国《卫报》头条爆料,英国老牌“小报”《世界新闻报》在2002年非法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电话,并擅自删除语音信箱中的信息,扰乱警方破案。
失踪六个月后,道勒的遗体在树林中被发现。
7月6日,英国议会针对《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召开紧急会议,首相卡梅伦承诺展开独立调查。
7月10日,《世界新闻报》出版了最后一期,用头版的“谢谢,再见”几个字,终结了168年的历史。
美联社8月6日报道称,新闻集团旗下英国报刊就非法窃听接受英国政府调查之际,旗下一家美国媒体成为美国政府调查对象。
美国联邦航空局正在调查,新媒体《日报》使用无人机采集新闻是否违反航空局相关规定。
[09:47][人民网]:“窃听门”波及范围日益扩大,吸引了世界舆论持续关注。
[09:47][人民网]:人民网传媒频道联合《传媒》杂志社推出系列访谈《从“窃听门”事件看西方舆论格局》,将深入分析“窃听门”事件的起因、背景,“窃听门”事件对西方媒体产生的影响,媒体职业操守,西方政府与媒体关系等。
[09:47][人民网]:8月9日15:00—16:00,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范以锦先生做客人民网传媒频道传媒沙龙栏目,就西方“窃听门”事件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敬请关注。
欢迎留言互动![09:47][主持人翟慧慧]:“聚焦传媒领域,服务传媒人士”。
各位网友好,这里是人民网传媒沙龙节目。
欢迎您的收看。
连日来“窃听门”事件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8月6号美联社报道在新闻集团下属的一家美国传媒公司涉嫌启用无人机进行采访,这样一个消息一出,就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
在我们今天的节目当中由人民网传媒频道联合《传媒》杂志社继续推出系列访谈节目对“窃听门”事件进行继续关注。
下面的时间我们共同欢迎一下今天来到我们现场的嘉宾。
他就是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范以锦先生。
《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和西方新闻自由再审视

The Scandal of News of the World and Retrospect on Western Idea of Freedom of Press 作者: 童兵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南京社会科学
页码: 110-11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办报理念;新闻自由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的过程与动因,分析西方社会性小报生存状态及腐败行为的背景,对《世界新闻报》的母公司国际新闻集团及其控制者默多克的办报理念作了梳理与批评。
结合窃听事件的教训及评价,对西方新闻自由原则的形成与发展作了新的审视与反思。
文章对我国新闻传媒当下的表现也有简略的分析与讨论。
“窃听门”与自由主义新闻体制的危机

史上,出版印花税的废除以及报业市场向资 本的全面开放,是英国资产阶级改革派希望 通过报业的全面市场化和建立由广告商资助 报纸的新闻商业模式,达到控制社会话语、 建立资产阶级意识主导权的政治目的。
资本逻辑,起到了一定的抑制和中和作用。
新闻伦理、行业自律
在美国,虽然商业广播占了主导地位,公共
与专业主义的制度条件
利益和本国控制一直是国家管制广播电视和
节制资本的两个重要原则。
随着市场自由主义新闻观霸权地位的确
以上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条件
立,英国报业“市场革命”所隐含的深层政 的相互作用,为媒体自律和专业主义的发展
并让市场来主宰这一观念还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新闻业的多元化与国家有意识的资助制
以其用整版篇幅刊登半裸美女照片的‘第三 亨推到了后台,经理人的专业知识和判断开
版’名声大震,迅速成了英国报业市场的宠 始主导媒体日常经营。广播的兴起,尤其是
儿。《太阳报》与《世界新闻报》一起成了 公共广播制度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泛建
默多克全球新闻霸业的两块重要基石。
立,更对英美自由主义新闻业的商业原则和
19世纪20~30年代,随着英国社会劳资 阶级冲突的激烈化,英国劳工阶层和激进左 翼通过逃避印花税的非法出版物开拓他们自 己的话语空间,冲击现有的精英报业及其主 导话语体制。1836年初,《穷人卫报》和 《警察纪事》这两份非法激进报纸一天的销 量就超过《泰晤士报》一周的销量。在如何 有效控制这些地下刊物以及它们的声音的问 题上, 一部分统治精英主张用政府的力量来 “堵”, 而另一种策略则主张放开市场, 通过资本的力量来达到支配主流话语的政治 与意识形态目的。后一种策略在英国议会的 辩论中以及随后的政策与商业逻辑发展中获 胜。在1836年到1855年期间,限制报业全面 市场化和资本化的印花税逐步被废除,英国 报业进入了商业化大发展的时期,而激进的 劳工报刊在市场和资本的挤压下,逐渐失去 了生存条件。
《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两名主角被指控行贿

《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两名主角被指控行贿
J 中新社伦敦11月20日电(周兆军夏凌捷)英国皇家检察署20日宣布,英国首相府前新闻主管安迪·库尔森(Andy Coulson)和新闻国际集团前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Rebekah Brooks)被指控行贿,将面临皇家检察署的起诉。
这两人都是2011年《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主角,此前,他们曾因涉嫌阴谋截取通讯信息、伪证罪、妨碍司法公正等罪名被起诉。
英国皇家检察署表示,库尔森和布鲁克斯涉嫌向警方和政府官员行贿。
以同样罪名面临起诉的还有曾经在《世界新闻报》任职的两名记者和国防部的一名雇员。
库尔森被指控与《世界新闻报》记者古德曼共谋通过非正当手段向相关官员索要过一些重要信息,包括英国皇家通讯录,这本通讯录中有英国皇室成员详细的联系方式。
布鲁克斯被指控向英国国防部官员行贿10万英镑,以获得一些非公开的资料用于新闻报道。
库尔森和布鲁克斯都与英国首相卡梅伦关系密切。
库尔森曾在《世界新闻报》任高级编辑,后来担任卡梅伦的新闻主管,在窃听丑闻爆发后辞职。
英国媒体抨击卡梅伦竟然将塑造媒介形象这样关键的事情交给一个如此品行不端的人,令人难以接受。
布鲁克斯与卡梅伦之间的亲密短信近日被英国媒体曝光,也令卡梅伦陷入尴尬处境。
库尔森发表声明,表示对皇家检察署的指控“极为失望”。
“我否认扣在我身上的罪名,我将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
布鲁克斯的律师也对行贿的罪名予以否认。
(完)本文地址: cQ 棋牌。
关于媒体决不能罔顾社会责任——《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教训之一

以报道“星”、“腥”、“性”新闻而闻名于世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因为窃听丑闻于今年7月10日被迫关闭,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这使它真正成了世界所有媒体报道和热评的对象,成了全球新闻界共同关注的一大热点。
如果说,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大厦的轰然坍塌是外部原因:恐怖分子的突然袭击;那么具有168年历史、英国销量最大(270万份)的周日报《世界新闻报》的寿终正寝则是其内部原因:罔顾自身的社会责任。
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在我国被称为“社会公器”,在西方则被称为“大众传媒”。
两者的表述方法不同,意思却是一致的,即新闻媒体为社会公众所共有,为人民大众所共享。
这是媒体与生俱来的秉性,它决定了媒体天生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是社会公共服务平台。
新闻媒体的诞生、发展、壮大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提供多种信息服务的过程,是忠诚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同步相长的过程,而不是其他。
在报业相当发达的英国,这一客观规律同样发挥着自己的重要作用。
《世界新闻报》的覆灭,就是因为其长时间的窃听活动直接违反了这一客观规律,置自身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一味追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不惜触撞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犯了“天条”,被处“极刑”。
从新闻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吸取如下三个方面的教训。
不能一味追逐利润西方媒体大多属商业媒体,直接受资本的控制。
而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
为了迎合人性的弱点,满足一些受众猎奇、起哄、窥探“隐私”等不健康心理,某些媒体及其新闻记者便不惜削尖脑袋,钻壁打洞,鼠窃狗偷,以获取各种稀奇古怪的信息,炮制“人咬狗”新闻,曝光“隐私”,炒作恐怖,渲染灾难,追踪名人,以能在极大程度上赚取受众的眼球,带来报纸的高阅读率,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高收听率、高收视率和高点击率。
这些“高”的背后,是媒体广告的高回报率,是巨大的商业利润。
至于西方人所崇尚的自由和人权,只不过是它们用来获得商业利润的虚伪标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世界新 闻报
客观 、公正地 报道新 闻事件应
该是新闻媒体展开新 闻报 道过程 中 追求的理想 目标 ,但是能否真正体 现客观公正 却是有条件的 ,因为所
尤其是在 当前纸质媒体 面临巨大收 入缩 减压 力的情 况下 , 世界 新 闻 《 报》 为了追求在经济上获利 , 大规模
采取 窃听方式获得信息 ,以扩大 自 己的发行量和争取广告份额 ,充分 表明了追经济利益是这家报纸的 目 的。在这种利益 的驱动下 ,所谓的
社会 的震惊。 公众 已经在 问, 这家媒 体的职业道德究竟在哪里?
正性和媒体 本身的独立性 ,而不谈
逐 政 治 利益 和 经 济 利益 ? 从 理 论 上
实现 “ 客观 、 正” 公 传播 的局限和 条 件, 因此从本质上看他们所称 的“ 客
观 、公正 ”在新闻实践 中是不存在
人物 、 警察等有着密切的联 系 , 虽然
这些联 系究竟达到什么程度还有待 调查 , 但是从《 世界新 闻报》 的这些
闻自由” 境外和西方不少媒体常常 。 以“ 自由” “ 权 ” 和 人 卫士 的面貌 出
境 、所 受的教育背景以及个体报道
社 会属 性 , 自诩媒 体 是 公 众 的 代 言
考虑是如何压倒事实本身的? 为什
么美 国的大媒体把一些人的激情演 讲称之为 自由演讲 ,而另一些人 的
人。媒体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传播载 体 ,主要的作用是将新 闻事件传播 给 受众 ,同时又能揭露政治和社会 问题 , 起到社会舆论 的监督作用。 但
日镜报》 等 ) ) 的类似 事件反 映出西
方新闻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巨大差异 和矛盾 ,再次引起 了我们对西方新
近3 0年记者 和制片人 ,他在 2 0 02 年出版的《 偏见》 Ba ) ( i 一书中披露 s 了这家 电视 台在播报新闻中许 多不 为外人所知的内容 , : 如 为什 么美国 大的电视网会在黄金时间漏报 某条
做 法可 以看 出 , 它所宣称 的“ 立” 独 立场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 伯纳德.
戈德堡 在美 国 C S电视 台担任过 B 新 研 导 2 1 闻 究 刊 0. 3 1 1 9
的。 默多克新闻集 团所属的英 国《 世 界新 闻报》大规模窃听事件 以及英 国其 他小报 ( 每 日镜报 》 《 如《 、 星期
环境的。《 世界新 闻报》 的大规模窃 听事件清楚地说 明了这一点 。在西 方既有 的市场体制和新闻体制的框 架内 ,媒体的逐利行为是不可避免
的。 多克新闻集 团虽然实力强大 , 默 但其所属的媒体仍然以营利 为首要
目标。 有关专家指出, 窃听丑 闻源于
西方媒体 内部 的利 益和竞争驱动 , 地铁爆炸案遇难者家属的电话也遭 到窃听。这些; 击媒体道德底线 的 中 行为引起了英 国社会的公愤和国际 同自然界和社会斗争 中所发生的Z : - 实, 是客观 的实在 。与此同时, 新 稿件又是思想的产物 ,必然带有Ⅱ 治和文化色彩。
者政 治态度和经济地位 的影 响。因 此, 客观 、 公正只能相 对而言 , 媒体 只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新 闻事件本身 的客观事实。
很长一段 时间以来 ,境外和西
同类演讲称 之为煽动恐怖主义?他 披露的许多美 国媒体的内部情况都 是我们研究西方主要媒体 的有价值
的材 料 。
2、 是代 表 公 众 利 益还 是 极 力 追
“ 客观 、 公正 ” 独立” 和“ 只是 一种空
洞 的标 榜 。
3 以捍 卫 “ 、 自由” 名 。 用 “ 为 滥 新
如 ,上个世纪 7 O年代 《 华盛顿 邮
报》的年轻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 坦揭露 的美国总统选举 中的 “ 门 水
媒体已经看到了《 世界新闻报》 的{
听做法太过分了 ,认为它的所作 为 “ 与一个新闻机构应该做 的工t 格格不入 ”但是并没有从新闻观自 , 角度观察和思考窃听事件 ,而且 E 于政治、文化环境 的不同也不太 能从这个 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我 k 为,中国媒体和新闻教育机构可 【 继续认真观察和分析这一并不孤 的事件 ,并且从 这些事件中不 断 入思考和认识有关新 闻传播的理 和实践问题 。
是 ,如果过度地强调或者夸大媒体 所谓 的“ 独立 ” 作用 , 么就会背 离 那 媒体本身有其社会属性的现实。从 西方媒体报 道 的情况 看 , 1 8年 有 6 历史的英国小报《 世界新闻报》 属于
财大气粗 的新 闻集 团,同英 国政界
方不少媒体和新闻院校推崇的主流 新 闻理论只强调新 闻传播的客观公
专题 讨论 I o r m e erh ea Jun L R s a H rl as i c d
看, 媒体应该代表公众利益 , 应该为 传播新闻事件的客观事实而展开报 道。 但是 , 媒体 有其社会属性和本身
的经济支持力量 ,因此不从媒体本
身的生存条件去奢谈代表 “ 公众利 益”也是不符合 当代世界媒体生态
重大新闻? 美国新 闻机 构政治上 的
闻理论本质 的一些问题 的思考。
1 无 限夸 大 所 谓 的媒 体 “ 器 ” 、 公 作 用 。否 定 媒体 明 显 的政 治 属 性 和
有 的新 闻报道都 是选择 的结果 , 在
许 多情况 下是一 系列 选择 的结 果 。
而且所 有的新 闻稿件都是思想 的产 物 ,都会受到报道者所处 的政治环
当然 , 我们同时要看到 , 西方 的
一
《 世界新闻报》 窃听事件和 由Ⅱ
揭露 出来 的问题反映 出西方新 闻 构 和新 闻院校 所 宣称 的新 闻传 “ 客观 、 公正” 的理念 和实际操作 c 的巨大距离和矛盾。世界上的一
些有影响的媒体 在揭露一些政治
和经济事件时发挥过重要作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