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5月集体备课1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流程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流程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流程1. 备课准备阶段1.1 确定备课主题和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选择需要备课的物理知识点和技能点。

-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确定备课的重点和难点。

1.2 查阅相关资料- 参考教材、教参、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了解该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教学目标。

- 查阅学术文献、网络资源等,获取该知识点的背景信息、拓展内容和最新研究动态。

2. 集体备课阶段2.1 分享备课成果- 每位教师介绍自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 教师们互相借鉴、补充,形成共同的备课成果。

2.2 讨论教学策略和方法- 针对该知识点,讨论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

- 确定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问题设计、评价方式等。

2.3 设计教学课件和资源- 根据备课成果,设计教学课件、教案、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 确保教学资源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

3. 教学实践与反思阶段3.1 教学实践- 在课堂上实施集体备课确定的教学方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

-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3.2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

- 教师们互相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4. 教学评价与改进4.1 学生评价- 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 分析学生评价结果,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2 教学改进- 根据教学反思和学生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

- 不断完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流程的详细描述,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活动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电阻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电阻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电阻1. 理解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知道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

2. 掌握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理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学会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以改变电路的电流。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

2.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3.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作用、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电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在流动过程中是否会遇到阻碍?这种阻碍是什么?从而引出电阻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了解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掌握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

3. 课堂讲解讲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结合实验现象和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之间的关系。

4. 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作用和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阻的概念、单位、符号以及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引导学生认识到滑动变阻器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了解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

同时,学生应掌握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的电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记录一、会议主题:总结反思促提升凝心聚力提质量二、主持人:XXX三、会议议程:1、XXX老师关于家庭电路的说课;2、其他老师的发言:1)、各老师就电热教学中的档位计算、电热综合中的教学分析得失、困惑做经验交流;2)、下段元调复安排谈自己的设想及建议;3、XXX组长就下段教学做方向和安排说明;4、XXX对物理组提要求;5、XXX对物理组做指导;6、XXX对物理组做指示。

四、主备人:XXX五、会议记录:一)、XXX老师关于家庭电路的说课:关键词:示范性、规范性、创造性1)、家庭电路是电学的收尾章节、内容体现了物理教学中的STS,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电学常识,分析办理实践问题的本领,接洽生活、接洽实践有紧张意义。

(2)、第1节家庭电路节是总分的关系,介绍家庭电路的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以布线图做框架、电路图的绘图教学中老师们要注意教学的示范性和规范性,对家庭电路布线图,电能表的双进双出、导线的交叉、插座的左零右火、三孔插座的连接,教学中肯定要在绘图中规范,不克不及过份依靠电子黑板、建议在白板上做好绘图示范;教学中要对P107页的三孔插座、三角插头的连接以及P108页的1、2题的绘图落实到位,确保学生会做,考试中能得分。

3)、教学中要创造性:试电笔对学生的体会4、难点:家庭电路的作图,要示范清楚,家庭电路的故障(二)XXX老师关于前段教学的得失及后段的安排建议:关键词:狠抓落实、重在效果1、今天进入电功率的范围问题教学,要求学生常规题会做、难题尽量做、新课教学还是以电功率练为主。

2、经过教学调整,所带班级精神状态大有转变,学生反应比以前好。

3、强调落实,当堂完成。

4、关注P107的三脚插座及插头的连线、P108的经典作图。

5、复时以课本为主、查漏。

三)、XXX老师关于前段教学的得失及后段的安排建议:关键词:注重学情、精讲精炼1、新课进入焦耳定律、在搞专题七。

2、课堂体现出落实要少讲,讲练结合,进步效果。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第四章第一节透镜主备人:孙永东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2)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3)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二、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教具、学具:凸透镜、凹透镜、手电筒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光的折射?光发生折射时有哪些初步规律?2、画出下列图中光线经三棱镜后的折射光路图:(二)课前热身:同学们请看我手里有这么多的镜片,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镜吗?谁能不能帮我分分类?(出示各种凸透镜、凹透镜)请说明你分类的根据是什么?有谁还有别的方法没有?(根据具体情况少加点拨:让光线通过、用它观察自己的手纹或书上的字等启发学生寻找规律)(三)合作探究:1、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用小黑板出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2、学生自学透镜的主光轴、光心。

3、教师演示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并强调以下几点:(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4.总结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5、引导学生根据所画凸透镜对平行光线的会聚作用的示意图,找出焦点、焦距。

6、达标反馈:(1)给你一透镜,你有哪些方法辨别它们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2)透镜对光起作用。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并能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应用。

2. 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折射定律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提问解答: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小组内讨论折射定律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数据得出折射定律。

4. 公式讲解:讲解折射定律的公式,让学生理解折射率的概念。

5. 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眼镜、放大镜等。

6. 提问解答: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应用。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初三物理第一章集体备课

初三物理第一章集体备课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参照物及物体运动的判断方法,物体运动的速度及其计算,长度时间及测量
突破重难点措施: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讲解相结合
学法:合作探究、归纳组织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探究
进度安排:
每节一课时,其中2、3节跟上一节习题课 共8课时
滕家学校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
初三
学科
物理
时间
9月
地点
实验室
参加人员
理化组全体教师
中心发言人
张长庚
: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在一次充满欢声笑语的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大家围坐在一起,气氛热烈得像煮沸的水。

讲桌上摊开的教案就像个期待被解密的宝藏,老师们像侦探一样,准备深入挖掘每一个细节。

咱们的目标很简单,如何把那些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耳目一新,眼睛一亮。

毕竟,谁说物理只能跟公式和定律打交道呢?就算是牛顿的苹果,也能让人联想到甜甜的水果摊嘛。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笑声不断。

有人提到,教学中如果能用点生活中的小事来引入,那学生们的兴趣绝对能被激发到顶点。

比如说,讲到重力的时候,可以聊聊运动会上的跳高比赛,啊,那一瞬间,真的是“飞跃”了啊!想想看,教室里的一双双眼睛,肯定会因为这样的连接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明白,原来物理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活灵活现,根本不需要高冷的样子。

有老师建议,干脆在课堂上搞点小实验,让学生们动手参与。

想象一下,试管、烧杯、各种神奇的小工具,老师一挥手,实验开始,顿时就像开了一场科学魔术秀。

学生们围着实验台,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心里憧憬着“我也能成为小科学家”的美好幻想。

那一刻,知识就不再是死板的东西,而是生动的,有趣的,甚至是“会发光”的。

说到小实验,大家开始聊起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老师提到,动手做“火山爆发”的实验,啊,那个瞬间的沸腾就像是电影里的特效,激动得让人心跳加速。

还有什么简单的浮沉实验,用豆子和水,轻轻一放,就像是魔法一样,让人惊叹不已。

这样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能让他们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在这个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有的老师说,课堂上不能总是一味讲授,还得倾听学生的声音。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璀璨的宝石,若是能从他们的想法中汲取灵感,课堂将会充满无限的可能。

想象一下,如果学生们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那场面一定热火朝天,激情四溢,根本不会再有人打瞌睡了。

大家也在讨论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科技。

(word完整版)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word完整版)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参与人: 杨勇为何宏开舒华龙肖启虎田芸刘静地点: 物理实验室主讲人:杨勇为教研内容: 《欧姆定律》章节教学研讨及月考出题安排教学研讨(杨勇为):九年级物理教材切实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同时将物理学科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到教材编写过程中。

本次备课内容为欧姆定律,我们进行了详细地剖析,具体内容如下:一、教材特点分析:1、突出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科学知识,但他们必须理解科学中的精华内容,如欧姆定律中的基本定律和概念,还有一些科学方法、实事、假说,他们是知知识结构的基础,学生能从中学会思考与探索科学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介绍最新的科学知识及其有关方法,以便使学生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如微电子与信息科学、超导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等。

二、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接触一年多的物理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本学期学生将全面了解电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不会有太大阻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通过探究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控制变量法、信息处理方法,学习从实验中归纳出科学规律以及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2、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知识,有安全用电意识,学生应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结方式,知道总电流过大的原因、危害,知道怎样进行家庭电路保护,知道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意识。

三、重点、难点分析1、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电学部分的重点,能否灵活应用是初中学生的难点问题,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们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经过分析、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它是全章的核心,它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欧姆定律要求学生全面把握,具体要求如下:(1)、欧姆定律适用于以电源正极到负极之间的整个电路或其中某一部分电路,并且是存电阻电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5
复习过程: 总:
分:
(一)压力
1
2、压力的方向如何?
3、请你画出下列图中压力的示意图。

4、压力大小: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即F=G) 下列各图中,表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已知物体A 的重力G A =10N,物体B 的重力G B =20N,F=20N,F 1=15N 。

则甲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丁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戊图中顶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
(二)压强
1.物理意义: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3、定义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4、单位:Pa (国际单位制中) N/㎡ 1Pa=1N/ m 2 反馈练习:
1、如图所示,用两食指同时压铅笔两端,左手指受到铅笔的压力为F 1、压强为P 1;右手指受到铅笔的压力为F
2、压强为P 2。

则F 1___F 2,P 1___P 2。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3:5,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之比为1:2, 则甲、乙两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之比为____,压强之比为____。

3、一长方形金属块置于水平桌面上,如下图若沿虚线AB 水平切去一半,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力______,压强_______;若沿竖直方向切去1/2,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力______,压强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计算:将边长为0.1m ,质量为7.8Kg 的正方体铁块放在面积为1m2的桌面上,求:该铁块对桌面的压强? (g =10N∕kg ) (三)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特点:
50
a. 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b.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c .深度相同,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 ρ—液体密度 h ——所求点到液面的竖直距离。

即深度
3、连通器:连通器特点: 同一液体、不流动时液面相平 反馈练习:
1、如图13-23所示,三个容器底面积相等,倒入质量相等的同种液体且都没有溢出,则三容器底面上所受压强最大的是___________容器,最小的是__________容器;
2.如图13-24所示,A 容器中盛有15 kg 的水,B 容器中盛有0.5 kg 的水,但B 容器中的水面较高,它们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 A 、p B ,则p A _______p B (“填“>”“=”或“<”).
3.

图13-25所示,容器中盛有水,则A 处的深度是__________cm ,B 处水产生的压强是__________Pa .
4、计算:一平底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内装150g 的水,杯子与桌面的接触面积是102cm ,如图13-34所示.求:(1)水对杯底的压强、压力;(2)若桌面所受玻璃杯的压
强是Pa 3
107.2⨯,求玻璃杯的质量.(取kg N g /10=)
(四)大气压强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用p 表示。

2、产生原因:由于气体有重力和流动性 3、证明大气压存在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标准大气压:通常把等于760mm 水银柱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

P0=1.013×105Pa 5、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气体的流速 (1)、海拔越高,大气压越小 (2)、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6、测量工具:气压计(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7、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就是液体和气体的统称。

(2)、流体压强的特点:流体在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3)、流体压强的应用:飞机的升力、、、、、、、 反馈练习:
1、自来水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下后松开,墨水吸进橡皮管内,原因是( ) A 弹簧片弹力作用的结果 B. 橡皮管有吸引力
C. 手对橡皮管有压力
D. 管外墨水面上大气压大于管内气压
图13-23 图13-24 图
13-25

13-34

2、如图13-38所示的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中,下列哪种情况能使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发生变化( )
A .将管倾斜
B .将玻璃管变粗
C .向水银槽中加入少量水银
D .外界大气压发生变化
3、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如图13-45那样抓住筒底向上提,在筒口离开水面前,量筒露出水面的部分( ) A .是空的 B .有水,但不满 C .充满水
D .以上都有可能
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13-56所示的玻璃管,在A 、B 、C 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 处,压强较小的是 处(选填“ A”“B”或“C”)。

中考链接: (13年中考)
1、用吸管吸饮料时,吸走管内一部分空气,使管内气压 (“大于”、“等于”或“小于”)管外液面大气压,饮料就在外界 的作用下进入嘴中。

2、请你想象一下,假如“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大”,则可能会出现: A .两船并行,造成相吸相撞 B .室外有风时,窗帘飘到窗外
C .台风刮过,压塌屋顶
D .汽车驶过,路边的树叶被卷入车底
(12年中考):请你设计一个验证性小实验,证明“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11年中考)
2、探究液体压强规律:
图13-45
3、钢笔吸墨水时,按下弹簧片,挤出管内部分空气,松开手后,管内气压外界大气压,墨水在
外界的作用下进入管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