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导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希望,其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对其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人际信任作为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以期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 人格特征人格特征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有着重要的影响。
性格外向、乐观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而内向、消极的人则相对较难建立起稳固的人际信任关系。
诚实守信、宽容谦和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而虚伪、自私的人则会导致他人对其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2. 社会背景大学生的社会背景也会对其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大学生,在对待他人的信任和信任感上可能存在着差异。
在家庭和社会文化中,是否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对人际信任的形成及其后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3. 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其人际信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大学校园中,同学、室友、朋友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感和信任度。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人际信任的建立和巩固,而破裂的人际关系则会使人际信任受到冲击和挑战。
4. 心理素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人际信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对他人的审美和期待等,都会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心理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促进人际信任的形成,而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则会导致人际信任的破裂和障碍。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干预策略1. 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如乐观开朗、诚实守信、宽容谦和等。
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的实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从而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加强社会背景的影响学校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背景的引导和培养,提供必要的教育和资源支持。
老师和家长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信任观念和态度,使其在不同社会背景中都能够获得健康的人际信任感。
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对他人诚实、可靠、正直等品质的信任感。
人际信任是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可以促进合作、共享资源、增进情感连接,进而提高整体社会效益。
影响人际信任的因素复杂多样,包括信任背景、个体特质、社会文化等,同时人际信任的形成机制也是多方面的,涉及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作用。
首先,信任背景是影响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之一、信任背景包括一系列的信号和信息,如过去的交往经验、他人的行为和动机、社会制度和规范等。
过去的交往经验是形成个体信任态度的重要依据,正向的交往经验可以促进信任的建立,而负向的经验则会破坏个体对他人的信任。
他人的行为和动机是构成他人信任性的关键,如果他人的行为表现诚实、可靠,能够符合期望和利益,就容易被视为可信任的对象。
而社会制度和规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如果社会制度和规范能够保障公平、公正和规范行为,就有利于信任的形成。
其次,个体特质也是影响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
个体特质是个体天生的或长期形成的稳定个体差异,对个体的信任态度和信任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研究发现,社会性别、人格特质、情绪状态等都与人际信任密切相关。
社会性别方面,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表现出较高的信任程度,这可能与女性在生育抚养等角色中对信任的需求有关。
人格特质方面,外向性格的人更容易信任他人,这可能与他们更愿意参与社交互动、在他人中获得社会支持和资源有关。
情绪状态方面,正向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人际信任,而负向情绪状态则会降低人际信任。
此外,社会文化环境也对人际信任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从而影响着人们的信任态度和行为。
例如,低信任社会更偏向于谨慎怀疑、保护自己的利益,而高信任社会则更强调信任、合作和共享资源。
文化特征也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倾向,如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团队合作和彼此之间的信任,而个人主义文化更重视个体利益和自我保护。
人格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信任度

人格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信任度人际信任度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对他人的信任程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际关系变得日益复杂,人们对信任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人际信任度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以及提升途径。
一、人际信任度的形成过程人际信任度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建立的过程,涉及个体对他人的感知、评价和选择。
在人格心理学视角下,以下三个要素对人际信任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1.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个体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稳定模式,对人际信任度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例如,开放性和外向性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而神经质和偏执型人格的人可能更加怀疑他人的意图。
2. 经验积累:个体与他人的互动经历会对其对他人的信任度产生影响。
积极的互动体验可以增强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感,而负面的互动经历则可能导致个体对他人产生不信任的态度。
3. 信号传递: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语言信号来传递信息,从而影响他人对其的信任度。
例如,诚实、可靠的行为可以增加他人对个体的信任,而虚假和不诚实的行为则会降低他人的信任度。
二、人际信任度的影响因素除了形成过程的要素外,人际信任度还受到其他多个因素的影响。
下面是几个主要因素的探讨。
1. 社会文化因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人际信任度产生影响。
一些社会重视互助和合作的文化可能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而一些文化则可能更加警惕他人的意图。
2. 风险偏好:个体的风险偏好程度会对其信任他人的态度产生影响。
风险厌恶的个体可能对他人持有较高的不信任态度,而风险承担能力较强的个体可能更容易信任他人。
3. 社会网络:个体所处的社会网络对其信任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一个互惠互利、联系紧密的社交网络中,个体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
三、提升人际信任度的途径人际信任度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个体也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提升自己的信任度。
1. 增强自我认知: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思考,了解自己的人际交往特点和信任态度,从而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方面。
心理学角度看待人际交往中的信任问题

心理学角度看待人际交往中的信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信任问题不仅影响着我们与他人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还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信任是什么呢?简单来说,信任就是相信对方是可靠的、诚实的,并且愿意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对方。
在人际交往中,信任表现为我们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相信对方会给予支持和理解,而不会背叛或伤害我们。
信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最初的接触中,我们会通过对方的外表、言行举止等方面形成初步的印象。
如果这些印象是积极的,我们可能会更愿意进一步与对方交流和互动。
随着交往的深入,我们会观察对方在各种情况下的表现,例如是否遵守承诺、是否真诚对待自己等。
如果对方在这些方面都能够让我们感到满意,我们对其的信任就会逐渐加深。
然而,信任的建立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比如,一个人的过往经历可能会影响其对他人的信任程度。
如果曾经遭受过背叛或欺骗,那么在之后的人际交往中,可能会更加谨慎,难以轻易相信别人。
社会环境也会对信任的建立产生影响。
在一个充满欺诈和不诚信的社会氛围中,人们普遍会对他人持有更多的怀疑和警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信任与安全感密切相关。
当我们信任一个人时,会感到内心的安全和放松,能够在对方面前展现真实的自我。
相反,如果缺乏信任,我们会感到不安、焦虑,总是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
这种不安的情绪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质量,使我们难以建立深入、亲密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信任的破坏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旦我们发现对方违背了我们的信任,例如撒谎、背叛承诺等,我们会感到愤怒、失望和伤心。
这种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我们对对方的看法,还可能会扩散到对其他人的信任上,导致我们在未来的交往中更加小心翼翼,甚至变得不愿意信任任何人。
那么,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和维护信任呢?首先,真诚是至关重要的。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人际关系中的信任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人际关系中的信任问题一、引言信任是人际关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是维系、加强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纽带。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信任感正不断被蚕食已至严重不足。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人际关系中的信任问题。
二、信任的定义及重要性信任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某种对象持有的一种直觉的、感性的态度,这种状态基于对对方的正当性、公平性以及能力的信任。
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离不开信任的支持,而人际关系本身也需要信任的存在作为基石。
三、建立信任的条件1. 正当性正当性是建立信任的前提条件之一,它指的是一个人及其行动符合社会准则,以及遵守道德伦理标准。
正当性给人以安全感,让他们更愿意信任对方。
2. 公平性公平性同样是建立信任的前提条件之一,它指的是人的行为符合人际关系中的公平准则。
如果一个人善意但不公平,那么在建立信任时可能会遇到阻碍。
3. 能力能力也是建立信任的前提条件之一,它指的是一个人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
对于一个信任的对象来说,其素质和能力必须符合对方预期,否则难以建立信任。
四、信任的实现过程1. 开放开放是建立信任的关键过程之一,指的是打开自己的内心,让别人窥视自己的内心。
开放可以增强彼此之间互相理解的愿望,并建立起更深的情感联系。
2. 相互理解相互理解是建立信任的必要且良好的过程,在其中,每个人应该更加努力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
彼此之间理解的深度越大,建立信任的基础就越稳固。
3. 反思和沟通反思和沟通是建立信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过程,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互相了解彼此真正的想法,并向更好的方向合作。
五、建立信任的重要性1. 更好的合作信任的存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并且对于更好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2. 更有效的决策信任可以使人们在决策时更加不受干扰,使团队合作更加有利。
3. 更大的创新建立起信任可以提高创新意识和自发创造的能力,这是促成环境和谐和团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六、信任的恢复1. 沟通当信任关系出现问题时,沟通是最好的疏通渠道。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本文研究的是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影响因素,首先针对人际信任的概念、重要性和现状进行论述,然后分析了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友谊,进而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
一、人际信任的概念、重要性和现状人际信任指一个人信赖他人的程度,包括信任别人的能力和意愿。
人际信任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质量和社会生活的稳定性,是社会风气和社会文明度的一种体现。
在一个信任度高的社会,人们之间团结友好,合作愉快,社会秩序良好,经济繁荣稳定。
相反,信任度低的社会则会面临犯罪率上升、社会安全问题、经济不景气等问题。
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大学校园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人际信任关系愈发重要。
然而,由于个体的不同背景、人生经历和教育背景等原因,很多人在大学中缺乏对别人的信任,造成了交往过程中的困难和不愉快。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但是,当前的大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并不理想。
一方面,很多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信心,自卑心理严重,很难信任别人;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从而在交往过程中造成误会甚至矛盾。
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支持是孩子们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
如果父母对孩子信任不够,家庭缺乏温暖和和谐的氛围,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对他人的不信任心理。
2.个人性格。
个人性格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很大,性格开朗、自信的人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而性格内向、自卑的人缺乏与他人交往的信心,难以建立信任关系。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之间的信任度降低,相互间的敌视和猜忌逐渐增加,这使得大学生之间建立积极的交往关系变得更加困难。
三、促进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建议为了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家庭教育要注意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支持,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养成信任别人的习惯。
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影响力

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影响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人际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工作场所、家庭环境还是社交圈子里,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影响力对于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都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真诚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在与他人交往中,要保持真心实意,不虚情假意。
当我们与别人交流时,要用诚恳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伪装、不做作。
比如,在朋友向我们倾诉烦恼时,我们要认真倾听,给予真诚的回应和建议,而不是敷衍了事。
一个真诚的人往往能够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心,从而愿意与之建立更深厚的关系。
信守承诺也是建立信任的关键。
一旦我们对别人做出了承诺,就一定要尽力去兑现。
如果因为某些不可抗的因素无法履行承诺,要及时、诚实地向对方解释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案。
比如,答应了同事帮忙完成一份报告,就要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如果无法按时完成,要提前跟同事说明情况,并共同商量调整计划。
只有这样,别人才会相信我们是可靠的,愿意在未来与我们合作或交往。
学会倾听同样重要。
在与他人交流时,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先用心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意见。
给予对方充分的关注和尊重,通过眼神交流、点头等方式表示自己在认真聆听。
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用简短的语言回应对方,比如“我理解你的感受”“原来是这样”,让对方知道我们在用心体会他们的话语。
善于倾听的人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还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
此外,保持谦逊也是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重要因素。
不要总是自我吹嘘、炫耀自己的成就,而是要以平和、低调的态度与他人相处。
当遇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时,不要急于反驳和争辩,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思考和接受。
比如,在团队讨论中,即使我们有很好的想法,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共同探讨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一个谦逊的人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
除了建立信任,我们还要努力提升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力。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提升影响力的基础。
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

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人际信任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着人们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还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人际信任是如何形成的,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际信任呢?本文将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和其机制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个人特征个人特征是影响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人的性格、价值观、经历等都会对信任产生影响。
例如,人们往往更愿意信任那些性格开朗、随和,价值观相近,经历相似的人。
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能否履行其承诺或义务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的互动中表现出高度的可靠性,那么人们会更愿意信任他。
善意善意是指一个人在互动中是否真诚、关心他人福利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表现出高度的善意,那么人们会更愿意相信他,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
相似性人们往往更愿意信任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
这种相似性可以是价值观、兴趣爱好、背景等方面的相似。
社交关系社交关系也是影响人际信任的因素之一。
如果两个人之间有良好的社交关系,那么他们之间的信任程度往往更高。
认知机制认知机制认为人们通过评估对方的可信度来决定是否信任对方。
这种可信度评估是基于对方的个人特征、可靠性、善意等信息。
如果一个人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品质,那么人们会更愿意信任他。
情感机制情感机制认为人们在互动中会产生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会影响人们的信任判断。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互动中表现出友好、热情的态度,那么人们会更容易产生信任感。
社会机制社会机制认为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会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文化、社区环境等都会影响人们的信任观念和行为。
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信任陌生人,而在某些社区中,人们更倾向于信任熟人和邻居。
行为反馈机制行为反馈机制认为人们在互动中会通过对方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信任判断。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互动中表现出诚实、守信的行为,那么人们会更愿意信任他。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良,那么人们会降低对他的信任程度。
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反应,也包括社会环境和行为反馈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4), 556-561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8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18.74086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Human-Robot Tr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TrustYunxia Cao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Received: Apr. 7th, 2018; accepted: Apr. 21st, 2018; published: Apr. 28th, 2018AbstractTru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s there any differencebetween the trust mechanism of human and AI system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I system itself (such as reliability, false alarm rate and failure rate,etc.) and attributes (such as appearance, physical contact)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of human beings all affect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machine trust. Fortunately, these factors that affect human-machine trust, such as performance and attributes, can be promoted by human design.KeywordsHuman-Machine Trust, Interpersonal Trust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曹云霞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北京收稿日期:2018年4月7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28日摘要信任在人际交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人与人工智能系统的信任机制是否与人际信任有区别?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系统本身的性能(如可靠性、误警率和故障率等)和属性(如外观,身体接触)以及人所处的曹云霞不同文化背景,均会影响人–机信任的建立。
幸运的是,这些影响人机信任的因素,如性能和属性可以由人设计而提升。
关键词人–机信任,人际信任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人机交互(Human Robot Interface, HRI)是以特定的语言和交互方式,完成人工智能系统与用户之间信息交换的过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与人工智能系统的交互成为如今研究的热点话题,而信任在人机交互良好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
虽然人机交互领域的专家对发生在用户和机器之间的交互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人工智能系统是不同于机器的特殊系统,在有些方面,人工智能系统与人类更类似。
由此,人际信任可以为人机信任提供一些见解和启示。
本文从参考人际信任研究的角度出发,回顾人机信任相关研究,探索影响人机交互之间信任的因素,希望为提高人机信任给出一些建议和参考。
2. 人际信任与人机信任信任由于其概念的抽象性和结构复杂性,在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的领域定义有所区别,但是达成共识的观点是: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换关系的基础。
人际信任是人际交互的重要条件,在人际互动中,信任帮助人们面对不确定性,适时采取决策和行动。
信任他人意味着必须承受易受对方行为伤害的风险,因此,承担易受伤害之风险的意愿亦是人际信任之核心。
与此同理,人机信任也涉及风险和决策。
关于人际信任,我们已有大量的研究结果。
衡量信任程度有不同的方法。
如社会综合调查,可以询问人对他人的信任态度。
心理学行为实验在预测和量化信任方面尤其有用。
虽然人工智能系统也可以提供建议、做出诊断、以及完成其他的任务,但是人们是否能够像信任他人一样信任人工智能系统?Parasuraman等人表明,正如人际信任的方式,优化人机信任能够为人机工程学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2]。
Pan等人[3]研究了不同媒体呈现方式在用户顾问关系中对信任行为的影响。
比较了视频,头像,和机器人介导的互动。
他们要求参与者尝试回答31个困难的知识问题,对于每个问题,参与者可以且只能向两位顾问中的一位咨询。
顾问的建议是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的,视频中有真人顾问,化身顾问和机器人顾问。
结果显示不管是哪种顾问方式,参与者能够识别出专家的建议;但相比于化身顾问,参与者更倾向于向真人及机器人顾问寻求建议,而且,对二者的建议寻求意向没有差异,参与者的主观报告也进一步支持了行为结果。
以上实验室研究说明了至少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以像信任他人一样信任人工智能系统。
关于人际信任的实验室研究,或许可以为人机信任提供一些参考。
Stirrat (2010)等认为,面部的非言语暗示对于信任有促进作用,稳定的面部特征,如吸引力、相似性和感知可信度是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4]。
实验研究表明,人本身的信息,如吸引力、性别和面部表情可以影响另一个人的信任感知[5]。
一些研究表明,当提供视觉信息时,信任游戏中的被信任者会获得更多的信任。
视频会议和面对面沟通,比曹云霞纯文本和电话通信,能更好地建立对社会困境的信任[6]。
研究发现,身体接触对于人际信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谈判之前握手,可以得到更多的互利结果[7]。
Jack等研究发现,文化价值观与民族语境限制了人们的行为选择[8]。
例如,在不同的文化中,情绪,手势都有不同的表达和接受规则[9]。
若跨文化行为理论将从人际交互转移到人机交互,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所不同。
以上研究表明,外观线索,身体接触,文化背景都是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那么,人际信任是否可以为人机信任提供一些参考呢?3. 外观影响人机信任?人工智能系统有各种不同的载体形式,通常比较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机器人,也有研究者试图开发出具有特定年龄或性别的人类面孔的机器人[10]。
这也就引出我们另一个问题,人类对机器人的信任与否,是否与机器人的外观有关?在人际信任中,被信任者的外貌特征会影响信任判断的准确性。
进化理论和神经科学证据表明,人类根据面部外观可以自动推断出其他人的信任度。
面孔是第一印象形成的重要信息来源,基于面孔做出信任评价在信任关系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11]。
从进化的角度讲,快速而准确地依据对方面孔做出是否可信任的判断对于个体的趋利避害行为乃至生存发展都至关重要。
有研究者指出,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是一个快速且自动化的过程,在面孔呈现的100 ms左右即已发生,快于其他人格特征判断。
在一个信任游戏中,发现被试可以根据陌生人的面孔照片来判断其是否欺骗,并且这一结果高于随机概率[12]。
这说明单纯借助于面孔我们就可以得到信任判断所需要的线索信息。
已有研究显示,眉脊的高低、颧骨的浅深和下巴的宽窄等结构特征与面孔信任评价密切相关[11]。
那么,作为人工智能系统的载体的机器人的外观是否也会影响人–机信任?人们确实会认为外观更像人的机器人更加友善,更加可靠,而机械机器人被认为更冷酷。
Broadbent 等认为,外观可以深刻地影响机器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具有更人性化的脸部显示器的机器人被认为有更好的个性[13]。
他们招募了30名年龄在18和38岁之间的志愿者,与三种不同的外观的机器人进行互动,机器人帮助志愿者测量血压。
三种机器人分别有人性化的脸,像人的银色脸或无面,前两个机器人具有人脸特征,眉毛和肉质肤色,非常像欧洲学生。
结果表明最受欢迎的助手是具有类人外观的机器人,参与者最不喜欢具有银色人脸的机器人,认为此类机器人最令人毛骨悚然,且具有更低的信任值。
这一研究结论符合恐怖谷理论。
恐怖谷理论表明机器人越像人则人们越有好感,但当超过临界点时,越像人越反感恐惧,直至谷底。
但当机器人的外表和动作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亦会变回正面。
外观很可能会影响用户对机器人个性和心灵的看法。
Ho等[14]研究表明,机器人与人某些外部特征的不良混合可能是人感到怪异的原因,与此一致,Bartneck等[15]研究发现有明显非人外观的机器人比极力像人的机器人更受欢迎。
虽然,人们喜欢与具有类人外观的机器人互动,但是,人们却不一定会信任这些机器人。
在人际信任中,如果喜欢被信任者,则更有可能信任他们。
即被信任者的吸引力的大小与他们的可信度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而在人–机信任中,机器人外观的吸引力与可信度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考证。
4. 实体接触影响人机信任?在人际交互中,身体接触,例如握手,在需要相互合作的信任交互中尤其重要。
有人建议,没有实体接触就没有真正的信任。
握手是一种非语言的社会仪式,在东西方文化中广泛使用。
握手作为一个象征性的社会动机,来表达合作和信任的意愿[16]。
人们握手做交易;人们握手来解决他们的差异。
许多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都发现,与他人适当的社会交往性质的身体接触对于随后的人际交往有积极的影响[17]。
一个简单的触摸例如,“拍肩膀”可以传达关注和安慰,而“拍拍背”是普遍公认的信号激励。
Hancock 等研究发现在谈判前握手对于得到更多互利的结果有促进作用[18]。
Bainbridge等人[16]探讨了机器人的曹云霞实体存在如何影响以机器人为社会伙伴的人的判断。
他们发现相对于视频显示,当机器人物理存在时,参与者更有可能实现信任。
Rae等[19]调查了物理实体和控制对交际和协作的影响。
他们发现物理实体的呈现增加了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
Bevan [20]考察了与谈判代表“Nao”人形机器人握手之前和之后分别发起谈判的效果,结果表明握手这一实体接触动作增加了合作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