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与成语的关系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题型解答及实词推断技巧】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题型解答及实词推断技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所谓“常见实词”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
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
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该考点考查的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前四种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而词类活用除积累外,还要靠理解分析。
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的考查。
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中高考成语考点分析及应考对策

中高考成语考点分析及应考对策(陕西/西安/临潼/王宁)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它一般由四字构成,结构匀整,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通过成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成语的一般常识,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提高认识水平和阅读、写作能力。
作为对各科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高考,历来都把成语作为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成语的数量逐年增加,比分逐年提高。
测试内容,除了成语的字形、字音、含义以外,还涉及到成语的结构方式、成语的出典和成语的辨析运用等方面。
由此可见,成语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决不能等闲视之。
笔者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对成语进行了一些规律性的归纳,以指导学生掌握、辨析成语的音、形、义,提高成语的运用能力。
一、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有些成语,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通过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成语“鞠躬尽瘁”,出自蜀汉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可教育学生为革命为人民竭尽全力,奋斗终生。
“ 先忧后乐”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教育学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可教育学生虚心好学,永不自满。
出自《孔子家语》的“载舟覆舟”,说明人民力量的伟大,取得民心的重要。
出自《淮南子》的“塞翁失马”,说明了坏事与好事互相转化的道理。
出自《吕氏春秋》的“物及必反”,说明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通过这些成语的学习,可以启发学生树立辩证观点。
二、辨析成语的形、音、义形、音、义三者之间,义是首要的。
掌握了义,音、形也就容易解决了。
成语“再接再厉”,原指公鸡相斗,每次接战前都要磨快它的嘴。
明白了“厉”同“砺”,磨快的意思,就不会再写成“再接再励”了。
“汗流浃背”形容出汗很多,湿透了背上的衣服。
明白了“浃”是湿透的意思,就不会把成语写成“汗流夹背”了。
“走投无路”中的“投”,是投奔的意思,不能写作“头”;“装腔作势”中的“势”,是姿势的意思,不能写作“死”;“旁征博引”中的“征”,是寻求的意思,不能写作“证”。
高中语文利用成语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

高中语文利用成语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文言文很多的词语和现在的翻译习惯差异较大,学生在翻译的时候会比较的有难度,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利用成语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利用成语推断文言文词义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1:“收天下之兵”中的“兵”。
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例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例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句中的“薄”,可利用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推知“芳不得薄兮”的“薄”作“接近”解。
)识别实词使用正误的方法1.吃透词义一是要吃透词的基本意义,还要吃透词的引申意义和比喻意义;二是要吃透词义的轻重、范围和侧重点的差别;三是要吃透实词不同意项的不同用法。
例如:终于有充足的时间做早就计划做的事情了,却东摸摸西触触,有意无意的延宕,如果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反复出现这种情形,我们就有理由为他担忧了。
【解析】解答此题,先要吃准延宕的基本意思,延宕就是拖延,它还有引申义,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意思,如哈姆雷特的延宕性格,用的就是引申义。
句中用的是它的基本意义,所以使用正确。
再如:这批游击队员,火速从边疆上撤下来了。
【解析】边疆是指处于国家边缘地带的疆土,范围较大。
这里说游击队员撤出了边疆,陈述不清,应用边境。
事实上,词语使用错误,往往是因为对词义的轻重、范围与侧重点把握不准。
又如: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解析】解答此题,除了吃准其间的意思外,还要能吃准它不同的词义的不同用法。
其间,一是其中、那中间的意思;二是指某一点时间。
前者,表示空间,单独做主语和宾语;后者表时间,单独作状语,前面不能加修饰词。
高中语文正确使用词语—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
考查成语一般采用选择辨析题型,要求直接辨析成语在句中运用恰当与否,没有提供可作比较的两者。
这就对考生了解成语词义,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语境的要求更高。
解题难度加大了,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一、知识准备1、什么是成语?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2、成语的来源:①古代寓言例、守株待兔揠苗助长②历史故事例、破釜沉舟乐不思蜀③诗文语句例、老骥伏枥万马齐喑④口头俗语例、一言为定三教九流3、成语的特点:①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
例、水落石出三头六臂泥牛入海②结构的凝固性。
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
例、“千方百计”不能作“百计千方”;“铜墙铁壁”不能作“钢墙铁壁”。
③色彩的文言性。
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语的格式例、草菅人命(草菅,意动用法);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
④感情的褒贬性。
含有褒贬色彩例、无所不至(贬)无微不至(褒)⑤结构的丰富性。
例、(1)联合式披坚执锐苦尽甘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2)承接式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3)主谓式胸有成竹杞人忧天叶公好龙毛遂自荐(4)动宾式不见经传莫名其妙如数家珍如丧考妣(5)动补式退避三舍逍遥法外荒谬绝伦轻如鸿毛(6)动宾补式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入木三分(7)因果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8)连动式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指桑骂槐(9)目的式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杀一儆百越俎代庖(10)兼语式引狼入室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化险为夷(11)偏正式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孜孜不倦一丘之貉二、复习指导:了解成语误用现象的主要类型成语在结构上是个短语,但在使用上只能当一个词来用。
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和使用实词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
通常要注意这些方面:⑴色彩不明: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
高考复习-高考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

【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实词1.课文求义法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例: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
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B. 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
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出自《过秦论》)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
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
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
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的:箭靶)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假:借助)③其文约,其辞微。
(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例: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
“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
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
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高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

翻译下列句子:1.师事瑗,恂恂惟谨(谦恭的样子)2.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泛指文章)3.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4.久未就名句默写:1.子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2.子曰:“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
”(罔殆迷惘。
精神疲怠无所得)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方法指导(一)一种方法:对译,一一对应,逐字落实。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4分)译文: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二)两种技巧:知识迁移、语境推断钟响磬鸣一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曹绍夔素与僧善。
夔来问疾,僧具以告。
俄击斋钟,磬复作声。
绍笑曰:“明日设盛馔,余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冀或有效,乃力置馔以待。
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错同“锉”),鑢(lǜ)磬数处而去。
其响遂绝。
僧问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便愈。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曹绍夔素与僧善。
(2)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磬数处而去。
(三)注意三种情况:文言通假现象、古今词义变化、词类活用现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四)其他方法。
1、字形推断:即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词的本义。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藏有玉的石头)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和氏》)2、对应互释。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联系古代文化常识。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沈括《梦溪笔谈》)【课堂检测】把下列语段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与成语的关系

三一、“及”(1)追赶上→比 得上→达到→涉及,发生关系→ 与连词(2)到那个时候,趁着 (那个时候)
相关成语:望尘莫及、触手可及、 鞭长莫及、及时行乐、爱屋及乌、 迫不及待、驷不及舌、言不及义
三二、“即”:走近、靠近、走向 →立即、马上、就→登上
相关成语:可望而不可即、 若即若离、即事穷理、稍 纵即逝、一拍即合、招之 即来,挥之即去
相关成语:审时度势、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风度翩翩、金针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宽宏大 度、挥霍无度、
十六、“非”:不对的、不合理的 →认为不对,否定副词
相关成语:大是大非、非 亲非故、今非昔比、人非 圣贤孰能无过、文过饰非、 物是人非、为非作歹、习 非成是、泥古非今、面目 全非、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十三、“道”(1)路、大路→引导、途径、 方法,正当手段,道理、规律,述说,道德、 思想、学说(2)事物的本原
相关成语:道听途说、康庄大道、道不拾遗、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道路以目、分道扬 镳、安贫乐道、旁门左道、朝闻道夕死可以、津 津乐道、里经叛道、名修栈道暗渡陈仓、文以载 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文言实词 与成语的关系
三、“察”:观察、仔细地看 →看清楚、审查清楚,了解、 理解,清楚、明白、明显
相关成语:察言观色、明察秋毫、习 焉不察、静观默察
四、“朝”:早晨→朝见,朝 廷,、朝代,使朝见
相关成语:朝三暮四、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朝野上下、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朝闻夕死、朝歌夜弦、 朝令夕改、六朝金粉、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枵腹终朝
二三:“国”:国都、首都 →国家
相关成语:安邦定国、国破 家亡、国泰民安、经国之才、 倾国倾城、共商国是
二四、“过”:走过、经过→ 超过胜过→访问、探访→过分 →犯错误、犯过错→责备
哀、爱、安、案(课件)-高中文言文重点实词与成语助记(全国通用)

词性
(4)案 ān、食盘
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长亭送别》)
(1)名词 ②几案,矮小的长方桌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
1.àn
③办理公务的文书、案卷
①审察,观看 (2)动词。 通“按” ②追究,查办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2)爱 ài 典例及出处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 二十年》)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
【推导助记】“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会“喜 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则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之义,如“爱女”。 【成语助记】
爱不释手:爱,喜爱。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节用爱民:爱,爱护。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爱惜羽毛:爱,爱惜,珍惜。羽毛:比喻人的声望。
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爱才若渴:爱,爱慕。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财如命:爱,吝惜,舍不得。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
统编教材
新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重点文言实词盘点
词性
词义
形容词 悲哀,悲伤
(1)哀 āi 典例及出处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①怜悯,同情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②哀叹 动词
③吊唁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晋般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