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心态
鸵鸟心态的本质压抑与否认(中)

压抑与抗拒弗洛伊德是通过治疗抗拒(第四章节57—58页)的临床经验开始理解压抑的。
在很早的时候,当他认为只要恢复创伤性记忆便能实现治愈时,却发现病人并不愿意恢复那些记忆,反对他将之揭露出来。
他断定一定有某些精神力量在阻止这些创伤性记忆进入意识,访客抗拒想起他们的创伤经历说明是在压抑伤痛。
我是在日常工作中从访客那里感受到抗拒时体验到了压抑的存在。
有时我会向访客明确一些问题——他们不愿面对的痛苦,无法忍受的羞耻——当我以同情与敏感的心思试图帮他们看到这些时,他们常常坚持说自己并没有那种感觉,或者会看似同意我的观点但马上转换话题,有时他们也会直接说是我错了(当然,在某些时候,我的确也会出错!)。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若我太深入那些受压抑的内容,他们会放弃治疗。
我对此有过相当典型的经历——她是我的一位新访客,在童年遭受了心理与性的双重虐待,显然处于极度的痛苦中。
当她和我会面时,她是以一种非语言的方式向我表达她的痛苦,虽然她自身可能都未意识到这一点;在我尝试将其注意力拉回到那份伤痛,让她想起那些感到痛苦的原因时,她漫不经心地答应了下来。
在接下来的几周,她先是在日程安排上出现了冲突,并告诉我说没法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因为她隔天有会议,不想在其他事情上“分心”。
随后我们又会面了三次,她便决定不再过来了。
当然可能会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当一个人没有任何解释就离开,那你也就没机会了解原因究竟为何了。
而我从那个经历中看到的是压抑的持久力量,以及当我试图挑战它时,访客身上通常都会表现出来的抗拒。
你或许此刻也在感受着抗拒,在你看来,你也会怀疑压抑是否真实存在,或者是否真的像我说的那样重要,你还可能认为我那位访客停止向我寻求治疗,做的是明智的选择。
最后,你也可能放下这本书,不再继续读下去,以此表达你的“放弃”。
但不管怎样,不妨先带着敞开的心态读一读下面的内容。
否认否认这个概念如同压抑一样进入了主流文化,差不多每个人都明白当一个人“否认”意味着什么。
“鸵鸟心态”亦有可取之处_成长故事

“鸵鸟心态”亦有可取之处据说,非洲鸵鸟遇到危险时,往往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的。
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逃避现实、不敢面对问题的消极心态称之为“鸵鸟心态”。
“鸵鸟心态”固然可笑、可悲,但笑完后再细想想,其实“鸵鸟心态”也不无可取之处。
古人说,世上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许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有辱自己的言语,如果看见、听见了也没有办法,自己又不是那种心胸豁达的人,那就只能让自己生闷气,瞎操心,还不如不知道为好,索性就当他一回“鸵鸟”。
所谓“眼不见为净”,就是这个道理。
眼不见,首先可以“心净”。
宋代大臣富弼第一次出使契丹时,路上接到家书,说女儿夭折,心中悲痛,却无法回家;第二次出使契丹时,家书说夫人生了一个男孩儿,心里非常高兴,但也不能回家庆贺。
以后,他只要出使在外,收到家书一律不拆就烧掉。
左右问其何意,他说:“徒乱人意。
”也就是说,家书固然重要,但如果看了,平白又增添许多忧虑,还是不看为好。
吕蒙正,北宋人,刚调到朝廷做官,就有人在背后说他坏话。
吕的部下替他不平,一定要去查个水落石出。
他赶忙阻拦说:如果知道了这个人是谁,我就会一辈子记住他的不是,那就可能会少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还是不知道的好。
所以,那些在我们面前拨弄他人是非的人,不管他是出于好意还是别有用心,我们都要格外警惕,如果脑子里装了太多他人的不是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几个朋友了,还是前贤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眼不见,还可以“手净”。
米芾,曾任校书郎、礼部员外郎,为官清廉,自律甚严。
他又酷爱古人字画,有人为托他办事,特拿来一幅珍贵字画相求。
画在他家里放了三天,他连看都没看,命仆人归还。
仆人不解:您至少也得打开看看呀。
米芾说:不看,我还可以当它是赝品来自我安慰,如果一打开,让我爱不释手,忍不住要收下,那岂不是要坏我名声了,还是不看的好。
米芾立志要做个好官,但他深知自己拒腐蚀的定力不够,所以,干脆也当一回“鸵鸟”,眼不见就不动贪念。
向智者学习,克服鸵鸟心理

向智者学习,克服鸵鸟心理
遇到危险时,鸵鸟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
事实上鸵鸟的两条腿很长,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险的时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摆脱敌人的攻击,如果不是把头埋藏在草堆里坐以待毙的话,是足可以躲避猛兽攻击的。
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消极的心态称之为“鸵鸟心态”。
“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
职场上具有“鸵鸟心态”的人比比皆是。
有“鸵鸟心态”的职场普通人往往表现为“拿不起来放不下”、“患得患失”……而居领导职务的人则表现得更加不如人意:“得则猖狂,失则气馁”、“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有“鸵鸟心态”的人,通常不敢面对现实,不敢担当责任,平常谈起什么总是头头是道,临到实际操作时往往前怕狼,后怕虎。
有“鸵鸟心态”的职场中人稍遇挫折,就容易怨天尤人,与人交恶。
如何克服职场上的“鸵鸟心态”呢?勇于面对现实、敢于承认不足、认真学习新事物、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扩大社会交往面……都是不错的方法。
有“鸵鸟心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知觉、知觉又不克服或者找不到克服的方法。
因此,多向智者学习、耐心听取智者的建议是弥足珍贵的。
鸵鸟心态的本质压抑与否认(下)

防御的目的没有人会用到每一种防御机制。
在每章的“防御的目的”环节,我会把每种防御机制的外在呈现与内在思维过程悉数讲到,这样有助于你决定是否要依赖这种防御,尤其是你所依赖的防御模式会如何影响你的关系,同时我还会教授你如何在他人身上识别这种防御。
记住一件事:当你感觉很多陈述都适合自己时,不要就以为那意味着你陷入了大麻烦,或者自己有严重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在依靠防御机制生活,这样做不是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这是完全正常的行为。
只有当我们太过依赖时才会成为问题,尤其是在我们使用的防御机制会在其他重要方面伤害到自己时,才的确需要引起我们关注。
需求与依赖我们很多人都会难以承受自身的需求与这样一个事实,即作为人类,我们需要通过他人来满足这些需求。
这通常是由于我们在生命早期的依赖经验是有创伤或十分不可靠的,于是,我们便将对需求的觉知压抑了下来,变得极其独立,自给自足。
我们还会否认自己感到的某些需求和欲望。
在很多家庭里,表达需要是被抑制的,而依靠自己则会受到表扬。
因此,这些家庭里的成员学会了否认自己的需求,还常会表现得雄心壮志。
一方面,压抑对需求意识的能力有利于人们追求一些长远目标,而这些目标包含着对自身的大量剥夺;在另一方面,当我们完全剥夺了自己的需求时,极端的压抑反而会让人感到虚弱。
否认对他人的需要与依赖会造成对他人的低估,从而破坏了我们的人际关系。
自身需求的感知。
若朋友和家人过度依赖你去满足他们的情感或物质需求,那么你便不会以同样的方式求助他人,你会否认自身的依赖。
若你建立关系的对象总是需要你多于你需要他们,这时候就要留意,尤其当你对那些“需要太多”的人感到不满或有所批判的时候。
如上所述,那些受压抑或否认的需求并不会真的消失,只是我们淡去了对它们的意识,潜意识里的需求依然会以隐秘的方式呈现出来。
那些醉心于工作,无暇顾及关系的人可能开始出现需要医疗的身体状况。
压抑需要他人的意识的人经常选择从食物、酒精或药物中寻找慰藉。
“鸵鸟心态”

龙源期刊网
“鸵鸟心态”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2012年第11期
遇到危险时,鸵鸟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
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消极的心态称之为“鸵鸟心态”。
事实上鸵鸟的两条腿很长,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险的时候,如果不是把头埋藏在草堆里坐以待毙的话,其奔跑速度足以摆脱敌人的攻击。
“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是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
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现代人面对压力大多会采取回避态度,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结果只会使问题更趋复杂,更难处理,就像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把头钻进沙子里。
与“鸵鸟心态”类似的说法即“掩耳盗铃”或“视而不见”。
所以同学们,困难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也无法完全避免,你必须勇敢去面对,勇敢去承担,逃避不是办法,逃避责任的同时你很可能就丧失了权利和成功的机会。
我们经常会遇到障碍与重担,如果选择绕过,可能会因此失去成功的机会,逃避的代价注定会是失望。
拆书-鸵鸟心态你缺少现实给你的一巴掌

鸵鸟心态你缺少现实给你的一巴掌1.鸵鸟心态:感叹父母衰老的速度,却始终提不高自己挣钱的速度。
朋友工作的地方离家远,总是担心自己年迈的父母没人担心照顾。
她总是在想,冬天的风太冷,父母却穷困依然要为了生计早起;她工作的地方太多人,没有时间照顾父母;她挣的钱太少,不足以让父母安享晚年……她沉浸在未来对未来的各种担忧里头,有照顾父母的心,却感叹自己缺少服侍好父母的父母亲能力,也舍不得逼自己一把,对自己狠一点,去提速一下自己挣钱的速度。
这世上,没有什么会自动变好,只有行动,才能带来改变;只有直面现实,才能一往无前。
当一只鸵鸟,无异于“掩耳盗铃”,于事无补。
2.鸵鸟心态:羡慕别人的工作,有钱有闲,吐槽自己的工作,活多钱少。
总是听到这样的声音,雄飞同学广州在广州买了一套房,真有钱啊,某某同学又飞到哪哪旅游去了,真有闲啊,先看看自己的工作,一天累死累活不写道,挣的钱少的可怜。
吐槽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吐槽领导的不近人情,吐槽公司压榨自己的劳动力,虽说不吐槽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
我们或者往往看得到别人表面的光鲜,却看不到背后的努力。
当你在熬夜刷剧时则,别人在为了一个方案挑灯夜战;当你在无病呻吟此时,别人在为倡办一个全力以赴活动全力以赴。
当你在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时,别人在拼命挤时间。
当组织工作遇到压力时,鸵鸟心态的人是想着怎样去逃避压力,而那些你仰慕的有钱人是想着解决问题怎么解决问题。
对待环境问题的心态不同,结果就全然不同。
所以,别人有钱有闲是理所应当。
3.鸵鸟心态:感情破裂,却目前仍然选择委曲求全。
女人容易活在自己的想象里,也太容易轻信男人的甜言蜜语。
“我养你”这句话让女人中毒到深入骨髓,只是这句话经历无法忍受太多生活的考验,除非对方真的是家产万贯,不然低质量的我养你还不如高质量的自己养自己。
朋友的爸爸出轨了,而且不只一次两次。
她妈妈知道后搞破坏,天天向朋友哭诉,却从来没有提过离婚。
朋友听烦了,觉得这样破裂的婚姻不要真的也罢,劝阻她妈和她爸离婚,她妈不离,一面怒斥她爸的恶行,一面软硬兼施的用子女套取她毛毛爸的心。
干部要摒弃“鸵鸟心态”

龙源期刊网
干部要摒弃“鸵鸟心态”
作者:李湘运
来源:《党员生活·下》2019年第08期
当前,我们党员干部队伍里存在一些鸵鸟式干部:有的人碰上突发状况先撂挑子,遇到问题绕道走,企图划清界限、逃避责任;有的人碰到群众反映问题,让保安拦住门,自己偷偷摸摸走后门上下班,刻意绕开;有的将媒体当做“洪水猛兽”,不敢接受采访,害怕舆论监督,甚
至遇到记者刻意隐瞒身份。
“鸵鸟式”干部不负责、不担当的态度,极易导致问题变成危机,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面对复杂问题、矛盾纠纷,是迎难而上解决问题还是退避三舍绕道而走,不仅反映出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还体现出处理复杂情况的工作能力。
党员干部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推动工作、樹立形象的过程。
事关群众利益的棘手问题,解决得越彻底,干群关系就越亲密,才越有可能赢得群众的肯定。
党员干部要摒弃“鸵鸟心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校准权力观,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敢于担当。
上级部门要明确权责界限,为有责任、敢担当的干部卸下“包袱”,打破怕困难、怕责任的困局;对于责任缺失的“鸵鸟式”干部要进行严肃处理,该问责的问责,该挪位子的挪位子。
为官避事平生耻。
越是要干成一些前人没有干成的事情,越是会遇到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盘根错节的利益。
党员干部只有事不避难、奋勇向前,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才能够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当官莫存“鸵鸟心态”

当官莫存“鸵鸟心态”“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活在炎热的沙漠地带,那里阳光照射强烈,从地面上升的热空气,同低空的冷空气相交,由于散射而出现闪闪发光的薄雾。
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
近日,网络频现“官跑跑”的事件更折射出当下官员的“问题意识”淡泊,遇事逃避,不敢承担责任。
如何让官员不存“鸵鸟心态”关键是要“强化问题意识”。
强化问题意识,前提是正视问题。
辩证法告诉我们,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有问题不可怕,无视问题,甚至掩盖回避问题,只会使问题越积越多,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隐患酿成大灾难。
近些年,一些地方发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拆迁安置、征地补偿、土地权属纠纷、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信访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冲突,造成的一系列严重后果,教训极为深刻。
强化问题意识,关键是找准问题。
当前,改革发展全面推进,形势发展很快、变化很大,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也不断涌现。
面对格局大变动、利益大调整,很多工作之所以难做,就是因为干部对自身问题缺少必要的反思,对群众态度缺少充分的了解,对问题本质缺少深刻的认识,找不出问题关键。
对此,要深入学习、深入调研发现问题;要通过蹲点下基层,从群众中了解真实情况,及时了解一些问题苗头。
在查找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不要只查找客观问题,更要查找主观问题。
强化问题意识,根本是解决问题。
教育实践活动要让群众“叫好”,就必须向问题“叫板”。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不可能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就能彻底解决。
要杜绝面子工程,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着力解决群众的小事小情,着力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做到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强化问题意识,更要敢于担责。
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问题意识弱化,之所以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