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意象,诗文有别
诗文有别

周至一中教案(高一、高二)年级:科目:授课人:日期:课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2、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与鉴赏方法能力目标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2、理解并学会运用散文学习常用的方法预习检查形式结果学生对本节内容的预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辩论、操作等本节讲解了什么问题。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含义,怎样学习本节内容。
教师活动设计一、导入二、明确学习对象,把握文体特点“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顾名思义,这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比较体味诗歌与散文在“形象”创设上的不同。
所以,“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多样化手段,还要关注形象创设方面散文与诗歌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
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诗歌形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
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
而不同的散文类别,艺术形象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主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
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1、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四篇课文,体会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特点2、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加以明确(1)文体对象方面本单元是古代散文,所选作品,既有游记类散文,如《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哲理型散文,如《庖丁解牛》。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目录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第16课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 课时作业(十六)(word) 第17课 自主赏析一:庖丁解牛 课时作业(十七)(word) 第18课 自主赏析二:项羽之死 课时作业(十八)(word) 第19课 自主赏析三:阿房宫赋 课时作业(十九)(word)
第6页
目录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第24课 赏析示例:种树郭橐驼传 课时作业(二十四)(word) 第25课 自主赏析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时作业(二十五)(word) 第26课 自主赏析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课时作业(二十六)(word) 第27课 自主赏析三:项脊轩志 课时作业(二十七)(word)
第8页
第3页
目录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6课 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 课时作业(六)(word) 第7课 自主赏析一:夜归鹿门歌 课时作业(七)(word) 第8课 自主赏析二: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时作业(八)(word) 第9课 自主赏析三:登岳阳楼 课时作业(九)(word) 第10课 自主赏析四:菩萨蛮(其二) 课时作业(十)(word)
新课标·名校调研
高 考调研
新课标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目录
考前文言知识速记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集锦 文言文中常见的讳饰委婉说法或别称
第2页
目录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1课 赏析示例:长恨歌 课时作业(一)(word) 第2课 自主赏析一:湘夫人 课时作业(二)(word) 第3课 自主赏析二:拟行路难(其四) 课时作业(三)(word) 第4课 自主赏析三:蜀相 课时作业(四)(word) 第5课 自主赏析四:书愤 课时作业(五)(word)
古诗词常用意象分析

古诗词常用意象分析1 古诗词常用意象了解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
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
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
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落花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
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整理

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三国演义》
《水浒传》
第二单元
谈神说鬼寄幽怀
《西游记》
《聊斋志异》
第三单元
人情与世态
《三言》
《红楼梦》
第四单元
从士林到官场
《儒林外史》
《官场现形记》
第五单元
家族的记忆
《家》
《白鹿原》
第六单元
女性的声音
《呼兰河传》
《长恨歌》
第七单元
情系乡土
《小二黑结婚》
《平凡的世界》
第八单元
人在都市
/闻一多
《秋歌——给暖暖》
/痖弦
思考与探究
诗的发现
第三单元
爱的心语
精读:
《蛇》/冯至
略读:
《预言》/何其芳
《窗》/陈敬容
思考与探究三
诗的意象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
精读:
《河床》/昌耀
《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 妈妈》/江非
你的名字》/纪弦 《神女峰》/舒婷
略读:《金黄的稻束》/郑敏 《地之子》/李广田 《半棵树》/牛汉 《边界望乡》/洛夫
《般涉调.哨遍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周邦彦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高祖还乡》/睢景臣
散文之部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 《项羽之死》/司马迁 推荐作品
《西门豹治邺》/禇少孙《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话题: 人物 “贴着人物写” 揣摩人物的心理 揣摩人物的语言与行动
☆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 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退隐
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近⼏年语⽂中⾼考都新增了⼀种新题型——诗歌鉴赏。
对古典诗歌积累不多的⾼初中学⽣⽽⾔,难度不⼩。
教学中,如何帮助学⽣⾛进古典诗歌?⾸要任务是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采⽤的意象纷繁复杂,⼀下⼦把握不太容易,但是有些意象,在古⼈诗歌中经常出现,成为“⾼频意象”,帮助学⽣梳理掌握,对鉴赏诗歌有很⼤益处。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种艺术形象。
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本⽂拟就⼏种最常见的意象进⾏解读。
⼀、“柳”的意象1、“柳”、“留”⼆字谐⾳,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上⾼楼万⾥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许,⼀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黄时⾬。
”⼏句,形象的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燕”的意象1、燕⼦因结伴飞⾏⽽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独⽴,微⾬燕双飞。
”展⽰了词⼈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寻常百姓家。
”,既暗⽰了乌⾐巷往⽇的繁华,⼜袒露了诗⼈⾯对今昔变化的⽆限感慨。
晏殊词《浣溪沙》中“⽆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尽了物是⼈⾮的感慨和忧伤。
三、“⽔”的意象1、因⽔的柔和清冷,常⽤⽔⽐喻⽉⾊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凉如⽔,坐看牵⽜织⼥星。
”,从侧⾯反映了封建时代妇⼥的悲惨命运。
2、因⽔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喻愁。
如李⽩的“抽⼑断⽔⽔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抒发了诗⼈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盾不可调和⽽产⽣的烦忧和愁苦。
四、“⽉”的意象1、明⽉蕴涵边⼈的悲愁。
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

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诗词意象及举例

古诗词意象及举例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
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
下面这些意象就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1、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此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4、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意境意象和词

诗歌中意境与意象的不同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
《现代汉语词典》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
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一、内涵不同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
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
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目标]
1、欣赏散文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培养学生品味古代散文语言的能力。
3、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4、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课时安排]5课时
[单元教学设想]
1、围绕单元目标,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方法,学习赏析示例,比较鉴赏《过小孤山大孤山》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在描绘山水形象上的异同。
1课时。
2、以“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方法,赏析哲理类散文《庖丁解牛》,感受阐述“养生”道理的形象生动。
赏析史论类散文《阿房宫赋》(本篇在必修教材中已学,故略讲,作为课外探究作业)。
2课时。
3、以“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方法,比较赏析人物传记类散文《项羽之死》和《大铁椎传》《西门豹治邺》中艺术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总结本单元古代散文形象的鉴赏方法。
2课时。
赏析指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2、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与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2、理解并学会运用散文学习常用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福建省04—07年高考散文类文言文阅读回眸
2004年《史记·张丞相列传》(申屠嘉)(人物传记类散文)
2005年《送天台陈庭学序》(明·宋濂)(山水游记类散文)
2006年《史记·老子伯夷列传第一》(人物传记类散文)
2007年《书博鸡者事》(明·刘基)(人物传记类散文)
考点考查: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效信息的筛选和文章的分析概括(含鉴赏)。
2、散文部分学习目标和单元构成
本书散文部分,主要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在具体步骤上,每单元的第一项是“赏析指导”,就这一单元所提出的鉴赏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第二项是“赏析示例”,每个单元各举一篇诗歌或者散文为例,从该单元所强调的鉴赏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第三、四项是围绕这一单元的中心,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
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学生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二、明确学习对象,把握文体特点
1、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四篇课文,体会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特点
2、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加以明确:
(1)文体对象方面
本单元是古代散文,所选作品,既有山水游记类散文,如《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哲理型散文,如《庖丁解牛》。
既有史论散文,如《阿房宫赋》;也有人物传记类散文,如《项羽之死》《西门豹治邺》和《大铁椎传》。
文体对象可谓多种多样。
(2)文体内容方面
本单元既有对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的描写,又有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人物事件的精彩叙述。
既有对宫廷建筑和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也不乏对生活中普通道理的生动阐述。
(3)艺术形象方面
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式。
散文和诗歌一样,都很重视艺术形象的表现。
不同的散文类别中,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①山水游记类散文——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
②人物传记类散文——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③说理类散文——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
④叙事类散文——细致生动的事件
⑤抒情类散文——真挚感人的情感
3、学生快速阅读第四单元提示,从中进一步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4、教师帮助明确
文体对象:中国古代散文
文章内容:情景交融的意境(如《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丰富物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项羽、西门豹、大铁椎);精湛故事场面描写(如《项羽之死》中的典型事件“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叙述)
三、掌握学习重点,明确学习方法
在单元赏析指导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归纳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
1、要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要依据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各色人物的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2、理清同人物密切相关的故事情节
要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的方式是否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
3、把握、透析各类散文的主题和艺术形象
分析主题和艺术形象时,一要从人物性格、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二要注意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
4、文言文常用的学法
①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②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③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历史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或人物,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四、其它学法建议,意在“抛砖引玉”
1、做好预习
预习步骤: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生字词标上音;
②梳通段义,扫除阅读障碍;
③整体感知课文,提取每段内容要点并归纳文章内容;
④浏览课后练习,初步思考问题;
⑤质疑问难,将难点问题写出来,做到心中有数。
2、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学史书的相关知识,文章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或时代特征。
4、课前课后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重点句、段和篇章还要熟练翻译。
5、学完整个单元后及时总结,或对比阅读,排查知识漏洞,或铺之练习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6、课前课后多与老师和同学合作交流,共同商讨问题的解决办法,养成学习的团队精神。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认真体会理解本堂课所学内容;
2、完成本单元第一课《庖丁解牛》的预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