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生活现象,认识石缝生命的韧性和适应能力;2.探索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意识;4.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幻灯片、投影仪;2.实物材料:石塘、石块;3.课前准备:复习自然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生长在石缝中的植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有没有在石缝中见过这样的植物?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学习(30分钟)2.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韧性,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石缝中的植物生长环境是极端的?–石缝植物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长环境的?–石缝生命的适应能力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4.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拓展(30分钟)5.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6.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石缝生命面临哪些威胁?–对石缝生命进行保护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石缝生命?7.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保护石缝生命的方案,并进行展示。
总结(15分钟)8.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点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9.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对学生的思考和行动要求。
四、课后作业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观察身边的石缝生命,记录并拍摄照片,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2.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石缝生命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拖延,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性。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大自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石缝间的生命吗?它们是如何顽强地生长出来的?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来表现主题。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石缝间的生命”为主题,进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分享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2)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理解程度,能否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 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是否有明显的提高。
3. 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程度,是否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关注石缝间的生命。
4. 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否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实用5篇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实用5篇《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体味文字内涵,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提升自己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积极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体味文字内涵,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石缝间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课文1.校本作业题目导入2.明确文中生命总特点1.聆听、回忆2.倔强引导学生重视预*。
品味揣摩,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情感。
1.要求学生读课文,圈画、品读文中词句,感受生命的“倔强”。
2. 请学生思考:既然三种生命有相同点,那么只写一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三种呢?1.(1)圈化“在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自去寻找那不易觉察的石缝”“生机不可遏制”等,读出这是生命在面对困境时选择生存的倔强。
(2)圈划“山风的凶狂”“山石的贫瘠”“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柔中有刚的藤蔓”“生命就是拼搏”等,这是生命面对困境努力拼搏的'倔强。
(3)圈划“悬崖断壁”“高山峻岭的峰巅”“扭曲,旋转,伤疤”“向上,向上,向上”“伸展开了繁茂的树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扎”“钻”“根须爬满半壁山崖”“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这是生命面对困境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的倔强。
2.同中有异,层层递进,体现出作者越来越强烈的情感。
通过品读的方式,细细揣摩词语内涵,把握文中重要信息,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揣摩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把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1.石缝间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何在?2.请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3.请学生谈谈此时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1.对环境、对自己。
2. 齐读最后一段3.谈谈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回顾梳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是如何阅读这篇抒情散文的。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案标题:石缝间的生命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石缝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存在和相互作用。
2. 掌握观察、描述和分析石缝中不同生物的特征和适应性。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石缝生态系统概述a. 介绍石缝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
b. 引导学生分析石缝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2. 石缝中的生命形式及其特征a. 讲解石缝中常见的生物种类,如青苔、藓类、地衣、昆虫等。
b.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生物的特征、生境选择和适应性。
c. 比较石缝中的生物与其他地质环境中的生物的差异。
3. 石缝中的生命相互作用a. 分析石缝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共生、竞争等。
b.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石缝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稳定性。
4. 石缝环境保护意识培养a. 讨论人类活动对石缝生态系统的影响,如污染、破坏等。
b. 培养学生对石缝环境保护的意识,明确个人责任和行动。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具有代表性的石缝生态系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2. 讲解石缝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重要性及脆弱性,以激发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观察和描述:3. 组织学生小组观察石缝中的生物,并描述它们的特征、生境选择和适应性。
相互作用分析:4. 引导学生分析石缝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共生、竞争等,并讨论这些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环境保护意识培养:5. 呈现一些人类活动对石缝生态系统的破坏案例,引导学生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石缝生态系统,提出个人行动计划。
总结:7. 总结石缝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组成、相互作用和环境保护意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工作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进行学生对石缝生物特征和相互作用的描述。
3. 分析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理解和个人行动计划的质量。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或实地考察真实的石缝生态系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是每一个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中,教学设计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小说《石缝间的生命》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教学目标。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掌握小说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形象,并且理解小说中的一些主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次教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增强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选择采取“导读-阅读-解析”三步走的方法。
具体来说,我会根据小说的情节和题材,设计三个环节,分别是导读环节、阅读环节和解析环节。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
第一步:导读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讲解小说的一些背景信息、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书名的寓意等。
同时,我也会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下书名“石缝间的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我希望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对小说背后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第二步:阅读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让学生根据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精读。
具体来说,我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注意和理解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和情节线索,并且通过阅读来了解小说中的主角——胡云龙的成长以及他和学姐的感情故事。
不仅如此,我希望学生在阅读中也能够对小说的主题有所感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个环节,我会给他们提供一些阅读提示,比如注意细节描写、注意情境推理等。
第三步:解析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让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关键词汇、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解析和阐述。
我会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和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和解读。
比如,在解析人物形象时,我会让学生思考一下,胡云龙这个角色经历了什么,他的成长过程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了什么。
在解析情节时,我会让学生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设置了这样的情节,它是为了表达什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间的生命》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和主题。
2.学习并掌握纪录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重点1.通过观看《石缝间的生命》了解石缝生物的生存环境和适应策略。
2.了解纪录片的制作手法和表现形式。
3.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探索兴趣。
三、教学内容1.观看《石缝间的生命》纪录片。
2.分组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3.教师总结纪录片的特点和意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石缝间的生命》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并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引导性问题:1. 你了解过石缝生物吗?2. 你认为石缝是一个怎样的生存环境?3. 你觉得石缝生物是如何适应这个环境的?步骤二:观看纪录片(30分钟)学生观看《石缝间的生命》纪录片,并在观看过程中做好记录和笔记。
步骤三: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纪录片中的石缝生物有哪些?它们分别有哪些特点和适应策略?2.你觉得石缝这样的生存环境对生物有哪些挑战?3.通过观看纪录片,你对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了解?步骤四:汇报讨论结果(1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10分钟)教师对《石缝间的生命》纪录片进行总结,让学生理解纪录片的特点和意义,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纪录片的感想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和思考能力。
2.收集学生的笔记和记录,评价他们对纪录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利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汇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石缝生物的更多信息和适应策略。
2.鼓励学生参与保护自然环境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心。
3.尝试制作自己的纪录片,记录并展示身边的生物多样性。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示例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示例第一章:了解石缝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缝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生物适应性。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石缝生态环境的定义和特点。
2. 石缝中生物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3.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石缝生态环境,并记录下所见生物。
教学活动:1. 引入石缝生态环境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石缝环境的特点。
2. 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石缝生态环境,记录下所见生物。
3. 分享观察结果,讨论石缝中生物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第二章:石缝中的植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缝中植物的特点和适应性。
2. 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石缝中植物的特点和适应性。
2. 引导学生观察石缝中的植物,并记录下植物的生长状况。
3. 分析石缝中植物的适应策略。
教学活动:1. 引入石缝中植物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石缝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观察石缝中的植物,记录下植物的生长状况。
3. 分析石缝中植物的适应策略,讨论植物如何在石缝中生长。
第三章:石缝中的动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缝中动物的特点和适应性。
2. 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石缝中动物的特点和适应性。
2. 引导学生观察石缝中的动物,并记录下动物的行为。
3. 分析石缝中动物的适应策略。
教学活动:1. 引入石缝中动物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石缝环境对动物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观察石缝中的动物,记录下动物的行为。
3. 分析石缝中动物的适应策略,讨论动物如何在石缝中生存。
第四章:石缝中的微生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缝中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石缝中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2. 引导学生采集石缝中的微生物样本,并观察其特征。
教学活动:1. 引入石缝中微生物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石缝环境中的作用。
2. 组织学生采集石缝中的微生物样本,观察其特征。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示例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示例第一章:石缝间的奇迹1.1 教学目标了解石缝生态系统的概念。
认识石缝间生物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策略。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敬畏之心。
1.2 教学内容引入石缝生态系统的概念,展示石缝间生物的图片。
探讨石缝间生物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策略,如耐旱、攀爬等。
分享有关石缝间生物的有趣事实和案例。
1.3 教学活动观察石缝间的生物,记录其特征和生存策略。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石缝间生物的观察和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缝间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章:石缝间的生物多样性2.1 教学目标认识石缝间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了解不同石缝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展示不同石缝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多样性。
探讨石缝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捕食、共生等。
分享石缝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和案例。
2.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不同石缝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记录其多样性。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石缝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石缝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三章:石缝间的生态平衡3.1 教学目标了解石缝间生态平衡的概念。
认识石缝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对生态平衡的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引入石缝间生态平衡的概念,展示相关案例。
探讨石缝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如食物链、物质循环等。
分享保护石缝间生态平衡的措施和方法。
3.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石缝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绘制食物网。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石缝生物在生态平衡中作用的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石缝间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第四章:石缝间的生态适应4.1 教学目标了解石缝生物的生态适应能力。
认识石缝生物的适应特征和机制。
培养学生对生态适应的认知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引入石缝生物的生态适应能力,展示相关案例。
探讨石缝生物的适应特征和机制,如耐旱、快速生长等。
分享石缝生物适应的生态意义和价值。
4.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石缝生物的适应特征,记录其适应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体味文字内涵,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提升自己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积极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体味文字内涵,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对石缝间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课文1.校本作业题目导入2.明确文中生命总特点1.聆听、回忆2.倔强引导学生重视预习。
品味揣摩,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情感。
1.要求学生读课文,圈画、品读文中词句,感受生命的“倔强”。
2.请学生思考:既然三种生命有相同点,那么只写一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三种呢?1.(1)圈化“在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自去寻找那不易觉察的石缝”“生机不可遏制”等,读出这是生命在面对困境时选择生存的倔强。
(2)圈划“山风的凶狂”“山石的贫瘠”“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柔中有刚的藤蔓”“生命就是拼搏”等,这是生命面对困境努力拼搏的倔强。
(3)圈划“悬崖断壁”“高山峻岭的峰巅”“扭曲,旋转,伤疤”“向上,向上,向上”“伸展开了繁茂的树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扎”“钻”“根须爬满半壁山崖”“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这是生命面对困境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的倔强。
2.同中有异,层层递进,体现出作者越来越强烈的情感。
通过品读的方式,细细揣摩词语内涵,把握文中重要信息,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揣摩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把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1.石缝间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何在?2.请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3.请学生谈谈此时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1.对环境、对自己。
2.齐读最后一段3.谈谈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回顾梳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是如何阅读这篇抒情散文的。
明确事物特点→分析其具体表现→抓住并品读具有表现力的语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业布置1、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析思路和方法阅读曹乾石的《仙人掌花》,简单批注。
2、任选一题:完成校本作业“感悟练笔”第一题。
文中有些语句富有哲理,请选择一两处进行品析。
完成作业在实践中继续巩固品读的方法。
一、设计理念教学本文,意在通过阅读石缝间的生命现象使学生感悟它们的生命意义,体会由此生发的精神魅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启发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新的联想,从而进行理智的判断,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得到方法技巧,更得到人生况味。
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培养语感。
通过对重点词语、关键句、意境等的学习,探究提高预感的方法和途径。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感受生命的顽强,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揣摩语言,要求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语、句子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不断增强语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投影)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赋得古远草送别》古诗,以此引出两个问题:诗中那一句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歌咏古老平原上的野草是为了抒发怎样的一种情感?(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白居易一诗通过描述古老平原上顽强生长的野草景象以衬托依依惜别之情,使得诗意中充满情意,意境也由此开阔起来。
大凡文人作者撰文,常常要通过描述自然界景观来表述心中至深的情理。
今天我们要学的《石缝间的生命》也属于这一类作品。
看看本文又是通过描述什么景观来揭示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2、学生速度全文,初步体念文章3、整体把握文意,师生共同讨论以下问题(投影显示)1作者为了向世人告知一个人生哲理,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精彩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紧扣书本,领略三种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2本文状物描写中情不自禁地为石缝间的生命现象而感动,许多抒情文句已超越了对这三种生命的感叹,试找出来读读,并找出它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的可贵的品质?(这一环节,归纳石缝间生命生长的共同点,探索它们身上的精神,让学生们从课文中得到感悟。
合作探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3齐读文章最后三段,你认为文章是否仅仅赞美野草、蒲公英和松柏?为什么?4如果环境注定你不能成为参天大树,那么你怎样面对你的生命?4、揣摩语言(一)教师提问我这里有几个句子想请大家来帮助我分析分析。
1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根据全文,其作用何在?原因何在?2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然后提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制。
然后问: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全句话应该怎样理解?3第九节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你们说这句话怎样理解它呢?4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锻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中,发现、认识、锻炼和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二)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5、小结1理顺文章结构一(1):总写点题和写作缘起。
1交待石缝间生命的由来二(2--7):分写、说明原因。
2从三种具体的植物形态来写生命的顽强3解释石缝间生命的意义三(8--10):总写诠释和理解石缝间的生命2结束语:本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极度感动的情绪,表达了美好的愿望。
五、设计反思《石缝间的生命》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对顽强的生命力发出了由衷地赞美了,情真意切。
因而在教学中,采取师生讨论的方式,教师决不代替学生的思考,更不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师生之间共同面对文章展开积极的现实的互为主体的对话。
这种对话把师生的思维认识与文本的哲理意义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意境,形成了一种阅读期待。
通过阅读-交流-畅谈三个环节,立足文本,联系生活。
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能一步步认识到作者所要告诉人们的面对困厄境遇态度和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对重点词句、关键语段的揣摩与朗读,领会其内涵与表达作用,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
2、通过对石缝间的生命的解读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关键语段的分析与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石缝间的生命的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呢?今天我们来看看,在没有土壤的石缝间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二、初读感知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描写了“石缝间的生命”。
(从文中找出形容词填入)不毛的石缝间从生出倔强的生命。
不毛:贫瘠的或未被开垦的地方或连草都不长的地方。
倔强:性格刚强不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为外力所改变。
2、文章写了石缝间的哪几种生命?野草,蒲公英,松柏。
作者说石缝间的生命是倔强的,那么他是如何写出这种特点的呢?3、齐读第六段(松柏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松柏写出石缝间的生命的倔强的?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词语或句子进行分析。
提示:可以从修辞方法、句式、具体词语等方面进行分析。
(1)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痕。
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它们的躯干顽强地从石缝间挣扎着生长出来,树皮都破了,向上生长是多么地艰难……(2)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长)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穿)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攀)住了它栖身的岩石。
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捆)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无情的)沿着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
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捆)住…(3)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
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
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品读,感受文字内涵。
4、请同学们用刚才学过的方法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出野草与蒲公英的“倔强”的。
自由朗读四五两段,找出具体词语或句子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具有哲理性的句子进行品读。
三、深入探究1、这些石缝间的生命确实令人敬佩,作者开篇便说“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这是为何?2、作者仅仅是为着石缝间的生命而感动吗?齐读文章最后三段,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借礼赞石缝间的生命,来礼赞一切在困厄境遇中顽强拼搏的生命!这是“托物言志”的手法,即通过对生长在石缝间的野草、山花、松柏的描写,表达了对一切顽强生命的礼赞。
四、小结不论是渺小如草芥,还是高大如松柏,所有的生命都有权自认为壮丽辉煌,都能在困厄的境遇中坚持自我,顽强拼搏。
同学们,愿你们在面对困难时,想想这些石缝间的生命。
生命正式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五、拓展延伸你能找出在困境逆境中顽强地生存,经过拼搏,实现自身价值的实例吗?六、作业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短文。
注意要有具体的描写,做到“物”“志”和睦。
板书:石缝间的生命林希顽强拼搏于困境中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