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一、引言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城市在这个古老的土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城市的起源和发展、都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事件,以及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二、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 城市起源:城市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瓯越文化和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等时期。

古代中国的城市起初是出于农耕社会与人类聚居地点的需要。

2. 都市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城市日益壮大。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都市化浪潮,如古代商都商丘、周都镐京等城市的兴起。

这些城市成为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中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交流。

三、关键事件中的城市影响1. 周朝的都城洛邑:洛邑是周朝的都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后世都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邑的建设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也给后来的都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借鉴。

2. 南京的历史地位:南京作为古代中国的重要都市,曾先后被东吴、刘宋、南唐和明朝等多个朝代选为都城。

这些朝代在南京的统治下,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南京成为了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

四、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1. 文化交流与融合:古代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这种人口和资源的集聚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城市文化。

2. 文化产物的丰富:古代中国的城市文化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如建筑、艺术品等,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如文学、音乐、戏曲等。

这些文化产物成为了古代城市的瑰宝,同时也影响和传承至今。

3. 社会组织与城市文化:城市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为城市文化的繁荣发挥着关键作用。

比如古代的行会组织、书院、寺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五、结论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关键事件中的城市影响以及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都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可分为这样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雏形阶段,包括夏商周时期。

城市的政治作用突出,宫殿建筑占城内的绝大部分,城墙壕沟等防御设施完全是为了护卫宫殿,商业区和市民居住区局未形成;城内的手工业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此时的"城市"的功能尚不健全,仅体现了政治作用,例如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黄陂盘龙成等。

第二,初期阶段,包括战国秦汉时期。

"城市"的政治作用仍很突出,但是在经济生活中起到一定作用。

战国时期新型城市出现,各诸侯国的都城都是当时人口集中、工商汇集的大城市,城内设有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但所占面积不大,位置也较偏僻,如齐临淄、秦咸、西汉长安、东汉洛阳等。

第三,发展阶段,包括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的战争色彩强烈,特别注意防御设施的改造和加固,与此同时,居住区有所扩大,宫殿区位置北移并和居民区严格区分,出现了南北中轴线为对称部局的新格局,如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

到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布局严整、规划合理、规模巨大的都城结构,宫殿、衙署等政治设施虽占据重要位置,但面积小于居民区,居民区为封闭的"里坊"结构,城内有划定的商业区,也采用封闭的形式。

以南北中轴线为对称布局的格局已成定规,且十分严格。

如隋唐大兴长安城是其代表。

第四,完善阶段,包括北宋至清。

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基本完善,宫殿衙署仍占重要地位,都城皆为重城一宫城、内城、外城。

城市布局和管理方白最大突破是变封闭式的里坊制度为开放式的街巷制度,同时保留以中轴战对称布局的风格,商业经济活动趋于自由,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增加,对外贸易港口比较发达,如北宋东京城、元大都及明清的北京城等。

商周时期主要介绍隋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唐改名长安城,也就是今西安城及其附近郊区所在地。

下文一律以唐长安城相称。

唐长安城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非常规则和整齐。

它的这种形状同汉长安城一样,也是受当地地形影响的结果。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智慧和造诣。

在中国古代的城市中,不仅有宏伟的城墙、宏大的城门,还有错落有致的街道、繁华的市场和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划特点。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从夏朝开始,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都市,如夏朝的夏京,商朝的豳城等。

而到了周朝,中国古代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周朝时期,首都成周被规划成正方形城市,并且在城市内设置了王宫、宫殿、府庙等各种建筑,形成了完整的都市风貌。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了不同朝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例如,秦朝时期的都城咸阳,采用了严格的坊制和直角街道规划,展现了秦朝集权统治的特点。

而到了隋唐时期,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宏伟和规整。

唐朝的都城长安城采取了“九宫格”布局,城市内的街道非常宽敞,市场繁荣,建筑宏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规划也越来越注重功能的布置。

宋朝时期,以东京汴京为代表的古代城市规划相对复杂,城市内划分了不同的行政区域和商业区域,街道规划和水利设施也得到了较为细致的考量。

到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发展使得古代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社会等级和宫廷文化的体现,城市内多出现了庙宇、宫殿和寺庙等宗教与政治文化建筑。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智慧和造诣。

首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坊制和规整布局。

在古代城市中,街道、坊区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单元。

古代城市中的街道宽阔,往往采用正方形或长方形布局。

而坊区则是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居住区域,分隔开不同的功能区域。

这种坊制布局规划使城市行为有序,便于管理和居民生活。

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集中化发展: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向中央集权的城市迁移。

例如,古代中国的首都从西周的镐京(今陕西临潼)迁至东周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再迁至东汉的洛阳,最后迁至隋唐的长安(今陕西西安)。

这种集中化发展使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

2. 经济繁荣:古代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繁荣密切相关。

城市作为政治和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商人、手工业者和工匠聚居。

城市内的商品交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蓬勃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3. 城市规划:古代城市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城市规划和布局的标准。

城市的设计通常包括内城和外城,以及街道、城墙等基础设施。

城市规划中也会考虑城市的防御和交通便利性等因素。

4. 社会流动:古代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

人们在城市中的聚居使社会流动变得更加频繁,城市成为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口的交汇点。

这种社会流动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呈现出集中化、经济繁荣、城市规划和社会流动的趋势。

这些趋势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城市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新石器时代的氏族聚落,到商代的王城,再到秦朝的都城长安和唐朝的洛阳,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围绕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展开探讨。

1. 原始聚落时期在新石器时代,人们还是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生活。

当时的聚落是由几户族人聚集而成,没有固定的建筑物,房屋可能是采用树皮、竹篾和草席等天然材料搭建而成。

人们以狩猎、捕鱼、采集为生,依靠自然环境生存发展。

原始聚落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开始过渡到氏族社会,生产和生活逐渐向城镇化的趋势发展。

2. 商代王城时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聚落逐渐形成了王国和城邦。

在商朝时期,王城是最典型的城市形态。

商代王城是由一系列建筑物环绕着皇宫组成的。

皇宫是建在城市的中心,它有一个庭院和几座建筑物。

它是商朝国家的威严象征,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和宗教活动的中心。

在商代的城市中,建筑结构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城墙、城门、官署、庙宇等建筑物。

城墙是防御和排外的象征,城门是城市交通的主要通道,官署是统治城市的机构,庙宇是人们信仰、崇拜和祈祷的场所。

商代城市中的各种建筑物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3. 秦朝长安时期秦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秦朝,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建了长安作为首都,长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划城市。

秦朝始皇帝规划了长安的城市布局,确定了城市中心轴线和主要街道的位置,并规划了皇宫、官署、庙宇、市集、军校等建筑物。

在秦朝时期,为了维护政治稳定,皇帝还规定了居民迁移政策,使得城市人口得以稳定发展。

4. 唐朝洛阳时期唐朝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唐朝时期,洛阳成为了中国的首都。

唐朝的城市建设由隋朝继承发展而来,洛阳城规模、规划更加宏伟。

唐朝洛阳城内有大量文化、教育、商业等建筑物,如国子监、招提寺、皇城、众坊、集市等。

唐朝还推行土地制度,鼓励民间开垦土地,促进城市发展和商业经济的繁荣。

中国古代城市的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的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的变迁一、起源与初期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000年的商朝晚期。

商朝时期的都城殷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城市的最早形态之一。

当时的城市,以宫殿、祭祀场所和商业区域为主要构成,城墙用以保护城市内部的重要设施和居民。

随着商朝的衰落,周朝的建立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初期发展提供了契机。

周朝时期,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成为了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周朝的城市规划相对较为规范,城市内部划分出了宫殿区、市场区、工坊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此时的城市主要以官府和贵族居住为主,商业活动也开始逐渐兴盛起来。

二、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原来各国的城墙连成一片,形成了万里长城,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城墙工程。

同时,秦朝还修建了一系列新的都城,如咸阳(今陕西咸阳)、长安(今陕西西安)等。

汉朝时期,城市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汉武帝时期,修筑了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使得这两个城市成为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洛阳和长安的城市规划相对较为规范,城市内部划分出了宫殿区、市场区、居民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此时的城市也开始出现了市中心广场和街道,并且修建了许多宫殿、庙宇和豪华住宅。

三、唐宋时期的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朝时期,长安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内有繁华的市集、繁忙的街道和宏伟的宫殿,是当时文化、商业和政治中心。

宋朝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

汴京城内有庞大的市场、繁忙的运河和繁华的街道,商业和文化繁荣达到了巅峰。

与此同时,杭州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城市,是当时中国南方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四、明清时期的衰落与重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明朝时期,北京成为了新的都城,但由于明朝政治的封闭性和对海外贸易的限制,城市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清朝时期,由于外族入侵和政治动荡,中国古代城市的繁荣进一步衰落。

然而,在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城市依然保持了一定的繁荣。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源远流长,其独特的城市文化也融入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和传统。

从古至今,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与之相伴的城市文化。

一、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早期的古代中国,城市并不是经济和社会的中心,而是以农村为主导的社会结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城市的兴起。

这些城市往往是由各个部落或国家所建立,用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

例如,商朝时期的商丘、周朝时期的洛阳等城市,都有着明显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进入秦汉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成为了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成为了人们流动的交通枢纽和商业繁盛的场所。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包括西安、长安等。

随着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唐宋时期的繁荣,中国的城市发展进一步加快。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功能也愈加多元化。

在这一时期,不仅有大型的首都城市(如洛阳和长安),还有诸多的商业城市和港口城市(如杭州和广州)等。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尤其是明代,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一些沿海城市如福州、厦门等崛起为繁荣的商业重镇。

清代时,中国进一步开发内陆地区,一些中心城市如成都、重庆等得到快速发展。

二、古代城市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城市文化以城市为载体,通过市井百态、宗教信仰、建筑风格、音乐艺术以及书法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

首先,古代中国的城市文化强调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

城市不仅是商业和政治中心,更是文化和教育的重要场所。

城市里的书院、文化机构和学府对于当时的文人士子来说,是学问传承和精神寄托的重要地方。

儒家思想对于古代城市文化的影响巨大,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使得城市的文化充满人情味、亲和力和和谐。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夏朝和商朝时期。

这些城市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在城市中心附近经营农田,为居民提供食物和生活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繁荣。

第一阶段:早期城市的组织和规划早期的中国城市通常由一个中央广场或集市以及周围的住宅区和商业区组成。

街道错综复杂,形成了一个迷宫般的格局。

这种布局是为了方便交通和贸易,也可以提供更好的防御措施。

城市的规模相对较小,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和手工业。

种植和制造业是早期城市最主要的经济活动。

第二阶段:都城的建设和发展在周朝时期,都城成为行政、政治和文化中心。

这些城市规模庞大,组织有序。

都城通常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是王宫和政府机构所在地,外城是商业和住宅区。

都城内有宽阔的街道和广场,布局更加规整。

城市的防御工事也更加完善。

第三阶段:古代城市的商业繁荣随着朝代更迭和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变得更加繁荣和活跃。

在唐朝时期,长安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超过一百万。

商业和贸易在古代城市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城市成为商品流通和交换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手工业者。

第四阶段:城市的文化和知识中心在宋朝和元朝时期,发达的城市成为知识和文化的中心。

书院、图书馆和学术机构在城市中兴起。

文人雅士和学者聚集在城市内,进行学术交流和创作。

这些城市也成为文化和艺术的聚集地,文化遗产在这些城市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第五阶段:城市的衰落和重建随着明朝和清朝时期的政治不稳定和经济衰退,古代中国的城市逐渐衰落。

人口减少,商业活动减弱。

城市防御设施也逐渐失去了重要性。

然而,一些城市在近代时期得到了重建和发展,如上海、广州和北京。

这些城市现在成为了现代中国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

总结: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早期城市的组织和规划到都城的建设和发展,再到商业繁荣和文化中心的崛起,以及城市的衰落和重建。

这些城市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交通发展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作者:某
单位:某
完成日期:2010-10-30
浅谈交通发展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交通,让城市更兴旺!
商业风起云涌,全球化不可抗拒之浪潮。

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该如何把握住中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引言
摘要:
中国的城市发展所经历的是一条与欧洲封建时代城市发展不同的道路。

在近代,更偏重于政治军事的中国城市落后于了欧洲工商业充分发展的城市。

商业之兴,首要任务是交通。

本文浅谈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与欧洲城市化进行对比,强调交通在当今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交通、商业、城市
正文:
众所周知,商业的发展使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得以产生。

马克思曾指出:“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从马克思的话中,不难理解出:真正的城市不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的。

中国古代城市逐渐从军事堡垒发展到政治、军事中心再到具有经济调节功能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商品经济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不可否认其他的因素,如人口繁衍、政治、军事等等。

商品经济与城市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城市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扩大,依赖商品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肯定商业发展在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

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在影响商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人类可以大有作为
的“交通”对商业发展扩大的意义,并通过探讨,以启发当今中国城镇化发展。

在影响商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交通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也是最受人影响的一方面。

交通的发展与商业的发展也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方面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对交通的要求,因而促进了交通的发展;另一方面,交通的兴建又促进了商业发展。

纵观中国古代商业大城市,大都是交通发达之地。

有的城市更是直接因交通而兴起。

早在商朝时期,就有了“车马”、“步辇”、“舟船”等交通工具。

战国时期,因为战争需要,有兴修了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

中原各国道路交通纵横交错,还在沿途设驿站。

水路上不仅利用长江黄河等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灵渠、鸿沟等人工运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法令,大修驿道,对过去杂乱的交通路线加以整合,大大促进了沿途的贸易往来,推动了商业发展。

汉朝之后,在秦朝原有道路基础上,继续扩展延伸发展交通网,并开辟丝绸之路。

秦汉时期水运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海上则开辟了沟通世界两大帝国——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

这又带动的东南沿海的贸易发展,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由于这个阶段交通规模有限,交通对商业进而对城市的发展的贡献也有限。

隋唐时期,我国的水陆交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隋朝时完成了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这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修建了纵横交错的两条驰道。

唐时开辟了新的海上航线,加强了东西方交流和联系,广设馆驿,形成以京都长安为中心的驿路系统。

这使得唐朝京都长安发展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和中心,进而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

还有因运河而大兴的扬州等城市,到唐后期,成为水路枢纽,因方便南北运输,大量商人集聚,大大促进人口繁衍,使得商业兴茂,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从此上更加可以看出交通通过影响一系列因素进而影响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发展的重要意义。

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

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使航海技术大大提高。

宋朝已把帆船作为海上交通的重要工具,从广州、泉州等地出航东南亚、印度洋以至波斯湾。

元朝沿海航运事业最发达。

元朝除继续开挖运河,使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外,又开辟了以海运为主的漕运路线,从海上最多时年运粮达360 万石。

元朝的幅员之大,盛于前代;驿路分布之广,也为前代所不及。

在全国水陆通道上,遍设站赤(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通向全国及至境外的稠密的驿路交通网。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日趋衰落。

明代造船业的规模最大,出现了造船高峰。

这一时期在交通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明朝大航海家郑和,从公元1405 年到1433 年先后七次渡洋远航,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了顶峰。

由此也带来了我国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下南洋,从而带动了两地的贸易,进而促进了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城市发展,中国的许多南方大城市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

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就一蹶不振了。

东南沿海一带的海上贸易由此终止,只剩下一小部分的走私贸易。

城市的发展也慢慢衰落下去。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纷纷侵入,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和汽车相继兴起,铁路、航线和公路不断开辟,遂使我国以帆船为主要工具的古代水上运输业,以畜力车、人力车为主要工具的古代陆路运输业和以邮驿为主要方式的古代邮政通信业,日趋衰落并逐步废弃。

相比发明火车、轮船的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仍然笼罩在封建主义重农抑商政策下的中国的城市化几乎停滞。

从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交通对商品经济乃至对城市化发展
的意义,从长安到敦煌再到扬州、广州。

这些鲜活的例子无不说明了交通的重要性。

联系今天的中国城镇化发展,我们对交通方面应该怎样做呢?
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这个主题凸显了城市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还很低,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有小城镇战略、都市圈战略等等。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广修路,搞好交通。

只有修好路,才能有更多的城市与乡村的互动,才能有都市与都市的交流。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走的是一条与欧洲城市化发展不一样的道路,
参考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中国古代史》人教版
◆《中国古代交通文化发展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浅谈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曹晓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