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居城市环境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历史悠久,丰富多样。

从早期的都城到后来的县城和镇市,每个时期的城市建设都有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演变历程,展示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建筑和功能。

一、早期城市的出现在远古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些原始聚落,这可以被认为是早期城市的雏形。

这些聚落可能以部落或氏族的形式存在,主要用于居住和生产。

随着农业的出现和社会的分工加深,这些聚落逐渐演变为真正的城市。

最早的中国城市可以追溯到约48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黄河流域发现的刘家台、赵公口等遗址是典型的早期城市遗址。

二、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布局中国古代城市建设非常注重规划与布局。

早期城市往往是以城墙为界,内部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有不同的功能。

例如,城市中心通常用于行政和商业活动,周边地区则用于居住、工业和农业。

在城市规划中,对街道、门户、广场等的设计都十分重要。

城市的设计往往遵循阴阳五行的理念,以求和谐、平衡。

三、古代城市的建筑与功能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和文化风貌。

城市中常见的建筑物包括宫殿、庙宇、城隍庙等。

宫殿是统治者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往往是城市的地标。

庙宇是信仰活动的场所,供奉神灵,是人们朝拜祈祷的重要场所。

城隍庙则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庙宇,被认为能保佑城市的繁荣和安宁。

古代城市的功能也非常丰富。

除了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外,城市还承担着集镇、军事防御、商业交易和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

不同地区的古代城市根据其所处位置和资源条件的不同,功能特点也有所差异。

例如,沿海城市往往是重要的贸易港口,内陆城市则更注重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四、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秦朝和汉朝时期,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这些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都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都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都市发展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当时的中国已经开始形成一些城市,如商代时期的商朝都城亳、周代时期的都城洛阳等。

这些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不仅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首先,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是以宫殿和祭祀场所为中心的。

古代王朝的都城往往规模庞大,宏伟壮丽。

例如,唐朝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都市之一,城墙周长达到了多少里。

这些都城的规划通常包含了皇宫、官署、祭祀场所和宗教寺庙等重要建筑,以彰显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仪。

此外,城市还有社区住宅区、市场和商业街区等组成。

其次,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注重了各个功能区的划分和规划。

比如,城市通常被划分为内城、外城和市郊三个区域。

内城是宫廷和皇家行宫所在地,外城用于行政办公、商业交易和民居,而市郊则是农田和郊外居民区。

古代城市还会规划清晰的街道和巷弄,使得交通流畅,并方便人们的出行。

城市规划的细节还包括灌溉系统、排水设施和卫生环境等。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防御设施。

由于历史上频繁的战火和争斗,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至关重要。

城墙是最基本的防御设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城市内部的安全。

一些城市还会在城墙周围建造护城河和城门,以增加城市的防御能力。

在战争时期,城墙和城门是保卫城市不受敌人入侵的重要屏障。

此外,古代中国城市规划还体现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社会秩序和礼仪道德,因此古代城市往往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道家追求自然和谐与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古代城市的规划也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这也可以从古代城市中的园林、宫苑和供人休憩娱乐的公共空间中看出来。

虽然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相对于现代来说,并没有同样的科学、技术和资源支持,但对于时代背景来说,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在体现聪明且可持续的城市设计方面,仍然有着独特的价值。

这些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划不仅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也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和借鉴的重要资料。

中国古代人居城市环境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人居城市环境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人居城市环境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历程摘要: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建设居住家园的场所。

在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中国古人侧重于融人居、山水与人类心灵为一体,促进人与自然与谐。

本文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为引导,分析探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历程,对照分析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不同,概述近代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

1.引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所包含人居环境的意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出自东晋陶渊明的《饮酒》,其意义是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我们可以从这句诗里面看出所包含的城市建设是让城市生活的优点与乡村环境的漂亮与悠闲结合起来,使城市居民更容易接近自然、融入自然,表达出“在人境”与“无车马喧”。

其次,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与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与宇宙而存在的。

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不为世俗打扰的境界。

在人居城市环境建设中,表达在中国古人人居环境寄情于郡邑与山水,建设在山川形胜与艺文荟萃之中。

第 1 页2.古代时期人居城市环境的发展过程2.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人居环境结构较为简单,但已经有了初步的分区。

首先在居民点中有了居住地与墓葬地的区分;其次,人们又逐渐倾向于将生活与劳作场所区分开来。

这些原始居民点的初夏,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奠定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

夏朝的城市发展所具有的基本要素缺少,但是,作为区别于普通乡村型的人居环境,城市型人居环境已经初具特征。

到了商朝,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进一步的推动了城市的建设,以商朝都城之一的郑州商城为例,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阶级分化特征在城市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布上有了充分表达。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一、古代城市建设的起源与初期演变古代城市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游牧生活方式转向农耕生活方式,农业生产的发展催生了城市的出现。

1. 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聚落与早期城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出现了一些原始聚落。

这些原始聚落通常由几个家族或部落组成,人们以农耕为生。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增长,一些聚落开始发展成为早期城邑。

早期城邑通常由土墙和壕沟围绕,内部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

例如,在河南省郑州附近出土的二里头遗址就是一个典型的早期城邑遗址。

这个遗址占地约1000多亩,墙壁高达10米以上。

2. 商朝:都市规模与功能区域划分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古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商朝时期,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区域划分更加明确。

商朝的都城通常由内城和外城组成。

内城是统治者和贵族居住的地方,外城则是居民和商人居住的地方。

内外两个区域之间通常有一道高墙相隔。

此外,在商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用于宗教活动和祭祀的建筑物。

例如,在河南省安阳出土的殷墟中发现了大量用于祭祀活动的青铜器。

二、古代帝国时期:都市规划与宫殿建设随着中国历史进入帝国时期,古代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都市规划和宫殿建设成为重要内容。

1. 秦朝:统一规划与标准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都市规划工作。

秦始皇下令修筑连接各个州郡之间的道路,并修筑了连接各个州郡与首都咸阳的宫殿。

同时,秦朝还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例如统一货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这也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便利。

2. 唐朝:城市规模的扩大与街道布局的规范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都城长安(今天的西安)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规模庞大,分为内城和外城。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

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经济等方面综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

二、城市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凝聚了政治权力的表现和社会秩序的体现。

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的位置选择,通常优先选择具备保护功能的地理条件,如水源相对充足、地处战略位置等。

其次,城市规划还包括城墙的建设、道路的规划、主要建筑物的布局等。

城墙作为城市的界限和防御的重要工事,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城市建筑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形式多样,充满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城市内的建筑主要包括宫殿、庙宇、园林、居民住宅等。

宫殿作为统治者居住和管理朝政的场所,通常坐落在城市的中央,雄伟壮丽。

庙宇作为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场所,不仅在城市中起到了宗教引领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园林则以山水意境为主,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居民住宅则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多样化并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等特点。

四、城市经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离不开繁荣的经济活动。

在商代、秦汉时期,城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产品的进出口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宋代以后,城市经济逐渐多元化,冶炼、制造、贸易等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唐宋时期,城市经济达到了巅峰,以长安和开封为代表的都市成为东方经济发展的中心。

五、城市文化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化饱含着丰富的内涵,如酒楼茶馆的繁华、戏曲的盛行、文人雅士的荟萃等。

这些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也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六、城市演变与古代城市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治经济的转型,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一些古代城市经历了繁荣与衰落的循环,如长安、开封等。

而一些古代城市则在历史中渐渐沉寂,如丝绸之路上的吐鲁番、敦煌等。

然而,这些城市所留下的建筑遗迹和文化瑰宝,仍然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学者,成为了当地的重要资源。

中国古代社会的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的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的城市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城市发展自秦汉时期开始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并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中经历了多次显著变革与发展。

城市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与经济单元,不仅成为政治与文化中心,也是商品交易、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从古代城市的起源、规模与布局、社会组织与经济活动等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城市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起源与演化在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与周代之间的时期。

商代时期的古代都城遗址,如殷墟、壬寅遗址等,成为研究古代城市起源与规模的宝贵实物。

这些城市往往由高墙围合,有明确的城市布局和规划,并且有宫殿、庙宇、工坊等建筑群,体现了古代城市内部的社会组织与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模与布局逐渐演化。

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笔记中,关于城市的描述也越来越多。

例如,墨子中提到了城市的分区建设,这为之后的城市规划创造了基础。

到了秦汉时期,城市的建设不再局限于统治者的都城,更多的城市开始兴起,如长安、洛阳等,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古代城市的规模与布局中国古代城市的规模与布局主要由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与政治决策等因素决定。

一般来说,城市的规模与繁荣程度与所处地理位置有关。

例如,位于交通要道上的城市往往更加繁荣。

同时,政治决策也对城市的规模与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上多次的都城迁移和建设都是由于政权更迭和经济需要所致。

在城市布局方面,古代中国城市往往有明确的中心与环绕。

中心通常是政治与文化中心,也是宫殿、寺庙以及重要商业街区的所在地。

环绕则是由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组成,形成了城市的层次感。

此外,城市内部的道路网也会根据规划设计的需要进行布局,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和交流。

三、古代城市的社会组织与经济活动古代城市的社会组织与经济活动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城市内部的社会组织多样,如官府、寺庙、商会等,在城市的治理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经济活动方面,古代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非常繁荣。

手工业以瓷器、丝织品等为代表,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也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物品。

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规划在古代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

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各个朝代都留下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和建筑遗迹。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规划,旨在呈现出城市的多样性和历史变迁。

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各个诸侯国纷纷建立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这些城市通常位于战略要地,有利于统治者控制和抵御外敌入侵。

这些城市的规划主要是基于宜居性和防御功能,城墙成为其中的典型特征。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诞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展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修筑万里长城以保卫边疆,并在不同地区设立郡县。

这些城市规模庞大,建筑壮丽,为后来的城市规划奠定了基础。

在建设城市方面,秦汉时期注重城市的功能性和规划,洛阳、长安等城市都有明确的格局和规定建筑。

随着秦汉朝代的衰落,三国时期的中国城市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三国鼎立的局面导致各地政权更加分散,城市规划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南方以水乡为主,以苏州为代表,发展出了独特的水城文化。

北方则以军事重地为重,城市规划更加注重防御和安全性。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充满了宏伟的气势。

城市布局规划明确,划分了不同的区域,既满足了政治和行政分区的需要,也照顾到了商业和居住的要求。

宋代的开封则以市场繁荣、商业活动频繁为特点,城市规划更加侧重于市场和商业功能的合理布局。

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进一步扩大和完善。

明代的北京成为了中国的首都,城市规划在宏伟性上更上一层楼。

建筑物的规模和数量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市区和皇城的界限清晰。

清代的南京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理念和特点。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规划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不同朝代和地区的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规划理念。

中国历史朝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中国历史朝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中国历史朝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也经历了许多变迁。

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城市环境的追求和认识。

本文将通过不同朝代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来探讨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的演变。

1. 古代朝代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主要以首都和主要城市为主。

在商、周、秦、汉等朝代,都建有大规模的都城,如商朝的安阳、周朝的洛阳、秦朝的咸阳、汉朝的长安等。

这些都城多采取方形或矩形的平面布局,城内街道交叉有序,宫殿、城墙、城门等建筑布局合理。

2. 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规划最为系统、完善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长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平面布局规整,中轴线贯穿整个城市,大街、胡同、坊市井然有序。

宋朝时,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规划更加注重水陆交通的连通性,并出现了著名的大街、小巷、坊市和城门。

3.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明清时期,在城市建设与规划方面,以北京和南京为代表的明清古都经历了较大的变迁。

明朝,北京(当时的京师)的城市规划以紫禁城为中心,呈现出明确的中轴线,南京(当时的都城)则采取“一长一直”的布局。

清朝,北京成为帝国的政治中心,城市规划更为庞大,紫禁城与北京古城的建筑布局完美结合。

此外,清朝还在河北保定、山东济南等地修建了许多古城,这些城市规划亦受到清朝的影响。

4. 近现代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近现代以来,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开始兴起,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近代的西方城市规划理念也逐渐引入,影响了中国城市的布局和建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许多新工业城市建设兴起,如沈阳、武汉等。

而在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各大城市的建设和规划愈发重要,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朝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在不同时期都有其特点和亮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人居城市环境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历程
摘要: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建设居住家园的场所。

在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中国古人侧重于融人居、山水和人类心灵为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本文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为引导,分析探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历程,对比分析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不同,概述近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1.引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所包含人居环境的意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出自东晋陶渊明的《饮酒》,其意义是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我们可以从这句诗里面看出所包含的城市建设是让城市生活的优点与乡村环境的美丽和悠闲结合起来,使城市居民更容易接近自然、融入自然,体现出“在人境”和“无车马喧”。

其次,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

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不为世俗打扰的境界。

在人居城市环境建设中,体现在中国古人人居环境寄情于郡邑和山水,建设在山川形胜与艺文荟萃之中。

2.古代时期人居城市环境的发展过程
2.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人居环境结构较为简单,但已经有了初步的分区。

首先在居民点中有了居住地与墓葬地的区分;其次,人们又逐渐倾向于将生活和劳作场所区分开来。

这些原始居民点的初夏,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奠定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

夏朝的城市发展所具有的基本要素缺少,但是,作为区别于普通乡村型的人居环境,城市型人居环境已经初具特征。

到了商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一步的推动了城市的建设,以商朝都城之一的郑州商城为例,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阶级分化特征在城市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布上有了充分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注意城址的选择,城市的布局要求因地制宜,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体现当时人们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追求。

2.2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城市人居环境,是作为皇帝及其王朝所服务的环境和工具。

秦汉时期国家大一统,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使得突出政治功能的大一统郡县城市体系得以建成。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秦汉时期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例如,有考古工作者在秦汉宫殿遗址下发现了陶制的下水管道,而且断面很大,并推测当时城市排水系统已经比较完善。

其次,秦始皇大造宫苑,造六国宫殿,是为了满足其“朕即国家”的政治追求。

如秦即开始建设、汉代建成的皇家园林上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型皇家庄园,兴盛时“宦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

2.3三国志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的长时期分裂和又一次大一统帝国的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首要特点是发展和分布重心南移,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供给推动,加上城市数量和规模增加的需求拉动,这一时期对于城市人居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重要改善。

隋唐长安在当时不仅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这时期的人居环境有了一定的成果,城市绿化良好,其中还有不少的离宫别院、球场。

城内街道两旁也都有行道树,一般多种槐树。

在当时城市内的街道绿化已被提及,统治者对街道绿化很重视,官方文件里多次谈到。

2.4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尤其是宋代,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总体上说,宋元时期我国城市及其人居环境具有以下总体特征:(1)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分布新格局已经形成,南方城市继续发展,数量增多,而北方城市仍在减少,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犹在继续。

(2)兴起了许多大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

2.5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在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不同类型城市的特征也更加清晰,而每种城市的人居环境特征也更加突出。

宋代的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由封闭型的前期封建城市向开放型的后期封建城市转化,明清时代更趋于成熟完善,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典型。

这一时期,人们加强对城市自然环境的治理和改造,
城市内的市政设施也日趋齐全,各行各业配备周全。

城市内有宗教建筑,有育婴室等所谓慈善机关,还有商店、茶馆、酒楼等。

3.近现代时期人居城市时期
在中国近代城市的建设中,大多数受西方城市建设的影响。

近代中西文明的接触,首先是在城市发生,尤其是一些帝国主义者侵略的沿海城市,其城市建设具有深刻的半殖民地城市的特征。

在当时各租界及中国地界内的各种设施没有统一,特别是各种管线各自为政,因此城市布局极不合理,官网系统紊乱。

但是,他们在传播民主、自由思想、发展科学技术、创造精神文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城市面貌有着显著改善。

4.比较分析两大时期人居城市环境思想
中国古代人居城市环境的理想模式是依山傍水、内向自在、富裕悠闲,这样的理想人居环境模式影响到中国人对城市建设的处理方式,影响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理想、艺术等各个方面,陶冶处中国人特有的对自然的亲近与尊重。

古代城市作为人类开始聚居之所,总在寻求最好的自然环境,以尽可能取得食物的丰足,居住的安全与舒适,及营造工作的便捷。

古代城市的周围环境多为山水护卫,构成相对封闭的环境。

这便是中国古代人民理想中的“风水宝地”,古人对他的追求贯穿于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过程。

中国现代人居城市环境建设受到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再有山水护卫的思想,逐渐的摒弃了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建设思想,即儒学、“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阴阳风水八卦等思想。

城市的发展趋向于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民工作生活学习的便捷等方向,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总体上有着显著的提高和发展,城市的设施整齐划一,有条不紊。

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城市绿化环境不足,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城市基础设施缺少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现代的人居城市环境建设虽然有着种种问题,但城市的发展更加迅速,更加趋于稳定,这需要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协调。

5.总结
在某程度上,人居城市环境建设就是一个城市的建设。

人居环境建设就是在城市里建设一个既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又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的场所。

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的城市形态是那种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的,这种城市的建设会使城市内的人居环境较为恶劣,城市核心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发展压力,造成城市拥挤、卫生恶化。

因此,在已经解决人们温饱的世纪里,一些人开始探索城市的最佳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城市、自然城市已走进人们的视野里。

生态城市和自然城市最重要的是能够让人们接近自然、融入自然,在享受城市生活带来的方便和便捷的同时,又能享受体会到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

欧洲一些规划师提出的带形城市、理想城市、卫星城镇、邻里单位、有机疏散等规划思想,虽然都是一些理想状态中的城市的发展模式,但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另外,中国古代的规划思想历经千年,其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我
们在建设新世纪的城市中所要传承的精华。

因地制宜更是古代规划思想的重中之重,建设城市的同时要考虑城市的选址问题。

城市沿所在的山水形胜之地建设,那么自然山水就成为了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和布局,还要考虑城市与乡村自然环境的结合。

城市中的居住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中各种设施的建设,我们在建设城市的同时不要盲目的去追寻经济的效益。

城市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的道路交通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安全等方面,城市的绿地建设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机会,城市的基础设施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虽然是一个繁杂的工作,但在我们在探索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同时,有着古代和国外城市建设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