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药和中华传统文化养生之道-PPT课件

中医药和中华传统文化养生之道-PPT课件
《千金翼方》记载了一种自我按摩术:“清旦 处起,以左右手按摩,交耳,从头上换两耳, 又引发,侧面气通流。如此者令人头不白, 耳不聋。又摩掌令热,以摩面,从上向下二 七过。令人面有光,又令人胜风寒时气,寒 热头痛,百病皆除”
中医药学养生方法
针灸推拿养生
方宗畴:
针刺大椎、关元,平调阴阳,保健益寿
艾灸脆俞、擅中,运行气血,增强精力
中医学的养生观
养生应注重调摄精神 庄子·《天地》篇中指出:五色乱目,五声乱耳,五 臭熏鼻,五味浊口,五曰取舍得失迷乱心窍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庄子认为,只有去掉“四六”,除去“五害”, 才能达到“忘我”的境地。没有了食、色、名、 利等索取的欲望,心神才能“清静”无浊,“静 则无为,无为则俞俞(愉快的样子),俞俞者忧患 不能处,年寿长矣。”
中医药学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
药食两用 山楂:健胃,预防心血管疾病 红枣:补脾 薏苡仁:养胃健脾 (药用:健脾利水) 山药:益气养阴 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枸杞子:补肝肾,明目 ……
中医药学养生方法
饮茶养生
饮食养生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遇毒,得茶
而解之”,此时茶作为药用
· 》
中医药学养生方法
运动养生
太极拳
太极剑
少 林 功 夫
中医药学养生方法
不 明 药 性 者 不 能 以 除 病 。 不 知 食 宜 者 不 足 以 全 生 , 饮食养生 救 安 疾 身 之 立 道 本 惟 必 在 须 于 于 药 食 , ,
-扁 鹊
中医药学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 饮食习惯 药食两用 饮茶养生
张介宾·《类经》:“古人的预防之道,由 于治于未形,所以用力少而成功多”

传统国学文化《中医文化》知识讲座 PPT课件

传统国学文化《中医文化》知识讲座 PPT课件


•是用理智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并投身到事

业中去,也就是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最典型 的例证是西汉司马迁因罪下狱,惨遭腐刑。司
马迁以坚强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记》的
撰写之中。
第四章节
中医学运动养生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使人全身机能活跃。越是运动,人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越强,抗御疾病的能力也越强。中医认为“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形体过逸,肌肉筋骨活动过少,易使人气血迟滞不畅,脾胃功能减弱,筋骨肌肉萎软无力,动则出现心悸、气喘、汗出等。 劳动运动养生的原则:一是要注重意守、调息、动形的协调统一 ;二是要做到适度不疲,循序渐进
一.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意指周身气血运行的 通道。经络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保健和医疗实践中 逐渐发现并形成理论的,它是以手、足三阴和三 阳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主体,网络遍布全身的一 个综合系统,它内联五脏六腑,外布五官七窍、 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的各 部分连接成有机的、与自然界阴阳属性密不可分 的整体。它不仅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而 且是人体保健、养生祛病的重要依据。
1
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
统一。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
2
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 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
三. 晚间养生 最佳时段为下午5~9时,可做泡澡 的动作,因泡澡具热敷兼放松效果,医师也建议, 泡汤宜分次浸泡,使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若在 泡澡中加入些药浴,也可利用药浴达到活络筋骨、 美白瘦身效用。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PPT课件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PPT课件
一个人走进手术室时才发现还有一本书 没有读完,叫养生之道!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
1+0,0,0,0,0,0,0……
儒释道养生精义
道家养生: 道法自然、上善若水 儒家养生:养德修身、中庸和谐 释家养生:慈悲为怀、清心禅定
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
养生的方法五法八门:芒硝治病的“神医” 胡万林、 “通电体检”的李一、 “喝绿豆 汤治百病”的张悟本、 “生吃泥鳅治愈渐冻 人病”的马悦凌……
2020/10/1
24
四时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者,不用寒凉以伤中下之 阳也;秋冬养阴者,不用燥热以伤 中上之阴也。
“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
午前宜养阳,午后宜养阴。
2020/10/1
25
四气调神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 寒 变,奉长者少。”
保健品多如牛毛,见仁见智、良莠不分,如 何鉴别真伪?
术合道则真、不合道则伪! 术则盛极一时,道则流行千古
大道至简
1、医易同源 3、道法自然 5、中庸和谐
2、天人合一 4、阴阳平衡 6、形神俱养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
同根同源, 一脉相承。
医易同源 中医是世界上唯 一有五千年连续 发展史的医学
当今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与活化石
慢,不利于消化
4、阴阳平衡
阴阳共存——对立统一(有
《内经》:阴阳
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者,天地之道 也,万物之纲纪,
阴阳互变——质变量变(阴 极生阳,阳极生阴。寒极

中医养生ppt课件(图文)

中医养生ppt课件(图文)
中医养生ppt课件(图 文)
目 录
• 中医养生概述 • 中医养生与人体健康 • 中医养生的核心方法 • 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 •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结合 • 中医养生的未来展望
CHAPTER 01
中医养生概述
中医养生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 情志等方面,以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延缓 衰老的一种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
未病先防的理念
强调预防
个性化养生
在未出现疾病症状之前,通过养生手 段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 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实现针对性 预防。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注重 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平衡,通过调节饮 食、起居、运动等方面,达到预防疾 病的目的。
女性养生
注重经期、孕期和产后的中医 调养,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 度劳累。
CHAPTER 03
中医养生的核心方法
饮食养生
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01
强调饮食要有规律,不追求过饱,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
晚餐吃少”的原则。
食物性味与身体需求相个人体质和季节的食物。
03
文化传播与教育
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通过多种渠道在国际上
传播与推广,提高人们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中医养生的挑战与机遇
传承与创新
如何在传承中医养生精髓的同时,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是中医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
国际竞争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医养生将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与合作机遇。如何在国际 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同时积极寻求合作,是中医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传统中医养生中华经典中医养生保健养生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

传统中医养生中华经典中医养生保健养生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
闭等。
PART-03
中医学的亚健康观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 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
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学的亚健康观
一、生理
情志学说: 过喜伤心、
暴怒伤肝、忧思伤脾、 过悲伤肺、惊恐伤肾
天人和谐、情志和谐、气血和谐、寒温和谐才能保持健康,减少疾病,提高生 命活力。
亚健康的症状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形式
外部表现以个人主观感受为主,比较复杂,可
以分为身体症状和心理及精神症状、社会 适应性三个方面。
亚健康的症状
经常感到心慌、气短、胸闷、憋气。
经常感到腰酸背疼,或者浑身不舒服
入睡比较困难,凌晨容易早醒,夜间常 做噩梦。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性功能低 下或者性要求突然减少,尿频、 尿急。
预防疾病,治未病。
亚健康的诊断
您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亚健康、或是亚健康到了什么状态了吗?通过下面的30条自测一下,每一条分没有、轻 度、中度、偏重、严重五个等级,分别对应1、2、3、4、5分
30-39分表明身体处于较完美状态 40-69分表明您正在亚健康状态 40-49为轻度亚健康状态 50-59为中度亚健康状态 60-69为重度亚健康状态 ≥70分表明处于疾病状态
PART-02
亚健康的症状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 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
预防疾病,治未病。
亚健康的症状
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特殊状态,是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仅有某些 功能性改变的“灰色状态”,或称“病前状态”、亚临床潜病期等。

2024中国传统医药文化ppt优质课件

2024中国传统医药文化ppt优质课件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ppt优质课件•引言•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概述•中药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知识•传统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总结与展望01引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提高人们对传统医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目的和背景中药的基本知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现代应用和发展课件内容概述0103020405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02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概述定义传统医药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发展的,以中医药学为核心,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总结。

特点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强调预防为主,重视养生保健;实践经验丰富,疗效确切。

远古时期,人们通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对疾病和药物的认识。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出现了《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

形成阶段秦汉以后,中医药学不断得到发展,涌现出张仲景、孙思邈等著名医家,以及《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重要著作。

发展阶段近现代以来,传统医药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逐渐走向世界,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传承与创新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方式,将传统医药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

建立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医药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潜在价值。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传统医药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传承教育培养科研创新国际交流03中药基础知识中药的分类根据药物性质及功效,中药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等。

中药的功效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散寒、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消食化积、驱虫止痒等。

不同药物可针对不同病症进行治疗。

中药的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采用特定工艺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步骤。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精编课件).ppt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精编课件).ppt

葛洪,字稚川,自号
抱扑子,是丹阳句容
(今江苏省句容县)人。
医学家、道家、炼丹家
和药物学家。著《肘后
备急方》,随身常备的
实用书籍。
精品课件
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字通明,南朝人,经 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丹 阳祙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十岁时,最喜欢读葛洪的《神 仙传》,立下修身养生的志向。 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做了官, 仍很少与外人结交。退隐后以 炼丹修道为主,到句容山潜心 修炼,研究学问。皇帝与
者之所好也。”
精品课件
第一部中医药养生学经典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战国时诸多医学家共同完成。包括 《素问》、《灵枢》,共18卷,162篇。
主要成就:一、引进阴阳五行学说,建立医学整 体观念。二、引进精气神学说,强调精气神是构 成人体的三宝。三、对人体生理进行了研究探讨, 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四、 强调早期治疗的预防思想。五、提出天人相应的 养生原则和创立经络学说,为中医养生和气功养 生建立了理论基础。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食物养生《皇帝内经》有阐述,东汉王充有《养性书》 16篇,是我国最早的养生学专书之一。唐代孙思邈《千 金要方》专列第26卷研究食养食治,是现存最早的食养 专篇。孙思邈汇集成册《补养方》,后其门人增补为 《食疗本草》,我国第一本食养食疗专著。
宋代《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记载了许多
食疗的内容。陈直《养老奉亲书》两卷,上卷专门介绍 老年养生食养食疗。
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精,品课戒件 之在得。
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 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 四曰却疾。”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医养生介绍课件PPT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医养生介绍课件PPT
碾成细粉,撒于痱子上等等。另外,注意皮肤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
• 6、疖子的防治 • 症状:疖子初起时,在汗毛孔部位出现小的脓疙,可很快发展成黄豆大到蚕豆大小的紫红色坚实结节,往
往不止一个,疼痛较明显。 • 本病的预防,首先是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天天洗澡换衣。家里要防暑降温,注意室内通风,使孩子
中医养生—药物保健
药物保健原则
3、“冬病夏治” 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说明之:一是伏针(埋针); 二是灸治;三是敷贴穴位;四是中药内服
柒 防病保健
中医养生—防病保健
1、感冒防治 感冒易在冬寒春冷季节流行 常见症状是流涕、鼻塞、打喷嚏,甚至于发热,同时又 汗流泱背,还有的恶心、呕吐、腹泻。 防治:注意手的清洁卫生;避免体力过度消耗
夏季食补原则
• 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具体的措施 :要注意生吃爪果的消毒;要注 意食品的保鲜 ;不要忽略了家庭案板的消毒 ; 要适当多吃些大蒜

起居保健
中医养生—起居保健
• 夏季作息,一般他说,宜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 • 睡眠卫生:饭时不要立即躺卧,应稍事活动一下,以利饮食消化。午睡时不要在有穿堂风经过
伞,穿长衣衫,颜色以白色或浅色为宜,还可戴变色镜或墨镜;还有,应保持皮肤的湿度,防止皱纹的产 生。
—【中医养生•以人为本】—
中养生医
的地方睡,亦不要伏在桌子上睡,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午睡时最好脱掉外衣,并在腹部 盖点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
中医养生—起居保健
• 夏天睡眠需要注意:睡眠时不可让电扇直吹,最好关掉电扇,若太热,可让电扇往天花板上吹;夜 里睡觉不宜在外面睡,因为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严重 的能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瘫等病。睡觉前也不要乘凉大晚,更不宜长时间在水亭中、树荫下、过 道中、凉台上乘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