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至2020年)

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至2020年)
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至2020年)

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第二节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第三节市域城乡人口预测

第四节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市域重点城镇发展规划

第六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七节市域产业发展规划

第八节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第九节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第十节市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节市域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节市域重火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第十三节市域综合防火规划

第四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第一节城市职能、性质与规模

第二节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第三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第四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第五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第六节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第七节中心城区旧城更新规划

第八节中心城区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九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第十节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一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时序规划

第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六章附录

第1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了促进乌鲁木齐市跨越式发展、保障城市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指导城乡各项建设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特制定《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8)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

2、相关文件与规划

(国发【200713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1)

号)

(2)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门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和中发【2010】9号文件精神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年)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6)《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3条本规划在空间地域上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规划层次:规划区范围同市域。

1、市域总面积13787.6平方公里,下辖七区一县,即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米东区、头屯河区、达坂城区和乌鲁木齐县。

2、中心城区总面积1435平方公里,其范围西至萨尔达坂乡、西山农场、头屯河农场、三坪农场、五一农场边界,北至五一农场、芦草沟乡边界,东至规划绕城高速公路、铁厂沟镇边界,南至沙依巴克区、天山区边界。

第4条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规划远景展望至2030年。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5条城市总体发展目标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乌鲁木齐市建成: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中心;我国西部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和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

第6条城市发展战略

1、促进乌昌与兵地协调发展战略强化乌昌之间、兵地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体系共建、资源能源开发、城镇用地布局、产业分工定位、基础设施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之间、兵团和地方之间共同协调发展。

2、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行低碳理念,走生态、循环型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实现节能减排,改善绿洲环境,保障城市持续健康发展;依据绿洲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保护好熏要的生态绿地,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3、培育国际商贸中心战略

依托我国西部门户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支持,实施“双向开放”的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中西亚地区的经贸合作、与我国西北各省区的联动和与内地的多种联系,实现城市商贸服务业的扩能和升级,使乌鲁木齐成为我国面向中西亚重要的现代化国际商贸巾心。

4、新型工业化战略

利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西转移的契机,依托本地能源资源优势和商贸服务条件,加快发展出几加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强工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使乌鲁木齐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

5、建设“西域名城”战略

注重城市自然环境、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的紧密结合,突出乌鲁木齐首府城市、天山绿洲城市和多民族聚居城市特点,建设西域名城。构建与绿洲生态环境相适宜的城市景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繁荣现代文化,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第7条经济发展日标(按市委九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

1、近期经济发展目标

2015年,全市GDP达到2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三次产业结构为1.2:45.3:53.5,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2亿元、1220亿元和1445亿元。

2、远期经济发展目标

2020年,全市GDP将达到4200亿元,人均GDP达到105000元(约为15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0:59,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0亿元、1680亿元、2480亿元。

3、远景经济发展目标

2030年,全市GDP将达到8500亿元,人均GDP达到170000元(约为25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9:70,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5亿元、2465亿元、5950亿元。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策略

第8条发展战略

以市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启动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近期以高铁新区为重点、远期逐步启动三坪新区和西山新区)。加快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结构调整;优化北郊地区、达坂城地区、南山地区的乡镇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市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第9条发展策略

1、乌昌都市区协调发展策略

按照乌昌经济一体化、兵地融合的发展要求,构筑由乌鲁木齐、昌吉、阜康、五家渠四市区及其周边乡镇单元组成的乌昌都市区,协调和促进一体化发展。统筹考虑都市区范围内有关生态保护、资源配置、人口分布、产业分工、交通网络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内容。

2、功能分区策略

结合市域生态环境特征、资源分布和城镇产业布局状况,明权利和机会,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节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第10条将乌鲁木齐市域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实施空间管制。

第11条禁止建设区(略)

第12条限制建设区范围及管制措施(略)

第13条适宜建设区范围及管制措施(略)

第三节市域城乡人口预测

第14条市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2015年,乌鲁木齐市域人口405万人,城镇化水平94.5%;

2020年,乌鲁木齐市域人口500万人,城镇化水平97%;

第15条市域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预测

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383万人,乡村人口为22万人;

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485万人,乡村人口为15万人。

第16条市域城乡建设用地预测

2015年市域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600平方公里以内;

2020年市域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700平方公里以内。

第四节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17条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规划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双轴一城一区两群多点”。

1、双轴:沿兰新铁路和312国道形成主要城镇发展轴,沿216国道形成次要城镇发展轴。

2、一城:即乌鲁木齐城市及郊区,包括中心城区(包括安宁渠镇、古牧地镇、铁厂沟镇、芦草沟乡、头屯河农场、三坪农场、五一农场、西山农场、104农场和乌昌路街道办事处,下同)及周边相邻的萨尔达坂乡、永丰乡、六十户乡、青格达湖乡和柏杨河哈萨克族乡。

3、一区:即乌鲁木齐市甘泉堡工业区。

4、两群:即南山、达坂城两个城镇组群。南山城镇组群包括板房沟乡(乌鲁木齐县驻地)、水西沟镇、永丰乡、甘沟乡和托里乡,达坂城城镇组群包括达坂城镇、东沟乡、西沟乡和阿克苏乡。

5、多点:即市域内其它多个独立工矿和城镇型居民点,包括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六十户乡、乌拉泊街道办事处(新疆化肥厂,下同)、柴窝堡管委会、盐湖街道办事处(盐湖化工厂,下同)和艾维尔沟街道办事处。

第18条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划分为六个等级(略)

第19条市域城镇职能等级体系划分为三个等级(略)

第20条市域城镇职能类型划分为五个类型(略)

第五节市域重点城镇发展规划

第21条中心城区

自治区首府城市和全疆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依托其区位、交通、科研、市场与产业优势,重点建设成为面向中西亚的国际商贸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跨国区域联络中心、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基地和外贸出口加工基地。

第22条乌鲁木齐县(驻板房沟乡)

按县驻地不断完善板房沟乡配套设施,适时撤乡设镇,发展旅游服务、行政办公、农产品加工等功能。

第23条达坂城镇

达坂城区政府驻地,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服务、行政办公、农牧业产品加工、新能源等产业。

第24条安宁渠镇

发展商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严格控制工业建设,镇区考虑与中心城区北部便捷的公路联系。

第25条甘泉堡工业区

南片区为乌鲁术齐市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承接现中心城区工业转移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米东等各区的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北片区为重化工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煤炭化工项目。

第26条市域乡村居民点布局

至2020年,村庄数量由174个调整为75个左右,撤并约99个;平均每个行政村人口约2000人。

第六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27条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建立与乌鲁木齐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域空间布局相协调、设施网络完善、枢纽衔接顺畅、运输组织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市域交通运输体系。对外交通重点强化与中西亚和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交流,开辟新的通道,打造我国西部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内部交通重点引导和支撑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促进乌昌都市区产业和城镇协调快速发展,逐步完善县乡路公路网,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化,提高系统可靠性。

第28条市域铁路系统规划

1、建设兰新客运专线

沿原兰新铁路通道新建兰新客运专线,在二工站原址新建乌鲁木齐高铁站作为客运主站,改造乌鲁木齐南站为客运辅站。

2、新建货运外绕线

沿西外环走廊,新建铁路货运线直接连接乌西站、乌北站和三坪集装箱中心站,分离铁路货运,减少对中心城区的干扰。

3、新建乌哈第二双线铁路

建设从乌鲁木齐经阜康、吉木萨尔、奇台、木垒至哈密的乌哈第二双线铁路,与在建的哈临铁路衔接。

4、新建甘泉堡工业区(北区)支线

从甘泉堡工业区北片区向西于阜康市六运湖农场接出,在九运街与乌准铁路线相接。

5、拆除北疆支线和六道湾支线,在米东区北侧从乌准线引支线连接米东工业区。

第29条市域公路系统规划

1、高速公路

规划高速公路形成“一环三射”路网格局。一环即规划新建中心城区外围高速公路环线,三射分别为乌奎高速公路、乌哈高速公路(吐乌大高速公路北段)、乌吐高速公路(吐乌大高速公路南段)。

2、一级公路

G312国道:在昌吉境内向南转线,过三屯河后在头屯河工业园处向南接规划西二环快速路(原乌奎高速公路,下同),在城南接原线。

G216国道:在甘泉堡工业区南片区南面接米东大道快速路,经快速路东二环、南二环绕城,于仓房沟乡接原线。

S102省道:昌吉州改善北部乡镇、团场交通条件的重要的东西向规划公路,于甘泉堡北片区南侧通过。

甘准公路:甘泉堡北片区至阜康市的公路。

五甘一线:五家渠市经羊毛工镇至甘泉堡工业区南片区的公路。

3、二级公路

S101省道:为乌昌地区横越天山北坡西段山区的规划公路;于萨尔达坂乡接入,在西山农场接G216国道。

萨乡公路:萨尔达坂乡至永丰乡驻地,途径亚欧大陆地理中心景点。

S110省道(甘永公路):甘沟乡至永丰乡,进入南山游览区主要的一条公路。

乌板公路:乌拉泊水库西侧至板房沟乡,市区进入南山游览区主要的一条公路。

南山公路:在板房沟乡接G216国道,在托里乡接S103省道,东西向连接南山游览区各景点的一条公路。

南天池公路:达坂城至博格达峰南麓南天池景点的公路。

达阿公路:达坂城镇经东沟乡至阿克苏乡。

柴大公路:柴窝堡至吐鲁番市大河沿镇。

米乌公路:米东至乌拉泊水库,途径东山游览区。

S103省道:从托里乡往南经过山区的公路。

五甘二线:五家渠经八一水库南至甘泉堡工业区南片区。

羊古公路:羊毛工镇至古牧地镇,向北延伸接五家渠市102团场。

其它二级公路:米乌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连接线等;部分相对独立的城市片区连接线可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

第30条航空规划

近期新建第二条跑道,改扩建机场航站楼,远期在区域内考虑第二机场的选址和用地。

第七节市域产业发展规划

第31条市域产业发展定位

1、农业

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强化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联动发展,加快发展番茄素、果蔬汁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农家乐、观光果园、垂钓渔场、森林公园、租赁农场等休闲观光农业。

2、工业

实现轻、重并重的工业发展策略,继续做强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煤化工和盐化工等支柱产业,做大特色农产品、轻纺和食品等出口加工业,积极培育机械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3、服务业

突出商贸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带动会展物流、金融保险、商务办公、信息咨询、科技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住宿餐饮、文化休闲等传统服务业。

第32条市域产业空间布局

在市域内规划形成9个产业集中区。

1、南部商贸及文化休闲产业集中区

以天山区、沙依巴克区市级中心为主体,向外转移口岸型商贸功能和部分市级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特色文化休闲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2、北部外贸及现代服务业集中区

以新市区、头屯河区和农十二师头屯河农场、三坪农场、五一农场为主体,建设城市新区,借助交通区位优势建设中亚商贸区,着重发展口岸型商贸服务业及与之配套的物流、会展、金融、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3、米东化工产业集中区

以米东区为主体,继续发挥本地化工产业的集聚优势,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中的大化肥、大芳烃、大化纤,推动现有项目改扩建。

4、西部钢铁冶金及出口加工业集中区

以头屯河区为主体,充分利用钢铁冶金等产业基础,发展金属制品加工等上下游产业,同时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加大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建设,包括轻工业制

品和机械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

5、甘泉堡工业集中区(甘泉堡工业区)

包括甘泉堡工业区南、北两个片区。北部为煤化工产业集中区,利用准东煤炭资源及东部交通枢纽优势,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南部为新型工业集中区,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农业机械、新能源、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

6、盐湖化工、风能及休闲旅游集中区

以达坂城区盐湖地区为主体,充分利用本地盐湖和风能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化工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并打造盐湖体验、风车观赏等特色旅游区。

7、达坂城文化旅游及牧业集中区

以达坂城区绿洲为主体,保持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强化达坂文化的品牌效应,开发特色文化旅游。

8、南山生态旅游及现代农业集中区

以乌鲁木齐县南山地区为主体,促进乌鲁木齐县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打造“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等现代农业创新模式,并扩展其旅游观光职能,同时加大对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研究利用和推广。

9、北部生态农业及休闲旅游集中区

以乌鲁木齐县安宁渠镇、青格达湖乡、六十户乡以及米东区三道坝镇、羊毛工镇、长山子镇等乡镇为主体,按“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原则,依托乡镇良好的农业基础,着重发展生态型高新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第八节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第33条旅游业总体定位

巩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巩固全疆旅游集散地和接待服务基地的定位,建成最佳民俗风情的国际旅游名城、新疆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实现国际旅游名城的最终目标。

第34条旅游发展目标

1、近期发展目标(2011-2015年)

巩固乌鲁木齐市做为新疆首位的旅游接待服务基地,以服务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都市群城市和疆内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逐步开拓休闲、度假、探险和冰雪产品,形成复合型产品体系,成为国内首选的远程旅游目的地。

2、远期发展目标(2016-2020年)

继续提升乌鲁木齐在国际国内的旅游地位,重点加强面对欧洲、中西亚和港澳台等地的旅游接待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使旅游业发展为城市优势支柱产业,

将乌鲁木齐建设成为最佳民俗风情的国际旅游名城、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旅游名城。

第35条旅游空间布局

依托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镇,以交通干线为主轴,形成“一心、二轴、八区”的旅游空间布局。

1、一心

依托乌市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和交通枢纽地位,建设乌鲁术齐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使其成为全疆的旅游客源集散地,疆内重要的休闲、民俗体验和购物旅游目的地。

2、二轴

依托河滩路和216国道形成“川林园湖生态旅游轴”,依托312国道形成的“丝绸之路古迹民风旅游轴”,围绕两轴形成多条旅游线路。

3、八区

依托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形成八个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游览区,包括:南山森林草原生态游览区,博格达峰冰川科考游览区,达坂城丝路古迹游览区,西域名城游览区,博格达峰山前游览区,都市农业游览区,戈壁明湖游览区,亚心民族风情文化游览区。

第36条旅游线路规划

1、市域旅游线路

依托南山旅游区和达坂城旅游区发展突出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在市域内形成四条旅游线路:南郊南山风情游、达坂城“丝路文化及南天池冰川”游、中部“亚洲之心-西域都市-博峰山前”游、北部都市农业休闲游。

2、乌昌都市区环城休闲游

将乌鲁木齐的新疆民族自治区首府特色、昌吉的民族自治州州府特色、五家渠兵团驻地特色和阜康市天池脚下特色等旅游资源充分结合起来,辅以都市农业、民族风情、湿地湖区、垂直地貌、历史遗迹展示、兵地合作示范等多项内容,形成丰题鲜明、内涵丰富的都市环城休闲游。

第九节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第37条市域历史文化保护框架

实体保护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主,补充非文物保护单位但经鉴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地方建筑、古树名木等。实体要素集中的地区可开辟用于展示历史文化的特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以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主题,提供场地展示并传承特色饮食、工艺、歌曲、舞蹈、传说等。

第38条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1、文物保护单位

乌鲁木齐市内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2007年)要求进行。在特殊地区考虑设置文物监控区。

2、历史建筑

在已评定的50一60年代历史建筑调查的基础上,判定其历史文化价值,确定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为历史建筑,纳入保护框架。编制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包括历史建筑本身和必要的风貌协调区:采取多种方式分类别实施保护措施。对符合条件的进行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

3、旧城街巷格局

重点保护大小十字四周至建国路一带的街巷路网、沙区建早期规划的格栅式路网,延续旧城肌理。

4、古树名木

按照《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要求进行保护。

第39条主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拉泊古城:以古城外墙为准,东向外500米、南500米、西250米、北62米。

2、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陕西大寺大殿:保护范围以现有院落围墙或建筑物外墙为界。建筑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外界为准,东向外10米、南15米、西10米、北15米。

(2)革命烈士陵园:现有围墙范围。

(3)新疆各族人民烈士纪念碑:保护范围以纪念碑基座为准,东向外10米、南10米、西10米、北1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外界为准,东向外10米、南10米、两10米、北10米。

(4)毛泽民烈士办公室及宿舍故址:保护范围以现有院墙或建筑物外墙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外界为准,东向外20米、南13米、西9.5米、北20米。

(5)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保护范围以院落围墙或建筑物外墙为外界。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外界为准,东向外10米、南30米。

(6)中国工农红军总支队干部大队旧址:保护范围以院落围墙或建筑物外墙为外界。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外界为准,东向外6.9米,至两后街车行道两侧路沿石;南向外22.1米,至前进街车行道北侧路沿石;北向外16米。

3、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保护范围以现有院落围墙或建筑物外墙为外界,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外界为准,南向外3.4米,至前进街车行道北侧路沿石:两向外17米,北向外7米。

朝阳阁:以建筑物最外墙为准,四周各向外10米。

南花园小洋房:以建筑物最外墙为准,四周各向外10米。

文昌阁:以建筑物最外墙为准,四周各向外10米。

第十节市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40条生态环境分期保护目标

1、控制和改善阶段(2011-2015年):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态景观有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开始恢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良性循环阶段(2016--2020年):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得到全面控制,基本建成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基本建成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态文化发展繁荣。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建设标准。

第41条生态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四区、四廊、四核”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1、四区是指山地区、山前区、绿洲区、荒漠区;

2、四廊指头屯河河流廊道、乌鲁木齐河河流廊道、水磨河河流廊道、白杨河河流廊道4条生态廊道;

3、四核是指4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和牛态功能保护区,包括天山1号冰川区域、天山天池风景区(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乌鲁木齐诸河下游湿地保护区、乌拉泊水库一柴窝堡水库一盐湖湿地保护区。

第42条生态分区及对策

1、生态保育区——山地森林生态区

加强对于山地带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尤其是采取低山林禁伐、低山草地限牧或轮牧等措施,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

2、生态敏感区——山前丘陵森林草地生态区

实施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对草地严重退化区要结合生态建设工程,认真组织重建与恢复;对已超出生态承载力的区域要实施生态移民,有效遏制生态退化趋势;严格水利设施管理: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监管力度;改变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限制相关产业发展和提高该区域的环境准入门槛。

3、生态建设区——绿洲农业与城镇生态区

优化区域士地利用格局,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做到土地利用的高效、集约。

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统一调整城镇用地和产业布局结构,合理组织空间形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益。绿洲边缘带应保障生态用水或限制人畜过度干扰,设生态防线或隔离带。

4、生态恢复区——沙漠荒漠生态区

做好防风固沙工作,保护荒漠植被和固沙植被,对沙漠边缘流动沙丘、活化沙丘进行封沙育林、育草。禁止在水源无保障、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地带开荒,施行退耕还林、还草。营造城镇带上风防护林,减少悬浮颗粒物污染,改善沙漠边缘地带的生态环境质量。对于沙漠与绿洲的边缘部分,应建设防护隔离带,尽量固定沙丘,防止其移动。

第十一节市域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略)

第43条土地资源

第44条水资源

第45条能源

第十二节市域重大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略)

第46条市域给水、排水工程规划(略)

第47条市域供电工程规划(略)

第48条市域燃气规划(略)

第十三节市域综合防灾规划(略)

第49条市域防洪规划(略)

第50条市域防震规划

1、抗震设防标准

按国家标准BG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乌鲁木齐市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加速度峰值为0.20g;市域其它乡镇按BG/8306-2001执行。

2、防震减灾目标

继续完善地震监测系统,积极推进震灾预防体系建设,加强建立地震预警和防灾系统工程,做好农村民居采取抗震措施的示范工作,组建震灾紧急救援队伍;到2020年基本具备综合抗御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

3、抗震防灾规划重点

一般工程按基本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选址应尽最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和砂土液化区;重人建设工程、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加强抗震避难设施建设。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将城市绿地、公园、学校操场、广场作为避难场所。

第51条市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防治目标

初步完成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监测、预警、预报和工程措施相互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建成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体系,有效控制地质灾害发生。

2、防治措施

地面塌陷:对地下采空区采取回填恢复生态环境。

崩塌、滑坡:排水工程(主要是地表排水与防渗);支挡工程(抗滑垛、抗滑桩、抗滑墙、锚固等);减载清除、固化工程;坡面防护、喷浆等工程。

泥石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拦挡、排导);全流域综合治理措。

第四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第一节城市职能、性质与规模

第52条城市性质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中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我国面向中西亚的国际商贸中心。

第53条城市职能

1、我国面向中西亚的国际商贸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跨国区域联络中心;

2、我国面向巾亚的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

3、我国西部重要的商贸中心和新型工业基地;

4、我国西部重要的文化创意和科技研发巾心;

5、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

6、全疆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

7、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

8、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

第54条城市人口规模

预测2015年乌鲁木齐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将达到340万人左右,2020年将达到400万人左右。

第55条城市用地规模

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4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不大于130平方米;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0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不大于125平方米。

第二节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第56条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用地实行“南控、北扩、先两延、后东进"的控制原则。城市南部进行严格控制,以优化和整治为主;城市北部为主要发展方向;城市西部(西山农场)在保障生态和地质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拓展;城市东部(米东区)强化与市域北部地区的协调,预留发展空间。

第57条空间发展战略(略)

第58条城市用地增长边界(略)

第59条城市空间结构

按照“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发展思路,规划中心城区形成“一轴、双核多心、六组团”的空间结构。

1、一轴:规划连接老城区和三坪新区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拓展轴。此轴联动两大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并延伸至昌吉市区,是乌鲁木齐空间发展、增强区域辐射能力的主要动力轴线。

2、双核多心:规划在老城区和三坪新区形成两个综合性的市级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在高铁新区、西山新区、红光山片区、以及新市区、米东区和头屯河区等构筑多个专业型公共服务中心和区级综合服务中心。

3、六组团:规划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形成六大功能组团,包括三坪新区功能组团、米东区(功能组团)、经开区(头屯河区)功能组团、高新区(新市区)功能组团、老城区功能组团、西山新区功能组团。

第60条重点发展地区(略)

第三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第61条城市公共设施总体布局

1、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公共设施用地6804.2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4.16%;人均公共设施用地18.39平方米。

2、中心城区公共设施按照两类进行布局:一是按照三级配置综合型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二是培育新型专业型服务中心。

3、配置三级综合型城市公共服务中心的新中心。

(2)规划在各组团形成多个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可与市级混合。

(3)结合居住片区布置片区级公共服务中心。

4、培育三个专业型服务中心

(1)三坪国际商贸中心:重点构筑以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的口岸型商贸及其衍生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专业化商贸服务中心;

(2)高铁商务中心:重点在高铁站周边,结合西而产业区,建设以企业办

公和科技研发为主的专业化商务办公中心;

(3)红光山文化会展中心:以红光山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积极培育会展及文化、传媒等现代服务功能,形成专业化的文化会展服务中心。

第62条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1、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行政办公用地为1084.8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2.71%,人均2.18平方米。

2、行政类办公用地规划:在三坪新区预留适量行政办公用地,承接新增行政服务功能;在红光山会展中心东侧规划外事行政办公区;其它各区根据实际需要保留或新建行政办公用地。

3、商务办公用地规划:老城区控制大规模商务办公区建设,以提升现有商务办公设施服务水平和利用率为主。在老城区以外,围绕三个专业型服务中心配套发展企业办公区:

(1)三坪办公区:布局与国际商贸直接相关的商务办公区,承接老城区转移的与商贸相关的企业办公。

(2)高铁办公区:结合西面产业区的发展,在高铁站周边地区培育企业办公区和科技研发区,推动形成工业企业在疆内乃至西北地区的总部管理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3)红光山办公区:结合红光山国际会展中心,建设专业化的艺术、文化创意、传媒类企业办公区。

第63条商业金融用地规划

1、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商业金融用地总而积2540.2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09%;人均用地6.35平方米。

2、商业服务业用地规划:城市商业服务中心按市级、区级和片区级三级体系进行规划:

(1)市级商业服务中心:包括老城区和三坪新区商业服务中心。

(2)区级商业服务中心:建设友好路、铁路局、火车南站、米东片区、头屯河片区、新市区等区级商业服务中心。

(3)片区级商业服务中心:根据居住人口分布,规划形成若干片区级商业中心,配备日常生活所需商业服务设施。

3、专业市场用地规划:推动老城区口岸、专业批发市场和仓储运输功能向外围转移,原地转型为特色商品交易及餐饮住宿,弱化其物流功能;推进老城区集成式市场形态向物流、商务、会展、零售等专业化功能空间转化。

(1)口岸设施规划:引导城区现有的大多数口岸功能向三坪新区的外贸口岸集中区搬迁整合,原有用地分类分期转向经营或置换,调整为一般商业服务、

商务办公和居住用地。

(2)专业市场群规划:重点在城区外围或城市出入口,结合对外货运交通设施和仓储用地建设专业市场群。

第64条文化娱乐用地规划

1、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文化娱乐用地429.4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86%:人均文化娱乐用地1.07平方米。

2、中心城区主要规划布置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综合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大型展览馆、纪念馆、音乐厅等文化设施。规划新建的主要文化设施包括市展览馆,市科技馆,市文化会展中心,大型影剧院、音乐厅等。重点完善和培育4个市级文化娱乐中心:

(1)红光山文化会展中心:结合红光山国际会展中心,积极发展国际会展及文化传媒等现代文化交流功能。

(2)天山区南郊文化创意产业园:结合天山电影制片厂原址、迎宾馆两侧的工厂和城中村用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

(3)北门一南门一二道桥城市特色文化游憩区:结合市级商业服务中心,打造融汇传统和现代、具有多民族特色的文化娱乐区。

(4)三坪新区文化娱乐中心:建设服务于北部、包括昌古的文化娱乐中心。

第65条体育设施用地规划

1、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体育用地380.1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76%;人均体育用地面积为0.95平方米。

2、中心城区体育设施用地按照自治区级、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四级进行布局。

3、自治区级和市级体育用地规划:保留和完善现有自治区级和市级体育设施,规划熏点新增建设以下几处体育设施用地:

(1)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在三坪新区中央公园西北侧,规划建设集训练与竞赛为一体的自治区级大型综合体育中心。

(2)多民族竞技运动基地:规划在红光山公园北侧,建设集训练与竞赛为一体的自治区级多民族特色竞技运动基地,包括赛马场、射箭场等。

(3)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结合多民族竞技运动基地设置,是集健身、训练和娱乐性体育项目于一体的肯少年体育场馆。

4、区级体育用地规划:高新区(新市区)利用北京路自治区体育中心为主,沙依巴克区、天山区和水磨利用区以红山体育中心为主,头屯河区重点完善现状体育场地,米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延伸区规划新增区级体育设施,分别设置体育场、体育馆、市民健身中心和游泳馆等设施。

第66条医疗卫生用地规划

1、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医疗卫牛设施用地约为399.17公顷,占中心城区用地总面积O.80%,人均医疗卫生用地1.00平方米。

2、建设以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专业医院为辅助、防疫保健设施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体系。

对未达到标准的现状医疗单位进行原地扩建以达到设施标准。同时在天山区东郊区、沙区中心区、骑马山片区、水磨沟片区、红光山片区、机场片区、喀什路片区、卡子湾片区、米东片区、高铁新区、经开区104团合作区、头屯河片区、八钢片区、三坪新区、西山新区,新增18处大型市级和区级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第67条教育科研用地规划

1、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教育科研用地为2172.4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4.56%,人均教育科研用地5.68平方米。

2、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用地:对现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用地尽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建设。重点建设三个园区,以新大新校区为核心建设东部大学区,在西站南侧建设高级职业教育园,在西山新区构建科研教育基地。

3、科研设施用地:科研设施用地发展以大专院校为龙头,以专业科研院所为主体,积极促进与产业直接联动的产业研发基地。科研设施较为集中的区域包括:整合北京路、喀什西路一带的科研教育用地,按园区模式建设新市区研发创新区;依托高新区北区及城北新区大学城建设高新产业研发基地;在高铁新区依托高铁二工站和产业园区的建设,建设经开区产业研发基地。

4、按照基本实现高中义务教育的目标均衡布置中、小学校,在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中,按人口规模核定、配置教育用地,为居住区合理配建中小学校用地。在保证学校用地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建设标准。

第68条其它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规划在三坪新区、西山新区、高铁新区、机场东片区、喀什路片区、骑马山片区、古牧地片区、水磨沟片区、红光山片区、天山南郊区、天山东郊区新增城市福利设施用地,加强老年公寓等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2、每个居住区(3-5万人)宜配置养老院1处,每个小区宜配置托老所1处:每个居住区(3-5万人)宜配置残疾人托养所1处。

第69条居住用地规划

1、2020年,规划中心城区居住用地为142.69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面积35.7平方米,共划分为27个居住片区。

2、规划居住用地分为已建区、新区两部分发展:

(1)已建区按照“结合棚户区改造、老城区人口疏解”的原则,合理确定

居住人口规模,重点对危房集中地区进行改建,改善交通系统,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保护有价值、具有传统风格和历史意义的民居建筑。

(2)新区建设按照“综合配套、有序推进”的空间布局,合理控制住房建设规模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口和职能的有效疏解:高水平、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新区,提高新区住房品质和居住质量,增强新区的吸引力,使新区成为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新功能聚集的主要载体。

第70条住房建设规划

1、住房建设规模

至2020年,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人,净增加各类住房面积约6000万平方米左右,年均增加各类住房面积约400-450万平方米。

2、住房建设结构

商品房开发而积占总开发而积的70%;经济适用房开发而积占总开发面积的20%;廉租房开发面积占总开发面积的10%。

3、保障性住房建设

(1)2020年,规划将人均建筑面积低于10平方米的居民纳入廉租住房政策的保障范围。

(2)2020年,廉租住房建设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左右。采取政府新建、收购、改建以及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供应。新建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S0平方米以内。用于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按照分散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以配套建设为主,集中建设和分散收购为辅。

(3)2020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约10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按照均匀分布、集配结合、服务便捷、规模适度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

(4)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引导多民族人口混杂居住,在空间上形成“大混居、小聚居”的居住分布格局。

第71条工业用地规划

1、2020年,规划工业用地为65.8平方公里,占规划总用地的13.20%;人均工业用地为16.46平方米。

2、规划限制、控制城市工业分散发展,有计划搬迁或置换现有零散工业用地,改善城区环境;积极鼓励靠近城市中心的工业搬迁或转型为低污染、噪声小、少影响居民生活的企业,同类企业可酌情保留。

3、规划在城市的东西两翼区构建产业发展带,可分为7个工业区:

(1)八钢工业区:工业用地面积约585.3公顷,位于头屯河区西侧,紧邻昌吉市。工业区以钢铁制造、冶金为主。

(2)西站工业区:工业用地面积约349.9公顷,紧邻西站西侧在交通上有

2003—2020年菏泽城区规划文档_含图_

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2009年09月28日来源:网络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突破菏泽”战略,并结合撤地设市后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整合区域空间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2003年7月份以来,我市委托同济大学陈秉钊教授主持编制了《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于2004年2月和10月先后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纲要论证和专家评审,并通过《菏泽日报》、菏泽市城市规划展、市规划局规划网页、规划公示栏等形式进行了批前公示。2004年12月17日,菏泽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规划》进行了审议,并原则通过。2005年4月29日,省政府以鲁政字[2005]119号文件,对《规划》进行了批复。按照批复意见,2005年底,市规划局会同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组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并按法定程序进行了备案。 为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将规划落到实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山东省建设厅关于全省城市规划行业推行“阳光规划”的意见》(鲁建发 [2002]12号)、《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审批的通知》(菏政发 [2003]26号)等规定,经市政府批准,现将《规划》再一次进行公示,请认真遵守并进行监督。 菏泽市规划局 二〇〇六年三月 第一章 城市现状概况 菏泽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下辖定陶、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八县和牡丹区、开发区,总面积为12228平方公里。 第二章 规划目标和期限 一、发展目标 把菏泽建设成为以能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结构合理、商贸旅游繁荣、生活环境宜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大基地”,即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商贸流通基地。 二、规划期限 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 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预测 1、总人口预测 规划2010年菏泽市总人口为940万人,2020年总人口为1010万人。 2、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2010年菏泽市城镇人口330万人,城镇化水平35%;2020年城镇人口505万人,城镇化水平50%。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菏泽市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四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城市、重点建制镇、一般城镇。 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菏泽市的城镇职能分为四类:综合型、能源工业型、旅游商贸型、工业商贸型。 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以菏泽城区为中心,以定陶、巨野、曹县、郓城、东明、单县、鄄城、成武为二级城市,沿日东高速公路和新石铁路为东西发展轴,沿京九铁路为南北发展轴,辐射带动市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市域交通体系规划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课程作业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述 概况简述 学院名称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及班级土管1班姓名何建明学号201131160707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述 一、基本情况与修编背景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市规划国土委对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于今日公布新一轮总规。 专家表示,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指导城市建设的根本性蓝图。在特区进入第二个发展的30周之际,本轮总规充分体现了以全球视野谋划城市发展的规划理念,承担了在全国率先探寻城市转型路径的重要使命。它的公布,必将以城市转型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土地的高效利用,加快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步伐,引领国家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改革和创新,探索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路径。 2、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的理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提升城市在区域和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应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4、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更好地服务香港,支持香港繁荣稳定,在粤港澳合作中发挥先行、先导、先试的示范作用。 5、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统筹协调城市发展。 三、城市性质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四、城市职能 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的示范区。 2、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与程序

城市(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与程序 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编制内容、编制程序、成果要求。 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总体规划从内容上可分为: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规划四个组成部分。 2城市整体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 总体规划编制从工作阶段上可以分为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总体规划技术成果的编制三个阶段。 (1)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 1)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研 对城市现状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研,是整个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需要通过文献、访谈、现场勘探等多种方法,对城市的区 域、社会、经济、自然、历史环境等展开全面和细致的调研。 在收集与调研的过程中,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调查是一项重要内容。要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的数量和用地性质进行核查和分析,切 实掌握土地使用的真实状况和效益,分析人均用地水平、用地结构 和区域建设用地分配等资料。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现状的全面和细 致的掌握,为提出合理、高效的土地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形成城市基础资料汇编,包括城市现状图和一套完整的现状基础资料报告。 2)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 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和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是两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A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评价: 首先要系统的回顾历版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和技术内容,研究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好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特别是对现行 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项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和遗留的问题要进行认 真的总结,对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在此前提 下,对总体规划编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B 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深入分析和总结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城市现状问题和新的发展趋势,从落实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影响城市长期发展保 障要素,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等前提出 发,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前瞻性的研究城 市的发展条件和动力机制,科学合理的研究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 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为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依据。(2)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先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经过审查的纲要也是总体规划成果审批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任务是研究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撰写专题研究报告,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 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a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 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 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 ●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b 城市中心区规划 ●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城市总体纲要的成果要求 a 规划文本:规定性要求

宣汉县召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方案汇报会

宣汉县召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方案汇报会 字体:[大中小] 日期:2012年02月26日浏览次数:220 来源:县委报道组作者:匡方智 2月24日,宣汉县召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方案汇报会。县委书记赵波,县委副书记、县长唐廷教,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宗昭,县政协主席徐代琼等领导参加会议。 会上,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高黄根详细介绍了宣汉县城市总体规划背景、规划目的、规划行动、规划实施的建议与措施等。 与会人员对总体规划方案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分析论证,围绕全县城镇体系发展方向、空间布局、产城互动、城市发展定位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赵波指出,《宣汉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是一个指导全县城镇体系未来发展的纲领性规划,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要充分熟悉和掌握宣汉的地理地貌、山水条件和独特资源,认真吸纳意见和建议。要在多方听取专家、群众意见和多次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和提炼,为我县城市建设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蓝图与依据。 赵波强调,宣汉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资源、文化、生态优势,要科学定位,不能把宣汉当作县城来规划,而要把宣汉作为达州百万人口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团来规划。要充分摸清、摸准、摸透宣汉的山水、地

域、文化、生态、资源等优势,统一布局,合理规划。要科学确定宣汉城市发展的规模、定位和方向,切实打造山水田园、中等、精品旅游城市。 赵波强调,宣汉三条大河汇聚于江口湖,要围绕定位,立足长远、着眼宏观,做足山、河、树林等资源的文章,大手笔规划,切实打造精品旅游,彰显显山露河、产城互动的特色,以新兴旅游业发展带动、拉动城市发展,切实构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配套的景城一体现代化山水田园城市。要围绕打造五大特色区、建设五个新宣汉的要求,强力推进“114”工程,以两化互动、产城一体为载体,强化要素保障,切实打造一个中等城市、1个小城市和4个产业新城,走具有宣汉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着力构建区域协调、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城镇网络。 唐廷教要求,要把宣汉纳入达州市大城市组团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联动发展,切实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空间。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发了言。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修编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修编 有奖问卷调查 一、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了解程度及评价 1、您对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2、您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城市规划或城市建设的信息(可多选) A、报纸 B、电视 C、网站 D、政府文件 E、会议 F、从别人那里听说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觉得近年来菏泽市城市建设怎么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D较差E、很差 4、您对菏泽市的工业布局一一菏泽市城东工业园(菏泽市经济开发区)、菏泽高新区(牡丹工业园区)的看法是? A、合理 B、不合理,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好说 5、在您日常出行、工作、生活中,与哪个城市联系较为紧密? A、济宁 B、济南 C、郑州 D、商丘 E、徐州 F、濮阳 G、开封 H、其他______________ 6您到这些城市的主要目的: A、工作需要 B、探亲访友 C、购物休闲 D、交通换乘 E、其他 7、您觉得菏泽城区应重点向哪个方向拓展? A、向东 B、向西 C、向北 D、向南 E、主要致力于现有建成区的提升改造 8、您认为菏泽目前旧城改造进行得如何?

9、您认为菏泽目前新区建设进行得如何? A、好 B、不好,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好说 10、您认为目前菏泽市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多选,限选三项) A、大力发展工业 B、加快住宅建设 C、改善城市交通 D、增加各种公共服务设施 E、加快新区建设 F、加快老城区改造 G、增加城市绿地和广场等开敞空间H、保留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I、保护生态环境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菏泽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看法 II、您认为近年来菏泽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周边城市相比发展速度怎样? A、最快 B、较快 C、一般 D、较慢 12、您认为菏泽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周边城市相比发展的优势有哪些?(可多选) A、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 B、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发向上 C、石油化工基础较好 D、煤炭资源丰富 E、林业资源丰富 F、牡丹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G、农业基础较好 H、生态环境优越 I、城市建设品质较好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您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有关 政策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14、您对巨野-东明产业长廊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15、您认为巨野-东明产业长廊有哪些优势(可多选): A、煤炭资源丰富 B、石油化工 C、交通便捷 D、产业基础较好 E、农林业资源丰富 F、现有城镇发展基础较好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市规划基础信息材料的收集、研判。 1、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厂址的选择、广房的设计,还是原料储存、制造、产品保管和运输等个环节,都受温度、湿度、降水、风、日射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工业项目,尤其是有废气污染排放的工业项目要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菏泽的主导风向是东南偏东。建议气象部门绘制菏泽市风向玫瑰图,市规划领导小组应仔细研判菏泽风向基础资料,吸收气象局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规划工作。 2、人口资料。市区人口的准确资料也很重要。建议人口部门、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市区人口资料。 二、主城区发展突出特色-花城水邑。提出并广为宣传城市口号-“牡丹之都幸福菏泽”。城市的居住、办公、金融、文化区应布置在牡丹园周边,重点发展赵王河沿岸。打通城区三大水系-赵王河、环城河、万福河,使之具备游船通航条件,赵王河上下游打通,与洙赵新河相连,可以直通运河。既可以使水体流动,又可以打造“江北水乡”旅游品牌。以赵王河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契机,打造赵王河风情带。水是城市的灵魂,凌解放(笔名二月河)说“水不仅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范围内的经济问题,更是国 民经济之大要,是国家和人民所拥有的最宝贵的经济资源、社会生活资源、民生资源和文化发展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幸福指数最核心的要素。”

在g220、g 327、日南高速、日东高速围成的长方形区域内构筑新市区-菏东新区。自庞楼至金星庙村,沿河建设高标准双向8车道观光公路和观光步道。公园建设向张集村以东继续延伸。为带动新市区发展,市行政中心迁移至上海路与赵王河下游交汇处,赵王河以北,张油坊村附近,此处依托赵王河道,开掘大型湖泊至黄河路。市开发区行政中心迁移至万福河北庄庄村附近,带动铁路南区域发展。拉大城市框架,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 大堤以内的老城区划为传统商贸区,突出老城传统特色。建议环城河以内区域统筹开发,建设曹州古城,发掘曹州古文化,汇聚非遗传承人,大力推出曹州古城游。西区-高新区重点发展三新产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 北区建设大学城,争取省教育厅支持,与省内各大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由各大高校在菏泽学院设立二级独立学院,扩大菏泽学院规模,建议菏泽学院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提升办学档次。 市开发区黄河路以南,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园、纺织服装工业园、创意产业园。关停或搬迁所有化工项目至主城 区下风向-西北区吴店镇北。市开发区原则上不再上化工项目。确保主城区空气质量为良达300天以上的优良传统能继续发扬。统筹发展市域内纺织服装项目,能搬则搬,统一规划在开发区纺织服装工业园,形成规模化集约经营,因其劳动力密集特点,提升市开发区人气。

《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程序》

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程序 目录 1、总则 (2) 2、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编制内容 (4) 3、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编制内容 (6) 4、附件 (11)

1、总则 1.1为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加强城市规划的执行力,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实现规划编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结合武汉市城市发展和规划管理要求,制定本规程。 1.2本规程适用于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及远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市域其它地区可参照执行。 1.3 为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合理衔接规划管理工作,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分级编制、分级审批、分级管理、分级调整”的原则,以《武汉市城市规划地域划分及编码规则》确定的控规编制单元和控规管理单元两层地域划分为载体,形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控规导则)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以下简称控规细则)两级规划控制体系。 控规导则是以落实武汉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目标,以控规编制单元为载体,对区域功能、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市、区级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作出进一步规划控制、直接指导控规细则的编制;控规细则以落实控规导则为目标,以控制管理单元为载体,对单元内主导属性、整体控制指标、居住区级各类设施进行控制,直接指导规划咨询编制,满足规划管理的要求。 1.4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满足规划管理需求为导向,合理解决规划刚性和弹性,控规导则和控规细则的控制内容均分为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两部分。强制性内容是刚性内容,审批、调整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可以直接指导规划管理的内容;指导性内容是弹性内容,必须经过进一步规划论证才能指导规划管理,调整必须符合规划合理性的内容。 1.5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采取实线控制和虚线控制的方式进行用地控制。 实线控制是指进行实线控制的用地,在法定文件附图中用实线划定,对地块的位置、边界形状、建设规模、设施要求均不得作出更改。 虚线控制是指进行虚线控制的用地,对地块的位置、规模及设施要求不得作出更改,但其边界形状可根据具体方案略作调整。 1.6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符合本规程以及国家、地方有关标准和

在武山县县城(三级城市)总体规划汇报会上的主持词

在武山县县城(三级城市)总体规划 方案汇报会上的主持词 各位专家、同志们: 按照县上工作安排,召开武山县县城(三级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汇报会,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到会专家表示欢迎。 参加汇报会的有规划编制单位的成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杜延生,他担任本次规划主编。规划师刘清云,他担任本次规划副主编。苏珍贞、林志明是本次规划的主要编制人员。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武山县县级在家领导及39个相关部门、有关乡镇的负责人。 近年来武山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伴随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也持续升温。近几年来,我县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大县城战略,依托2003年编制的《武山县城总体规划》,按照“城关东延,洛门西进,南改北扩,相向发展,建设宜居大县城”为目标,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准实施,使得我县城镇面貌得到明显提升,城市用地布局更加合理,人居环境及内外部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县城总面积由旧城区的2.5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7.2

平方公里。 2003年编制的《武山县城总体规划》自实施以来,对于加强我县规划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合理利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目前已基本完成总体规划中所确定的建设项目。随着我县城镇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城关东延,洛门西进,南改北扩,相向发展,建设最佳宜居大县城”的城建工作思路的指导下,全县城市建设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原总体规划缺乏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逐步显露了出来,尤其是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启动,我县被定位为三级城市,我县县城建设条件优越,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需要走在全市县建设的前列,原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已无法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不上城市建设的步伐,无法全面系统地指导全县的建设。为紧紧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修编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及时对我县城乡统筹建设工作进行科学指导,武山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把武山县建成“关中——天水经济区”三级城市,五月初,县规划局根据县政府的安排,委托省内一流的城乡规划设计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和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武山县县城(三级城市)总体规划。整个规划编制工作共分3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规划编制阶段、征求意见阶段。经向社会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后,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2008年,在四川省打造攀西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战略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本策划在“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指导下,着重盘点攀枝花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攀枝花的阳光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根据攀枝花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攀枝花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攀枝花;高标准地设计攀枝花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品味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战略统筹 (一)战略思路 “阳光与生态”是资源特点,并不是旅游产品。 目前全国主打阳光特质目的地有海口、日照、西昌、攀枝花,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有加拿大的埃德蒙顿、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布里斯班,其中除埃德蒙顿、攀枝花、西昌外,其他均是滨海城市,阳光与沙滩、海水结合形成滨海度假类产品,埃德蒙顿的阳光旅游依托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其他条件,并非核心吸引物,西昌目前在和攀枝花同在阳光的照耀下,攀枝花该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回首攀枝花旅游发展历程,可以隐约看到一根主线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出来,这就是基于阳光生态下的健康生

活。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农作物茁壮成长,结出健康的果实;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成为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锻炼健康的体魄; 因为有了阳光,成都的老人们来这里健康过冬; …… 健康,这个比阳光更稀缺的资源才是攀枝花旅游最宝贵的财富。 至此,攀枝花的阳光终于有了落脚点,从产品化的视角去审视健康主题,有着丰富而巨大的想象空间。 (二)战略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对应潜在市场需求与战略导向,将攀枝花现有“中国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概念性定位解读为: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战略路径 通过综合的比选分析,确定攀枝花旅游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明确围绕打造“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观光旅游为辅;以冬季旅游为突破,兼顾其他季节;面向全国塑造品牌,立足周边重点营销”的战略发展路径。 (四)战略目标 终极目标: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期目标: 中国冬季旅游著名品牌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标准

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有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与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得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得重大原则,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得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成果包括文字说明与 必要得示意性图纸。 第三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简述城市自然、历史、现状特点; 2、分析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得地位与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得目标、 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初步划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3、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得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初步预测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 4、提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布局得初步方案; 5、对城市能源、水源、交通、基础设施、防灾、环境保护、历史文化、 遗产保护、重点建设等主要问题提出原则规划意见; 6、提出制订与实施城市规划重要措施得意见; 7、专题研究报告:对城市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视情况选定)。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图纸 1、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标明相邻城镇位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 重要工矿与风景名胜区等。图纸比例为1/10万—1/50万; 2、城市现状示意图,标明城市主要建设用地范围、主要干道、各类保护 区以及主要得基础设施。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 3、城市规划示意图,标明城市规划区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大致范围,标 注各类主要建设用、规划主要干道、河湖水面、生态与历史文化保 护区、重要得对外交通设施等。图纸比例为 1/25000—1/50000; 4、规划方案得结构示意图。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得主要任务就是综合研究与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 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得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件与规划图纸。文件包括规划文本与附件,规划文本就是对规划得各项目标与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得文件。 第七条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1、前言:说明本规划编制得依据; 2、城市规划基本对策概述; 3、市(县)域得城镇发展。包括城镇发展战略及总目标,预测城市化水平, 城镇职能分工,发展规模等级,空间布局,区域性交通设施,基础设施, 环境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得总体布局,有关城镇发展得技术政 策; 4、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与规划期限,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发展方针与战 略,城市人口现状及发展规模; 5、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 (1)确定人均用地与其她技术经济指标,注明现状建成区面积,确 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与面积,列出用地平衡表; (2)城市各类用地布局,不同区位土地使用原则及地价等级得划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调整商业结构,优化市场布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特编制此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 2、《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 3、《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78号) 4、《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四川省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办函[2005]176号);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川办发[2003]15号) ; 6、《攀枝花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7、《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8、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第三条规划的区域、范围。 规划的区域为攀枝花市中心城区,包括格里坪、河门口(清香坪)、陶家渡、弄弄坪、瓜子坪、炳草岗、金江及渡仁片区。 规划的范围是大型零售商店、批发市场、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在空间上,重点规划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专业特色商业街。 第四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五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和“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不断改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加强对商业领域投资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味,扩大我市商业在川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市规划基础信息材料的收集、研判。 1、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厂址的选择、广房的设计,还是原料储存、制造、产品保管和运输等个环节,都受温度、湿度、降水、风、日射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工业项目,尤其是有废气污染排放的工业项目要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菏泽的主导风向是东南偏东。建议气象部门绘制菏泽市风向玫瑰图,市规划领导小组应仔细研判菏泽风向基础资料,吸收气象局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规划工作。 2、人口资料。市区人口的准确资料也很重要。建议人口部门、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市区人口资料。 二、主城区发展突出特色-花城水邑。提出并广为宣传城市口号-“牡丹之都幸福菏泽”。城市的居住、办公、金融、文化区应布置在牡丹园周边,重点发展赵王河沿岸。打通城区三大水系-赵王河、环城河、万福河,使之具备游船通航条件,赵王河上下游打通,与洙赵新河相连,可以直通运河。既可以使水体流动,又可以打造“江北水乡”旅游品牌。以赵王河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契机,打造赵王河风情带。水是城市的灵魂,凌解放(笔名二月河)说“水不仅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范围内的经济问题,更是国

民经济之大要,是国家和人民所拥有的最宝贵的经济资源、社会生活资源、民生资源和文化发展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幸福指数最核心的要素。” 在G220、G327、日南高速、日东高速围成的长方形区域内构筑新市区-菏东新区。自庞楼至金星庙村,沿河建设高标准双向8车道观光公路和观光步道。公园建设向张集村以东继续延伸。为带动新市区发展,市行政中心迁移至上海路与赵王河下游交汇处,赵王河以北,张油坊村附近,此处依托赵王河道,开掘大型湖泊至黄河路。市开发区行政中心迁移至万福河北庄庄村附近,带动铁路南区域发展。拉大城市框架,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 大堤以内的老城区划为传统商贸区,突出老城传统特色。建议环城河以内区域统筹开发,建设曹州古城,发掘曹州古文化,汇聚非遗传承人,大力推出曹州古城游。西区-高新区重点发展三新产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 北区建设大学城,争取省教育厅支持,与省内各大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由各大高校在菏泽学院设立二级独立学院,扩大菏泽学院规模,建议菏泽学院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提升办学档次。 市开发区黄河路以南,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园、纺织服装工业园、创意产业园。关停或搬迁所有化工项目至主城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昭通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进行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编制《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充分利用昭通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风景旅游优势,预见到将来的发展可能,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从昭通城市历史特色、山水特色出发,弘扬民族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时又要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的时序,着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

《云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 《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昭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5)》 《昭通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国家、云南省、昭通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第五条规划的空间层次 1. 市域规划范围 昭通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3. 昭鲁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 以昭鲁坝子作为基本单元,包括昭阳区的龙泉、凤凰和太平3个街道,旧圃、北闸、小龙洞、守望、永丰、洒渔、苏家院、布嘎和乐居9个乡镇,鲁甸县的文屏、茨院、桃园和小寨4个乡镇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 昭阳区太平、龙泉、凤凰三个办事处,北闸、旧圃、永丰、小龙洞、守望五个乡镇以及洒渔和苏甲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约784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 北至褐煤工业园区,东至昭通火车站、南至凤凰山、西至旧圃锦屏。规划建设用

城市规划与发展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城市规划与发展分析 ——以深圳市为例 摘要:深圳是具有改革开放特征并且是几个改革开放城市中建设发展最为成功的城市,其经济发展经验无疑是试验田的宝贵果实。二十几年的发展让深圳极具吸引力,汇集了全国的高端人才,融合了四面八方的文化,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特区城市。正因为如此,深圳的融合文化优势、政策优势,在未来会起到引领国家发展走向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深圳发展历史,深入了解这座特殊的年轻城市如何建设发展,其规划发展在这过程中起到了何种作用,并给予解答。 关键词: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深圳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地处珠江三角洲南端,临近珠江入海口,通过口岸可以直达香港。全市面积1991.65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深圳市的常住人口有1035万人,包括流动人口约有132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为251万人。全市共有六个行政辖区,由西至东分别是宝安区、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和龙岗区。另外,还设有龙华、坪山、大鹏以及光明四个功能区。深圳的发展是奇迹式的,从仅有几万人的边陲小镇摇身成为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仅仅只花了20多年的时间。目前中国面临着城市化的问题,城市规划是必要和重要的过程,怎么样运用好城市规划是现在问题所在。深圳的城市规划作为实验地,它在市场经济的初期首次与市场接触,其不足反映了高速发展的城市设计中的问题与矛盾。因此,作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试验田和代表,对其进行规划范式深入研究,其成果能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经验与借鉴。 1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 考虑到深圳的政治、经济以及发历程等情况,在此用时间来划分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79年至1986年,深圳城市建设的基础时期。“文革”的影响使城市规划发展停滞了一段时间,所以在后来的城市规划思路方法和内容上实质仍是50年代苏联模式的延续。因此在最初的深圳城市规划中,规划仅是延续了国民经济计划,实际上也就是计划具体的落实,并没有新的规划信息加入,也没有特定的研究。从城市建设角度来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修改论证报告

第1章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结论 一、对城市建设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1、城市发展方向基本一致 近几年来汉川市基本是按05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进行建设,即向北以充实完善为主,适当向西;新河开发区主要向南,沿霍城大道和老荷沙公路布局大量工业用地;马口主要发展方向西北,与庙头呈现一体化发展态势;城隍主要向东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的扩散。超出05版总体规划的发展方向主要位于荷沙一级公路以北区域以及马口镇依托汉宜快速铁路站点及白石湖的开发有向南拓展的趋势。 2、主城空间总体结构框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定指引 六年来,汉川主城区基本按照上轮总规确定的结构框架进行建设。老城关组团逐步实施旧城改造,承担商业、居住、休闲的主导功能进一步凸显;城北组团已成为市级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布局的空间,同时吸纳老城区的人口转移;北桥和华一工业组团是近几年新增工业用地比较集中的区域,主要沿霍城大道两侧集中分布;新河开发区综合组团依据总体规划,编制了汉正工业园规划并进行了开发建设,同时汉川电厂三期扩建、达利、银露等食品加工业相继入驻,为汉川与武汉吴家山产业园区的对接提供平台。 3、将马口纳入城区范围适应了城市经济产业及空间发展的需求 上轮城市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到马口为湖北省著名纺织基地,是汉川襄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96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以来,逐渐成为重点开发的地区,新区包括居住、行政办公、商业服务等各种功能,在建筑、景观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为汉川市民提供了现代化居住、工作、交通等设施和场所。 二、05版总规对某些问题的判断存在失误和不足,导致实施中问题突出 1、对城市发展目标的制定考虑不够长远 在经济发展指标的制定方面未能准确预测汉川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导致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发展空间需求也突破了上轮总规的预测,城市建设用地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修编.pdf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7年修编版本)公示说明 一、规划期限 近中期2011年—2020年(扣除已实施年份) 远期2021年—2030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规划范围 市域规划范围——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约744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 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福田乡、太平乡 以及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黑山省 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939.46平方公里。 三、城镇体系规划 (一)人口规模 预测2020年市域人口143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43%;2030年市域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94%。 (二)城镇规划空间布局 以产业布局为依托,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

以中心城区、攀莲镇为重点,以桐子林镇、渔门镇、红格、平地 镇为次重点,依托大田、布德、格萨拉、丙谷、普威、白马、永 兴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 “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中心城区 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 新九等乡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 普威、得石、撒莲、垭口等乡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 兴、格萨拉、惠民等乡镇;南部以平地为中心,包括大田镇、大 龙潭等乡镇。 四、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一)城市性质 攀枝花的城市性质为:川滇交界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 特色工业城市。 (二)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20年城市人口9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0.0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9.99平方米/人; 2030年城市人口10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1.40平方米/人。 (三)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主要以仁和沟、金沙江为轴向南延伸。

菏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2-14(完整版)

菏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HZCR-2012-0150001 菏规字[2012]102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菏泽市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编制、设计及国有土地上的建设和规划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由菏泽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组织实施。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牡丹区人民政府、菏泽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及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菏泽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系统,使用现势性地形图和城市管网资料图,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市规划,服从城市规划管理。 除满足本规定的要求外,还应满足国家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的规定要求。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本规定对有关城市规划管理事项没有明确规定的,由菏泽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行政管理权限合理确定。如需对本规定的内容作增补或修订,应按法定程序进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一节建设用地分类 第六条本市建设用地,应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进行分类与管理。 第二节建设用地兼容 第七条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土地使用兼容性规定,按表 2.1执行。相关地块内具体建设项目的适建范围,按表2.2执行。

第八条建设地块内涉及房屋征收和补偿安置的,可视情况配建安置房屋。 第三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第一节建筑物朝向 第九条建筑物朝向按以下规定确定: (一)建筑平面的长边或主要通风、采光面朝正南北或由正南 北方向偏东(西)的角度小于等于45度的,为南北朝向;

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程序

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程序 一、项目准备阶段 该阶段主要由当地人民政府主持,可以委托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1、修编申请 当地人民政府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原审批机关)提出修编(调整)总体规划的申请及论证修编总体规划可行性的专题报告,在申请批复后方可进行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当地人民政府提出修编(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前,应当组织专家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以报告形式随申请报上一级人民政府;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做出评价;针对存在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从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城市长期的发展保障出发,依据上位城镇体系规划,着眼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对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作为城乡总体规划修编的工作基础。 2、修编申请批复 上一级人民政府(原审批机关)对当地城乡总体规划修编申请批复的红头文件是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工作进行的前提条件。 3、组织编制机关(当地人民政府)制定总体规划纲要、编制计划任务书 组织编制机关在申请批复后应制定总体规划纲要、编制计划任务书,总体规划纲要经上级人民政府审查合格后,方可以委托、招标等方式确定具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 二、资料收集与现状调研阶段 该阶段主要由当地人民政府指定当地规划行政部门配合规划编制单位完成基础资料收集、现场实地调研工作,规划主管部门主要任务为协调规划编制单位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资料对接。 1、基础资料收集 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指定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配合规划编制单位完成总体规划编制相关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 编制单位收集的基础资料涉及到当地政府下辖众多部门,需以政府名义进行协调、积极配合基础资料收集工作。 2、现状调研 规划编制单位在前期资料收集基础上针对资料不足或需进行现场实地考察的部分组织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