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RNA在结直肠癌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miR-31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miR-31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杨碧兰;尹艳;钟军;刘丽娟【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3页(P1721-1723)【关键词】miR-31;结肠癌;肿瘤发生【作者】杨碧兰;尹艳;钟军;刘丽娟【作者单位】330006 南昌大学医学院;330006 南昌大学医学院;330029 江西省肿瘤医院;330029 江西省肿瘤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52013美国癌症学会公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结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1]。
结肠癌患者如能早期发现,经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然而结肠癌患者确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
因此,寻找与结肠癌诊断、分期及预后相关的生物学分子具有重要的意义。
miRNA自1993年首次被发现以来,一直广受人们的关注。
mi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非编码小RNA,主要参与基因转录水平后调控,通过与其目标mRNA分子的3’端非编码区域(3’-untranslated region,3’UTR)互补匹配降解靶mRNA或抑制其翻译,从而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等多种生命过程[2]。
研究发现mi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miRNA虽只约占人类基因组的1%,却能调控30%~60%的人类基因[3-4],因此miRNA不但能参与许多正常生命程序的调控,对肿瘤的调控可能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基因芯片、PCR等实验技术的成熟,研究人员已发现多种miRNA在肿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间存在差异性表达。
某些miRNA在肿瘤中高表达,可通过负性调节相应抑癌基因或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来促进肿瘤的发展。
相反,那些低表达的miRNA则可通过降低对癌基因的抑制作用而促进肿瘤的发展[5-6]。
如,结肠癌及复发癌组织中高表达的miR-21能通过降解PDCD4(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4)相关mRNA,导致PDCD4低表达,从而增加肿瘤细胞的侵袭性,进而影响结肠癌预后[7];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的miR-27a起着致癌基因的作用,能明显提高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力[8];结肠癌发生肝转移与低表达miR-200降低了对EMT(上皮间质转化)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9];高表达miR-153能从多方面促进结肠癌的发展进程,提高癌细胞的侵袭力[10]。
《2024年CCL2-CCR2轴在慢性应激诱导巨噬细胞极化调控结直肠癌进展中的作用研究》范文

《CCL2-CCR2轴在慢性应激诱导巨噬细胞极化调控结直肠癌进展中的作用研究》篇一一、引言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分子及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慢性应激与结直肠癌进展之间的关联逐渐受到关注。
慢性应激可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其中巨噬细胞极化在肿瘤微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CCL2-CCR2轴作为调节免疫反应的关键信号通路,在慢性应激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及结直肠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该轴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CCL2-CCR2轴概述CCL2-CCR2轴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信号通路,主要由趋化因子配体CCL2(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和其受体CCR2(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组成。
在慢性应激状态下,CCL2-CCR2轴可诱导巨噬细胞向促炎型(M1型)或抗炎型(M2型)极化。
M1型巨噬细胞具有抗肿瘤作用,而M2型巨噬细胞则可能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
三、慢性应激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慢性应激可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衡,促使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研究显示,慢性应激可通过增加CCL2的分泌,进一步激活CCR2受体,从而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这种极化过程可能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的调控,如NF-κB、STAT3等。
四、CCL2-CCR2轴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作用研究表明,CCL2-CCR2轴在结直肠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CCL2-CCR2轴可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另一方面,该轴还可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的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进一步促进肿瘤的进展。
此外,CCL2-CCR2轴还可能影响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的侵袭性。
五、研究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CCL2-CCR2轴在慢性应激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及结直肠癌进展中的作用。
结果显示,慢性应激可显著增加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CCL2的分泌和CCR2的表达水平。
MicroRNA 在胃癌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MicroRNA 在胃癌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09临八王亚文200900232137 摘要:MicroRNA(miRNA)是一类含有18-25 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与与其靶基因mRNA 3'-非编码区的碱基互补配对,降解靶基因mRNA导致转录后沉默或者抑制靶基因mRNA的翻译过程,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研究显示部分microRNA 在胃癌组织中确实存在表达异常,且异常表达的microRNA通过对其靶基因表达的调控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等过程。
外周血中microRNA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microRNA应用于胃癌的临床诊疗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众多研究提示microRNA在胃癌的演进中的作用可能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和疗效预测的生物标记物,本文就microRNA在胃癌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胃癌;microRNA;机制;早期诊断;预后预测前言:MicroRNA(miRNA,miR)是最初于1993 年由LEE 等在秀丽线虫中发现的一类含有18-25 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随后研究发现其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生物中[1]。
miR-NA 虽然不能编码蛋白,但是能够通过与其靶基因mRNA 3’-非编码区(3'-untranslationalregion, 3'-UTR)的碱基互补配对,降解靶基因mRNA 导致转录后沉默或者抑制靶基因mRNA 的翻译过程,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过程。
miRNA 在肿瘤中异常表达及其功能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miRNA 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4]。
胃癌是消化道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深入地探讨其发病机制对于其预防、治疗及提高生存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miRNA 在胃癌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miRNA的生物合成机制与作用机制miRNA 根据编码基因蛋白的基因区域进行转录,合成原始转录本(pri-miRNA);RNA polymerase II 和RNA polymeraseIII 催化转录pri-miRNA;pri-miRNA 在细胞核中Drosha 的作用下,产生大约70nt 大小的发夹状pre-miRNA;生成的pre-miRNA 在核转运受体Exportin-5 的作用下,通过Ran-GTP依赖方式转运到细胞浆中;在Dicer 的作用下, 胞浆中的pre-miRNA 被剪切成不完整的双链RNA (dsRNA);dsRNA 中的一条链选择性的转运到miRNA 核蛋白复合体上,并与mRNA 3'-UTR 结合,另一条链发生降解。
E3泛素连接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715:30:1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34.1086.R.20230926.1426.006E3泛素连接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李 芳1,王 珏1,晏睿阳1,李凯杨1,沈 慧1,王 丽1,张 静1,张云清2(延安大学1.医学院,2.附属医院病理科,陕西延安 716000)收稿日期:2023-07-10,修回日期:2023-08-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2260530);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No2022JQ 907);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No20210309);2022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S202210719089)作者简介:李 芳(1990-),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结直肠癌分子调控机制,E mail:18792873198@163.com;张 静(1982-),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肿瘤药理学,共同通信作者,E mail:yadxzj@yau.edu.cn张云清(1978-),男,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肿瘤致病机制,通信作者,E mail:zhangyq2881123@163.comdoi:10.12360/CPB2022120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3)10-1811-04中国图书分类号:R329 25;R329 28;R341 31;R735 35;R977 6摘要: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作为全球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致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泛素化在CR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调控作用主要依赖于E3泛素连接酶泛素化修饰底物蛋白使之活性改变或发生泛素—蛋白酶体降解。
该文就RING(reallyinterestingnewgene)型和HECT(homologoustoE6APC terminus)型E3泛素连接酶在CRC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及化疗敏感性中的作用机制及这两类E3泛素连接酶的靶向抑制剂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CRC致病机制研究及其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miRNA的作用机制及功能研究进展

miRNA的作用机制及功能研究进展王娟〔德州学院生物系,山东德州253023〕摘要microRNA (miRNA)是内源性的大小在20-25nt的一类非编码RNAs,具有调节基因表达活性的功能,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并在进化中保守。
miRNA的广泛存在与进化上的保守性,暗示它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必不可少的调节作用,他们参与动植物生长发育、细胞分化、细胞增殖与调亡、激素分泌、肿瘤形成等各种过程。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在miRNA 的特征、生物发生、作用机制及功能意义上的研究进展。
miRNA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功能上,可能都远远超过目前的发现,对其进展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生物体的各种生理病理机制的理解,并最终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根底。
关键词siRNA;microRNA;piRNA; 微处理器;核糖核酸内切酶Ⅲ; 基因调控; 生长发育;肿瘤治疗前言2006年,Andrew Fire 和Craig Mello 由于在RNAi〔RNA interference,RNAi〕及基因沉默现象研究领域的出色奉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再次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到siRNA这样一种小分子RNA上。
小分子RNA包括一个大家族,并在真核生物中具有广泛的调节功能。
目前已经有至少两种小分子RNA被描述:来源于发夹状前体的miRNAs (microRNAs)和由长的dsRNAs加工而来的siRNAs (small interfering RNAs)。
研究发现,miRNA与siRNA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二者的区别将在以下文中进展论述。
最近又有文章报道了一种新的小分子RNA的发现[25]——piRNAs (piwi-interacting RNAs),他们特异地在小鼠的生精细胞中大量表达。
这些RNAs比以前发现的大多数小RNAs较大,约26–31nt(nucleotides),并与Argonaute蛋白家族的Piwi亚枝(Piwi-subclade)成员相联系。
结直肠癌肝转移机制研究现状

收稿日期:2011-05-15作者简介:张钧书(1966-),男,浙江临安人,临安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从事肿瘤外科相关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机制研究现状张钧书综述1黄建审校2(1.临安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浙江临安311300;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浙江杭州310009)摘要:结直肠癌肝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其具体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为此,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结直肠癌肝转移机制及其进展。
关键词:肝肿瘤/继发性;结直肠肿瘤/病理学;肿瘤转移;蛋白质类;肿瘤标记,生物学;综述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692(2012)04-0441-04结直肠癌在发达国家癌症相关死因中占第2位,其主要死因为肝转移。
据统计约50%的结直肠癌会发生肝转移,其5年生存率不到10%[1]。
结直肠癌肝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癌细胞脱离原发灶渗入脉管,游离细胞逃避免疫攻击,播散到远处器官增殖并生成血管而形成转移灶。
其转移过程主要有两种假说,(1)Paget 提出的“种子”和“土壤”学说[2],认为有转移能力的肿瘤细胞与转移靶器官微环境相匹配。
(2)Ewing 的机械捕获学说[3],强调原发肿瘤与转移靶器官之间的解剖关系。
事实上,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过程中也许是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4]。
近年来,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机制和可能阻断途径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现综述如下。
1肿瘤转移起始细胞及标志至今,肿瘤转移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有两种学说描述,(1)随机突变学说,起源于体细胞突变的肿瘤细胞经历多步骤的基因突变与克隆演变,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学行为的改变,包括获得远处器官转移潜能。
(2)肿瘤干细胞学说,肿瘤起源于肿瘤干细胞,转移肿瘤起源于具有转移潜能的肿瘤干细胞,且肿瘤干细胞的转移潜能具有组织器官嗜异性[5]。
许多研究证实结直肠癌中存在肿瘤干细胞[6-7]。
结直肠癌中去泛素化酶的作用机制

结直肠癌中去泛素化酶的作用机制 第一篇范文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分子机制。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结直肠癌中去泛素化酶的作用机制。 一、去泛素化酶概述 去泛素化酶是一类能够去除蛋白质上泛素化修饰的酶,其通过水解泛素与蛋白质之间的酯键,使目标蛋白质发生降解或功能改变。去泛素化酶在细胞内蛋白质降解途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修复、降解等多个过程。 二、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1. 调控细胞周期 去泛素化酶通过调节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泛素化修饰,影响其稳定性和功能。例如,去泛素化酶可以去除p53蛋白上的泛素修饰,从而促进p53蛋白的降解,抑制其抑癌作用。在结直肠癌细胞中,p53蛋白的失活往往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2. 影响信号通路 去泛素化酶参与多个信号通路的调控,如Wnt、Notch、NF-κB等。这些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去泛素化酶可以去除β-连环蛋白(β-catenin)上的泛素修饰,从而影响β-catenin的稳定性和功能。在结直肠癌细胞中,β-catenin的过度激活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3. 调节免疫 response 去泛素化酶在免疫 response 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去泛素化酶可以去除免疫检查点蛋白(如PD-L1)上的泛素修饰,从而影响其表达和功能。在结直肠癌中,PD-L1蛋白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因此,针对去泛素化酶的治疗策略可能有助于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治疗效果。 4. 参与DNA损伤修复 去泛素化酶参与DNA损伤修复过程,影响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的稳定性和功能。在结直肠癌细胞中,DNA损伤修复机制的异常往往与肿瘤的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三、结直肠癌中去泛素化酶的靶向治疗 鉴于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去泛素化酶的治疗策略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多种针对去泛素化酶的小分子抑制剂被开发出来,并在结直肠癌的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未来,去泛素化酶抑制剂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靶点。 第二篇范文 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繁忙的都市,细胞就是这座都市中的居民。他们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修复和生长。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叫做去泛素化酶的“清洁工”,他们负责清理细胞中的废弃物,保持都市的整洁和秩序。 然而,在结直肠癌这个都市中,这些“清洁工”却开始“偷懒”了。他们不再认真清理废弃物,导致都市变得混乱,居民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差。这就是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 这些“清洁工”的偷懒,导致了几个问题。首先,他们不再清理细胞周期中的废弃物,导致细胞无法正常生长和更新,结直肠癌细胞因此得以无限增殖。其次,他们不再清理信号通路中的废弃物,导致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变得无法控制。再者,他们不再清理免疫 response 中的废弃物,导致结直肠癌细胞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捕。最后,他们不再清理 DNA 损伤,导致结直肠癌细胞的基因变异和突变无法修复。 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些“清洁工”的偷懒问题呢?答案就是 targeted therapy,也就是靶向治疗。我们研发了一些特殊的药物,可以迫使这些“清洁工”重新开始工作,或者直接替换他们,让新的“清洁工”来清理结直肠癌细胞的废弃物。这样,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就可以得到控制,患者的病情也可以得到缓解。 这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的巨大潜力。这个视角的意义和目的,就是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从而找到更有效、更精准的治疗方法,让更多的结直肠癌患者受益。 第三篇范文 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已经成为癌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将以具体的案例和数据为支持,深入探讨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并强调其价值和重要性。 一、去泛素化酶与结直肠癌的发生 去泛素化酶在细胞周期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以p53蛋白为例,它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蛋白,能够促进细胞周期的正常进行。然而,在结直肠癌细胞中,去泛素化酶可以去除p53蛋白上的泛素修饰,导致p53蛋白的降解,从而失去了其抑癌作用。研究发现,p53基因的突变在结直肠癌中非常常见,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二、去泛素化酶与结直肠癌的发展 去泛素化酶在信号通路的调控中也起着关键作用。以Wnt信号通路为例,它是一个与细胞增殖和分化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细胞中,去泛素化酶可以去除β-连环蛋白(β-catenin)上的泛素修饰,导致β-catenin的稳定性和积累,进而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研究发现,β-catenin的过度激活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三、去泛素化酶与结直肠癌的治疗 去泛素化酶在免疫 response 的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以PD-L1蛋白为例,它是一个免疫检查点蛋白,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在结直肠癌细胞中,去泛素化酶可以去除PD-L1蛋白上的泛素修饰,导致PD-L1蛋白的稳定性和表达增加,从而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帮助结直肠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捕。研究发现,PD-L1蛋白的过度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 四、去泛素化酶与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 针对去泛素化酶的治疗策略已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靶点。以DOT1L抑制剂为例,它是一种针对去泛素化酶DOT1L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发现,DOT1L在结直肠癌细胞中过表达,并且与结直肠癌的侵略性和不良预后相关。通过抑制DOT1L的表达,DOT1L抑制剂可以显著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也成为了结直肠癌治疗的新靶点。通过对去泛素化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结直肠癌的分子机制,找到更有效、更精准的治疗方法,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因此,去泛素化酶的研究不仅具有科学价值,也具有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 第四篇范文 关键问题一: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细胞周期、影响信号通路、调节免疫 response 和参与DNA损伤修复等方面。 关键问题二: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如何? 答案:去泛素化酶通过去除目标蛋白上的泛素修饰,影响其稳定性和功能。例如,去泛素化酶可以去除p53蛋白上的泛素修饰,导致p53蛋白的降解,失去了其抑癌作用。去泛素化酶还可以去除β-catenin上的泛素修饰,导致β-catenin的稳定性和积累,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关键问题三: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治疗中有何潜在价值? 答案: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针对去泛素化酶的治疗策略,如DOT1L抑制剂,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案例一:p53蛋白与结直肠癌 p53蛋白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蛋白,能够促进细胞周期的正常进行。然而,在结直肠癌细胞中,去泛素化酶可以去除p53蛋白上的泛素修饰,导致p53蛋白的降解,失去了其抑癌作用。研究发现,p53基因的突变在结直肠癌中非常常见,这表明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案例二:β-catenin与结直肠癌 β-catenin是一个与细胞增殖和分化密切相关的蛋白。在结直肠癌细胞中,去泛素化酶可以去除β-catenin上的泛素修饰,导致β-caten0的稳定性和积累,进而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研究发现,β-catenin的过度激活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深度分析和解读: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去泛素化酶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相关蛋白、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免疫 response 相关蛋白和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的功能,影响结直肠癌的发展进程。因此,研究和 targeting 去泛素化酶的治疗策略,可以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可能。 教训和启示: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认识到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针对去泛素化酶的治疗策略的潜力。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去泛素化酶的作用机制,开发新的 targeted 治疗药物,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更有效、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去泛素化酶在其他癌症中的研究,探索其在其他癌症中的作用和潜在治疗靶点。 反思和展望: 去泛素化酶的研究和 targeted 治疗策略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来理解和治疗结直肠癌。然而,去泛素化酶的作用机制仍然复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全揭示。同时,针对去泛素化酶的治疗策略也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进展,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第五篇范文 结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分子机制。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我们理解和治疗结直肠癌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首先,让我们从去泛素化酶的作用机制说起。去泛素化酶是一类能够去除蛋白质上泛素化修饰的酶,其通过水解泛素与蛋白质之间的酯键,使目标蛋白质发生降解或功能改变。在细胞内蛋白质降解途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结直肠癌中,去泛素化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昵? 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细胞周期、影响信号通路、调节免疫 response 和参与DNA损伤修复等方面。以p53蛋白为例,它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蛋白,能够促进细胞周期的正常进行。然而,在结直肠癌细胞中,去泛素化酶可以去除p53蛋白上的泛素修饰,导致p53蛋白的降解,失去了其抑癌作用。研究发现,p53基因的突变在结直肠癌中非常常见,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去泛素化酶是如何影响信号通路的呢?以Wnt信号通路为例,它是一个与细胞增殖和分化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细胞中,去泛素化酶可以去除β-连环蛋白(β-catenin)上的泛素修饰,导致β-catenin的稳定性和积累,进而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研究发现,β-catenin的过度激活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姜黄素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姜黄素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许晨霞1,郑 斌1,魏晓霞2(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药学部,福建福州350001;2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福州350001)摘要:姜黄素是从姜科、天南星科中的一些植物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二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炎及抗肿瘤作用。
结肠直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和直肠的恶性肿瘤。
本文针对姜黄素对抑制结肠直肠癌的增殖、侵袭与转移、细胞凋亡、自噬、血管生成、免疫调节、逆转多药耐药性等方面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关键词:姜黄素;结直肠癌;分子机制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3765(2022) 02 0016 03作者简介:许晨霞,女(1983-)。
学历:研究生,硕士。
职称:主管药师。
主要从事肿瘤分子药理学的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医科大学启航基金项目资助(2017XQ1024),福建省科技创新联合资金项目资助(2017Y9098),福建省天然药物药理学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开放课题基金(FJNMP 201907)ResearchProgressontheMechanismofCurcuminintheTreatmentofColorectalCancerXUChen xia1,ZHENGBin1,WEIXiao xia2(1 DepartmentofPharmacy,FujianMedicalUniversityUnionHospital,Fuzhou350001,China;2 ClinicalMedicalCollegeofFujianProvincialHospital,Fuzhou350001,China)ABSTRACT:Curcuminisadiketonecompoundextractedfromtherhizomesofsomeplantsingingerandaraceae,whichhasgoodanti inflammatoryandanti tumoreffects Colorectalcancerisamalignanttumorthatdevelopsinthecolonandrectum Thisreviewfocusesontheresearchprogressofcurcumin’santi tumoreffectsandmechanismsoninhibitingproliferation,invasionandmetastasis,apoptosis,autophagy,angiogenesis,immuneregulationandreversalofmultidrugresistanceofcolorectalcancer KEYWORDS:Curcumin;ColorectalCancer;MolecularMechanisms 结直肠癌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癌症之一,位列第三大常见癌症〔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学报(医学版)
FudanUnivJMedSci2013Jan.,40(1)
国家科技部“国家科技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基金项目(2012ZX09303004-001)△CorrespondingauthorE-mail:zongyouchen@hotmail.com
microRNA在结直肠癌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蔡彦韬(综述)陈宗祐△(审校)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40)
【摘要】肿瘤细胞转移是由多种因子参与的复杂生物学行为,microRNA(miRNA)作为其中的重要因子,参与转
移过程中的调控。结直肠癌患者中,转移引起的并发症是其主要死因。miRNA在结直肠癌转移中作用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知其参与抗凋亡、上皮细胞间质化、瘤细胞增值侵袭及新生血管生成等步骤的调控,发挥促进或抑制结直肠癌细胞转移效应。本文就近年miRNA在结直肠癌的转移各通路中的作用与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就miRNA在临床诊断治疗的科研提供依据与思路。【关键词】microRNA(miRNA);结直肠癌;转移
【中图分类号】R730.6【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2-8467.2013.01.021
AdvancementinthestudyofmechanismofmicroRNAinmetastasisofcolorectalcancer
CAIYan-tao,CHENZong-you△(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HuashanHospital,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040,China)
【Abstract】Themetastasisoftumorcellsisapathologicalprocessthatcomprisesmultiplefactors.microRNAisoneoftheimportantpartstakingpartintheregulationoftheprocess.Complicationofmetastasisisthemajorcauseofdeathincolorectalcancer(CRC).NowadaysresearchofmicroRNAinmetastisisofCRCstillremainsinefficientandanti-apoptotis,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gainofinvationaswellasangiogenesisisknowntobethemajorregulationmethod,positiveornegative.ThisreviewexploresrecentdevelopmentintheroleofmicroRNAanditsmechanismofCRCmetastaseswhichmayprovidenewinsightsthatcouldbeoftherapeuticconsequence.【Keywords】microRNA(miRNA);colorectalcancer;metastasis*ThisworkwassupportedbytheMajorResearchandDevelopmentProjectofInnovativeDrugs,MinistryofScienceandTechnology(2012ZX09303004-001).
结直肠癌(colorectalcarcinoma,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2位,超过50%的CRC患者最终死于肿瘤远处转移相关的并发症。CRC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综合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有肿瘤细胞抗凋亡、上皮细胞间质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增殖侵袭及血管生成等,多种因子交杂成信号网络参与调控。对于转移相关调控因子的探索研究将为今后CRC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进一
步科研方向。
79复旦学报(医学版)2013年1月,40(1)microRNA(miRNA)是一组长度19到22核苷
酸的非编码序列RNA,参与细胞分化、细胞周期调节、应激以及凋亡等诸多重要细胞程序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多达30%的人类基因受到miRNA的调控[1]。随着微阵列技术及RT-PCR的发展,关于miRNA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正成为科研热点,以乳腺癌为代表的肿瘤学研究已证明miRNA参与多种肿瘤转移过程中某些关键步骤的调节[2]。而目前类似的研究在CRC中相对较少,由于miRNA表达具有高度组织特异性,所以尽管近年在分子生物学、组织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其在CRC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仍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加以支持。本文通过miRNA在凋亡、上皮细胞间质化、血管生成及细胞内信号转导等方面进行阐述,对近年miRNA在CRC转移各通路中的作用与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miRNA合成流程miRNA在基因组DNA上有各自对应的区域。这些DNA在RNA聚合酶II的作用下得到转录产物,称为初级miRNA分子(primarymiRNA,pri-miRNA)。pri-miRNA被核酸内切酶III-Dorsha及其辅助因子DGCR8加工为前体miRNA(precursorpre-miRNA,pre-miRNA),pre-miRNA具有茎环结构,长度约为40个核苷酸,通过输出蛋白5(exportin-5)的协作,从细胞核被运输至胞质。胞质内的RNA酶III(Dicer)将pre-miRNA的茎环结构切开,使之成为miRNA双链体结构,随后双链结构迅速降解为单链结构的miRNA,即成熟的miRNA。成熟的miRNA结合到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silencingcomplex,RISC)发挥其生物效应。RISC通过碱基不完全配对结合至靶mRNA的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region,3'UTR),抑制靶mRNA翻译过程或介导靶mRNA的降解[3]。miRNA通过碱基不完全配对可与多种靶mRNA结合。现已发现的1000种左右miRNA参与超过5300种人类基因的调控,占到人类基因的30%[4]。miRNA受多种方式的调节,包括miRNA基因区域的过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SNP调节,以上调节方式在肿瘤相关miRNA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与CRC细胞凋亡肿瘤细胞凋亡通过外源性及内源性途径完成。外源性途径依靠细胞膜上凋亡受体(FASL,TRAIL,TNFR)与配体结合,激活下游caspase8,引发“瀑布反应”导致凋亡。内源性途径以线粒体作为调控核心,在上游BCL-2家族蛋白的调解下释放线粒体蛋白,包括参与caspase9构成的细胞色素C(cytochromeC,cytC),从而激活下游caspase的“瀑布反应”。P53作为促使肿瘤细胞凋亡的重要蛋白,参与
多种miRNA的调控。这种调控自转录及转录后阶段影响许多mRNA的翻译,与这些靶mRNA匹配的miRNA也随之受到调控[5]。相反,P53亦受一些
miRNA的调节,如miR29家族,包括miR29a,miR29b,miR29c,通过作用于CDC42及p85a对P53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促P53水平升高起到促进对于恶变细胞的凋亡诱导[6]。
miR34家族是TP53的直接下游靶基因[7]。Tazawa等
[8]
报道CRC细胞受miR34a转染后诱导细
胞进入衰老凋亡状态,细胞内p53表达升高,促癌因子E2F下调,且这种调控在p53缺失的肿瘤细胞中无效,证明TP53也是miR34a发挥抑癌效应的可能作用靶位。由此可以推测p53与miR34a间存在正向调节的环路,两者相互促进发挥促癌细胞凋亡效应[9]。另
有研究通过翻译寡核苷酸转染法去除miR34a功能的小鼠胚胎干细胞,证明凋亡通路中的BCL-2蛋白家族直接受miR34a的负向调节[10]。miR34基因的丢失
导致肿瘤细胞的抗凋亡,在临床上显示为对促凋亡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下降[11]。同样作用于BCL-2其促凋
亡效果的的还有miR195[12]。
巨噬细胞迁徙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inhibitoryfactor,MIF)是一种在细胞免疫、炎症反应
中的重要因子,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以及缺氧诱发的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已被证明具有抑
制p53活性的效应[13-14]。MIF是miR451的潜在靶
点,Bandrés等[15]通过活检标本的检测,观察到消化道肿瘤中过表达的miR451同时抑制MIF的mRNA及蛋白表达,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miRNA与CRC细胞的EMTEMT是体内将
具有极性且活动性弱的上皮细胞转变为失极性而活动性强的间质细胞的一种细胞程序,是肿瘤细胞适应微环境改变的途径,致其脱离瘤体,进入脉管系统发生转移及播散。肿瘤细胞生长过程中合成释放的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是EMT中最主要的促进因子,能够强烈增加促锌指结合蛋白
89蔡彦韬,等.微小RNA在结直肠癌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zincfinger-enhancerbindingprotein,ZEB)的表达水平,下调E钙黏蛋白而上调波形蛋白(vimentin)水平,使肿瘤细胞发生失极性,黏附力下降以及活动能力提高,促进细胞自瘤体脱落进入循环[16-17]。EMT与miRNA有相当密切的关系,miR200家族在其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发生EMT的CRC细胞内存在miR200水平的下降。进一步实验证实低水平miR200环境下,胞内促进胞间紧密连接的E钙黏蛋白水平降低,促进EMT发生的波形蛋白水平则升高,肿瘤细胞呈EMT趋势;相反,高水平miR200转染肿瘤细胞,则可观察到E钙黏蛋白水平升高及细胞上皮化(enchymal-epithelialtranition,MET)趋势。ZEB蛋白被认为是miR200抑制EMT效应的靶位,同时具有抑制miR200效应,两者构成互相抑制的环路,使miR200在EMT中更显重要[18-19]。除miR200家族外,miR21也参与肿瘤细胞EMT的过程。CRC细胞中miR21所在基因区域的拷贝增加较常见,在CRC转移株中则更普遍。组织学研究证实CRC肝转移组织内miR21水平显著高于原位CRC组织[20]。TGFβ可能是miR21的上游因子,依据来自高水平TGFβ处理CRC后可观察到miR21表达增加[21]。miR21在CRC中促进EMT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celldeath4,PDCD4)有关,Selcuklu等[22]在miR21基因区敲除后的肿瘤细胞中观察到PDCD4表达升高且侵袭性下降,这种反向关系在CRC组织中也得到了证实[23]。miRNA与CRC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步骤。缺氧是诱发新生血管生成最主要的因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是其中最关键的细胞因子。当肿瘤组织出现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factor-1,HIF-1)即刻高表达。HIF-1刺激VEGF-AmRNA高表达,随即VEGF-A组织水平升高,同时出现VEGF受体表达升高,以此介导新生血管形成以对抗缺氧,且为瘤细胞脱落迁徙提供途径[24]。多种miRNA可能参与上述缺氧-HIF-VEGF通路的调控。Yamakuchi等[25]发现结肠癌组织中miR22水平低于正常组织,并证实CRC细胞内高水平的miR22可抑制HIF1a的表达,下游VEGF的表达减少;相反,敲除内源性miR22后则观察到HIF1a和VEFG水平的升高。故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