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药物代谢与药效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药物代谢与药效的关系及影响因素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转化为其他化合物或被清除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经过代谢才能产生药效,因此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和药物效能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药物代谢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第一部分:药物代谢与药效的关系药物代谢与药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被生物化学反应加工的过程,其中的某些代谢产物本身就存在着药品效应。
因此,药物代谢是药物效应的一个必要前提。
药物药代动力学中最常见的代谢方式是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 酶系统。
如果一个药物发现能够强烈改变 P450 系统的熟知,那么这种药物可能会对其他药物的代谢和药物效应产生影响。
药物代谢有两种途径,分别是维持药物效应和终止药物效应。
1、维持药物效应:每种药物都有其目标效应,而生物体内会通过代谢途径将药物转化为激活其所产生的目标效应的化合物。
例如,吗啡会在体内代谢为蒂奇酸(morphine-3-glucuronide, M3G),蒂奇酸是一种有利于止痛的营养物质。
2、终止药物效应:某些药物需要被定期针对清除湾外,这是因为它们的代谢产物可能危害生物体的健康。
例如,丙氨酸是肝脏毒素,它经过肝脏代谢后就会变成尿素。
第二部分: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基础健康状况、药物代谢酶类型、药物相互作用和人种差异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些因素的影响。
1、遗传因素:药物临床反应和毒性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药物代谢酶在个体之间遗传模式不同。
例如,CYP2D6基因可以影响芬太尼和很多抗抑郁药物的代谢和药效。
如果CYP2D6基因表达低于正常水平,那么个体体内若有芬太尼则会非常难以代谢,直接导致副作用。
2、年龄:药物代谢与年龄有关。
在婴儿和老年人等较年轻的受试者中,药物代谢与临床行为差异较大。
研究表明,老年人体内酶的活性和数量都会下降,这意味着药物的代谢速度会减慢,并且在老年人的身体内留存时间会增加。
药物代谢与排泄的影响因素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药物代谢过程中的内源性代谢物变化,为药物 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药物代谢酶的调控
研究药物代谢酶的表达调控机制,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新思路。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精准医疗与个体化用药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药 物代谢研究将更加注重个体化 差异,实现个体化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对代谢和排泄影响
酶抑制或诱导作用
某些药物可抑制或诱导代谢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速 率。
竞争性作用
药物在代谢或排泄过程中竞争相同的转运蛋白或酶,导致药物浓度 改变。
改变内环境
药物可引起内环境如酸碱平衡、电解质浓度的改变,进而影响其他药 物的代谢和排泄。
合理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
代谢酶系的作用
代谢酶系通过催化药物的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等反应,改变药物的化学结 构,从而影响其药理活性和毒性。同时,代谢酶系还能够调节药物在体内的浓 度和分布,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
代谢产物
药物经过代谢后产生的化合物称为代谢产物。代谢产物可能具有与原型药物不同的化学 结构和生物活性,有些代谢产物甚至可能具有毒性。
药物代谢与排泄的影 响因素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药物代谢概述 • 药物排泄途径与机制 • 影响药物代谢因素 • 影响药物排泄因素 • 药物相互作用与代谢排泄关系 • 总结与展望
01
药物代谢概述
药物代谢定义与过程
药物代谢定义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 其他化合物的过程。这些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等,主要由肝脏完成。
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

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其中包括药物的排泄和代谢。
药物代谢的速度和效率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遗传因素: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表达水平与遗传有关,个体之间在药物代谢酶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速度和效率的不同。
年龄和性别:儿童、老年人和孕妇的药物代谢速度和效率通常会比成年男性和女性慢,因为药物代谢酶在这些人群中的表达水平和活性可能会发生变化。
肝脏疾病: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疾病可能会对药物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药物的代谢速度变慢或药物代谢产物积累。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表达水平,从而影响药物代谢的速度和效率。
饮食和环境因素:饮食和环境因素可能影响药物代谢酶的表达和活性,从而影响药物代谢的速度和效率。
总之,药物代谢的速度和效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肝脏疾病、药物相互作用以及饮食和环境因素。
了解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对药物的研发、选择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疾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在医学治疗中,药物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疾病对药物的作用有时会受到影响,需要医生在治疗中做出相应调整。
本文将探讨疾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药物吸收首先,疾病对药物吸收有一定影响。
例如,胃肠道疾病会影响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情况,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受损。
此时,医生可能会选择调整药物的剂量或者更换其他途径给药的方式,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
二、药物分布其次,一些疾病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例如,肾脏疾病可能影响药物的排泄,导致药物在体内浓度过高或者过低。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药物剂量或者给药频率,以避免药物过度积累或者无法达到疗效浓度。
三、药物代谢此外,一些疾病也会影响药物的代谢情况。
肝脏是人体中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许多药物在经过肝脏代谢后才能产生治疗效果。
因此,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或者更换其他代谢途径更为简便的药物,以确保治疗效果的实现。
四、药物排泄最后,一些疾病也会影响药物的排泄情况。
例如,肾脏疾病可能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导致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过长,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风险。
在此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或者间隔时间,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疾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时不可忽视。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情况和药物的特性,做出合理的调整,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
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才能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

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首先,疾病对药物的代谢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其中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然而,在一些疾病状态下,药物的代谢能力会发生变化。
例如,肝病会导致肝功能减退,造成药物代谢减慢。
因此,在治疗肝病患者时,需要注意药物剂量的调整,以避免药物过量引发副作用或中毒。
相反,一些疾病状态下药物的代谢反而会加速,如甲亢、糖尿病等。
这将导致药物的代谢过程加快,药物的药效降低。
因此,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可能需要增加药物的剂量或频次,以达到期望的疗效。
其次,疾病对药物的药效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药物药效学研究的是药物在体内所产生的效应以及该效应与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
一些慢性疾病会导致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变化。
例如,高血压患者对降压药物的反应可能会降低,需要使用更高剂量的药物才能达到预期的降压效果。
另外,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会降低,需要减少药物的剂量。
此外,一些遗传疾病也会对药物的药效学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人体内的药物代谢酶缺陷可能导致一些药物的代谢减慢,从而需要减少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最后,疾病还会对药物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指的是多种药物在体内的相互影响,可以增强或减弱彼此的药效。
患有疾病的患者通常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治疗,这增加了药物相互作用的概率。
例如,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和一些草药可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此外,一些疾病状态下产生的炎症因子可能会改变体内药物的代谢途径,从而导致药物的代谢发生改变。
这些药物相互作用的改变可能会增加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的发生。
总之,疾病对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药物代谢、药效学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三个方面来看,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都会直接影响用药的选择、剂量的确定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因此,在进行临床用药时,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根据疾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用药指导,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
脂肪肝与药物代谢的关系

脂肪肝与药物代谢的关系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细胞内脂肪积累过多。
脂肪肝的发病原因复杂,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脂肪肝与药物代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药物代谢是指人体对药物进行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其中肝脏是主要的代谢器官。
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功能可能出现异常,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这种影响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升高或降低,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方面,脂肪肝患者的肝脏代谢能力可能下降。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包括药物的氧化、还原、水解和甲基化等反应。
脂肪肝患者的肝细胞内脂肪积累,可能导致肝脏细胞功能受损,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
一些研究发现,脂肪肝患者在代谢某些药物时,可能出现代谢能力下降的情况,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清除速度减慢,从而增加了药物的半衰期和毒副作用的风险。
另一方面,脂肪肝患者的药物代谢可能受到药物本身的影响。
一些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生成的代谢产物可能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加重脂肪肝的程度。
此外,一些药物可能通过影响脂肪酸合成、氧化和转运等途径,进一步促进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在给脂肪肝患者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代谢途径和可能的副作用。
针对脂肪肝患者的药物治疗策略需要考虑药物的代谢特点。
一方面,对于需要肝脏代谢的药物,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以避免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另一方面,对于药物代谢途径受损的患者,可以选择经肠道代谢或经肾脏排泄的药物,以减轻对肝脏的负担。
此外,脂肪肝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还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脂肪肝的病情,并提高肝脏的代谢功能。
同时,避免饮酒和使用具有肝毒性的药物也是关键的预防措施。
综上所述,脂肪肝与药物代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脂肪肝患者的肝脏代谢能力可能下降,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药物本身也可能对脂肪肝产生毒性作用,加重疾病的程度。
药物代谢动力学考研及期末名词解释汇总

药物代谢动力学考研及期末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1.biomarkerbiomarker 生物标志物:是指那些可以表征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指标。
它常常是一些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相关性的生理生化指标,因为它们一方面可以作为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志,另一方面可以作为药物药效的评价指标。
与药物作用密切相关的,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筛选,并经过严格验证的biomarker才能够发展成为替代终指标。
2.loading dose负荷剂量(Loading Dose):首次给药即可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剂量称为负荷剂量。
3.EMs and PMsEMs 和PMs :是指强代谢型和弱代谢型。
同一种属中不同个体间某一P450酶的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可以将个体代谢速度分为强代谢型EM或者弱代谢型PM。
强代谢型EMs代谢某种药物的酶的活性较强,代谢半衰期较短。
弱代谢型PMs代谢同种药物的酶活性较弱,因此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会导致药物的药理作用甚至毒性反应作用时间延长,多剂量给药时易产生蓄积效应。
4.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群体药物动力学:是将药物动力学理论与统计模型结合起来而提出的一种药动学理论。
群体药物动力学可以将病人的个体特征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联系起来,并作为病人临床个体化给药的依据。
5. bio waiverbio waiver 生物豁免:生物豁免即免除仿制药品的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是针对速释固体口服制剂(如片剂、胶囊等)的仿制和剂型改革(如片剂改胶囊等)采用体外研究(如溶出度测试) 代替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的一种方法。
简答:1.PK-PD模型的分类。
①direct link vs indirect link 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②direct response vs indirect response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③hard link vs soft link 硬链接和软连接④time invariant vs time variant 时间非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①direct link vs indirect link 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直接连接:血药浓度与作用部位可以迅速达到动态平衡,无滞后现象。
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PPT课件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治疗目标,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制定给药方案
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包括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等。
定期监测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
1 2
定期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定期监测 患者的治疗效果,以评估治疗方案是否有效。
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ppt课件
目录
• 疾病与药物相互作用基本概念 • 常见疾病对临床用药影响 • 药物选择原则及注意事项 • 案例分析:典型疾病与用药策略探讨 • 评估方法:如何判断药物是否适合当前患
者 • 提高认识:加强医护人员培训与教育
01 疾病与药物相互作用基本 概念
疾病状态下机体改变
01
胰岛素种类选择
注射部位轮换
根据患者病情和血糖特点选择合适的胰岛 素种类。
遵循注射部位轮换原则,避免局部脂肪萎 缩和硬结形成。
胰岛素保存方法
血糖监测与调整
掌握正确的胰岛素保存方法,确保药物疗 效和安全性。
用药期间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 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镇静剂使用风险
镇静剂种类选择
收集患者信息和病史资料
详细了解患者基本信息
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以评估药物剂量是否合适。
收集病史资料
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以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相 互作用。
评估患者病情
了解患者当前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等,以确定治疗药物的种类 和剂量。
评估当前治疗方案效果及风险
分析当前治疗方案
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如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 处理,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一)肠壁细胞能完成许多典型的药物生物转化,包括乙酰化和结合等。
肠腔代谢能影响药物
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可供有效吸收的原形药物的量,这受到胃排空或肠功能的影响。
由于在
肠粘膜和肝脏的多型乙酰化,肼苯哒嗪有显著的首过代谢。
氯丙嗪的药动学非常复杂,有显
著的个体差异。
一些病人不能吸收氯丙嗪显然是由于其在肠壁有强大的代谢药物能力。
(二)当药物主要由肝消除时,通过影响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活性和血液输注药物到肝脏的速率,疾病能改变药物代谢的速率。
肝药物的消除也受一些外源性因素的影响,如同时用多种
药物治疗、饮酒、营养状态和相关的器官的功能失调,如肾和心脏功能损害等。
肝病可以明显影响药物处置的结果。
肝病对药物肝代谢的影响是复杂和难以预测的。
肝病种
类和阶段的不同,决定了器官损伤的性质和程度不同。
尽管多种形式的慢性肝病都会发展为
肝硬化,但在它们的发展期,对药物代谢改变的影响是不完全一样的。
肝病时,伴随有效肝细胞数量的减少,门静脉灌注同时也降低;在肝内可能存在通过肝硬化
组织带的肝内旁路途径;也存在潜在的肝外旁路,从门脉系统转移大量门脉血供应到全身循
环系统;肝窦膜发生改变,渗透性降低、穿透减少。
这些都可以改变肝脏的药物处置。
肝病时生物利用度增高的药物包括普萘洛尔、哌替啶、喷他佐辛、拉贝洛尔和氯美噻唑乙二
磺酸盐等。
进行性肝硬化病人氯美噻唑乙二磺酸盐生物利用度增加10倍,中毒危险显著增加。
对于肝脏低摄取的药物,假设吸收完全,肝病时肝摄取的改变不会显著影响生物利用度。
利多卡因的消除严格依赖于肝血流,而且由于利多卡因治疗指数低,血浆浓度相对小的增加
就会导致CNS毒性。
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时,利多卡因的清除明显减弱。
肝硬化病人吗
啡和其他高肝摄取率药物的消除显著降低。
肝硬化时茶碱的肝清除降低,由于该药治疗窗狭窄,因此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1.低清除、高蛋白结合药物这种类型药物的情况比较特殊,仅有较少的例子。
对于确实存在
的(药物)例子,最后的结果将由内在清除改变与非结合部分改变间的平衡决定。
美西律在肝
病病人非结合部分没有改变,而内在清除减少,从而导致肝清除总的减少75%。
相对地,对
于甲苯磺丁脲,在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能见到相反的情况一内在清除没有改变,而甲苯磺丁
脲的非结合部分增加,导致药物的肝清除有44%的明显增加(基于总的药物浓度)。
萘普生的
研究揭示在肝硬化病人,该药处于中间的位置,肝清除没有净改变。
2.低清除、低蛋白结合药物这种类型药物在急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都已有许多研究。
总的来说,严重肝病时肝有效细胞数量减少,微粒体P450同工酶活性降低,药物的氧化代谢被损害,损伤程度与药物从肝窦到达肝细胞的程度相关性最大,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肝细胞氧的饱
和度相关。
奋乃静,经常被研究的典型药物,其清除在严重肝病病人减少约50%~70%,但
在中度到轻度病人,没有看到改变。
肝病对结合过程的作用不是那么一致。
肝病对于许多代谢成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药物(如奥
沙西泮、呋塞米、劳拉西泮)没有损伤,而对于其他一些药物(如氯霉素和对乙酰氨基酚),有
证据表明在肝病时结合减少。
总的来看,肝病对结合过程影响较小。
3.高清除药物在这种类型药物的早期研究中发现,如普萘洛尔、利多卡因,在肝病时代谢的
改变和血流改变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然而,很难把代谢改变归因于门内或门外静脉的阻塞。
总的来说,在严重肝病病人这些药物的清除减少,与药物从肝窦进入肝细胞的程度比肝血流
改变更相关。
(三)在糖尿病未控制的病人,有时肝生物转化也被改变。
例如,人们发现在IDDM病人,咖
啡因的乙酰化被改变,而不是异喹胍的氧化。
因此,人们曾错误地推论乙酰化表型可能是糖
尿病的一个危险因子,但基因分析表明这种论断是错误的。
一项小规模的研究发现,在未治
疗的糖尿病人,非那西丁转化为对乙酰氨基酚及其后的结合反应速率变慢。
当糖尿病被用胰岛素较好控制后,代谢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如果再撤去胰岛素,代谢又受到损害。
相反地,对乙酰氨基酚的清除,首先是结合,在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NIDDM)病人没有改变,但药物的硫酸化能力则被减弱。
在IDDM病人,茶碱的清除维持正常,它和糖化血红蛋白(HbAα1)正相关。
(四)近年来甲状腺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
总的来说,甲亢增强药物代谢,而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药物代谢减弱。
如奋乃静清除率在甲亢病人增加约1/3,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病人减少2/3,而当病症被有效治疗后,这种改变又恢复正常。
在一些甲亢病人,肝微粒体葡萄糖醛酸化能力的衡量指标——葡萄糖醛酸排泄是增加的。
对乙酰氨基酚和奥沙西泮的清除,主要是以葡萄糖醛酸化形式。
他在甲亢病人增加(约25%),而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病人减慢。
相对应的,地西泮的代谢没有改变。
因此,在甲状腺疾病,与奋乃静有不同药动学特性或主要通过不同途径代谢的药物,表现是不一样的。
(五)缺氧也能改变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
尽管这种现象的临床意义还不清楚,但在伴严重哮喘发作的接受皮质激素治疗病人中,发现氢化可的松清除率增加。
这种发现使人们注意到在严重哮喘可发作病人,要达到合适的血浆氢化可的松浓度和好的临床疗效,需要大剂量的皮质激素。
有些药物如利福平和苯巴比妥,能通过它们自己的肝微粒体酶诱导活性,使可的松治疗的哮喘病人的可的松代谢清除率增加,造成皮质激素治疗效应的降低。
(六)肥胖症中药物分布的变化会改变消除半衰期。
主要是通过氧化代谢的药物(地西泮、阿普唑仑、茶碱、奋乃静和咖啡因)和有高清除率(维拉帕米、利多卡因、咪哒唑仑)的药物,通常影响不显著,但对乙酰氨基酚、劳拉西泮和奥沙西泮的清除能增加,表明肝葡萄糖醛酸化功能增强。
有些药物(氨基糖苷类、未代谢的普鲁卡因胺)的肾清除率增加,而同时其他药物(如地高辛)没有改变。
(七)肾衰病人药物的代谢速率通常不会改变,但也不全是如此。
有些药物的氧化被加强,会导致药物代谢速率更快;而另一些药物,氧化会被减弱。
大多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在肾病时不会改变,但羟化反应可能减慢,如胰岛素、普鲁卡因和头孢噻吩钠的羟化;还原也会被减慢,如氢化可的松。
(八)手术后胃排空减慢、蛋白结合减慢、肝血流增加和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活性增加等能改变药物的处置。
药物代谢能力的增加,如奋乃静消除速率增加,可能是由于激素分泌改变或同时使用了酶诱导药物。
仅在严重创伤伴有低血压时,才有可能损伤肾功能。
(九)非代偿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和接受β-受体阻断药治疗的病人,肝血流通常会减少20%~40%。
当药物有高摄取率时(表明儿乎全部转移),则肝血流的改变会改变其清除。
这使利多卡因清除率减低,并可能使循环衰竭病人输注药物时,观察到相对高的药物血浆浓度(像前面提到的,其他因素,如α1酸性糖蛋白增加,也有影响)。
其他一些高清除率药物如吗啡、哌替啶和普萘洛尔等也相似。
对低摄取率药物,肝清除率对血流的改变相对不敏感,但通常会被酶活性的改变所影响。
肝灌注、低灌注或缺氧使微粒体药物氧化损害,这些状态会影响进行性心衰病人的茶碱、甲苯磺丁脲和华法林等药物的清除。
降低的肝酶活性也会使心衰病人利多卡因的消除减慢。
参考文献
[1]张鉴,彭向前,李军.咖啡因探针法测定正常人肝脏药物代谢酶CYP1A2活性[J].中国药房,2005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