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下册)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下列词语:儿童、记忆、生活、童年、亲人、快乐、幸福、宝贵、成长、珍惜、回忆等。

- 能够理解课文《儿童记忆中的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并能够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

- 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朗读课文《儿童记忆中的生活》。

- 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儿童记忆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内容课文《儿童记忆中的生活》词语研究儿童、记忆、生活、童年、亲人、快乐、幸福、宝贵、成长、珍惜、回忆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记忆,激发学生对本课话题的思考和兴趣。

步骤二:课文阅读理解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儿童记忆中的生活》。

2. 师生共同讨论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和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步骤三:朗读训练1. 教师示范正确的语音、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

2. 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互相纠正发音和语调错误。

步骤四:词语研究1. 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本单元的重点词语。

2. 学生进行词语的拼读和造句练,巩固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步骤五:写作训练1. 教师提供写作话题,如“我最珍惜的童年记忆”。

2. 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表达自己对童年记忆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批改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 课本《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儿童记忆中的生活》- 教学课件- 黑板、粉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对儿童记忆主题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童年记忆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研究了有关儿童记忆的内容,培养了他们对儿童记忆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朗读训练和写作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括引入新课,作业布置。

) 物理学奖。

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2.写作背景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3.文体知识传记 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三、初读感知1.读准字音宰割(zǎi) 元勋(x ūn ) 直肠癌(ái ) 奠基(di àn )妇孺皆知(r ú) 夐(xi òng ) 曛(x ūn ) 铤(t ǐng )筹划(ch óu ) 殷红(y ān ) 挚友(zh ì) 彷徨(p áng huáng )2.辨清字形摄(sh è)摄影 慑(sh è)威慑 镊(ni è)镊子3.理解词语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热泪盈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萦带:弯曲得像带子一般。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四、再读感知1.速读课文, 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精编)第一单元教案《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

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包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学情分析】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了解邓稼先的丰功伟绩。

【教学目标】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无私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毛泽东同志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史,告诉我们国防实力的强弱决定国家的地位,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使帝国主义绝不敢胡作非为。

今天的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无数优秀的科学家为了祖国奉献了他们的一切,才赢得我们今天的幸福。

我们在安享生活的同时,能忘了为之贡献青春的人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两弹元勋”邓稼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1邓稼先知识与技能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体会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1.文献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

教师宜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讨论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邓稼先画像等资料。

2课时用多媒体播放第一颗原子弹升空后的蘑菇云画面。

(字幕:这是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升起的蘑菇云)六十年代,中国上空连续升起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所产生的蘑菇云,为新中国、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国际地位,使中国在世人面前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形象。

在这期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多媒体展示图片字幕: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的“‘两弹’元勋”)今天我们通过他的挚友——杨振宁博士之笔一起走近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因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邓稼先》等。

1.《吊古战场文》译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一单元教学方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一单元教学方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一单元教学方案1. 单元概述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通过一系列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单元包括《春》、《济南的冬天》、《夏感》三篇课文。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2. 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学生朗读、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4.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春》1. 课文朗读(10分钟)2. 生字词学习(10分钟)3. 课文内容分析(15分钟)4. 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济南的冬天》1. 课文朗读(10分钟)2. 生字词学习(10分钟)3. 课文内容分析(15分钟)4. 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第三课时:《夏感》1. 课文朗读(10分钟)2. 生字词学习(10分钟)3. 课文内容分析(15分钟)4. 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5.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堂测试,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

6.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7.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人生感悟课文1:《我母亲》课文2:《再塑生命人》课文3:《怀念母亲》课文4:《父母心》2. 第二单元:名著欣赏课文5:《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课文6:《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课文7:《海底两万里》(节选)课文8:《昆虫记》(节选)3. 第三单元:人物描写课文9:《邓稼先》课文10:《闻一多先生说和做》课文11:《月光下探访》课文12:《女娲造人》4. 第四单元:状物抒怀课文13:《背影》课文14:《春》课文15:《济南冬天》课文16:《三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健康人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理解与赏析,尤其是名著节选部分。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第一单元导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感人故事。

2. 课文学习:采用朗读、默读、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写作指导:分析课文中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到自己写作中。

进行课堂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4. 口语表达: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理解和看法。

开展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课文、作者、重点词语、文章结构、主题思想。

2. 板书形式:采用图示、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直观展示课文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单元:写一篇关于父母作文,不少于500字。

第二单元:阅读名著节选,完成课后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

(2)理解并掌握本单元所学的重点文言文句子。

(3)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重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与理解。

(3)写作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与理解。

(2)写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素材等教学资源。

(2)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2.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拼读、书写。

(2)翻译并讲解重点文言文句子。

(3)分析并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进行文言文句子翻译练习。

(3)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写作技巧。

5.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6. 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学生进行阅读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参与度、积极性。

(2)学生课堂练习完成情况。

2. 课后作业:(1)学生作业完成质量。

(2)学生作业创新性、表达能力。

3. 阅读拓展:(1)学生阅读量、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阅读感悟、心得体会。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第一单元中的课文。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3. 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生字词的学习。

2. 学生朗读、理解和分析课文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作者写作手法的把握。

2. 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相关资料,制作PPT。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

2. 课堂导入1. 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分享预习成果。

3. 课文朗读与理解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4. 生字词学习1. 教师给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的用法。

5. 写作手法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6. 情感态度培养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珍惜亲情、友情,热爱生活的情感。

7.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课文内容。

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括引入新课,作业布置。

) 物理学奖。

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2.写作背景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3.文体知识传记 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三、初读感知1.读准字音宰割(zǎi) 元勋(x ūn ) 直肠癌(ái ) 奠基(di àn )妇孺皆知(r ú) 夐(xi òng ) 曛(x ūn ) 铤(t ǐng )筹划(ch óu ) 殷红(y ān ) 挚友(zh ì) 彷徨(p áng huáng )2.辨清字形摄(sh è)摄影 慑(sh è)威慑 镊(ni è)镊子3.理解词语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热泪盈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萦带:弯曲得像带子一般。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四、再读感知1.速读课文, 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邓稼先伟大人格的高度赞美。

三、选读课文,分析主体形象1.第⑱段中,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作者称邓稼先是“奠基人”“开拓者”,充分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领域的地位。

2.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两个人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为什么把他俩对比着写?他们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

此处的对比,不仅说明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各自国家的贡献巨大,还说明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后文的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四、梳理全文,把握文章主旨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

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

2.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五、拓展学习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小标题,通过“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杰出贡献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美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寻其缘由,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

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写写自己的童年,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描写,只需写出几个小标题即可。

六、六、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由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学生齐唱、听后谈感受引入本文教学。

二、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教师选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

教师示意学生积累词语:(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校订(jiào)地壳(qiào)宝藏(zànɡ)热情澎湃(pénɡpài)仰之弥高(mí)(2)积累词语。

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兀兀,劳苦的样子。

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沥尽心血: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沥,滴。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衙,衙门。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括引入新课,作业布置。

) 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迥,差得远。

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慷慨淋漓: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痛快淋漓。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

2.学生自读课文,揣摩语调、语气、语速。

3.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 2.这篇课文的结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4.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认真思考,相互交流并作展示后教师最后明确):1.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写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

2.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课文两部分之间,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3.记叙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4.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

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组织文章的。

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八、九两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自然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四、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学生细细揣摩,互相交流、展示后明确):1.“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的“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深入探究文章的中心,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品味本文的语言。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及中心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这一节课,我们要深入钻研课文,具体而深入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崇高精神与品格。

二、合作研讨,深层探究1.学生朗读1~7自然段,思考:(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2)作者从哪些方面详细叙写闻一多先生编写《唐诗杂论》时的情况?突出表现了什么?(3)略写闻一多先生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意在说明什么?学生共同研讨,明确:(1)作者所选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这三件事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表现出来了。

(2)写闻先生研究唐诗,并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3)简略介绍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意在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介绍写《唐诗杂论》不同。

教师小结:作者这样写,使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给人印象深刻。

2.学生齐读第二部分,思考:闻一多先生后期的思想品格较前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