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辩证唯物生死观
最新我的生死观随笔

我的生死观随笔我的生死观随笔【第一篇】:谈谈我的生死观人的一辈子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生”与“死”。
从出生到死亡,那就是一个的一辈子。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快乐?好象从来没有愁事。
”我说:“人的一生中本不该有任何烦恼,如果把一切事情都想开了,就会很开心的。
我的观点是,最应该想开的,那就是视死如归,当永远闭上了眼睛的时候,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那是去拥抱另一个世界,所以含笑九泉是值得高兴的事。
因此,连死亡对我来说都件很愉快的事情,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事情能够令我不愉快。
”如果把死都看成是件无所谓的事,那么人生的快乐就会时时伴随着自己。
小时候就知道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她视死如归,面对敌人的铡刀,毫无惧色。
还有许多年轻的先烈们把自己的短暂生命都献给了人类解放事业,他们都做到了含笑九泉。
我总是记着保尔柯察金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自己虽然对社会对人类没有什么贡献,但是起码能够做到死而无悔,死而无愧,死而无怨,死而无忧,因此当我活着的时候就能够心情愉快,笑看人生。
恩格斯说:“死是死者的幸福,活者的痛苦。
”其实,每个人都应当把生与死看开些才对,实行计划生育,限制了无数人的出生,而如今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幸运儿。
每个人活着的每一天都应当是快乐的一天。
俗话说的好:“无欲无忧,无求无恼。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但是若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情况就大不一样,就会知足常乐。
我经常想到的是还有那些吃不上饭、念不起书、看不起病的贫穷人,还有那些忍受各种疾病煎熬的人,我身体健康,衣食无忧,还有什么不满足、不快乐的理由呢。
毛主席教导我们:“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想,将来若到了快结束生命的那一天,我依然能像往常一样悠然的享受夜的宁静,因为那是永远的安眠。
面对死亡,我真的不会畏惧。
我会坦然的回味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恩恩怨怨,深知离去,那是人生的必然,无法避免,既然如此,那就不如用微笑去迎接一个新的世界。
辩证唯物论五观

辩证唯物论五观
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其核心思想是
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论的五大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
1. 唯物观:辩证唯物论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基础,认为物
质决定意识。
它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能够感知的实际存在,而意
识只是物质的产物。
2. 辩证观:辩证唯物论强调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和发展的特性。
它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矛盾的斗争和转化实现事物的
发展和进步。
3. 实践观:辩证唯物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真理的基础和标准。
它
强调理论要从实践中产生、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4. 历史观:辩证唯物论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
它强
调历史的发展是由一系列矛盾的斗争引起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
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
5. 主体观:辩证唯物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它重视人民的实践和积极性,认为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和变革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之,辩证唯物论的五大观点相互关联、相互贯通,构成了马克
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对于深刻理解和认识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
要指导作用。
“生”与“死”的辩证法一一兼论人生的价值

“生”与“死”的辩证法一一兼论人生的价值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毀灭不会消亡,而是转化,是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某一时空转化到另一时空。
人死了,只是肉体这种物质的死亡。
组成人体的另一面一一“灵魂”依然存在,它脱离人体,飞向宇宙,寻找新的“元素”,构建新的组合体。
其实,人的死亡,肉体这种物质也未毁灭,只是随着灵魂失去而失去生命特征,由生命体转化为无生命体,由有机物质变为无机物质。
组成肉体的基本粒子依然存在地球上,与宇宙长存。
这就是我说的“死亡“与“新生”辩证法”。
“生”与“死”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
世上任何事物都是生死相伴,互为依存,有生有灭。
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结束。
人从生下那天开始,就向死亡迈进。
活一天,“生”就少一天。
不是吗?人无论寿命多长,都改变不了生命“递减级数”这一规律。
不仅人生如此,一切事物都是如此,人类居住的地球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叵运。
据科学家测算,地球寿命也就是百亿年左右。
现今它已生存40多亿年了。
最终地球也是要毁灭的。
人类社会亦是如此,有生有灭,新旧更替。
社会是伴随人类诞生而诞生的。
从“猴子”变人以来,至今已三百多万年了。
开始是原始公社制社会,群居、群婚的母系社会。
孩子只认识母亲,不认识父亲。
妇女权力高于一切,主宰一切。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原始公社公有制社会解体了,奴肃社会诞生了。
同样,它又在斯巴达克`陈涉`吳广等奴隶起义打击下死亡,被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而代之。
人类社会同个体人一样,都是有生有灭的。
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社会进步。
生产关系的变更,标志着旧社会死亡,新社会诞生。
改朝换代正是这种社会生死交替的表现。
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社会,发展到奴隶丶封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社会,最终回归到共产主义的最高公有制社会。
看是“回归”,实为进步,是“生”与“死”的轮回转化更替,在这种不停转化中“刷新”。
这就是人类社会的进化轨轨迹。
社会就是在这种“生死转化”中前进的,一级比一级高级。
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死观

作者: 李德祥
作者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系
出版物刊名: 证据科学
页码: 111-113页
主题词: 脑死亡 辩证唯物 个体死亡 个体生命 对立统一 细胞死亡 现代医学伦理学 器官移植 脑外器官 自然辩证法
摘要: 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死观李德祥生命和死亡是人所共知经常发生的客观存在,但究竟什么是生命和死亡,迄今为止尚存在着争议,这种争议涉及到哲学,神学,生物学,医学,伦理学和法律学等人类社会广泛领域,并成为当代自然和社会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2-7].辩证唯物主义认...。
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I)克服怯懦思想。
目前,老年人的自杀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自杀本身就是怯懦的表现,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比死更有意义。
(2)正确对待疾病。
疾病是人类的敌人,它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存。
和疾病做斗争,某种意义上就是和死亡作斗争。
积极的心理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免疫功能,良好的情绪、乐观的态度和重组的信心是战胜疾病的良药。
(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任何人都不是为了死亡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因此正确的人生观是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关键。
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才构成了人生的意义。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提出生命的尽头,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个人的局限性,从而思考怎样去追求自己的思想,怎样去度过自己的岁月。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死”的思考,实际上是对整个人生观的思考。
(4)心理上对死亡做好充分准备。
当人们步入老年以后,面临的是走向人生的终极一一死亡。
人们追求优生、优活,也希望善终、优死,即使临近暮年、濒死也不逊色。
认识和尊重临终的生命价值,这对于临终的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死亡教育的真谛所在。
唯物主义者的生死观

唯物主义者的生死观唯物主义者的生死观窦旭民每到临近冬季,不少老年人旧病复发,心血管病、呼吸道系统感染是常见疾病。
在医院里,人们时常可以看见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是插着氧气,挂着吊针,躺在病床上抢救治疗,令人十分焦虑和伤感,就有一些老人也能因为救治无效,从这里就直接走了……。
这种悲哀的情景带给人们的联想是非常现实的,那就是谁再有多大本领,也难以逃脱人生这最后的一关。
有些人对此感到恐惧,有些人对此表示坦然,唯物主义者对此并不感到奇怪。
某些宗教宣扬人有灵魂,将一些暂时无法解释的人体现象归于神鬼之说,再被愚昧的迷信者加工演绎,简直就是活灵活现的神话世界。
什么人死后有上天堂的,有下地狱的,还有什么“奈何桥”、“鬼门关”等等,就连某些娱乐景点都装饰了“十八层地狱”和阴森森的“鬼城”,以此吸引游客。
也就奇怪了,有的人胆小,可就偏偏想看看这些,寻求刺激。
我自小就不信世上有神鬼之事,这并不是说我的胆子够大,而是我在简单地想:“如果确有神鬼存在,为什么好人总是受气受冤,而坏人却能有钱有势,因果报应怎不灵验?”可见,世上从来就没有主持正义的神仙,当然也没有害人的鬼怪,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人们的杜撰与瞎传罢了。
是的,人就是人,活着能说会动,有作有为;死后就同其他动物一样,只是一具冷冰冰的肉体,如不及时处理,也会发臭腐烂的。
人在健康生活期间,是该好好享受人间快乐,我为大家,大家为我,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以个人的聪明才智奉献社会,社会也会适时地回馈个人。
不管是领袖或者领导,也不管是平民或者群众,人人平等,相处融融,共同为幸福生活努力工作。
但是,人就如同一台机器,运转年代久了就会磨损,有些零件就会损伤,需要及时维护保养。
患病、衰老之后就得医治和疗养,就得需要社会的必要保障。
有病就医,不能硬撑,与疾病作斗争也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毅力。
首先应是不怕,其次就是配合医生,及时正确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少疑难杂症疾病已被攻克,人们的身体健康愈来愈有保障,人们的寿命也将随之愈来愈长。
生与死的本质意义及其辩证关系和自然生死观

生与死的本质意义及其辩证关系和自然生死观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涉及到人的存在和意义的问题。
以下将从生与死的本质、意义、辩证关系,以及自然生死观展开探讨。
生与死是宇宙万物的规律,它们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是指物质从无到有、有机体从胚胎发育成熟的过程。
死是指有机体从成熟到衰老、死亡的过程。
生与死的本质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存在的意义。
生与死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生命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是每个人都应当珍视和尊重的。
生命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固有的尊严和权利。
其次,生命给予了人们体验和感受世界的机会,人们通过生活和奋斗,能够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同时,生命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人的生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然而,生与死也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生是无法脱离死而存在的,生与死是相对的,无法分割开来。
生与死的对立关系不仅存在于个体层面,也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层面。
例如,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繁殖和死亡来完成物种的延续和进化,社会中的个体通过出生和死亡来维持社会的平衡和发展。
在面对自然生死的观念上,人们的观点因时代、文化以及个人的观念而有所不同。
在一些文化中,死亡被看作是一种过渡,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开始。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对生与死的态度更加宽容和接纳。
而在一些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和医学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追求更加强烈,对死亡的恐惧也更加深刻。
这导致了一些人对生与死的观念产生了质的变化,更加强调对生命的保护和延续。
综上所述,生与死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生命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人们应当珍爱和尊重的。
生与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基础。
在面对自然生死的观念上,人们的观点因不同的文化和个人背景而有所不同。
无论怎样,人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与死,珍惜生命,追求幸福和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识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识观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一、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指对于物质的本质和属性的认识。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要素,是构成世界的根本实体。
物质是可以感知的,是客观存在的实在,而不是唯心主义所说的“物是心之所感”。
物质是不可创造、不可消灭的,物质是永恒的,穷尽的,是绝对的,是无条件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是有限的,物质是多样的,是多样化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强调了物质对于意识的决定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意识是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意识的存在和发展要以物质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
二、意识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
意识是主体在客观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具有能动性,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工具。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强调了意识对于物质的反作用。
意识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还是可以影响客观世界的。
意识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受制于物质,也会对物质产生影响。
三、物质观与意识观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识观是密不可分的。
物质观和意识观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世界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意识对物质又有反作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全貌。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和意识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是共同发展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能认识到世界的真实面貌,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
结语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识观是一种科学的哲学观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树立辩证唯物生死观
树立辩证唯物生死观作者:
陈先达《光明日报》( 2019 年 02 月 04 日 13 版)●极乐世界或天堂不管被描绘得如何美,人,还是愿意留在人世。
●死,只是个体生命的终结,但你参与创造的世界会因为你的参与而美好。
●如果寻求解脱,从对死的恐惧中解脱出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地面对死亡,快乐地生存,过有意义的生活。
生与死,是人的生命的始与终。
人的生命内容是生死之间的全部活动。
这段时间或长或短,有的人英年早逝,有的人寿高期颐。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发过感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但不能因为人人终期于尽,而抹平生死之间存在各式各样的人生。
人,落地时的哭声像最美妙悦耳的乐章,走时昏迷无言像断弦的破琴。
任何人,都是哭着来,哭着走的。
生时,自己哭;走时,亲人哭。
如果只从哭声中探索人生,永远无法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1 / 8
人的生,不由自主,是父母结合的产物;人的死,不由自主,物壮则老,这是普遍的自然规律。
我们不可能只欢迎生的规律,拒绝死亡的规律。
可是要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重在人的一生的活动内容,这个内容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自己用行动书写的。
人世间最令人伤心的事莫过于死别。
没有死亡,就不会产生宗教。
宗教就是创造一个死亡人生中的不死世界,让灵魂继续在另一世界存活,所谓前世今生和今生来世之说都是缘于此。
没有死亡,哲学也会失去最有智慧的部分。
关于如何对待死亡,是哲学智慧的重要部分。
如果没有死亡,庄子哲学的智慧就会大打折扣。
全部中西哲学如果其中不包含生死智慧,就会失去它的精彩篇章。
使人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是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全力以赴的事。
但对死的恐惧是人生存本能的一部分,很难坦然相对。
哲学家以最大的智慧谈论生死,宗教从产生起就教导人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但极乐世界或天堂不管被描绘得如何美,人,还是愿意留在人世。
对死的分析可以有两个角度:
科学的角度和价值的角度。
---------------------------------------------------------------最新资料推荐------------------------------------------------------ 科学的角度容易讲清楚。
像庄子说的,生死如日夜之常,是自然规律。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生与死》中说过,今天不把死亡看作生命的本质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本质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了,因此,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局,即总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命之中的死亡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如此。
恩格斯还补充了一句,生就意味着死。
生死相依,再蠢的人,再怕死的人都无法否认这个事实。
这是铁的规律。
虽然有过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有过汉武帝受李少君之骗,也有过无数炼丹合气、企求羽化登仙的道士,但一个个都是历史的过客。
对死的科学分析是容易的,最难的是价值判断。
既然人终究必有一死,生还有什么意义呢?贤愚,肖与不肖,英雄懦夫,好人坏人,富人穷人,达官贵人与贩夫走卒,最终都是坟头一个,有什么区别呢?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生死观。
其实,死只是生命的终结,而不是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终结。
如果人生的价值最后都淹没在死亡中,人的生命活动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最终必有一死。
在现实中,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仍然活
3 / 8
着。
人们之所以赞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一诗句,表明人们并不认同一死百了的生死观。
这种区别就是人生的不同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学术界、文化艺术界成就卓著但英年早逝的消息时有所闻,令人倍感惋惜。
人们惋惜的不仅是早逝,而且是英年早逝,即他们短暂的人生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本还可以继续做出贡献,可过早逝世。
人老寿终是必然的,但英年早逝并不正常。
话又说回来,如果人人不死,都与天地同老,万物同春,何必讨论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呢?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的产生,正在于人生短促,人人有死。
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尽一个做人的责任?对于永不消逝的东西是不存在价值问题的。
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对生与死不同意义的认识。
所谓人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讲的就是短暂人生中的人生意义问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理解。
由于人皆有死而否定人生的意义,否定对生的价值判断,两眼一闭,管它怎么说呢!如果抱着这种生死观,为善为恶、好人坏人都是一样,反正人人归于一,最终都是死。
---------------------------------------------------------------最新资料推荐------------------------------------------------------ 这种生死观是最无道德、最无责任、最无担当的生死观。
死,是无可逃避的。
由于有死亡而看破红尘,或人未死而心先死,都解决不了生死问题。
我们应该直面死亡。
人人都是向死而生,生死之间或长或短,终有了时。
从个人来看,是个悲剧,是宿命;从人类的角度看,是史剧,是人类的发展。
死,只是个体生命的终结,但你参与创造的世界会因为你的参与而美好。
动物的死亡留下的躯体最终化为尘灰,而人的个体的死亡留下的是充满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人类,因个体的死亡而延续,因一代代个体的创造而使世界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超越个体死亡之苦的生死观。
囿于个体,死亡是痛苦;着眼人类,个体死亡是社会进步和延续的必然。
如果寻求解脱,从对死的恐惧中解脱出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地面对死亡,快乐地生存,过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逃避死亡,寻求解脱,实际并未解脱,因为心存解脱之念,证明仍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
5 / 8
真正的解脱应该是认识死的必然性,又懂得生的价值。
既热爱生命,又保持死亡时的尊严。
这才是真正懂得生与死。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充满智慧的回答。
生死相依,只有生的伟大,才有死的光荣;而生时的卑鄙,必是死后的遗臭。
出生与死亡的性质并不相同。
出生是生命的获得,这是自然的恩赐,即父母结合的产物。
这是任何个人都不能自主的。
死是生命的终结,它同样也是自然的规律。
但有一点不同,生是不能自我做主的,是被生的;而死,则存在多种可能和不同方式。
有寿终正寝,有冤屈而死,有为国牺牲、为理想和信仰而死,因此死亡中会存在应当与不应当的问题,即存在不同的价值负载。
我想起《论语》中孔子对管仲不死君难的评价。
子路问孔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算得上有仁吗?子贡也有同样的疑问,他说管仲非仁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路和子贡都同样问孔子,齐桓公杀了自己的亲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老师召忽自杀,可同为公子纠老师的管仲却活着,而且帮助齐桓公。
孔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远远超出了单纯道德的判断,区分仁
---------------------------------------------------------------最新资料推荐------------------------------------------------------ 人之仁与妇人之仁,对死的应当与不应当赋予更高的价值意义。
孔子说,管子虽然没有像召忽那样死去,可他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还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这样,孔子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即一匡天下、保卫中华文明来判断管仲的生与死的问题。
叶落归根的死亡是必然规律,可当死亡存在可选择性时,就存在应当和不应当问题。
在生与死的问题上,我们应该贵生知死。
贵生,即要重视生命的价值,尽量避免英年早逝,尤其是各种非正常死亡;也要知死,即死得其时,享天年;死得其所,即死得有价值。
没有辩证唯物的生死观,不可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孔子就反对那种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的匹夫匹妇对生命的态度。
当我读到报载有些年轻人或因感情纠葛,或因考试失利,或因就业受挫,甚至某些小不如意的事,就轻生跳楼、漠视生命,十分痛心,深感他们太缺乏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7 / 8。